切换到宽版
  • 1514阅读
  • 2回复

可逆与不可逆统一体---双螺旋太极模型初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自然
 
发帖
30
开心币
0
好评度
234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2-08-26
研究过磁滞回线的人一定可以提出一个关于可逆性与不可逆性研究的具体模型,已经保留剩磁的铁磁体磁滞回线包括两条基本曲线:磁化曲线和去磁曲线,这两条曲线是互逆过程的产物,它们彼此并不重合,互相连接形成“纽”状闭合曲线,本身是可逆性和不可逆性的高度统一。这种磁滞回线曲线在电磁场、工控和材料科学研究里边普遍存在(生物DNA超导双螺旋结构可能也于此相通),由于磁滞回线曲线的高度非线性特征,至今关于其建模在学术界仍是一个待解难题。考虑到这个模型的普遍性和本身所具有的极为重要的哲学价值,我们完全可以把它上升为一般原理(也因为其普遍性和外观的s曲线特性,所以很可能与太极图有关)。具体来说,这一个模型一方面在局部角度上遵循不可逆性,另一方面又在整体角度上维持可逆性,因此与现代物理哲学的一切既有成果并不矛盾,可以为“时间之箭”的研究提供启迪。现代科学往往是看到了分立、破碎的可逆性和单角度的不可逆性,而没有注意到可逆与不可逆的这种完全而彻底的有机统一。当然,这个模型在能量守恒、能量耗散和能量收摄系统的演化性态还可以有一系列深入而有趣的研究探讨,考虑到太宇宙整体是能量守恒的,上述关于可逆与不可逆的讨论主要是针对能量守恒系统展开的。类似磁滞回线的机制属于一种双向稳定机制,通过两条变化方向相反曲线的包络构成一种封闭,这样就可以使得系统变化具有一定程度的稳定性(鲁棒性),具体稳定性的大小与两条曲线所包络的面积大小有关,这在热力学相变曲线中也有体现。
离线自然
发帖
30
开心币
0
好评度
234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2-08-26
双螺旋狂想
关于时空双螺旋假设我觉得很有意义,它不但与DNA超导双螺旋结构类似(相当于“固化”的时空序),而且与磁(电)滞回线的结构极为相似,在普利高津远离平衡态动力学规律的研究中,也曾经隐含提到过类似结构,它们共通的特征是涉及到一正一反两个不可逆方向的“冲和”,比如磁滞回线的形成是正向磁化电流和反向去磁电流变化相关于磁场强度的非线性变化关系(非线性变化对应“非常道”,正负电流强度超出一定范围相应变化进入线性区,对应“常道”),其形成原因在于铁氧体磁性材料的剩磁记忆特性,即磁化或去磁电流变为零时,磁场不为零,必须加一定强度的反向值电流才能使得磁场为零,录音机就是利用这种机制来实现其录音和消音的功能的,由此可见,磁滞回线是在磁场强度调零(归零,对应气功中“参无”)时正反两个变化过程有机统一而出现的相结构,这种结构在古代修持中曾经被发现,称为“一尺之锤”或“尺蠖之屈”(在气功修持中,显意识和潜意识的正反调零很关键,称为循性逆流和顺流,见《心经》说法)。现代科学的研究多偏重于右旋系,而略言左旋系,而单纯的右旋或左旋都造成时间物质流逝的螺旋递进的单向不可逆性,或者从过去走向未来,或者从未来走向过去,而顺逆两种旋转的调和归零却可以形成双螺旋结构,并在双螺旋结构的扭结处有零奇点域作为某种特殊运流通道而守司门户(这是根据千古流传的说法的推测结论,至于结论是否如此,还待进一步研究),如同物理驻波的“波节点”,不成熟的研究认为,这种双螺旋结构不但与正反向时间有关,与波和粒子两物质相的调和归零也有关,另一种看法认为,双螺旋结构实际上就是传统太极中的s线,正如小时候玩的玻璃球一样,里边的花从一种角度看是单s的,转变90度,从另一种角度看却是双s的,太极可以看成是波粒两相的调和,同时涵盖三维富立叶正逆变换于一球,形成动态稳定双s物质能量生化环路,仔细研究很可能传统太极中间太极弦就是双螺旋结构(藏密传说中密婴的脐带,可能也是如此,相关横位太极盘,还有中脉,可能相关立位太极盘,双手合十或单掌立则可能相关于另一立位太极盘不自觉训练,两立一横三盘结构自成立体太极球--这一点可结合电磁感应场线规律理解),而且正反宇宙时空的作用和正负能量不分不和的普遍耦合状态以及暗物质之谜的揭开可能都与双螺旋结构的封闭耦合与中和归零特性有关,当然我在这里只是乱猜测乱联系,作为交流,不怕笑话,虽然异想天开,却也可以这么考虑一下。
离线自然
发帖
30
开心币
0
好评度
234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2-08-26
双向旋转与引力场
地球运动相关的动力学南北极和地磁南北极存在一个偏角,称为磁偏角(地轴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可能隐含了一种沿轴向的能流存在,修炼中重视北斗附近可能与此也相关),这必然导致地球在旋转运动过程中产生交变电磁场并辐射电磁波,这与核磁共振原理是一样的(脑CT就是利用了核磁共振原理),原子核在原子中高速旋转,其旋转轴和磁轴并不重合,因此存在磁矩,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可以导致原子旋转轴偏向,产生类似陀螺转轴摆动一样的进动(地球也有进动),继而会量子化辐射和吸收电磁波。在当代物理中之所以提出“暗物质”的说法,是因为动力学所测质量与光度学所测质量存在着巨大差异,所以推断一定存在看不见的“失踪质量”参与了动力学过程。和如上磁偏角的存在一样,它本质上都是关于运动和电磁(或光)相互关系方面的现象。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是关于光和运动的统一,但由于没有考虑旋转所造成的非惯性系效应的存在,因此其应用范围有一定局限,如何把力(包括引力)的作用有效加入进旋转运动中去(左右旋必然有差异,旋转时旋转轴向一定有束状能量流迁移,其往复周流造成旋转的陀螺稳定性----自行车轮转动起来不容易倒就是类似原理,日本科学家曾经得出结论,旋转陀螺可以改变引力场,左右旋造成的可测质量效应不同,此外,人能稳定直立行走,也是生物能量场陀螺效应所造成,人头顶的“发旋”以及功修中自然出现的“汗毛竖立”效应都是能流出入所造成的结果,而且漩涡顺逆旋叠加时在轴向同时对应相反方向能流,其交参调零冲和可能是类似磁滞回线的双s流形),这里边一定隐含着深刻的原理,值得我们好好研究。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