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688阅读
  • 0回复

读西游记有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贾洪彬
 
发帖
248
开心币
0
好评度
1364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8-07-13
[西游记]是一部融佛法于故事之中、融出世法于世法之中,使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臻于一流的伟大作品。是老少皆益的读物,更为修行人所喜爱。因为其主题思想是原创者在十四年的修行过程中,所总结出来的一个真实体验。

  我们知道人都有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修行就是抑制否定方面,发展肯定方面。修行的过程也是肯定力量和否定力量斗争的过程,其斗争的形式表现在自性主人(佛性)与头脑、身、口、意之间的斗争。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主人与奴仆的关系,“如主不在而奴用事矣,几何不魍魉猖狂。”

  在八十一难中的第二十难“贬退心猿”和四十五难“再贬心猿”两难的故事中,都在说明主不在而奴用事,致使唐僧遭受了更大的魔难。也因此总结出了经验说:“心有凶狂丹不熟,神无定位道难成。”只有“神归心舍禅方定,六识祛降丹自成。”所以要“紧缚牢栓莫放松。”着重强调“修持真元守本位”的重要性。

  我们看经典也都是反复强调要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佛说大乘金刚经论]中记载:“有陀罗尼名金刚心,能令众生一见一闻便得道果。”又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求佛道者,不明自心,名未成佛。若人明自心,达自性,依佛修行,决定成佛。”可见能否找到自性主人,是战胜困难、战胜头脑魔障,以及得道成佛的关键所在。

  那么怎样才能开悟、才能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呢?

   经曰:“然则佛性人人本有,不投佛修,终不成佛。”投佛修表示说应该投在世佛、在世明师修。经中记载:“若有男女等,得遇真明师,修行得正法,无一不成佛。”在一部[大乘金刚经论]中,就曾反复强调了明心见性和力投明师的重要。

  我们看六祖惠能成道以后也讲:“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开悟,顿见真如本性。”说明有肉体才能救肉体。[西游记]中曾多次提到“拜活佛,取真经。”这表示说只有拜在世佛、在世明师,才能取到真经。所以说拜在世佛、在世明师,比拜木头佛或过去佛更为重要。

  [西游记]八十一难第二十六难“乌鸡国救主”,在第三十九回中记载:“文殊菩萨道:‘你不知道。当初这乌鸡国王,好善斋僧,佛差我来度他归西,早证金身罗汗。因是不可原身相见,变做一种凡僧,问他化些斋供。被吾几句言语相难,他不识我是个好人,把我一条绳捆了,送在那御水河中,浸了我三日三夜。”可见佛菩萨下来度人,不可原身相见,都是要变化成人身。

  [西游记]第十二回记载:“观音菩萨变化个疥癞形容,身穿破衲,赤脚光头,……近前来,拍着宝台,厉声高叫道:那和尚你只会谈‘小乘教法’,可会谈‘大乘教法’么?玄奘闻言,心中大喜,翻身跳下台来,对菩萨起手道:老师父,弟子失瞻,多罪。见前的盖众僧人,都讲的是‘小乘教法’,却不知‘大乘教法’如何。”从这两段对话中,都讲有肉体才能救肉体这样的道理。另外我们可以看出,乌鸡国王和玄奘法师在面对佛菩萨时,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所以开悟的大师告诉我们说:“我们应该了脱自己的成见,才能够碰到明师。”告诉我们说:“喜欢明师道理才是真正明白,不应该喜欢个人风度,依法不依人,人格是无常的,人格就跟海浪一样,有风就有浪。”

  [楞严经]记载:“汝今欲研,无上菩提,发真明性,应当直心,酬我所问。”“直心”就是没有那些成见、偏见、批评的态度和否定的想法。现在大师有讲:“要求道,最重要的规矩是:不要批评人,而且‘心’应该开朗,这是很重要的事。”然后“酬(恭敬心)我(在世明师)所(讲法会所)问。”就是说以直心和恭敬心,到在世明师的讲法会所来问。

  [西游记]第九回 袁守诚妙算无私曲 老龙王拙计犯天条 其中有段记载:“老龙王对众水族曰:尘世上有此灵人!真个是能通天彻地,却不输与他呵!”在这回故事中告诉我们一个真理就是:尘世上确有灵人,更有代天立言的明师。从古至今,任何时代都有像释迦牟尼佛、耶稣基督、老子、孔子、穆罕默德这样的明师,来这个世界拯救人类,都有很多圣人在帮助我们人类。他们的话何尝不是天条,不知犹可,知之故犯,这就是龙王的下场。所以我们应该吸取教训,不要重蹈龙王和乌鸡国王的覆辙。

  无明让我们不识好人;无明让我们一再轮回。“乌鸡”代表黑及无明,所以我们应该从心里根除无明,从心里‘救主’。不要让佛菩萨被我们的无明再遭浸水之难,不要忘记耶稣基督留给我们的教训。佛菩萨好怕我们呵!这也是为什么明师的工作那么艰难甚至充满痛苦的原因。

  既然世代都有明师,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认识及找到呢?

  除了以上说的我们还可以从他的教理中来认识。[西游记]八十一难中第七十一难“隐雾山遇魔”在八十五和八十六回的故事中讲了,如何在隐雾难以辨清的情况下,去认识及找到真师这样的问题。首先是要分辨分辨真师的头脑,就是说要认识及找到真师,要从他的思想、教理来分辨。

  故事中小怪前后拿出两个人头让行者分辨,一个是柳树根变的;一个是吃不了的人头。其中有句话说:“响便是个假的。”这表示说真师的名声有可能不像其他法师的名声那么响亮,这是其一,其二是说,即使不响也有真假之分。所以说我们看或研究法师的教理,不要因为他的名声是否响亮来影响我们的判断,应该要用智慧。

  故事接下来讲,行者为了寻找真师,用了两个神通变化。首先变做一只水老鼠,从魔王的后门钻入。这表示说如果魔王把前门堵住,我们必须具备能从后门钻入的神通。之后又变做一只有翅的蚂蚁,在不惊动魔王的情况下,飞入魔王的中堂,终于找到真师。这表示说我们还必修具备过细的神通,但不是慢,而是飞快的。为什么说蚂蚁有过细的神通呢?记得有句名言讲:要把糖与沙子分开,蚂蚁可以做到,大象却不能。

  行者具备了这样两个神通,躲过魔王的注意,终于找到真师(大善知识)与樵子(善知识)被魔王绑在一棵树上。为什么说樵子是善知识呢?书中樵子的最后一句话告诉了我们,他说:“老爷切莫忧思,这条路向西方不满千里,就是天竺国,极乐之乡也!”试问:尘世间能知西方极乐世界之远近者,除了佛菩萨、明师、大善知识,也就只有善知识了。所以经曰:“是善知识有大因缘。”当然,通过善知识来找大善知识更容易些。魔不可怕,只要找到一位真正开悟的师父,所有魔障都能克服。

  再者是说,若要找到明师须用求的。“要求,就会得到;敲门,门就会开。”圣经记载了这个上帝所设定的供需法则。[易经]比卦也记载了这个法则。(原文摘:比吉,原筮,不宁方来。有孚盈缶,终来有他。)这个意思表示说,比邻及同胞能够得到法布施的吉祥,是因为原初发心祈求,有像筮卜占卦一样的那种虔诚祈求,所以致使佛菩萨感到不宁方来。又因为需者有百分之百的诚信,像盈满的容器那样,所以供者他终会有来。

  现在大师有讲:“如果我们一直诚心要求的话,我们内边的佛就会想办法照顾我们。引领我们到一个地方、或是找到一个人、或是一个机会,让我们认得我们的佛性。只因为我们有要求的诚心而已,这个愿望一定会实现。不需要什么隆重的仪式,也不应该买很多花、很多果去拜山拜水,或参拜那一座寺庙,那一座教堂,只要我们有一片诚心就够了。”又说:“你若是真心想开悟,就会遇到明师。一切都取决于你自己,而不在于师父。如果你很单纯,就会同性相吸。任何人不幸碰到糟糕的师父和不好的师父,都是他自己的错。应该反省自己的行为、动机、纯洁度和自己的诚意,然后再祈求上帝,上帝会引导我们去找别的师父。”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