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845阅读
  • 3回复

转自“杨光书法社”网站。网址:nbsky.126.com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北海散人
 
发帖
1762
开心币
0
好评度
7869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2-09-06
转自“杨光书法社”网站。网址:nbsky.126.com
2002-09-01 13:41

《书法导报》2002年8月28日第九版刊登我的“书法艺术品质是书法教学的指针”书法教学文章,
这是我十五年前写的,
作为我教学行为纲要。
全文如下:

书法是我国古老而年轻的艺术。他有着丰富而深厚的遗产,有着精美无比的艺术传统。书法艺术随着实用需要的发展而升华。成为陶冶情性,形其哀乐的艺术品种。由于他与实用效益不可分的关系,我们的祖先历来把书法作为冶人传业解惑的重要手段。通过书法教育,使学生在德、智、体三方面得到全面修养和提高。这是书法艺术至今在人民中享有崇高的亲切的情感的原因,也是当前书法教学遍地开花,方兴未艾的内在因素。在学习书法的人们中,有的想成为书法艺术家,有的想延年益寿,有的想把自己的字练成交际的有利手段,更多的想打开一扇艺术之窗,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和开拓美的享受领域。但不管目的差异是何等积极,、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课题,即如何以最佳形式、最优效益、最快速度掌握书法艺术的表现技巧,提高与之相配的思想文化艺术修养。笔者在书法教学中,认识到要想提高学生的书法艺术水平。关键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书法艺术品质。
书法艺术品质是由书法艺术的准确性、敏捷性、深刻性、创造性、批判性等五因素组成。他们既是书法艺术本身所要求的,也是书法成为艺术的根源所在。
书法和其他姐妹艺术相比较,更受时间性和空间性的约束。因此,书法艺术品质首先强调的是准确性品质。准确性品质是指书法艺术用笔技法使转自然,点画变化完满精到,结体章法疏密得宜。力求准确无误,入木三分的基本功。书法艺术准确性品质要求书法作者具有深厚扎着的书法艺术基本功,不能乱来。自欺欺人。要把书法艺术的准确性品质始终提到一个能否创作出名符其实的书法艺术作品的高度来认识。准确性品质要求每个书法学习者,就是以后成了书法家,也能自觉地不断地在基本功上下功夫。那些自诩“创新”实为肤浅的书法习作无不在书法艺术准确性品质面前表现出一个幼稚的孩儿气。所以,在书法教育中,要从准确性品质入手,在准确性品质上巩固,,在准确性品质上提高。在准确性品质上发展。
书法艺术的准确性品质的规定性,并不是默守成规,抱残守缺,而是为学生将来在书法艺术领空中翱翔练就能冲搏风云,自由飞展的翅膀,至于破体、破法那是属于艺术创造性品质的要求。
由于书法艺术不仅受到汉字传统规范化的制约,更和时间性结下难分的姻缘,所以从积极意义上理解,他简直是西方流行的“行动艺术”的最好典范。书法的书写或创作过程,就是一首典雅的乐曲,一折抒情的舞蹈,令人陶醉。书法的顺序性,不可逆性和不可修改性,用笔的提按、轻重快慢,使整个书法创作过程表现出极为严格的技法程式和丰富多采,变化莫测的艺术效果。有人讲书法是观赏艺术,不是表演艺术,实质是一部分书法艺术准确性品质疲软的作者的一种遁词。应该讲书法艺术既是观赏又是表现的艺术,这是书法艺术准确性品质所要求的。
书法艺术的准确性品质和时间性的亲密无间的关系的关系,确认了书法艺术学习和创作的长期性、艰苦性、渐进性和阶段性。学生只有下大力勤苦练,方能过关。历代书法名家,那个不是在寂寞的道路上个人奋斗,面对着书法艺术的传统,静心揣摹,练就一手落笔基本无误的硬功夫。那种认为只需三个月,一年半载就能培养出书法家的想法,不是别有用心,就是痴人梦想。优秀教师的责任之一就是从书法艺术的准确性品质出发,教导学生认识到这一点,抛弃那种一蹴而成的不切实际的幻想。
书法艺术的准确性品质并不是每时每刻都能绝对地达到。这是由于书法艺术工具的特殊性和创造时情绪的“乖”“合”所致。正如蔡邕讲“唯其笔软则奇怪生焉”,又如中锋用笔需“常令笔心在点画中行”。就是因为毛笔柔软不如硬笔好使唤,笔心经常要往外偏,要常常发指令让笔心回到点画中心线上行。再如作者情绪的波动和外界绪因素的干扰,无不影响着准确性品质的安危。这里就产生了书法艺术的第二个品质,即敏捷性品质。敏捷性品质指书法作者在强调准确性品质的前提下,灵活地处理好“字中之笔”和“笔中之字”的诸关系,使笔与笔,字与宇、行与行之间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以及在不慎误笔时,随机应变,化险为夷的能力。敏捷性品质不仅表现在时间性上由于不可逆性和不可修改性,要求书法作者用笔时发生绞笔或偏锋时别出新招及时灵活地予以解脱;在空间性上也要求“发于左者应于右,起于上者伏于下”,左右避让、上下相安,紧松疏密,仰覆相背,随势而行,达情性,形哀乐,做到“违而不犯,和而不同”。敏捷性品质提出的机能是如何提高书法艺术表现技巧的应变能力。这犹如市场经济所要求的“搞活”概念一样,指企业对市场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形成一个“人无我有,人有我好”的势态。书法艺术敏捷性品质的要求,出于书法艺术是再创作艺术品种。再创作艺术品种都有一个对文字内容的理解和反思,运用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进行艺术再创作的属性。所以,书法艺术的文字内容不管是自撰的,还是别人的,都应通过自己的理解和认识,运用书法艺术手段予以再表现,再创作。如果不能敏捷地捕捉文字内容潜在的精神,抒发自己内在的感受,熟练地灵活地运用书法技巧,、就不能创作出随情赋形,气韵生动,情形交融,光彩照人而独具一格的书法作品来的。那些不论丧婚喜哀,一概以同一腔调出现,必然味如白开水,纵然一时有解渴之功效,但数三、四杯就难免被人非难,打入“冷宫”。一些虽有艺术个性,但情调始终坚持如一的书法作品,无不与作者缺乏敏捷性品质有关。至于“普通话”式的书法习作,充其量只存下狭义的书法艺术的准确性品质而已。因此,在书法教学中,要使学生在不久的将来创作出有个性、民族性、时代性的书法艺术品,对他们敏捷性品质的要求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书法艺术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于他深厚而多采的内涵,能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揭示出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关系,体现了人类情感的变化。给人以哲理的启迪。这些都出于书法艺术的深刻性品质,深刻性品质表现在书法作品对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体现在书法作品“笔中之字”和“字里行间”的高度文明。因此,书法教学决不能离开深刻性品质的指导和培养。古人云“取法乎上,得于其中”。要使学生的书法作品具有一定的深刻性品质,就必须要求他们学习和继承书法艺术的传统,向经过历代书法艺术竞争考验的对书法艺术起推动作用的虽不会讲话但以自己的艺术实践启示后人的书法作品学习。不要在书法艺术的文化遗产堆里迷失方向,或猎奇,或丹青,或迷信,或守旧。要向书法艺术的文化遗产中极珍贵的优秀传统学习,从中吸收精华和营养,理解和临摹传统的艺术手法和构思,“古为我用”。增强对传统的继承性,充实自己书法艺术素质的纵向及厚度的深刻性品质。
孙过庭讲“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抄,一点之内殊衅挫于豪芒。”这“起伏”和“衅挫”无不体现了书法家的传统功力和才学的深浅。书法作者的学识修养的雅俗高低都在点画使转和节奏中体现出来。,张怀罐讲“文则数言以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这就是书法艺术横向厚度的深刻性品质的反映。所谓“法在字外”,就是要求作者还需追求字外功。苏东坡讲“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所以在书法教学中不能单纯讲授书法技法,而是要以书法艺术的深刻性品质去启发和引导学生除临池百家法书,还要博览群书,融会贯通,尽可能多地吸收各种知识充实自己,这样才能下笔通“神”,才能“奇怪生焉”。
书法艺术得以发展和延续的遗传基因是书法艺术的创造性品质。书法艺术的创造性品质是书法艺术家根据自身的主客观条件,对书法传统技法和意境的扬弃,提出新的见解和开拓艺术实践的新领域,是使书法艺术充满生机,勇往直前的内在力量。由于书法艺术创造性品质的存在和要求,书法作品呈现破体、破法的量变和质变的运动,使书法艺术始终表现出“百花齐放”的景象。尽管在历史长河中有时因社会历史等原固,书法艺术一时不景气,但由于书法艺术这内在的创造性品质,在条件气候发生变化时,书苑立即会出现万紫千红之美景。可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书法艺术是历史一定时期的高度文明的产物,是随着时代的推移,思想的升华而发展。书祛艺术的创造性品质造就了优秀的书法作品的个性、民族性、时代性。创造性品质使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和技巧日新月异,处在一定的运动过程之中。同时,创造性品质使书法艺术胸怀有抽象大千世界的物质和精神的能耐,使书法艺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书法家笔下表现出千差万别的生气盈然的艺术形象。
由于书法艺术创造性品质的奇异功能,使一些涉书法艺术不久的同志产生了迷信的狂热性。他们对创造性品质的肤浅理解,使自己成了以无知为本钱的“创新派”少壮勇士。他们或者遵循绘画墨色的变化,浓浓淡淡,故意做作;威者追求“气势磅磁”,字体狂怪,巨幅大书;或者以画代字,出现“返祖现象”,由艺术的抽象倒退到实用的具象。书法艺术的创造性品质是书法艺术的内在品质,内在品质只有依靠作者“内功”去发展,去体现。这就要求书法作者勤学苦练,博览众书,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思想和艺术修养去驾驭创造性品质,创作出一代书法精品,决不是单纯靠形式,靠外在的装饰所能奏效的。
书法艺术创造性品质的规定性,要求在书法教学中强调书法艺术传统继承的扬弃性,对技法的刻苦临摹,对人品的严格要求,对人类知识的迫切迫求。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在进入书法创作状态时准备好必要的条件,抒发他们各自特色的情趣,创作出体现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时代不同侧面的书法作品来,丰富和发展书法艺术的传统。所以,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书法艺术创造性品质,使学生的创造性意识纳入书法艺术创造性品质的轨道,是书法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仕务。
书法艺术是运动中的艺术,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历史条件和主观意识的侵蚀。所谓完美无缺的不受局限性限制的书法艺术作品,客观上是不存在的。当然,历史条件和主观识,甚至地理条件都会给书法作品留下的痕迹和创伤,从某种角度来看,乃是个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的体现;就象近视眼戴服镜,单眼皮动手术成双眼皮,给人以英俊潇洒之感,又如壮士脸上的刀疤,显露出骠悍威武的阳刚之美。但这并不能给后来人从自己的时代和认识水准出发去评论他们以任何“清规戒律”。因为书法艺术还有一个伟大的品质——批判性品质。
书法艺术的批判性品质是对书法传统的扬弃,忠实于自己的生活,再现自己的情趣,揭示自己的美学观念的动力型思维。因此在书法教学中引导学生去继承传统的技法,创作规律,去欣赏和体验书法艺术传统作品的气韵和神趣的同时,更要求他们在学习中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待传统,用自己的审美观点去决定传统意境的取舍。通过各种方法,从提高学生艺术素质(能力、心理)入手,使他们意、情、智得到充分发挥,不单纯片面地在技术活动中追求书法技巧的掌握。使学生懂得书法艺术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这样盛况,是历代书法艺术家和评论家以自己的书法艺术作品和理论对传统的扬弃、批判、继承中发展起来的。对古今书法艺术作品不搞一刀切批判,即或者批判得一无是处,或者批判得至善至美。而是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为指导,以历史书法艺术传统经典著作为依据,实事求是地分析研究探讨;既不搞“因人废字”。也不搞“因字评人”,站在艺术的地位上探讨艺术上的得失,使学生在书法艺术评论上有个完整的理解,为他们提高书法艺术品质提供批判的武器,使书法教育在批判性品质的指导下做到“高起点,低入手,纵冲破,横发展”。否则,学生的批判性认识难以和书法艺术批判性品质吻合,而成为社会上的一些所谓的“书法评论家”的狂人乱语,一曲“流行歌曲”而已。
综上所述,要使书法教学卓有成效,必须以书法艺术品质的“五要素”为指针,全面地辨证地培养学生的书法艺术品质。至于具体做法应当根据不同情况灵活实施。但有一点是应注意的,那就是书法教学的备课应着重于对学生“学”的研究和安排,因材施教;不能以教师的“教”为主,离开学生的实际情况。这对培养学生的书法艺术品质具有不可忽略的意义。因为书法教学是艺术教学,不是单一技术性的写宇课,也不是专业性的文字学课,正如郭沫若同志讲过的,书法教育是有一套严格的训练程序。因此,书法教学必须从书法艺术的特殊规定性出发,以书法艺术品质为指针,才能把书法教学搞上去,出人才,出成果.
轻松愉快的融入自然
离线北海散人
发帖
1762
开心币
0
好评度
7869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2-09-06
论书法教育和儿童智力开发的关系
论书法教育和儿童智力开发的关系

书法对中国人的影响,从古到今经久不衰,一直在延续、发展。书法这门古老的艺术自古以来一直是达观贵族们修身养性、赏玩的专利,而今已走入寻常百姓家。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程度的提高和经济的繁荣,人们对书法越来越重视,使书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由此足以证明书法的魅力以及在人们心中的重要地位。为了书法艺术的繁荣和发展,迫使我们要用现代的科学方法去研究、去审视古老的书法艺术 ,研究书法的内在的规律,书法对儿童的身心健康所产生的影响,以及为什么要学习书法等一系列的问题。

一 、书法教育对儿童大脑的开发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大脑的构成。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人体的各个部分的运动都是在大脑的指挥下进行工作的。具体分工是由大脑皮层完成的,大脑皮层管理着人体的各个系统,如:运动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等,这些系统的运动直接受命于大脑。在大脑皮层中有明确的分工,共分52个区,各个系统都有固定的区域,哪个区域受到了刺激,哪个区域就兴奋。如:我们要想记住一个东西,就需要反复的刺激(背诵),使记忆细胞兴奋、活跃,促使细胞与细胞之间的连接加粗,记忆就产生了。那么,大脑是怎样指挥各个运动系统的呢?这与神经系统有很大的关系,通过神经系统使各个系统都与大脑皮层相连接。这种连接和电脑网络极其相似,双方的电脑通过网络相连接,当一方电脑上网另一方也上网,并且QQ相连,这时就可以交流了。大脑是通过中枢神经接收外来的刺激(信号),中枢神经把接收的信息进行分析(思维),再发出指令,兴奋或抑制,指挥相应的系统去完成任务的过程(反射、反馈)。

学习书法的过程就是对大脑的反复刺激的过程,就是大脑各个系统共同参与的过程。在写字的时候,使感知区产生感知,协调区产生协调,运动区产生运动,记忆区产生记忆等,使大脑皮层处于活跃、兴奋的状态,这对大脑的健康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练书法可以长寿”的理论依据,他能使大脑各个系统协调、不断地进行运动,从而使其充满生命活力,就可以达到延年宜寿的目的。因此,书法是开发智力、修身养性的好东西。

大脑(皮层)还是一个存储器,能存储大量的信息。大脑皮层厚2-5毫米,有140亿神经元组成。各种各样的神经元都有一定的位置,大脑皮层共分6层:即分子层、外颗粒层、内颗粒层、外锥体细胞层、内锥体细胞层、多形细胞层。从机能上分三个区:(1)感觉皮质区(躯体感觉区、视区、听区等);(2)联络皮质区(额叶、顶叶、颞叶);(3)运动皮质区。这三个区是相互联系的,是一个有机地整体,开发的越好,各个区的活动就越协调。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就必须获得大量的信息,而信息的获得,80%来源于视力,当视力接受刺激后通过视神经传向大脑皮层的感知区,大脑皮层接到后对其进行分析、整理,再做出反应,大脑存储的信息越多,知识也就越多,人就越聪明。因此,只有不断的刺激,不断的学习,长时间的积累才能存储大量的信息,才能对事物做出快速反应。如果存储的信息量少,对事物就会表现出迷茫、无奈的感觉。比如:你没有吃过的东西,就不会感觉出它的味道;你没有见过的事物,就不会知道他的形态。因此,只有不断地输入信息,使大脑不断地协调运动,才能使大脑更聪明、更健康。书写的过程,就是通过视觉系统把看到的传递给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接到信息后对其进行分析、整理,再发出指令,使运动系统开始工作,去完成所要完成的动作(书写),这也是各个系统协调运动的结果。而思想、技术的高低则取决于大脑信息的存储量和系统协调程度的高低,学习书法是锻炼大脑协调能力的好方法,儿童学习书法可以开发智力,成人学习书法可以修身养性。因此,书法要好好地练、严格的练,要长期的练,只有大脑中信息存储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才能达到熟能生巧的境界。而没有接触过书法的人,就不知道从何练起,什么笔法、墨法、字法、章法、书法思想等等,在大脑中就没有明确的概念,是空白、是盲点,因为大脑对其没有感知,没有存储,没有记忆,就不会有产生刺激和反应,所以,对儿童进行书法教育,其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在修养、技术、养性等方面都能带来莫大的好处。

大脑的开发最佳时期是3--7岁。从生理学上了解到,成人大脑的脑重是1375克,刚出生时的婴儿脑重仅390克,约是成人脑重的1/3,2--3岁已达900--1000克,7岁儿童的脑重达1280克,12岁已接近成年人。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从出生到3岁是大脑发育的第一个快速发展时期,3--7岁是大脑发育的第二个快速发展时期,7--12岁是大脑发育的第三个发展时期。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把儿童心理的成长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从出生到2岁的感觉运动阶段;(2)从2岁到7岁前的运算阶段;(3)从7岁到11、12岁以后具有抽象思维能力也叫形式运算阶段。根据这些数据可以说明,开发智力的最佳年龄是3--7岁之间。根据书法的特点和我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年龄不同对书法的接受能力也不尽相同,2--5岁可以进行模仿式的书法艺术教育,5--10岁可进行形象思维的书法艺术教育,10岁以后可以进行抽象思维的书法艺术教育。也就是说:10岁以前进行“实”的方面教育,学会用笔、用墨,思维上常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对比、变化进行教育。10岁以后进行“虚”的方面教育。注重在思想、境界、抽象思维方面进行教育,开阔学习的视野,树立远大的目标,立志要从这里开始。由此说明,5岁--7岁是开始学习书法的最佳时期,其原因是:

其一、儿童时期是学习知识、进行艺术教育的最佳的时期。儿童教育可分为一下几个阶段:从出生到7岁是儿童的启蒙教育时期,7岁到12岁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时期,12岁以上是培养自信心、树立远大目标的时期,各个时期一环扣一环,不可脱节。另外这些时期的教育对人的影响特别大,甚至可以影响人的一生,俗话说:“从小看大”,就是这个道理,这与所处的环境、所受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我听过这样一句话:“牛把儿的孩子从小就会咧咧咧!”,因为他从小受的就是这种教育。就如人小时侯吃过的某些食物,长大后还会想起,当再次吃到的时候简直就是一种享受。有人说那是一种“酶”在起作用,当机体长时间缺乏这种“酶”的时候,机体就会出现不适的感觉,非常希望得到这种食物。儿童教育也是如此,在小的时候就加强艺术方面的教育,既培养了孩子的审美思想,增加了艺术修养,又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孩子从小就爱学习,懂艺术,使幼小的心灵能够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成长,终生收益。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这个年龄段的儿童最听话,你教他怎么做,他就怎么做,就像人们说的:“儿童是一张白纸,你画什么,他就是什么”,的确如此。所以,这个时期是教育的重要时期,良好习惯的形成,修养的建立都是在这个时期进行。另外,书法还能够培养学生做事认真、一丝不苟的良好习惯,这是由楷书书法的特性所决定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付出就会有收获,但一定要在适当的时候开始,要用正确的方法教育。

其二、少儿学习书法,对智力的开发、逻辑思维的建立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儿童时期,由于大脑的快速发育,脑细胞大幅度的增加,各个系统都需要大量填充,以增强各个系统的功能,满足成长的需要。在我们周围,你会经常看到一些孩子在不知疲倦地跑、跳、玩耍,精力非常充沛,不厌起烦地问这、问那,好奇心很强,表现出急强的求知欲。为什么?这是由他们的生理和心理所决定的。健康的儿童精力很旺盛,因此他们不知疲倦;他们接触社会少,感知到的东西少,渴望得到更多的知识,因此,他们好奇心很强。针对儿童的特点,应该对他们实施早期教育,正确引导,培养他们的多种兴趣、爱好,全面开发儿童的智力,使各个系统得到平衡的、全面的发展。书法是一门艺术,是用对比、变化的艺术思想去展示艺术的魅力,这对儿童逻辑思维的建立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再者书法是通过手、脑的协调运动完成的,既促进了大脑的感知区、运动区的发达,又使肢体的协调能力得到了提高,使儿童越来越聪明。学过书法的儿童,在学习上、生活上均能体现出智商高于没有经过学习的儿童。古人历来对学习都非常重视,提出:“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说明时间是极其宝贵的。大脑脑重的快速的增加,相应的各个系统都应该跟上,如果有一个方面跟不上,这个方面就可能成为一个盲点,这时大脑也就会发出一个信息,这个方面没有开发,久而久之就开始萎缩、至致消失。待以后想开发的时候,为时已晚。平常人们会说:某某小孩在某个方面有特长,或者说在某个方面有欠缺。其实,正常人的智商差别并不大,关键在于后天的开发。狼孩的例子就可以说明这一切,十几岁的狼孩的智商和两、三岁儿童的智商一样,再教育也无望,还是习惯爬行,吃生东西,而且不习惯人间的生活。说明狼孩虽然具备了人的体征,但却是在狼群中长大的,没有接受人类的教育,也就失去了人的本能失去了人性,已不适应人的生活,这是多么可悲的啊。

其三、学习书法,对良好习惯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都知道树的成长过程:小的时候需要无微不至的关怀、爱护,给它们阳光、养料、灌溉、修整、打药、捉虫等,还要把多余的枝杈清除掉,这样,自然就会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儿童的成长过程和树苗的成长过程是一个道理,需要精心的呵护、正确的培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小就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培养做人的道理。如中国传统中的“孔融让梨”、“司马光砟缸”等一些伦理道德上的教育等,教育孩子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2)用书法教育,修正学习不专一、思想跑锚的坏毛病。书法养性,千真万却。实践证明,书法是培养学生做事专一的灵丹妙药,长期的书法训练,能够使学生坐得住,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可以去掉在学习过程中的浮躁心理,起到静心之目的,达到修身养性之效果。实践证明,5岁以下的儿童每次注意力只有几分钟的时间,常表现在:正玩这的时候转眼又去玩另一件物品,在书写时思想也不集中,一会注意这、一会注意那,严重的可以延伸到十多岁,这对学习造成极大的影响。我们知道小学阶段是培养学习习惯的阶段,注意力不集中是学习上的大敌,因此,要引起高度重视。书法训练可以克服注意力不集中的毛病,还可以养成正确的书写姿势,对身心的健康、眼睛的保护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学习习惯的形成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能写一手好字,就培养出做事认真的习惯,也就是说,做事不认真,是写不出好字的。所以书法对儿童学习习惯的形成、良好的性格的培养、内在的修养的建立等起着关键的作用。书法还是克服学习不专一、马虎的灵丹妙药。在培养孩子上,我认为早不下劲,晚下劲;怎么说那,就是早下功夫培养,等孩子长大了你就不用费劲了,因为他已经具备了生存的能力,树大自然直吗。如果小时侯没有下劲培养,等孩子长大了,你还要为他操心。这时的操心远比小时侯的操心要大的多,而且效果也不一定好,为时已晚也。培养孩子更重要地就是要给教给孩子一杆猎枪,教给孩子生存的本领。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更好地生活,这才是目的。

二、书法教育应体现出哲学的思想

(1)书法是以中国的母语即汉字为基础,有几千年的积淀。

书法之所以经久不衰,他有深深的根和肥沃的土壤,不是谁说它存在,它就存在,也不是谁说它不存在,它就不存在,它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书法是民族的,有极强的生命力,有人说现代是电脑时代,书法还能坚持多久,我坚信,只要有中国人就会有书法。例如:彩色照片的出现,不但没有影响中国的绘画,反而对绘画有极大的帮助,促进了绘画艺术的发展。到名山大川去写生,再带个相机就方便多了,风景好的顾不过来写生,用相机拍下来,到家时再细细品味,慢慢欣赏,有激情时再作画,不是更方便吗!同样,书法也是如此,高科技给人们带来的是快信息,人们的交流更方便了,同时也大大地加速书法艺术的发展。再者,书法是艺术,而不是摸具,它是通过书法去表现人的情感、思想、追求,传达某种信息。再者说书法是民族的、是历史的,说大了丢了书法就等于丢了历史、丢了传统,也就丢了根,没有了根,那什么也就没有了,何况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呢!书法只会更兴旺地向前发展,决不会衰退,因为书法自古以来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产业。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秦汉时期的简书、碑刻,到南北朝时期的写经直至致今天,经久不衰,而且在不断地发展壮大,纠其原因就是书法是一门大众化的艺术,有着很深的群众基础。在今天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书法专业应运而生,已经有了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这足以说明当今社会对书法艺术的重视程度,说明书法作为艺术正朝着研究的方向深入地、全面地发展。在传统的教育中,除了四书五经之外,琴、棋、书、画也是学生的必修课。人的修养、内在的气质也是随着文化知识和艺术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高,心灵不断得到净化,自古以来文人墨客没有不懂书法的,同时也说明了古人对大脑的开发极其重视。

(2)书法体现中国古老的哲学“易经”观

书法不只是单纯的写字,更重要的是通过书法去表现哲学上的关系;如:在书法用笔上讲究慢、快、慢的行笔节奏,这与作文的结构中的略写、祥写、略写有异曲同工之妙。在书法结构上有两种基本的结构,一个是放射式结构,另一个是包围式结构。这和作文中的对事物的描写一种从里向外写、另一种是从里向外写的两个基本的写作方法相同。从此看出书法能包容万物,是自然在书法艺术中的体现,是哲学在书法中的体现,从中得到美感、陶冶心灵。我们知道哲学使人“聪明”,书法又能表现哲学思想,故书法也是一门“聪明学”。它既能增强人的智慧,又能增强人的凝聚力,还能使人变的聪明。用辨证的思维的方法去学习书法艺术,用书法的语言去揭示社会、自然的规律,用书法中的对比、变化,协调、统一,去展示“易经”中的阴阳平衡的艺术观,这些作用有利于大脑思维的开发,对儿童的逻辑性思维的建立和形成起着很重要铺垫作用。中国人的文化来源于“易经”,如中医、武术、文学、书法等都与“易经”有着直接的联系,易经有阴阳的变化,书法有虚实的变化、奇正的变化等。在中国人的血液中流淌着书法的信息,故中国人对书法情由独衷,凡是中国人不管有知识的还是没知识的、懂书法的还是不懂书法,看到好字,都会赞不绝口,特别对那些没有知识的或者不懂书法的人来说,在他们身上更多的是还保留着远古时期的书法信息,对书法有很深的感情,等待时机成熟时则会表现出来,这也许就是书法的魅力所在。

三、后记

大脑的培养需要早期进行,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训练应该和大脑发育同步进行,科学地、合理地、全面地进行训练,使大脑接受各个方面的刺激,产生记忆,为长大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实践证明,时不可机,机不再来,万万不可错过大好时机,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儿童智力的“开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什么也不种是不会有收获的,这是再明白不过的道理了。笔者写这篇文章,也就是给那些有儿童的家长们谈谈自己在儿童教育方面的体会,目的是抛砖引玉,使家长们都能把孩子培养成材。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开放社会中,真的、假的都在这个社会中生存。在培养孩子方面,一定要去论证,要学就要找最好的老师,这样的老师不会吾人子弟,孩子能学到真东西;有的人也自称是老师,其实,他自己还没有把书法弄明白,便以老师自居,教起了别人的孩子,如果你把孩子交给了这样的老师,会使你的孩子误入歧途,好东西一点没有学到,学到的都是毛病,大脑灌输的都是错误的信息,费力、费时、又费钱,好的习惯形成不好改,坏的习惯形成同样也不好改。有一个故事是这样说的:有两个学小提琴的学生去拜老师,老师说:“你两个谁会拉呀?”有一个学生说:“我不会”。另一个学生说:“我会”。“好!那你拉拉”老师说。这个同学就拉了起来,拉完老师说:“你得比那个不会拉的同学多交一倍的学费。”学生不解地问:“为啥?”老师说:“我得把你从所谓的会教到不会,再从不会教到会。”学生听了很懊悔。书法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它是用哲学的思维、艺术的想象、技巧的展示去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


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不经本人同意,不得转载。

网站:http://www.pwx.com.cn/whwsf

孔之见于长乐斋
2002年9月4日19点40完稿
轻松愉快的融入自然
离线北海散人
发帖
1762
开心币
0
好评度
7869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2-09-06
闲侃硬坛批评
闲侃硬坛批评

曾如影

《中国钢笔书法》设有“艺苑茶座”栏之始,我则有念头建议来一“硬坛批评”聊聊。但自量人微言轻不会被采纳,也懒得开口,今日得知“有不少热心读者向我们(编者)推荐了这个话题”,原未竟有不少的硬坛中人对硬坛批评都有共鸣。硬笔书坛需要批评己到了“群众上访“的程度,《中国钢笔书法》也体察到民情了,是为硬坛之大幸也。如果一门艺术没有批评,它的发展前景可想而知。

中国硬坛批开始于199O年,当时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湖北枝江王运智先生向正红得发紫的庞中华先生发了第一炮--《论庞中华先生硬笔书法》(《青少年书法报》)1990年总187期),质疑庞中华先生的硬笔书法艺术水平。这般“壮举”不但引起相当普遍的共鸣,更引发了极个别视正常硬坛批评为“争命”的争鸣--拒绝他人对“庞字”说“不”的霸道行为(如大家有兴趣可翻开当年的《青少年书法报》,那里依然弥漫着浓烈的火药味),人性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此后的几年里,某些人更是为了让某君戴上“中国硬笔书法第一人”的桂冠,到处制造舆论哄抬之,当然,在他们的意识里,这个硬坛世界染有“红眼病”者也日益膨胀了,硬坛中人有点谈“批”色变,使得硬笔书坛长时间保持着“一团和气”。如此糟糕的生态环境适合硬坛批评的生存吗??生存都成问题,发展从何谈起?说到底,批评的繁荣与否决定权在于硬笔书人的素质修养,特别是那些居庙堂之高的大腕们,如果以从政从商的心态来从事艺术研究,那是在破坏硬坛生态环境,在制造麻烦,对推动硬笔书法的健康发展没有丝毫的益处。

时至1998年才又发生一例令硬坛中人比较关注的批评。河北岸柳先生不惜在《钢笔书法报》上花了几千字推介他的竹笔作品《情趣》,安徽杨文浏先生则直言该《情趣》了无情趣,岸柳先生以《书肇自然何须故弄云里雾里》进行反驳,随后广东曾如影以《躁 躁 躁》批评岸柳先生,岸柳先生再以《草率妄评何以争鸣!)反驳,并扬言“既然是同道,请允许我郑重地向您发出在各种报刊发表书法佳作的挑战。我想,这或许是当今书坛所缺少的自我激励与相互激励的一种精神吧!不知您有否精神,能否应战?”〈钢笔书法报》1998年第24期) 不知岸柳先生是否顶级武侠小说迷,似乎尚徘徊在武坛中,竟公开向曾如影下“战书”,使硬坛中人始料不及。孰是孰非暂且不说,但最让人关注的是几回合的争论,岸柳先生始终认为自己的《情趣》完美无瑕,只字未提《情趣》之缺憾(一名普通的硬笔书法作者不可能创作出完美的作品,这是常识,世间似乎也没有完美之艺术作品),甚至认为别人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这个问题就不得不引起硬坛中人的警醒了: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来面对批评与自我批评?有容乃大,态度决定一切,如果以“眼里容不下一粒沙子”的态度来面对批评,心态就会失衡,批评的存在也就没有意义了。硬坛中人必须学会在批评中成长,享受因为批评导致进步的快乐,批评并快乐着。

批评是以媒介(报纸、杂志)为平台向人们传播的,这个平台有否海纳百川的胸怀也是衡量硬坛批评生存的一种标准。咱硬笔书坛权威报刊《中国钢笔收法》杂志、《钢笔书法报》以及一些小炒小闹的硬笔报刊,没有一家专门长期固定设有批评栏目,这不能说不是莫大的遗憾,更是一种惰性存在。如若舆论导向上的不作为,更会促使这种惰性的日益严重恶化。但也有一不争的客观事实,在硬坛能够呼云唤雨的大腕,他们的手中都操有“尚方宝剑”---一协会、报纸或杂志,你若提出异议就必须通过他们的“批准”才能得以广而告之。然而,中国人的“护短”本能又特别的强,表面上每个人都热烈欢迎批评与自我批评,但批评惹上自家时就暧昧起来了,胸怀也不那么海量了。保持沉默也是一种权利吧,特别是受到别人的批评时更是妙方一剂也。连媒介都认可“沉默是金”了,批评还有展示的机会与空间吗?此时,我们很有必要地反观一下毛笔书坛批评的生态环境--《书法》杂志辟有“批评专线”栏,《书法导报》辟有“批评”专栏,《青少年书法报》辟有“焦点论谈”栏,《中国书法》杂志、《书法报》都辟有“争鸣”栏……此般繁荣昌盛的批评景象难道不就是咱硬笔书坛学习的最好榜样吗?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林逸鹏教授可以轻轻松松地提出“废纸论”,个中可以看出毛笔书坛批评之包容性与宽容性。

雷州半岛这片红土地长年累月干旱,缺少雨水。硬笔书坛沉闷得二十年波澜不惊,缺少批评。缺少什么补充什么用在任何地方都错不了。你说呢?

(2OO2年4月15日壬午三月初三于雷州半岛明轩窗下)
轻松愉快的融入自然
离线北海散人
发帖
1762
开心币
0
好评度
7869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02-09-06
谁创造了当今流行书风?
谁创造了当今流行书风?
李庆绿

  近几年,书法界兴起了流行书风,褒贬不一,有些国展评委对流行书风大力鼓吹,各大书法报刊杂志也发表了大量的探讨流行书风的文章,引起了广泛的影响。
  流行书风的称谓放在商界,则类似于潮流、时尚等叫。法。比如时装潮流,很多人注意、到的是时装的流行程度,如果现在流行某款式,就赶快买而穿之,当男男女女都追风跟风,于是市面就会出现一个现象:衣着打扮差不多,每个人几乎有几分相似。试看今曰书坛,何其相似哉!国展评委喜欢的风格,立马就有众多的追随者,因为大家都很清楚,要在当今书坛立足,成为人人称羡的书法家,就必须取得国展的通行证 (入展),进而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而要入展就必须通过国展评委关,所以国展评委的个人爱好,特别是大多数评委都认同某一种书法风格时,就必须坚决趋同,方能顺利实现入展,如此流行书风盛行矣。
  不过,有一点我们必须搞清楚,比如国展评委王镛,他的书法具有非常强烈的个人风格,一开始的时候,也许他自己会觉得这样写好,同时也觉得适合自己的情趣追求,从而逐渐形成了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王氏风格。然而,书法除了写给自己看之外,别人也一样可以通过展览、媒体等看到,别人看了’觉得很好,于是也跃跃欲试,临写后也觉得很不错,自然也就将王镛的风格变成了自己的风格,最后大多数人都觉得好的时候,流行书风(潮流)也就在不经不觉中出现了,特别是潮流的制造者是国展评委的时候更甚。(像“韩流滚滚”的现象就是因为潮流的制造者不再是国展评委而逐渐淡化一样。)
  所以,流行书风根本就是一种心理态度。有的人不想赶最时尚的潮流,也不想自己落后于潮流,他们有自己的思维不口追求,其中成功者形成了有别于他人的书风,比如浙江省赵雁君就是这样的一位书法家,他苦习书法,形成了“雨夹雪”的独特风格,为时人所称道,但随着他入展获奖并成为评委的时候,他的个人风格成为了大家摹仿的对象,他的风格也就成为了“大众风格”,也就成为了潮流。
  流行书风的另一个主要成因是时间,很多东西久而久之可能成为潮流,同样,很多潮流也会变为不合潮流。比如“颜筋柳骨”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流行,但在当代则成为抛弃的对象,又比如王铎、黄道周、倪元璐等书家曾经因为“人品书品”被打入冷宫,现在却灸手可热,被书法爱好者奉为圣经。流行书风犹如潮水一样,潮涨潮退,潮退潮涨,循环不息,周而复始,现在就连书法史都不看好的民间写手的作品都已成为临写的对象。翻看中国书法史,一时帖热,一时碑兴,一时又碑帖融合,史不欺人也!
  其实,流行书风很难说谁是创造者,谁是跟随者,更贴切的说法应是:谁的影响力大,谁就能领导流行书风。当书法国展成为当代书坛的主流时,田展评委的影响力就最大,国展评委团就能领导、创造流行书风,所以当今流行书风就深深的打上了“评委造”的烙印,堪称“流行书风,评委造”。
  对于流行书风的评价,我认为,不论流行书风再怎么变,一个不变的定律是:毕竟书法爱好者不是为了流行书风才喜欢书法的。所以,书法一定生生不息,不断走向新的辉煌。

--摘自《青少年书报》
轻松愉快的融入自然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