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165阅读
  • 0回复

林剑丹先生谈艺录〔2002年4月20日于国子书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北海散人
 
发帖
1762
开心币
0
好评度
7869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2-09-05
林剑丹先生谈艺录〔2002年4月20日于国子书院〕

大凡艺术家有侠道心肠,济世之心。张大千就很仗义,常为朋友散尽百金。张爰先生时富可敌国,时穷倾潦倒。方介堪先生告诉我,他就有张先生的好几张欠条。方先生讲,张先生借钱或用于购画,或用于济人。方先生也是如此,刘印怀先生(心庄)联:“从未百金留二日,不知隔宿有余粮。”即为方先生之写照。先生常为购画或接济朋友而身无分文,这给我留下很深的记忆,这是先生的美德,我做不到。
我随方先生多年,先生从未正儿巴经“教”我,但我得益很多。他很反对学生学先生的东西,要取法乎上。他说,印要学邓石如。邓完白印风如飞,精采绝伦。过去我学《邓石如篆书十五种》,很有心得,惜此帖久不见。其篆书白居易庐山草堂,大妙,可谓代表作。方先生最为崇拜邓完白,也钦服吴让之,在沪上期间对吴让之用功甚勤,得之也多。
我以为学篆很重要,不学篆会吃大亏。余初从小篆入手,学《泰山碑》,可上溯下达,左右逢源,方得用笔之道。要把文字搞清楚,对《说文解字》应熟诵,过去有一《说文易检》,方先生常备也。
我少时求师读书,方先生替我推荐于任士镛先生,任先生博学多才,无所不能,如高山仰止。现时在温几位老先生皆得益于任先生教诲。任先生个子不高,但声如洪钟,讲课很有条理。记得先生为我讲授《洛神赋》,先令我熟诵,后讲授背景、分析文章,尤为心得,记忆弥深。我随任先生时间不长,然受益一生。
类任先生这辈老先生均有高风,先生们十分温和、谦让。任先生父亲是方介堪先生师,然任先生每遇方先生,两人互为躬身礼之,甚是谦逊。记得梅冷生先生曾嘱我刊印,时我尚一青年后生,刻毕先生赠我名贵寿山两方,我受宠若惊。我爱画竹子,尝请先生题款,先生亦为我当场赋诗。先生所为皆为奖掖后辈。夫人提醒我少谈过去,人家不爱听,对比时下艺坛,我如何不缅怀过去?
中国书画关键在于线条,作书作画我劝大家一定要学写篆字,学好篆书,道路则四通八达。写篆笔运于手,然力来于腰,气贯于全身。线条唯运全身之力方得大妙。如作工笔写小楷,依腕依臂各有不同,提腕勾线方能有内涵。
心态问题甚是关键,某些所谓“名家”水平年年见退,皆是心态问题把握不好。你们已有一定基础,路一定要走正确。朱子说,做学问应“安静”、“笃实”,忌“轻扬”、“显露”,还有一个“承载”的问题,要掂量是否“承载”的了,说的就是这个问题。有人问我为何至年近六旬方出作品集,我考虑的即是“承载”的问题。这个集子我发现也有错的地方,留有遗憾。我觉得自己写篆与两年前的东西作比较,有进,甚慰,说明两年中我发现了不少东西。年纪大了不可吃老本,还有很多东西要学。人老了书不能老,人老了感情不能老,否则便就会粗糙,不滋润。我反对“人书俱老”的提法。我还在考虑自己的路子,大家都要对自己今后的路子好好作一策划,让自己以最短的路过到目的地,这就需要“量身定作”,即是少走弯路。
想想,当年我学艺,真没一丝功利的想法。余30岁前不写行书,没裱过一张字。现在几岁孩童动不动裱字悬挂,真不好。现在书法教育很有问题,要“抢救”孩子,很有天赋的孩子被人糟蹋掉,真太可惜。当然没有一点功利不可能,我现在也变得功利,这是时代使然。但要在功利面前保持清醒的心态。不要为一些无才而有名的人眼红,不与人争,吃亏是福,人多我少,心里最安。历史总是很公平的,杜甫诗“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历史是会作出裁决的。
我对现代教学制度甚是痛恶,我总认为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过大于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破坏。现在大学搞英语人人过关,真是岂有此理,这是人为地分散人的精力。古人少时背四书、五经,长大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什么都懂了,这样学习的路子有多好。
艺术与工匠的区别在于,前者讲“艺”,后者求“工”。真正搞艺术的不需要保守,保守者一般是追求“技术”的人,此为匠人。过去,有唱武生的,弟子老是捉摸不了师父翻斤斗不掉帽子,到师父临终才告诉弟子诀巧,不过在翻的一刻屏着气罢了。过去还有拍照相的,有好角度生怕让人知道。有见一树枝节长得好,拍毕立马截去枝节,这才叫保守,是匠人才做得出。
书如其人,阴阳怪气的字一定是阴阳怪气人所书。要追求平和,平和如陈年老酒,若董玄宰的字最为平和。应酬多是一种破坏,我深有体会,经常临帖可治此疾。
从艺最重要的在于打好基本功。我过去随—先生学琴,从弓法、姿势始,一招一式不得马虎;胡成辉先生对我说,唱歌就得练声,时下唱唱卡拉OK得几个奖便忽略了练声,皆误人子弟。这都与书法是相通的,抓基础就得从点画基本抓起,投机不来。
然死用功是最无用的,用功要讲“巧”字。过去我随王敬身先生学诗,最有体会。比如,作诗往往囿于用典,实际上讲“来历”最为重要。记得有首“登观音山怀古”的诗,我记得是“-- --日丽翠条柔,一片芜城眼底收。飞鸟安知六朝事,因风百啭过迷楼。”此诗意境来自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来自黄山谷“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这种“来历”不是“偷”,是学诗一窍。还有集联练习也是一个好办法。集联集得好很不简单。我集吴镇、陈淳句:“百年遗迹留人世,一片闲情对野鸥。”你们看如何。集句不但要求词性工仗,意境也要对得巧。有时搜尽百诗,甫一对上,这种发现真叫人快乐。这就要求有一个好脑子,要学会背诵,把好诗妙句储备于脑。我记性不好,前例头句两字便忘了。这一点我十分佩服王敬身先生,先生真天才也。他说作诗苦乐皆系于“炼”字,先生做诗用字如钉,拔之不走。我当年与先生游,总跟不上。在先生面前,方觉自己太浅薄了。待我略有所得,成熟些了,先生已作古,已是太晚了。先生的脑子不得了,记性好的惊人。有一次我呈诗请教先生,不数日我已忘了自己的诗,先生却很认真一字一句教我如何改得妥当。先生至临终时脑子还好得惊人,这样的脑子如何会死,太可惜,太可惜!如果有什么技术让先生的脑子存留下来,有多好!

(据听课记录整理 陈纬)



这是我听林先生讲座的记录,未经先生过目,很有启发不知大家以为如何。
轻松愉快的融入自然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