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732阅读
  • 7回复

千寻的成长,我们的成长——一则童话故事,也算是对近期论坛的另类解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北海散人
 
发帖
1762
开心币
0
好评度
7869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2-09-04
千寻的成长,我们的成长——一则童话故事,也算是对近期论坛的另类解读
作者:1122



(发布人1122按) 浮光掠影,世事百态,虚幻和现实又怎能分离?在这虚幻的世界里看到自己了吗?


--------------------------------------------------------------------------------



正在孩子身边发生的事
孩子不是父母手里拥有的东西,他们要学习这个世界的规则,发掘自己心里的美丽,并且成长。



于是,就有了这部《千与千寻》,在童话的形式下,讲着这个世界正在孩子身边发生的事。



该任性时就任性
父母都是普通的城里人,比较重视自己的快乐,生活对他们来说就是规矩。适应别人的规矩,也让别人适应自己的规矩。爸爸喜欢开快车,妈妈和千寻就都得忍受,而妈妈喜欢轻松地观赏景色,所以千寻就不可以紧紧抓住她的手。他们要穿过那个阴森的门洞,千寻如果不愿跟随,就只能留在车里。千寻怎么想他们根本不要听,小孩子家家,懂个什么?



他们的管教不会带来快乐,所以千寻的眼睛失去了光泽。爸爸说这里好看,妈妈说那里好看,他们的眼只顾看着外面,也不管自己的孩子有多孤单。孩子的心是童真的,千寻看花蔫了会伤心,看见石像会害怕,爸妈的反应却那么平淡。是他们放弃了和孩子的交流,错过了与孩子分享的美妙时光,他们冰冷的眼神遮住了孩子心中最后一点阳光,千寻的心还怎么可能灿烂?



管教的意思,就是不让孩子给目己惹麻烦。他们是成功的。当他们在没人的店里大吃大喝,千寻不会哭也不会喊,只能一个人默默走开。爸妈一定会想,千寻这个孩子真任性。可正是这种任性,才让千寻没有和父母一起,变成肥头大耳的猪呀。要说懂事,千寻至少知道,没经主人许可,是不可以动别人东西的。单这一点,就比自己的爸妈强。



友情就在心里
在鬼气森森的街上,父母因为贪吃那奉献给神明的食物,而被变成了猪,千寻只能自己照顾自己。在这个场面背后,隐含着宫崎一贯的命题:成年人因为自身的缺陷,注定要被社会淘汰,孩子们能够依靠的,只有自己。



千寻没命地奔跑,看到哪里都是神明鬼怪的世界,。没有可以寻求帮助的地方,而自己的身体,也渐渐变得透明。这是生命的第一课,独自面对恐惧,当没有父母可以依赖,孩子的成长才真正开始。只是,千寻并不知道,她以为这一切都是梦,只想快快醒来,只想快快看到爸妈就在自己身边。



只要走出家去,孩子并不孤单,会有追捕她的汤鸟,也会有帮助她的白龙。爸爸妈妈说过,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可如果爸爸妈妈都变成了猪,能信赖能依靠的,就只有陌生人了。白龙递过来一个药丸,千寻记得妈妈说过,别人只会给你迷幻药,让你什么都听他的摆布,对着孤单的小女孩,所有的男人都流着三尺长的口水。



千寻不想要,可伸手去推的时候,自己的手却从白龙身体穿过,才发现这回真的遇到问题,真的需要别人帮助、在张口的那一瞬间,她学会了信任,才发现友情的种子就埋在自己心里。



随着白龙奔跑,过桥,屏住呼吸。千寻知道.朋友就握在自己手里。虽然吃惊,吐了一小口气,朋友依然紧紧拉住自己,飞快穿过那些怪物,躲进小屋还忘不了安慰自己:”你已经做得很好了”。千寻从此懂得,朋友就是不发脾气,就是原谅,宽容和鼓励。



机会是干出来的
是朋友要自己去找锅炉爷爷。虽然夜色里悬空的楼梯很阴森很可怕,但既然朋友说这是生路,就一定要走走看,不可以让朋友失望的呀!千寻小心地挪着屁股,一级一级往下蹭,一不留神,整个人都“蹬蹬蹬”往下冲,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上。



锅炉爷爷有六只胳膊,怎么看也不像是好人,哪个漫画里的好人是六只胳膊的,可是,既然白龙让自己来,朋友的话就一定要相信。虽然吓得头皮发麻.还是要一口气说完该说的话:“是白龙介绍我来的,请让我在这里工作吧。”



魔法油屋的天条,是每个人都要工作,不干活儿,就变猪。这一点,正是我们时代的写照:变猪意味着轻松的生活方式,追求轻松的人可以说比比皆是,他们要走“捷径”,他们要享受生活,却忘了,没有汗水和梦想,生活就不再是生活。



即便是工作,来得也不容易。锅炉房没人理她,谁也不信她能干活儿。当她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把煤块扔进锅炉,又像孩子一样喘着气跑开,那些黑黑的搬煤工竟然集体罢工,抗议这个人类来抢他们的饭碗。



而不管怎么说,千寻还是凭着勤劳打动了锅炉爷爷,虽然自己不能收留,他还是把千寻介绍给了小玲。千寻慌慌张张往外跑,又受到了小玲的训斥:锅炉爷爷那么照顾你,就不会说声谢谢吗?



孩子总是这么毛手毛脚,丢三落四,但是在别人的训斥中,她学会了礼貌。



在黑暗中狂奔
小铃让她找汤婆婆签契约。千寻好像长大了,躲在白白胖胖的蚕神后面,居然也不那么害旧了,还伸手拉下了上楼的控制杆,走出电梯,居然还对蚕神点头致意,看来千寻是真的懂礼貌了。



面对空无一人的走廊,想到自己的命运就要在这里决定,心里不禁充满了不安。在紧闭的门口,门上的把手居然也会张口说话,质问她为什么不敲门。接着,随着汤婆婆一声”过来”,所有的门都开了,千寻就像被看不见的线拉着一样往里飞,门在她身后一个个关上。这一切,都充满了邪气,但是千寻根本来不及害怕。



三个绿油油的大人头在地上跳着,人头也可以当宠物来养吗?可是,来这里不是观光的,是要为了工作和生存而努力争取呀。千寻大胆地说:“请让我在这里工作.”随后发现,自己的嘴被汤婆婆用魔法粘住了。



汤婆婆大骂:“你又任性,又爱哭、又笨,这么没用,到底能干什么?”而千寻知道自己一定要活下来,活下来才有机会救自己的爸妈,听以才忍住所有恐惧,一滴泪也不掉,只是一再恳求:“我想在这里工作。”



这就是凭着心中的信念,在看不到希望的黑暗中狂奔。在我们的世界上,那些有能力、有想法、有梦想的年轻人,最缺的就是这种坚持,他们工作一不顺利就想跳槽,可跳到哪里都是一样没有机会。那些中层的领导不能容忍新人的能力超过自己,年轻人都不敢为了梦想坚持到底,他们敢辞职,却不敢越级上告,不敢把整个公司闹得满城风雨,所以就出现了经济危机。



千寻这个小孩,却一直坚持着,最终得到了工作的机会。



绝不要做和爸爸妈妈一样的人
签契约的时候,自己的名字被夺走,从此,千寻只记得自己叫“千”。白龙和小玲虽然对她很好,但是当着别人的面,就摆出一幅冰冷的表情:千寻觉得不好受,好像自己低人一等,好像当着别人关心自己,是一件很丢脸的事。再一想,那些贪吃的人都变成了猪,人类在这个世界中,地位也就和猪差不多吧,想想现实世界中人对猪的态度,妈妈一定会捏着鼻子嫌它们臭,这大概就和自己现在的遭遇差不多吧。千寻惟一能做的.只有认真工作,让这些神神鬼鬼明白,人类也不都是像猪一样贪婪,也有努力工作的好孩子的。



白龙带她去看爸妈。在猪圈里,爸爸妈妈一动不动地躺着。千寻还以为它们得病了呢,没想到白龙却说,它们只是吃得太饱,睡着了。千寻气得大喊:”你们不要再吃了,会被人宰掉的!”看到爸妈的这种下场,千寻更加坚定了信心:绝不要做和爸爸妈妈—样的人!她要像自己的朋友白龙一样,热心帮助别人。白龙帮她找回了她的名字,她从此知道,找回自我是一件多么好的事,以后遇到那些迷失本心的人,自己一定要努力帮忙。



当无脸人孤零零地站在雨中,千寻为他留了一扇门。



为人类赎罪
工作真的很苦,10岁的女孩,再怎么努力也比不上那些大人的。



千寻比别人强的,大概就是尽心。当腐烂大人来洗澡,别人闻到恶臭就躲得老远,千寻却强忍着站在旁边。从腐烂大人手里接钱,又粘又滑的泥浆一起落到手上,千寻一身鸡皮疙瘩,头发倒竖,但还是硬撑着没走。



为了给客人冲凉,千寻在没膝的泥浆里艰难地挪着腿,客人嘴里的臭气扑来,她还是拼命伸手够着拉下了开关,自己还不小心跌进了浴盆。无意中,发现客人身上插着一根刺,她又钻进水里把绳子系上,让大家一起拉。吆喝中,破旧的自行车出来了,乱七八槽的垃圾出来了,大堆的泥浆也出来了,原来这位客人是河神,被人类污染成了这个模样。



清亮的河神被污染成了“腐烂大人”,这是只有我们这个时代才有的童话。



河神在地上留下了金砂,给小千留下了一颗药丸,大笑着离去。正因为小千的努力,隐约透着“为人类赎罪”的意思,所以才得到了大家的敬重,汤婆婆也表扬她了呢。



未来社会的规矩
无脸人变出了金子,当青蛙过来捡,一口就把它吞了下去。别人都抢着送他好酒好菜,只有千寻对着他手里的金子摇头。可是当二掌柜说千寻不懂事、要好好教训她,无脸人一口又把他和一个浴女吞进了肚里。



无脸,是找不到自我,找不到自己的喜怒哀乐,变金子,是因力别人喜欢,是对别人曲意逢迎,没有自我的人,只有在别人的夸奖和敬畏里才能快乐。而吞下青蛙,则是对自己也是对别人的厌恶,我不该这么下贱,你不该比我更下贱。这样的人,是现代社会的父母培养出来的,从小教孩子听话,教孩子讨好,教孩子拜金,就是不教孩子什么才是真正的自己。现代人有一个通病,就是只有花钱才能让他们找到自信,自信不在自己心里,而在别人尊敬的眼神里。



油屋的规则是拜金,有钱就是上帝,这恰恰是现代企业的通病。企业是为普通人服务的,普通人需要的不仅仅是商品,更有尊重和关心。千寻关心无脸人,所以才得到人家的尊重,而二掌柜只关心人家的钱,没有拿出真心和客户相对,所以就被人吞了下去。宫崎是想通过这小小的情节,让孩子们了解未来社会竞争的规矩,拼的不是谁会讨好,而是谁会真诚、谁会关心。大人都说生意不好做的时候,宫崎在悄悄告诉他们,你们做事的方法,有一点点问题。



白龙受伤了。朋友救过我,我一定要救我的朋友。于是鼓起勇气,踩着悬空的铁管往前跑,又一层一层爬着铁梯,终于到了汤婆婆的屋里。这里的巨婴要她陪着玩,三个人头要把白龙推下地洞,汤鸟盘旋着要啄他,千寻真的应付不来了。幸好汤婆婆的姐姐钱婆婆,借着千寻身边的纸鸟现身,把巨婴变成了老鼠,汤鸟变成了乌鸦,三个人头又变成了巨婴的模样。可她也是要来杀白龙的,千寻和白龙只能无力地跌下地洞里的深渊。



他们到了锅炉房,锅炉爷爷说,白龙就要死了。千寻没有别的方法,只能把那个用来救父母的河神药丸,分了一半喂给白龙。这一刻,千寻看清了自己的心,朋友对她来说,比父母更加重要。父母只顾自己变成猪,丢下她孤零零一个人,而朋友,却在她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挽救了她的生命。



白龙吐出了钱婆婆的魔女印章,这里已经没有千寻可以做的事,她要把印章物归原主。她从父母变成猪的那一刻起,就深深地记住: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虽然自己的朋友千方百计才把它偷到手,但是千寻相信,做人应该帮朋友弥补错误,而不是把朋友往错误的深渊里推。朋友,是要走正路的。



世界未来的希望
无脸人把油屋搞得大乱,汤婆婆想让千寻当替死鬼、而千寻的武器,只有心里的爱和关心。无脸人已经忘记了自己的家,忘记了自己的爸爸妈妈,他甚至连自己的声音都没有,已经没有地方可以去了。



这个人需要帮助,千寻不能不管,就把剩下的半个河神药丸塞进了他的口中、半粒药丸,是救父母最后的希望。可无脸人是自己带进油屋的,他需要自己的帮助、因为爱,因为关心,千寻真的为他难过,就把自己仅有的,都付出了。



于是无脸人开始大吐,把山珍海味都吐了,把吃的人都吐了,把讨好,拜金,虚荣这些现代社会的疾病,统统吐个一干二净。这时,他才可以跟着千寻去钱婆婆那里,给千寻帮忙。



钱婆婆问千寻,你知道你还给我的印章,是干什么用的吗?千寻摇头:“我只知道它对您很重要,我替白龙向您道歉。”



这就是孩子的善良,是每个孩子心里都有的财富,也是这个世界未来的希望!



充满期待的旅程
千寻帮助白龙找回了他的名字——琥珀川.白龙也想起了他们当年的相遇。两个人笑着,手拉手在空中飞,泪珠从眼角渗出来,随风飘向天上。



按照魔法世界的规矩,千寻必须从十二头猪里找出自己的父母它们看起来一模一样,它们都没有千寻心目中父母的亲切和慈祥。千寻心里,想着父母受过苦难变好的模样,于是说,他们不在这里。



魔法契约从此解除,千寻强忍着没有回头,一直追上了父母,才发现,他们还和从前一样,自私,冷漠。只是这时,千寻已经不一样了,她知道自己该怎样生活。



最后,千寻一个人坐上电车、宫崎说,比起无脸男大闹或者和汤婆婆交战,对孩子而言,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坐上电车,展开充满期待的旅程。




--------------------------------------------------------------------------------



发布人: 1122 (61.171.42.221)
本发布人1122此原创放弃所有版权和署名权,欢迎随意公益转载



新时代论坛

发布人/作者:
北天源

资料序号:21621

发布/更新日期:
2002-8-11 8:20:08

发布性质:
回复文章

被访次数:268
回复数:0

类别:


推荐程度:未定
编辑评审:
评语:
发布人北天源密码:







回复《千寻的成长,我们的成长——一则童话故事,也算是对近期论坛的另类解读》, (续第21620帖)
作者:北天源




--------------------------------------------------------------------------------


感谢1122的文章,另我对这部动画电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每一个人都无法避免成长。在人与自然的对决中疲惫的宫崎骏回到了现实世界里,他决定用成长的主题去实现自己对世界的怀疑,而与以前仅仅是在怀疑中表达一种人与自然对立着的情绪不同,他这次想说的是,如果每个人都是“千”,人与自然就纯洁的浑然一体了。"




北天源对以上起始文章的推荐程度:****


--------------------------------------------------------------------------------



发布人: 北天源 (202.110.54.195)
第21620贴及其他回复





新时代论坛

发布人/作者:
shanlanyanshui

资料序号:21626

发布/更新日期:
2002-8-11 11:54:04

发布性质:
回复文章

被访次数:248
回复数:0

类别:


推荐程度:未定
编辑评审:
评语:
发布人shanlanyanshui密码:







回复《千寻的成长,我们的成长——一则童话故事,也算是对近期论坛的另类解读》, (续第21620帖)
作者:shanlanyanshui




--------------------------------------------------------------------------------


读过此文,方知成长是一个多麽惊心动魄,艰难曲折的历程!

shanlanyanshui对以上起始文章的推荐程度:****


--------------------------------------------------------------------------------



发布人: shanlanyanshui shanlanyanshui@sina.com (61.177.211.150)
第21620贴及其他回复





新时代论坛

发布人/作者:
风荷

资料序号:22217

发布/更新日期:
2002-9-1 17:50:00/2002-9-4 10:34:31

发布性质:
回复文章

被访次数:94
回复数:0

类别:
同被回复文章

推荐程度:未定
编辑评审:
评语:
发布人风荷密码:







回复《千寻的成长,我们的成长——一则童话故事,也算是对近期论坛的另类解读》, (续第21620帖)
作者:风荷




--------------------------------------------------------------------------------


从来没有接触过宫崎骏的动画,读了1122的这篇文章,特意去买了这部电影的DVD,又因1122的介绍,进而又看了宫崎骏的另几部动画电影。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我们那些所谓“动画大片”,比如《宝莲灯》什么的,给人家…..都不配!一方面为自己国家落在人后而羞愧,但是,更多的是,很高兴人类能创造出这样精彩的艺术作品,抛开对某个国家的反感,我觉得这是整个人类的精神财富,不独为某个民族所有。

另一方面,很惊讶宫崎骏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太丰富了!太奇特了!他好象一个童心未泯的老顽童,很多时候我简直要怀疑他的年龄!对于儿童的心理特征,对于这些可爱的小天使的单纯、天真、善良,对陌生人、陌生事物的毫无戒虑的信任,把握得太好了!看着《龙猫》里那两个种下的树种殷殷期盼,一朝发芽就欢呼雀跃,快乐得一塌糊涂的孩子,我恍惚又回到了童年,一样的期盼,一样的感受,原本久已遗忘的那些记忆,重又浮现出来……

还有《幽灵公主》里那些比童话还美丽的景色和动物、精灵,唉!亏他是怎么想出来的!好象宫崎骏的大脑里装着另一个世界,比我们这个世界美妙百倍,纯净百倍,可爱百倍,有着另外一些游戏规则,自由、信任、喜悦、勇气、善良、慷慨,最重要的——爱,对万事万物的爱,如此美好!难怪全世界那么多男女老少都喜欢宫崎骏的动画,那原是人们内心深处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啊!
轻松愉快的融入自然
发帖
1914
开心币
0
好评度
3908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2-09-04
有一本《我有死亡的经验》,你可以读一下~~
还有喇嘛尊者的《大师在喜马拉雅》的书。
世间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开心就好~~~~~~呵呵!
离线北海散人
发帖
1762
开心币
0
好评度
7869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2-09-04
我曾在大二时上海地震,全楼的人都跑出去了,只有我在寝室看书若无其事的体验死亡。
我曾在大二时上海地震,全楼的人都跑出去了,只有我在寝室看书若无其事,还舒舒服服睡了一晚,当时床都摇晃的很厉害。天亮了。白天去上课,别人都没精神。呵呵!
轻松愉快的融入自然
离线北海散人
发帖
1762
开心币
0
好评度
7869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02-09-04
漫 談 藏 傳 佛 教 蔣揚仁欽喇嘛教授
漫 談 藏 傳 佛 教 蔣揚仁欽喇嘛教授

漫談藏傳佛教:蔣揚喇嘛於台北中心主講,此緣起來自於台北同修祈請,希冀深入藏傳佛法之內義,其內容以影帶詳實紀錄,作為日後空中教學之用。現將文字檔節錄,以饗宴線上讀者。



希望大家不要太嚴肅,放輕鬆的來聽聽我在講什麼。如果你們太嚴肅的話,我會不自在。今天我很高興來到這裡為大家介紹藏傳佛法,希望大家能不要誤會藏傳佛法只有密續的修行而已;事實上並非如此,藏傳佛法不但擁有很完整的顯教基礎,亦包含殊勝的密法。以我自己而言,我在那邊(達隆薩拉)學習了十一年,我所學的也只有顯教的部份,還沒有接觸到密法。


所以我今天能為你們介紹的也只有顯教的藏傳佛法,至於跟漢傳佛法不同的地方我會概括的介紹一下。漢傳與藏傳佛法不同的地方在於穿著、習俗、教授方式等的差異。我們知道藏傳的出家人必須要穿法裙,有些人因不了解而誤會:「怎麼明明是男生卻穿著裙子在街上走?」由於習俗的不同,藏傳佛法在做法會時所執的法器是鼓、長笛等等。其次就是教授的方式不同,這是我今天最主要要介紹的。西藏的佛法幾乎可以說就是等於西藏的文化,他們將佛法融入生活中,久而久之佛法成了他們的精神糧食,佛法與西藏的文化已是水乳交融難分彼此。因此他們能將佛法完整的保存下來;也因為佛法的融入,才使現在的西藏有如此豐富而神秘的文化。而我們學習最主要的方式就是辯論,為什麼要學習辯論呢?因為佛所說的教理並非只是宗教而已,它是實際的真理,而所謂辯論就是透過正反問答、逐步逼近的方式,讓我們確認它確實是真理,並不是我們用內心捏造出來的道理,這是不共的特徵。以下我會介紹辯論的方式,很多人可能看過辯論,就是答的人是坐著,問的人是站著,提問題時要乾脆利落,會以拍掌的方式請對方回答;答的時候要答「是」、「不是」、「一定」、「不一定」,只有這四種答案而已,不能作多餘的解釋,除非對方問「為什麼?」

我們問佛所說的教理是以什麼樣的理由來安立而確認他是真理?又為什麼要信佛呢?我把他分兩種狀態,第一,我們每個人都不想要痛苦,幾乎每一次達賴喇嘛在演講時都會說這句話,這是學佛的第一個最主要因素;第二個是因果絲毫不爽以及輪迴觀,就是依據這兩個理由所以我們必須要學佛。我們乍聽之下好像沒什麼關係,其實不是的,他們是有極大密切的關連。每個人都是喜歡快樂不喜歡痛苦,這是顯而易見的,所以我不用介紹了。首先介紹因果的關係,有些人認為事件的產生不需要因緣就可以成辦,也就是說無因而生的觀念,其實這是錯誤的,我們姑且不看自己的遭遇,先以客觀的角度看待外在的事物。你看現在的高樓大廈、或者是我們前方的桌子、杯子、麥克風等等,那一個不是有因而生的。譬如蓋高樓大廈的建築師、製造桌子的工廠都是所謂的「因緣」,所以因緣不是什麼專有名詞。因此我們看待一切事物都應有因而生的,不可能是無因而生。可能有些人認為這一切都是上帝創造出來的,這也沒有道理,如果桌子、杯子、麥克風都是上帝創造的,那他應該從天下送下來才是,怎麼是從工廠輸送出來的?既然這些都是因緣法,那為什麼執意說是上帝創造的呢?這沒有理由!因此佛法完全否定創世主能創造宇宙的一切。而這一切存在的人事物自有他形成的因緣。那這些因緣從何而來呢?也是從他之前的因緣而來,我們說因緣與因緣之間有互相推動的能力(因),彼此之間互相推動而產生變化(果)。因與果這樣配合之後就不斷的產生變化持續下去,所以我們認為因果的關係是符合實際的情況的。而且我們說果的產生必須要有同類性質的因才行,所以果要產生之前,必須要有一個主因和一些順緣,所以叫因緣。好比要得到西瓜的果實,就必須要有西瓜的種子才有辦法長出西瓜的,若你栽植橘子的種子是絕對不可能長出西瓜的,所以西瓜的種子叫做西瓜的主因,西瓜的種子與西瓜的果實具有同類性質的意思。而陽光、水份、肥料等等,這個跟西瓜不是同類性質,我們稱它為順緣。要產生一個果實之前要聚合很多的因緣,而當這個「果」生起之後,它又會具有產生後一個果的能力。就像一開始長出一顆小西瓜,然後變成一顆大西瓜,最後供我們享受,這些果都是當初那顆小西瓜的種子演變而來的。當變成大西瓜的果後,這顆大西瓜也同時是最後供我們享受的因。所以一切果都是因,因緣就是這樣不斷的變化,這就是第一點我要說的因果的關係。

第二個講前後世,我們說人不止只有今生而已,假使是這樣的話,學佛就沒有意義了。我乾脆很悠閒的享樂就好了,為什麼要去出家呢?實則上不止只有今生還有前後世。在以前印度的大論師,他們曾經跟外道辯論有沒有前後世,這些經論要研究的話也相當的厚!今天我們姑且不談這些,現在先以大家都認可的科學理念作為辯論的對象。科學家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辦法以儀器證明有前後世的存在,所以他們還不能接受有前後世的理念。科學家說當我們的手碰觸東西時,神經系統會將訊息傳給大腦,當訊息傳到大腦後就會產生念頭,其實都只是腦部的作用,而我們的記憶都是存在腦細胞裡,當腦細胞越多這個人能記的就越多。現在以佛教的觀點來分析此話,兩千五百年前佛就說身與心是分開的,我們的理由是假使你說我們每一個念頭要產生之前,一定要透過神經給它一個訊息才會產生一個念頭的話,我覺得不合理,譬如說我現在用手碰觸我的坐墊,但是我當下產生的念頭卻是無數,當我靜靜的坐在這邊,我可以想到過去也可以想到未來,到底是什麼東西讓我想到過去與未來呢?在我的大腦裡面到底有什麼東西可以讓我得到未來的訊息?因為我的神經不可能碰觸未來的東西,我現在的神經也不可能碰觸過去的東西,但是我卻可以想到過去與未來,這個大腦的訊息到底是誰傳送的?再說,科學家講人的腦細胞可以儲存記憶,所以腦細胞越多能記的就越多,記憶力就越好。但是這也不完全是如此,大腦越大,腦細胞一定越多,但是未必越聰明。就像大象哪一隻是聰明的?第三,我們的腦中有一個叫作CELL的細胞,科學家說CELL會隨著我們的老化而減少,當CELL一直在減少時我們的記憶就越來越差,但是也不一定喔!就像我阿媽老的時候,她已經忘了很多東西了,甚至包括我們這些兒孫的名字都會忘記,但是她每天都會記住今天星期幾,且她在算錢時也算的很清楚不含糊,可見她的CELL細胞並沒有完全退化啊!難道說針對兒孫名字的CELL會忘失,那對錢的CELL就不會消失,這要怎麼解釋?第四,如果我們的念頭只是侷限在大腦裡面,我們大腦的區域到底要怎麼分?我們有無數的念頭,那麼我們的大腦是否要分成無數個區域:這個屬於貪心、那個屬於瞋心、這個編入慢心、那個列入嫉妒心、還有悲心等等。當我們的神經系統傳輸訊息給貪心這個區域時,我們會產生貪心,雖然這樣講沒有錯,但是貪心又分很多種,有緣衣服的貪心、有緣金錢的貪心、有緣名利的貪心、緣某某人的貪心,如果這些又要細分的更清楚的話,它就變成有侷限的小小區域了。假使大腦的區域是固定的話,那貪心不應該增長,因為腦細胞不可能再增多,但是我們知道貪心會增長,你今天看一個東西你覺得很好看,明天再看它會覺得更好看,後天再看它會欲罷不能了,於是大後天你就會買下來,這代表貪心在增長,此時難到你的腦細胞區域也在擴大當中嗎?因此如果只是把心解釋成大腦的話,我覺得不合理,這很難解釋。況以科學家來說,貪心的性質到底是什麼?它是腦細胞呢?還是大腦的一種訊息呢?我覺得這一點沒有分的很清楚。就像我們回憶過去,我們的神經並沒有接觸到過去的東西,但是我們可以依據過去的事物,來反覆的回憶、反覆的想,於是我們貪心會一直增長,那到底是什麼給我們大腦訊息?假使我們的貪心是一種細胞,那細胞不會增長,可是貪心會增長,這如何解釋?以佛教徒的觀點來看,我們認為身與心是分開的,但是很有密切的關係。就像當我的身體痛苦時,你要我內心安寧也真的很困難,所以多少都會受到影響。又內心起伏很大的話,自然也會帶來身體的病痛,這也是有的,所以身心有互相的關係。但是這並不代表完全一定,就像有一些富翁,他們很擔心守錢的問題、家庭的問題,因此他們每一天都在操心,雖然他們所居住的是豪華別墅,且身體也沒有任何病痛,但是他們內心卻是那麼的操勞,這代表身和心雖然有關係,但不是絕對的關連。又像印度的乞丐:有些乞丐的內心都是處在甘之如飴的狀態下乞食,儘管他們非常貧窮,正受到印度大太陽的曬熱煎熬,不要說新德里,即便像我們北部的達隆沙拉山上雖海拔在大約1800公尺左右,夏天還是會有45℃的高溫出現,你想乞丐就在這麼大的太陽底下曬,怎麼會不苦呢?所以身與心沒有一定的關係,既然沒有一定的關係,則身與心的性質就應該是分開的。如果身與心的性質是分開的,那跟剛剛我講的因果就不謀而合,就是說每一件東西都是由因而生的。若心的性質與身的性質不一樣的話,則造成心的因與造成身的因也就不相同了,那這樣父母的精血就沒辦法產生心了!不知道你們能不能體會?父母的精血為什麼不能產生心呢?因為父母的精血是產生身的性質,心的性質與身的性質既然不同,那他的因應該不同。就像橘子與蘋果不同的緣故,所以它的種子應該不一樣。同樣的道理,既然果不同,則它的性質就應該不同。如果我們說父母的精血在結合的第一剎那時產生人的身與心兩者,那這個心它必須要有因而生,不可能無因而有,如果無因而有的話,那它的存在不用靠其他因緣而有,則它的滅也不用靠其他因緣而滅,也就是說沒辦法以外緣來令它消失;假使無因而有或滅,就會變成永遠的有或永遠的滅。我們現在看到外在的人事物,時有、時無的現象,那是因為因緣讓它有、因緣讓它無,心假使是無因而生的話,那它應該永恆的有,而且它的性質都不應該改變才對,因為任何因緣沒辦法讓它動搖。基於上述的邏輯,我們認為心是有因而生的,既然精血不是心的因,那麼心的因到底在哪裡?父母的精血交合的第一剎那之前必須要有一個因才是,假使這之前有個心的話,這個叫做前世,所以佛教徒認為有前後世是有理由根據的,絕非人云亦云,而且這個理由是在兩千五百年以前佛就已經講了,科學家雖然現在還沒有發現,但是不能因此而否定這個事實。現在科學家所尋求的對象是有形狀、有色體的,根據這些來作研究而已,至於那些無形狀、無色體的,現在還沒辦法做出研究,當他們能做到時,我相信他們就能發現新的東西,在當他們發現時,相信前後世一定會被他們實證的。這理論雖然在兩千五百年前佛就已經講了,但我們也不是說佛說了我們就相信,佛也要我們不斷思維觀察,這之中我們也會反覆的問答,其實這種問答的方式就是辯論。故西藏的喇嘛說:「我們相信前後世」,並非只是佛所說或單是上師所說,就毫無條件的相信。他們會問為什麼,以這樣的問答方式來讓自己解惑接受。這就是藏傳佛教的精神和特色。現在我們回到剛剛的主題,為什麼要學佛?理由分兩者:一個是心理上的,一個是實際的狀況。心理上是我們不想要痛苦所以我們學佛,為什麼呢?因為因果絲毫不爽,又加上有前後世。那這要如何接起來?人不只有今生而已,還有前後世,我們不想要痛苦但是卻陷入苦難當中,我們也沒辦法想要快樂就快樂。假使我們有這種自在能力的話,今天我們不想要痛苦,痛苦應該自然就消失了才對,但是不是啊!我們不想要痛苦,卻偏偏甩不掉,這是因為無自主能力的緣故。理由何在呢?因為因果絲毫不爽,如果你痛苦的因沒有斷除,不只今生連後世也會在痛苦當中,所以要透過佛所說的教理,真實了解因果法則及抉擇真實的苦樂因,來讓我們捨苦取樂,之後方能獲得真實之快樂,這就是為什麼要學佛的理由?假使人只有一生,也沒有三世因果的的話,那麼人死掉就像火熄滅一樣,那我們就用不著學佛了。但不是這樣,我們還有來生,我們到後世時還是會在痛苦當中,因此現在就必須要尋找痛苦之因,不過有些人可能不認為如此,譬如在達隆沙拉的時候,有一個人就這樣反應:「後世是後世的事情,我是今生的我,我管他來世會怎樣。」我覺得不能這麼說,因為到後世的人還是你,是你到後世,就好比我們現在年輕的時候要讀書,是為了長大要多賺一點錢、多一點快樂,長大時候的你與年輕的你不一樣啊!你因為怕長大沒錢苦,所以趁年輕時讀書賺錢做準備。同樣的道理,你今生死後還要到後世去,這就是為什麼你要學佛。所以我把它大致上分我們不想要痛苦、因果不爽、我們有前後世等等。這並不是嘴巴說說,都是有理由的,依據這三點的理由,我才說決定要學佛。佛教並不是迷信的宗教,所謂學佛是說佛以他的智慧向我們說教理,然後要我們去觀察真正的實際狀況是不是這樣?當我們完全了解決定之後,我們才有辦法抉擇什麼是快樂之因?什麼是痛苦之因?在決定信解取捨後就不會再造作痛苦之因而遠離痛苦了。所以我們學佛用意即在此。

一位學佛者並非只是每天到寺院裡去拜拜即算是學佛,世間人很容易隨著煩惱跑,好比假使你的辦公室裡四周的人都會吸煙,那你一定也會受到影響,起碼也會吸到二手煙;又如果同事喜歡逛街的話,勢必我們也會養成逛街的嗜好,更何況現在的人大部份都追求名和利,因此很難有機會體會到什麼是真正痛苦之因,世間人明明不想要痛苦,也盡量想盡辦法逃避它,然卻不知如何逃避!有些人會以吸毒的方式求解脫,讓自己暫時忘掉痛苦的事,但就是不會也不知直接去面對真正痛苦之因。即便是尋求斷除苦因的方法也是如此。


所以在這個世界上幾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是這種狀況,環顧四周的人以及自己不都是這樣嗎?所以我們幾乎沒有去觀察什麼是痛苦之因,更不用說去解決問題。縱使我們思惟到這個問題,也必須要有依據來找出痛苦的因諦啊!這就是佛法所說的「教理」,它好像鑰匙一般,可以打開我們智慧的大門,讓我們有能力去觀察什麼是真正痛苦和快樂之因,因此身為佛教徒,要懂得佛所說的道理,才能轉變身心,這也是為何要學佛的理由。現在就介紹什麼是痛苦之因。
在談痛苦之因以前,我先講它的反面∣快樂,我們追求快樂的方式,大致上有「宗教徒追求快樂的方式」及「非宗教徒追求快樂的方式」兩者。非宗教徒是追求物質的快樂,就是以穿著、飲食、住所等來滿足內心的需求,所謂快樂是一種滿足的感覺,當你獲得這些東西的時候會覺得「我獲得了」,而從內心產生一種滿足感,這就是快樂。而宗教徒大致上又可以分兩者,像基督教徒認為有世間創世主,所以就完全相信創世主可以帶給他們快樂,於是他們就以虔誠的信仰當做是一種追求快樂的方式。但是佛教徒卻認為沒有世間創世主的存在,為什麼呢?因為假使有一個世間創世主創造了這一切,即使成為他的信徒還是會有很多痛苦,那他為什麼要創造痛苦?難道是故意來戲弄人類的?而為什麼既要給他幸福又要給他痛苦呢?難道創世主沒有一點愛心嗎?假使他沒有愛心的話,為什麼我們要信奉他呢?這是第一點。第二點,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這一切既非天上掉下來,也非上帝包裝給我們的,而是從工廠所生產、製造的,既然認為這些都是由工廠做出來的,那又為何要承認有世間創世主的存在?生活中經常會有一些突發狀況或是我們無法想像的事情降臨在我們身上,譬如說與朋友同行走在路上,朋友卻突然被車撞死了…,其實這些都是有因而生,他是被車撞死的,而不是世間創世主讓他被車撞死的。所以像這種「有世間創世主」觀念的宗教徒,雖然他們也講愛心,但是他們的見解、理念卻有些偏差。佛教認為世間創世主並不存在,而是從心靈上去追求快樂的,在此做個比較:究竟物質上及心靈上的追求,何者能夠得到真正的快樂?如果我們以物質的追求來得到快樂的話,那麼表示物質上的滿足是可以取代快樂的,也就是說物質享受越多、越好的人就應該越快樂才對,但是我們都知道這是不一定的,其實越是有錢、有名、有權、有勢的人幾乎煩惱越多,因為他們每天都在想要如何能讓自己更有錢、更有權…。這樣的現象,你們可以觀察,不一定要馬上接受,但以佛教徒來看,這並不一定是真正追求快樂的方式,因為假使物質可以讓我們獲得快樂的話,那麼物質越多的人應該越快樂才對,為何反而為我們帶來越多的煩惱,反倒是小康家庭還可能快樂一些,所以佛教徒認為物質是無法取代真正的快樂,唯有心靈的滿足才是真正的快樂。那麼快樂要如何獲得呢?這裡就要談到什麼樣的心念會造成痛苦的因?什麼樣的心念會產生快樂的因?
佛教徒把產生痛苦的因稱為「煩惱」,光是聽到「煩惱」這個名詞就覺得它讓人煩惱了,所以這個名詞也取的蠻妙的。煩惱大致上分為貪心、瞋心、癡心三者。先講瞋心,我們可以知道一個人生氣的時候,當下一定很不快樂,這是可從經驗中證實的;第二,因為生氣的緣故會造成對他人的傷害,而且我們生氣的時候,會誤會自己有股強大的勇氣和力量,就像入行論裡面說:如果有人拿棍子打你的頭而使頭上長了一個包時,內心一定非常生氣,這種瞋心會帶來一股力量,使我們誤以為是勇氣而很自然的去還手,若不還手,就怕別人說自己是膽小鬼,因此便想盡辦法運用你的勇氣去做傷害他人的事,假使他人因此被你殺傷而死亡的話,一定會令你後悔終生的,所以起瞋心不止在當下不好,所帶來的影響及後果更是長遠,於是寂天菩薩就做了一個很詳細的觀察,相信你們可能不會想到這個問題,但是這卻被一千年前的印度學者們發現。他說:「當別人拿棍子打你時,你內心會非常的生氣,此時你覺得哪一個才是你真正的敵人?」不要說是答案,連他所問的問題,在我還未學習之前都不曾想過。究竟真正的敵人是誰?假使你認為真正的敵人是打你的那個人,那麼那支直接讓你頭上長包包的棍子不也是你的敵人嗎?,難道你要打這支棍子?如果你認為真正的敵人是間接打你的那一個,難道你要打他的手嗎?因為是「他的手」拿棍子打你,但是我們不會去打他的手;若不幸他的臉挨打了,難道你沒想過:他的臉跟你頭上的包包沒關係啊!那為何要打他的臉?要找究竟的敵人,應該找他的心才對。譬如一個人無緣無故打你,他也是不知道才會有如此的舉動,由於他的心不是他,他也不是他的心,因此真正傷害你的,是驅使他的那顆「心」。
我們做任何一件事情時,首先都會有一個心念要我們去做,之後才會付諸行動,假使沒有這個心念就不會有接下來的舉動。同樣的,那個無緣無故打你的人,也是因為有了如此的心念,所以才會沒有理由的要打你,這種心念實在很愚蠢、無知,也因為這個人受到這種無知、愚蠢的心念控制,以至於才會拿棍子打你,因此真正要揪出來的敵人應該是他的心才對,而不是他的臉,可見瞋心所產生的極大勇氣,其實是魯莽的勇氣,對我們一點幫助也沒有。所以若想消滅敵人就應該消滅他的心,那又要如何消滅呢?假使還手,只有更增長對方的瞋心而不會令之減滅,所以此時不應還手,再說之前被打已經很倒楣了,如果不還手的話,他就沒有理由再打你第二次,縱使又打你,也沒有理由再打第三次了。要不然你還手的話,只會令你真正的敵人(對方煩惱)不斷的增長,到頭來很可能頭上會多長十幾個包,卻沒有動到敵人一根寒毛,所以真正的智者,在這個時候就會做出理智的抉擇。亦即我們在面對情緒及理智時,要非常謹慎地做抉擇,我覺得這點非常重要。因為人們常跟著自己的情緒走,可是情緒往往參雜許多我們不知道的實際狀況,因此被他騙得失去了理智,最後只有造成終身的遺憾。而究竟要如何消滅對方的敵人?就是要修忍辱,所謂修忍辱並非委屈求全,也並不是站在那邊讓他打,可以先避開,假使他講道理的話,可以問他為什麼要打我?在入行論裡有一句話:「如果一件事可以改變的話,那麼就直接去改變它,何必要生氣呢?假使無法改變,就算想盡辦法也沒用,縱使起瞋心也於事無補。」我覺得這句話真的很有道理,因為生氣只會帶來更多的痛苦而已,並無任何幫助。所謂修忍辱的意思並非別人叫你做什麼你就做什麼,這叫做屈就,屈就與修忍辱是有差別的,真正修忍辱是讓自己不要刻意的產生瞋心,並克制這種瞋心,所以真正消滅對方敵人的方法就是要修忍辱,並且去思惟問題徵結所在,瞭解為何他要打你?如果對方是一個講道理的人,那麼就試著和他溝通,假使沒有辦法的話,那就只有敬而遠之了,何必和他起正面衝突?前天我在台大也講到同樣的問題,有一個女孩子說:「我還是不服氣,一定要跟他打到底才甘心!」當時我回答:「如果一定要打到底的話,可以,但是要知道當對方的瞋心碰上自己的瞋心時,那是火上加油的現象,開打的結果對方的瞋心會不斷地增長,最後必造成令人遺憾終身之事,這是很有可能的,所以別小看瞋心的殺傷力。」她說這是小事情,怎麼可能有如此嚴重的後果?於是我告訴她:「小事情不防範,那大事情就危險了。」為什麼?因為以一個人的天性來說,並非從小就有想要殺人的念頭,每個人都有善良的一面,但我們看看那些殺人犯,為何會如此心狠手辣?想必他們是從殺雞、殺羊、殺牛慢慢地演變成殺人的行為,假如他沒有經過前面步驟的話,他是絕對沒有勇氣去殺人的,所以小事情若不注意,等犯了大錯就為時已晚了。第二,我覺得很多事情都可以用各種角度來觀待,雖然因為沒有去打對方而無法消氣,但是我們可以用另一個角度讓自己覺得快樂,為什麼呢?因為當你懂消滅真正的敵人,就是一個智者的作風,所以我覺得同樣的一件事情,不會想的人就永遠只會跟著情緒走,會想的人他就會從不同的角度去思惟,來轉變當時的困境,這並非自欺欺人,而是一種善巧,因為各人有各人處理事情的方式,只要能讓事情圓滿,不會增長彼此的瞋心,同樣一件事情是可以從很多種角度來觀待的。最後這個女孩就無可奈何的說:「別人會說我是膽小鬼。」原來這就是最究竟的答案(哈哈!)。因此我這樣回答她:「只要你在這個社會上做事,無論你做好事也好,做壞事也罷,別人都會說話,好比在政治界裡,儘管有些官員做了不該做的事,還是會有很多人拍他的馬屁;就算你所做的是好事,也是會有人批評的啊!像古代一些真正的賢臣、宰相們,似乎特別容易被陷害而喪命,我們只不過是被罵而已並沒有性命的威脅,被說是膽小鬼有什麼大不了的。其實我們在處理事情的時候,只要秉持正知正見來做事,並且可以如此的想:「因為在這世界上每一個人都是騙子,而自己是正直的人,不管別人再怎麼說我是騙子,我都不必在意。」所以當時我就舉一個例子:現在台灣的佛教徒普遍來說都很好,但是非學佛者認為出家人是屬於低下階級的,好像很落魄才會去出家。似乎有二個理由:第一、是找不到男、女朋友。第二、是他沒有飯吃才跑去廟裏,好像一個寄生蟲。有些人是以這樣的眼光來看出家人。其實我們試著以客觀的角度來看一個出家人,身為一個出家人,至少不可能去殺人,就連煙、酒、葷食都不沾,光是這一點就很不容易了,一般社會裏,很難找得到這樣的人。假使今天有一個很傑出的年青人,他既不會喝酒也不會吸煙,我們會非常讚美他,但是與他有同樣做法的出家人,就不會受到如此的讚美,反而會被別人污辱說是落魄、沒有女朋友,不工作而吃軟飯的寄生蟲,你不覺得這很荒唐?為什麼同樣是一件好事,卻會被別人毀謗?因為在這個社會上,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會有人說話,如果我們一直要順應別人的意思去做事情,幾乎沒有一件事情是可以辦到的,否則就只有做雙面人,別人怎麼說,你就怎麼做,如此就完全沒有自己的見解,所以我覺得最可靠的就是依自己正確的見解。經典裡有這樣一句話:「自己由聽聞所獲得的答案,再經過反覆的觀察而得到的正確理念,是最珍貴的寶物,小偷絕對偷不走,而且也絕對不會遺失,當你遇到困難的時候,唯有它才是你真正的朋友。」這句話對我來說非常的受用。當我走在路上時,路人常投以異樣的目光,覺得一個男生為何穿裙子?對這種現象我時常會去揣摩他們的心境,其實他們只是好奇而已。
接下來談貪、瞋、癡的「癡心」。何謂癡心?就是「不知道」,以佛法而言就叫「無明」,無明它本身也是「不知道」的意思,所以若不知道癡心行相,從何而來?就無法認識真正的敵人,也不知道要用何方法來消滅敵人。我們常以為自己什麼都懂,其實有很多東西還是不瞭解;法王達賴喇嘛曾經舉了一個例子,他說:「當你跟一個非常惹人厭的鄰居長久比鄰而住的時候,雖然你不喜歡看到他,但卻又必須天天碰面,這時候你該怎麼辦?是要永遠恨他或揍他?還是修忍辱?通常一般人就只是會生氣,對事情也不見有改善,但若能選擇第二條路將會讓情況變得好轉。」
達賴喇嘛又做解釋說:假使你要讓自己繼續恨著他,且日復一日地每天都想到有一個令自己這麼討厭的人,甚至想盡辦法去整他,當自己的心每天都緣在這些問題時,自然而然內心就不安寧,長期下來身體必不好,因為當內心有心結而無法解開時,身體就很容易產生病痛,所以內心平靜的人,比較不容易生病;而此人身體受到影響而住進了醫院,卻因為他每一天都懷著一個仇恨的心,以致四周的朋友都不願意接近他,這說明一個很容易生氣的人是很難讓人親近的。人的瞋心是可以演變成如此多元的過患,雖然這個人的瞋心只是從鄰居所引發出來的,但是由於自己起瞋心的緣故而影響了四周無辜的人,最後換來的是自己內心的苦悶、身體不適以及親友疏離,這完全都是起瞋心之故。既然我們知道瞋心對事情毫無幫助,而且還徒增許多煩惱,那我們應以何心態來觀待呢?如果此時我們能忍氣吞聲,他人便沒有理由再多說第二句話,一次、兩次之後,他可能無趣而點到此為止了。但如果我們退讓仍無法改變他的不講道理,甚至讓他變本加厲,一再地找麻煩,那麼此時你就可以開始找證據,因為他會想出更多的方法來整你,所以這時我覺的你可以告他,因為忍辱並非屈就,我們不是由於內心的仇恨而要告他,而是要這樣想:『因為他成了「無明」、「愚蠢」的僕人,所以不明白不講道理而來整我,實在令人可憐,更何況當一個僕人已經夠可憐了,還得當一個無明主人的僕人,如此豈不是更可憐?』所以當我們面對一些事情時,可以用很多角度去觀待,為了使他不要再造更多的惡業,因此我以告他來平息這件事情。我們內心的情緒有很多種,乍看之下,忍辱和屈就是一樣的,其實上這兩者是有差別的。我們所講的瞋心是由無明而產生,也就是從不知道而來的。而貪心也是造成內心不安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因為有了貪心而造成許多的問題,像大至國與國之間的戰爭,小至家庭問題及許多不吉祥事,這些幾乎都是因貪求個人利益而生。再則,貪心和愛心也是有差別的,如何區別貪和愛呢?我們在看一些事物時,一定是有些好、有些壞,而當我們第一次面對好事情、好東西或好的人時,我們第一個念頭會認為很好,這時候的感覺是正確的,沒有任何偏差,但是假使有第二個念頭來添增它好的話,這就叫做貪心。而何謂添增呢?就像剛剛所說的,今天我看到一件衣服,認為它好看,明天再看同樣的這件衣服時,就有了不同的看法,覺得這件衣服越看越好看,這就叫做貪心,無形當中你已經在添增它的好,並且慢慢地在培養我們貪心的產生,因此這種的念頭和慾望是要斷除的,否則它會使內心不安寧,因為當你有貪心,你會想盡辦法奪取貪境,假如此貪境是「東西」的話還可以,但如果對象是「人」,那就很麻煩,因為每個人都有他的權利,你如何來奪取這個人?這是不可以的;又若是奪權奪利也很麻煩,假使這個人真的得到他所求的權利,而藉此來造作許多的壞事,到頭來,受苦的還是自己,所以貪心它是一個造成一切痛苦的幕後主使者,因為貪的緣故,所以我們會想盡辦法奪取一切,要知道貪心是永無止盡的,是絕對不可能滿足的,如果今天看到一個好的,明天還會再看到另一個更好的,而後天、大後天以及往後的每一天都會有一個更好的貪境,那我們要如何相信這個貪心呢?貪心就像毒品一樣,當我們貪著於一件物品的時候,就會想盡辦法要取得這件物品,而在得到的當下會覺得很滿足,因為「我已經得到了」,但是我們耗費多時、想盡辦法去求得這件東西時,雖然能夠得到一種滿足的快樂感受,但這種感覺大約不會超過五分鐘;比方說喜歡一件衣服,當得到了這件衣服並穿上它時,剛開始會覺得很舒適,但過了一、二分鐘後,那種舒適的感覺就不見了,很快的,得到衣服的快樂感受也隨之消逝,而我們卻花了那麼多的時間來求取這人、事、物,所換得的也不過只是五分鐘短暫的滿足而已,如此值得嗎?但是愛心卻不同。我們每個人都有平等的權利,如果你對我有恩,我更應該要尊敬你、關懷你,這叫做愛心,就像父母對我有恩,因此我應該關愛父母,這是非常合理的事情,並不會有任何的衝突。乍看之下,愛心和貪心好像是一樣的,其實兩者有所不同,貪心是初覺事物的好,而若是再去添增對這件事物的好時,所產生的一種錯覺就便叫貪心。那何謂愛心呢?愛心是根據事物的好、根據事物的狀況,而去關懷他人的這種心叫做愛心,我覺得這二者是有差別的。那貪心是由什麼而產生的呢?是由不了解而來,因此要觀待既然認為它是好的也就好了,何必再去添增它的好?故產生貪心皆是由於不了解所致。再說貪心所帶來的痛苦最主要就是不滿足的痛苦,好比是毒品,一個上了毒癮的人,會一直想要再吸毒,雖然我們沒有吸毒的經驗,但多少也會知道,已經染上毒癮的人,會一直想要吸,因為他會沉溺於當時的快樂,而他們的家人勸他不要吸毒,以免對身體作傷害,他反而會告訴家眷說吸毒的感覺很好,相信這種情況我們都能體會到,同理,我們勸別人不要貪,但世人卻反勸我們要貪。
一般人會覺得生活裏若沒有貪、瞋、癡作陪襯,這世界就好像一架黑白電視一樣呆板,有了喜怒哀樂的生活才會像彩色電視一樣的多彩多姿。但試想一下,當你的貪心生起之時,尚還未得到你所想要的人、事、物之前,你將永遠處在一個不滿足的狀態當中,因為想得到卻又還無法如願,以致從貪心生起一直到未得到東西的這一段時候,都是痛苦的。其實滿足和不滿足是相對的,如果說滿足是快樂的話,不滿足自然就是痛苦的,所以從貪心生起到未得東西之前,你都會因不滿足而覺得痛苦。然而當你獲得東西之後,你所擁有的滿足感不會超過五分鐘,以那麼長的痛苦換得五分鐘的快樂值得嗎?當然不值得,所以這個跟毒品幾乎沒有兩樣。
佛陀當初說過,貪和瞋都是因不了解而產生,要知道真正造成我們痛苦的敵人就是貪和瞋這二者,所以少貪就少慾少執著,少貪執自然多滿足,多滿足快樂就多多。或許有些人會覺得這番話有道理,但有些人則會疑惑,那是因為我們跟「貪」已經相依為命太久了,活像是老朋友似的,而實際上它是騙子,一直把我們騙得團團轉。當貪心生起的時候,它會在你後面拚命勸你、催促你去拿你要的東西,然而當你取得這東西時,它卻又引發其它負面的影響,比方說貪心驅使你取得一件不該得到的東西之後,你內心會覺得很不安、憂惱,這時貪心就一溜煙地不見了,把所有的痛苦丟給你來承擔,這就是你的好朋友---貪心,仔細想想,他真是一個壞朋友。
另一個惡友---瞋心,它來時很急,且勢力很猛,我們要了解貪與瞋兩者之中,瞋心的過患又比較強,且與貪心行相不一樣,貪心總對你微笑的,那種笑是笑裏藏刀,不懷好意的。如果有一個人對你不好或擺臉色給你看時,相信我們不會喜歡他的。但是另外一個人他對你百般巴結或甜言蜜語時,我們就很容易上當被騙。以上前者屬瞋心,後者是貪心所給我們的就是這種感覺。因此我們要了解瞋心的過患比較簡單,但欲了解貪心的過失就較困難。基於此,平常應多加思惟,思惟觀察後何者該取何者該捨,心中自有定數,當然就會遠離貪和瞋,若內心的貪、瞋減少,快樂的機會自然就增多了,因此為了想要追求快樂之故,我們要學習佛法,學習用更多的愛、更多的忍辱和更多的尊敬來對待他人,這才是真正能使我們心靈得到快樂的方法,因為愛能讓他人感覺溫暖。至於修忍辱雖然無法直接給我們快樂的感受,但它卻是一個後盾資糧,它會指引我們向一條正確的方向前進,當我們走上正途之時,便會帶來智慧及安樂。所以佛陀說法,主要是讓我們了解什麼是痛苦之因、什麼是快樂因,由此做個抉擇,儘量斷除痛苦因而讓自己去聚集快樂因,這是學佛最主要的目的。
學佛並非要馬上跑到山上去修行,即使朝聖、禮拜也是次要的,何況去求得上師加持灌頂這更不具重點。學佛最主要是要調伏自己內心的煩惱,這點非常重要。因現代的人不想多學教理,只希望能快速解脫、成佛。於是有些騙子就利用眾生這種急求果報的心態來矇騙大眾。就我所聽到的,全世界裏自封為「法王」及「活佛」最多的地方是台灣,這種情況在其他國家是很少發生的。就去年來台時聽到之數量已讓我嚇到了,想不到今年又多了兩個法王,真不知明年還會多幾位活佛。這年頭有很多人為家庭、工作以及其他因素的不順利而產生煩惱,為了解決內心上的需求,他們會去找一個短時間內能讓他們得到滿足的宗教,因此他們會要求灌頂、加持之類,或是參加祈福法會,其實這些都不是真正的解決之道,真正能解決內心的痛苦,是要靠佛法的力量,令自己去正視問題所在,並盡心處理圓滿。而不是一味藉由他人的力量來解決自己內心的苦惱,所謂解鈴還須繫鈴人。假使藉由他人之力就能解決我們內心痛苦的話,佛陀當初就不需轉法輪,只要每天做法會就好了。這並非是說笑的!佛陀成道之後,即對五比丘轉四諦法輪,也並沒有說四諦法會啊!假使做法會就可以幫眾生消滅煩惱除障,那佛陀當時做法會就好了嘛!何必講四十九年的佛法利眾?可見我們的觀念有點偏差,因此我藉此機會說明,何況這也是我們出家人應有的責任。再說很多人誤認為出家人只會做法會,其實這也是被在家人寵壞了,因為只要辦法會就會有收入。所以我奉勸在家人應該要了解一些佛法,而出家人應多認識教理,否則無法幫助眾生解決內心真正的煩惱。眾所周知,帶給我們內心痛苦的罪魁禍首,就是貪瞋癡三毒煩惱,假使我們一直跟著感覺情緒走,而情緒又跟著三毒繞,那麼我們怎能得到快樂呢?
大家試想一下,我們從出生到現在,都是想盡辦法讓自己快樂,沒有一刻願意自己痛苦。照理說,努力這麼久了應該會越來越快樂才對,但是稍加檢查自己的內心,真的是「快樂增加、痛苦減少」嗎?假使不是的話,代表我們追求快樂的方法有誤,那錯在哪裏?它的癥結又在何處?我覺得這是需要觀察的。佛所說的教理好比是一隻鑰匙,能幫助我們打開這道門去觀察問題、發掘問題的根源,因此佛法就像鑰匙一樣,能開啟我們的智慧門,幫助我們了解問題並解決它,所以佛法並非是捏造出來的,完全是實際真理。二千五百年以前,佛陀以他的智慧,看到我們凡夫所想不到的種種狀況和問題,而告訴我們能離苦得樂的方法,因此我們應遵循著佛陀所講的方法來觀察思惟自身,並解決身心的痛苦。我覺得這套真理對我們而言有很大的幫助。
貪和瞋是由無明而產生,也就是由不瞭解而生出的,那麼「無明」要怎麼對治呢?這種「不知道」到底要怎麼去除呢?就是要靠多聽聞,佛法講聞思修三學,首先多聽聞之後應思惟,再以思惟所得之法義來修學。那如何多聞?即從善知識那裡多聽聽貪瞋究竟從何而來,又何謂貪瞋對治的方法,應先熟悉這些道理,當然最究竟之道就是空性之理,多聽聞的最主要內涵就是空性的教理。
貪瞋如何產生?我們之前談到一切都是由因緣而生的,為什麼貪瞋那麼自然且那麼有力量就會產生的呢?相信大家在佛經裏一定常看到一句話│無我,在唸心經的時候我們也會唸到「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從頭到尾都有「無」,這就說明佛經裏時常講空性的道理。貪、瞋之生起是由於你認為所看到一切都是真實的,當你看到好的或不好的人事物時,就會有一種真實的「好的感覺」和真實的「壞的感受」產生,由此產生了貪和瞋,所以我們必須瞭解真實狀況並非如此,不是我們認為的那麼真實,也就是無自性。
為什麼我們所看到的一切不應該是那麼真實呢?當初在印度有很多的佛學論師們互相在辯論,究竟無真實的內涵是什麼?因此他們在辯論的時候,產生四種不同的宗義,再細分可分五種,一般來講是分四種│有部、經部、唯識、中觀,中觀又分兩派│自續和應成,今天我就講最高那一派│應成派的說法:當我們看任何一件事物的時候,總會以「是從那一方面而有」(也就是「從那一方面而來」)來為所謂的真實下定義。老師曾經對我們學生說過:看這個桌子的作用是什麼呢?好比把一個杯子擺在桌上,而桌子有讓杯子站住的這種作用叫「桌子有作用」,這種說法是正確的,但如果說這個作用是從桌子上有,這就叫做有自性,也就是真實執著,這是不應理。我不知道你們能不能體會「桌子是有作用」及「從桌子上產生作用」這二者之差別。乍聽之下好像一樣,但其實是有所不同的。我們看任何人事物的好壞時,幾乎都是從他那一方面而產生的,因而產生了喜好和厭惡的貪和瞋。舉風景的例子好了:你們看淡水及淡江大學的風景都很漂亮,但是請問,淡江大學的風景在哪一棟?哪一條馬路才叫淡江大學的風景?又那一個操場才叫做淡江大學的風景嗎?要你們如此一個一個地去挑出來找風景的話一定是找不到的,況且只是看一棟校舍是不會好看的,縱使覺得好看,也絕不是淡江大學的全貌。問題來了,剛剛我們明明很清楚的看到淡江大學的美,但仔細找來卻沒有辦法找出這屬於淡江大學的景觀,那麼到底是從哪一方面產生這個風景的作用呢?是從大樓這一方面而產生的,還是從馬路那一方面而產生呢?這樣去找,幾乎都找不到。再以我做比喻,我叫蔣揚,你們會看到我,你們也會覺得是從我這裏產生蔣揚的一個作用和影像,但是蔣揚的影像到底是從哪裏產生的?是從左手產生或右手產生?還是由我整個身軀而產生?我相信你們一定會說是由所有肢體組合而成的,既然是整個組合而產生的,即是因緣聚合而自然產生的一個作用而已,並非從單方面挑出來而產生的。又好比兩根筷子,我們讓它交叉的時候,它互相的站立,這個站立的作用是從哪裏產生?是左邊的筷子或右邊的筷子?其實都不是,而是兩根筷子交叉相碰之後而產生站立的作用,所以這是因緣聚合之後所產生的作用罷了。同樣的,蔣揚到底是如何產生的?你如果從蔣揚的「心有」或「身有」去找是永遠找不到,但我真的有我的作用,因為我現在正在講話啊!假使我沒有講話,那又是誰在對你們說話呢?所以「無眼耳鼻身意」並不是完全否定的意思,心經裏面講「無眼睛無鼻子無嘴巴」,假使沒有嘴巴的話,你們應該聽不到我在講話才是,這代表我有嘴巴才會講話,所以我的作用一定是有的,但你現在所聽到的每句話、每個聲音,到底是從哪一方面而來?這樣去找是找不到的。
再看這張桌子,桌子到底從何而來?是從桌面而有還是從桌腳而有?我們現在確實可以看到有一張桌子,但是不知道它從何而有,所以應成派在立此宗之時,有很多下部論師講自續、唯識、有部、經部,這些論師們辯論說:「假使如此的話,這些東西並非是這樣的真實,也並不是從哪一方面而有的。」我覺得應成派在此時辯得非常的好,他們說:「有一個斜坡,當一個人從下面往上走時,他會看著上坡,所以這個斜坡產生了上坡的作用,這個作用是從這一方面而有的,而並不是從那一方面而有。為什麼呢?因為如果斜坡本身具有上坡的作用,那麼從上面走下來的人,也應該會把這個斜坡看成是上坡才對呀!但是它卻變成了下坡,所以上下坡也是由意識緣起而來,是由因緣和合而有的,因為下面的人往上走去,再加上路本身是斜的緣故,所以使這些因緣聚合而產生了上下坡的作用。」此時,這些下部論師們又反駁說:「你說上下坡不是從哪一方面而有的這種說法我勉強接受,但是斜坡它確實是斜的,無論是從下面看上去或從上面走下來都是斜的,這個傾斜的作用,一定是要從路上而有的。」沒錯,斜坡的確有這樣的作用,我覺得這個老師不錯,他問的問題還蠻實際的,而且一針見血。但接下來應成派回答的更妙了,他問說:「你所謂的斜坡到底是在哪裏呢?你認為是上面的那一段叫斜坡,或是中間的那一段,還是下面的那一段才是呢?雖然可以看到,但是要找卻又找不到,如果說表面的那層算是斜坡,那麼將表面那一層割下來,放在平坦的路上,它會不會變斜?當然不會,所以斜的作用不是從哪一方面而來的,是從因緣和合而有,既然是因緣和合而有的,那為什麼要說『從』哪一方面而有呢?」
我們常說「現在正在走路」,何謂「正在走」?我覺得這個問題很妙,當我們的左腳在後,右腳在前,這是「我正在走」,若今天我們把這個畫面用錄影機定住,然而將畫面回到「右腳在後,左腳在前面」,那麼剛才的「左腳在後,右腳在前」就不能說是「正在走」,應該說「走完了」才對,為什麼走完了?因為右腳已經跨過去變成在前面,而左腳在後面,所以說右腳它已經走完了,這就不是現在式,應該是過去式才對,但以左腳而言,它則是未來式,那麼「正在走」是在哪裏,確實是找不到的。我們說時間分過去、現在和未來,到底哪一個部份是算「現在」?假使我說:「現在的時間是三點十二分四十九秒」,在我剛才講「四十九秒」的時候,時間又已變成「五十秒」了,所以哪裏有「現在」?但是我們看現在、過去和未來的時候,會覺得它們是獨立的。當我們回想過去所喜愛的東西時,腦海裡會有很清楚的影像,但是真正的過去又在哪裏?像這樣子去尋求答案會覺得很奧妙,好像幾乎什麼都捉摸不到,有一種虛無飄渺的感覺。
這時候下部論師們又再次地對「因緣和合而有」做辯論,(經典上沒有以下直接反駁的文句,而是我在經過整理後才說給你們聽,你們不要以為經典上有這樣的記載而去找,那是找不到的。)下部論師他們反駁說:「同樣的兩塊田地、同樣的陽光、同樣的水份以及同樣的肥料,這些緣都是一樣的,但是我們分別在兩塊田地種下兩個不同的種子,一個是橘子,一個是蘋果,雖然是同樣的因緣,但是因為種子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果實,這是不是代表種子本身就有長出蘋果的能力?」「另外,因為雖然因緣都是一樣的,但二種不同的種子會產生不同的果實,必定是種子本身要有能產生那種果實的能力,既然都是一樣的緣,為什麼蘋果的種子不能生出橘子?而橘子的種子為什麼也不能長出蘋果呢?難道你要說是種子本生就有生蘋果的能力嗎?」這個問題問得非常好。於是應成派論師又回答說:「不是的,如果今天這個蘋果的種子沒有陽光、水份和肥料的話,縱使有種子、有田地,但它也絕對不可能長出任何東西的,所以假使他本身有能力可以長出果實的話,那不依賴因緣也應該長出蘋果才對,但既然它依賴了陽光、水份才會產生這種能力的話,那跟我剛才所講的不是一樣嗎?」不知道你們能不能體會這段話的意思?既然須要透過陽光、水份、肥料等眾多的因緣聚合後,種子才能長出蘋果的話,那麼這個能力為什麼要說是從種子而有?應該如同剛才所說,是因緣聚合所自然產生的,就像閃電一樣,它是負極電和正極電碰在一起後所產生的作用。
我覺得每一件事情都有它的作用和能力,在相互交碰之後,會產生一種變化,後者的變化叫「果」,但是此後者的變化會再推動接下來另一個後者的變化,這叫「後果」,所以每一個果也都是因,因果好像河水一樣不斷地持續流著。「夢」也是如此,夢是由眾多因緣聚合讓我們看到夢境,但若是要去找尋此夢境中的人事物是找不到的,但這個夢卻又能夠感覺得到。因此當我看自己時,明明可以看到我,但若要仔細找尋時卻又捉摸不到,所以諸法就像夢一般,雖然可以從某一方面看得到,但其實卻不是真實的,而當我們以理由去了解實際的狀況,也了解這些是無自性的,那麼貪心和瞋心自然就沒有立足點而無法生起,所以對佛教徒而言,認識空性是非常重要的,假使不認識空性的話,我們要對治自己的貪和瞋只能靠暫時的壓抑而已,並沒有辦法徹底的將之連根拔除。然而,縱使已對空性有了認識,但並非在當下就能令無明斷除,因為在認識空性後,還要不斷反覆的思惟、反覆的串習,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我們以前對真實的執著太強烈了,所以光是了解空性是不夠的,空性的智慧需要培養,透過如此不斷地讓智慧增長,終有一天會徹底的斷除真實的感覺和執著,這時就永遠不會再生起貪心和瞋心,內心才能很自在。
為什麼說內心很自在呢?前天我在台大演說的時候,他們問我涅槃之後到底要去那裏?這是個好問題,涅槃之後你哪裡也不用去,只要坐著就可以了,而且內心是快樂的。這怎麼說呢?當我們內心安寧祥和的時候,因為沒有任何負面的逆緣,所以只要想著「我快樂」就自然會快樂起來,就像阿羅漢證得阿羅漢果的時候,他們就斷除了這一些逆緣,所以他們內心永遠都是處在安樂和自在,他們隨時要快樂都可以快樂,他們想要去哪裏就可以去哪裏,不像我們現在完全是由業和煩惱牽引我們的去處而不知道會到哪裏去。
接著我又告訴他們,在禪定狀態中的境界是非常快樂的。有一個外國人告訴我的一個朋友說:「外國人學打坐、學禪定,好像是慢慢地才跑出一些功夫來,而他體會到由禪定所產生的快樂感受,遠遠勝過於我們世間人認為是最殊勝享受的好幾千倍。」要證得阿羅漢果是一定要有禪定功夫,而且內心恆常都是自在的,想去哪裏就能去哪裏,這是多麼的快樂啊!相信在我們還未學習佛法之前,我們都會有過想當天使的夢想,因為天使有神通,想到哪裏就能到哪裏,而這時我們也可以這樣想,當證得阿羅漢果的時候,我們要去哪裏就能去哪裏,也不用受困於業和煩惱的束縛,內心隨時都是快樂的,這樣不是很自在嗎?所以涅槃的時候,不一定要去哪裏,但只要你想去哪裏便能隨心所欲,不像我們現在出國還得辦護照簽證呢!以上所講的是一些佛學的基礎概念,藏傳佛教有很完整的理念,而且是由一些很緊密的理由來實證佛所說的教理,它並非迷信,而是符合實際的,佛弟子也是透過對佛陀及其所說的法產生信解而有信心的,並非是在嘴上說說而已,所以當了解佛法是實際、積極的道理後就要好好地去運用,如此才能對自己有幫助,尤其是遇到困難時,我覺得佛法才是真正能解決問題的方法。
曾經有人有如此的疑惑:「奇怪!怎麼每個佛教國家都那麼的貧窮呢?」這倒是一個很實際的問題。修學佛法,並不是說要對今生不存任何的希望,而是說在改善物質生活的同時,更需要去提昇自己的精神生活才是,二者平均地發展,我們才會得到真正的快樂,因此學佛最主要的是提昇我們心靈上的品質,因為現代人對物質生活的追求非常快速,如果在這同時,內心也能有同樣速度的進展,這不是很好嗎?佛所說的教理中,並沒有叫我們要放棄一切,而且佛陀還要我們培養自信心,為什麼?因為他說每個人都有佛性,都有成佛的機會,雖然要成佛是我們現在幾乎無法想像的,但是如果像成佛這樣困難的事我們都能成辦,何況是這些世間的俗事呢?因此我們要培養自信心,我覺得自信心是很重要的,如果有自信做什麼事一定可以成功,但是不要有慢心,慢心和自信心看似相同,但這之間一定要仔細區別。當內心有一種「我在上你在下」而輕視他人的心,這叫慢心,應儘量避免,如果起了這樣的心要如何觀待呢?我覺得可以這樣想:為什麼我今天能有這些學問,是自己天生就懂的?還是經由老師的教導才能了解?假使是透過老師的指導而能有此學問的話,那並非是自己本來就很行的,而且就算自己在這方面真的比較優越,但是在其他方面而言,他人可能比我還要強,既然如此,自己還有什麼好驕傲的呢?我也是透過因緣才體會到這些道理的。我們以一個明顯的例子來比較:有位一無所有的貧窮人和一位非常有權有勢的富翁,以他們二人在物質享用上來做個比較的話,當然貧窮者是無法和富翁相比的,但若是以另外的角度相較量,一個內心容易滿足的貧窮人他內心快樂自在的感受絕對是一個貪婪不知足的富翁所比不上,所以我覺得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看法,因此何必要去比較誰優誰劣呢?另外對治我慢心最好的方法就是思惟緣起,以一個學佛者來說,對本身的自信心要足夠,認為自己一定可以做得到,但是在有自信心的同時,也要儘量去除這個慢心,這是很重要。
這一章最主要就是佛一般所講的這個戒律,這是大小乘共同要學習的,我們在佛裏面,講大小乘,那小乘最主要是依由這些道理,也就是,說真的我剛剛大致上已經講到苦集滅道這些道理,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辦法體會回去,就是苦集道苦就是剛所講貪心所帶來的痛苦,集呢就講到它的因緣就是無明,滅就講到空性的道理,有空性的認識所以這些都可以去除,那當然我們的事情,那其實我已經講到苦集滅道的事情,那這個是小乘的基礎,那大乘他需要一個什麼的精神呢,愛他的精神,有了這一點,那真的是非常的圓滿,我相信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講愛心,那真誠做到愛心的,就像基督教那個(德蕾莎)修女,她做的非常的不錯,但是在基督教聖經裏面他們所講的愛心,是針對人類,不知道你們有沒有注意過,他們對於狗啊,有沒有這個主張,但是佛所說的愛心卻不是,一切有情,他剛開始講的時候,範圍就好廣大,那很困難,確實一下子看起來很困難,遇到任何一個有情,能動的,你都要把她視為是自己的母親,來去關愛,我覺得這個愛心就不一樣,這個是真實的,我們可以做得到,只是我不去做,而且他是有理由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前後世,就像我剛所說的,這些理由都是同樣的道理,人的前世還有再前世,前世還有再前世,每一世都有一個母親的話,那是不是每一個人都有可能當過我的母親,而且她當我母親的時候,都如同今生母親對待我一樣同樣的恩惠,具有同樣的恩惠,只是我現在不知道而已,那今天我知道的話,應該要感恩才對,我們只是內心不去想而已,反覆的想,有一天真的看到每一個人,任何一個人,任何一個有情的人,都能看到今天母親一樣,那這種愛心就叫做無緣悲心,無緣愛心,無緣的意思就是說太廣了,沒有邊緣的意思,一般來講的話,可以說這件事,那經典上解釋來講,無緣悲心就是以空性組成了悲心叫做無緣悲心,所以大乘裏面所講的愛,確實真的我們能做到的話,我覺得很實際快樂最主要的推動力就是這個,當你遇到一個人,你就很歡喜就像見到今生母親一樣,好久沒有碰面,有那種感覺就對了,當你了解到對方是你母親的時候,你會覺得說,我明明己經確認了,她曾經是我的母親,但是因為以前不知道,所以沒辦法認出她是我母親,那我知道的話,會覺得好久沒有認識的母親,今天想她,你會覺很歡喜,當你每遇到一個人都有這種歡喜的感覺的話,那你內心也就充滿了歡喜,而且好像擠不住的那種感覺,真的內心非常的歡喜,我們看到一個,蜈蚣,我很怕蜈蚣啊,說真的,我很怕蜈蚣還有蛇,蛇我非常的怕,那有一次我看到那個蛇的照片,我看到蛇的照片,我不敢碰,我非常的怕蛇,不知道為什麼,就是照片也不敢碰,但是呢,於事後我就想蛇的照片,我忽然的轉一個念頭,不知道為什麼啊,我想說說不定這個就是我前世的母親,因為她造惡業轉為到蛇道,這一種感覺完全不一樣,她就是我前世的母親啊,你會覺得很可憐,她為什麼會到那裏,你會對她有一種很自然的愛,所以我覺得這種愛心,平時就要培養,反覆的這樣串習,那當你遇到每一個人的時候,你會產生一種愛心,一種歡喜,那你不是每次遇到一個人都有這樣歡喜的話,那你不是一天二十四小時都很歡喜,那在夢裏面不會遇到你,所以你從夢裏面遇到那個人你會歡喜,那不就很歡喜,夢裏面歡喜醒來之後也會歡喜,那所以,佛所說的,佛具有怎樣一個功德呢,講到佛是二千五百年前的一個尊者,我們很難想到佛的功德到底是在哪裏,其實佛的功德就是他的大悲,還有他的大慧,最主要就是如此,慧就像我剛剛所說的,我們一般都未曾想過的問題,居然都在二千五百年前被佛想過了,我們一直盡辦法離開痛苦,一直往外面的路子上去做追求,去做探討,但是卻沒辦法找出這個癥結問題之所以然,但是呢這個癥結被佛知道,所以他具有大慧,之前沒有人知道。
佛為什麼有大悲呢,為什麼有大愛呢,因為沒有一個人,在世界上,其他的宗教,佛教我就不談了,其他的宗教還有未接觸宗教的人,他們絕對不可能愛一切有情,雖然基督教他們愛一切的人,但是他們不會愛一切有情,但是愛一切有情的,這種的理念,這種的愛心卻被佛發現了,而且佛以他的親身經驗為我們說的,那真的是與眾不同,所以我禮拜佛的時候,我到目前為止也是這樣,我覺得他擁有的功德是,他能視他人比自己還要重要,他能視每一個人都還要比自己重要,我覺得這是不簡單,真的不簡單,這個理念被誰發現了呢,被佛發現了,而且二千五百年之前沒有人說過的,佛卻以他的親身經驗為我們說,一隻螞蟻都比自己重要,我現在跟誰講,誰會相信,但是呢,卻是透過這些道理,不得不相信,確實這個道理,被佛講出來,大悲大悲,我覺得沒有比這個更殊勝的功德,我們認為我好像神通無比那種,我覺得那個沒關係,無論他有沒有神通也好,他有神通也好,沒有神通也好,我覺得這沒有關係,最主要是內心的安樂,內心的安樂就是由悲慧造成的,這個最殊勝的悲慧被佛發現了,因此,對佛的那種信心就有了,那以上就講到了大小乘還有藏傳佛法他教學的一個內涵,他如何教學的一個方法,講到一個邏輯。
以上為你們介紹,以下就是我們的問題,請儘管發問有三個問題,第一個就是我剛請教你的是,生命的起源是什麼,最根本的起源是什麼,第二個問題真如的本性,空性的本質是什麼,第三個何謂金剛乘。
那你這問題我剛可能講過了,生命的起源是什麼呢,我們講說,假使你想人的前世,前世再前世有沒有一個開始的話,你說這是不是一個開始,假使以這個觀點來看的話,生命是有起源的,是有起源,假使有一個第一世的話,那在這個第一世的時候,有沒有這個身和心,還是有同樣的問題,有身和心的話,這個身和心是一體的還是分開的,假使分開的話是有因而生,還是無因而生,都會有同樣的問題就對了,所以我們講說沒有開始就對了,所以生命沒有起源,那你之前談到十二因緣,由無明到行、識這些等等,這是一般人,我們是怎麼輪迴的,我們開始是怎麼輪迴的,就是因為不了解,所以看到好看到壞,都會看到真實的好壞,因此隨著真實的好壞而走,而造業,業叫做行,所以由無明造行,但是業呢,放在那裏呢,放在意識,識田上面,那由識田帶到那裏呢,帶到後世去,所以這時候講說名色六入觸受,名色就是他帶到後世去後,他產生了五觀啊什麼叫做名色,那六入就是這些個器官等等什麼的觸受,那之後呢,他在死亡的時候,由業力他會看到任何的好壞,由業力會看到任何的好壞,這個我們知道,同樣一朵花,你會看成好我會看成壞,那這個又是什麼理由,沒有理由,這個是由業力所牽,由各人的業力好壞,所以我們在死亡的那個時候,以佛經是這樣說,當然我也想不起來,我相信我有死亡的經驗,但是想不起來,我也不知道怎麼說,但是佛經是這樣所說,我們人在死亡的時候,業力啊它會讓我們看到好看到壞,那因為我們人本身的執著沒有捨棄,所以你會跟著好壞走,因此而產生愛和取,你去愛,取是那種更強大的愛心和貪心,因此引發了你以前的惡業,那就是有,當你後世的業成熟的話,你就到後世去了,於是講到生和老死,所以整個十二因緣只講到三世的輪迴,你如何從前生到今生,今生到後世,以這個觀點他是有開始的,有今生他是從那裏開始的,由前世無明造業而來,所以您的意思應該是不是在有生滅也不是不生滅,有生有滅,但是這個生滅是永無止盡的意思,那第二個你說空性的性質,空性的本質是什麼,我在經典上看到不生不滅那句話,並不是說沒有生滅,並不是那個意思,沒有自性的生滅,那什麼叫真實的生滅就像我剛所說的我們看到生和滅,會看到從他那一方面而有,其實並不是的,是因緣聚合自然產生生的作用,因緣離開的話,自然產生滅的作用,所以生和滅不是從那一方面而生,從那一方面而滅,所以它不生不滅,所以在心經裏面什麼等等,般若經裏面,我們看到沒有什麼,沒有什麼,沒有什麼,其實都是講沒有自性的什麼,沒有自性的什麼,一定要多加這句話,要不然的話它就否定一切了,否定一切的話沒有輪迴,什麼都沒有,沒有快樂,沒有痛苦,那我們為什麼要追求它,這沒有道理,那空性的本質,也就是事物本身它最究竟的本質是什麼,它為什麼有,它是因緣和合有,因為因緣和合有所以它不是自性有,就是空性的意思,那像西藏的香巴拉王國,淨土宗的極樂淨土,都是一樣的道理。
抱歉,這個我們絕對沒有辦法回答你,因為我自己也沒有去過香巴拉,我自己也沒有去過西方極樂世界,我不知道這二個長的一樣,還是不一樣,我真的不知道,那至於你第三個問題,金剛乘是什麼,(對),金剛乘是什麼,密宗是什麼的意思(對),嗯,密宗是什麼,我一般來講的話,我現在還沒有接觸到密,我現在對你解釋,我現知道的一切,我們講說在,嗯,成佛之道,在成佛的時候,為什麼要成佛,解脫和成佛不一樣,解脫就是讓自己永遠的快樂,就叫做解脫,成佛呢,就是說不只要自己快樂而已,別人,因為愛別人,別人像自己的母親一樣,所以我必需要讓他人得到快樂,因此我必須要知道他人適合什麼樣的法,對他說,讓他了解到什麼是解脫之道,因為同樣一個法,你每次都講同一個法,給每一個人的話,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接受,所以為了使他接受的緣故,各人有各人的不同理念,適合他的根器要講適合他的法,於是他必須要了解一切人的根器,才有辦法能說什麼,適合他的解脫之道,所以他必須要成辦,要了解一切的意思,那了解一切,我們如何了解一切,很多問題啊,說真的要了解佛的性質的話,這其中有很多問題存在,佛為什麼能了解一切,這時候我們就要談到心的問題,什麼叫做心呢,我們認為佛學家的觀點認為,心是一種能力,是什麼能力呢,是了知事物的能力,當你前面擺什麼,它自然而然會接受會吸收的那種能力,這叫做心力,那因為我們以前到現在,沒有刻意的讓自己去接受到什麼叫好什麼叫壞,那個理念沒有特別去尋找,所以什麼好什麼壞都接收了就對了,我們自然會看到好壞,因緣這樣,因緣互相聚合,因緣互相這樣碰觸之後,會產生好壞的變化,這是一定的,那什麼是好什麼是壞,我們沒有特意去學,也不知道什麼應該捨棄什麼應該學,好壞什麼都接受,因為內心本身有那個能力,那當壞的接受的時候,自然不知道跟了些什麼,為什麼接受壞,因為不知道壞而接受壞,你不知道,這個無明的部份你接受了,因此自然而然覆蓋了有明的那一部份,有明,我不知道有沒有這個名詞,但是我必須要講這個名詞,才會更清楚,覆蓋過去,這種覆蓋我們稱做所知障,所知障,差不多的名詞就可以體會到,這個是內證功夫了。
轻松愉快的融入自然
离线秋水郎
发帖
20
开心币
0
好评度
218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2-09-04
天啊!
谁家少艾颜如玉,钟情故意迎人目。多少贤豪善检束,到此关头便失足。
发帖
1914
开心币
0
好评度
3908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2-09-04
我基本赞成:一个人在未开悟时谈论佛法,是不明智的。
我所以写了《试论佛法》,无非是一些感想而已。
要是到了一个境界,再回头看这个世界的事情,可能是另外一个感觉。
我觉得一个责任感在这里驱使我所说的。好像不是我的感情要我说的。
我觉得自己的所作所为很大成分都是多余的。
我坚信,《心经》、《楞严经》一天不灭,佛法就会驻世。当这两部经典被篡改和偷梁换柱的时候,佛法就会随着毁灭的。
世间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开心就好~~~~~~呵呵!
离线北海散人
发帖
1762
开心币
0
好评度
7869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2-09-04
心经不会灭的。人们的智慧总会变得高起来的
轻松愉快的融入自然
离线北海散人
发帖
1762
开心币
0
好评度
7869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2-09-05
因果,非常深奥的。
轻松愉快的融入自然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