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836阅读
  • 18回复

圣谛第一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蒙刚
发帖
476
开心币
0
好评度
2146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02-07-18
学佛是难还是易?
学佛是难还是易?


--------------------------------------------------------------------------------

  谈到学佛的难易,庞居士先颂说:
  

  “难、难、难, 十担麻油树上摊。”

  意思说, 学佛修道很难很难, 就象将麻油往树上摊, 摊得上去吗? 才摊上去油就流下来了。为什么难呢? 因为修道人历劫多生著相惯了, 碰到什么东西, 他的心就粘上去了, 碰到好的境界他就哈哈大笑, 碰到逆的境界, 他就很忧烦苦恼。其实境界都是假的, 都是莫须有, 都是空的, 世人都不知道, 认为是真实的, 追求执着不放。犹如穿着棉絮在荆棘林中走路一样, 东一碰扎上去了, 西一碰也扎上去了。所以说学道是“难、难、难”, 难得很啊!
  其实难吗? 不难, 为什么? 因为我们本来是佛, 不是把凡夫变成佛。你只要不迷于假的外境, 心常凛觉, 意常无守, 你就成佛了! 所以六祖说: “前念迷是凡夫, 后念觉就是佛。”很快!故此庞婆说:
  

  “易、易、易, 百草头上西来意! ”

  意思说学佛修道没有难处, 容易得很。“百草”表示一切事物, 在一切事物的“头上”, 意思即离开一切事物。即物而离物时还有什么东西呢? 心空无住是西来大意啊! 也就是《金刚经》所说: “若见诸相非相, 即见如来。”你们不要著在相上, 离开相见, 事事物物就是大道, 有什么难的? 所以我们学佛成道不难, 不要怕, 因为我们本来是佛! 只要你放下, 不著相, 这了了分明的一念清净灵光不是佛是什么? 所以这佛性不在别处, 就在诸位面前放光啊!
  但是, 庞居士与庞婆两个人一个说难, 一个说易, 还有所住, 未曾究竟。因为我们的真智是一法不立, 一丝不挂的。说难不对, 说易也不对。所以他们的女儿庞灵照说:
  

  “也不难, 也不易, 饥来吃饭困来眠! ”

  就是扫去这难易之迹, 归于无住。你肚子饿了吃饭, 困来睡觉就是了。放任自在, 安然受用, 才是天真佛啊! 有的人说成道了, 就可以不吃饭不睡觉了, 如果你还吃饭睡觉, 大概你还没成道。其实错误了。只要我们吃饭时不作吃饭想--终日吃饭没有咬着一粒米; 睡觉时不作睡觉想, 尽管睡得呼呼响, 还是了了分明, 不是幻梦颠倒就是了。这事只有自己知道, 所以说“如人饮水, 冷暖自知”, “有道无道, 自己知道”。而不是常坐不睡才成道。六祖说得很好: “生来坐不卧, 死时卧不坐。”你生的时侯坐着不睡, 你死的时侯就倒在那里不能坐了。“一具臭骨头, 何为立功过? ”一具臭皮囊有什么功, 有什么过呢? 假如立功过的话, 功过在心而不在身。泯绝功过, 处处自在才是佛, 处处拘谨了, 著相了, 那你自讨苦吃, 不是佛! 所以成佛要成活佛, 要能起妙用, 得真实受用。不是坐在那里动也不动就能成道的, 坐在黑山背后是不能成道的。
愿众生免我的罪,象我免众生的罪一样! 诸恶之中杀生最重,诸善之中放生第一——《大智度论》
离线蒙刚
发帖
476
开心币
0
好评度
2146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02-07-18
逞神通喝茶
逞神通喝茶


--------------------------------------------------------------------------------

  麻谷等五位大德悟道后, 行脚参方, 以资增益。
  时天热口渴, 见路旁有一婆婆卖茶, 乃唤婆云: “请来五杯茶。”婆乃对五位和尚问云: “大德何往?”曰: “参善知识。” 婆送上茶后曰: “我这里茶要有神通才能喝, 无神通不能喝! ”
  五位大师虽已开悟, 但神通未发, 面面相觑, 不敢举杯饮茶。
  婆见状哈哈大笑云: “五个呆鸟看老婆子逞神通喝茶! ”举起杯来, 一一饮尽。
  五人看罢恍然大悟, 齐声道: “今日才是我等真正悟道时! 我等时时在神通中, 不知是神通, 还向外驰求。今日不逢婆婆, 又几错过一生! ”
  这虽是观世音菩萨化身指点彼等, 又何尝不是指示我们的迷津哩! 发通与否, 不足说明是否悟道。一者, 通有多端, 有借密法修得者, 有依神鬼附身告知者, 有靠夙世薰修报得者, 等等不一, 不可谓是等人均已悟道。因此等神通, 或有所依, 不是真通, 或仅相似通, 一旦色身败坏, 失其所依, 即消灭无有。二者, 古德谓有先悟后通和先通后悟之别, 不可谓一经发通, 即系悟道。如明破山禅师在天童修道时, 未发悟前, 即能出神偷乡人之鸭, 作游戏三昧。后事发, 被密云悟禅师诃曰: “子游戏神通虽不无, 但佛法未梦见在! ”破山跪请开示, 再经力参, 方始开悟。
  降及近代, 众生根器更劣, 习障更重, 欲先通后悟, 千万人中不得一人。故我人须于悟后, 依悟而修, 渐除习气, 渐发神通。以上先圣历代祖师, 无不如是。故顿悟渐修二门是佛徒的轨范, 各宗行人俱应奉行遵守!
愿众生免我的罪,象我免众生的罪一样! 诸恶之中杀生最重,诸善之中放生第一——《大智度论》
离线蒙刚
发帖
476
开心币
0
好评度
2146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02-07-18
主人公在什么处?
主人公在什么处?


--------------------------------------------------------------------------------

  这是高峰祖师的开悟经过。
  一日, 高峰的师父雪岩钦作寻常问话云: “日间浩浩时还作得主么? ”( 垂钓千尺意在金鳞; 好肉上挖疮作么? )
  师曰: “作得主。”( 将谓将谓, 原来原来。果然失却定盘星。)
  钦进问云: “睡梦中作得主么? ”( 雪上加霜, 再犯不容! )
  师答云: “作得主。”(犹自不惺惺, 脚根下泥深多少! )
  钦更问云: “正睡着时, 无梦无想, 无见无闻, 主人公正在什么处? ”( 请问和尚。不妨更加一槌! 岂在别处。)
  师无语。( 古佛过去久矣; 早纳败阙了也。)
  钦嘱曰: “从今日始, 也不要你学佛学法, 也不要你穷古穷今, 但只饥来吃饭, 困来眠, 才眠觉来, 却抖擞精神, 问我这一觉主人公在什么处安身立命? ”( 莫瞒人家男女好; “活”马权作“死”马医。)
  师乃奋志参究。自誓: 拼一生做个粥饭僧, 决要这着子明白。 ( 不愧须眉, 好男儿岂甘与草木同腐! ) 一日午睡, 同宿友僧莽撞, 推师枕落地, 卟通一声, 师乃大彻。( 已迟八刻! 这僧莫非大悲菩萨现身么? )
  ( 注: 括号内系元音老人的著语。)
  高峰祖师的前二答“作得主”,确是好功夫, 非一般禅和子所能企及。但就宗下“顿悟”的立场细详起来, 不免逊色, 兹将其幽微处略述如下:
  禅宗是直下见性顿悟成佛的, 不是次第渐修的法门。古德尝云: “等妙二觉犹是它提草鞋汉。”等妙二觉也不屑一顾, 遑论等妙二觉以下呢? 所以宗下不许有个中间过程, 不能夹杂一点功夫痕迹。
  禅——正法眼藏, 涅槃妙心——是一丝不挂, 一尘不染, 净裸裸、赤洒洒的。既无相对的客观物境, 也无主观能见能闻的人, 更有谁来作谁的主呢? 雪岩钦和尚在前二问“谁与你拖死尸来? ” 与“万法归一, 一归何处? ”勘不破高峰后, 故作寻常说话以钓高峰, 看他是否已经剿绝至无功用地。哪知高峰脚根未稳, 一钓即上钩, 答云: “作得主。”这不是有落处、有相对的主客了吗? 这和净裸裸的禅就不相应了。这答话在宗下说来是“伤锋犯手, 不剿绝”。这样就捆了自己的手脚。迨至第二次答作得主, 更把自己浑身捆了个结实, 动弹不得了。到第三次问: “无梦无想, 无见无闻时, 主人公在什么处? ”就只好咽气吞声, 死于句下了。
  等到后来时机成熟, 枕子落地, 彻底打脱, 始如梦方醒, 主人公原来不在别处。举凡山河大地, 草木丛林, 无不是主人公之显现; 鸟语花香, 莺歌燕舞, 无不是主人公之妙用! 有什么主不主, 更有什么作不作? 前所答者, 岂不狼藉不堪? !
  最后, 就雪岩之问另作三答, 以飨同参, 并藉作与高峰禅师相见之礼:
  问: 白天作得主么?
  答: 饥来吃饭困来睡。
  问: 睡梦中作得主么?
  答: 朝阳升起月含山。
  问: 无梦无想, 无见无闻时, 主人公在什么处?
  答: 太虚饮光消契阔, 风摇浅碧柳丝轻。
愿众生免我的罪,象我免众生的罪一样! 诸恶之中杀生最重,诸善之中放生第一——《大智度论》
离线蒙刚
发帖
476
开心币
0
好评度
2146
只看该作者 13楼 发表于: 2002-07-18
开示悟入佛知见
开示悟入佛知见


--------------------------------------------------------------------------------

  世尊始于阿含会上且说人天十善, 免堕三途。及后说无常、空苦、无我、四谛及十二因缘之法, 令众生权出三界, 勉离生死。次说般若, 以显真空妙有, 而破二乘偏空之执。四十年后,佛将涅槃, 方于法华会上, 纯谈实相, 直示一心, 以显平等佛性, 三乘同归, 五性齐入, 凡有心者皆可成佛。至此方尽世尊本怀, 度生原意。
  《法华经》所尊贵的就是毫无隐秘地直示我们: 一切众生本具与佛同样灵明、微妙、圆满、廓彻的寂灭心体。以之修行,无不成就。故而该经最关紧要的精髓, 即在开示悟入佛知见。历代宗师为敦促学人用功, 诱导行人省悟, 辅助后人升进计,对此用功关键, 皆各有微妙而明彻的宣扬、评唱, 这在禅录中实不少见。
  清末, 南京赤山发祖系当代临济宗大德, 道风远播, 龙象咸归, 一时知名之士, 如月露、楚泉等均慕名聚集会下随师参究。一日, 师上堂示众云: “选佛场开英才现, 各自道出真见来。这里是选佛场, 锻炼龙象的, 不是叫你们来吃闲饭、睡觉、打盹的。今天我要考考你们, 看谁是个中豪杰、宗门英才。《法华经》全经的要旨在开示悟入佛知见, 其中奥意, 历代祖师皆各出手眼, 有层层入胜的开示与宣扬, 确是如华似锦, 美不胜收。大家读了, 无不敬仰赞叹, 获益匪浅。但那是各位祖师的, 不是你们自己的。拾人家的唾余, 住在文字、语句上, 于悟道无益。今天我要你们各自从自己胸襟中流露出的说来, 看谁具有真知灼见。”
  发祖道罢, 从签筒中抽出一枝标有名字的竹签点名云:“楚泉(扬州高旻寺来果和尚的法祖), 你先来说。开, 怎么开? ”
  泉无语。祖责云: “你在这里多日做什么的? ! 这样参禅, 简直是闹儿戏, 唐丧光阴, 如何有出头之日? 跪下参! ”
  祖命维那焚香, 打止静板, 嘱大家一起参, 并说要个别考问的。
  一枝香一会儿点完了, 维那打板开静。祖追问楚泉云:“怎么开? ”泉仍不能答。祖叹云: “如是参禅, 何时能了! ”继令跪参。
  二枝香过, 泉仍无语。祖不罢休, 责云: “今天开不出,就叫你跪死在这里! ”逼令继续跪参。可怜楚泉心急如焚, 跪在那里脚膝又痛, 黄豆般大的汗珠, 不断地往下滴。看看第三枝香烧完, 维那举板打开静, 笃笃一响, 楚泉忽然猛省, 高声道:“有了有了, 开出来了。”
  祖问云: “怎么开? ”
  泉应声云: “开出本有。”
  祖逐一继问云: “示呢?”
  泉云: “示出本无。”
  “悟什么? ”
  “悟无有无。”
  “怎么入? ”
  “入出无碍。”
  祖闻后, 赞云: “好! 这卷子交得爽丽, 不逼你们, 不肯用功。终日悠悠散散的, 如何能了! 今日不枉你跪了三枝香。”
  祖于高兴之余, 继点月霞(月霞系常州天宁寺冶开大禅德的法子)云: “月霞, 你试道看, 怎么开示悟入? ”
  霞不假思索,应声云: “我借楚兄的四句答话用一用。”
  祖云: “怎么借用?”
  霞云: “开出本有是理法界, 示出本无是事法界, 悟无有无乃理事无碍法界, 入出无碍系事事无碍法界。”
  祖大声赞云: “好! 比楚泉尤较些子。这里不枉是选佛场, 今天一下子选出了两尊佛。”
  正是, “不经一番寒彻骨, 哪有梅花扑鼻香! ”前贤不畏艰辛地用功, 所以才有成就, 我们也不可辜负自己, 殷勤参究, 精进不懈, 方可不让古人专美于前。今试就“开示悟入”四字, 换为首尾各赋一颂, 以飨读者, 不知尚符佛祖之意, 勉为交卷否?

(一)开出无形面, 示作十界身, 悟在迷未了, 入魔亦无碍!
(二)要尽心花开, 方明无情示, 本来不迷悟, 识智何出入!
愿众生免我的罪,象我免众生的罪一样! 诸恶之中杀生最重,诸善之中放生第一——《大智度论》
离线蒙刚
发帖
476
开心币
0
好评度
2146
只看该作者 14楼 发表于: 2002-07-18
法身也坏
法身也坏


--------------------------------------------------------------------------------

  

  僧问大随禅师(沩山灵佑禅师法嗣): “大千坏时, 法
身坏不坏? ”随曰: “法身也坏。”

  此语疑煞天下人。但投子青禅师闻之, 便装香作礼, 称大随

乃古佛出世。

  法身真如妙体乃不生不灭, 不来不去, 不动不摇, 不变不易,

亘古常青之妙体, 如何随大千世间坏时而毁灭? 此语与佛所说大

相径庭, 莫非错下名言, 淆惑世人, 要落金刚地狱么? 但如真错

了, 投子青是大禅德, 为什么要装香作礼, 赞他是古佛再世呢?

  原来所谓世间者, 不论什么事物, 都是我们广大众生的佛性

——法身所变化显现, 离开法身, 什么也没有。《法华经》说:

“是法住法位, 世间相常住。”就是说世间的一切事物无一不是

依法身显现而建立的。以“是法”就是不论什么事物, 而“法位”

就是一真法界, 也就是说世间相就是法身, 法身就是世间相。

  我们知道, 理以事显, 事以理成, 理和事是分不开的。理事

既无可分, 故经云: “性相不二、心境一体。”既然心——法身

常住不坏, 那么世间相也就自然常住了。

  从世间相的表面上看, 似乎是沧海桑田, 瞬息万变不久长的,

但事物的本体实无坏灭, 不过在这边坏了, 到那边又生了, 搬了

一个场而已。苏东坡先生在《前赤壁赋》中说: “客亦知夫水与

月乎? 逝者如斯, 而未尝往也;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

自其变者而观之,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则

物与我皆无尽也。”他假水和月说明万物的假相在变化而实体未

尝变易。同时又进一步说明心情不豁达执假相的人看世间是沧海

桑田, 瞬息万变的, 而开朗明智之士识得事物与众生一致的真体,

就知道天地间的一切一切皆是长住不变的了。

  肇法师在《物不迁论》中也举数例详论了事物毫无变迁的真

理, 就不一一例举, 请诸仁自己去检阅吧。

  事物之所以不变迁, 不消灭, 究其实际, 就在显现、建立这

些事物的根本——法身——是法尔不生不灭, 亘古常存的。

  今僧问: “大千坏时法身也坏了吗? ”大千若真个坏了, 法

身岂不也坏了吗? 问话之僧因不明物我不二之理而有此问。大随

乃大手笔宗师, 不和你说长道短, 大谈佛理, 只顺其语脉上下搭,

叫你知痛觉痒, 于心念不行处, 蓦然回首, 瞥见本性。乃随声答

曰: “法身也坏。”这一答大有雷霆万钧之重, 因尽人皆知法身

是不生不灭、不变不易的, 怎么说法身也坏呢? 难道是醉汉说胡

话吗? 但大随是当代大德呀, 怎么如是说呢? 这一突如其来的雷

震, 就将学人平时义解、妄想全盘震落。在这急如闪电的一念不

生的刹那, 这僧如皮下有血, 即将于斯得个消息去归家稳坐。

  禅师家答话有正说, 有直指, 有旁敲, 有反激等等不同的手

法。其目的不外使来问者于言下知机, 语端省悟。故皆就来者之

机, 施以适宜的指示或恶辣的钳锤, 以剿绝学人粘缚而亲证本来,

此即宗下所谓大机大用也。

  大随答此僧之问, 欲其在已明白的常理上反省其未明之事理。

因学佛者, 人人都知道佛说法身常住不坏, 今闻“法身也坏”之

说与佛相违, 何能接受? 这就逼令其生疑。在他欲进不能, 欲罢

不得之际, 蓦然冷灰爆豆, 猛省尽十方世界是自己全身, 尽十方

世界是自己光明。大千原于法身共一体, 从不相离, 大千若坏,

法身岂不也坏! 但法身是亘古常存永不败坏的, 那么, 大千也不

坏了, 使此僧从反面证得真理。一言之下使人悟得法华真谛, 大

随真是狮子儿, 接人之手段微妙如此, 真令人景仰赞叹之至。

  大随禅师答此僧问是令其反躬自穷而悟物我不二之理, 大师

若不彻悟性相一体焉能顺其语脉下搭, 轻令此僧言下知归。故投

子装香作礼而称其为古佛再世也。
愿众生免我的罪,象我免众生的罪一样! 诸恶之中杀生最重,诸善之中放生第一——《大智度论》
离线蒙刚
发帖
476
开心币
0
好评度
2146
只看该作者 15楼 发表于: 2002-07-18
卧轮有伎俩
卧轮有伎俩


--------------------------------------------------------------------------------

  卧轮禅师曾作了一首偈说:
  
 “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

  六祖听到这首偈后,说:这首偈还未真正明白佛法真义。如果依据这首偈来修行,就死掉了。对境心不起,认为这是功夫好,是错误的。要晓得:我们修道成佛是成活佛。绝不是死在那里,变成金木土石,那还成什么佛呢?那样不能起用,不能度生,一点价值都没有。所以,六祖也作了个偈子:
  
 “慧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慧能没伎俩”是针对有伎俩而言的。所谓有伎俩,即是有功夫,心有所住,不空荡,着在功夫上了,这就是法执,是不行的,要把这“功夫见”打掉。修到八地以上才进入无功之用,方是大用。八地以下都是有功之用。
  “不断百思想”,思想就是识神。一提起识神,大家都害怕了。识神本是个坏东西,是生死根本,但我们认识了本性之后,识神就变为妙用了。识神是为主人工作的仆人,真如犹如主人,主人指挥做什么事,识神就做什么事,方见妙用无边。所以,思想用不着断,断了就不能起用了。真心和识神,如水和波,除掉了波,水也没有了。真心发起思想,才能应缘接物、随缘起用,才能神妙无边。假如断除了思想,象一块木头、石头,那还有什么用呢?所以“不断百思想”。
  “对境心数起”,不起心动念,怎么能起用呢?譬如,我们说法,也要起心,也要动念呵!听法也不能不起心动念。虽起心动念而不着相,等于没有起心动念。正起心时,也不见有话可说,有理可得,这就叫做不起而起、起而不起,归于空寂。真性起妙用,就是虽比量而现量,虽分别而不分别。绝不是一切都不知道、死而不动,而是了了分明、妙用无边。所以,“对境心数起”正是起用时。
  “菩提作么长”,菩提是妙明真心,不增不减、不生不灭,即使修成果地佛,也没增加一分,怎么会有所增长呢?卧轮禅师听了这首偈,翻然改悔,从而证入大道。
愿众生免我的罪,象我免众生的罪一样! 诸恶之中杀生最重,诸善之中放生第一——《大智度论》
离线蒙刚
发帖
476
开心币
0
好评度
2146
只看该作者 16楼 发表于: 2002-07-18
一喝透五教
一喝透五教

--------------------------------------------------------------------------------

  棒喝在禅宗的作用颇为广博而微妙, 德山棒、临济喝是响彻古今的宗门风范。不知有多少豪迈英俊之士于斯豁开正眼而归家稳坐, 可见其作用之微妙, 非言语所能表达。兹举一则“喝”的公案供养大众, 以略窥其微妙:
  宋徽宗时, 当朝太尉请诸山长老来家开无遮大会, 当时禅宗的大德圆悟勤也在座, 徽宗皇帝也着便衣来会随喜。
  会间有华严座主提问道: “在我们教下讲来要成佛须经三大阿僧祗劫, 而禅宗则说一棒一喝即能证道, 这和佛所说大相径庭, 不能使人无疑。今宗下大德在此, 如一喝能透得贤首五教, 则能使大家信服, 棒喝确有此功效; 如透不过五教, 则所谓棒喝能使人成道者, 便同魔说。敬请宗下大德来开示愚蒙。”
  时圆悟以目视净因成禅师, 成会意, 乃对大众曰: 此问题很简单, 不值前辈长老解答, 由我小长老来试答。
  要透五教, 先将五教的教义立明, 以免下喝时混淆不清:
  ①小乘教: 小乘著有, 以有法可修, 有生死可了, 有涅槃可证为义。
  ②大乘始教: 乃真空绝相之理法界, 以一法不立, 一尘不染为尚。
  ③大乘终教: 以非空非有为义, 空有双非, 乃空有皆不住之事法界。
  ④大乘顿教: 以即空即有为义, 空不碍有, 有不碍空, 乃空有双运之理事无碍法界。
  ⑤大乘圆教: 以非空而非有, 非有而非空, 圆融无碍为旨, 乃佛祖心髓之事事无碍法界。
  成举罢问座主:“五教之义旨是否如此?”主曰:“如是如是”。
  成乃大喝一声,问众曰:“还听见否?”众曰:“听见了”。成曰:“那末是有了,可透小乘教”。
  历久声消,成问众曰:“还听见否?”众曰:“听不见了”。成曰:“那么是空了,能透大乘始教。”
  成进云:“现在无声,刚刚有声,是非空;刚才虽有而现在则无,是非有,这非有非空能透大乘终教了。”
  “现在说空,因刚刚有才说空,如刚刚无有,现在无从说空。那么,说空之时有在空。例此,因空才说有,如无空说什么有?故说有之时空在有,这是相对相成的,这就是即空即有,即有即空,透得过大乘终教了。”
  “再说大乘圆教非有而非空,非空而非有者,我一喝不作一喝用,做一切事毫无去留、粘染。终日吃饭,未曾咬着一粒米,终日着衣,未尝挂着一根丝;不动身心而日应万缘,端拱无为而妙用恒沙;说无之时,周遍沙界,说有之时,纤毫不立。诸子百家,百工技艺,莫不如此,此大乘圆教圆融无碍之旨也。”
  大众闻后,莫不信服赞叹,徽宗在座也点头不止。
愿众生免我的罪,象我免众生的罪一样! 诸恶之中杀生最重,诸善之中放生第一——《大智度论》
离线蒙刚
发帖
476
开心币
0
好评度
2146
只看该作者 17楼 发表于: 2002-07-18
三掌断三际也
三掌断三际也


--------------------------------------------------------------------------------

  唐朝的宣宗是一代英明君主,俯仰佛教,拥护三宝,修复旧寺,广兴佛法。
  他未做皇帝之前,遭武宗猜忌,便诈死潜逃,到香严禅师门下剃发作小沙弥。
  有一天,师徒二人游庐山瀑布。香严禅师吟道:“穿云透石不辞劳,地远方知出处高”,小沙弥随口续上两句:“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禅师笑道:你这个小沙弥是做不成了,你还是要作皇帝的哟。
  后来沙弥到盐官齐安禅师那里参禅,当时黄檗希运禅师在那里作首座。沙弥见黄檗禅师拜佛,便问:“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示,长老礼拜,当何所求?”禅师说:“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常礼如是事。”
  禅师洒脱,不作拜佛想,却是常拜。
  沙弥说:“用礼何为?”此语已落断灭空,这也是著相,著了非法相。禅师打了他一掌,他嗔心一起,怨道:“太粗生!”
  他没在这一掌下开悟,反说禅师太粗暴了。禅师说:“这里是什么所在?说粗说细!”随后又打两掌。
  后来沙弥果然作了皇帝,但还没忘这个茬。黄檗禅师圆寂后,宣宗竟谥他“粗行禅师”。宰相裴休是黄檗禅师的入室弟子,知道这三掌的故事,便向皇帝上奏:“三掌为陛下断三际也!”
  宣宗毕竟是信佛的皇帝,于是就将黄檗禅师改谥为“断际禅师”。
愿众生免我的罪,象我免众生的罪一样! 诸恶之中杀生最重,诸善之中放生第一——《大智度论》
离线蒙刚
发帖
476
开心币
0
好评度
2146
只看该作者 18楼 发表于: 2002-07-18
桥流水不流
桥流水不流

--------------------------------------------------------------------------------

 “空手把锄头, 步行骑水牛, 人从桥上过, 桥流水不流。”
  
  
  
  
  
  
  
  
  ——傅大士偈语


  傅大士这首偈看起来有些玄虚, 叫人莫名其妙。“人从桥上过”这句话还好懂, 我们从桥上过去了,但怎么会“桥流水不流” 呢?“空手”怎么就是“把锄头”呢? “步行”又怎么说是“骑水牛”呢? 这是什么道理?
  有许多气功师和附法外道都胡乱解释这首偈子。他们不可能懂得这就是佛教正法与外道的根本区别所在。
  原来这首偈是说, 我们的肉身躯壳是等于我们住的房子, 而佛性才是住在里面的真人。众生迷于色相,就错认这个色身肉体是我, 而不知佛性是何物, 以致造业受报, 生死不了。
  这首偈就是提醒我们认识主人公, 不要错认假相。临济大师说: “看取棚头弄傀儡, 抽牵全藉里头人。”就是说我们肉体自己不会动、不会讲话, 也不会听话。我们能运动、工作、走路、讲话、听话……都是里头这个主人公的作用。
  这首偈就是颂这个主人公的。
  “空手把锄头”, 是说你没有拿东西啊, 原来拿东西的那个手(即肉体) , 就等于你的锄头, 是主人公在指使你运作。
  “步行骑水牛”, 是说你能够走路、奔跑, 也是主人公驱使肉体的妙用, 就等于人骑在水牛上赶牛走路一样。
  “人从桥上过”, 肉身就比作桥, 人就是主人公, 人在世上不过住一段时期, 就要走了, 就圆寂了, 等于在桥上走过去了。人生无常。古人说: “夫天地者, 万物之逆旅。光阴者, 百代之过客。”这个社会, 这个世界就是个旅馆, 暂时住一住就要走的。大家何必在这里争王称霸, 斗争不息, 杀戮不休呢!?
  “桥流水不流”。人从桥上过, 是说我们这肉身壳子是不长久的, 是变迁的。人由少而壮, 由壮而老, 这“桥”不就是在流转吗? 在变化吗? “水不流”, 水是代表我们的佛性, 它是不流动的。它是亘古常存, 不来不去, 不动不摇的。
  这个颂主人公的偈子写得好啊!就是要我们明心见性。佛教之所以异于他教, 超越外道者, 其原因即在切中众生生死与还灭之根源, 而此根源又在明心见性与否。故明心见性,实乃佛教之精髓,超生脱死之重要关键也!
愿众生免我的罪,象我免众生的罪一样! 诸恶之中杀生最重,诸善之中放生第一——《大智度论》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