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4467阅读
  • 36回复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探索奇迹(1)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五味子
发帖
60
开心币
0
好评度
528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02-09-08
探索奇迹(5)—宇宙的共通语言
探索奇迹---无名教学的片段记录》 作者:P.D.邬斯宾斯基

第五章 宇宙的共通语言

「我们将这三次元的万物和这个宇宙想成是物质和力的世界,所取的是这些名词最简单最基本的含义。尚不为科学所知的、属於更高次元的理论、属於物质、空间及时间的理论,以及关於宇宙其他领域的知识,我们将於稍後谈到。现在,有必要将绝对者以迄於月亮的『创造射线』放在图表中,代表整个宇宙。

绝 对 者

所 有 的 世 界

所 有 的 太 阳

太 阳

所 有 的 行 星

地 球

月 亮
(图3)

「乍看起来,『创造射线』似乎是一个很粗浅的宇宙图表,但事实上,如果你进一步去研究它,你就会明了,藉着这麽一个简单图表的帮助,就能把和谐带进各式各样互相冲突的哲学、宗教和科学的世界观之中,使它们融入一个单一的整体。创造射线是古代的知识;我们现在所知道的许多以地球为中心的天真理论,事实上是创造射线的不恰当的解说,或者由於以字面来了解所导致的扭曲。

「必须注意到:创造射线以及它『生自绝对者』的观念,和某些现代但不见得科学的观点相冲突。就以太阳、地球、月亮的演进阶次来说吧!根据通常的观点,月亮是冷的、死的天体,曾有一度像地球,也就是说,它曾拥有内在的热;在更早的时候,它是一大团火,像太阳一样。而地球,根据通常的观点,曾有一度像太阳,然後渐渐冷却,迟早将变成一块冰冻的东西,像月亮一样。一般的见解认为太阳也在冷却当中,到了某个时点,它也将像地球一般变成月亮。

「当然,首先我必须评论:这个观点不能被称做『科学的』,以这个词汇的严格意义来讲。因为关於这个主题,在科学上,也就是天文学,或更正确地说,天体物理学上,有许多不同的而且互相矛盾的假说和理论,其中没有一个具有值得认真看待的基础。但这个观点已广泛流传,而且成为当今一般人看待世界的观点。

「而这个创造射线,以及它由绝对者生长出来的观点,却与当今一般的看法相冲突。

「根据这一个观念,月亮是一个尚未出生的行星,就这麽说吧:它正在诞生。它正在渐渐变暖,而且(假定它对创造射线有利),迟早会成为像地球这样,有它自己的行星--一颗新的月亮。创造射线上将增添一个新的环节。同样地,地球也并非在变冷,而是在变暖,到时候可能变成像太阳一样。例如我们在木星的系统中观察到这样一个过程--木星是它的行星们的太阳。

「总结前面关於创造射线的说法,从第一世界到第九十六世界,我必须加上一点:相配於每一个世界的数目,意指支配各该世界的力量的数目,或者说律则的数目。在绝对者那儿,只有一种力,也只有一种律则,它就是绝对者单一的、独立的意志。在下一个世界,有三种力,或三种律则;在更下一个世界有六种律则;接下去,有十二种律则,以此类推。在我们的事界,也就是地球,有四十八种律则施行在我们身上;我们臣属於它们,由它们统治我们整个的生活。如果我们生活在月球上,我们将臣属於九十六种律则;那就是说,我们的生活和行动将更为机械化,而且我们将不像现在这样有机会逃脱机械性。

「如同我前面所说过的,绝对者的意志仅显现於由自身创造出来的世界,也就是第三世界;绝对者的意志并不直接到达第六世界,而仅以机械律则的形式显现於第六世界。更进一步,在第十二、二十四、四十八及九十六世界,绝对者的意志愈来愈不可能显现。这意指在第三世界,绝对者为宇宙其他部份创造了一个大概的计画,然後这个计画便机械化地发展下去。没有这个计画,绝对者不能在接下去的世界里显现它自己,而当它依据这个计画显现自身的时候,取的是机械律则的形式。这意指:如果绝对者要显现它的意志,就说是到我们的世界吧,那麽为了对抗运作中的机械律则,绝对者就必须摧毁介於它与我们之间的世界。

「奇迹的观念如果意味着那创造律则的意志将律则摧毁,则不仅与常识有违,还和意志这观念本身有所矛盾。『奇迹』只能够是人所不知道的,或很少见的律则的显现。『奇迹』,是另一世界的律则在这个世界的显现。

「在地球上,我们和绝对者的意志远远相隔;四十八种机械律将我们和它隔开。如果我们能将自己从这些律则的半数中解放出来,我们将发现自己只受制於二十四条律则,也就是统制行星的律则,那麽我们就会和绝对者以及它的意志更接近。如果我们能再将自己从这些律则中解放出来,那我们就臣属於太阳的律则(十二律则),结果就又与绝对者更近一步。如果我们再又能够摆脱这些律则的半数,那我们将隶属於星星的世界,而和绝对者直接的意志只剩一步之隔。

「人逐渐将自己从机械律中解放出来,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

「统制人的四十八律则的研究不可能像天文学的研究那麽抽象;只能藉着观察它们在自己身上如何发生作用、藉着观察自己如何摆脱它们,才能研究它们。开始的时候,人必须了解他其实不必受制於上千条别人为他,以及他为他自己所创的琐碎无用而又讨厌的律则。

当他尝试摆脱它们,将发现他办不到。长久而又持续地尝试获得自由,只会使他信服自己是受奴役的。人所受制的律则,只能藉由与之对抗、试图摆脱,来研究它们。但是要从一条律则解脱而不为自己创造另一条律则来代替,则需要大量的知识。

「律则的次序以及它们的形式,依我们从哪一个角度来看创造射线而定。

「在我们的系统中,创造射线的末端,也就是说树干仍在生长的那一端,是月球。创造射线赖以生长的能量,也就是说,月球的发展以及新枝干的形成所需的能量,由地球传往月球。这些能量由太阳、太阳系的其他行星,以及地球本身,交互作用而形成。这些能量被聚集在地球表面一个很大的蓄能器中。这个蓄能器就是地球上的有机生命。地球上的有机生命喂养月球。地球上的一切生物,举凡人、畜、植物等,都是月球的食物。月球是依靠生长在地球上的生物为生的巨大活物。月球的存在少不了地球;地球的存在同样少不了月球。而且,对有机生命而言,月球是一块巨大的电磁石。如果这电磁石的活动突然停止,有机生命也将瓦解崩溃。

「月球成长及暖化的过程与地球生物的生死有关。每一样生物在死亡的时候,都将其曾经赖以活动的能量释放出来;这份能量,或者说每一生物--植物、动物、人--的『灵魂』,就像是被一块巨大的磁铁吸引一般被吸往月球,给月球带来它的生长,也就是创造射线的生长,所需的温暖和生命力。在宇宙的经济组织中没有东西会被浪费掉,每一份完成任务了的能量都会另有去处。

「前往月球的灵魂,甚至还可能带着某些意识和记忆,将在那儿发现自己处於九十六条律则之下,在矿物的生命状态中,或者换成另一种说法:无法逃脱那漫无尽期的行星周期里的全盘演化。月球是『穷途末路』,是世界的尽头;它就是基督教义中所谓的『旷野的暗处』,『在那儿将有咬牙切齿的痛哭。』

「月球对所有生物的影响力显现在地球上发生的一切事情上面。所有地球上的有机生命,其活动的主要,或说是最近、最直接的动机力,便是月球。人类、动物、植物的一切运动、行动和表现,都因月球而起,也都受制於月球。覆盖於地球表面的这层有机生命的敏感薄膜完全依赖着那块向它吸吮活力的巨大电磁石。人类,一如其他的生物,不能在一般的生活条件下挣脱地球的影响。他的身体动作,乃至於他所有的活动,都受月球控制。如果他杀了另一个人,那是月球做的;如果他为他人牺牲了自己,那也是月球做的。一切的恶行和罪,一切自我牺牲的行动,一切英雄式的丰功伟迹,以及一切日常的言行,都受制於月球。

「心智力量和身体机能的成长,就是从月球争取解放。我们生活中的机械部份倚仗着月球、臣属於月球。如果我们从内在发展意识和意志,并将我们机械性的生活以及所有我们一切的机械化的表现转而臣属於它们,我们将能逃脱月亮的力量。

「下一个必须要精通的概念,是这个以创造射线为形式的宇宙的物质性。宇宙中的万物都是可秤重、可测量的。绝对者就像月亮或人一样是物质的,可以秤重、可以测量。如果绝对者就是上帝,那就意指上帝可以秤重、可以测量、可被分析出成分、可『被计算』,也可以用一个明确的公式表现出来。

「但『物质性』这个概念就像其他一切事物一样具有相对性。如果我们回想『人』这个概念,以及所有用以指涉他的一切--诸如善良、邪恶、老实、虚伪等等--都被区分为不同的范畴 (『第一种人』、『第二种人』,等等) ,那我们就比较容易明白『世界』这个概念以及所有相关的一切,也同样被区分为不同的范畴。

「创造射线在宇宙中建立了七个层面;七个世界层层相套。凡是指涉这宇宙的语词都可被区分为七个范畴,一个套住另一个。绝对者的物质性,其位阶和『所有的世界』的物质性不同。『所有的世界』的物质性,其位阶和『所有的太阳』的物质性不同。『所有的太阳』的物质性,其位阶和我们的太阳的物质性不同。我们的太阳的物质性,其位阶和『所有的行星』的物质性不同。『所有的行星』的物质性,其位阶和地球的物质性不同。地球的物质性,其位阶又和月球的物质性不同。

「这个观念一开始很难了解。人们习惯於认为物质到处都是一样的。整个的物理学、天体物理学、化学以及像光谱分析这样的方法,都是建基於这个假设。物质都一样,这是真的,但物质性不同。而物质性的等级,直接依每个点所表现出来的能量的质地和属性而定。

「物质或实体,是力或能存在的先决条件。但并不是说我们必须对宇宙存着二元的观念。物质和力,正如其他一切观念一般具有相对性。在一切是一的绝对者那儿,物质和力也是一。但就此而论,物质和力并不被当做宇宙真正的要素,而是当作我们所观察到的现象世界的属性或特质。要开始研究宇宙,有必要先对物质和能--例如像我们透过感官直接观察所获者--有一个基本概念。『常』者,被当做材料、物质,而处於『常』的状态中的『变』者,或物质,叫做力或能的显现。所有这些变动,可以看做是振动或波状运动的结果。而这振动或波状运动始於中央,也就是绝对者内部,然後向四面八方延伸,互相超越、冲撞、合并,直到它们在创造射线的末端才全部告终。

「从这个观点看来,那麽,宇宙中包含着振动和物质,或振动状态中的物质,亦即振动着的物质。振动的频率和物质的密度成反比。

「在绝对者里面,振动最快,物质密度也最低。在下一个世界,振动慢些,物质密度也大些;再往下,物质密度更大,振动也相应减慢。

「『物质』可以被看做是由『原子』构成。就此而论,原子也可看做物质最终区分的结果。在物质的每一位阶中,『原子』只是那一位阶的物质的一些小分子,它们只有在自己的位阶上才是不可分的。真正不可分的,唯有绝对者的原子。次一个世界,也就是第三世界的原子,包含绝对者的三个原子。换句话说,其原子是绝对者原子的三倍大、三倍重,其运动也相应地慢。第六世界的原子是由六个融在一起的绝对者原子形成一个原子;其运动也相对地慢。下一个世界的原子包含十二个最初的原子,再下去依次包含二十四、四十八和九十六个原子。第九十六世界的原子与第一世界的原子相较,要大得多,动作也相应地慢得多,其构成的物质的密度也相应地大的多。

绝对者的一个原子*

所有的世界的一个原子***

所有的太阳的一个原子******

太阳的一个原子 ************

所有的行星的一个原子************************

地球的一个原子 ************************
************************

月亮的一个原子 ************************
************************
************************
************************

(图4)

「创造射线的七个世界代表物质性的七个位阶。月球的物质性与地球的物质性不同;地球的物质性与行星世界的物质性不同;行星世界的物质性与太阳的物质性不同;以此类推。

「所以物质的观念不是只有一个,我们有七种物质。可是我们对物质性的通常的观念却连第九十六、第四十八世界的物质性也只能勉强掌握。第二十四世界的物质则太精致了,以至於不能从我们的物理学和化学的科学观点视之为物质;像这样的物质简直是假设性的了。更为精致的第十二世界物质,则不能从一般的研究看出它的物质的属性。所有这些分属宇宙不同位阶的物质,并非分层存在着的,而是混在一起,或者应该说彼此渗透。我们都知道一种物质会被密度不同的另一种物质渗透,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不同密度物质类似互相贯穿的概念。一块木头可以被水浸湿,同时水可以充满了气体。在整个的宇宙中不同种类物质,也可以观察得到恰恰这样的关系:精致的物质渗透粗糙的物质。

「具有我们所了解的物质属性的物质,依其密度区分为几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进一步的物质分级则是:辐射能,那就是电能、光能、磁能,等等。但在每一层面上,也就说在物质性的每一位阶上,也可以看到一种特定物质的各种状态间类似的关系和区分。但正如前面所曾说过的,较高层面的物质在较低层面上全然不是物质。

「围绕我们周边的全世界的物质,举凡我们所吃的食物、所饮的水、所呼吸的空气、所用以盖房屋的石头,以及我们的身体--无一不被存在於宇宙中的所有物质所渗透。并没有必要为了发现太阳的世界的物质,而去研究或调查太阳:这一物质存在於我们里面,也是我们的原子分割的结果。以同样的方式,我们体内就具有所有其他世界的物质。人,就这字的充分意义而言,是一个「小型宇宙」,在他里面有着组成宇宙的所有物质;统御宇宙生命的同样力量、同样法则也运作在他身上。因此研究人,我们可以研究整个世界,正如研究整个世界,我们可以研究人。

「但是,只有当我们取『人』这个字的充分意义,也就是当一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已经充分发挥时,人和世界才有完全的对应。一个尚未发展的人、一个尚未完成他的进化过程的人,不能被当做宇宙的完整图像或计画,他只是一个未完成的世界。

「如前所说,自我的研究必须与宇宙基本律则的研究同时进行。律则在各处、各个行星,都是一样的。但同样的律则在不同的世界,也就是不同的条件下显现,因而产生不同的现象。研究在不同层面上显现的律则之间的关系,带领我们进入相对性的研究。

「相对性的观念在这个教学中占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稍後我们将回来谈它。但在一切都还没开始以前,有必要先了解每件事物、每个现象的相对性--根据它在宇宙位阶中所占的位置来看。

「我们在地球上,完全倚赖着那运作於地球上的律则。从宇宙的观点来看,地球是一个很糟糕的地方--它就像西伯利亚最遥远的北方,到哪都很远;它很冷、生活很艰困。在他处能自行产生或很容易得到的东西,在此处则仅能经由辛苦的劳动获得。在生活中,以及在这项工作中,一点一滴都需得奋斗才能得到。生活中偶尔还有某个人得了一笔遗产,从此安闲度日的事例,但在此项工作中这种事不会发生。人人平等;人人都是乞丐。

「回头来谈三律的时候,我们必须学习在我们所做、所学的每件事中看出它的显现。勉力於此,我们将立刻发现很多新的、很多我们以前不曾看见的东西。就以化学为例吧。一般的科学不知道三律,它研究物质并不将物质的宇宙属性考虑在内。但在一般的化学之外存在着另一种特别的化学--就叫它炼金术吧,如果你喜欢。它研究物质时,会将其宇宙属性纳入考量。

「正如前面所说过的,每一物质的宇宙属性,首先依它的位置,其次依某特性时刻穿过它的力来决定。甚至在同一个地方,一种物质也会因为显现於它的力量不同而在性质上产生极大的变化。每一物质都可作为这三力中任何一力的导体,而因此可以是主动的、被动的或中和的。而且它也可以既不是第一,也不是第二或第三种,如果在某特定时刻没有一种力透过它显现,或如果它被取用时与力的显现无关。

「循此,每一物质就会以四种不同的面相或状态出现。在此必须特别一提的是,当我们谈到物质的时候,我们并不谈它的化学元素。我所说的特别化学将每一种物质都视为具有个别的功能,即使是最复杂的,也视为一个元素。只有以这一方式才可能研究物质的宇宙属性,因为所有的复和物都有它自己在宇宙中的目的和重要性。由这个观点看来,某特定物质的原子便是该物质的最小分量,包含它所有的化学、物理及宇宙的属性。从而,不同物质的『原子』大小并不相同。在某些情况中,它甚至可为肉眼所见。

「每一物质的四个面相或状态有它明确的名字。
「当一项物质是第一力或主动力的导体时,叫做『碳』,而正如化学上的碳,它以字母C为代号。
「当一项物质是第二力或被动力的导体时,叫做『氧』,而正如化学上的氧,它以字母O为代号。
「当一项物质是第三力或中和力的导体时,叫做『氮』,而正如化学上的氮,它以字母N为代号。
「当一项物质之被取用与力的显现无关时,叫做『氢』,而正如化学上的氢,它以字母H为代号。
「这主动、被动及中和三力以1, 2, 3三个字母为代号,物质则以C, O, N, H为代号。这些代号必须要了解。」

「这四个元素和旧日炼金术上的四个元素火、风、水、土有什麽相应之处吗?」我们里面有人问道。
「是的,它们彼此是相应的,」G说,「但我们要用我们这些名称,稍後你将会知道原因。」

我所听到的令我大感兴趣,因为它将G的体系与塔罗牌体系关连起来--曾有一段时期我认为塔罗牌似乎是解开密藏知识的钥匙。G的一席话更向我显示了三和四的关系。这对我而言是新的东西,也我在是塔罗牌中一直没能了解的。塔罗牌的的确确是建基於四律。到目前为止,G只谈到三律。但现在我看到了三如何过渡到四,并且了解到只要力与物质的区分存在於我们的观察中,那麽这三和四的区分也便需要存在。「三」指涉力量,而「四」指涉物质。当然,其中进一步的意义於我仍很隐晦,但甚至G所说的这麽一些些,也使我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此外我对那些元素的名字:「碳」、「氧」、「氮」、「氢」也感到很有兴趣。在这里我必须特别说明:虽然G曾明确答应将要解释为什麽取这些名字而非其他,但他从没解释。以後我将再度回来谈它们。当我企图建 构这些名称的起源时,我对G的整个体系和它的起源获得了一些了解。


在一场演讲会上,一大群从未听过G说话的人被邀请了来。其中有人问他这个问题:「人是否不朽?」
「我会尝试回答这个问题,」G说,「但我警告你:以在普通的知识中所能找到的材料,而且使用普通的语言,这并不能完全做到。
「你问人是否不朽。
「我要回答,既是又不是。
「这问题有很多个面。首先,不朽是什麽意思?你所谈的是绝对的不朽吗?还是你承认不同程度的不朽?如果,比方说,在肉身死後,有些东西还保有它的意识,活了些时候,这能称为不朽吗?或者让我们这麽说吧:要称为不朽,这麽一段时间需有多长?再者,这个问题包容不同人们有不同的「不朽」的可能性吗?其他的问题还有很多。我说这些只不过是要让你们知道,有关不朽的话题有多含糊,像「不朽」这样的词儿又多麽容易导向幻想。事实上没有什麽是不朽的,甚至上帝也会死。但上帝和人之间有着极大的不同,而且当然了,上帝不免一死和人不免一死,仍是两码事。如果把『不朽』这个词换成『死後继续存在』,那将会好得多。那麽我将会回答说,人有可能在死後继续存在。但可能是一回事,让可能性实现又是相当不同的一回事。
「现在让我们看看这个可能性建立在什麽上面,实现这个可能性又是什麽意思。」

然後G简短重复他先前所说的关於人和世界的构造。他画出创造射线的图以及人的四个体 [见图1与3]。但在说到人的四个体的时候,他介绍了我们以前没听过的一个细节。
他再度使用了东方这一则车、马、驾驶和主人的比喻,并画了图,图上加了些原本没有的东西。

「人是一个复杂的组织,」他说,「由四个互相连结,或互不连结,或连结得很糟的部份组成。车和马,由车辕连结起来;马和驾驶,由缰绳连结起来;御者和主人,由主人的声音连结起来。但驾驶必须听见并了解主人的声音。他必须知道如何驾驭,而马儿必须被训练到能服从缰绳。至於马和车之间的关系,马必须被适当地束缚。所以在这复杂组织的四个部份之间,有三个连结处 [见图5b]。任何一个连结处缺了某种东西的话,这个组织体便不能够整体一致地工作。因此,这些连结处的重要性并不比「体」本身的重要性少些。人对自己下工夫,便是同时对「体」和「连结处」下功夫。但那是不同的工作。

「对自己下工夫的工作必须由驾驶开始。驾驶就是理智。为了能够听见主人的声音,这驾驶首先必须不睡着,也就是说他必须醒来。然後或许会发现主人说的是一种他所听不懂的话。驾驶必须学会这种语言。当他学会了,他就会了解他的主人。与此同时,他必须学会驾驭这马,将它缚向马车,喂它,梳理它,并且将车子保持在良好状况中--因为,如果他不是在一个随时可以听命做事的状态中,那麽他了解主人又有何用?主人告诉他往那儿走,但他动不了,因为马儿还没喂,也没上鞍,而且他也不知道缰绳在哪儿。马,就是我们的情感;车,就是我们的肉身。理智必须学会控制情感。情感总是把肉身拉着走。这是我们对自己下工夫时必须遵循的程序。但要观察:对「体」,也就是驾驶、马和车下工夫,是一回事,而对连结驾驶和主人的『驾驶的了解』、对连结驾驶和马的『缰绳』、对连结马和车的『车辕』、『马鞍』,这三者下工夫,则是相当不同的一回 事。

「有时候会发生这种情况:『体』的状况良好,但『连结处』却不发挥作用。那麽,整个的组织又有何用呢?那就像『体』发展不良的状况一样,整个组织不可避免的受制於下面,那也就是说,情况不由主人的意志所掌控,而是由偶发事件来主导。

「在一个有两『体』的人里面,他的第二体比他的肉体活跃;这意指他的『灵体』中的意识会有超越其肉体的力量。」
G在「灵体」这头画了个加号,又在肉体那头画了个减号。[见图5c]


(图5)略

「在一个有三『体』的人里面,其第三体或者说『智体』,比他的『灵体』和肉体活跃;这意指他的『智体』中的意识对其『灵体』和肉体具有完全的控制力。」
G在「智体」这头画了个加号,又在「灵体」和肉体那头画了个减号,用弧线括在一起。

「在一个有四『体』的人里面,活跃的是他的第四体。这意指他的第四体中的意识对其『智体』、『灵体』和肉体具有完全的控制力。」
G在第四体这头画了个加号,又在其他三体那头画了个减号,用弧线括在一起。

「正如你所见,」 他说,「有四种不同的情况存在。在一种情况中,所有的功能都由肉体控制;肉体是活跃的,其他一切相比之下则是被动消极的。[见图5a]在另一情况中,第二体对肉体有控制力。在第三种情况中,『智体』对『灵体』和肉体有控制力。在最後一种情况中,第四体对前面三体有控制力。我们在前面已经看过,在一个只有肉体的人里面,他的各种功能之间也有恰恰相同的次序关系。他的肉体功能可能控制他的感觉、思想和意识;感觉可能控制肉体功能;思想可能控制肉体功能和感觉;意识可能控制肉体机能、感觉和思想。

「在一个具有两体、三体、四体的人里面,最活跃的体活得最久,也就是说,相较於低一级的体而言,它是不朽的。」

他再次画出创造射线的图表,并在地球旁边画上人的肉体。
「这是一个普通人,」他说,「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种人。他只有肉体。肉体会死,死後也没有任何东西会留下来。这肉体是由地球的材料所组成,死後也就还给地球。它是尘土,将复归於尘土。对这种人而言,是没有任何一种『不朽』可言的。但如果一个人有了第二体」(他在图表上与行星平行的地方画上第二体),「这第二体是由行星世界的材料所组成,能够在肉体死亡後继续存在。就不朽这个词的充分意义而言,这还不算是不朽,因为过了一段时间之後,它就死了。但无论如何,它不随肉身死亡。

「在一个具有第三体的人里面」(他在图表上与太阳平行的地方画上第三体 ),「这第三体是由太阳的材料所组成,它能在『灵体』死後存在。

「第四体则是由恒星世界的材料所组成,也就是说那材料不属於太阳系,因此如果它已经在太阳系的范围内结晶,这太阳系中便没有任何东西能摧毁它。这就意指一个拥有第四体的人,在太阳系中是不朽的。[图6]

绝 对 者
所有的世界
所有的太阳 --------- > 第四个身体:6个律则
太阳 --------- > 智体:12个律则
所有的行星 --------- > 灵体:24个律则
地球 --------- > 肉体:48个律则
月亮
(图6)

「因此,你知道了,为什麽『人是否不朽?』这样的问题不可能立即回答。这个人是不朽的,另一个却不;第三个人试着要成为不朽,第四个认为他自己不朽而却只是个臭皮囊。」

G去了莫斯科之後,我们的经常性聚会如常举行。
我还记得,我们有好几次谈话和最近G所说的有关。
我们谈到奇迹的概念,也谈到绝对者不能在我们的世界显现它自己,以及它只能以机械律的形式显现,而不能违反它们。
我不记得我们当中是谁首先忆起这一个广为人知,但并不令人肃然起敬的故事;在这故事中,我们却立刻看见了这一法则的说明。

这个故事是关於一位超龄的神学院学生,他在毕业考中仍不明白上帝无所不能这个观念。
「好,说说看,什麽是上主做不到的,」主考的主教说。
「这不用想太久,主教阁下,」这位神学院的学生答道,「大家都知道,就连上主自己也不能用两点来打 王牌。」
再没有比这更清楚的了。
这个蠢故事里面所包含的意义,多於上千本的理论性着作。牌戏的规则是牌戏的精髓,违反这些规则将毁了整个游戏。我们所肇的因或偶然发生的因,都将有其自然的结果,上帝不会介入我们的生活、以其他的结果来代替那自然的结果,正如它不会以两点来打王牌。屠格涅夫在某处写道:所有的祷告可以浓缩成一条:「上主,让二加二不等於四吧!」这和那神学院学生所说的王牌是同一个东西。


另一场谈话是有关於月球以及它和地球上有机生命的关系。我们当中又有人发现一个很好的例子来表现月球和有机生命的关系。

月球是时钟的钟摆。有机生命是由钟摆的运动所带动的机械装置。钟摆的重力、齿轮上的链条的拉力,让齿轮和指针动作起来。如果钟摆被移走,这时钟机械装置的一切运动将立刻告停。月球是一个庞大的钟摆,垂挂在有机生命下面,就这样让它运动着。无论我们做什麽、所做是好是坏、是愚是智,所有我们这有机体的齿轮和指针的动作,都依赖着这个钟摆--这不断向我们施压的钟摆。

我个人对於与位置--也就是在宇宙中所处位置--有关的相对性的问题极感兴趣。很久以来,我就想到以大小和速度相互关系为基础的相对性。但是,在宇宙位阶中的位置,这概念对我、对其他人而言,都是全新的。然而奇怪的是,过了一些时候我却开始信服:它们是一样的东西,换句话说,大小和速度决定位置,而位置也决定大小和速度。

我还记得在同一时期中所发生的一次对话。有人问他有关全人类语言共通的可能性--为何问起这个,我已不记得了。

「一种世界共通的语言是可能的,」G说,「只是人们将永远不会把它发明出来。」
「为什麽不会?」我们当中有人问。

「第一、因为它在很久以前被发明了,」G回答,「第二,因为要了解这种语言、要用它来表达思想,不只有赖於对这种语言的知识,还有赖於素质。我还要多说一些:共通语言不只存在一种,而是三种。第一种可以被说和写,而人们依然保有它们各自的语言。唯一的不同是,当人们说他们自己的语言时,他们彼此不能互相了解,而说这一种语言时,就能互相了解。在第二种共通语言中,书写的部份对各民族都是一样的,例如像数字或数学公式,但人们仍然说他们自己的语言,可是他们彼此还是能了解对方,尽管对方说的是他所不知的语言。第三种语言则不论书写或言谈,各民族都是共通的;语言的不同在这个水平上完全消失。

「这是否和使徒行传所描述的圣灵降临的情况一样?」有人问道。
我注意到,这样的问题总会使G不悦。
「我不知道,我又不在场,」他说。

但在其他场合,一些时机恰当的问题则导向新的、意料之外的解释。
在某一次谈话中,有人问,现存宗教的教诲和仪式里面,是否有任何东西是真的,可以导向某种究竟。

「是,又不是,」G说。「想像我们坐在这儿谈宗教,女仆玛夏听见我们的谈话。她--当然以她自己的方式来了解--向门房伊凡复述她所了解的。门房伊凡又以他自己的方式来了解,并把他的了解说给隔壁的马车夫彼得听。马车夫彼得到乡下去,向村民们谈到他在城里所听见的上流阶级的言谈。你认为他所重述的会和我们所谈的一吗?这正是现存宗教和它的根源的关系。你有教诲啦、传统啦、祷告啦、仪式啦,不是第五手的,而是第二十五手的,而且当然了,每一样都被扭曲到认不出原貌,每一样的精髓都早已被遗忘。

「例如,在所有基督教的宗派里面,都有很大的一部份是承传自基督及其门徒最後的晚餐所立下的传统。各宗派的祈祷文、整系列的教义、仪式、以及圣餐式,都以此为本。基督教各宗派的分裂和形成,便肇因於此。多少人因为不接受这或那种解释,而遭到迫害。但,事实上,没有人精确地了解基督及其门徒那个晚上所做的是什麽。现存的解释中,连和事实稍稍接近的,也没有一种,因为,第一,写在福音书里面的文字,在抄写和翻译的过程中,已经被扭曲过了;第二,它是为知道的人所写的。对那些不知的人,它不能解释什麽,而当他们愈是想去了解,便误解得愈深。

「要了解那最後的晚餐上发生了什麽,就要先知道某些律则。

「你们记得我所说的有关『灵体』的事吗?让我们稍稍回顾一下。有『灵体』的人之间可以不藉一般物质而作远距离的沟通。但为了使这种沟通成为可能,他们必须在彼此之间建立某种『联系』。为了这个目的,当人们去一个不同的地方或国家时,有时候会带着属於另一个人的东西,特别是一直与那个人的肌肤接触而浸润了那人的放射物。同样地,为了和一个死去的人保持联系,他的朋友们会保存一些属於死者的物件。这些物件就好像那离去或死去的人走後所留的踪迹,有点像隐形的电线或棉线,通过时空伸展过来。这些线将原属於某个人--或活或死的人--的物件与那人连接起来。人们在远古时代就已知道这个,并且一直在多方使用这项知识。

「这种迹象可在许多民族的风俗习惯中发现。你们知道,比方说,许多民族有歃血为盟(blood-brotherhood)的风俗:两个人,或几个人,将他们的血混合在一只杯子里,然後轮杯而饮。过後,他们彼此视为血亲兄弟(brothers by blood)。但这项风俗的源头埋藏得很深。原来,它是一种为了建立『灵体』之间的联系而进行的法术仪典。血具有特别的性质,而某些民族,比方说犹太人,便认为血在法术上具有非凡的重要性。现在,你们知道了,如果『灵体』之间的联系已经建立起来,那麽,根据某些民族的信仰,这种联系不会因死亡而告终。

「基督知道他必须死。那是早先就决定了的。他知道这一点,他的门徒也知道,而且每一位都知道他们各自所必须扮演的角色,但同时,他们都想要与基督建立起永久的联系。为了这个目的,他让他们喝他的血、吃他的肉。它根本就不是面包和酒,而是真正的血和肉。

「最後的晚餐就是为了建立『灵体』和『灵体』之间的联系而进行的,类似「歃血为盟」的法术仪典(magical ceremony)。知道在现存宗教中有这项仪典,并了解其意义何在的人又在哪儿?所有这一切都已早被遗忘,每样东西都已被赋予新的意义。字眼还在,但它的意义早已不存。」


这一场演讲,尤其是最後这一段,在我们的团体中挑起很多的议论。许多人对G所说的关於基督和最後的晚餐而感到不满,其他人则恰相反。他们将此视为他们永远无法在其他地方获知的真理。
离线五味子
发帖
60
开心币
0
好评度
528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02-09-08
探索奇迹(5)—宇宙的共通语言
探索奇迹---无名教学的片段记录》 作者:P.D.邬斯宾斯基

第五章 宇宙的共通语言

「我们将这三次元的万物和这个宇宙想成是物质和力的世界,所取的是这些名词最简单最基本的含义。尚不为科学所知的、属於更高次元的理论、属於物质、空间及时间的理论,以及关於宇宙其他领域的知识,我们将於稍後谈到。现在,有必要将绝对者以迄於月亮的『创造射线』放在图表中,代表整个宇宙。

绝 对 者

所 有 的 世 界

所 有 的 太 阳

太 阳

所 有 的 行 星

地 球

月 亮
(图3)

「乍看起来,『创造射线』似乎是一个很粗浅的宇宙图表,但事实上,如果你进一步去研究它,你就会明了,藉着这麽一个简单图表的帮助,就能把和谐带进各式各样互相冲突的哲学、宗教和科学的世界观之中,使它们融入一个单一的整体。创造射线是古代的知识;我们现在所知道的许多以地球为中心的天真理论,事实上是创造射线的不恰当的解说,或者由於以字面来了解所导致的扭曲。

「必须注意到:创造射线以及它『生自绝对者』的观念,和某些现代但不见得科学的观点相冲突。就以太阳、地球、月亮的演进阶次来说吧!根据通常的观点,月亮是冷的、死的天体,曾有一度像地球,也就是说,它曾拥有内在的热;在更早的时候,它是一大团火,像太阳一样。而地球,根据通常的观点,曾有一度像太阳,然後渐渐冷却,迟早将变成一块冰冻的东西,像月亮一样。一般的见解认为太阳也在冷却当中,到了某个时点,它也将像地球一般变成月亮。

「当然,首先我必须评论:这个观点不能被称做『科学的』,以这个词汇的严格意义来讲。因为关於这个主题,在科学上,也就是天文学,或更正确地说,天体物理学上,有许多不同的而且互相矛盾的假说和理论,其中没有一个具有值得认真看待的基础。但这个观点已广泛流传,而且成为当今一般人看待世界的观点。

「而这个创造射线,以及它由绝对者生长出来的观点,却与当今一般的看法相冲突。

「根据这一个观念,月亮是一个尚未出生的行星,就这麽说吧:它正在诞生。它正在渐渐变暖,而且(假定它对创造射线有利),迟早会成为像地球这样,有它自己的行星--一颗新的月亮。创造射线上将增添一个新的环节。同样地,地球也并非在变冷,而是在变暖,到时候可能变成像太阳一样。例如我们在木星的系统中观察到这样一个过程--木星是它的行星们的太阳。

「总结前面关於创造射线的说法,从第一世界到第九十六世界,我必须加上一点:相配於每一个世界的数目,意指支配各该世界的力量的数目,或者说律则的数目。在绝对者那儿,只有一种力,也只有一种律则,它就是绝对者单一的、独立的意志。在下一个世界,有三种力,或三种律则;在更下一个世界有六种律则;接下去,有十二种律则,以此类推。在我们的事界,也就是地球,有四十八种律则施行在我们身上;我们臣属於它们,由它们统治我们整个的生活。如果我们生活在月球上,我们将臣属於九十六种律则;那就是说,我们的生活和行动将更为机械化,而且我们将不像现在这样有机会逃脱机械性。

「如同我前面所说过的,绝对者的意志仅显现於由自身创造出来的世界,也就是第三世界;绝对者的意志并不直接到达第六世界,而仅以机械律则的形式显现於第六世界。更进一步,在第十二、二十四、四十八及九十六世界,绝对者的意志愈来愈不可能显现。这意指在第三世界,绝对者为宇宙其他部份创造了一个大概的计画,然後这个计画便机械化地发展下去。没有这个计画,绝对者不能在接下去的世界里显现它自己,而当它依据这个计画显现自身的时候,取的是机械律则的形式。这意指:如果绝对者要显现它的意志,就说是到我们的世界吧,那麽为了对抗运作中的机械律则,绝对者就必须摧毁介於它与我们之间的世界。

「奇迹的观念如果意味着那创造律则的意志将律则摧毁,则不仅与常识有违,还和意志这观念本身有所矛盾。『奇迹』只能够是人所不知道的,或很少见的律则的显现。『奇迹』,是另一世界的律则在这个世界的显现。

「在地球上,我们和绝对者的意志远远相隔;四十八种机械律将我们和它隔开。如果我们能将自己从这些律则的半数中解放出来,我们将发现自己只受制於二十四条律则,也就是统制行星的律则,那麽我们就会和绝对者以及它的意志更接近。如果我们能再将自己从这些律则中解放出来,那我们就臣属於太阳的律则(十二律则),结果就又与绝对者更近一步。如果我们再又能够摆脱这些律则的半数,那我们将隶属於星星的世界,而和绝对者直接的意志只剩一步之隔。

「人逐渐将自己从机械律中解放出来,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

「统制人的四十八律则的研究不可能像天文学的研究那麽抽象;只能藉着观察它们在自己身上如何发生作用、藉着观察自己如何摆脱它们,才能研究它们。开始的时候,人必须了解他其实不必受制於上千条别人为他,以及他为他自己所创的琐碎无用而又讨厌的律则。

当他尝试摆脱它们,将发现他办不到。长久而又持续地尝试获得自由,只会使他信服自己是受奴役的。人所受制的律则,只能藉由与之对抗、试图摆脱,来研究它们。但是要从一条律则解脱而不为自己创造另一条律则来代替,则需要大量的知识。

「律则的次序以及它们的形式,依我们从哪一个角度来看创造射线而定。

「在我们的系统中,创造射线的末端,也就是说树干仍在生长的那一端,是月球。创造射线赖以生长的能量,也就是说,月球的发展以及新枝干的形成所需的能量,由地球传往月球。这些能量由太阳、太阳系的其他行星,以及地球本身,交互作用而形成。这些能量被聚集在地球表面一个很大的蓄能器中。这个蓄能器就是地球上的有机生命。地球上的有机生命喂养月球。地球上的一切生物,举凡人、畜、植物等,都是月球的食物。月球是依靠生长在地球上的生物为生的巨大活物。月球的存在少不了地球;地球的存在同样少不了月球。而且,对有机生命而言,月球是一块巨大的电磁石。如果这电磁石的活动突然停止,有机生命也将瓦解崩溃。

「月球成长及暖化的过程与地球生物的生死有关。每一样生物在死亡的时候,都将其曾经赖以活动的能量释放出来;这份能量,或者说每一生物--植物、动物、人--的『灵魂』,就像是被一块巨大的磁铁吸引一般被吸往月球,给月球带来它的生长,也就是创造射线的生长,所需的温暖和生命力。在宇宙的经济组织中没有东西会被浪费掉,每一份完成任务了的能量都会另有去处。

「前往月球的灵魂,甚至还可能带着某些意识和记忆,将在那儿发现自己处於九十六条律则之下,在矿物的生命状态中,或者换成另一种说法:无法逃脱那漫无尽期的行星周期里的全盘演化。月球是『穷途末路』,是世界的尽头;它就是基督教义中所谓的『旷野的暗处』,『在那儿将有咬牙切齿的痛哭。』

「月球对所有生物的影响力显现在地球上发生的一切事情上面。所有地球上的有机生命,其活动的主要,或说是最近、最直接的动机力,便是月球。人类、动物、植物的一切运动、行动和表现,都因月球而起,也都受制於月球。覆盖於地球表面的这层有机生命的敏感薄膜完全依赖着那块向它吸吮活力的巨大电磁石。人类,一如其他的生物,不能在一般的生活条件下挣脱地球的影响。他的身体动作,乃至於他所有的活动,都受月球控制。如果他杀了另一个人,那是月球做的;如果他为他人牺牲了自己,那也是月球做的。一切的恶行和罪,一切自我牺牲的行动,一切英雄式的丰功伟迹,以及一切日常的言行,都受制於月球。

「心智力量和身体机能的成长,就是从月球争取解放。我们生活中的机械部份倚仗着月球、臣属於月球。如果我们从内在发展意识和意志,并将我们机械性的生活以及所有我们一切的机械化的表现转而臣属於它们,我们将能逃脱月亮的力量。

「下一个必须要精通的概念,是这个以创造射线为形式的宇宙的物质性。宇宙中的万物都是可秤重、可测量的。绝对者就像月亮或人一样是物质的,可以秤重、可以测量。如果绝对者就是上帝,那就意指上帝可以秤重、可以测量、可被分析出成分、可『被计算』,也可以用一个明确的公式表现出来。

「但『物质性』这个概念就像其他一切事物一样具有相对性。如果我们回想『人』这个概念,以及所有用以指涉他的一切--诸如善良、邪恶、老实、虚伪等等--都被区分为不同的范畴 (『第一种人』、『第二种人』,等等) ,那我们就比较容易明白『世界』这个概念以及所有相关的一切,也同样被区分为不同的范畴。

「创造射线在宇宙中建立了七个层面;七个世界层层相套。凡是指涉这宇宙的语词都可被区分为七个范畴,一个套住另一个。绝对者的物质性,其位阶和『所有的世界』的物质性不同。『所有的世界』的物质性,其位阶和『所有的太阳』的物质性不同。『所有的太阳』的物质性,其位阶和我们的太阳的物质性不同。我们的太阳的物质性,其位阶和『所有的行星』的物质性不同。『所有的行星』的物质性,其位阶和地球的物质性不同。地球的物质性,其位阶又和月球的物质性不同。

「这个观念一开始很难了解。人们习惯於认为物质到处都是一样的。整个的物理学、天体物理学、化学以及像光谱分析这样的方法,都是建基於这个假设。物质都一样,这是真的,但物质性不同。而物质性的等级,直接依每个点所表现出来的能量的质地和属性而定。

「物质或实体,是力或能存在的先决条件。但并不是说我们必须对宇宙存着二元的观念。物质和力,正如其他一切观念一般具有相对性。在一切是一的绝对者那儿,物质和力也是一。但就此而论,物质和力并不被当做宇宙真正的要素,而是当作我们所观察到的现象世界的属性或特质。要开始研究宇宙,有必要先对物质和能--例如像我们透过感官直接观察所获者--有一个基本概念。『常』者,被当做材料、物质,而处於『常』的状态中的『变』者,或物质,叫做力或能的显现。所有这些变动,可以看做是振动或波状运动的结果。而这振动或波状运动始於中央,也就是绝对者内部,然後向四面八方延伸,互相超越、冲撞、合并,直到它们在创造射线的末端才全部告终。

「从这个观点看来,那麽,宇宙中包含着振动和物质,或振动状态中的物质,亦即振动着的物质。振动的频率和物质的密度成反比。

「在绝对者里面,振动最快,物质密度也最低。在下一个世界,振动慢些,物质密度也大些;再往下,物质密度更大,振动也相应减慢。

「『物质』可以被看做是由『原子』构成。就此而论,原子也可看做物质最终区分的结果。在物质的每一位阶中,『原子』只是那一位阶的物质的一些小分子,它们只有在自己的位阶上才是不可分的。真正不可分的,唯有绝对者的原子。次一个世界,也就是第三世界的原子,包含绝对者的三个原子。换句话说,其原子是绝对者原子的三倍大、三倍重,其运动也相应地慢。第六世界的原子是由六个融在一起的绝对者原子形成一个原子;其运动也相对地慢。下一个世界的原子包含十二个最初的原子,再下去依次包含二十四、四十八和九十六个原子。第九十六世界的原子与第一世界的原子相较,要大得多,动作也相应地慢得多,其构成的物质的密度也相应地大的多。

绝对者的一个原子*

所有的世界的一个原子***

所有的太阳的一个原子******

太阳的一个原子 ************

所有的行星的一个原子************************

地球的一个原子 ************************
************************

月亮的一个原子 ************************
************************
************************
************************

(图4)

「创造射线的七个世界代表物质性的七个位阶。月球的物质性与地球的物质性不同;地球的物质性与行星世界的物质性不同;行星世界的物质性与太阳的物质性不同;以此类推。

「所以物质的观念不是只有一个,我们有七种物质。可是我们对物质性的通常的观念却连第九十六、第四十八世界的物质性也只能勉强掌握。第二十四世界的物质则太精致了,以至於不能从我们的物理学和化学的科学观点视之为物质;像这样的物质简直是假设性的了。更为精致的第十二世界物质,则不能从一般的研究看出它的物质的属性。所有这些分属宇宙不同位阶的物质,并非分层存在着的,而是混在一起,或者应该说彼此渗透。我们都知道一种物质会被密度不同的另一种物质渗透,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不同密度物质类似互相贯穿的概念。一块木头可以被水浸湿,同时水可以充满了气体。在整个的宇宙中不同种类物质,也可以观察得到恰恰这样的关系:精致的物质渗透粗糙的物质。

「具有我们所了解的物质属性的物质,依其密度区分为几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进一步的物质分级则是:辐射能,那就是电能、光能、磁能,等等。但在每一层面上,也就说在物质性的每一位阶上,也可以看到一种特定物质的各种状态间类似的关系和区分。但正如前面所曾说过的,较高层面的物质在较低层面上全然不是物质。

「围绕我们周边的全世界的物质,举凡我们所吃的食物、所饮的水、所呼吸的空气、所用以盖房屋的石头,以及我们的身体--无一不被存在於宇宙中的所有物质所渗透。并没有必要为了发现太阳的世界的物质,而去研究或调查太阳:这一物质存在於我们里面,也是我们的原子分割的结果。以同样的方式,我们体内就具有所有其他世界的物质。人,就这字的充分意义而言,是一个「小型宇宙」,在他里面有着组成宇宙的所有物质;统御宇宙生命的同样力量、同样法则也运作在他身上。因此研究人,我们可以研究整个世界,正如研究整个世界,我们可以研究人。

「但是,只有当我们取『人』这个字的充分意义,也就是当一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已经充分发挥时,人和世界才有完全的对应。一个尚未发展的人、一个尚未完成他的进化过程的人,不能被当做宇宙的完整图像或计画,他只是一个未完成的世界。

「如前所说,自我的研究必须与宇宙基本律则的研究同时进行。律则在各处、各个行星,都是一样的。但同样的律则在不同的世界,也就是不同的条件下显现,因而产生不同的现象。研究在不同层面上显现的律则之间的关系,带领我们进入相对性的研究。

「相对性的观念在这个教学中占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稍後我们将回来谈它。但在一切都还没开始以前,有必要先了解每件事物、每个现象的相对性--根据它在宇宙位阶中所占的位置来看。

「我们在地球上,完全倚赖着那运作於地球上的律则。从宇宙的观点来看,地球是一个很糟糕的地方--它就像西伯利亚最遥远的北方,到哪都很远;它很冷、生活很艰困。在他处能自行产生或很容易得到的东西,在此处则仅能经由辛苦的劳动获得。在生活中,以及在这项工作中,一点一滴都需得奋斗才能得到。生活中偶尔还有某个人得了一笔遗产,从此安闲度日的事例,但在此项工作中这种事不会发生。人人平等;人人都是乞丐。

「回头来谈三律的时候,我们必须学习在我们所做、所学的每件事中看出它的显现。勉力於此,我们将立刻发现很多新的、很多我们以前不曾看见的东西。就以化学为例吧。一般的科学不知道三律,它研究物质并不将物质的宇宙属性考虑在内。但在一般的化学之外存在着另一种特别的化学--就叫它炼金术吧,如果你喜欢。它研究物质时,会将其宇宙属性纳入考量。

「正如前面所说过的,每一物质的宇宙属性,首先依它的位置,其次依某特性时刻穿过它的力来决定。甚至在同一个地方,一种物质也会因为显现於它的力量不同而在性质上产生极大的变化。每一物质都可作为这三力中任何一力的导体,而因此可以是主动的、被动的或中和的。而且它也可以既不是第一,也不是第二或第三种,如果在某特定时刻没有一种力透过它显现,或如果它被取用时与力的显现无关。

「循此,每一物质就会以四种不同的面相或状态出现。在此必须特别一提的是,当我们谈到物质的时候,我们并不谈它的化学元素。我所说的特别化学将每一种物质都视为具有个别的功能,即使是最复杂的,也视为一个元素。只有以这一方式才可能研究物质的宇宙属性,因为所有的复和物都有它自己在宇宙中的目的和重要性。由这个观点看来,某特定物质的原子便是该物质的最小分量,包含它所有的化学、物理及宇宙的属性。从而,不同物质的『原子』大小并不相同。在某些情况中,它甚至可为肉眼所见。

「每一物质的四个面相或状态有它明确的名字。
「当一项物质是第一力或主动力的导体时,叫做『碳』,而正如化学上的碳,它以字母C为代号。
「当一项物质是第二力或被动力的导体时,叫做『氧』,而正如化学上的氧,它以字母O为代号。
「当一项物质是第三力或中和力的导体时,叫做『氮』,而正如化学上的氮,它以字母N为代号。
「当一项物质之被取用与力的显现无关时,叫做『氢』,而正如化学上的氢,它以字母H为代号。
「这主动、被动及中和三力以1, 2, 3三个字母为代号,物质则以C, O, N, H为代号。这些代号必须要了解。」

「这四个元素和旧日炼金术上的四个元素火、风、水、土有什麽相应之处吗?」我们里面有人问道。
「是的,它们彼此是相应的,」G说,「但我们要用我们这些名称,稍後你将会知道原因。」

我所听到的令我大感兴趣,因为它将G的体系与塔罗牌体系关连起来--曾有一段时期我认为塔罗牌似乎是解开密藏知识的钥匙。G的一席话更向我显示了三和四的关系。这对我而言是新的东西,也我在是塔罗牌中一直没能了解的。塔罗牌的的确确是建基於四律。到目前为止,G只谈到三律。但现在我看到了三如何过渡到四,并且了解到只要力与物质的区分存在於我们的观察中,那麽这三和四的区分也便需要存在。「三」指涉力量,而「四」指涉物质。当然,其中进一步的意义於我仍很隐晦,但甚至G所说的这麽一些些,也使我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此外我对那些元素的名字:「碳」、「氧」、「氮」、「氢」也感到很有兴趣。在这里我必须特别说明:虽然G曾明确答应将要解释为什麽取这些名字而非其他,但他从没解释。以後我将再度回来谈它们。当我企图建 构这些名称的起源时,我对G的整个体系和它的起源获得了一些了解。


在一场演讲会上,一大群从未听过G说话的人被邀请了来。其中有人问他这个问题:「人是否不朽?」
「我会尝试回答这个问题,」G说,「但我警告你:以在普通的知识中所能找到的材料,而且使用普通的语言,这并不能完全做到。
「你问人是否不朽。
「我要回答,既是又不是。
「这问题有很多个面。首先,不朽是什麽意思?你所谈的是绝对的不朽吗?还是你承认不同程度的不朽?如果,比方说,在肉身死後,有些东西还保有它的意识,活了些时候,这能称为不朽吗?或者让我们这麽说吧:要称为不朽,这麽一段时间需有多长?再者,这个问题包容不同人们有不同的「不朽」的可能性吗?其他的问题还有很多。我说这些只不过是要让你们知道,有关不朽的话题有多含糊,像「不朽」这样的词儿又多麽容易导向幻想。事实上没有什麽是不朽的,甚至上帝也会死。但上帝和人之间有着极大的不同,而且当然了,上帝不免一死和人不免一死,仍是两码事。如果把『不朽』这个词换成『死後继续存在』,那将会好得多。那麽我将会回答说,人有可能在死後继续存在。但可能是一回事,让可能性实现又是相当不同的一回事。
「现在让我们看看这个可能性建立在什麽上面,实现这个可能性又是什麽意思。」

然後G简短重复他先前所说的关於人和世界的构造。他画出创造射线的图以及人的四个体 [见图1与3]。但在说到人的四个体的时候,他介绍了我们以前没听过的一个细节。
他再度使用了东方这一则车、马、驾驶和主人的比喻,并画了图,图上加了些原本没有的东西。

「人是一个复杂的组织,」他说,「由四个互相连结,或互不连结,或连结得很糟的部份组成。车和马,由车辕连结起来;马和驾驶,由缰绳连结起来;御者和主人,由主人的声音连结起来。但驾驶必须听见并了解主人的声音。他必须知道如何驾驭,而马儿必须被训练到能服从缰绳。至於马和车之间的关系,马必须被适当地束缚。所以在这复杂组织的四个部份之间,有三个连结处 [见图5b]。任何一个连结处缺了某种东西的话,这个组织体便不能够整体一致地工作。因此,这些连结处的重要性并不比「体」本身的重要性少些。人对自己下工夫,便是同时对「体」和「连结处」下功夫。但那是不同的工作。

「对自己下工夫的工作必须由驾驶开始。驾驶就是理智。为了能够听见主人的声音,这驾驶首先必须不睡着,也就是说他必须醒来。然後或许会发现主人说的是一种他所听不懂的话。驾驶必须学会这种语言。当他学会了,他就会了解他的主人。与此同时,他必须学会驾驭这马,将它缚向马车,喂它,梳理它,并且将车子保持在良好状况中--因为,如果他不是在一个随时可以听命做事的状态中,那麽他了解主人又有何用?主人告诉他往那儿走,但他动不了,因为马儿还没喂,也没上鞍,而且他也不知道缰绳在哪儿。马,就是我们的情感;车,就是我们的肉身。理智必须学会控制情感。情感总是把肉身拉着走。这是我们对自己下工夫时必须遵循的程序。但要观察:对「体」,也就是驾驶、马和车下工夫,是一回事,而对连结驾驶和主人的『驾驶的了解』、对连结驾驶和马的『缰绳』、对连结马和车的『车辕』、『马鞍』,这三者下工夫,则是相当不同的一回 事。

「有时候会发生这种情况:『体』的状况良好,但『连结处』却不发挥作用。那麽,整个的组织又有何用呢?那就像『体』发展不良的状况一样,整个组织不可避免的受制於下面,那也就是说,情况不由主人的意志所掌控,而是由偶发事件来主导。

「在一个有两『体』的人里面,他的第二体比他的肉体活跃;这意指他的『灵体』中的意识会有超越其肉体的力量。」
G在「灵体」这头画了个加号,又在肉体那头画了个减号。[见图5c]


(图5)略

「在一个有三『体』的人里面,其第三体或者说『智体』,比他的『灵体』和肉体活跃;这意指他的『智体』中的意识对其『灵体』和肉体具有完全的控制力。」
G在「智体」这头画了个加号,又在「灵体」和肉体那头画了个减号,用弧线括在一起。

「在一个有四『体』的人里面,活跃的是他的第四体。这意指他的第四体中的意识对其『智体』、『灵体』和肉体具有完全的控制力。」
G在第四体这头画了个加号,又在其他三体那头画了个减号,用弧线括在一起。

「正如你所见,」 他说,「有四种不同的情况存在。在一种情况中,所有的功能都由肉体控制;肉体是活跃的,其他一切相比之下则是被动消极的。[见图5a]在另一情况中,第二体对肉体有控制力。在第三种情况中,『智体』对『灵体』和肉体有控制力。在最後一种情况中,第四体对前面三体有控制力。我们在前面已经看过,在一个只有肉体的人里面,他的各种功能之间也有恰恰相同的次序关系。他的肉体功能可能控制他的感觉、思想和意识;感觉可能控制肉体功能;思想可能控制肉体功能和感觉;意识可能控制肉体机能、感觉和思想。

「在一个具有两体、三体、四体的人里面,最活跃的体活得最久,也就是说,相较於低一级的体而言,它是不朽的。」

他再次画出创造射线的图表,并在地球旁边画上人的肉体。
「这是一个普通人,」他说,「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种人。他只有肉体。肉体会死,死後也没有任何东西会留下来。这肉体是由地球的材料所组成,死後也就还给地球。它是尘土,将复归於尘土。对这种人而言,是没有任何一种『不朽』可言的。但如果一个人有了第二体」(他在图表上与行星平行的地方画上第二体),「这第二体是由行星世界的材料所组成,能够在肉体死亡後继续存在。就不朽这个词的充分意义而言,这还不算是不朽,因为过了一段时间之後,它就死了。但无论如何,它不随肉身死亡。

「在一个具有第三体的人里面」(他在图表上与太阳平行的地方画上第三体 ),「这第三体是由太阳的材料所组成,它能在『灵体』死後存在。

「第四体则是由恒星世界的材料所组成,也就是说那材料不属於太阳系,因此如果它已经在太阳系的范围内结晶,这太阳系中便没有任何东西能摧毁它。这就意指一个拥有第四体的人,在太阳系中是不朽的。[图6]

绝 对 者
所有的世界
所有的太阳 --------- > 第四个身体:6个律则
太阳 --------- > 智体:12个律则
所有的行星 --------- > 灵体:24个律则
地球 --------- > 肉体:48个律则
月亮
(图6)

「因此,你知道了,为什麽『人是否不朽?』这样的问题不可能立即回答。这个人是不朽的,另一个却不;第三个人试着要成为不朽,第四个认为他自己不朽而却只是个臭皮囊。」

G去了莫斯科之後,我们的经常性聚会如常举行。
我还记得,我们有好几次谈话和最近G所说的有关。
我们谈到奇迹的概念,也谈到绝对者不能在我们的世界显现它自己,以及它只能以机械律的形式显现,而不能违反它们。
我不记得我们当中是谁首先忆起这一个广为人知,但并不令人肃然起敬的故事;在这故事中,我们却立刻看见了这一法则的说明。

这个故事是关於一位超龄的神学院学生,他在毕业考中仍不明白上帝无所不能这个观念。
「好,说说看,什麽是上主做不到的,」主考的主教说。
「这不用想太久,主教阁下,」这位神学院的学生答道,「大家都知道,就连上主自己也不能用两点来打 王牌。」
再没有比这更清楚的了。
这个蠢故事里面所包含的意义,多於上千本的理论性着作。牌戏的规则是牌戏的精髓,违反这些规则将毁了整个游戏。我们所肇的因或偶然发生的因,都将有其自然的结果,上帝不会介入我们的生活、以其他的结果来代替那自然的结果,正如它不会以两点来打王牌。屠格涅夫在某处写道:所有的祷告可以浓缩成一条:「上主,让二加二不等於四吧!」这和那神学院学生所说的王牌是同一个东西。


另一场谈话是有关於月球以及它和地球上有机生命的关系。我们当中又有人发现一个很好的例子来表现月球和有机生命的关系。

月球是时钟的钟摆。有机生命是由钟摆的运动所带动的机械装置。钟摆的重力、齿轮上的链条的拉力,让齿轮和指针动作起来。如果钟摆被移走,这时钟机械装置的一切运动将立刻告停。月球是一个庞大的钟摆,垂挂在有机生命下面,就这样让它运动着。无论我们做什麽、所做是好是坏、是愚是智,所有我们这有机体的齿轮和指针的动作,都依赖着这个钟摆--这不断向我们施压的钟摆。

我个人对於与位置--也就是在宇宙中所处位置--有关的相对性的问题极感兴趣。很久以来,我就想到以大小和速度相互关系为基础的相对性。但是,在宇宙位阶中的位置,这概念对我、对其他人而言,都是全新的。然而奇怪的是,过了一些时候我却开始信服:它们是一样的东西,换句话说,大小和速度决定位置,而位置也决定大小和速度。

我还记得在同一时期中所发生的一次对话。有人问他有关全人类语言共通的可能性--为何问起这个,我已不记得了。

「一种世界共通的语言是可能的,」G说,「只是人们将永远不会把它发明出来。」
「为什麽不会?」我们当中有人问。

「第一、因为它在很久以前被发明了,」G回答,「第二,因为要了解这种语言、要用它来表达思想,不只有赖於对这种语言的知识,还有赖於素质。我还要多说一些:共通语言不只存在一种,而是三种。第一种可以被说和写,而人们依然保有它们各自的语言。唯一的不同是,当人们说他们自己的语言时,他们彼此不能互相了解,而说这一种语言时,就能互相了解。在第二种共通语言中,书写的部份对各民族都是一样的,例如像数字或数学公式,但人们仍然说他们自己的语言,可是他们彼此还是能了解对方,尽管对方说的是他所不知的语言。第三种语言则不论书写或言谈,各民族都是共通的;语言的不同在这个水平上完全消失。

「这是否和使徒行传所描述的圣灵降临的情况一样?」有人问道。
我注意到,这样的问题总会使G不悦。
「我不知道,我又不在场,」他说。

但在其他场合,一些时机恰当的问题则导向新的、意料之外的解释。
在某一次谈话中,有人问,现存宗教的教诲和仪式里面,是否有任何东西是真的,可以导向某种究竟。

「是,又不是,」G说。「想像我们坐在这儿谈宗教,女仆玛夏听见我们的谈话。她--当然以她自己的方式来了解--向门房伊凡复述她所了解的。门房伊凡又以他自己的方式来了解,并把他的了解说给隔壁的马车夫彼得听。马车夫彼得到乡下去,向村民们谈到他在城里所听见的上流阶级的言谈。你认为他所重述的会和我们所谈的一吗?这正是现存宗教和它的根源的关系。你有教诲啦、传统啦、祷告啦、仪式啦,不是第五手的,而是第二十五手的,而且当然了,每一样都被扭曲到认不出原貌,每一样的精髓都早已被遗忘。

「例如,在所有基督教的宗派里面,都有很大的一部份是承传自基督及其门徒最後的晚餐所立下的传统。各宗派的祈祷文、整系列的教义、仪式、以及圣餐式,都以此为本。基督教各宗派的分裂和形成,便肇因於此。多少人因为不接受这或那种解释,而遭到迫害。但,事实上,没有人精确地了解基督及其门徒那个晚上所做的是什麽。现存的解释中,连和事实稍稍接近的,也没有一种,因为,第一,写在福音书里面的文字,在抄写和翻译的过程中,已经被扭曲过了;第二,它是为知道的人所写的。对那些不知的人,它不能解释什麽,而当他们愈是想去了解,便误解得愈深。

「要了解那最後的晚餐上发生了什麽,就要先知道某些律则。

「你们记得我所说的有关『灵体』的事吗?让我们稍稍回顾一下。有『灵体』的人之间可以不藉一般物质而作远距离的沟通。但为了使这种沟通成为可能,他们必须在彼此之间建立某种『联系』。为了这个目的,当人们去一个不同的地方或国家时,有时候会带着属於另一个人的东西,特别是一直与那个人的肌肤接触而浸润了那人的放射物。同样地,为了和一个死去的人保持联系,他的朋友们会保存一些属於死者的物件。这些物件就好像那离去或死去的人走後所留的踪迹,有点像隐形的电线或棉线,通过时空伸展过来。这些线将原属於某个人--或活或死的人--的物件与那人连接起来。人们在远古时代就已知道这个,并且一直在多方使用这项知识。

「这种迹象可在许多民族的风俗习惯中发现。你们知道,比方说,许多民族有歃血为盟(blood-brotherhood)的风俗:两个人,或几个人,将他们的血混合在一只杯子里,然後轮杯而饮。过後,他们彼此视为血亲兄弟(brothers by blood)。但这项风俗的源头埋藏得很深。原来,它是一种为了建立『灵体』之间的联系而进行的法术仪典。血具有特别的性质,而某些民族,比方说犹太人,便认为血在法术上具有非凡的重要性。现在,你们知道了,如果『灵体』之间的联系已经建立起来,那麽,根据某些民族的信仰,这种联系不会因死亡而告终。

「基督知道他必须死。那是早先就决定了的。他知道这一点,他的门徒也知道,而且每一位都知道他们各自所必须扮演的角色,但同时,他们都想要与基督建立起永久的联系。为了这个目的,他让他们喝他的血、吃他的肉。它根本就不是面包和酒,而是真正的血和肉。

「最後的晚餐就是为了建立『灵体』和『灵体』之间的联系而进行的,类似「歃血为盟」的法术仪典(magical ceremony)。知道在现存宗教中有这项仪典,并了解其意义何在的人又在哪儿?所有这一切都已早被遗忘,每样东西都已被赋予新的意义。字眼还在,但它的意义早已不存。」


这一场演讲,尤其是最後这一段,在我们的团体中挑起很多的议论。许多人对G所说的关於基督和最後的晚餐而感到不满,其他人则恰相反。他们将此视为他们永远无法在其他地方获知的真理。
离线五味子
发帖
60
开心币
0
好评度
528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02-09-08
探索奇迹(5)—宇宙的共通语言
探索奇迹---无名教学的片段记录》 作者:P.D.邬斯宾斯基

第五章 宇宙的共通语言

「我们将这三次元的万物和这个宇宙想成是物质和力的世界,所取的是这些名词最简单最基本的含义。尚不为科学所知的、属於更高次元的理论、属於物质、空间及时间的理论,以及关於宇宙其他领域的知识,我们将於稍後谈到。现在,有必要将绝对者以迄於月亮的『创造射线』放在图表中,代表整个宇宙。

绝 对 者

所 有 的 世 界

所 有 的 太 阳

太 阳

所 有 的 行 星

地 球

月 亮
(图3)

「乍看起来,『创造射线』似乎是一个很粗浅的宇宙图表,但事实上,如果你进一步去研究它,你就会明了,藉着这麽一个简单图表的帮助,就能把和谐带进各式各样互相冲突的哲学、宗教和科学的世界观之中,使它们融入一个单一的整体。创造射线是古代的知识;我们现在所知道的许多以地球为中心的天真理论,事实上是创造射线的不恰当的解说,或者由於以字面来了解所导致的扭曲。

「必须注意到:创造射线以及它『生自绝对者』的观念,和某些现代但不见得科学的观点相冲突。就以太阳、地球、月亮的演进阶次来说吧!根据通常的观点,月亮是冷的、死的天体,曾有一度像地球,也就是说,它曾拥有内在的热;在更早的时候,它是一大团火,像太阳一样。而地球,根据通常的观点,曾有一度像太阳,然後渐渐冷却,迟早将变成一块冰冻的东西,像月亮一样。一般的见解认为太阳也在冷却当中,到了某个时点,它也将像地球一般变成月亮。

「当然,首先我必须评论:这个观点不能被称做『科学的』,以这个词汇的严格意义来讲。因为关於这个主题,在科学上,也就是天文学,或更正确地说,天体物理学上,有许多不同的而且互相矛盾的假说和理论,其中没有一个具有值得认真看待的基础。但这个观点已广泛流传,而且成为当今一般人看待世界的观点。

「而这个创造射线,以及它由绝对者生长出来的观点,却与当今一般的看法相冲突。

「根据这一个观念,月亮是一个尚未出生的行星,就这麽说吧:它正在诞生。它正在渐渐变暖,而且(假定它对创造射线有利),迟早会成为像地球这样,有它自己的行星--一颗新的月亮。创造射线上将增添一个新的环节。同样地,地球也并非在变冷,而是在变暖,到时候可能变成像太阳一样。例如我们在木星的系统中观察到这样一个过程--木星是它的行星们的太阳。

「总结前面关於创造射线的说法,从第一世界到第九十六世界,我必须加上一点:相配於每一个世界的数目,意指支配各该世界的力量的数目,或者说律则的数目。在绝对者那儿,只有一种力,也只有一种律则,它就是绝对者单一的、独立的意志。在下一个世界,有三种力,或三种律则;在更下一个世界有六种律则;接下去,有十二种律则,以此类推。在我们的事界,也就是地球,有四十八种律则施行在我们身上;我们臣属於它们,由它们统治我们整个的生活。如果我们生活在月球上,我们将臣属於九十六种律则;那就是说,我们的生活和行动将更为机械化,而且我们将不像现在这样有机会逃脱机械性。

「如同我前面所说过的,绝对者的意志仅显现於由自身创造出来的世界,也就是第三世界;绝对者的意志并不直接到达第六世界,而仅以机械律则的形式显现於第六世界。更进一步,在第十二、二十四、四十八及九十六世界,绝对者的意志愈来愈不可能显现。这意指在第三世界,绝对者为宇宙其他部份创造了一个大概的计画,然後这个计画便机械化地发展下去。没有这个计画,绝对者不能在接下去的世界里显现它自己,而当它依据这个计画显现自身的时候,取的是机械律则的形式。这意指:如果绝对者要显现它的意志,就说是到我们的世界吧,那麽为了对抗运作中的机械律则,绝对者就必须摧毁介於它与我们之间的世界。

「奇迹的观念如果意味着那创造律则的意志将律则摧毁,则不仅与常识有违,还和意志这观念本身有所矛盾。『奇迹』只能够是人所不知道的,或很少见的律则的显现。『奇迹』,是另一世界的律则在这个世界的显现。

「在地球上,我们和绝对者的意志远远相隔;四十八种机械律将我们和它隔开。如果我们能将自己从这些律则的半数中解放出来,我们将发现自己只受制於二十四条律则,也就是统制行星的律则,那麽我们就会和绝对者以及它的意志更接近。如果我们能再将自己从这些律则中解放出来,那我们就臣属於太阳的律则(十二律则),结果就又与绝对者更近一步。如果我们再又能够摆脱这些律则的半数,那我们将隶属於星星的世界,而和绝对者直接的意志只剩一步之隔。

「人逐渐将自己从机械律中解放出来,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

「统制人的四十八律则的研究不可能像天文学的研究那麽抽象;只能藉着观察它们在自己身上如何发生作用、藉着观察自己如何摆脱它们,才能研究它们。开始的时候,人必须了解他其实不必受制於上千条别人为他,以及他为他自己所创的琐碎无用而又讨厌的律则。

当他尝试摆脱它们,将发现他办不到。长久而又持续地尝试获得自由,只会使他信服自己是受奴役的。人所受制的律则,只能藉由与之对抗、试图摆脱,来研究它们。但是要从一条律则解脱而不为自己创造另一条律则来代替,则需要大量的知识。

「律则的次序以及它们的形式,依我们从哪一个角度来看创造射线而定。

「在我们的系统中,创造射线的末端,也就是说树干仍在生长的那一端,是月球。创造射线赖以生长的能量,也就是说,月球的发展以及新枝干的形成所需的能量,由地球传往月球。这些能量由太阳、太阳系的其他行星,以及地球本身,交互作用而形成。这些能量被聚集在地球表面一个很大的蓄能器中。这个蓄能器就是地球上的有机生命。地球上的有机生命喂养月球。地球上的一切生物,举凡人、畜、植物等,都是月球的食物。月球是依靠生长在地球上的生物为生的巨大活物。月球的存在少不了地球;地球的存在同样少不了月球。而且,对有机生命而言,月球是一块巨大的电磁石。如果这电磁石的活动突然停止,有机生命也将瓦解崩溃。

「月球成长及暖化的过程与地球生物的生死有关。每一样生物在死亡的时候,都将其曾经赖以活动的能量释放出来;这份能量,或者说每一生物--植物、动物、人--的『灵魂』,就像是被一块巨大的磁铁吸引一般被吸往月球,给月球带来它的生长,也就是创造射线的生长,所需的温暖和生命力。在宇宙的经济组织中没有东西会被浪费掉,每一份完成任务了的能量都会另有去处。

「前往月球的灵魂,甚至还可能带着某些意识和记忆,将在那儿发现自己处於九十六条律则之下,在矿物的生命状态中,或者换成另一种说法:无法逃脱那漫无尽期的行星周期里的全盘演化。月球是『穷途末路』,是世界的尽头;它就是基督教义中所谓的『旷野的暗处』,『在那儿将有咬牙切齿的痛哭。』

「月球对所有生物的影响力显现在地球上发生的一切事情上面。所有地球上的有机生命,其活动的主要,或说是最近、最直接的动机力,便是月球。人类、动物、植物的一切运动、行动和表现,都因月球而起,也都受制於月球。覆盖於地球表面的这层有机生命的敏感薄膜完全依赖着那块向它吸吮活力的巨大电磁石。人类,一如其他的生物,不能在一般的生活条件下挣脱地球的影响。他的身体动作,乃至於他所有的活动,都受月球控制。如果他杀了另一个人,那是月球做的;如果他为他人牺牲了自己,那也是月球做的。一切的恶行和罪,一切自我牺牲的行动,一切英雄式的丰功伟迹,以及一切日常的言行,都受制於月球。

「心智力量和身体机能的成长,就是从月球争取解放。我们生活中的机械部份倚仗着月球、臣属於月球。如果我们从内在发展意识和意志,并将我们机械性的生活以及所有我们一切的机械化的表现转而臣属於它们,我们将能逃脱月亮的力量。

「下一个必须要精通的概念,是这个以创造射线为形式的宇宙的物质性。宇宙中的万物都是可秤重、可测量的。绝对者就像月亮或人一样是物质的,可以秤重、可以测量。如果绝对者就是上帝,那就意指上帝可以秤重、可以测量、可被分析出成分、可『被计算』,也可以用一个明确的公式表现出来。

「但『物质性』这个概念就像其他一切事物一样具有相对性。如果我们回想『人』这个概念,以及所有用以指涉他的一切--诸如善良、邪恶、老实、虚伪等等--都被区分为不同的范畴 (『第一种人』、『第二种人』,等等) ,那我们就比较容易明白『世界』这个概念以及所有相关的一切,也同样被区分为不同的范畴。

「创造射线在宇宙中建立了七个层面;七个世界层层相套。凡是指涉这宇宙的语词都可被区分为七个范畴,一个套住另一个。绝对者的物质性,其位阶和『所有的世界』的物质性不同。『所有的世界』的物质性,其位阶和『所有的太阳』的物质性不同。『所有的太阳』的物质性,其位阶和我们的太阳的物质性不同。我们的太阳的物质性,其位阶和『所有的行星』的物质性不同。『所有的行星』的物质性,其位阶和地球的物质性不同。地球的物质性,其位阶又和月球的物质性不同。

「这个观念一开始很难了解。人们习惯於认为物质到处都是一样的。整个的物理学、天体物理学、化学以及像光谱分析这样的方法,都是建基於这个假设。物质都一样,这是真的,但物质性不同。而物质性的等级,直接依每个点所表现出来的能量的质地和属性而定。

「物质或实体,是力或能存在的先决条件。但并不是说我们必须对宇宙存着二元的观念。物质和力,正如其他一切观念一般具有相对性。在一切是一的绝对者那儿,物质和力也是一。但就此而论,物质和力并不被当做宇宙真正的要素,而是当作我们所观察到的现象世界的属性或特质。要开始研究宇宙,有必要先对物质和能--例如像我们透过感官直接观察所获者--有一个基本概念。『常』者,被当做材料、物质,而处於『常』的状态中的『变』者,或物质,叫做力或能的显现。所有这些变动,可以看做是振动或波状运动的结果。而这振动或波状运动始於中央,也就是绝对者内部,然後向四面八方延伸,互相超越、冲撞、合并,直到它们在创造射线的末端才全部告终。

「从这个观点看来,那麽,宇宙中包含着振动和物质,或振动状态中的物质,亦即振动着的物质。振动的频率和物质的密度成反比。

「在绝对者里面,振动最快,物质密度也最低。在下一个世界,振动慢些,物质密度也大些;再往下,物质密度更大,振动也相应减慢。

「『物质』可以被看做是由『原子』构成。就此而论,原子也可看做物质最终区分的结果。在物质的每一位阶中,『原子』只是那一位阶的物质的一些小分子,它们只有在自己的位阶上才是不可分的。真正不可分的,唯有绝对者的原子。次一个世界,也就是第三世界的原子,包含绝对者的三个原子。换句话说,其原子是绝对者原子的三倍大、三倍重,其运动也相应地慢。第六世界的原子是由六个融在一起的绝对者原子形成一个原子;其运动也相对地慢。下一个世界的原子包含十二个最初的原子,再下去依次包含二十四、四十八和九十六个原子。第九十六世界的原子与第一世界的原子相较,要大得多,动作也相应地慢得多,其构成的物质的密度也相应地大的多。

绝对者的一个原子*

所有的世界的一个原子***

所有的太阳的一个原子******

太阳的一个原子 ************

所有的行星的一个原子************************

地球的一个原子 ************************
************************

月亮的一个原子 ************************
************************
************************
************************

(图4)

「创造射线的七个世界代表物质性的七个位阶。月球的物质性与地球的物质性不同;地球的物质性与行星世界的物质性不同;行星世界的物质性与太阳的物质性不同;以此类推。

「所以物质的观念不是只有一个,我们有七种物质。可是我们对物质性的通常的观念却连第九十六、第四十八世界的物质性也只能勉强掌握。第二十四世界的物质则太精致了,以至於不能从我们的物理学和化学的科学观点视之为物质;像这样的物质简直是假设性的了。更为精致的第十二世界物质,则不能从一般的研究看出它的物质的属性。所有这些分属宇宙不同位阶的物质,并非分层存在着的,而是混在一起,或者应该说彼此渗透。我们都知道一种物质会被密度不同的另一种物质渗透,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不同密度物质类似互相贯穿的概念。一块木头可以被水浸湿,同时水可以充满了气体。在整个的宇宙中不同种类物质,也可以观察得到恰恰这样的关系:精致的物质渗透粗糙的物质。

「具有我们所了解的物质属性的物质,依其密度区分为几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进一步的物质分级则是:辐射能,那就是电能、光能、磁能,等等。但在每一层面上,也就说在物质性的每一位阶上,也可以看到一种特定物质的各种状态间类似的关系和区分。但正如前面所曾说过的,较高层面的物质在较低层面上全然不是物质。

「围绕我们周边的全世界的物质,举凡我们所吃的食物、所饮的水、所呼吸的空气、所用以盖房屋的石头,以及我们的身体--无一不被存在於宇宙中的所有物质所渗透。并没有必要为了发现太阳的世界的物质,而去研究或调查太阳:这一物质存在於我们里面,也是我们的原子分割的结果。以同样的方式,我们体内就具有所有其他世界的物质。人,就这字的充分意义而言,是一个「小型宇宙」,在他里面有着组成宇宙的所有物质;统御宇宙生命的同样力量、同样法则也运作在他身上。因此研究人,我们可以研究整个世界,正如研究整个世界,我们可以研究人。

「但是,只有当我们取『人』这个字的充分意义,也就是当一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已经充分发挥时,人和世界才有完全的对应。一个尚未发展的人、一个尚未完成他的进化过程的人,不能被当做宇宙的完整图像或计画,他只是一个未完成的世界。

「如前所说,自我的研究必须与宇宙基本律则的研究同时进行。律则在各处、各个行星,都是一样的。但同样的律则在不同的世界,也就是不同的条件下显现,因而产生不同的现象。研究在不同层面上显现的律则之间的关系,带领我们进入相对性的研究。

「相对性的观念在这个教学中占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稍後我们将回来谈它。但在一切都还没开始以前,有必要先了解每件事物、每个现象的相对性--根据它在宇宙位阶中所占的位置来看。

「我们在地球上,完全倚赖着那运作於地球上的律则。从宇宙的观点来看,地球是一个很糟糕的地方--它就像西伯利亚最遥远的北方,到哪都很远;它很冷、生活很艰困。在他处能自行产生或很容易得到的东西,在此处则仅能经由辛苦的劳动获得。在生活中,以及在这项工作中,一点一滴都需得奋斗才能得到。生活中偶尔还有某个人得了一笔遗产,从此安闲度日的事例,但在此项工作中这种事不会发生。人人平等;人人都是乞丐。

「回头来谈三律的时候,我们必须学习在我们所做、所学的每件事中看出它的显现。勉力於此,我们将立刻发现很多新的、很多我们以前不曾看见的东西。就以化学为例吧。一般的科学不知道三律,它研究物质并不将物质的宇宙属性考虑在内。但在一般的化学之外存在着另一种特别的化学--就叫它炼金术吧,如果你喜欢。它研究物质时,会将其宇宙属性纳入考量。

「正如前面所说过的,每一物质的宇宙属性,首先依它的位置,其次依某特性时刻穿过它的力来决定。甚至在同一个地方,一种物质也会因为显现於它的力量不同而在性质上产生极大的变化。每一物质都可作为这三力中任何一力的导体,而因此可以是主动的、被动的或中和的。而且它也可以既不是第一,也不是第二或第三种,如果在某特定时刻没有一种力透过它显现,或如果它被取用时与力的显现无关。

「循此,每一物质就会以四种不同的面相或状态出现。在此必须特别一提的是,当我们谈到物质的时候,我们并不谈它的化学元素。我所说的特别化学将每一种物质都视为具有个别的功能,即使是最复杂的,也视为一个元素。只有以这一方式才可能研究物质的宇宙属性,因为所有的复和物都有它自己在宇宙中的目的和重要性。由这个观点看来,某特定物质的原子便是该物质的最小分量,包含它所有的化学、物理及宇宙的属性。从而,不同物质的『原子』大小并不相同。在某些情况中,它甚至可为肉眼所见。

「每一物质的四个面相或状态有它明确的名字。
「当一项物质是第一力或主动力的导体时,叫做『碳』,而正如化学上的碳,它以字母C为代号。
「当一项物质是第二力或被动力的导体时,叫做『氧』,而正如化学上的氧,它以字母O为代号。
「当一项物质是第三力或中和力的导体时,叫做『氮』,而正如化学上的氮,它以字母N为代号。
「当一项物质之被取用与力的显现无关时,叫做『氢』,而正如化学上的氢,它以字母H为代号。
「这主动、被动及中和三力以1, 2, 3三个字母为代号,物质则以C, O, N, H为代号。这些代号必须要了解。」

「这四个元素和旧日炼金术上的四个元素火、风、水、土有什麽相应之处吗?」我们里面有人问道。
「是的,它们彼此是相应的,」G说,「但我们要用我们这些名称,稍後你将会知道原因。」

我所听到的令我大感兴趣,因为它将G的体系与塔罗牌体系关连起来--曾有一段时期我认为塔罗牌似乎是解开密藏知识的钥匙。G的一席话更向我显示了三和四的关系。这对我而言是新的东西,也我在是塔罗牌中一直没能了解的。塔罗牌的的确确是建基於四律。到目前为止,G只谈到三律。但现在我看到了三如何过渡到四,并且了解到只要力与物质的区分存在於我们的观察中,那麽这三和四的区分也便需要存在。「三」指涉力量,而「四」指涉物质。当然,其中进一步的意义於我仍很隐晦,但甚至G所说的这麽一些些,也使我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此外我对那些元素的名字:「碳」、「氧」、「氮」、「氢」也感到很有兴趣。在这里我必须特别说明:虽然G曾明确答应将要解释为什麽取这些名字而非其他,但他从没解释。以後我将再度回来谈它们。当我企图建 构这些名称的起源时,我对G的整个体系和它的起源获得了一些了解。


在一场演讲会上,一大群从未听过G说话的人被邀请了来。其中有人问他这个问题:「人是否不朽?」
「我会尝试回答这个问题,」G说,「但我警告你:以在普通的知识中所能找到的材料,而且使用普通的语言,这并不能完全做到。
「你问人是否不朽。
「我要回答,既是又不是。
「这问题有很多个面。首先,不朽是什麽意思?你所谈的是绝对的不朽吗?还是你承认不同程度的不朽?如果,比方说,在肉身死後,有些东西还保有它的意识,活了些时候,这能称为不朽吗?或者让我们这麽说吧:要称为不朽,这麽一段时间需有多长?再者,这个问题包容不同人们有不同的「不朽」的可能性吗?其他的问题还有很多。我说这些只不过是要让你们知道,有关不朽的话题有多含糊,像「不朽」这样的词儿又多麽容易导向幻想。事实上没有什麽是不朽的,甚至上帝也会死。但上帝和人之间有着极大的不同,而且当然了,上帝不免一死和人不免一死,仍是两码事。如果把『不朽』这个词换成『死後继续存在』,那将会好得多。那麽我将会回答说,人有可能在死後继续存在。但可能是一回事,让可能性实现又是相当不同的一回事。
「现在让我们看看这个可能性建立在什麽上面,实现这个可能性又是什麽意思。」

然後G简短重复他先前所说的关於人和世界的构造。他画出创造射线的图以及人的四个体 [见图1与3]。但在说到人的四个体的时候,他介绍了我们以前没听过的一个细节。
他再度使用了东方这一则车、马、驾驶和主人的比喻,并画了图,图上加了些原本没有的东西。

「人是一个复杂的组织,」他说,「由四个互相连结,或互不连结,或连结得很糟的部份组成。车和马,由车辕连结起来;马和驾驶,由缰绳连结起来;御者和主人,由主人的声音连结起来。但驾驶必须听见并了解主人的声音。他必须知道如何驾驭,而马儿必须被训练到能服从缰绳。至於马和车之间的关系,马必须被适当地束缚。所以在这复杂组织的四个部份之间,有三个连结处 [见图5b]。任何一个连结处缺了某种东西的话,这个组织体便不能够整体一致地工作。因此,这些连结处的重要性并不比「体」本身的重要性少些。人对自己下工夫,便是同时对「体」和「连结处」下功夫。但那是不同的工作。

「对自己下工夫的工作必须由驾驶开始。驾驶就是理智。为了能够听见主人的声音,这驾驶首先必须不睡着,也就是说他必须醒来。然後或许会发现主人说的是一种他所听不懂的话。驾驶必须学会这种语言。当他学会了,他就会了解他的主人。与此同时,他必须学会驾驭这马,将它缚向马车,喂它,梳理它,并且将车子保持在良好状况中--因为,如果他不是在一个随时可以听命做事的状态中,那麽他了解主人又有何用?主人告诉他往那儿走,但他动不了,因为马儿还没喂,也没上鞍,而且他也不知道缰绳在哪儿。马,就是我们的情感;车,就是我们的肉身。理智必须学会控制情感。情感总是把肉身拉着走。这是我们对自己下工夫时必须遵循的程序。但要观察:对「体」,也就是驾驶、马和车下工夫,是一回事,而对连结驾驶和主人的『驾驶的了解』、对连结驾驶和马的『缰绳』、对连结马和车的『车辕』、『马鞍』,这三者下工夫,则是相当不同的一回 事。

「有时候会发生这种情况:『体』的状况良好,但『连结处』却不发挥作用。那麽,整个的组织又有何用呢?那就像『体』发展不良的状况一样,整个组织不可避免的受制於下面,那也就是说,情况不由主人的意志所掌控,而是由偶发事件来主导。

「在一个有两『体』的人里面,他的第二体比他的肉体活跃;这意指他的『灵体』中的意识会有超越其肉体的力量。」
G在「灵体」这头画了个加号,又在肉体那头画了个减号。[见图5c]


(图5)略

「在一个有三『体』的人里面,其第三体或者说『智体』,比他的『灵体』和肉体活跃;这意指他的『智体』中的意识对其『灵体』和肉体具有完全的控制力。」
G在「智体」这头画了个加号,又在「灵体」和肉体那头画了个减号,用弧线括在一起。

「在一个有四『体』的人里面,活跃的是他的第四体。这意指他的第四体中的意识对其『智体』、『灵体』和肉体具有完全的控制力。」
G在第四体这头画了个加号,又在其他三体那头画了个减号,用弧线括在一起。

「正如你所见,」 他说,「有四种不同的情况存在。在一种情况中,所有的功能都由肉体控制;肉体是活跃的,其他一切相比之下则是被动消极的。[见图5a]在另一情况中,第二体对肉体有控制力。在第三种情况中,『智体』对『灵体』和肉体有控制力。在最後一种情况中,第四体对前面三体有控制力。我们在前面已经看过,在一个只有肉体的人里面,他的各种功能之间也有恰恰相同的次序关系。他的肉体功能可能控制他的感觉、思想和意识;感觉可能控制肉体功能;思想可能控制肉体功能和感觉;意识可能控制肉体机能、感觉和思想。

「在一个具有两体、三体、四体的人里面,最活跃的体活得最久,也就是说,相较於低一级的体而言,它是不朽的。」

他再次画出创造射线的图表,并在地球旁边画上人的肉体。
「这是一个普通人,」他说,「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种人。他只有肉体。肉体会死,死後也没有任何东西会留下来。这肉体是由地球的材料所组成,死後也就还给地球。它是尘土,将复归於尘土。对这种人而言,是没有任何一种『不朽』可言的。但如果一个人有了第二体」(他在图表上与行星平行的地方画上第二体),「这第二体是由行星世界的材料所组成,能够在肉体死亡後继续存在。就不朽这个词的充分意义而言,这还不算是不朽,因为过了一段时间之後,它就死了。但无论如何,它不随肉身死亡。

「在一个具有第三体的人里面」(他在图表上与太阳平行的地方画上第三体 ),「这第三体是由太阳的材料所组成,它能在『灵体』死後存在。

「第四体则是由恒星世界的材料所组成,也就是说那材料不属於太阳系,因此如果它已经在太阳系的范围内结晶,这太阳系中便没有任何东西能摧毁它。这就意指一个拥有第四体的人,在太阳系中是不朽的。[图6]

绝 对 者
所有的世界
所有的太阳 --------- > 第四个身体:6个律则
太阳 --------- > 智体:12个律则
所有的行星 --------- > 灵体:24个律则
地球 --------- > 肉体:48个律则
月亮
(图6)

「因此,你知道了,为什麽『人是否不朽?』这样的问题不可能立即回答。这个人是不朽的,另一个却不;第三个人试着要成为不朽,第四个认为他自己不朽而却只是个臭皮囊。」

G去了莫斯科之後,我们的经常性聚会如常举行。
我还记得,我们有好几次谈话和最近G所说的有关。
我们谈到奇迹的概念,也谈到绝对者不能在我们的世界显现它自己,以及它只能以机械律的形式显现,而不能违反它们。
我不记得我们当中是谁首先忆起这一个广为人知,但并不令人肃然起敬的故事;在这故事中,我们却立刻看见了这一法则的说明。

这个故事是关於一位超龄的神学院学生,他在毕业考中仍不明白上帝无所不能这个观念。
「好,说说看,什麽是上主做不到的,」主考的主教说。
「这不用想太久,主教阁下,」这位神学院的学生答道,「大家都知道,就连上主自己也不能用两点来打 王牌。」
再没有比这更清楚的了。
这个蠢故事里面所包含的意义,多於上千本的理论性着作。牌戏的规则是牌戏的精髓,违反这些规则将毁了整个游戏。我们所肇的因或偶然发生的因,都将有其自然的结果,上帝不会介入我们的生活、以其他的结果来代替那自然的结果,正如它不会以两点来打王牌。屠格涅夫在某处写道:所有的祷告可以浓缩成一条:「上主,让二加二不等於四吧!」这和那神学院学生所说的王牌是同一个东西。


另一场谈话是有关於月球以及它和地球上有机生命的关系。我们当中又有人发现一个很好的例子来表现月球和有机生命的关系。

月球是时钟的钟摆。有机生命是由钟摆的运动所带动的机械装置。钟摆的重力、齿轮上的链条的拉力,让齿轮和指针动作起来。如果钟摆被移走,这时钟机械装置的一切运动将立刻告停。月球是一个庞大的钟摆,垂挂在有机生命下面,就这样让它运动着。无论我们做什麽、所做是好是坏、是愚是智,所有我们这有机体的齿轮和指针的动作,都依赖着这个钟摆--这不断向我们施压的钟摆。

我个人对於与位置--也就是在宇宙中所处位置--有关的相对性的问题极感兴趣。很久以来,我就想到以大小和速度相互关系为基础的相对性。但是,在宇宙位阶中的位置,这概念对我、对其他人而言,都是全新的。然而奇怪的是,过了一些时候我却开始信服:它们是一样的东西,换句话说,大小和速度决定位置,而位置也决定大小和速度。

我还记得在同一时期中所发生的一次对话。有人问他有关全人类语言共通的可能性--为何问起这个,我已不记得了。

「一种世界共通的语言是可能的,」G说,「只是人们将永远不会把它发明出来。」
「为什麽不会?」我们当中有人问。

「第一、因为它在很久以前被发明了,」G回答,「第二,因为要了解这种语言、要用它来表达思想,不只有赖於对这种语言的知识,还有赖於素质。我还要多说一些:共通语言不只存在一种,而是三种。第一种可以被说和写,而人们依然保有它们各自的语言。唯一的不同是,当人们说他们自己的语言时,他们彼此不能互相了解,而说这一种语言时,就能互相了解。在第二种共通语言中,书写的部份对各民族都是一样的,例如像数字或数学公式,但人们仍然说他们自己的语言,可是他们彼此还是能了解对方,尽管对方说的是他所不知的语言。第三种语言则不论书写或言谈,各民族都是共通的;语言的不同在这个水平上完全消失。

「这是否和使徒行传所描述的圣灵降临的情况一样?」有人问道。
我注意到,这样的问题总会使G不悦。
「我不知道,我又不在场,」他说。

但在其他场合,一些时机恰当的问题则导向新的、意料之外的解释。
在某一次谈话中,有人问,现存宗教的教诲和仪式里面,是否有任何东西是真的,可以导向某种究竟。

「是,又不是,」G说。「想像我们坐在这儿谈宗教,女仆玛夏听见我们的谈话。她--当然以她自己的方式来了解--向门房伊凡复述她所了解的。门房伊凡又以他自己的方式来了解,并把他的了解说给隔壁的马车夫彼得听。马车夫彼得到乡下去,向村民们谈到他在城里所听见的上流阶级的言谈。你认为他所重述的会和我们所谈的一吗?这正是现存宗教和它的根源的关系。你有教诲啦、传统啦、祷告啦、仪式啦,不是第五手的,而是第二十五手的,而且当然了,每一样都被扭曲到认不出原貌,每一样的精髓都早已被遗忘。

「例如,在所有基督教的宗派里面,都有很大的一部份是承传自基督及其门徒最後的晚餐所立下的传统。各宗派的祈祷文、整系列的教义、仪式、以及圣餐式,都以此为本。基督教各宗派的分裂和形成,便肇因於此。多少人因为不接受这或那种解释,而遭到迫害。但,事实上,没有人精确地了解基督及其门徒那个晚上所做的是什麽。现存的解释中,连和事实稍稍接近的,也没有一种,因为,第一,写在福音书里面的文字,在抄写和翻译的过程中,已经被扭曲过了;第二,它是为知道的人所写的。对那些不知的人,它不能解释什麽,而当他们愈是想去了解,便误解得愈深。

「要了解那最後的晚餐上发生了什麽,就要先知道某些律则。

「你们记得我所说的有关『灵体』的事吗?让我们稍稍回顾一下。有『灵体』的人之间可以不藉一般物质而作远距离的沟通。但为了使这种沟通成为可能,他们必须在彼此之间建立某种『联系』。为了这个目的,当人们去一个不同的地方或国家时,有时候会带着属於另一个人的东西,特别是一直与那个人的肌肤接触而浸润了那人的放射物。同样地,为了和一个死去的人保持联系,他的朋友们会保存一些属於死者的物件。这些物件就好像那离去或死去的人走後所留的踪迹,有点像隐形的电线或棉线,通过时空伸展过来。这些线将原属於某个人--或活或死的人--的物件与那人连接起来。人们在远古时代就已知道这个,并且一直在多方使用这项知识。

「这种迹象可在许多民族的风俗习惯中发现。你们知道,比方说,许多民族有歃血为盟(blood-brotherhood)的风俗:两个人,或几个人,将他们的血混合在一只杯子里,然後轮杯而饮。过後,他们彼此视为血亲兄弟(brothers by blood)。但这项风俗的源头埋藏得很深。原来,它是一种为了建立『灵体』之间的联系而进行的法术仪典。血具有特别的性质,而某些民族,比方说犹太人,便认为血在法术上具有非凡的重要性。现在,你们知道了,如果『灵体』之间的联系已经建立起来,那麽,根据某些民族的信仰,这种联系不会因死亡而告终。

「基督知道他必须死。那是早先就决定了的。他知道这一点,他的门徒也知道,而且每一位都知道他们各自所必须扮演的角色,但同时,他们都想要与基督建立起永久的联系。为了这个目的,他让他们喝他的血、吃他的肉。它根本就不是面包和酒,而是真正的血和肉。

「最後的晚餐就是为了建立『灵体』和『灵体』之间的联系而进行的,类似「歃血为盟」的法术仪典(magical ceremony)。知道在现存宗教中有这项仪典,并了解其意义何在的人又在哪儿?所有这一切都已早被遗忘,每样东西都已被赋予新的意义。字眼还在,但它的意义早已不存。」


这一场演讲,尤其是最後这一段,在我们的团体中挑起很多的议论。许多人对G所说的关於基督和最後的晚餐而感到不满,其他人则恰相反。他们将此视为他们永远无法在其他地方获知的真理。
离线五味子
发帖
60
开心币
0
好评度
528
只看该作者 13楼 发表于: 2002-09-08
探索奇迹(6)-四个中心:理智、情感、运动、本能
《探索奇迹---无名教学的片段记录》 作者:P.D.邬斯宾斯基

第六章 四个中心:理智、情感、运动、本能

另一次聚会由一位在场者的问题开始:这教学的目标是什么?

「我当然自有目标,」G说,「但是请容我保密,目前我的目标对你们并没有任何意义,因为重要的是你们必须先拟定自己的目标,这教学本身并不追寻特定的目标,它只能向人显示达成他们自身目标的最佳途径是什么。目标是一个重要的课题,除非一个人已经拟定自己的目标,否则根本不可能着手做任何事,没有目标怎么可能做事?」

「但是存在的目标正是最困难的哲学课题之一,」一位在场者说,「你却一开始就要我们解决这难题,我们之所以来此,也许正是要寻找答案,你却希望我们事先就知道答案是什么。假如一个人能知道答案,他就能知道一切了。」

「你误会我了,」G说,「我并不是在谈存在目标的哲学意义。人不知道他是什么东西,而且只要他依然故我就不可能知道,因为存在的目标不只一个,而是有好多个,相反的,试图以一般方法来回答这个问题是一点用也没有的。我刚刚问的完全是另外一回事,我问的是你们个人的目标,是你们想要达成什么,而不是你们存在的理由。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目标:第一个想要财富,第二个想要健康,第三个想要进天国,第四个想要当将军等等,我问的是这类的目标。如果你告诉我,你的目标是什么,我就可以告诉你我们是否同路。」

「好几年前我就清楚拟定我的目标,」我说,「我告诉自己我想知道未来。经由理论的探讨我断定未来是可知的,有几次我甚至试验成功能知道确切的未来。由此我认定我们应该,而且有权知道未来,事实上在知道未来之前我们不可能计画自己的生活,对我而言许多事物都与这个问题有关。譬如说我认为一个人可以、而且有权知道他的年限,知道他还有几年可活。换句话说,他可以而且有权知道自己的大限时辰。我总觉得一个人活着而不知道何时死之将至是很屈辱的,有一次我甚至下定决,除非我知道大限时辰,否则绝不开始做任何一件事。」

「很好,」G说,「知道未来是第一个目标,还有谁能说出自己的目标?」

「我想要确知我能在肉身死亡之后继续存在,而如果这要看我自己而定,我愿意工作自己以便死后仍能存在。」某人说道。

「我不在乎是否能知道未来,或是死而仍存」另一个人说「假如我毫无改变的话,我深深感到现在我不是自己的主人,如果要拟定目标,我会说我想要成为自己的主人。」

「我想要了解基督的教义,并且成为一个真正道地的基督徒。」下一个人说。

「我希望能帮助他人。」另一人说。

「我希望知道怎样停止战争!」另一人说。

「好了,够了,」G说,「我们现在有足够的材料可以进行讨论了。刚刚说过的目标,一言以蔽之就是要成为自己的主人,没有这个目标什么事也做不成,也没有任何价值可言。不过我们还是先回到第一个目标。

「想要知道未来,第一步要先要巨细靡遗知道现在及过去,今天会如此这段是因为昨天如此那般。如果今天跟昨天没有两样,明天也不会有所不同。如果你希望明天不一样,你今天就要做一些改变。如果今天只是昨天的结果,明天也会是今天的后果,一点也不差。如果要详加研究昨天、前天、一周前、一年前乃至十年前,就可以无误说出明天会或不会发生什么事。但是目前我们手边没有足够的材料来认真讨论这个问题,所有发生及可能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都由三个因素决定:偶然、命运,和我们自己的意志。以我们目前的状况而言,几乎完全受制于偶然律。真正说起来,我们并没有所谓的命运,正如我们没有所谓的意志。如果我们有意志,就能知道未来,因为那时我们就可以随心所欲创造自己的未来,如果我们有命运,我们也可以知道未来,因为命运与身体类型相合。如果我们知道类型,就可以知道它的命运,亦即它的过去及未来。但是我们并不能预知偶然事故,今天是这么一个人,明天又变成另一个样子,今天他遭遇某种状况,明天又碰上另一件事。」

「但是难道你不能预知我们的前途如何吗?」某人问道,「也就是每个人工作自己的成果,以及他是否值得开始工作?」

「我不可能预知,」G回答说「一个人只能预知人的未来,却不可能预知疯狂机器的将来,因为它们时时刻刻在改变方向。某个时刻这类型的机器朝某个方向前进,你可以估计它会达到什么地步,但是五分钟后它已经整个转了方向,你先前的估计全盘错误。所以在谈论未来时,要先知道是在谈谁的未来,一个人要知道自己的未来,就要先认识自己,接着他才能看出知道未来对他是否值得。有时候还是不要知道比较好。

「说来矛盾,但我们大可以说我们知道自己的未来,它和过去丝毫不差,没有一件事会自行改变。

「为了研究未来,一个人必须学习留意并记住当他确知未来,并且依此行事的时刻是如何,如此一来由结果判断就可能显示我们确实知道未来。这技巧在商业上显而易见,例如每一个成功的商人都知道未来,如果他不知道,生意早就一塌糊涂了。工作自己时,他必须是一个好商人,好实业家。一个人只有在能做自己的主人时才值得知道未来。

「这里有一个关于来生的问题,要如何创造来生,避免死亡,要如何不死?

「要达成这期望,要先能『存在』。如果一个人分分秒秒都在改变,如果他内在没有某种东西能抵抗外来的影响,他就不能抵抗死亡。但是如果他能自外于外在影响,如果他内在产生了某种可以独立存在的东西,它就不会死去。在一般情况下我们每一刻都在死去,外在环境一变,我们也跟着变,亦即有许多『我群』死去。如果一个人发展出一个永久的我,能抵抗外在环境的变化,它就能活过肉体的死亡。

「整个窍门就在于,人不先工作此生是不能工作来生的。一个人为生命努力时,也是在为死亡,或该说是不朽而努力。所以要工作不朽是不能与一般工作分开的。一个人可以努力只为了自身生命的兴趣而存在,如此他就能不朽了。我们并不特别谈来生以及它是否存在,因为律则四处如一,研究自身的生命以及他人从生到死的生命,就是在研究所有支配生命、死亡以及不朽的律则。如果一个人能成为他生命的主人,也就能成为他死亡的主人。

「另一个问题是如何成为一名基督徒?

「首先必须了解基督徒并不是一个人自称或他人称他就算数,基督徒是一个能依照基督教训生活的人。以我们目前的状况是不能成为基督徒的,要成为基督徒我们必须能『做』!但是我们不能做,每件事都是发生的。基督说:『爱你的敌人』,但是我们如何去爱敌人,要是我们连朋友都不爱?有时候,『它』爱;有时候『它』不爱。以我们目前的状况甚至不能真正渴望成为基督徒,因为同样的,有时候『它』渴望;有时候『它』不渴望。人并不能恒常渴望同一件事物,图为他本来渴望成为一名基督徒,但是突然间他想起曾在某商店看过一条精美却昂贵的地毯。他本来想着要成为一名基督徒,却开始盘算如何才能买到那条地毯,而彻底忘记基督徒这回事。也有可能有另一个人不相信他是一个多好的基督徒,他就恨不得把那人生吞。要成为基督徒我们必须『存在』,存在意指做自己的主人。如果一个人不是自己的主人他就一无所有,他不能成为基督徒,他只是机器罢了。机器不能成为基督徒,你自己想想看,一辆汽车、一台打字机,或是一台唱机能成为基督徒吗?它们只是为机率控制的东西罢了,它们不能负责。成为基督徒意指能负责,只有当一个人内在(甚至只有部份)开始不再机械行事,不只是坐而说而是起而行,能以行动表现渴望成为基督徒,才能接着来谈责任!

「你所阐述的基督教和我们所知道的基督教有什么关连?」某人问道。

「我不知道你所知的基督教是什么?」G回答,特别强调基督教这三个字,「必须经过深谈才能明白你对这个字眼的了解是什么。但是为了那些已经知道的人着想,我会说如果你喜欢,它是指秘传基督教。在适当的时机我们会谈到这些字的含意,现在我们要继续讨论我们的问题。

「刚才说出的渴望当中,最重要的是成为自己的主人,因为没有一件事不依此而成。比起这个渴望,其它的都只是童稚幻梦罢了,即使它们真的实现了,一个人也不知道如何利用。

「譬如刚刚有人说想要帮助他人,要能帮助别人,一个人必须先学会帮助他自己。很多人只是出于懒惰而沉浸在帮助他人的想法和情感里。他们太懒惰不想工作自己,此时想着能帮助别人则是非常愉快的,其实这只是自欺欺人罢了。如果一个人能看清他的真相,他根本不敢去想他能帮助别人,关爱世人或利他主义都是很美好的字眼,但是只有在一个人能自己选择去爱或不爱,要当利他主义者或本位主义者时,这些字眼才有意义,他的选择也才有价值。但是如果他一点自决能力都没有,而是不得不如此,只是随缘今天是个利他主义者,明天是个本位主义者,后天又是利他主义者,那就一点价值也没有!想要帮助别人,一个人必须先成为本位主义者,一个有意识的本位主义者,只有如此才能帮助别人,但是以我们目前的状况根本做不到这点。一个人决定做个本位主义者,但他却捐出最后一件衬衫;或是他决定捐出最后一件衬衫,却脱掉原先欲施舍对象的衬衫;也可能他本来决定捐出最后一件衬衫,却捐出别人的衬衫,如果那个人不想给他,使他无法给别人,他就不高兴,觉得受到冒犯。这种事经常发生,也会一直发生下去。总而言之,要从事困难的工作前,一个人必须先从简单的工作开始,他无法从最困难的开始。

「有一个问题是关于战争,如何能停止战争?其实战争无法终止,它是人们奴隶般生活的结果。严格说起来,人不该为战争而受谴责,因为战争是因宇宙力量及行星影响而起。然而人们丝毫不能抵抗这些影响,因为他们是奴隶。如果他们是人,而且能『做』,就能抵抗这些影响而不会互相杀戮!」

「但是明白这点的人应该可以做些事吧?」那个提起战争问题的人继续问道,「如果有足够的人认知到不该发生战争,他们能不能影响别人呢?」

「那些讨厌战争的人几乎打从创世以来就努力于此了,」G说,「但是战争仍旧越演越烈,它们非但没有减少,反而不断增加,普通方法无法阻止它们。所有关于宇宙、和平的会议等理论都只是懒惰和虚伪罢了。人不愿意想自己,不愿意工作自己,只想如何让别人来做他们所想的。如果有足够想停止战争的人真的聚在一起,他们会先向那些反对份子打一仗。他们还可能向那些也想停止战争,但是方法不同的人开战,人就是这个样子,不可能有所不同。战争有许多原因是我们无从知道的,有些原因在人,有些在外在世界,人必须由自身的原因着手。他如何能自外于外在影响,如果他受制于周围的一切,如果他不受事物束缚,就不会再受行星影响。

「自由、解放,这必须是人的目标。得到自由,挣脱奴役——这是人在稍微意识到自己情境时就该努力争取的。他如果里里外外都还是奴隶,就一无所获,也没有任何可能性。但是,他也不可能外表上得到自由而骨子里还是奴隶,因此要得到自由,人必须获得内在自由。

「内在奴隶性的主要原因在于人的无知,尤其是对自己的无知。如果没有自我知识,不了解他这部机器的工作和机能,人就不可能自由,也不能管理自己,他只是奴隶,只是被外在力量玩弄于股掌之间。

「因此在所有的古代教义中,解放之道的首要条件就是认识你自己。我们现在就来谈谈这几个来」

下一次聚会就以「认识你自己」这几个字开始。

「这几个字,」G说,「通常被视为苏格拉底的教训,事实上他们是许多更为古老的体系和学校的根基。当今思想即使知道有这么一个原则,对于它的意义及重要性却也只有一知半解。这个时代,即使对哲学或科学感兴趣的人,也不明白「认识你自己」这个原则是在谈认识自己这部机器的必要性。

「每个人的机器多多少少都造的差不多,因此一个人必须先研究他这部组织体的结构、机能和律则。在人这部机器中每件事物都互有关连,互相依赖,因此研究任何一种机能不可能不涉及其他机能,为了要了解其中一种机能,一个人必须了解所有一切。了解一切是可能的,但是这要花时间也要花力气,最重要的,必须应用正确的方法并得到正确的引导。

「认识你自己这个原则含意甚广。首先,想要认识自己的人必须了解它的意义、关连以及依靠为何。

「认识自己是个非常大,却也非常模糊遥远的目标。以人目前的状态根本谈不上认识自己。所以严格说来,他的目标不能界定为自我认知。自我研究应该是他的主要目标,如果一个人了解他必须研究自己就已经绰绰有余了。人必须设立目标以正确的方法研究自己及认识自己。

「自我研究是导向自我认识的方法或工作形式。

「但要研究自己,首先必须学习如何去研究,要从何处开始,以及用什么方式。人必须学习如何研究自己,而他先要学会研究自己的方法。

「研究自己的主要方法就是自我观察。如果没有适当观察自己,人永远不能了解他这部机器各机能间的关连,也不懂如何及为什么每件事在他身上都是『自行发生』的。

「要学会观察自己及正确研究自己就必须对人体机器的功能与特性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在观察机器的机能运作时必须了解机能间的正确联系,也必须立刻正确无误界定清楚。这界定不是语言文字而是一种内在界定,是藉着味道、感觉,就如同我们界定所有的内在经验一样。

「观察自己有两种方法:一是分析或试图分析,也就是试图寻找问题的答案,探究某事是依什么发生以及它为什么发生。二是登记,只是单纯记录某个时刻观察到的东西。

「自我观察,尤其是在初步阶段,绝对要避免分析或试图去分析。只有在认识这部机器的所有机能及所有支配的律则后,才可以开始分析。

「一个人为了要分析在自身发现的某个现象,他会问:这是什么?为什么它这样发生而不那样发生?或是他开始找答案,完全忘了做进一步的观察。当他越全神贯注于这些问题就越切断自我观察,甚至把它完全置之脑后。因此很明显,只有一件事能进行:要不是观察就是试图分析。

「除此之外,如果不知道普遍律则就试图去分析个别现象,也只是白白浪费时间而已。即使在分析最基本的现象之前,也需籍由。记录」来累积足够的素材,『记录』,亦即直接观察某一刻发生种种而得的结果,是研究自己最重要的素材。在累积相当数量的记录及对律则有相当的了解之后,才能开始分析。

「一开始,观察或『记录』必须建基于了解人这部机器活动的基本原理。如果不知道这些原理或不把它们牢记于心,都不能适当运用自我观察。所以一般人毕生所做的自我观察一点用也没有,无法导致任何成果。

「观察必须由区分诸机能开始。人这部机器的所有活动都可以归为四个特定的组群,各有它自己特别的心灵或『中心』控制。在观察自己时人必须要区分他这部机器的四个基本机能:即理智、情感、运动及本能机能,在自己身上观察到的每一个现象都与这四个机能有关。所以在观察之前,一个人必须先了解机能之间的差异;理智、情感、运动及本能活动各代表什么。

「观察必须从头开始,所有先前的经验及先前自我观察的成果都要先放在一边,它们可能包含许多珍贵的素材,但这些素材都是建基于错误的机能区分上,所以没有用,至少一开始它不能用于自我研究的工作。其中有价值的部份会在适当时机提供利用,但一开始最要紧的还是从头开始,一个人必须从头观察自己,就像他从未认识自己,也从未观察过自己。

「当人开始观察自己时,他必须努力在观察某现象的当刘,立即确定它属于哪一个组群,哪一个中心。

「有些人很难了解理智机能和情感机能的区分何在,有些人则不会分别情感和感觉或理智和运动冲动之间的差异。

「广泛说来,理智机能的工作总是在比较,理智推断总是比较两个或两个以上印象的结果。

「感觉和情绪不会推理,也不会比较,它们只以某个印象的外观,它是否令人愉快,及它的颜色、气味或味道来加以界定。更进一步说,感觉可以是无动于衷——既不冷也不热,既不令人愉快也非不快,例如「白纸」、红铅笔。在对红或白的感觉中没有愉快或不愉快的感觉。无论如何,颜色并非一定令人愉快或不快,这些感觉,所谓的五官及其它冷热等等的感觉都是本能的,情感机能或情绪则总是偷悦或不悦,无动于衷的情绪并不存在。

「由于人们感觉自己机能的方式有所差异,区分机能的困难又添一层。通常我们不了解这一点,总是过于认为人们相似,实则不然。事实上,人们认知的形式和方法存有很大的差异。有些人主要由理智认知,有些由情感,有些则由感觉认知。不同类的人及具有不同认知模式的人几乎不可能了解彼此,因为他们把同一件事物赋予不同的名称,要不就是使用同一个名称却指涉不同的事物。此外,还有其他种种可能的组合,一个人可能由理智和情感认知,另一个却由理智和感觉认知。某一种认知模式会立即导向某一种对外在事件的反应。不同的认知及对外反应造成的结果首先表现在人们不能了解彼此,其次则是不了解自己。一个人常常把他们的想法或理智认知看成是他们的情感,而把情感看成想法或把感觉看成情感,最后一种情形尤其常见。如果两个人由不同的角度来认知同一件事物,譬如一个人由情感,另一个由感觉入手,他们可能终其一生争论不点却不了解是什么使他们对某一事物持有不同的态度。实际上是一个人看到了事物的一面,另一人则看到了另一面。

「为了找到一个区分辨别的方法,我们必须了解每一个正常心理机能都是一种知识的手段或工具。藉着理智的帮助我们看到事物的一面,藉由情感看到另一面,藉由感觉又看到另一部份。对某一特定主题最完备的知识只有在我们同时以理智、情感及感觉去检查才能得到。任何致力追求正确知识的人都必须立意获得这样的认知。一般状况下,人们由歪曲凹凸的窗子看世界,甚至即使他明白这一点,也不能有所改变。种种认知的模式都依赖他有机体整个的运作,所有的机能都有所关连,相互制衡,都致力使彼此保持目前的状态不要变动。因此研究是一回事,改变又是另一回事。但研究是通往将来有可能改变的第一步。在研究初期阶段,人必须了解,会有很长一段时间他的工作只是研究,舍此无他。

「在一般情况下改变是不可能的,因为当人想改变某个情况时,他想改变的只是这一情况,但是人这部机器的每一部份都互相关连。尽管我们并没察觉自身诸机能的相互联系,每一机能必然都受其他某个机能或一系列其他机能的制衡,这机器在每个活动时刻所有细节都保持平衡。如果一个人观察自己发现他不喜欢某件事,想努力改掉,他也许能获得某种程度的成果,但除此而外他也必然会得到另一结果,是他压根儿没想到也不想要成当他努力破除每一件他不喜欢的事物时,便破坏了机器的平衡,许是它会努力创造一个新的机能以重建平衡,而这是令人意想不到的。举例来说,某人可能观察到他非常心不在焉,到处遗失东西,忘掉事情等等。他开始对抗这个习惯,如果他有决心又讲求方法,过一阵子他就能达成目标,不再健忘也不再丢东西、他能觉察这改变,但另外却有某件事他没注意别人却注意到了,那就是他变得暴躁,迂腐,爱吹毛求疵,讨人厌。暴躁易怒就是他改掉心不在焉这毛病换来的结果。为什么呢?这很难说,只有详细分析某人的心智特质才能显示为什么改掉一个特性却会导致另一特性出现,这并不是说改掉心不在焉就会变得暴躁,还极有可能出现另一些与心不在焉毫不相干的特性,例如吝啬、嫉妒等。

「所以要正确工作自己就必须事先考虑可能产生的副作用,只有如此才可以避免不想要的结果,或避免出现与目标及工作方向完全相反的特质。

「不过在这工作与人这部机器机能的总体计划中,有几点可以带来改变又不会产生副作用。

「我们必须知道这几个要点是什么,也要知道如何接近它们,因为假如不从它们开始就得不到成果,或只得到错误不当的结果。

「当人把理智、情感及运动机能的差异牢记于心,他在观察自己时必须立刻把那些印象归到这个或那个范畴,而首先他必须只记录那些他毫无疑问,能立刻归入所属范围的观察所得,他必须排除所有模糊可疑的情况,只记住那些毫无疑问的。如果工作得当,毫无疑问的观察就会快速增加。以前有疑问的都能清楚地被归为第一,第二或第三个中心。每个中心都有自己的记忆、联想与思考,事实上每个中心都包含三个部份:理智、情感及运动部份,但我们对于这方面几乎一无所知,每个中心我们只了解其中一部份。自我观察却能很快显示出我们的精神活动通比我们想的丰富,至少它的可能性远超过我们的想像。

「在我们观察诸中心运作的同时,也要观察在适当运作外的不当运作,也就是一个中心替另一中心工作:例如理智中心企图去感觉或假装在感觉,情感中心企图去思考,运动中心企图去感觉与思考。如前面提过的,某些情况下一个中心代替另一个中心是有用的,因为它能延续精神活动。但是一旦养成习惯技它就变成有害,因为它开始干涉正确的运作,使每一个中心丢下自己的工作不管,不去做该做的而去做那一刻它最想做的,一个正常健康的人,每一个中心都各司其职,也就是做名特别指定而最擅长的工作。

「生活中有些状况是理智中心可以独自应付解决的,如果这时情感中心插手,就会把事情搞得一团糟,而导致最不满意的结果。在一个不平衡的人身上中心互相代劳的情形屡见不鲜,而这就是『身心失衡』或『神经病』的意思。每个中心都讲个把工作推给别人,同时又拼命做别人的工作。

「情感中心替理智中心工作会导致不必要的紧张、激动和匆忙,取代了该有的冷静判断及深思熟虑;理智中心替情感中心工作会在原该当机立断的场合踌躇不前,使人无法分辨所处位置的特殊之处和有利时机,因为思考的速度太慢了。它周密拟定出一套行动计划后就依样画葫芦,也不管情势已经改变,需要一套新的行动方针。

「此外,某些情况下理智中心插手会引起完全错误的反应,因为它就是不能了解许多事件的微细差异及程度之别。对情感及运动中心而言非常不同的事件,在理智看来没什么两样,它下的决定过于笼统,不能与情感中心所可能下的决定一致。我们只要想一想思想的干扰能明白,亦即当理智头脑涉入情感、感觉或运动的领域,在这三种倩况下头脑的干扰都会造成不受欢迎的结果。

「头脑并不能了解情感的微妙差异,我们如果设想一个人论断他人的情绪就会明白,他并没亲身感受,所以他人的感受对他而言并不存在,吃饱的人并不能了解肚子饿的人,但对接者而言那感受确实存在。因此第一个决定,也就是头脑的,一定不能使他满意。依上述的方式理智也不能鉴别感觉,对它而言感觉是死的。理智也不能控制动作,像这类的例子俯拾皆是。不论一个人做什么,如果他试图慎重来行每一步行动。用头脑跟随每个动作,他会发现他工作的品质立刻改变。

「如果他正在打字,由运动中心控制的手指自会找出需要的字,但如果他试图在打每一个字之前自问:K在那里?这点在那里?这个字怎么拼?他立刻会出错,要不就会打得很慢。如果一个人用头脑开车,他只能以最低档行驶。头脑赶不上为了开车所需的动作,如果要全速开车前进,尤其是在大城市的街道上,一个普通人根本无法靠着头脑驾驶。

「运动中心若代替理智中心工作,就产生机械阅读或机械听话,就是一个人只读到或听到语词,完全没意识到他在读什么,在听什么,这种情形经常发生在注意力——亦即理智中心的活动方向——为某事占据时,运动中心就试图取代理智中心的空缺,但这很快就成为一个习惯,因为理智中心容易为了白日梦或想像分心,而不是为有用的工作、想法或沈思而分心。

「想像是诸中心工作不当的主要原因之一,每个中心都有自己的想像和白日梦,但一般说来,情感和运动中心会利用容易使唤的理智中心来做这些事,因为白日梦符合它们本身的倾向。白日梦正好与『有用的』心智活动相对,在这里『有用』指的是朝向一个明确的目标,并为了达成明确结果而行的活动。

「白日梦并不追求任何目标,也不努力求取结果,白日梦的动机总是来自情感中心或运动中心,而实际过程则。由理智中心完成。白日梦的倾向部份来自理智中心的懒惰,企图避免沿着一定方向朝明确目标工作的努力;部份则源自情感与运动中心重复它们自己的倾向,想保留或再造曾经有过或『纯属想像』的经验,不论是否愉快。去做不愉快甚至病态的白日梦就是人这部机器处于不平衡状态的显着特征。毕竟,一个人可以了解做愉快白日梦的原因,可以为它找个合理的借口。但去做不愉快的白日梦简直就是荒谬不可理解,然而人们却消磨大半生命时光做这些痛苦的白日梦,想像可能降临在他们或家人身上的不幸,想像他可能罹患的疾病或是必须忍受的痛苦。想像和白日梦是理智中心工作不当的例子。

「观察想像和白日梦的活动是研究自己的重头戏之一。

「下一个观察目标该是一般的习惯。每一个成年人全身上下都是习惯,虽然他可能没察觉或甚至矢口否认,但情况并非如此。三个中心都充斥着习惯,一个人要是不去研究他的习惯就不能认识自己,观察及研究习惯非常困难,因为为了要看出它们并加以记录,人就必须脱离它们,那怕仅仅只有一分钟。只要人被某个特殊习惯所支配,他就不能做观察;但只要他开始努力尝试对抗它,那怕力量微弱,他都能感觉注意到那个习惯,所以为了要观察及研究习惯,就必须尝试去对抗它们,这就是自我观察的实际作法。以前我们说过,一个人一点也不能改变自己,只能观察和记录,这是真的,但同样真确的是一个人如果不尝试对抗自己——亦即他的习惯——就不能观察及记录任何事,并不能产生实际效果,也就是它不能导致任何改变,尤其是任何持久的改变。但至少它显示出人的状况,没有对抗人就看不出他是由什么组成的。对抗细微的习惯非常困难而且乏味,但人没有它就不可能观察自己。

「甚至只要尝试研究运动中心的基本活动,人就开始对抗习惯。譬如说,一个人想研究他的动作,但如果他持续以平常姿势走路就须多能观察一分钟,不能再多,但如果他了解到他平常的走路方式含有几个习惯,例如走路有一定步长,一定速度等,然拔他试着做些改变,可能是走快点或慢点,跨大步些或小步些,他就能观察到自己,在走路时观察他的动作。如果一个人想要在写字时观察自己,他必须注意自己如何握笔,并尝试以不同的方式提笔,这样才可能微观察。为了要观察自己,一个人必须试着以不平常的方式走路,以不寻常的姿势坐着,或在习惯站立时坐着,而在习惯坐着时站立,在习惯使用右手的情况下使用左手,反之亦然。所有这些方法都可以用来帮助他视察自己,以及研究运动中心的习惯与联想。

「在情感中心的领域里,尝试去对抗习惯性立即表达不愉快的情感会很有用。很多人发现自己很难克制不去表达对天气的感受,更难的是,在他们看到某人或某事违反他们所认为的秩序或正义时,不去表达不愉快的情感。

「除了作为一个观察自己的好方法之外,对抗表达不愉快情感还有另一层意义,它是人可以改变自己或改变习惯而不会产生其它不良习惯的少数方法之一。所以观察自己和研究自己一开始一定伴随对抗表达不愉快情感。

「如果在观察自己时做到所有这些原则,一个人就能记录下一系列关于他不同层面的素质。首先他会清楚无疑地记下他的行动、思想、情感和话语都是外在影响的结果,没有一样来自他自己。他会明白看出他事实上是个机器,依照外在刺激的影响而行动。他会感觉自己全然的机械性,每件事都是发生的,他不能『做』任何事。他是一部机器,受制于外在的偶然冲击,每一次冲击都引出一个我,另一次新的冲击出现,前面的那个我就被另一个我取而代之,环境有一点改变时又会出现一个新的我。一个人会了解到他一点也不能控制自己,他不却道下一刻他会说什么或做什么,他会明了他根本一刻也不能对自己负责。他会了解到如果他依然故我,没做出意料外的举动,那也只是因为外在没有意料外的改变发生。他也会了解到他的行动完全由外在情势控制,他的内在并没有任何永久可以产生控制的东西,也没有一个永久的机能和状态。」

G的心理学理论有一些论点特别引起我的兴趣。

第一点是改变自己的可能性,亦即当一个人以正确的方法观察自己,立刻就能开始改变自己,而且永远不能发现自己是对的。

第二点是「不表达不愉快情感」的要求。我立刻就发现这里头大有文章,后来证明我这发现没错,因为对情感的研究与工作成为其投整个体系发展的基础,不过这是非常接来的事了。

第三点是运动中心的观念,当我一听到它立刻引起我的注意,我即刻开始思考,吸引我的主要是G对放运动机能及本能机能所做的关连。它们相同还是不同?再者,G这种分法和一般心理学的分法有什么相关?除了某些保留外,我认为可以接受旧有的分法,也就是把人的活动分为『有意识』的『全然自动的』(其一开始是有意识的)、l本能的l(权宜性的,但没有意识到的),以及『反射动作』(不论复杂与否,都不是有意识的,而在某些情况下是非权宜性的。)此外,有些活动是受内在情绪或不知名的冲动而产生的。

G把这整个分法通通推翻。

首先他完全否认『有意识的』活动这回事,因为从他所说的,没有一件事是有意识呢。『潜意识』这个术语是某些作者的理论重点之一,但此时却变得相当无用而且误导,因为不同类的现象都被归结到『潜意识』的范畴。

如果依照控制的中心来区分各个活动,就厘清了所有对这些区分可能有的游移和怀疑。

G这套体系尤其重要的是指出同一个活动可能源自不同的中心,有个例子是新兵和老兵操练步枪,前者由理智中心操练,促者由运动中心来做,而且做得好多了。

但G并不把运动中心支配的活动称做『自动的』,他用这个词来指一个人自己没有察觉的活动,如果相同的活动被人所观察,就不是『自动』了。他认为自动的行为涵盖甚广,但运动机能不同于自动机能。更重要的是,他在每个中心都发现自动活动,例如,他说及「自动思考」和「自动情感」。当我问及反射动作时,他说那是「本能活动」。我随后了解到所有外在活动里他认为只有反射动作才是本能活动。

我对外他所描述运动及本能机能的关系深感兴起,与他谈话时我经常会回到这个话题。

G首先提醒一般对「本能」和「本能的」这两个词的误用,从他的谈话中可以得知这些字词只能适用于有机体的内在机能,包括心跳;呼吸、血液循环、消化等都是本能机能,这范畴中唯一属于外在机能的是反射动作。本能机能和运动机能有下列不同:人的运动机能正如动物,像鸟类与构一样,都是要学才会的,但本能机能则是不学就会的。人天生的外在动作很少,动物比较多,但也说不准,有的比较多有的比较少。但通常被解释成「本能」的动作,都是一连串学自长辈的复杂运动,运动中心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模仿的能力,运动中心不加思索模仿它所看到的事物。这就是关于动物具有神奇「智力」,或是「本能」取代智力,使它们能表演一连串复杂又权宜的动作的传说根源。

一个独立的运动中心,一方面不依赖也不需要头脑,图为它本身就是一个脑;另一方面它不依赖本能而必须学习。这个观念把许多问题推至一个全新的境地。运动中心藉由模仿工作,解释了峰巢、白蚁窝和蚁丘等可存在秩序的保存。藉由模仿,一代完全由另一代的模型来建构自身,而不能有所改变或违反模型。但模仿并不能解释到底这秩序一开始是从何而来。我一直很想和G讨论与这有关的种种问题,但他总是进而不答,而把谈话导向人以及研究自己的实际困难。

其后当我明了每个中心不只是一个原动力,同时也是一个「接收装置」,接收各种不同——有时甚至来自远方的影响力,许多观念都因此豁然开朗。当我想到曾经谈过关于战争、进化、人口迁移等的看法;当我想像成群结队的人可以在行星影响之下迁徙,我开始明了我们论定个人行动的基本错误。我们认为个人的行动由自己所主导,我们不曾想像过。群体当可能是由顺从外在刺激的自动机器所组成,他们并非受到意志、意识或个人倾向的影响,而是受制于可能来自远方的外在刺激所摆布。

「本能机能和运动机能,能不能被两个不同的中心控制?」有一次我问G。

「可以,』G说,「而且除了它们两者之外还要加上一个性中心,这就是身体下部的三个中心。性中心是本能和运动中心的中和中心。身体下部可以独立而存,因为其中的三个中心是三力的导体,理智中心和情感中心并不是生活不可或缺的。」

「身体下部中哪一部价是主动,哪一部份是被动的?」

「不一定,」 G说,「某一刻是运动中心主动,本能中心被动,下一刻却是本能中心主动而运动中心被动。你必须在自己身上找出这两种状况。但除了有不同的状况外,也有不同的类型,有些人运动中心比较主动,有些人则是本能中心主动。但为了推论方便,尤其在一开始比较着重只解释原则时,我们把它们看做是一个中心里同一层次的不同机能。如果你就理智、情感和运动中心来看,它们属于不同层次,但运动和本能中心则属与同一层次。其后你就会了解这些层次是什么意思,它们各依什么而定。」
离线五味子
发帖
60
开心币
0
好评度
528
只看该作者 14楼 发表于: 2002-09-08
探索奇迹(6)-四个中心:理智、情感、运动、本能
《探索奇迹---无名教学的片段记录》 作者:P.D.邬斯宾斯基

第六章 四个中心:理智、情感、运动、本能

另一次聚会由一位在场者的问题开始:这教学的目标是什么?

「我当然自有目标,」G说,「但是请容我保密,目前我的目标对你们并没有任何意义,因为重要的是你们必须先拟定自己的目标,这教学本身并不追寻特定的目标,它只能向人显示达成他们自身目标的最佳途径是什么。目标是一个重要的课题,除非一个人已经拟定自己的目标,否则根本不可能着手做任何事,没有目标怎么可能做事?」

「但是存在的目标正是最困难的哲学课题之一,」一位在场者说,「你却一开始就要我们解决这难题,我们之所以来此,也许正是要寻找答案,你却希望我们事先就知道答案是什么。假如一个人能知道答案,他就能知道一切了。」

「你误会我了,」G说,「我并不是在谈存在目标的哲学意义。人不知道他是什么东西,而且只要他依然故我就不可能知道,因为存在的目标不只一个,而是有好多个,相反的,试图以一般方法来回答这个问题是一点用也没有的。我刚刚问的完全是另外一回事,我问的是你们个人的目标,是你们想要达成什么,而不是你们存在的理由。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目标:第一个想要财富,第二个想要健康,第三个想要进天国,第四个想要当将军等等,我问的是这类的目标。如果你告诉我,你的目标是什么,我就可以告诉你我们是否同路。」

「好几年前我就清楚拟定我的目标,」我说,「我告诉自己我想知道未来。经由理论的探讨我断定未来是可知的,有几次我甚至试验成功能知道确切的未来。由此我认定我们应该,而且有权知道未来,事实上在知道未来之前我们不可能计画自己的生活,对我而言许多事物都与这个问题有关。譬如说我认为一个人可以、而且有权知道他的年限,知道他还有几年可活。换句话说,他可以而且有权知道自己的大限时辰。我总觉得一个人活着而不知道何时死之将至是很屈辱的,有一次我甚至下定决,除非我知道大限时辰,否则绝不开始做任何一件事。」

「很好,」G说,「知道未来是第一个目标,还有谁能说出自己的目标?」

「我想要确知我能在肉身死亡之后继续存在,而如果这要看我自己而定,我愿意工作自己以便死后仍能存在。」某人说道。

「我不在乎是否能知道未来,或是死而仍存」另一个人说「假如我毫无改变的话,我深深感到现在我不是自己的主人,如果要拟定目标,我会说我想要成为自己的主人。」

「我想要了解基督的教义,并且成为一个真正道地的基督徒。」下一个人说。

「我希望能帮助他人。」另一人说。

「我希望知道怎样停止战争!」另一人说。

「好了,够了,」G说,「我们现在有足够的材料可以进行讨论了。刚刚说过的目标,一言以蔽之就是要成为自己的主人,没有这个目标什么事也做不成,也没有任何价值可言。不过我们还是先回到第一个目标。

「想要知道未来,第一步要先要巨细靡遗知道现在及过去,今天会如此这段是因为昨天如此那般。如果今天跟昨天没有两样,明天也不会有所不同。如果你希望明天不一样,你今天就要做一些改变。如果今天只是昨天的结果,明天也会是今天的后果,一点也不差。如果要详加研究昨天、前天、一周前、一年前乃至十年前,就可以无误说出明天会或不会发生什么事。但是目前我们手边没有足够的材料来认真讨论这个问题,所有发生及可能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都由三个因素决定:偶然、命运,和我们自己的意志。以我们目前的状况而言,几乎完全受制于偶然律。真正说起来,我们并没有所谓的命运,正如我们没有所谓的意志。如果我们有意志,就能知道未来,因为那时我们就可以随心所欲创造自己的未来,如果我们有命运,我们也可以知道未来,因为命运与身体类型相合。如果我们知道类型,就可以知道它的命运,亦即它的过去及未来。但是我们并不能预知偶然事故,今天是这么一个人,明天又变成另一个样子,今天他遭遇某种状况,明天又碰上另一件事。」

「但是难道你不能预知我们的前途如何吗?」某人问道,「也就是每个人工作自己的成果,以及他是否值得开始工作?」

「我不可能预知,」G回答说「一个人只能预知人的未来,却不可能预知疯狂机器的将来,因为它们时时刻刻在改变方向。某个时刻这类型的机器朝某个方向前进,你可以估计它会达到什么地步,但是五分钟后它已经整个转了方向,你先前的估计全盘错误。所以在谈论未来时,要先知道是在谈谁的未来,一个人要知道自己的未来,就要先认识自己,接着他才能看出知道未来对他是否值得。有时候还是不要知道比较好。

「说来矛盾,但我们大可以说我们知道自己的未来,它和过去丝毫不差,没有一件事会自行改变。

「为了研究未来,一个人必须学习留意并记住当他确知未来,并且依此行事的时刻是如何,如此一来由结果判断就可能显示我们确实知道未来。这技巧在商业上显而易见,例如每一个成功的商人都知道未来,如果他不知道,生意早就一塌糊涂了。工作自己时,他必须是一个好商人,好实业家。一个人只有在能做自己的主人时才值得知道未来。

「这里有一个关于来生的问题,要如何创造来生,避免死亡,要如何不死?

「要达成这期望,要先能『存在』。如果一个人分分秒秒都在改变,如果他内在没有某种东西能抵抗外来的影响,他就不能抵抗死亡。但是如果他能自外于外在影响,如果他内在产生了某种可以独立存在的东西,它就不会死去。在一般情况下我们每一刻都在死去,外在环境一变,我们也跟着变,亦即有许多『我群』死去。如果一个人发展出一个永久的我,能抵抗外在环境的变化,它就能活过肉体的死亡。

「整个窍门就在于,人不先工作此生是不能工作来生的。一个人为生命努力时,也是在为死亡,或该说是不朽而努力。所以要工作不朽是不能与一般工作分开的。一个人可以努力只为了自身生命的兴趣而存在,如此他就能不朽了。我们并不特别谈来生以及它是否存在,因为律则四处如一,研究自身的生命以及他人从生到死的生命,就是在研究所有支配生命、死亡以及不朽的律则。如果一个人能成为他生命的主人,也就能成为他死亡的主人。

「另一个问题是如何成为一名基督徒?

「首先必须了解基督徒并不是一个人自称或他人称他就算数,基督徒是一个能依照基督教训生活的人。以我们目前的状况是不能成为基督徒的,要成为基督徒我们必须能『做』!但是我们不能做,每件事都是发生的。基督说:『爱你的敌人』,但是我们如何去爱敌人,要是我们连朋友都不爱?有时候,『它』爱;有时候『它』不爱。以我们目前的状况甚至不能真正渴望成为基督徒,因为同样的,有时候『它』渴望;有时候『它』不渴望。人并不能恒常渴望同一件事物,图为他本来渴望成为一名基督徒,但是突然间他想起曾在某商店看过一条精美却昂贵的地毯。他本来想着要成为一名基督徒,却开始盘算如何才能买到那条地毯,而彻底忘记基督徒这回事。也有可能有另一个人不相信他是一个多好的基督徒,他就恨不得把那人生吞。要成为基督徒我们必须『存在』,存在意指做自己的主人。如果一个人不是自己的主人他就一无所有,他不能成为基督徒,他只是机器罢了。机器不能成为基督徒,你自己想想看,一辆汽车、一台打字机,或是一台唱机能成为基督徒吗?它们只是为机率控制的东西罢了,它们不能负责。成为基督徒意指能负责,只有当一个人内在(甚至只有部份)开始不再机械行事,不只是坐而说而是起而行,能以行动表现渴望成为基督徒,才能接着来谈责任!

「你所阐述的基督教和我们所知道的基督教有什么关连?」某人问道。

「我不知道你所知的基督教是什么?」G回答,特别强调基督教这三个字,「必须经过深谈才能明白你对这个字眼的了解是什么。但是为了那些已经知道的人着想,我会说如果你喜欢,它是指秘传基督教。在适当的时机我们会谈到这些字的含意,现在我们要继续讨论我们的问题。

「刚才说出的渴望当中,最重要的是成为自己的主人,因为没有一件事不依此而成。比起这个渴望,其它的都只是童稚幻梦罢了,即使它们真的实现了,一个人也不知道如何利用。

「譬如刚刚有人说想要帮助他人,要能帮助别人,一个人必须先学会帮助他自己。很多人只是出于懒惰而沉浸在帮助他人的想法和情感里。他们太懒惰不想工作自己,此时想着能帮助别人则是非常愉快的,其实这只是自欺欺人罢了。如果一个人能看清他的真相,他根本不敢去想他能帮助别人,关爱世人或利他主义都是很美好的字眼,但是只有在一个人能自己选择去爱或不爱,要当利他主义者或本位主义者时,这些字眼才有意义,他的选择也才有价值。但是如果他一点自决能力都没有,而是不得不如此,只是随缘今天是个利他主义者,明天是个本位主义者,后天又是利他主义者,那就一点价值也没有!想要帮助别人,一个人必须先成为本位主义者,一个有意识的本位主义者,只有如此才能帮助别人,但是以我们目前的状况根本做不到这点。一个人决定做个本位主义者,但他却捐出最后一件衬衫;或是他决定捐出最后一件衬衫,却脱掉原先欲施舍对象的衬衫;也可能他本来决定捐出最后一件衬衫,却捐出别人的衬衫,如果那个人不想给他,使他无法给别人,他就不高兴,觉得受到冒犯。这种事经常发生,也会一直发生下去。总而言之,要从事困难的工作前,一个人必须先从简单的工作开始,他无法从最困难的开始。

「有一个问题是关于战争,如何能停止战争?其实战争无法终止,它是人们奴隶般生活的结果。严格说起来,人不该为战争而受谴责,因为战争是因宇宙力量及行星影响而起。然而人们丝毫不能抵抗这些影响,因为他们是奴隶。如果他们是人,而且能『做』,就能抵抗这些影响而不会互相杀戮!」

「但是明白这点的人应该可以做些事吧?」那个提起战争问题的人继续问道,「如果有足够的人认知到不该发生战争,他们能不能影响别人呢?」

「那些讨厌战争的人几乎打从创世以来就努力于此了,」G说,「但是战争仍旧越演越烈,它们非但没有减少,反而不断增加,普通方法无法阻止它们。所有关于宇宙、和平的会议等理论都只是懒惰和虚伪罢了。人不愿意想自己,不愿意工作自己,只想如何让别人来做他们所想的。如果有足够想停止战争的人真的聚在一起,他们会先向那些反对份子打一仗。他们还可能向那些也想停止战争,但是方法不同的人开战,人就是这个样子,不可能有所不同。战争有许多原因是我们无从知道的,有些原因在人,有些在外在世界,人必须由自身的原因着手。他如何能自外于外在影响,如果他受制于周围的一切,如果他不受事物束缚,就不会再受行星影响。

「自由、解放,这必须是人的目标。得到自由,挣脱奴役——这是人在稍微意识到自己情境时就该努力争取的。他如果里里外外都还是奴隶,就一无所获,也没有任何可能性。但是,他也不可能外表上得到自由而骨子里还是奴隶,因此要得到自由,人必须获得内在自由。

「内在奴隶性的主要原因在于人的无知,尤其是对自己的无知。如果没有自我知识,不了解他这部机器的工作和机能,人就不可能自由,也不能管理自己,他只是奴隶,只是被外在力量玩弄于股掌之间。

「因此在所有的古代教义中,解放之道的首要条件就是认识你自己。我们现在就来谈谈这几个来」

下一次聚会就以「认识你自己」这几个字开始。

「这几个字,」G说,「通常被视为苏格拉底的教训,事实上他们是许多更为古老的体系和学校的根基。当今思想即使知道有这么一个原则,对于它的意义及重要性却也只有一知半解。这个时代,即使对哲学或科学感兴趣的人,也不明白「认识你自己」这个原则是在谈认识自己这部机器的必要性。

「每个人的机器多多少少都造的差不多,因此一个人必须先研究他这部组织体的结构、机能和律则。在人这部机器中每件事物都互有关连,互相依赖,因此研究任何一种机能不可能不涉及其他机能,为了要了解其中一种机能,一个人必须了解所有一切。了解一切是可能的,但是这要花时间也要花力气,最重要的,必须应用正确的方法并得到正确的引导。

「认识你自己这个原则含意甚广。首先,想要认识自己的人必须了解它的意义、关连以及依靠为何。

「认识自己是个非常大,却也非常模糊遥远的目标。以人目前的状态根本谈不上认识自己。所以严格说来,他的目标不能界定为自我认知。自我研究应该是他的主要目标,如果一个人了解他必须研究自己就已经绰绰有余了。人必须设立目标以正确的方法研究自己及认识自己。

「自我研究是导向自我认识的方法或工作形式。

「但要研究自己,首先必须学习如何去研究,要从何处开始,以及用什么方式。人必须学习如何研究自己,而他先要学会研究自己的方法。

「研究自己的主要方法就是自我观察。如果没有适当观察自己,人永远不能了解他这部机器各机能间的关连,也不懂如何及为什么每件事在他身上都是『自行发生』的。

「要学会观察自己及正确研究自己就必须对人体机器的功能与特性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在观察机器的机能运作时必须了解机能间的正确联系,也必须立刻正确无误界定清楚。这界定不是语言文字而是一种内在界定,是藉着味道、感觉,就如同我们界定所有的内在经验一样。

「观察自己有两种方法:一是分析或试图分析,也就是试图寻找问题的答案,探究某事是依什么发生以及它为什么发生。二是登记,只是单纯记录某个时刻观察到的东西。

「自我观察,尤其是在初步阶段,绝对要避免分析或试图去分析。只有在认识这部机器的所有机能及所有支配的律则后,才可以开始分析。

「一个人为了要分析在自身发现的某个现象,他会问:这是什么?为什么它这样发生而不那样发生?或是他开始找答案,完全忘了做进一步的观察。当他越全神贯注于这些问题就越切断自我观察,甚至把它完全置之脑后。因此很明显,只有一件事能进行:要不是观察就是试图分析。

「除此之外,如果不知道普遍律则就试图去分析个别现象,也只是白白浪费时间而已。即使在分析最基本的现象之前,也需籍由。记录」来累积足够的素材,『记录』,亦即直接观察某一刻发生种种而得的结果,是研究自己最重要的素材。在累积相当数量的记录及对律则有相当的了解之后,才能开始分析。

「一开始,观察或『记录』必须建基于了解人这部机器活动的基本原理。如果不知道这些原理或不把它们牢记于心,都不能适当运用自我观察。所以一般人毕生所做的自我观察一点用也没有,无法导致任何成果。

「观察必须由区分诸机能开始。人这部机器的所有活动都可以归为四个特定的组群,各有它自己特别的心灵或『中心』控制。在观察自己时人必须要区分他这部机器的四个基本机能:即理智、情感、运动及本能机能,在自己身上观察到的每一个现象都与这四个机能有关。所以在观察之前,一个人必须先了解机能之间的差异;理智、情感、运动及本能活动各代表什么。

「观察必须从头开始,所有先前的经验及先前自我观察的成果都要先放在一边,它们可能包含许多珍贵的素材,但这些素材都是建基于错误的机能区分上,所以没有用,至少一开始它不能用于自我研究的工作。其中有价值的部份会在适当时机提供利用,但一开始最要紧的还是从头开始,一个人必须从头观察自己,就像他从未认识自己,也从未观察过自己。

「当人开始观察自己时,他必须努力在观察某现象的当刘,立即确定它属于哪一个组群,哪一个中心。

「有些人很难了解理智机能和情感机能的区分何在,有些人则不会分别情感和感觉或理智和运动冲动之间的差异。

「广泛说来,理智机能的工作总是在比较,理智推断总是比较两个或两个以上印象的结果。

「感觉和情绪不会推理,也不会比较,它们只以某个印象的外观,它是否令人愉快,及它的颜色、气味或味道来加以界定。更进一步说,感觉可以是无动于衷——既不冷也不热,既不令人愉快也非不快,例如「白纸」、红铅笔。在对红或白的感觉中没有愉快或不愉快的感觉。无论如何,颜色并非一定令人愉快或不快,这些感觉,所谓的五官及其它冷热等等的感觉都是本能的,情感机能或情绪则总是偷悦或不悦,无动于衷的情绪并不存在。

「由于人们感觉自己机能的方式有所差异,区分机能的困难又添一层。通常我们不了解这一点,总是过于认为人们相似,实则不然。事实上,人们认知的形式和方法存有很大的差异。有些人主要由理智认知,有些由情感,有些则由感觉认知。不同类的人及具有不同认知模式的人几乎不可能了解彼此,因为他们把同一件事物赋予不同的名称,要不就是使用同一个名称却指涉不同的事物。此外,还有其他种种可能的组合,一个人可能由理智和情感认知,另一个却由理智和感觉认知。某一种认知模式会立即导向某一种对外在事件的反应。不同的认知及对外反应造成的结果首先表现在人们不能了解彼此,其次则是不了解自己。一个人常常把他们的想法或理智认知看成是他们的情感,而把情感看成想法或把感觉看成情感,最后一种情形尤其常见。如果两个人由不同的角度来认知同一件事物,譬如一个人由情感,另一个由感觉入手,他们可能终其一生争论不点却不了解是什么使他们对某一事物持有不同的态度。实际上是一个人看到了事物的一面,另一人则看到了另一面。

「为了找到一个区分辨别的方法,我们必须了解每一个正常心理机能都是一种知识的手段或工具。藉着理智的帮助我们看到事物的一面,藉由情感看到另一面,藉由感觉又看到另一部份。对某一特定主题最完备的知识只有在我们同时以理智、情感及感觉去检查才能得到。任何致力追求正确知识的人都必须立意获得这样的认知。一般状况下,人们由歪曲凹凸的窗子看世界,甚至即使他明白这一点,也不能有所改变。种种认知的模式都依赖他有机体整个的运作,所有的机能都有所关连,相互制衡,都致力使彼此保持目前的状态不要变动。因此研究是一回事,改变又是另一回事。但研究是通往将来有可能改变的第一步。在研究初期阶段,人必须了解,会有很长一段时间他的工作只是研究,舍此无他。

「在一般情况下改变是不可能的,因为当人想改变某个情况时,他想改变的只是这一情况,但是人这部机器的每一部份都互相关连。尽管我们并没察觉自身诸机能的相互联系,每一机能必然都受其他某个机能或一系列其他机能的制衡,这机器在每个活动时刻所有细节都保持平衡。如果一个人观察自己发现他不喜欢某件事,想努力改掉,他也许能获得某种程度的成果,但除此而外他也必然会得到另一结果,是他压根儿没想到也不想要成当他努力破除每一件他不喜欢的事物时,便破坏了机器的平衡,许是它会努力创造一个新的机能以重建平衡,而这是令人意想不到的。举例来说,某人可能观察到他非常心不在焉,到处遗失东西,忘掉事情等等。他开始对抗这个习惯,如果他有决心又讲求方法,过一阵子他就能达成目标,不再健忘也不再丢东西、他能觉察这改变,但另外却有某件事他没注意别人却注意到了,那就是他变得暴躁,迂腐,爱吹毛求疵,讨人厌。暴躁易怒就是他改掉心不在焉这毛病换来的结果。为什么呢?这很难说,只有详细分析某人的心智特质才能显示为什么改掉一个特性却会导致另一特性出现,这并不是说改掉心不在焉就会变得暴躁,还极有可能出现另一些与心不在焉毫不相干的特性,例如吝啬、嫉妒等。

「所以要正确工作自己就必须事先考虑可能产生的副作用,只有如此才可以避免不想要的结果,或避免出现与目标及工作方向完全相反的特质。

「不过在这工作与人这部机器机能的总体计划中,有几点可以带来改变又不会产生副作用。

「我们必须知道这几个要点是什么,也要知道如何接近它们,因为假如不从它们开始就得不到成果,或只得到错误不当的结果。

「当人把理智、情感及运动机能的差异牢记于心,他在观察自己时必须立刻把那些印象归到这个或那个范畴,而首先他必须只记录那些他毫无疑问,能立刻归入所属范围的观察所得,他必须排除所有模糊可疑的情况,只记住那些毫无疑问的。如果工作得当,毫无疑问的观察就会快速增加。以前有疑问的都能清楚地被归为第一,第二或第三个中心。每个中心都有自己的记忆、联想与思考,事实上每个中心都包含三个部份:理智、情感及运动部份,但我们对于这方面几乎一无所知,每个中心我们只了解其中一部份。自我观察却能很快显示出我们的精神活动通比我们想的丰富,至少它的可能性远超过我们的想像。

「在我们观察诸中心运作的同时,也要观察在适当运作外的不当运作,也就是一个中心替另一中心工作:例如理智中心企图去感觉或假装在感觉,情感中心企图去思考,运动中心企图去感觉与思考。如前面提过的,某些情况下一个中心代替另一个中心是有用的,因为它能延续精神活动。但是一旦养成习惯技它就变成有害,因为它开始干涉正确的运作,使每一个中心丢下自己的工作不管,不去做该做的而去做那一刻它最想做的,一个正常健康的人,每一个中心都各司其职,也就是做名特别指定而最擅长的工作。

「生活中有些状况是理智中心可以独自应付解决的,如果这时情感中心插手,就会把事情搞得一团糟,而导致最不满意的结果。在一个不平衡的人身上中心互相代劳的情形屡见不鲜,而这就是『身心失衡』或『神经病』的意思。每个中心都讲个把工作推给别人,同时又拼命做别人的工作。

「情感中心替理智中心工作会导致不必要的紧张、激动和匆忙,取代了该有的冷静判断及深思熟虑;理智中心替情感中心工作会在原该当机立断的场合踌躇不前,使人无法分辨所处位置的特殊之处和有利时机,因为思考的速度太慢了。它周密拟定出一套行动计划后就依样画葫芦,也不管情势已经改变,需要一套新的行动方针。

「此外,某些情况下理智中心插手会引起完全错误的反应,因为它就是不能了解许多事件的微细差异及程度之别。对情感及运动中心而言非常不同的事件,在理智看来没什么两样,它下的决定过于笼统,不能与情感中心所可能下的决定一致。我们只要想一想思想的干扰能明白,亦即当理智头脑涉入情感、感觉或运动的领域,在这三种倩况下头脑的干扰都会造成不受欢迎的结果。

「头脑并不能了解情感的微妙差异,我们如果设想一个人论断他人的情绪就会明白,他并没亲身感受,所以他人的感受对他而言并不存在,吃饱的人并不能了解肚子饿的人,但对接者而言那感受确实存在。因此第一个决定,也就是头脑的,一定不能使他满意。依上述的方式理智也不能鉴别感觉,对它而言感觉是死的。理智也不能控制动作,像这类的例子俯拾皆是。不论一个人做什么,如果他试图慎重来行每一步行动。用头脑跟随每个动作,他会发现他工作的品质立刻改变。

「如果他正在打字,由运动中心控制的手指自会找出需要的字,但如果他试图在打每一个字之前自问:K在那里?这点在那里?这个字怎么拼?他立刻会出错,要不就会打得很慢。如果一个人用头脑开车,他只能以最低档行驶。头脑赶不上为了开车所需的动作,如果要全速开车前进,尤其是在大城市的街道上,一个普通人根本无法靠着头脑驾驶。

「运动中心若代替理智中心工作,就产生机械阅读或机械听话,就是一个人只读到或听到语词,完全没意识到他在读什么,在听什么,这种情形经常发生在注意力——亦即理智中心的活动方向——为某事占据时,运动中心就试图取代理智中心的空缺,但这很快就成为一个习惯,因为理智中心容易为了白日梦或想像分心,而不是为有用的工作、想法或沈思而分心。

「想像是诸中心工作不当的主要原因之一,每个中心都有自己的想像和白日梦,但一般说来,情感和运动中心会利用容易使唤的理智中心来做这些事,因为白日梦符合它们本身的倾向。白日梦正好与『有用的』心智活动相对,在这里『有用』指的是朝向一个明确的目标,并为了达成明确结果而行的活动。

「白日梦并不追求任何目标,也不努力求取结果,白日梦的动机总是来自情感中心或运动中心,而实际过程则。由理智中心完成。白日梦的倾向部份来自理智中心的懒惰,企图避免沿着一定方向朝明确目标工作的努力;部份则源自情感与运动中心重复它们自己的倾向,想保留或再造曾经有过或『纯属想像』的经验,不论是否愉快。去做不愉快甚至病态的白日梦就是人这部机器处于不平衡状态的显着特征。毕竟,一个人可以了解做愉快白日梦的原因,可以为它找个合理的借口。但去做不愉快的白日梦简直就是荒谬不可理解,然而人们却消磨大半生命时光做这些痛苦的白日梦,想像可能降临在他们或家人身上的不幸,想像他可能罹患的疾病或是必须忍受的痛苦。想像和白日梦是理智中心工作不当的例子。

「观察想像和白日梦的活动是研究自己的重头戏之一。

「下一个观察目标该是一般的习惯。每一个成年人全身上下都是习惯,虽然他可能没察觉或甚至矢口否认,但情况并非如此。三个中心都充斥着习惯,一个人要是不去研究他的习惯就不能认识自己,观察及研究习惯非常困难,因为为了要看出它们并加以记录,人就必须脱离它们,那怕仅仅只有一分钟。只要人被某个特殊习惯所支配,他就不能做观察;但只要他开始努力尝试对抗它,那怕力量微弱,他都能感觉注意到那个习惯,所以为了要观察及研究习惯,就必须尝试去对抗它们,这就是自我观察的实际作法。以前我们说过,一个人一点也不能改变自己,只能观察和记录,这是真的,但同样真确的是一个人如果不尝试对抗自己——亦即他的习惯——就不能观察及记录任何事,并不能产生实际效果,也就是它不能导致任何改变,尤其是任何持久的改变。但至少它显示出人的状况,没有对抗人就看不出他是由什么组成的。对抗细微的习惯非常困难而且乏味,但人没有它就不可能观察自己。

「甚至只要尝试研究运动中心的基本活动,人就开始对抗习惯。譬如说,一个人想研究他的动作,但如果他持续以平常姿势走路就须多能观察一分钟,不能再多,但如果他了解到他平常的走路方式含有几个习惯,例如走路有一定步长,一定速度等,然拔他试着做些改变,可能是走快点或慢点,跨大步些或小步些,他就能观察到自己,在走路时观察他的动作。如果一个人想要在写字时观察自己,他必须注意自己如何握笔,并尝试以不同的方式提笔,这样才可能微观察。为了要观察自己,一个人必须试着以不平常的方式走路,以不寻常的姿势坐着,或在习惯站立时坐着,而在习惯坐着时站立,在习惯使用右手的情况下使用左手,反之亦然。所有这些方法都可以用来帮助他视察自己,以及研究运动中心的习惯与联想。

「在情感中心的领域里,尝试去对抗习惯性立即表达不愉快的情感会很有用。很多人发现自己很难克制不去表达对天气的感受,更难的是,在他们看到某人或某事违反他们所认为的秩序或正义时,不去表达不愉快的情感。

「除了作为一个观察自己的好方法之外,对抗表达不愉快情感还有另一层意义,它是人可以改变自己或改变习惯而不会产生其它不良习惯的少数方法之一。所以观察自己和研究自己一开始一定伴随对抗表达不愉快情感。

「如果在观察自己时做到所有这些原则,一个人就能记录下一系列关于他不同层面的素质。首先他会清楚无疑地记下他的行动、思想、情感和话语都是外在影响的结果,没有一样来自他自己。他会明白看出他事实上是个机器,依照外在刺激的影响而行动。他会感觉自己全然的机械性,每件事都是发生的,他不能『做』任何事。他是一部机器,受制于外在的偶然冲击,每一次冲击都引出一个我,另一次新的冲击出现,前面的那个我就被另一个我取而代之,环境有一点改变时又会出现一个新的我。一个人会了解到他一点也不能控制自己,他不却道下一刻他会说什么或做什么,他会明了他根本一刻也不能对自己负责。他会了解到如果他依然故我,没做出意料外的举动,那也只是因为外在没有意料外的改变发生。他也会了解到他的行动完全由外在情势控制,他的内在并没有任何永久可以产生控制的东西,也没有一个永久的机能和状态。」

G的心理学理论有一些论点特别引起我的兴趣。

第一点是改变自己的可能性,亦即当一个人以正确的方法观察自己,立刻就能开始改变自己,而且永远不能发现自己是对的。

第二点是「不表达不愉快情感」的要求。我立刻就发现这里头大有文章,后来证明我这发现没错,因为对情感的研究与工作成为其投整个体系发展的基础,不过这是非常接来的事了。

第三点是运动中心的观念,当我一听到它立刻引起我的注意,我即刻开始思考,吸引我的主要是G对放运动机能及本能机能所做的关连。它们相同还是不同?再者,G这种分法和一般心理学的分法有什么相关?除了某些保留外,我认为可以接受旧有的分法,也就是把人的活动分为『有意识』的『全然自动的』(其一开始是有意识的)、l本能的l(权宜性的,但没有意识到的),以及『反射动作』(不论复杂与否,都不是有意识的,而在某些情况下是非权宜性的。)此外,有些活动是受内在情绪或不知名的冲动而产生的。

G把这整个分法通通推翻。

首先他完全否认『有意识的』活动这回事,因为从他所说的,没有一件事是有意识呢。『潜意识』这个术语是某些作者的理论重点之一,但此时却变得相当无用而且误导,因为不同类的现象都被归结到『潜意识』的范畴。

如果依照控制的中心来区分各个活动,就厘清了所有对这些区分可能有的游移和怀疑。

G这套体系尤其重要的是指出同一个活动可能源自不同的中心,有个例子是新兵和老兵操练步枪,前者由理智中心操练,促者由运动中心来做,而且做得好多了。

但G并不把运动中心支配的活动称做『自动的』,他用这个词来指一个人自己没有察觉的活动,如果相同的活动被人所观察,就不是『自动』了。他认为自动的行为涵盖甚广,但运动机能不同于自动机能。更重要的是,他在每个中心都发现自动活动,例如,他说及「自动思考」和「自动情感」。当我问及反射动作时,他说那是「本能活动」。我随后了解到所有外在活动里他认为只有反射动作才是本能活动。

我对外他所描述运动及本能机能的关系深感兴起,与他谈话时我经常会回到这个话题。

G首先提醒一般对「本能」和「本能的」这两个词的误用,从他的谈话中可以得知这些字词只能适用于有机体的内在机能,包括心跳;呼吸、血液循环、消化等都是本能机能,这范畴中唯一属于外在机能的是反射动作。本能机能和运动机能有下列不同:人的运动机能正如动物,像鸟类与构一样,都是要学才会的,但本能机能则是不学就会的。人天生的外在动作很少,动物比较多,但也说不准,有的比较多有的比较少。但通常被解释成「本能」的动作,都是一连串学自长辈的复杂运动,运动中心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模仿的能力,运动中心不加思索模仿它所看到的事物。这就是关于动物具有神奇「智力」,或是「本能」取代智力,使它们能表演一连串复杂又权宜的动作的传说根源。

一个独立的运动中心,一方面不依赖也不需要头脑,图为它本身就是一个脑;另一方面它不依赖本能而必须学习。这个观念把许多问题推至一个全新的境地。运动中心藉由模仿工作,解释了峰巢、白蚁窝和蚁丘等可存在秩序的保存。藉由模仿,一代完全由另一代的模型来建构自身,而不能有所改变或违反模型。但模仿并不能解释到底这秩序一开始是从何而来。我一直很想和G讨论与这有关的种种问题,但他总是进而不答,而把谈话导向人以及研究自己的实际困难。

其后当我明了每个中心不只是一个原动力,同时也是一个「接收装置」,接收各种不同——有时甚至来自远方的影响力,许多观念都因此豁然开朗。当我想到曾经谈过关于战争、进化、人口迁移等的看法;当我想像成群结队的人可以在行星影响之下迁徙,我开始明了我们论定个人行动的基本错误。我们认为个人的行动由自己所主导,我们不曾想像过。群体当可能是由顺从外在刺激的自动机器所组成,他们并非受到意志、意识或个人倾向的影响,而是受制于可能来自远方的外在刺激所摆布。

「本能机能和运动机能,能不能被两个不同的中心控制?」有一次我问G。

「可以,』G说,「而且除了它们两者之外还要加上一个性中心,这就是身体下部的三个中心。性中心是本能和运动中心的中和中心。身体下部可以独立而存,因为其中的三个中心是三力的导体,理智中心和情感中心并不是生活不可或缺的。」

「身体下部中哪一部价是主动,哪一部份是被动的?」

「不一定,」 G说,「某一刻是运动中心主动,本能中心被动,下一刻却是本能中心主动而运动中心被动。你必须在自己身上找出这两种状况。但除了有不同的状况外,也有不同的类型,有些人运动中心比较主动,有些人则是本能中心主动。但为了推论方便,尤其在一开始比较着重只解释原则时,我们把它们看做是一个中心里同一层次的不同机能。如果你就理智、情感和运动中心来看,它们属于不同层次,但运动和本能中心则属与同一层次。其后你就会了解这些层次是什么意思,它们各依什么而定。」
离线五味子
发帖
60
开心币
0
好评度
528
只看该作者 15楼 发表于: 2002-09-08
探索奇迹(6)-四个中心:理智、情感、运动、本能
《探索奇迹---无名教学的片段记录》 作者:P.D.邬斯宾斯基

第六章 四个中心:理智、情感、运动、本能

另一次聚会由一位在场者的问题开始:这教学的目标是什么?

「我当然自有目标,」G说,「但是请容我保密,目前我的目标对你们并没有任何意义,因为重要的是你们必须先拟定自己的目标,这教学本身并不追寻特定的目标,它只能向人显示达成他们自身目标的最佳途径是什么。目标是一个重要的课题,除非一个人已经拟定自己的目标,否则根本不可能着手做任何事,没有目标怎么可能做事?」

「但是存在的目标正是最困难的哲学课题之一,」一位在场者说,「你却一开始就要我们解决这难题,我们之所以来此,也许正是要寻找答案,你却希望我们事先就知道答案是什么。假如一个人能知道答案,他就能知道一切了。」

「你误会我了,」G说,「我并不是在谈存在目标的哲学意义。人不知道他是什么东西,而且只要他依然故我就不可能知道,因为存在的目标不只一个,而是有好多个,相反的,试图以一般方法来回答这个问题是一点用也没有的。我刚刚问的完全是另外一回事,我问的是你们个人的目标,是你们想要达成什么,而不是你们存在的理由。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目标:第一个想要财富,第二个想要健康,第三个想要进天国,第四个想要当将军等等,我问的是这类的目标。如果你告诉我,你的目标是什么,我就可以告诉你我们是否同路。」

「好几年前我就清楚拟定我的目标,」我说,「我告诉自己我想知道未来。经由理论的探讨我断定未来是可知的,有几次我甚至试验成功能知道确切的未来。由此我认定我们应该,而且有权知道未来,事实上在知道未来之前我们不可能计画自己的生活,对我而言许多事物都与这个问题有关。譬如说我认为一个人可以、而且有权知道他的年限,知道他还有几年可活。换句话说,他可以而且有权知道自己的大限时辰。我总觉得一个人活着而不知道何时死之将至是很屈辱的,有一次我甚至下定决,除非我知道大限时辰,否则绝不开始做任何一件事。」

「很好,」G说,「知道未来是第一个目标,还有谁能说出自己的目标?」

「我想要确知我能在肉身死亡之后继续存在,而如果这要看我自己而定,我愿意工作自己以便死后仍能存在。」某人说道。

「我不在乎是否能知道未来,或是死而仍存」另一个人说「假如我毫无改变的话,我深深感到现在我不是自己的主人,如果要拟定目标,我会说我想要成为自己的主人。」

「我想要了解基督的教义,并且成为一个真正道地的基督徒。」下一个人说。

「我希望能帮助他人。」另一人说。

「我希望知道怎样停止战争!」另一人说。

「好了,够了,」G说,「我们现在有足够的材料可以进行讨论了。刚刚说过的目标,一言以蔽之就是要成为自己的主人,没有这个目标什么事也做不成,也没有任何价值可言。不过我们还是先回到第一个目标。

「想要知道未来,第一步要先要巨细靡遗知道现在及过去,今天会如此这段是因为昨天如此那般。如果今天跟昨天没有两样,明天也不会有所不同。如果你希望明天不一样,你今天就要做一些改变。如果今天只是昨天的结果,明天也会是今天的后果,一点也不差。如果要详加研究昨天、前天、一周前、一年前乃至十年前,就可以无误说出明天会或不会发生什么事。但是目前我们手边没有足够的材料来认真讨论这个问题,所有发生及可能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都由三个因素决定:偶然、命运,和我们自己的意志。以我们目前的状况而言,几乎完全受制于偶然律。真正说起来,我们并没有所谓的命运,正如我们没有所谓的意志。如果我们有意志,就能知道未来,因为那时我们就可以随心所欲创造自己的未来,如果我们有命运,我们也可以知道未来,因为命运与身体类型相合。如果我们知道类型,就可以知道它的命运,亦即它的过去及未来。但是我们并不能预知偶然事故,今天是这么一个人,明天又变成另一个样子,今天他遭遇某种状况,明天又碰上另一件事。」

「但是难道你不能预知我们的前途如何吗?」某人问道,「也就是每个人工作自己的成果,以及他是否值得开始工作?」

「我不可能预知,」G回答说「一个人只能预知人的未来,却不可能预知疯狂机器的将来,因为它们时时刻刻在改变方向。某个时刻这类型的机器朝某个方向前进,你可以估计它会达到什么地步,但是五分钟后它已经整个转了方向,你先前的估计全盘错误。所以在谈论未来时,要先知道是在谈谁的未来,一个人要知道自己的未来,就要先认识自己,接着他才能看出知道未来对他是否值得。有时候还是不要知道比较好。

「说来矛盾,但我们大可以说我们知道自己的未来,它和过去丝毫不差,没有一件事会自行改变。

「为了研究未来,一个人必须学习留意并记住当他确知未来,并且依此行事的时刻是如何,如此一来由结果判断就可能显示我们确实知道未来。这技巧在商业上显而易见,例如每一个成功的商人都知道未来,如果他不知道,生意早就一塌糊涂了。工作自己时,他必须是一个好商人,好实业家。一个人只有在能做自己的主人时才值得知道未来。

「这里有一个关于来生的问题,要如何创造来生,避免死亡,要如何不死?

「要达成这期望,要先能『存在』。如果一个人分分秒秒都在改变,如果他内在没有某种东西能抵抗外来的影响,他就不能抵抗死亡。但是如果他能自外于外在影响,如果他内在产生了某种可以独立存在的东西,它就不会死去。在一般情况下我们每一刻都在死去,外在环境一变,我们也跟着变,亦即有许多『我群』死去。如果一个人发展出一个永久的我,能抵抗外在环境的变化,它就能活过肉体的死亡。

「整个窍门就在于,人不先工作此生是不能工作来生的。一个人为生命努力时,也是在为死亡,或该说是不朽而努力。所以要工作不朽是不能与一般工作分开的。一个人可以努力只为了自身生命的兴趣而存在,如此他就能不朽了。我们并不特别谈来生以及它是否存在,因为律则四处如一,研究自身的生命以及他人从生到死的生命,就是在研究所有支配生命、死亡以及不朽的律则。如果一个人能成为他生命的主人,也就能成为他死亡的主人。

「另一个问题是如何成为一名基督徒?

「首先必须了解基督徒并不是一个人自称或他人称他就算数,基督徒是一个能依照基督教训生活的人。以我们目前的状况是不能成为基督徒的,要成为基督徒我们必须能『做』!但是我们不能做,每件事都是发生的。基督说:『爱你的敌人』,但是我们如何去爱敌人,要是我们连朋友都不爱?有时候,『它』爱;有时候『它』不爱。以我们目前的状况甚至不能真正渴望成为基督徒,因为同样的,有时候『它』渴望;有时候『它』不渴望。人并不能恒常渴望同一件事物,图为他本来渴望成为一名基督徒,但是突然间他想起曾在某商店看过一条精美却昂贵的地毯。他本来想着要成为一名基督徒,却开始盘算如何才能买到那条地毯,而彻底忘记基督徒这回事。也有可能有另一个人不相信他是一个多好的基督徒,他就恨不得把那人生吞。要成为基督徒我们必须『存在』,存在意指做自己的主人。如果一个人不是自己的主人他就一无所有,他不能成为基督徒,他只是机器罢了。机器不能成为基督徒,你自己想想看,一辆汽车、一台打字机,或是一台唱机能成为基督徒吗?它们只是为机率控制的东西罢了,它们不能负责。成为基督徒意指能负责,只有当一个人内在(甚至只有部份)开始不再机械行事,不只是坐而说而是起而行,能以行动表现渴望成为基督徒,才能接着来谈责任!

「你所阐述的基督教和我们所知道的基督教有什么关连?」某人问道。

「我不知道你所知的基督教是什么?」G回答,特别强调基督教这三个字,「必须经过深谈才能明白你对这个字眼的了解是什么。但是为了那些已经知道的人着想,我会说如果你喜欢,它是指秘传基督教。在适当的时机我们会谈到这些字的含意,现在我们要继续讨论我们的问题。

「刚才说出的渴望当中,最重要的是成为自己的主人,因为没有一件事不依此而成。比起这个渴望,其它的都只是童稚幻梦罢了,即使它们真的实现了,一个人也不知道如何利用。

「譬如刚刚有人说想要帮助他人,要能帮助别人,一个人必须先学会帮助他自己。很多人只是出于懒惰而沉浸在帮助他人的想法和情感里。他们太懒惰不想工作自己,此时想着能帮助别人则是非常愉快的,其实这只是自欺欺人罢了。如果一个人能看清他的真相,他根本不敢去想他能帮助别人,关爱世人或利他主义都是很美好的字眼,但是只有在一个人能自己选择去爱或不爱,要当利他主义者或本位主义者时,这些字眼才有意义,他的选择也才有价值。但是如果他一点自决能力都没有,而是不得不如此,只是随缘今天是个利他主义者,明天是个本位主义者,后天又是利他主义者,那就一点价值也没有!想要帮助别人,一个人必须先成为本位主义者,一个有意识的本位主义者,只有如此才能帮助别人,但是以我们目前的状况根本做不到这点。一个人决定做个本位主义者,但他却捐出最后一件衬衫;或是他决定捐出最后一件衬衫,却脱掉原先欲施舍对象的衬衫;也可能他本来决定捐出最后一件衬衫,却捐出别人的衬衫,如果那个人不想给他,使他无法给别人,他就不高兴,觉得受到冒犯。这种事经常发生,也会一直发生下去。总而言之,要从事困难的工作前,一个人必须先从简单的工作开始,他无法从最困难的开始。

「有一个问题是关于战争,如何能停止战争?其实战争无法终止,它是人们奴隶般生活的结果。严格说起来,人不该为战争而受谴责,因为战争是因宇宙力量及行星影响而起。然而人们丝毫不能抵抗这些影响,因为他们是奴隶。如果他们是人,而且能『做』,就能抵抗这些影响而不会互相杀戮!」

「但是明白这点的人应该可以做些事吧?」那个提起战争问题的人继续问道,「如果有足够的人认知到不该发生战争,他们能不能影响别人呢?」

「那些讨厌战争的人几乎打从创世以来就努力于此了,」G说,「但是战争仍旧越演越烈,它们非但没有减少,反而不断增加,普通方法无法阻止它们。所有关于宇宙、和平的会议等理论都只是懒惰和虚伪罢了。人不愿意想自己,不愿意工作自己,只想如何让别人来做他们所想的。如果有足够想停止战争的人真的聚在一起,他们会先向那些反对份子打一仗。他们还可能向那些也想停止战争,但是方法不同的人开战,人就是这个样子,不可能有所不同。战争有许多原因是我们无从知道的,有些原因在人,有些在外在世界,人必须由自身的原因着手。他如何能自外于外在影响,如果他受制于周围的一切,如果他不受事物束缚,就不会再受行星影响。

「自由、解放,这必须是人的目标。得到自由,挣脱奴役——这是人在稍微意识到自己情境时就该努力争取的。他如果里里外外都还是奴隶,就一无所获,也没有任何可能性。但是,他也不可能外表上得到自由而骨子里还是奴隶,因此要得到自由,人必须获得内在自由。

「内在奴隶性的主要原因在于人的无知,尤其是对自己的无知。如果没有自我知识,不了解他这部机器的工作和机能,人就不可能自由,也不能管理自己,他只是奴隶,只是被外在力量玩弄于股掌之间。

「因此在所有的古代教义中,解放之道的首要条件就是认识你自己。我们现在就来谈谈这几个来」

下一次聚会就以「认识你自己」这几个字开始。

「这几个字,」G说,「通常被视为苏格拉底的教训,事实上他们是许多更为古老的体系和学校的根基。当今思想即使知道有这么一个原则,对于它的意义及重要性却也只有一知半解。这个时代,即使对哲学或科学感兴趣的人,也不明白「认识你自己」这个原则是在谈认识自己这部机器的必要性。

「每个人的机器多多少少都造的差不多,因此一个人必须先研究他这部组织体的结构、机能和律则。在人这部机器中每件事物都互有关连,互相依赖,因此研究任何一种机能不可能不涉及其他机能,为了要了解其中一种机能,一个人必须了解所有一切。了解一切是可能的,但是这要花时间也要花力气,最重要的,必须应用正确的方法并得到正确的引导。

「认识你自己这个原则含意甚广。首先,想要认识自己的人必须了解它的意义、关连以及依靠为何。

「认识自己是个非常大,却也非常模糊遥远的目标。以人目前的状态根本谈不上认识自己。所以严格说来,他的目标不能界定为自我认知。自我研究应该是他的主要目标,如果一个人了解他必须研究自己就已经绰绰有余了。人必须设立目标以正确的方法研究自己及认识自己。

「自我研究是导向自我认识的方法或工作形式。

「但要研究自己,首先必须学习如何去研究,要从何处开始,以及用什么方式。人必须学习如何研究自己,而他先要学会研究自己的方法。

「研究自己的主要方法就是自我观察。如果没有适当观察自己,人永远不能了解他这部机器各机能间的关连,也不懂如何及为什么每件事在他身上都是『自行发生』的。

「要学会观察自己及正确研究自己就必须对人体机器的功能与特性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在观察机器的机能运作时必须了解机能间的正确联系,也必须立刻正确无误界定清楚。这界定不是语言文字而是一种内在界定,是藉着味道、感觉,就如同我们界定所有的内在经验一样。

「观察自己有两种方法:一是分析或试图分析,也就是试图寻找问题的答案,探究某事是依什么发生以及它为什么发生。二是登记,只是单纯记录某个时刻观察到的东西。

「自我观察,尤其是在初步阶段,绝对要避免分析或试图去分析。只有在认识这部机器的所有机能及所有支配的律则后,才可以开始分析。

「一个人为了要分析在自身发现的某个现象,他会问:这是什么?为什么它这样发生而不那样发生?或是他开始找答案,完全忘了做进一步的观察。当他越全神贯注于这些问题就越切断自我观察,甚至把它完全置之脑后。因此很明显,只有一件事能进行:要不是观察就是试图分析。

「除此之外,如果不知道普遍律则就试图去分析个别现象,也只是白白浪费时间而已。即使在分析最基本的现象之前,也需籍由。记录」来累积足够的素材,『记录』,亦即直接观察某一刻发生种种而得的结果,是研究自己最重要的素材。在累积相当数量的记录及对律则有相当的了解之后,才能开始分析。

「一开始,观察或『记录』必须建基于了解人这部机器活动的基本原理。如果不知道这些原理或不把它们牢记于心,都不能适当运用自我观察。所以一般人毕生所做的自我观察一点用也没有,无法导致任何成果。

「观察必须由区分诸机能开始。人这部机器的所有活动都可以归为四个特定的组群,各有它自己特别的心灵或『中心』控制。在观察自己时人必须要区分他这部机器的四个基本机能:即理智、情感、运动及本能机能,在自己身上观察到的每一个现象都与这四个机能有关。所以在观察之前,一个人必须先了解机能之间的差异;理智、情感、运动及本能活动各代表什么。

「观察必须从头开始,所有先前的经验及先前自我观察的成果都要先放在一边,它们可能包含许多珍贵的素材,但这些素材都是建基于错误的机能区分上,所以没有用,至少一开始它不能用于自我研究的工作。其中有价值的部份会在适当时机提供利用,但一开始最要紧的还是从头开始,一个人必须从头观察自己,就像他从未认识自己,也从未观察过自己。

「当人开始观察自己时,他必须努力在观察某现象的当刘,立即确定它属于哪一个组群,哪一个中心。

「有些人很难了解理智机能和情感机能的区分何在,有些人则不会分别情感和感觉或理智和运动冲动之间的差异。

「广泛说来,理智机能的工作总是在比较,理智推断总是比较两个或两个以上印象的结果。

「感觉和情绪不会推理,也不会比较,它们只以某个印象的外观,它是否令人愉快,及它的颜色、气味或味道来加以界定。更进一步说,感觉可以是无动于衷——既不冷也不热,既不令人愉快也非不快,例如「白纸」、红铅笔。在对红或白的感觉中没有愉快或不愉快的感觉。无论如何,颜色并非一定令人愉快或不快,这些感觉,所谓的五官及其它冷热等等的感觉都是本能的,情感机能或情绪则总是偷悦或不悦,无动于衷的情绪并不存在。

「由于人们感觉自己机能的方式有所差异,区分机能的困难又添一层。通常我们不了解这一点,总是过于认为人们相似,实则不然。事实上,人们认知的形式和方法存有很大的差异。有些人主要由理智认知,有些由情感,有些则由感觉认知。不同类的人及具有不同认知模式的人几乎不可能了解彼此,因为他们把同一件事物赋予不同的名称,要不就是使用同一个名称却指涉不同的事物。此外,还有其他种种可能的组合,一个人可能由理智和情感认知,另一个却由理智和感觉认知。某一种认知模式会立即导向某一种对外在事件的反应。不同的认知及对外反应造成的结果首先表现在人们不能了解彼此,其次则是不了解自己。一个人常常把他们的想法或理智认知看成是他们的情感,而把情感看成想法或把感觉看成情感,最后一种情形尤其常见。如果两个人由不同的角度来认知同一件事物,譬如一个人由情感,另一个由感觉入手,他们可能终其一生争论不点却不了解是什么使他们对某一事物持有不同的态度。实际上是一个人看到了事物的一面,另一人则看到了另一面。

「为了找到一个区分辨别的方法,我们必须了解每一个正常心理机能都是一种知识的手段或工具。藉着理智的帮助我们看到事物的一面,藉由情感看到另一面,藉由感觉又看到另一部份。对某一特定主题最完备的知识只有在我们同时以理智、情感及感觉去检查才能得到。任何致力追求正确知识的人都必须立意获得这样的认知。一般状况下,人们由歪曲凹凸的窗子看世界,甚至即使他明白这一点,也不能有所改变。种种认知的模式都依赖他有机体整个的运作,所有的机能都有所关连,相互制衡,都致力使彼此保持目前的状态不要变动。因此研究是一回事,改变又是另一回事。但研究是通往将来有可能改变的第一步。在研究初期阶段,人必须了解,会有很长一段时间他的工作只是研究,舍此无他。

「在一般情况下改变是不可能的,因为当人想改变某个情况时,他想改变的只是这一情况,但是人这部机器的每一部份都互相关连。尽管我们并没察觉自身诸机能的相互联系,每一机能必然都受其他某个机能或一系列其他机能的制衡,这机器在每个活动时刻所有细节都保持平衡。如果一个人观察自己发现他不喜欢某件事,想努力改掉,他也许能获得某种程度的成果,但除此而外他也必然会得到另一结果,是他压根儿没想到也不想要成当他努力破除每一件他不喜欢的事物时,便破坏了机器的平衡,许是它会努力创造一个新的机能以重建平衡,而这是令人意想不到的。举例来说,某人可能观察到他非常心不在焉,到处遗失东西,忘掉事情等等。他开始对抗这个习惯,如果他有决心又讲求方法,过一阵子他就能达成目标,不再健忘也不再丢东西、他能觉察这改变,但另外却有某件事他没注意别人却注意到了,那就是他变得暴躁,迂腐,爱吹毛求疵,讨人厌。暴躁易怒就是他改掉心不在焉这毛病换来的结果。为什么呢?这很难说,只有详细分析某人的心智特质才能显示为什么改掉一个特性却会导致另一特性出现,这并不是说改掉心不在焉就会变得暴躁,还极有可能出现另一些与心不在焉毫不相干的特性,例如吝啬、嫉妒等。

「所以要正确工作自己就必须事先考虑可能产生的副作用,只有如此才可以避免不想要的结果,或避免出现与目标及工作方向完全相反的特质。

「不过在这工作与人这部机器机能的总体计划中,有几点可以带来改变又不会产生副作用。

「我们必须知道这几个要点是什么,也要知道如何接近它们,因为假如不从它们开始就得不到成果,或只得到错误不当的结果。

「当人把理智、情感及运动机能的差异牢记于心,他在观察自己时必须立刻把那些印象归到这个或那个范畴,而首先他必须只记录那些他毫无疑问,能立刻归入所属范围的观察所得,他必须排除所有模糊可疑的情况,只记住那些毫无疑问的。如果工作得当,毫无疑问的观察就会快速增加。以前有疑问的都能清楚地被归为第一,第二或第三个中心。每个中心都有自己的记忆、联想与思考,事实上每个中心都包含三个部份:理智、情感及运动部份,但我们对于这方面几乎一无所知,每个中心我们只了解其中一部份。自我观察却能很快显示出我们的精神活动通比我们想的丰富,至少它的可能性远超过我们的想像。

「在我们观察诸中心运作的同时,也要观察在适当运作外的不当运作,也就是一个中心替另一中心工作:例如理智中心企图去感觉或假装在感觉,情感中心企图去思考,运动中心企图去感觉与思考。如前面提过的,某些情况下一个中心代替另一个中心是有用的,因为它能延续精神活动。但是一旦养成习惯技它就变成有害,因为它开始干涉正确的运作,使每一个中心丢下自己的工作不管,不去做该做的而去做那一刻它最想做的,一个正常健康的人,每一个中心都各司其职,也就是做名特别指定而最擅长的工作。

「生活中有些状况是理智中心可以独自应付解决的,如果这时情感中心插手,就会把事情搞得一团糟,而导致最不满意的结果。在一个不平衡的人身上中心互相代劳的情形屡见不鲜,而这就是『身心失衡』或『神经病』的意思。每个中心都讲个把工作推给别人,同时又拼命做别人的工作。

「情感中心替理智中心工作会导致不必要的紧张、激动和匆忙,取代了该有的冷静判断及深思熟虑;理智中心替情感中心工作会在原该当机立断的场合踌躇不前,使人无法分辨所处位置的特殊之处和有利时机,因为思考的速度太慢了。它周密拟定出一套行动计划后就依样画葫芦,也不管情势已经改变,需要一套新的行动方针。

「此外,某些情况下理智中心插手会引起完全错误的反应,因为它就是不能了解许多事件的微细差异及程度之别。对情感及运动中心而言非常不同的事件,在理智看来没什么两样,它下的决定过于笼统,不能与情感中心所可能下的决定一致。我们只要想一想思想的干扰能明白,亦即当理智头脑涉入情感、感觉或运动的领域,在这三种倩况下头脑的干扰都会造成不受欢迎的结果。

「头脑并不能了解情感的微妙差异,我们如果设想一个人论断他人的情绪就会明白,他并没亲身感受,所以他人的感受对他而言并不存在,吃饱的人并不能了解肚子饿的人,但对接者而言那感受确实存在。因此第一个决定,也就是头脑的,一定不能使他满意。依上述的方式理智也不能鉴别感觉,对它而言感觉是死的。理智也不能控制动作,像这类的例子俯拾皆是。不论一个人做什么,如果他试图慎重来行每一步行动。用头脑跟随每个动作,他会发现他工作的品质立刻改变。

「如果他正在打字,由运动中心控制的手指自会找出需要的字,但如果他试图在打每一个字之前自问:K在那里?这点在那里?这个字怎么拼?他立刻会出错,要不就会打得很慢。如果一个人用头脑开车,他只能以最低档行驶。头脑赶不上为了开车所需的动作,如果要全速开车前进,尤其是在大城市的街道上,一个普通人根本无法靠着头脑驾驶。

「运动中心若代替理智中心工作,就产生机械阅读或机械听话,就是一个人只读到或听到语词,完全没意识到他在读什么,在听什么,这种情形经常发生在注意力——亦即理智中心的活动方向——为某事占据时,运动中心就试图取代理智中心的空缺,但这很快就成为一个习惯,因为理智中心容易为了白日梦或想像分心,而不是为有用的工作、想法或沈思而分心。

「想像是诸中心工作不当的主要原因之一,每个中心都有自己的想像和白日梦,但一般说来,情感和运动中心会利用容易使唤的理智中心来做这些事,因为白日梦符合它们本身的倾向。白日梦正好与『有用的』心智活动相对,在这里『有用』指的是朝向一个明确的目标,并为了达成明确结果而行的活动。

「白日梦并不追求任何目标,也不努力求取结果,白日梦的动机总是来自情感中心或运动中心,而实际过程则。由理智中心完成。白日梦的倾向部份来自理智中心的懒惰,企图避免沿着一定方向朝明确目标工作的努力;部份则源自情感与运动中心重复它们自己的倾向,想保留或再造曾经有过或『纯属想像』的经验,不论是否愉快。去做不愉快甚至病态的白日梦就是人这部机器处于不平衡状态的显着特征。毕竟,一个人可以了解做愉快白日梦的原因,可以为它找个合理的借口。但去做不愉快的白日梦简直就是荒谬不可理解,然而人们却消磨大半生命时光做这些痛苦的白日梦,想像可能降临在他们或家人身上的不幸,想像他可能罹患的疾病或是必须忍受的痛苦。想像和白日梦是理智中心工作不当的例子。

「观察想像和白日梦的活动是研究自己的重头戏之一。

「下一个观察目标该是一般的习惯。每一个成年人全身上下都是习惯,虽然他可能没察觉或甚至矢口否认,但情况并非如此。三个中心都充斥着习惯,一个人要是不去研究他的习惯就不能认识自己,观察及研究习惯非常困难,因为为了要看出它们并加以记录,人就必须脱离它们,那怕仅仅只有一分钟。只要人被某个特殊习惯所支配,他就不能做观察;但只要他开始努力尝试对抗它,那怕力量微弱,他都能感觉注意到那个习惯,所以为了要观察及研究习惯,就必须尝试去对抗它们,这就是自我观察的实际作法。以前我们说过,一个人一点也不能改变自己,只能观察和记录,这是真的,但同样真确的是一个人如果不尝试对抗自己——亦即他的习惯——就不能观察及记录任何事,并不能产生实际效果,也就是它不能导致任何改变,尤其是任何持久的改变。但至少它显示出人的状况,没有对抗人就看不出他是由什么组成的。对抗细微的习惯非常困难而且乏味,但人没有它就不可能观察自己。

「甚至只要尝试研究运动中心的基本活动,人就开始对抗习惯。譬如说,一个人想研究他的动作,但如果他持续以平常姿势走路就须多能观察一分钟,不能再多,但如果他了解到他平常的走路方式含有几个习惯,例如走路有一定步长,一定速度等,然拔他试着做些改变,可能是走快点或慢点,跨大步些或小步些,他就能观察到自己,在走路时观察他的动作。如果一个人想要在写字时观察自己,他必须注意自己如何握笔,并尝试以不同的方式提笔,这样才可能微观察。为了要观察自己,一个人必须试着以不平常的方式走路,以不寻常的姿势坐着,或在习惯站立时坐着,而在习惯坐着时站立,在习惯使用右手的情况下使用左手,反之亦然。所有这些方法都可以用来帮助他视察自己,以及研究运动中心的习惯与联想。

「在情感中心的领域里,尝试去对抗习惯性立即表达不愉快的情感会很有用。很多人发现自己很难克制不去表达对天气的感受,更难的是,在他们看到某人或某事违反他们所认为的秩序或正义时,不去表达不愉快的情感。

「除了作为一个观察自己的好方法之外,对抗表达不愉快情感还有另一层意义,它是人可以改变自己或改变习惯而不会产生其它不良习惯的少数方法之一。所以观察自己和研究自己一开始一定伴随对抗表达不愉快情感。

「如果在观察自己时做到所有这些原则,一个人就能记录下一系列关于他不同层面的素质。首先他会清楚无疑地记下他的行动、思想、情感和话语都是外在影响的结果,没有一样来自他自己。他会明白看出他事实上是个机器,依照外在刺激的影响而行动。他会感觉自己全然的机械性,每件事都是发生的,他不能『做』任何事。他是一部机器,受制于外在的偶然冲击,每一次冲击都引出一个我,另一次新的冲击出现,前面的那个我就被另一个我取而代之,环境有一点改变时又会出现一个新的我。一个人会了解到他一点也不能控制自己,他不却道下一刻他会说什么或做什么,他会明了他根本一刻也不能对自己负责。他会了解到如果他依然故我,没做出意料外的举动,那也只是因为外在没有意料外的改变发生。他也会了解到他的行动完全由外在情势控制,他的内在并没有任何永久可以产生控制的东西,也没有一个永久的机能和状态。」

G的心理学理论有一些论点特别引起我的兴趣。

第一点是改变自己的可能性,亦即当一个人以正确的方法观察自己,立刻就能开始改变自己,而且永远不能发现自己是对的。

第二点是「不表达不愉快情感」的要求。我立刻就发现这里头大有文章,后来证明我这发现没错,因为对情感的研究与工作成为其投整个体系发展的基础,不过这是非常接来的事了。

第三点是运动中心的观念,当我一听到它立刻引起我的注意,我即刻开始思考,吸引我的主要是G对放运动机能及本能机能所做的关连。它们相同还是不同?再者,G这种分法和一般心理学的分法有什么相关?除了某些保留外,我认为可以接受旧有的分法,也就是把人的活动分为『有意识』的『全然自动的』(其一开始是有意识的)、l本能的l(权宜性的,但没有意识到的),以及『反射动作』(不论复杂与否,都不是有意识的,而在某些情况下是非权宜性的。)此外,有些活动是受内在情绪或不知名的冲动而产生的。

G把这整个分法通通推翻。

首先他完全否认『有意识的』活动这回事,因为从他所说的,没有一件事是有意识呢。『潜意识』这个术语是某些作者的理论重点之一,但此时却变得相当无用而且误导,因为不同类的现象都被归结到『潜意识』的范畴。

如果依照控制的中心来区分各个活动,就厘清了所有对这些区分可能有的游移和怀疑。

G这套体系尤其重要的是指出同一个活动可能源自不同的中心,有个例子是新兵和老兵操练步枪,前者由理智中心操练,促者由运动中心来做,而且做得好多了。

但G并不把运动中心支配的活动称做『自动的』,他用这个词来指一个人自己没有察觉的活动,如果相同的活动被人所观察,就不是『自动』了。他认为自动的行为涵盖甚广,但运动机能不同于自动机能。更重要的是,他在每个中心都发现自动活动,例如,他说及「自动思考」和「自动情感」。当我问及反射动作时,他说那是「本能活动」。我随后了解到所有外在活动里他认为只有反射动作才是本能活动。

我对外他所描述运动及本能机能的关系深感兴起,与他谈话时我经常会回到这个话题。

G首先提醒一般对「本能」和「本能的」这两个词的误用,从他的谈话中可以得知这些字词只能适用于有机体的内在机能,包括心跳;呼吸、血液循环、消化等都是本能机能,这范畴中唯一属于外在机能的是反射动作。本能机能和运动机能有下列不同:人的运动机能正如动物,像鸟类与构一样,都是要学才会的,但本能机能则是不学就会的。人天生的外在动作很少,动物比较多,但也说不准,有的比较多有的比较少。但通常被解释成「本能」的动作,都是一连串学自长辈的复杂运动,运动中心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模仿的能力,运动中心不加思索模仿它所看到的事物。这就是关于动物具有神奇「智力」,或是「本能」取代智力,使它们能表演一连串复杂又权宜的动作的传说根源。

一个独立的运动中心,一方面不依赖也不需要头脑,图为它本身就是一个脑;另一方面它不依赖本能而必须学习。这个观念把许多问题推至一个全新的境地。运动中心藉由模仿工作,解释了峰巢、白蚁窝和蚁丘等可存在秩序的保存。藉由模仿,一代完全由另一代的模型来建构自身,而不能有所改变或违反模型。但模仿并不能解释到底这秩序一开始是从何而来。我一直很想和G讨论与这有关的种种问题,但他总是进而不答,而把谈话导向人以及研究自己的实际困难。

其后当我明了每个中心不只是一个原动力,同时也是一个「接收装置」,接收各种不同——有时甚至来自远方的影响力,许多观念都因此豁然开朗。当我想到曾经谈过关于战争、进化、人口迁移等的看法;当我想像成群结队的人可以在行星影响之下迁徙,我开始明了我们论定个人行动的基本错误。我们认为个人的行动由自己所主导,我们不曾想像过。群体当可能是由顺从外在刺激的自动机器所组成,他们并非受到意志、意识或个人倾向的影响,而是受制于可能来自远方的外在刺激所摆布。

「本能机能和运动机能,能不能被两个不同的中心控制?」有一次我问G。

「可以,』G说,「而且除了它们两者之外还要加上一个性中心,这就是身体下部的三个中心。性中心是本能和运动中心的中和中心。身体下部可以独立而存,因为其中的三个中心是三力的导体,理智中心和情感中心并不是生活不可或缺的。」

「身体下部中哪一部价是主动,哪一部份是被动的?」

「不一定,」 G说,「某一刻是运动中心主动,本能中心被动,下一刻却是本能中心主动而运动中心被动。你必须在自己身上找出这两种状况。但除了有不同的状况外,也有不同的类型,有些人运动中心比较主动,有些人则是本能中心主动。但为了推论方便,尤其在一开始比较着重只解释原则时,我们把它们看做是一个中心里同一层次的不同机能。如果你就理智、情感和运动中心来看,它们属于不同层次,但运动和本能中心则属与同一层次。其后你就会了解这些层次是什么意思,它们各依什么而定。」
离线五味子
发帖
60
开心币
0
好评度
528
只看该作者 16楼 发表于: 2002-09-08
探索奇迹(7)—为什么我们不记得自己
第七章:为什么我们不记得自己

有一次我和G谈话时,我问他人有没有可能达到「宇宙意识」,而且不只是一瞬间而已。我是以人可能达到的更高意识来了解什麽是「宇宙意识」,这个观念我先前在《第三工具》探讨过。


「我不知道你所谓的『宇宙意识』是什麽,」G说,「它是一个含混不清的名词,每个人都可以随自己高兴把任何东西称做『宇宙意识』。一般所谓的『宇宙意识』只是幻想,只是与情感中心强烈运作有关的联想和白日梦而已。有时候它接近狂喜,但在一般情况它只是一种主观的情绪经验,与梦属於同一层次。但除此之外,在我们能谈论『宇宙意识』之前,必须先界定意识是什麽,你怎麽界定它?」

「一般认为意识是不能界定的,」我说,「说真的,如果它是一种内在特质,怎麽能被界定?我们用尽一般方法都不能证明意识在他人身上是否存在,我们只能从自己身上验证。」

「一派胡言,」G说,「这只是一般科学的诡辩罢了,你早该把它丢掉了。你刚才所说的只有一点是对的: 你只能在自己身上知道意识是什麽。注意我说的是你能知道,因为只有在你拥有它的时候你才知道。当你还没有得到它时,你知道你还没得到,但不是在那当刻,而是事後才知道。我的意思是当它再度来临时你才知道它已经有好一段时间不在了。你可以找到或记得它消失及再现的时刻,你也能界定哪一刻你比较接近有意识,哪一刻又远离它。藉着观察自己意识的出没,你一定能看出一个你目前看不出、也不会承认的事实,那就是意识出现的时刻非常短暂,中间往往隔着长时间全然无意识又机械性的机器运作。你将会看出你可以毫无意识地思考、感觉、行动、说话及工作。如果你学会在自己身上看出有意识的时刻和长时间的机械行为,你就可以万无一失地看出别人什麽时候意识到他们正在做的事,什麽时候没有。

「你最大的错误在於认为你一直有意识,而且意识要不是一直都在,就是从不存在。事实上,意识是一种不断变化的属性,一会儿在,一会儿不在,而且具有不同的等级和层次。一个人必须去感觉与品尝意识本身及其各种层次。在这个情况里没有任何定义能给你帮助,而且只要你不了解到底要界定什麽,也不可能有任何定义。科学和哲学不能界定意识是什麽,因为他们想在它不存在之处界定它。我们必须把意识及意识的可能性分开,我们只有意识的可能性及它的灵光一闪,所以我们不能界定意识是什麽。」

我不能说我一下子就清楚上述所说的一切,但是之後有一次谈话让我明白了这些论点所根据的原理何在。

在一次聚会中G一开始问了一个问题,要每个人轮流回答。这问题是:「什麽是我们在观察自己时所注意到最重要的一件事?」

在场的一些人说他们试图观察自己时,感受特别强烈的是无法停止思绪的起起伏伏;另一些人则很难区分不同中心的工作。我显然是没有全盘了解这个问题,要不就是答非所问,因为我说我最感震撼的是这体系中每一个观点都互相关连,宛如一个「有机体」;还有就是知道这个字的全新意义--不仅是知道这个或那个,而是知道这个与整体中其他部份的关连。

G显然很不满意我们的答覆。我开始有点了解他在这种场合的心境如何。我看出他希望我们之中有人指出某件特定的事,是我们漏掉的或是无法了解的。

「你们之中没有一个人注意我曾经告诉你们最重要的事,亦即没有一个人注意到你们不记得自己(他特别强调这几个字)。你们并没有感觉你们自己;也没有意识你们自己。对你们而言,是『它观察』,正如同『它讲话』,『它思考』,『它笑』一样。你们没有感觉到:我观察,我注意,我看。每一件事都还是『被注意』,『被看』...。为了要真正观察自己,一个人必须先记得自己(他再一次强调这些字)。试着在观察自己时记得你自己,然後告诉我结果如何。只有伴随记得自己的结果才有价值,否则你自己不在你的观察里这样的观察还有什麽价值?」

G这番话使我沉思良久,对我来说它似乎是上次我们谈论意识的关键所在。不过我决定先不下任何结论,而试着在观察自己时记得我自己。

第一次尝试就把我难倒了。尝试记得自己毫无所得,除了显示了我们根本从不记得自己。

「你们还奢望什麽?」G问道,「这个觉察非常重要,知道这件事的人(他强调着几个字)就已经知道很多了,问题是没有人知道。如果你问一个人他是否记得自己,他一定回答可以。如果你告诉他他不能记得自己,他一定会生气,要不就认为你是个大傻瓜。生活的全部人类存在的一切,全然的盲目就是根源於此。如果一个人真的知道他不能记得自己,他就快要了解他的素质了。」

G所说的及我所想的,尤其是记得自己的尝试,使我确信我正面临一个全新的课题,是科学及哲学目前尚未碰触到的。

不过在做任何推演之前,我先试着描述我所做的有关记得自己的尝试。

第一个印象是当我尝试去记得自己或意识自己,告诉自己我正在走路,我正在做,在我持续觉察这个我时,思想就停顿了。当我在感觉我时,我不能思考也不能讲话,甚至感觉也变得迟钝,而且用这种方法也只能记得自己片刻而已。

先前我曾经做过一些在瑜珈训练书籍提到的停止思想的实验,例如爱德华.卡本特的《从亚当的高峰到》(From Adam's Peak to Elephanta),虽然它的描述非常概略。我对於记得自己所做的第一次尝试使我想起我的实验,事实上它们几乎同一回事,除了一点差别:在停止思想时,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努力不让思想通过;而在记得自己时,注意力一分为二,一部份朝向上述的努力,另一部份则去感觉自己。


上述最後一点体会使我得到某种也许不十分完全的「记得自己」的定义,但实行起来确非常有用。

我说的是注意力的划分,这注意力是记得自己的显着特徵。

我这样表达:当我观察某件事物时,我的注意力朝向被观察的对象,是一条单向射线:

我 -----> 被观察的对象

在这同时我试着记得自己,我的注意力既朝向被观察的物体,也朝向我自己,成为双向射线:

我 <----> 被观察的对象

如此定义後,我看出问题在於把注意力朝向自己的同时,不能减弱或消去朝向其他事物的注意力。此外,这所谓的「其他事物」可以在自己身上或也可以在身外。

分开注意力的第一步尝试显示出它的可能性,同时我也看清了两件事情:
1) 我看出由这方法而得的记得自己不同於「感觉自己」或「自我分析」。它是一个全新又有趣的状态,却有着异常熟悉的况味。
2) 我明白记得自己的时刻确实在生活中出现过,虽然屈指可数。只有费心去产生这些个时刻才会有新奇的感觉。事实上我在很小的时候就熟悉这种滋味了,它们或来自出其不意的新环境、新地方;旅游时处在陌生人当中,比方说,一个人突然审视四周说:好奇怪!我竟然在这里;或来自非常情绪化的时候,或是在危险的当刻,当一个人听到自己的声音,并且从外面反观自己。

我相当清楚我对於生活最早的记忆,以我为例是非常早年的记忆,就是记得自己的时刻。这个觉察使我领悟更多东西,亦即我看出我只记得过去那些我记得自己的时刻。其它的一切我只知道它们发生过,却无法一一唤醒,再次经历它们。但是那些我记得自己的时刻至今仍然栩栩如生,和现在没有两样。

我还不敢下结论,可是我已经知道即将导出一个伟大的发现。我以前总是震惊於我们的记忆是如此微弱不足,这麽多事情都消失了。对我而言,生命的荒谬就缘於此:为什麽要遍经世事以便其後将它们遗忘?此外,这里头有某种退化。一个人感觉某事对他意义非同小可,他认为一定会永志不忘;一年两年过去了--那件事已不复记忆。现在我清楚为什麽会如此,而且非如此不可。如果我们的记忆只在那些记得自己的时刻才鲜活起来,也就难怪我们的记忆力如此贫乏。

所有这些都是最初的体会,其後当我开始学会分开注意力,我看出记得自己所带来的奇异而美好的感觉,当我们处於一般状态时,这种感觉只在极少数例外的情况出现。比方说,那时我常常在夜晚留连於圣彼得堡中,去「感觉」那里的房子和街道。圣彼得堡充塞着这种奇异的气氛,房子,尤其是老房子,彷佛有生命似的,我只差没有与它们交谈。这并不是「想像」,我并没有想任何事情,而只是边走边看,试着记得自己,这些感觉就自己跑来了。

其後用这种方法,我有许多意外的发现,不过这以後再谈。有时候记得自己并不尽然成功,有时候它则伴随不寻常的观察。

有一次我走在Liteiny街上朝Nevsky走去,但我费尽心力也不能集中注意力记得自己。噪音、动作,每件事物都使我分心,每一刻我都一失神忘了注意,又回过神来,然後又忘记。最後我对自己产生莫名的恼怒,转进左边的巷道,下定决心要记得自己片刻,至少到走到下一条街为止。我走到Nadejdinskaya街时,都还保持着注意力,也许只有几秒闪失。接着我又转向Nevsky街,发现在安静的街道上比较容易保持思想不断线,所以就想在闹街上考验一下自己。我走到Nevsky街时,仍然记得自己,并且就快要体验到内在平和与信心的奇异情感状态,这是来自於先前艰苦的努力。在Nevsky街的转角处有一家烟草店,我的香烟就是在那里制的,在仍旧记得自己的状态下我想要到那里订制一些香烟。

两个钟头之後我在很远的Tavicheskaya街上猛醒过来,我正搭乘izvostchik要到印刷商那里去。这种惊醒的感觉异常鲜明,我几乎可以说我是苏醒过来了。我立刻记起所有一切,我是怎麽走在Nadejdinskaya街上,我是怎样记得自己,我是怎麽想到香烟,我是怎麽在这个念头掉入并消失在一场熟睡之中。

在这沉睡的同时,我仍然保持连贯又便捷的行动。我离开烟草商之後,回到我在Liteiny的房子,打电话给出版商,写了两封信,然後离开屋子。我走在Nevsky街道的左侧到Gostinoy Dvor,打算走到Offitzerkaya。然 後我改变主意,因为天色已晚。我搭乘izvostchik到Kavricheskaya去找我的出版商,在沿着Tavricheskaya的路上我开始感到一阵奇怪的不安,好像我忘了什麽东西--然後突然间我记起我已经忘了记得自己。

我把我的观察和推演告诉团体的伙伴,也告诉一些文艺界的朋友和其他人。我告诉他们这是整个体系及整个工作自己的重心所在。现在工作自己不再是个空洞的词句,而成为充满意义的事实,因为这点,心理学变成一门精确又实际的学科。

我说欧洲及西方心理学一般都忽略了一个极为重要的事实,那就是我们不记得自己;我们在熟睡中生活、行动、思考,这并不是比喻,而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但同时如果我们花了足够努力,也可以记得自己,可以清醒。

我对於我们团体伙伴及圈外人不同的了解颇为震惊。我们团体伙伴即使不是一点就通,也了解到我们遇到了「奇迹」,它是一个「新」东西,以前从未存在过。

其他人并不了解这一点,他们不把它当一回事看,有时他们甚至要向我证明这种理论以前就存在了。

Volinsky是一个我常见面的朋友,自1909年以来我们时常交谈,我极为看重他的意见,他认为「记得自己」这观念对他一点都不稀奇。

「这是一种领觉(apperception),」他告诉我,「你没有读过Wundt的逻辑吗?你会在那儿找到他对领觉最新的定义,那与你所说的一丝不差。『单纯观察』是知觉(perception),『观察而又记得自己』,如你所说的,就是领觉。Wundt当然知道它。」

我不想和Volinsky争辩。我读过Wundt,当然Wundt所写的和我告诉Volinsky的是两回事。Wundt曾经逼近这个观念,但是其他人也同样接近然後朝向不同的方向。他没有看出这个藏在他对不同形式知觉思考的观念非同小可,因此就不知道缺乏意识这观念以及有可能有意创造出意识这观念应该是我们思考的中心。奇怪的是当我向他指明这一点时,Volinsky仍然看不出来。
随後我不得不相信这观念被一层莫测高深的薄纱所掩盖,不为那些否则是很聪明的人所理解--而後来我才明白为什麽如此。

下一次G从莫斯科回来的时候,看到我们热中於记得自己的各种实验以及对这些实验的讨论,但是他的第一次讲课却谈及另一些事。

「在正确的知识中对人的研究必须与对世界的研究平行发展,而对世界的研究必须与对人的研究平行发展。律则到处都是一样的,不管在世界或人身上。学会了任何一条律则的原理之後,我们必须同时寻找它在世界及人身上的显现。此外,有些律则比较容易从世界来观察,有些则在人身上较易观察。所以在某些情况中从世界开始再推衍到人身上比较好,有些则是由人推衍到世界比较好。

「这种对人对世界的平行研究使学生看到每件事物根本上的统一,也可以帮助他在不同层级的现象中发现类比。

「统治人及世界所有历程的基本律则其实非常少,一些基本力量不同的组合就创造出外表上看来多样的现象。

「要了解宇宙的机械部份就必须把复杂的现象化约成这些基本力量。宇宙的第一个基本律则就是三力的律则或称为三律。依照这律则,所有世界的每一个行动、每一个现象毫无例外的都是三力同时作用的结果--积极力、消极力及中和力。关於这点我们已经谈过,以後开始每一个新的研究,我们都会回头来谈它。

「另一个基本律则是七律或称为八度音阶律则。要了解这个律则的意思,我们必须把宇宙看成由振动所组成。这些振动充斥在构成宇宙的各式各样、不同层面及密度的物质当中。它们发自不同的根源,行进不同的方向,互相穿梭、撞击、强化、减弱、阻碍彼此等。

「就这点而言,依照西方一般接受的观点,振动是连续不断的,意指不间断的进行上升或下降,只要起动力能持续作用,并且能克服介质的阻力。当起动力耗尽而介质的阻力占了优势时,振动自然就逐渐消失,终至停止。但在自然衰竭开始前,振动的进展是规律而渐进的;如果没有阻力,还可以永不止息。所以我们物理的一个基本定理就是振动的连续性,虽然它从来没有被精准地陈述,因为从来没人反对过。在一些最新的理论中,这项定理已经开始动摇,然而物理界仍然没有关於振动性质的正确观念,或是我们在真实世界中对振动的概念。

「在这个例子里,古代知识与现代科学是相反的,因为在对振动的了解上,古代知识提出了振动不连续性。

「这个振动不连续性的原理是指自然界所有振动一个明确又必然的特性:不论上升或下降,都不是规律进展,而是有间歇性的加速和减速。我们还可以把这个原理说的更清楚点,也就是振动中的起动力并不是规律作用,而是时强时弱,这冲力可以不改变其性质作用,振动也可以一定规律进展一段时间,而这全是由这冲力的性质、介质及状况等来决定。但是在某一个时刻这冲力发生变化,振动不再听它指挥,在很短的时间内慢了下来,而且在某程度改变它们的性质和方向。举个例子,上升振动在某个时刻开始减速,而下降振动在某个时刻也开始减速。经过这暂时减速後,上升和下降的振动又重回先前的频道,规律上升或下降一段时间,直到一个突然的阻碍又出现为止。关於这点值得注意的是这动力规律作用的周期并不平均,而振动减速的时刻也不对称,周期有长有短。

「要确定减速的时刻,或振动上升或下降时的阻碍,振动进展的路线依据某一特定时空下振动次数的加倍或减半而分为好几个区间。

「我们现在来假想一条加速振动线。从它们一秒振动千次的速率算起,一段时间後,速率加倍变成一秒振动两千次。

( 图 七)
「前人已经发现并证实在一段振动间隔内,在一给定振动次数到加倍次数之间,有两个地方发生加速振动的减速,一个靠近开端但不是开端本身,另一个则靠近尾端。

( 图 八)
「古代科学早就知道支配振动减速或偏离原始方向的律则。这些律则已经被编入一个特别的公式或图表流传至今。这公式中振动加倍的区间被区分为八个不平均的阶段,依振动中增加的速律而定,第八阶段又回到第一阶段,只是速率加倍。这个振动加倍的区间或是振动由某一给定次数进展到加倍的路线,称为一个八度音阶,亦即由八组成。

「把一振动加倍的区间分为八个不等部份的原理,是在於观察到整个八度音阶中振动会不规律的增进,而各个『阶段』在进展的不同时刻会加速或减速。

「八度音阶的观念便以这个公式师徒相传,也在校际间交流。在很早以前其中一个学校把这个公式应用到音乐上,由此得到了七音音阶,这早在上古时代就已得知,然後被遗忘,然後重被发现或又『找到』。

「这个七音音阶是一个宇宙律则的公式,这律则被古代的学校算出,然後应用到音乐上。然而,如果我们研究八度音阶这个律则在其它振动的显现,就知道这个律则四处如一,光、热、化学、磁力等振动与声音振动都臣属於相同的律则。比方说,光谱为物理所知;在化学中,元素周期表无疑地与八度音阶的原理有关,虽然科学对这关连知道的仍不够清楚。

「研究七音音阶的结构,为了解宇宙八度音阶的律则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让我们再回到刚刚那个上升音阶,也就是振动频律逐渐增加的音阶。假想这音阶由一秒振动一千次起速。我们就把这一千次振动订为do,振动频律逐渐增加。当到达一秒振动两千次时就是第二个do,也就是下一个 音程的do。

( 图 九)
「由一个do到下一个do的区间被分为七个不相等的部份,因为振动频律并不是规律地增加。

(图十)
「音符的音调比率,或是振动的频率如下所示:
「如果我们把do当成1,那麽re就是9/8,mi是5/4,fa是4/3,so是3/2,la是5/3,si是15/8,do是2。


( 图十一)
「音符间不同的加速或音调的差异如下所示:
do和re之间 9/8: 1 = 9/ 8
re和mi之间 5/4: 8/9 =10/ 9
mi和fa之间 4/3: 5/4 =16/15加速慢下来了
fa和sol之间 3/2: 4/3 = 9/ 8
sol和la之间 5/3: 3/2 =10/ 9
la和si之间 15/8: 3/2 = 9/ 8
si和do之间2 :15/8 =16/ 8加速又慢下来了

「音符间的差异或音符间音调的差异称为断层。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八度音阶有三个断层:9/8,10/9,16/15,各自对应一个整数:405,400 及384。最小的断层发生在mi和fa及si和do之间,这里正是减速的地方。
「关於七音音阶,通常认为(理论上)每两个音符之间有两个半音,但是mi-fa及si-do例外,它们都只有一个半音,另一个半音被省略不用了。
「如此就得到二十个音符,其中有八个基本音符:do,re,mi,fa,sol,la,si,do 及十二个中间音: 介於下面两个音符之间的两个中间音
do-re
re-mi
fa-sol
sol-la
la-si
及介於下面两个音符之间的一个中间音
mi-fa
si-do
「但实际上,亦即在音乐上不用十二个中间半音,而只采取五个音符,也就是介於下面两音之间的一个半 音:
do-re
re-mi
fa-sol
sol-la
la-si
「在mi-fa和si-do之间没有采取中间音。
「如此,七音音阶的结构显示了『断层』的宇宙律则,或是缺空的半音。在这种情形下,我们以『宇宙』或『机械』的意思来谈论八度音阶,只有mi-fa 和si-do之间的断层才叫做『断层』。

「如果我们全盘掌握了八度音阶的意义,便会对整个生活,以及我们观察到的各层级的宇宙现象的行进和发展有全新的看法。这条律则解释了为什麽自然中没有直线存在,为什麽我们不会思考也不会做,为什麽我们所有的只是想法,为什麽每件事都是发生的,而且常常与期望相反。所有这些现象都正是『断层』,或是振动发展中的减速产生的清楚而直接的结果。

「在减速的时刻到底发生了什麽事?就是脱离原轨而发生偏向。这个八度音阶开始时由箭头方向前进:

( 图 十 二)
「但在mi和fa之间发生偏向,这条线由do开始转变方向

( 图 十 三)
经过fa,sol,la,si,然後偏离原来由do,re,mi显示的方向下转。在si和do之间第二个『断层』产生一个新的偏向,进一步改变方向。

( 图 十 四)
「下一个八度音阶偏向更厉害,再下一个又偏得更厉害,所以这条八度音阶最後可能转了一圈,与原先方向反向而行。

( 图 十 五)
「继续发展下去,这条八度音阶或是振动进展的路线可能回到原点,换句话说,形成一个完整的圆。

( 图 十 六)

「这项律则显示了为什麽我们的活动不会直线进行,为什麽一开始做的是某件事,我们实际上却在做另一件完全不同的事,通常与原先正好相反,虽然我们没有注意到而一直以为我们还是在做同一件事。

「这件事以及其它许多事情只可以藉由八度音阶律则,以及了解『断层』的角色及重要性,才得以解释。 这断层使力量发展的路线经常改变,断续前进,『与它自己反向而行』等。

「像这样事物的路径过程,亦即方向的改变,可以从每一件事观察得到。在一阵精力旺盛的活动或是强烈 情绪或是正确的了解後,反作用力发生了:工作变得乏味累人;情感开始产生疲惫和漠然;不再正确思考而开始寻找妥协折衷;压抑、逃避棘手的问题。这条路线仍旧往前进展,只是方向变了。工作变得机械性,情感越来越弱,终於降到一般生活事件的层次;思想变得专断而表面。一切会如此进行一段时间,然後又发生反作用力,又停止,又转向。力量的进展可以持续,但是一开始无比热诚的工作已经变成义务又无用的例行公事而已,一堆全然陌生的因素进入情感-- 顾虑、苦恼、激怒、敌意;思想开始兜圈子,反反覆覆,本来已经发现的出路便逐渐丧失。

「人类所有的活动也是如此。在文学、科学、艺术、哲学、宗教、个人生活,由其是社会和政治生活中,我们都可以观察到力量进展的路线是如何偏离原先的方向,过了一段时间之後正好反其道而行,却仍然保有原先的名义。由这个观点来研究历史显露出最意想不到的事实,却是机械的人性最不想注意的。力量进展的路线中,像这种方向改变的情况最有趣的例子莫过於宗教的历史,尤其是基督教的历史,如果能够持平研究的话。想想看由福音书对爱的宣扬转变到宗教审判,或是由早期研究秘传基督教的修道者转变到计算多少天使可以放在针尖上的训诂学者,这条力量进展的路线中间要经过多少转折。

「这个八度音阶的律则解释了生活中许多原先不可理解的现象。
「首先是力量偏向的原理。
「其次,世界上没有一样事物会停留在原地或保持原状,每一事物都在移动,每一事物都在迁移、改变, 必然会发展或衰微,减弱或退化,亦即它在八度音阶上不是上升就是下降。
「第三点,在上升及下降的八度音阶的实际发展中,变动与升降也不断发生。

「到目前为止,我们谈的主要是振动的不连续性和力量的偏向。现在我们必须掌握另外两个原理,亦即每一条力量进展的路线不是上升就是下降,以及每条上升或下降的路线中自身也有周期性的起伏。

「没有一件事物可以在同一个层次上发展。上升或下降是任何活动必然的宇宙情况。我们既不了解也没看出我们自身和周遭是怎麽回事,因为我们要不是在没有上升时没有考虑到下降的必然性,要不就把下降误认为上升,这是我们自我欺骗的两个基本原因。我们没看出第一点是因为我们总认为事物可以长久保持在同一个层次;没看出第二点则是因为我们误认的上升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就像不可能由机械性的方法来增加意识一样。

「学会分辨生活中上升和下降的八度音阶之後,我们还要学会分辨八度音阶自身的上升和下降,不论在生活的那一个领域我们都可以看出没有一件事可以保持均衡不变,无论在每一处或每一事都以钟摆的摆荡行进,像波浪般起起又伏伏。我们用在某一个方向的精力一下子增长,过後又突然减弱;我们的心情无来由的『变好』或『变坏』;我们的情感、欲望、意图和决定都是时时在上升和下降之间摆荡,增强或减弱。

「一个人身上可能有上百个钟摆在来回摆动,这些上升和下降,这些像波浪般起伏的心情、想法、情感、精力和决心等,都是八度音阶中介於『断层』之间力量进展的周期或是『断层』本身中。

「属於心理层次以及与我们生活直接相关的许多现象,都依赖八度音阶律则的三个主要显现。我们对所有领域的知识都不够充份不够完全,正是缘於这个八度音阶律则,主要是因为我们由一个方向起步,其後不知不觉换了另一个方向前进。

「正如前面说过的,古代知识早就知道八度音阶律则的所有显现。
「甚至我们对时间的区分,亦即把一周七天分为工作日和安息日,都与我们依这通则而定的活动的相同特性及内在情况有关。圣经上说上帝以六天来创造世界而在第七天停工休息,这也是八度音阶律则的表现或象徵,虽然并不十分完全。

「建基於对八度音阶律则的了解而做的观察显示出『振动』会以不同的方式进展。在被打断的八度音阶中它们才一开始就衰退,被其他相交或反向进行而且更为强大的振动所淹没或吞噬。在转向的八度音阶中,振动改变了性质,产生与先前预期刚好相反的结果。
「只有在宇宙层次的八度音阶,不论上升或下降,其振动的进展才能遵循开始的方向持续而有条理。

「进一步的观察显示正确而一致的八度音阶进展虽然很少,却仍然可以从生活中各种场合、大自然的活动,甚至人类的活动中观察得到。

「这些八度音阶的正确发展建基在看似意外上头。有时後是一个八度音阶与某个特定八度音阶平行前进,与之交错或相遇,以某种方式填补了它的断层,使得这一个特定八度音阶能够突破阻碍,自由进展。观察这一类八度音阶的正确进展确立了一件事实,那就是当这特定八度音阶要经过『断层』时,如果加进一个力量及特性与它一致的额外冲击,它就能沿着原来方向毫无阻碍的往前进展,既没有失去什麽,也没有改变性质。
「在这种情况下上升及下降八度音阶在本质上有差异。

「在上升的八度音阶中,第一个断层在mi与fa之间。如果相应的额外能量在这时进入,这个音阶就会顺利一路进展到si;但是在si和do之间需要一个比mi和fa所需还强大的『额外冲击』使它能正确进展,因为在此处八度音阶的音调相当高,要克服进展的阻碍需要更大的强度。

「在下降八度音阶中,情况就正好相反,最大的『断层』发生在一开始的地方,正在do之後,填补的素材通常来自do本身或是由do引发的侧生振动,因为这缘故,下降的八度音阶比上升的八度音阶容易进展,通过si 之後就一路顺行到fa;在这里又需要一个『额外冲击』,它远比第一个介於do和si之间的『冲击』弱多了。

「在以创造射线形式到达我们这里的大宇宙八度音阶,我们可以看到第一个八度音阶律则的完整实例。创造射线由绝对者开始,绝对者就是一切,这一切具有完全的统一,完全的意志和完全的意识,在自身内创造了诸世界,以此开始下降的世界八度音阶。绝对者是这个音阶的do,绝对者创造的诸世界就是si,在这个情况里do和si的『断层』由绝对者的意志所填满。创造的过程藉由原动力及『额外冲击』继续进展,由si来到la,la 对我们而言就是恒星世界--银河。由la来到sol--我们的太阳--太阳系。sol来到fa--行星世界。此处行星世界与我们地球之间产生一个『断层』,这是指行星放射携带各种影响射向地球但却无法达到,或正确地说它们没有被接收,因为地球把它们反射回去了。为了要填补创造射线此处的断层,一项特别的装置被创造出来,以便吸收并传递来自行星的影响。这个装置就是地球上的有机生命。有机生命把所有朝向地球的影响传送给它,并且使地球(宇宙八度音阶的mi)可以进一步发展及成长。然後来到月球,或是re,接着是另一个do--空无。在一切和空无之间贯穿了创造射线。

「你知道有个祈祷是‘Holy God,Holy the Firm,Holy the Immortal’吧 ?它来自古代知识。Holy God 指的是绝对者或一切,Holy the Firm 指的是绝对者或空无,Holy the Immortal 则是指介於它们之间创造射线的六个音符。这三者合而为一,是一个共存而不可分的三位一体。

「现在我们要来仔细讨论『额外冲击』这个观念,它使力量的路线能够到达设定的目标。就如我以前说过的,冲击可能来的很偶然,偶然本来就是不定数,但是有一些力量进展的路线为偶然所拉直,而有时人刚好看见,或是臆测或期望,於是就误以为有直线存在。也就是说,他以为直线是理所当然,断裂或被打断的线才是例外。这又使他产生幻觉,以为自己能做,能达到设定的目标。事实上人一点也不能做,如果碰巧一个人所做的活动有了结果,即使它与原定目标仅仅在外表或名义上相似,他就向自己及旁人保证他已经达到了以前订定的目标。他能,别人也能,而别人也就相信了。事实上这是个幻觉。一个人可以赢得轮盘赌,但这只是碰巧。要达成一个人在生活中设定的目标,或任何特定范畴的活动,也都只是碰运气。唯一的不同是,一个人玩轮盘赌的时候,至少确知他在每一回合是输还是赢;但在从事生活中的活动时,特别是牵涉到许多人时,或是开头与结束之间相隔许多年的情况时,一个人非常容易欺骗自己,把『得到』的结果当做是原先预期的结果,亦即在整体说来输掉的时後相信自己赢了。

「对一部『人类机器』最大的侮辱莫过於告诉他他什麽也不会做,什麽也得不到,什麽目标也达不成。他在努力追求一个目标时,不可避免创造了另一个。当然事情就是这样子,不可能是别的。『人这部机器』受制於偶然律,他的活动可能偶然掉进某个宇宙或机械力量产生的轨道中,这些活动可能随机进行了一段时间,使人误以为某个目标已经达成。如果我们设定的目标误打误撞有了成果,或是达成一些微不足道的小目标,就会使机器人深信他可以达成任何目标,所谓『可以征服自然』,可以『安排自己的生活』等等。

「事实上他当然一点也不能做,不只因为他没有能力控制外在的事物,甚至不能控制自己里面的事物,後面这一点很容易了解。同时我们也必须了解要控制事物,先要从控制我们里面的事物开始,亦即控制我们自己。一个人要是不能控制自己,或控制他里面事物的发展情形,就什麽也不能控制。

「要用什麽方式得到控制?
「这问题的技术部份可以用八度音阶律则解释。如果『额外冲击』在八度音阶必要的时刻--亦即在振动减 速的时刻--进入,就能沿着想要的方向持续前进。如果『额外冲击』没有在必要的时刻进入,八度音阶就会改变方向。冀望『冲击』在必要时刻会自动出现,是根本不可能的。人有两个选择,要不是给那被机缘、被机械性带着走的活动,亦即『随风飘荡』或『随波逐流』找个方向,或是安於他做的每一件事都会失败;要不然就学会在他所从事的活动中找出『断层』发生的时刻,去创造『额外冲击』。换句话说,效法宇宙力量在必要时刻创造『额外冲击』,把这个方法应用在自己的活动上。

「人为的--亦即特别创造的--『额外冲击』给研究八度音阶加上一层实质意义。要是一个人不想再对周遭发生的一切当个被动的旁观者,这项研究就变得很必要。

「人这部机器什麽也不会做,对他自己及周遭发生的一切都是发生的。想要做必须先知道八度音阶的律则,知道『断层』发生的时刻,并能去创造必要的『额外冲击』。

「要学会这些只有在学校才可能,也就是组织健全并遵循所有密意知识传统的学校。没有学校的帮助,一个人无法靠自己理解八度音阶的律则、『断层』发生的时刻,以及创造『冲击』的程序。他不能了解,因为要达成这目的需要一些特殊的条件,而这些条件只可能在本身就是建基於这些原则之上的学校产生。

「一所学校如何由八度音阶的律则所创建,我会在适当的时机解释,而这点会让你们明白七律和三律结合的状况。现在只能说在学校教导中,一个人会得知下降(创造的)和上升(进化的)宇宙八度音阶的实例。西方思想既不知道八度音阶律则也不知道三律,它不清楚上升及下降的路线,也不了解进化的路线和创造射线正好相对,就好比逆流而行。

「研究八度音阶律则时要记得,音阶因为彼此的关连而有基本与附属之分。基本的八度音阶就好比一株会长出侧生音阶树枝的树干。八度音阶的七个基本音符和两个『断层』--新方向的产生者--形成一个九环的锁链,每三个环节形成一组。

「这个基本的八度音阶以某种特定的方式与第二或次要八度音阶相连,第一层级的附属音阶再产生第二层级的附属音阶,以此类推。八度音阶的结构可以与树的结构相比,从基本的树干上往各个方向分生粗枝,然後再分出细枝,越分越小,最後覆满树叶。树叶则透过叶脉的纹理及锯齿继续相同的分化过程。

「人体与自然界一样,也在内在及外在具有相同的关连。根据八度音阶的音符以及『断层』,人体也有九个基本度量,以特定的数字表现。这九个基本度量,在第一层级的八度音阶中会以某种特定方式导向第二层级的八度音阶,然後再以此类推。如此就可能获得人体任一部位的度量,因为它们彼此都有一定的关系。」

八度音阶律则在我们团体中引起许多复杂混乱的讨论,G总是警告我们要避免过度理论化。
「你们必须在自己身上了解及感受这个律则,」他说,「唯有如此你们才能在身外看到它。」

这当然是对的,但困难不仅於此。光是在「技术上」了解这个律则就要花好多时间。我们不断回到这个律则,有时候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发现,有时候我们以为已有所得,却又失去了头绪。

我现在很难表达在不同的阶段中我们工作的重心一下是这个、一下是那个观念。而八度音阶则是一个永久的重心,每一个场合我们都会谈到它,每一次聚会也都会谈起它,讨论它的种种情况,直到我们逐渐从这个观点来思考每一件事情。

G第一次只提出这个观念的大纲,然後他经常回到这个观念,向我们指出其中不同的面向和意义。
其後有一次聚会时他提出对这个律则另一层意义的描述非常有趣,它深植於各种事物当中。
「要更了解八度音阶律则,就必需清楚振动的另一个特性,亦即所谓的内在振动。这是说在振动当中还有振动,每一个八度音阶都可以分解成许多内在的八度音阶。
「任何一个八度音阶中的音符都可以是另一个层级的八度音阶。这些内在八度音阶的每一个音符又包含一整个八度音阶,在可观但不是无限的情况下可以继续分解下去,因为内在八度音阶的进展有一定的极限。

( 图 十 七)
「这些内在振动同时在不同强度的『介质』中进行,彼此穿透;它们彼此反射,彼此引发,彼此停顿、压迫或改变。

「让我们设想在某种强度的物质或介质中的振动。假定这物质或介质由相当粗糙的48世界原子所组成,每一个都是原来48原子的结块。在这介质中行进的振动可以分八度音阶,然後再分成音符。假想我们为了某种调查取出这些振动中的一个八度音阶。我们必须明了在这八度音阶的极限内行进着更精细物质的振动:48世界的物质为24世界的物质所充满;24世界物质的振动和48世界物质的振动保持一种特定关系,也就是48世界物质振动中的每一个音符都包含一整个24世界物质的八度音阶的振动。

「这些就是内在振动。
「24世界的物质进一步为12世界的物质充满,这物质也有振动,每个24世界振动的音符都包含一整个12世界振动的八度音阶。12世界的物质为6世界的物质充满,6世界的物质为3世界充满,3世界的物质为1世界充满。类似的振动充斥於每一个世界中,而且次序永远一样,也就是某一种粗糙物质的音符振动包含了一整个较为细致物质的八度音阶振动。

「如果我们从48世界的振动看起,我们可以说这个世界振动中的一个音符,包含了一个行星世界振动的八度音阶或七个音符。行星世界振动中的每一个音符又包含一个太阳世界振动的七个音符,太阳世界的每一个音符又包含了银河世界振动的七个音符,如此类推。

「研究内在振动,它们与外在振动的关连以及前者对後者可能产生的影响,这些都是研究世界和人的重点。」

下一次聚会时G又提起创造射线,部份重复先前说过的,部份则做了补充及发展。

「创造射线就像任何一个在特定时刻是完整的过程一样,可以被视为一个八度音阶。这会是一个下降音阶,由do至si,si再到la,如此类推。

「绝对者或一切(1世界)是do,所有的世界(3世界)是si,所有的太阳(6世界)是la,我们的太阳(12 世界)是sol,所有的行星(24世界)是fa,地球(48世界)是mi,月球(96世界)是re。创造射线由绝对者开始,绝对者是一切,它是do。创造射线终止在月球,月球之外是空无,这也是绝对者━━do。

「在检查创造射线或宇宙八度音阶时,我们看出『断层』应该在八度音阶的发展中出现:第一个介於do和si之间,亦即1世界和3世界之间,介於绝对者与『所有的世界』之间。第二个断层介於fa与mi之间,亦即24世界和48世界之间,介於『所有的行星』和地球之间。但是第一个『断层』被绝对者的意志所填满,这个绝对者意志的显现之一就在於藉由中和力有意识的显现来填满介於主动及被动力之间的『断层』。但是第二个『断层』就没那麽简单了。在行星和地球之间缺少一些东西,使行星影响不能源源不绝到达地球。一个『额外冲击』是不可或缺的,这绝对需要一些新情境来确保一条适当的力量通道。

「藉由在行星和地球之间安排一个特殊的机械装置,以确保力量的通道顺畅。这个机械装置,所谓的『力量的转送站』,就是地球上的有机生命,它被造来填补地球和行星之间的断层。

(图十八) ( 图十一)

「有机生命可以说是地球的感知器官,有机生命形成一层敏感的薄膜,覆盖整个地球,吸收那些否则无法到达地球的来自行星的影响。植物、动物和人类在这方面都对地球一样重要。在一片只长草的区域吸收某一种行星影响,传送到地球。同一片区域若换成一群人,则会吸收并传送另一些影响。欧洲人囗吸收一种行星影响,把它传送到地球;非洲人囗又吸收另一种行星影响,如此类推。

「人类生命所有重大的事件都是由行星影响引起,它们都是吸收行星影响的结果。人类社会对於吸收行星影响极度敏感。行星领域中任何一次小小偶然的张力会反映在某一个人类活动中,可达数年之久。行星圈中一件偶然又短暂的变化,会立刻被人群吸收,於是人们开始彼此仇杀,以博爱、平等或正义之名自我辩护。

「有机生命既是地球的感知器官,藉着有机生命,每一寸覆盖地表的区域每分每秒都向太阳、行星和月球放射出某种射线。太阳需要某一种射线,行星需要另一种,月球又是另一种。地球上发生的每一件事都会产生这一类的辐射。许多事情之所以发生,常常是因为它们需要地表某地方的一些射线。」

在谈到这点时,G要我们特别注意时间的不一致,亦即一个事件在行星世界与人类生命中持续的时间并不相同。他为何坚持这一点,我在其後才明白。

同时他经常强调,不管这层有机生命的薄膜有什麽风吹草动,都会关系到地球、太阳、行星及月球的利益;它不会发生任何无关紧要、不相关的事,因为它是为了某个特定目的而造的,而且只是居於附属地位。

有一次谈到这个主题时,给我们一张八度音阶结构的图表,其中有一环关於「地球上的有机生命」。
「这个创造射线中的额外或侧生音阶是从太阳开始,」他说。
「太阳,宇宙八度音阶的sol,从某个时刻开始发音为do,sol-do。
「我们必须了解任何一个八度音阶的每一个音符,在现在这个例子就是宇宙八度音阶的每一个音符,都可以代表由它所生的某个侧生音阶的do,或是更精确的说,任何一个八度音阶的任一音同时可以是任何其他一个通过它的八度音阶的任一音。

「在现在这个例子中,sol开始发音为do,下降到行星层次时,这个新八度音阶就降到si;在下降时它产生三个音:la、sol、fa,它们以我们所知的形式创造并建构了地球上的有机生命。这个八度音阶的mi与宇宙八度音阶的mi融合也就是与地球合一;而它的re和宇宙八度音阶的re融合,也就是与月球合一。」

我们立刻感觉这个侧生音阶意义非凡。最重要的是它显示有机生命,在这图表中以三个音符为代表,有两个高音,一个在行星层次,一个在太阳层次,而它始於太阳。最後这一点尤其重要,因为正如G的体系许多论点一样,又再一次抵触现代一般所认为的生命缘起是由下往上,他的解释是生命来自上面。

这个侧生音阶的mi和re引起许多讨论。我们当然不能定义re是什麽,但是它显然与喂养月球的食物有关。某些有机生命的分解物会到月球去,这应当是re。至於mi则可以肯定有机生命无疑在地球上消失,有机生命在地表结构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它有珊瑚岛及石灰岩山脉,有碳薄层及石油的累积,泥土受植物影响产生的改变,湖中植物的成长,由『虫类造成的肥沃可耕地』,由於沼泽乾涸及森林毁坏而发生的气候变化,还有其他许多我们知道或还不知道的事物。

但是除此之外,这个侧生音阶非常清楚地显示在我们研究的这个体系中,是多麽容易及正确地将事物加以分类。所有异常、意外及偶发的事物都销声匿迹,一个广大又严谨的宇宙图像开始成形。


《探索奇迹---无名教学的片段记录》 作者:P.D.邬斯宾斯基

第八章 高等意识与高等中心

有一次聚会时G又谈起意识的问题。

「我们并不能了解人的心里机能和身体机能,」他说,「除非我们掌握一个事实:它们两者都可以在不同的意识状态下作用。

「人总共可以有四种意识状态(他强调『人』这个字)。但是一般人,也就是一、二、三种人只活在两个低等的意识状态中,无法进入另外两个高等的意识状态。即使他可能有灵光一闪的体验,仍然懵懵懂懂,只会从他平常状态下的观点来判断。

「这两个平常,亦即最低等的意识状态,一是睡觉,换句话说,是一种被动的状态,人花了三分之一,甚至一半的生命在其中。二是人消磨生命其馀部份的状态,在其中他们走路、谈论崇高的话题、叁与政治、互相残杀。他们认为这是主动的状态,称之为『清晰的意识』或『清醒的意识状态』。但是当你真正明白『清晰的意识』所指为何,人们生活和行动的状态又是如何,就会发现所谓『清晰的意识』或『清醒的意识状态』,其实是种嘲弄。


「第三种意识状态是记得自己、自我意识或自我存在的意识。我们通常认为自己具有这种意识状态,或是我们想要时就可以拥有,但是我们的科学及哲学忽略了这个事实:我们并没有这种意识状态,也不可能只凭着渴望或决心就能产生。

「第四种意识状态是客观状态的意识,在这种状态中人们可以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人们偶尔会有这样的 灵光一闪,各民族的宗教都指出这种意识状态的可能性,称之为『启蒙』或其他种种不能用文字描述的名称,但是达到客观意识的唯一正途是经由自我意识的发展。

「如果一个普通人被某种人为方式送进客观意识状态,然後再返回平常状态,他什麽也记不得,只会认为自己失去意识,陷入昏迷状态。但是在自我意识的状态中,一个人可以体验瞬间的客观意识,而且事後能够记得。

「第四种意识状态是一个全然不同的素质状态,它是个人的内在成长,是人透过长期艰苦地工作自己得来的结果。

「但是第三种状态是人天生就有的权利,如果人没有它,只是受制於生活中不当的情况。毫不夸张地说,只有藉由特殊的训练才可以使它变得恒久而固定。

「对大部份人而言,甚至对那些有教养有思想的人而言,要得到自我意识的主要障碍在於他们认为自己已经拥有它了,亦即他们拥有自我意识以及与它相关的一切,包括一个永恒不变的我所具有的个体性、意志、做的能力等等。很显然的,一个人根本提不起兴致听你说,他要经过长期而艰苦的工作才能得到他自认早已拥有的东西。反之他会认为你要不是疯了,就是为图个人利益而欺骗他。

「这两个高等的意识状态--『自我意识』和『客观意识』都与高等中心的作用有关。
「除了我们到目前为止谈到的这些中心外,人还有两个中心,亦即『高等情感中心』和『高等理智中心』。这两个中心都在我们身上,已经发展完全,而且时时刻刻在作用,可是这作用无法达到我们普通的意识层次,原因就在我们自认拥有的『清晰意识』上头。

「要了解各个意识状态间有什麽差别,让我们先回到第一种称为睡觉的意识状态,这是一种完全主观的意识状态。一个人深陷在睡梦中,他事後是否记得那无关紧要,即使有一些真实的印象到他身上,譬如声音、暖气、寒意,或是他身上的感觉,都只会引发幻想的主观意象。然後人醒了过来,乍看之下这是一个全然不同的意识状态,他能走动,能和别人交谈,能未雨绸缪,能看出危险而避开等等,他理所当然是处在比睡觉有利的地位。

「然而要是我们深入探察,要是我们窥探他的内心世界、想法、或行事动机,我们会发现他几乎和睡觉时没什麽两样,甚至更糟。因为睡觉时他是被动的,亦即他不能做什麽;但是在醒着的状态时,他随时都可以做些事情,而他所有行动的结果都会反映在自己身上或周遭的一切。

「更糟的是,他不记得自己,他是一部机器,每件有关他的事情都是自行发生的。他不能停止思想流动,也不能控制他的想像、情绪和注意力。他活在一个『我爱、我不爱;我喜欢、我不喜欢;我想要、我不想要』的主观世界中,是他认为他喜欢,是他认为他不喜欢;是他认为他想要,是他认为他不想要。他看不到真实的世界,真实世界藏在想像之墙後面。他活在睡梦中,睡着了。所谓的『清晰意识』只是睡觉,而且远比晚上睡在床上来得危险。

「让我们从生活中找例子,拿战争来说好了。现在正有一个战争(译按:第一次世界大战)如火如荼地进行。我不知道被问了多少次,战争有没有可能终止?当然可以,只是人必须先醒过来。这看起来似乎只是举手之劳,然而却是最困难的事。因为这场昏睡被生活周遭的一切,被所有的情况所诱发并维持下去。

「一个人要如何清醒?他要如何逃脱这昏睡?这些是一个人所面对最重要、最必需的问题。但是先要确信人们是在睡觉。当一个人了解他不记得自己,记得自己需要某种程度的清醒,而在同时他由经验看出要记得多麽困难,他就会了解不是仅仅想要清醒,就能做到。更精确地说,一个人不能独自醒过来。但假设有二十个人达成协议,谁先醒过来就叫醒其他人,他们已经有些希望了。

「但这还不够,因为这二十个人可能同时都睡着了,却梦到他们正要醒过来,所以还需要更多条件。他们必须被一个人照料,那个人不昏睡,至少不像他们那麽容易沈睡,或是在可能的情况下,在不伤人不伤己的的情况下有意识地睡觉。他们必须找到这样的人,并且聘请他叫醒他们,不让他们再度昏睡。不这麽做就不可能清醒,我们必须了解这点。

「人可以思考一千年;可以写满一图书馆的书;可以创造成千上万的理论,但是所有这些都在睡梦中完成,没有任何清醒的可能。福音书里有多少次提到『清醒』、『警觉』、『不要睡觉』?当基督在克西马尼亚花园最後一次祈祷时,甚至他的门徒也睡着了。要义全在那里,但是人们了解吗?他们只是把它当成一种说话的表达方式,一种譬喻而已。

「他们完全不能了解就是要照它字面的意思来看。当然我们也很容易了解为什麽会如此,因为要能照字面的意思来了解,人必须要稍微清醒过来,或至少试着醒过来。我郑重告诉你们,我被问过多少次为什麽福音书里没有说到睡觉这回事,然而几乎每一页它都提到睡觉。这就显示人们是在睡梦中读圣经。

「只要一个人大梦方酣,他甚至不可能想到他正在睡觉这回事。要是他能想到他是在睡觉,就能醒过来,但是这不可能,所以每件事都照旧。因为这昏睡,人们一点也不知道他们正在失去什麽。正如我前面说过的,就自然所创造的人的本性,他可以是一个有自我意识的存在,因为他是如此被创造,如此降生的。但是当他降生在昏睡的人群中,就在他应该意识到自己的时刻,他却沈睡不醒。

「每件事都对此难逃其咎:孩童对长者无心的模仿、有意或无意的提示,以及所谓的『教育』。小孩子每一次要尝试清醒,都立刻被制止,这是无可避免的。其後当数以千计强迫睡觉的习惯累积成形後,想要清醒就需要非常多的努力和帮助,但这种情形却很少发生。多数情况下一个人在孩童阶段就失去了清醒的可能性,他活在睡梦中,也死於睡梦中,而且许多人早在肉体死去前就已经死了,不过这种情形我们以後再谈。

「现在再把注意力转回我刚才指出的要点,一个充分发展的人--我称为『十足道地』的人--应该具备这四种意识状态。普通人,也就是一、二、三种人,只活在两种意识状态中,他知道,或至少他能知道这四种意识状态的存在。所有这些『神秘状态』等都是错误的定义,但是当它们不是欺骗或模仿时,就是我们所称客观意识的闪现。

「但是人们不知道第三种意识状态,甚至想都没想过。他根本不疑有它,假如你向他解释什麽是第三种意识状态,也就是其中包含什麽时,他会说那就是他平日的状态。他自认是个有意识的人,能管理自己的生活,如果事实与此抵触,他认为那只是意外状况,一切都会回复正常。要是人自认天生就有自我意识,他当然不会努力去得到它。但是如果没有自我意识或第三种意识状态,第四种意识状态除了片刻闪现外,就不可能产生。然而人宣称自己奋力追求的真正客观知识,只可能出现在第四种意识状态,亦即这视是否具有第四种意识状态而定。在一般意识状态中得到的知识常与睡梦相混杂,你们可以从中清楚看出第一、二、三种人的素质。」

G下次的讲课开始如下:
「人有极大的可能性,你们对於人可能发挥的潜力一点也没有概念。但是在昏睡中什麽也达不到,在一个昏睡者的意识状态中,人的幻觉及他的『梦』与现实相混杂,他活在一个主观的世界里,永不能逃离,这也就是为什麽他不能利用具备的能力,以及为什麽他只活出了自己的一小部份而已。

「以前曾经说过如果正确运用自我研究和自我观察,人就能明了他的机器及他一般状态下的机能出了问题。一个人会觉察到因为他沈睡,所以只在他的一小部份中生活和工作,正就是为了这原因他绝大部份的可能性都没有实现,绝大部份的力量也都搁置没用。

「一个人会觉得他没有得到生活所可能给予他的,他之不能如此要归咎他的机器,他的接收装置上某个机能的缺失。研究自己这个观念就有了新的意义,他甚至会觉得他目前的状态还不值得研究呢。他看待每一个机能是以它目前的状况及它应当达成的状况来看的。观察自己使人觉悟到改变自己的必要性,而在观察自己时,一个人注意到自我观察本身就带来一些内部运作的改变。他开始了解到观察自己是改变自己的工具之一,是一个清醒的方法,藉由观察自己,他好像洒了一束光线在本来於黑暗中工作的内部运作过程。在这束光线影响下,过程本身开始改变。

「有许多化学程序只能在不见光的时候进行,同理许多心理过程也只能在黑暗中发生。甚至只要一丁点意识的光亮就足以改变整个过程的性质。我们内部的心理过程(或内部的链金术)和一些过程性质会受到光线改变的化学过程一样,都服膺於类似的律则。

「当一个人领悟到不只要研究自己和观察自己,更需要怀着改变自己的目标来工作自己,那麽他研究自己的性质必然会改变。到目前为止他已经研究了中心工作的细节,努力当一个不偏不倚的目击者,只记录这些现象。他已经研究过这部机器的运作,现在他必须开始看到自己,也就是说,不是看到各个细节,也不是小螺丝钉的运作而已,而是看到一个整体-- 他整个自己,就如别人眼中的他一样。

「为了这个目的,一个人必须拍摄所谓的心灵快照---在他生活中不同的时刻和不同的情绪状态-- 不是各个细节,而是他看到的整个情况。换句话说,这些照片必须包含一个人在某个时刻所能看到的一切,例如情绪、心情、想法、感觉、姿势、动作、音调、脸部表情等。如果一个人成功地抓住有趣的片刻,他就能收集一整本自己的照片,能够清楚显示他真正的样子。但是并不那麽容易就学会如何在有趣及代表性的时刻拍下照片,如何捕捉特有的姿势、特有的脸部表情、特有的情绪以及特有的想法。如果能成功拍下照片并且累积足够的数量,一个人将会看出他经年累月对自己的看法是多麽不真实。

「他将会看到另一个人而不是他原先设想的样子。这『另一个人』是他自己,同时也不是他自己。它是别人认识的他,是他想像的自己,是在他行动、言语之中出现的他,但这不全是他的本色,因为一个人知道别人所认识的以及他所认识的这另一个人有多少不实、假造、人为的成分。你们必须学会区分什麽是真实的,什麽是假造的。在开始观察及研究自己之前必须先区分自己,一个人必须了解他实际上是由两个人组成。

「其中一个人他称为『我』,而别人称为『张三』、『李四』、『王五』。另一个人则是真实的他,真实的我,在生活中只会出现片刻,只有经过长时间的工作之後才能变成坚固而永久。

只要一个人还把他自己看成是一个人,他就永远依然故我。他对自己下功夫是始於他感到有两个人在他体内,一个是被动的,顶多只能记录或观察他身上发生了什麽事;另一个自称是『我』,是主动的,以第一人称来谈自己,但实际上只是『张三』、『李四』、『王五』。

「这是一个人最先察觉的,当他开始正确思考以後,很快就看出他完全在他的『张三』、『李四』、『王五』控制之下。不管他计画什麽,不管他想要做什麽或说什麽,都不是『他』,不是『我』去做或去说,而是他的『张三』、『李四』、『王五』在行动,他们当然不会照『我』想要的方式去做去说,而是依照他们自己认定的意义我行我素,通常他们认定的意义完全改变『我』的原意。

「从这观点看来,观察自己打从一开始就有一个危险,是『我』开始观察自己,但不久就被『张三』、『李四』、『王五』取代来做观察。而他们一开始就给自我观察动了一点手脚,虽然看起来微不足道,实际上却改变全局。

「举例来说,假设一个名叫『依凡诺夫』的人听到这个观察自己的方法。他被告知一个人必须把自己分成两边,一边是『他』或『我』,另一边则是『张三』、『李四』、『王五』,他就依照字面上听到的意思来区分自己。『这个是我』,他说,『那个是张三、李四、王五』。他永远不会说那是『依凡诺夫』,他觉得那样说怪不舒服的,因此他会用另一个人的教名或姓。此外他把自己喜欢的或至少他认为是长处的部份称为『我』,而把他不喜欢的或自认为弱点的部份称为『张三』、『李四』、『王五』,以此为基准来判断自己。当然这种区分打从一开始就错了,既然他在最重点上已经欺骗了自己,没有采用他真实的自己,亦即他采用的不是『依凡诺夫』,而是想像的『张三』、『李四』、『王五』。

「很难想像人有多不喜欢以第三人称来谈自己,他想尽办法避免这样做,他用另一个名字来称呼自己,就如前面提到的例子;他给自己取个假名,取个别人怎麽也不会用来称呼他的名字,或是他就自称是『他』等等。几乎没有一个人例外会在内心对话时,用教名或自己的姓或宠物之名来称呼自己。当要观察自己时,他们喜欢叫自己『张三』或『我里面的张三』,好像真有个『张三』在他们里面,其实对张三而言,那个『张三』已经够他工作了。

「但是当一个人了解他面对『张三』时的无助,他对於自己及里面『张三』的态度就不再是事不关己,毫不在意了。
「观察自己变成观察『张三』,一个人了解他不是『张三』,『张三』只是个他戴上的面具,是他无意间扮演的角色。但不幸的是他无法停止扮演,『张三』统治他,使他说出和做出数以千计的傻事,数以千计他不会说也不会做的事。

「如果他诚实面对自己,他会感到他受制於『张三』,但同时觉得他不是『张三』。
「他开始害怕『张三』,开始觉得那是他的『敌人』。不管他想做什麽,全被『张三』从中作梗,擅自更动,『张三』就是他的『敌人』。『张三』的欲望、品味、同情、敌意、想法和意见,要不是与他自己的观点、情感和心情唱反调,就根本风马牛不相及。但同时『张三』是他的主人,他是奴隶,他没有自己的意志,也没有办法表达自己的欲望,因为他无论想做什麽或想什麽,都会被『张三』去实行。

「在这层自我观察下,一个人必须了解他整个目标就是要从『张三』挣脱出来。但既然事实上他不能从『张三』挣脱出来,因为他就是他自己,因此他必须驯服『张三』,使他做他自己想做的事,而不是『张三』一时想要的。他要变成主人,『张三』必须变成仆人。

「工作自己的第一步在於心灵上把自己和『张三』分开来。在真实事件上与他分开,与他划清界限,但要牢记於心的是整个注意力要集中在『张三』上面,因为一个人不能说明他真正的自己是什麽样子,但是他可以向自己说明『张三』,他必须从这做起,同时记住他并不是『张三』。

「这当中最危险的是莫过於依赖一个人自我的判断。如果他够幸运,就能有一个人在旁边告诉他现在他在哪里,而『张三』又在哪里。但是他必须更加信赖这个人,因为他无疑会认为他对自己若指掌,知道他在哪里,而『张三』又在哪里。不只对自己,甚至对别人,他认为自己知道并看见他们的『张三』,但所有这些当然都只是自欺欺人。

「在这个阶段中一个人看不见任何关於自己与别人的事,他越相信他能,他就越会误解。但是假使他稍微对自己真诚一点,而且真的想要知道真相,他就会找到一个正确无误的基准来判断自己与别人。整个要点就在於对自己真诚,但这并不容易。人们不了解真诚是要学习才会的,他们想像要不要真诚全凭他们自己的渴望或决心。但是当一个人真心地没有看出他应该看到自己什麽,他怎麽可能对自己真诚?必须要有人展示给他看才行,而且他对於此人的态度要正确,才能帮他看到所展现的一切。如果他自认自己知道得更清楚,他就无法看到真相。

「这是工作非常重要的时刻。一个人要是在这节骨眼上失去方向,就再也找不回来了。他必须牢记像他这样的人并不具有区分『我』及『张三』的方法,即使他尝试去做,也会对自己撒谎,编造事实,永远看不到真正的自己。你们必须了解如果不靠外力帮助,一个人无法看见自己。

「要了解为什麽如此,你们必先记得许多先前说过的要点。如同稍早提过的,观察自己使人觉察到原来他不记得自己。人无法记得自己是他素质中一个主要的特性,也是造成其它一切的主因。无法记得自己有许多表达方式:一个人不记得自己的决定,不记得对自己的承诺,不记得他一个月前、一周前、一天前,甚至一小时前说过的话或自己的感受。他开始一项工作,但是不久後就不记得为什麽要做它,特别是跟工作自己有关的事。一个人只能以某种人为的联想记得对别人做过的承诺,这联想是他被灌输或教育的,通常与『荣誉』、『诚实』、『责任』等人为因素有关。但是一般说来,我们可以说假如一个人能记得一件事,他会忘记十件更值得记住的事。一个人尤其容易忘记与他有关的事,那些他先前拍好的『心灵快照』。

「这样一来就使一个人的观点和意见失去稳定性和精准性,一个人不记得他想过什麽或说过什麽,也不记得他是怎麽想或怎麽说的。这又与人对自己及周遭的态度中一个基本特性有关,那就是他经常认同於某一个时刻吸引他注意、想法、欲求及想像的事物。

「『认同』是如此普遍,以致於我们在观察时很难把它从其他事物分开。人总是处在一种认同的状态,只是认同的对象改变而已。
「一个人与一个小难题认同,而完全忘记他开始工作时的大目标。他与一个念头认同而忘记其他的念头。他与一个情绪、一个心情认同,而忘了其他的情绪和心情。在工作自己的时候,一个人太认同个别的目标而见树不见林,两、三棵在他面前的树就被视为整片树林。

「『认同』是我们最可怕的敌人之一,因为它无所不在,而且使人陷溺其中时还误以为在在与它抗争。特别使人难以脱离认同的原因是因为人很自然对他深感兴趣的东西认同,在其中他付出时间、努力和关切。为了要挣脱认同,一个人必须时时警觉,对自己无情,也就是他必须不害怕看出认同所采取的种种幽微的形式。

「人必须非常透彻地研究认同,对抗认同的困难还会进一步增加,因为当人们观察自己时会把认同当成一项优点,称之为『热心』、『热忱』、『热情』、『自发性』、『灵感』等。他们以为只有在认同状态时一个人才能胜任某一个领域的工作。事实上这当然只是幻觉,在认同状态时一个人不可能做出任何明智的事情。如果人们知道认同状态是什麽意思,他们就会幡然改观。在认同时一个人变成一个物体,甚至失去了他之所以为人的一点特徵。在东方当人们吸大麻烟及其他迷幻药时,一个人常常是如此认同他的烟管以致於开始认为自己就是那根烟管,这就是认同。要认同根本不需要大麻或鸦片,看看人们在商店、在戏院、在餐听的样子;或看看他们在争论某事或尝试证明某事时是怎麽与文字语言认同,他们对不知道的事情尤然。他们变成了贪欲、欲望或文字,自己一点也不存在了。

「认同是记得自己的主要障碍,一个认同所有事物的人不能记得自己,想要记得自己首先就要不认同。但是要学会不认同,一个人必须先不与自己认同,不要无时无刻都称他自己为『我』。他必须记得他里面有两个我,一个是他自己,也就是他里面的『我』;另一个则是他与之对抗的,是他如果想要有所得就必须征服的我,只要一个人认同或可以被认同,他就听命於发生在他身上的一切。自由首先就是要挣脱认同。

「谈过一般形式的认同之後,我们必须把注意力放在一种特别的形式,也就是与别人的认同,它采取『顾虑』他们的形式。

「顾虑有几种不同的形式。最常见的情形是一个人认同於别人怎麽想他,怎麽对待他,对他的态度如何。他总是认为别人不够重视他,对他不够礼貌客气,所有这些念头折磨他,使他胡思乱想,浪费大量精力猜测和想像,对其他人产生不信任和敌意。某个人如何看他,某个人如何想他,某个人如何说他━━所有这一切对他都是天大的事情。

「他顾虑的还不只是个别的人,甚至是整个社会及大环境。使这种人不高兴的每一件事似乎都是不公平、不合法、错误以及不合逻辑。他判断的出发点总是这些事情可以、而且应该改变。『不公平』是顾虑常常隐身在後的字眼之一,当一个人确信他正为某种不公平而气愤不已时,停止顾虑对他而言就是『使自己安於不公平』。

「有一种人不但能顾虑不公平或别人不够重视他们,甚至还能顾虑天气,这似乎很荒谬,但事实如此。人们可以顾虑气候、冷热、雪、雨,他们能被天气激怒,对它生气或愤慨。一个人可以对认何事情采取这样个人化的方式,就好像世界上每一件事物都经过特别安排以使他快乐,或相反使他不方便或不高兴。

「所有这一切表现都只是一种认同的形式而已,这种顾虑完全建基在『要求』上,一个人心里暗暗要求每个人都应该看出他是多麽杰出的一个人,他们应该常常对他的聪明、美貌、伶俐、睿智、原创性及其它特长表达敬意、尊崇和钦佩。这种要求通常建基在对自己的全盘幻想上,这经常发生在外表谦逊的人身上。举例来说,许多作家、演员、音乐家、艺术家和政客几乎毫无二致都是病态的人。他们到底受什麽苦呢?首先就是对他们自己有了不得的看法,也就是对他人的缺乏了解及监赏力非常容易动怒,觉得受到冒犯。

「还有一种形式的顾虑使人耗损大量精力,这种形式始於一个人开始顾虑自己不够顾虑他人,别人会因为他不够顾虑而动怒,於是他开始以为他不够为那人设想,不够关心他,对他不够让步。所有这一切其实只是软弱,人们害怕彼此,不过这可能把话题扯远了。我见过不少这样的例子,照这种方式一个人最终可能失去平衡-- 如果他有任何平衡的话--而做出完全愚昧不智的举动。他生自己的气,又觉得这很愚蠢,但是他停不下来,而这种情况的最大关键就在於『不要顾虑』。

「同样的情形,或可能更糟的是当一个人以为他『应该』做某件事,而实际上他根本不应该做。『应该』和『不应该』也是很难的课题,亦即很难了解什麽时候一个人真的『应该』,什麽时候又不『应该』。这个问题只能由『目标』的观点来看,当一个人有了目标,他『应该』做使他达到目标的事,而『不应该』做那阻挠他达成目标的事。

「就如我说过的,人们总是认为如果他们开始对抗『顾虑』,就会使自己『不真诚』。他们很害怕这样,认为这样就会失去身上的一部份。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对抗表达负面情绪上,唯一的不同在於一个是对抗情感的外在表达,另一个则是内在,但也许相同的情感显现。

「害怕失去真诚其实是自欺欺人,只是由软弱而生的说谎公式而已。人没有办法不认同、不内在顾虑、不表达负面情绪,这只是因为他很软弱。认同、顾虑、负面情绪的表达全都是他的软弱、无能以及无法自制的显现。但为了不向自己承认这种软弱,他把它称为『真诚』或『诚实』,而且告诉自己他不想对抗真诚,然而事实上是他不能对抗自己的软弱。

「到目前为止我谈的是内在顾虑,我还可以举更多例子,但这必须你们自己来,亦即你们必须观察自己以找出这些例子。

「与内在顾虑相反,且是对抗它的方法之一就是外在顾虑。外在顾虑建基在与内在顾虑完全相反的人际关系上,它是去适应人,适应他们的了解和需求,藉由外在顾虑一个人使别人及自己的生活都好过一点。外在顾虑需要了解别人,了解他们的品味、习惯及偏见。在这同时,外在顾虑需要一股强大的自制。

「常常一个人非常真诚想要表达对另一个人真正的想法和感受,如果他是一个弱者,他当然就屈服於这个欲望,而在事後为自己辩解说他不想说谎,不想假装,他想要真诚。然而他说服自己那都是别人的错,他是真的想要顾虑他,甚至对他让步,他不想吵架等等,但是对方根本不顾虑他,所以他无可奈何。

「常常人们以祝福开始,却以诅咒为终。他开始时决定不顾虑,却怪别人不顾虑他,这是外在顾虑如何转变成内在顾虑的例子。但是如果一个人真的记得自己,他会了解对方和自己一样都是机器,他就会设身处地替他着想,真正了解对方并且感同身受。如果他能做到这点,工作自己就容易多了。但要是他只带着自己的需求接近别人,那麽工作只会带给他新的内在顾虑,没有别的。

「正确的外在顾虑对工作自己非常重要。通常人们了解外在顾虑在生活中的必要性,却不了解在这工作中外在顾虑的必要性;他们觉得正是因为他们在工作,就有权利不做外在顾虑。然而事实上在这工作,也就是一个人的工作要成功,需要十倍於生活的外在顾虑,因为只有他的外在顾虑会显示出他对工作的评价和了解。工作要成功与对它的评价和了解成正比。要记住工作不能以比obyvatel,亦即比生活低的层次开始进行。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不知怎的却很容易被忘记,不过我们以後再谈这一点。」

G在下一次聚会以我们忘了处境的艰难谈起。
「你们常常想的太天真,」他说,「你们已经觉得你们能做了。对人来说要丢掉这一个信念比任何事都难。你们不了解你们身体组织的复杂性,你们没有察觉每一个努力,除了会得到想要的结果外,还带来成千上百意料之外、不想要的结果。还有,主要就是你们忘了你们并不是从开始处━━一台乾净全新的机器━━开始着手工作。

「在你们身後,是多年来错误愚蠢的生活,耽溺在各式各样的软弱中,无视於自己的错误,尽力逃开所有令人不悦的真相,经常欺骗自己,为自己辩护,责怪他人,不胜枚举。这些无可避免都会影响到机器,这部机器变得肮脏,有些地方生锈,有些地方则被安上人造装置,这是机器自身的工作不当而造成。

「这些人造装置现在会大大干扰你们所有的好意,它们被称为『缓冲器』。
「『缓冲器』这个术语需要特别的解释,我们知道火车上的缓冲器是怎麽回事,它们是车厢或货车厢相撞时减少冲击力的装置,如果没有缓冲器,车厢间的撞击会非常不舒服而且很危险,缓冲器能缓和这种冲击,使它们不被察觉或注意。

「这种相同的装置也在人身上发现。它们不是天然的,而是人造的,虽然并不是有意造成。它们出现的原是因为人身上存有许多的矛盾:意见、情感、同情、文字及行动上的矛盾,如果一个人在有生之年感受到他内在一切的矛盾,他就不可能还像现在一样平静无波地生活和行动,他将不断会有摩擦及不安。我们看不出个性中的诸我彼此是多麽矛盾及互相敌视,要是一个人能感受到所有这一切矛盾,他就能看到真正的自己,他会觉得他疯了。没有人会高兴认为自己疯了,况且这样的想法剥夺了一个人的自信,削弱他的力量,剥去他的自尊,他总会想办法克制或抛开这个想法,他必须毁掉矛盾,要不就不再看到或感受它们。一个人不可能毁掉矛盾,但要是他里面形成『缓冲器』,他就不再感受它们,所以他不会察觉矛盾的观点、情感及言语带来的冲击。

「『缓冲器』的形成是缓慢而渐进的。许多『缓冲器』通常是由『教育』特意塑造,其它则是被周遭环境催眠般的影响所造成。一个人常被那些透过缓冲器生活、说话、思考及感受的人们所包围。当他模仿他们的意见、行为和话语时,就不知不觉在身上创造出类似的『缓冲器』。『缓冲器』」使人们生活好过些,一个人很难不靠它生活。但是它们使人失去内在发展的可能性,因为缓冲器被造来减少冲击,而就是冲击使人脱离他目前的状态,亦即把他叫醒。缓冲器哄人入睡,带给他舒适和平静的感觉,觉得万事OK,没有矛盾存在,而他会睡得很安详。缓冲器是让人觉得自己总是对的装置,缓冲器使人感受不到他的良心。

「良心又是个需要解释的术语。
「在一般生活中『良心』这概念用得太轻易,好像我们都有良心。事实上『良心』这概念之於情感范畴,相当於『意识』之於理智范畴。正如我们没有意识,我们也没有良心。

「意识这状态是人在瞬间中知道所有他知道的事物,看出他知道的多麽少,而且其中有多少矛盾存在。
「良心这状态世人在瞬间感受所有他通常感受或可以感受到的事物。因为每个人里面都有成千上万个矛盾的情感,从内心深藏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的领会与各种害怕,到最愚蠢的自欺、自信、自满及自夸,一个人要是感受到全部这些情感,不但很痛苦,简直不能忍受。

「假如一个人的内在世界是由这些矛盾所组成,要是他同时感受到这些矛盾,要是他在瞬间感受到他喜欢所有他讨厌的,又讨厌所有他喜欢的;在他说实话时其实在说谎,而在说谎时其实在说实话;要是他能感受其中所有的恐怖和丢脸,他就处在『良心』的状态下。一个人不能活在这种状态下,他必须毁掉缓冲器,否则就毁掉良心。他不能毁掉良心,但要是他毁不掉良心他就使它睡着,亦即他可以把一个个情感用穿不透的缓冲器分开,永远看不到它们相遇,永远感受不到它们的不相容,以及一个挨着一个存在的荒谬可笑。

「但幸运的是,为了他的安宁和沈睡,这种良心状态很少出现。打从儿童时代起,缓冲器就在他里面成长茁壮,使他看不见自己里面的种种矛盾。所以对他而言并没有突然清醒的危险。清醒只可能发生在那些寻求它、想要它的人,那些已经准备好长期不屈不挠对抗自己、工作自己,以便得到它的人身上。要如此就必须摧毁『缓冲器』』,也就是挺身迎向所有与矛盾感觉有关的内在痛苦。此外,璀毁缓冲器本身需要长久的努力,一个人在同意做这项工作时,必须明了这项工作的结果是因良心清醒而感受到一切的不舒服和痛苦。

「但是良心是火,独力就可以融合前述提过的蒸镏瓶中的粉末,也可以创造出一个人开始研究自己时所缺乏的统一性。『良心』这观念一点也不同於一般所谓的『道德』。

「良心是一个整体而永久的现象。每个人的良心都一样,而且只有在『缓冲器』没有时才可能出现。从了解人有不同类型的观点,我们可以说良心存在於本身没有矛盾的人身上。这良心并不是痛苦:相反的,它是一种我们无法了解的全新喜悦。但对於身上有数以千计不同我群的人来说,甚至良心觉醒一刹那都必然引起痛苦。要是良心出现的时刻延长,而人不害怕,却反而与之合作,设法保持并延长这些时刻,一种非常微妙的喜悦,一种对往後『清晰意识』先尝为快的滋味就会逐渐渗入这些时刻。

「『道德』的观念却没有普遍性。道德是由缓冲器组成,没有普遍通用的道德。在中国是道德的,在欧洲却是不道德的;在欧洲是道德的,在中国却是不道德的;在圣彼得堡是道德的,在高加索却不是。在社会某一阶级是道德的,在另一阶级却不是,反之亦然。道德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是一种人为现象,它由各式各样的禁忌--也就是禁止--以及各样要求所组成。有时候它立意合理,有时候却失去任何意义,或根本没有意义。它建基於错误的基础,建基於迷信或不实的恐惧上头。

「道德由『缓冲器』组成。既然『缓冲器』有各式各样,而不同国家、不同年代及不同社会阶级的生活情况差异很大,被它们造出来的道德也就各不相同而互相矛盾。一个放诸四海而皆准的道德并不存在,甚至对道德本身都没有一个共同的看法。以欧洲为例,一般认为欧洲的普遍道德是『基督教道德』。但是首先『基督教道德』这观念就有各种诠释,而有多少罪行假『基督教道德』而行!其次,不管我们是如何了解这个道德,现代欧洲也与『基督教道德』大不相同。

「不管怎麽说,要是正是『基督教道德』引发欧洲目前这场战争,那麽最好尽可能远离这种道德。」
「许多人说不了解你教义中的道德面,」一个人说,「其他人说你的教义根本没有道德存在。」

「当然没有,」G说,「人们总是开囗仁义,闭囗道德。但是道德只是一种自我暗示,我们需要的是良心。我们不教道德,我们教的是如何找到良心,人们对我们所说的感到不高兴,他们说我们没有爱,其实只是因为我们不鼓励软弱和伪善,反而扯下这些面具。渴望真理的人不会谈爱或基督教,因为他知道自己离它们有多远。基督教义是给基督徒,而基督徒是那些遵照基督教训生活行事的人。那些谈爱或基督教的人能遵照基督教训生活吗?他们当然不能,但他们总是会谈这些话题,总是有人珍爱文字语言甚於一切,但这是一个真实徵兆!像这样谈话的人只是空洞的人,根本不值得在他身上浪费时间。

「道德和良心是两回事,一个良心永远不会抵触另一个良心,而一种道总是非常容易抵触或完全反对另一种道德。一个代有缓冲器的人可能很有道得,但缓冲器可以不同,也就是说,两个有道德的人可以彼此认为对方不道德,一般说来,情形就是如此,一个人越『道德』,他就认为其他有道德的人『不道德』。

「道德这观念与行为善恶的观念有关,但是善恶的观念总是因人而异,总是一、二、三类人的主观看法,只在一时一地有效。一个主观的人不可能有善恶的普遍概念,对主观的人而言,恶就是与他的欲求、兴趣或对善恶的概念『相反的』一切事物。

「可以说对主观的人而言,恶根本就不存在,只有对善的不同概念。没有人是处心积虑为了行恶而行事,每个人都是就他所了解的善而行事。问题是每个人的了解都不同,结果人们淹死、屠杀、杀戮彼此,全都生於善意,原因都是因为人在生活中的无知及沉睡。

「道理是如此明显,人们以前竟然从没有想到,这就显得更奇怪。然而事实是他们就是不能了解这点。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善是唯一的善,其馀一切都是恶。不要天真奢望人们会了解这点,而发展出一种普遍而完全相同的善的观念。」

「但是善恶不能独立人们而存在吗?」一个在场者问。
「他们可以,」G说,「只是这情况离我们太远,甚至不值得你现在去了解。只要记得一件事就够了,对人而言唯一可能恒久的善恶观念与进化的观念有关;这当然不是指机械化的进化,而是人经由有意识的努力,素质的改变,内在创造的统一性,以及形成一个永久的我而不断进展。

「人要形成一个善恶的永久观念,只能与一个永久的目标及永久的了解相关连。要是一个人了解到他在昏睡,假如他要醒过来,那麽一切能帮助他清醒的就是善,而一切阻挠他、延长他昏睡的就是恶。同理他也可以了解对其他人什麽是善,什麽又是恶。帮助他们清醒的就是善,阻挠他们的就是恶。但这只对那些想要清醒的人,亦即那些了解到他们在昏睡的人而言。那些不了解自己在昏睡,那些不想清醒的人不能了解善恶是什麽。既然绝大多数的人都没有察觉,也永远不会察觉他们在昏睡,善与恶对他们而言就不存在。

「这与一般接受的观念刚好抵触,人们习以为常认为善恶对每个人都应该一样,最重要的,善恶为每一个人存在。事实上,善恶只为少数人存在,存在於那些有目标并追寻那目标的人。因此阻挠这追寻的就是恶,帮助它的就是善。

「但是当然许多昏睡的人会说他们有目标,他们正朝着某地方走去。能体会到他没有目标,也走不到哪里去这个事实,就成为一个人接近清醒的第一个徵候,或说是他有清醒的可能。清醒始於一个人体会到他漫无目标,不知道要去哪里。

「就像以前解释过的,人把许多特质归於己有,但事实上它们只属於发展程度及进化程度较高的人,而非一、二、三类人所有。个别性、一个单一永恒的我、意识、意志、做的能力、内在自由的状态,所有这些特质都是常人缺乏的。善恶的观念也属於同一类特质,它们之所以存在与永恒的目标、永恒的方向以及永恒的重心有关。

「善恶的观念有时候与真假的观念有关,但是正如善恶不为一般人存在,真假也不存在。
「永恒的真假只为一个永恒人存在,如果一个人变化莫测,那麽对他而言真假也变化莫测。而且要是人们时时刻刻变来变去,他们对真的概念也会像对善的概念一样多变。一个人永远不会注意到他昨天还认定为假的,现在却开始认为是真的,反之亦然。他不会注意到这些转折,就像他不会注意到某一个我转折到另一个我去。

「在常人的生活理,真假没有任何道德上的价值,因为一个人永远不能严守同一个真理,他的真理会改变。如果过了一段时间它还没变,那只是因为它被缓冲器挡住了。一个人永远不会说实话,有时候『它说』实话,有时候『它说』假话。因此他的真假没有一点价值;它们都不是依他而定,而是由偶然决定的。这推及一个人的言语、想法、情感,及对真假的概念也都正确。

「为了要了解生活中真假的相互关系,人必须了解他里面的虚假,他不断告诉自己的谎言。
「这些谎言都是由『缓冲器』制造出来的。为了要摧毁对自己或对他人无意识所说的谎言,『缓冲器』必须被摧毁。但是一个人没有缓冲器就不能生活。『缓冲器』自动地控制一个人的行动、言语、想法和情感,要 是缓冲器被摧毁,这些控制就不见了。一个人没有控制就活不下去,虽然那仅仅是自动控制。只有一个人具有意志--也就是有意识的控制--才能丢掉缓冲器生活。因此,如果一个人开始准备摧毁他里面的缓冲器,他必须同时发展意志才行,而因为意志不能在短时间内造好,一个人可能摧毁了缓冲器而意志却还不够强化。在这段期间他唯一的机会就是受另一个已经强化的意志来控制。

「这就是为什麽把摧毁缓冲器包括在内的学校工作中,一个人必须准备好服从另一个的意志,只要他自己的意志还没有完全发展好。通常这种臣服於另一个人的意志是要最先研究的课题。我用『研究』这两个字,是因为一个人必须了解为什麽需要这种服从,以及他必须学会服从,而後者一点也不容易。一个人抱着控制自己的目标开始研究自己,往往相信自己的决定,甚至当他看出改变自己的必要性,都只会使他更看出他的决定是对的,而强化对自己的信念。但是当一个人开始工作自己,他必须放弃他的决定,『牺牲他自己的决定』,因为不这样,导引他工作那人的意志就不能控制他的行动。

「在走宗教路线的学校里,『服从』是第一要求,也就是说,即使不了解也要完完全全、毫无疑问的臣服。第四道的学校首先要求了解,努力的结果总是和了解成正比。

「放弃自己的决定,臣服於另一人的意志对一个人可能非常困难,如果他事先没有看出其实他根本没有牺 牲,也没有改动自己生活的一分一毫,因为他一生中本来就臣服於某个外在意志,根本没有自己做过决定。但是他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还以为他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很难使他放弃是他自己导引及组织生活的幻觉,但是除非他挣脱这种幻觉,就不可能工作自己。

「他必须觉察他并不存在,他必须觉察他不会失去任何东西,因为他没有什麽好失去的,他必须百分之百了解他的『一无是处』。

「只要意识到自己一无是处,就可以克服对臣服於另一个人意志的恐惧。不管看起来多奇怪,这种恐惧确实是阻碍人上道的最大障碍之一。一个人会害怕他被迫去做违背他的原则、观点及意见的事。此外,这种恐惧立刻就在他心里创造出一个幻觉,认为自己真的有原则、观点和信念,而事实上根本没有。一个压根就没有道德观念的人突然害怕他会被迫去做不道德的事。一个从不管自己健康,而使尽办法残害身体的人,会突然害怕他要被迫去伤害自己的身体,如使不胜枚举。我认识一个酒鬼,他最怕的事莫过於他会被灌酒。

「这种害怕臣服於另一个人意志的恐惧常常比其他事都强烈。一个人没有察觉,臣服於他有意识同意的对象是得到自己意志的唯一办法。」

下一次G又从意志这问题谈起。
「意志的问题,关於一个人自己的意志及其他人意志的问题,远比乍看之下来得复杂。一个人没有足够的意志去做,也就是控制自己及其一切行动,但是他有足够的意志去服从另一个人。只有如此他才能逃脱偶然律,此外别无他法。

「我以前提过人生活中的命运和偶然,现在我要深入探讨这两个字词的意思。命运存在,但并非人人都有命运。很多人与命运相隔,只活在偶然律之下。命运是与一个人身体类型相称的行星影响的结果。我们以後再谈身体类型,现在你们必须了解一件事,一个人可以拥有与自己类型相应的行星影响,但实际上他根本没有,这是因为命运只与人的一个部份有关,那就是本质。

「你们必须了解人由两个部份组成:本质和个性。本质是一个人『自己所有』的东西,个性则是『不是自己』的东西。『不是自己』意指从外面来的,人所学习的或反映的,是所有留在记忆或感觉中外在印象的痕迹,所有学过的字词和动作,以及所有模仿而来的情感,所以这些都『不是他自己的』,这些都是个性。

「从一般心理学的观点来看,这种把人分成本质和个性的分法几乎不可理解。更确切的说,心理学根本没有这样的分法。

「一个小孩子还没有个性,他就是他真实的样子,他是本质。他的欲望、品味、好恶都表达出他本来的素 质。
「但是当所谓的『教育』开始,个性就开始成长。个性一部份是由别人有意的影响而造成,也就是『教育』,一部份则是由小孩本身无意的模仿。在个性形成的过程中,还有很大一部份是由『抵抗』他周围的人,以及企图向他们隐藏某些『他自己』或『真实的』东西而形成。

「本质是一个人的真实;个性则是虚假的。但是随着个性成长,本质就越来越少显现,也越来越弱。通常本质在年纪很小的时候就停止成长。往往本质在成人--甚至是一个很聪明而所谓『高度』教养的成人身上--只停留在五、六岁小孩的层次。这是说我们在这个人身上看到的一切都『不是他自己的』。这个人身上还是有自己的东西,亦即他的本质,通常只在本能及最简单的情绪表现出来。然而还是有人的本质能和个性平行发展,这种例子在文化开发的情况下尤其少见。本质比较有机会在生活於险恶的自然,时时充满危险和挣扎的人身上发展。

「但是一般而言,这种人的个性几乎没有成长。他们有很多『自己的』东西,少有『不是自己的』东西。也就是说,他们缺乏教育和引导,缺乏文化。文化创造个性,同时也是个性的产物和结果。我们没有领悟到我们整个生活,我们称之为文明、科学、哲学、艺术及政治的一切,都是被人们的个性,亦即『不是他们自己的』部份,所创造的。

「『不是他自己的』与『是他自己的』差别在於前者会失去、改变或被人为的方式拿走。
「对於个性和本质的关系有可能以实验加以证实。在东方的学校里有方法可以帮人区分人的个性和本质。为达到目的,他们有时候使用催眠术,有时使用特别的麻醉剂或某些练习。要是一个人的个性和本质一时被其中一种方法分开,他身上就有可能出现两种不同的存在,它们各以不同的声音说话,各有不同的品味、目标和兴趣,而其中一个存在通常只有小孩子的层次。

「这个实验继续作下去就能使其中一个存在睡着,或是这实验可能从使个性或本质睡着开始。有一些麻醉剂可以使个性睡着又不影响本质,服下这麻醉剂一段时间後,一个人的个性好像消失了,只留下本质,然後一个原本充满各式各样崇高观念、同情与憎恶、爱与恨、执着、爱国心、习惯、品味、欲望及信念的人,突然掏空了,不再有想法、情感、信念,也不再有观点。

「所有烦扰他的事物现在他根本都不在乎,有时他看出他平常的心情或高谈阔论都是虚假和想像,有时候他就是忘了它们,好像它们从未存在过。他原来愿意为之牺牲生命的事物,如今看来却荒谬可笑,毫无意义,根本不值一提。所有他在身上发现的,只有一点点本能的倾向和品味,他喜欢甜食,喜欢温暖,讨厌寒冷,讨厌工作这想法,或反之他喜欢体能运动,就是这样了。

「但是这种情况很少发生。通常一个人的本质要不是原始、野蛮而幼稚,要不就是愚蠢。本质的发展要靠工作自己。

「工作自己非常重要的时刻在於一个人开始区分他的个性和本质。一个人真正的我--他的个体性--只能从本质发展。可以说一个人的个体性就是他已经长大成熟的本质。但是要使本质成长,必须先减弱时时刻刻压迫它的个性,因为本质成长的障碍就在於个性中。

「要是我们以一个有文化的普通人为样本,就可以看出在绝大部份的情况下,他的个性处於主动,本质则处於被动。只要这状态保持不变,一个人的内在成长就不能开始。个性必须变成被动,而本质变成主动。这只有在『缓冲器』被拿掉或减弱时才有可能,因为『缓冲器』是个性用来使本质屈服的主要武器。

「正如前面说过的,在比较没有文化的人身上本质通常比有文化的人发达。那麽看来似乎他们应该比较有成长的可能,但事实不然。因为他们的个性发展不良,要内在成长,要工作自己,需要个性一定的发展以及一定强度的本质。个性由『卷轴』以及由某中心特定工作而发展出的『缓冲器』组成。一个发育不良的个性意指缺乏『卷轴』,亦即缺乏知识,缺乏资讯,缺乏工作自己所需的素材。缺乏某些知识,缺乏一定程度『不是他自己的』素材。他不能开始研究自己,不能开始对抗机械性的习惯,仅仅因为他会毫无理由或动机来从事这项工作。

「这并不是说他就一筹莫展。苦行僧的方式以及僧侣的方式不需要任何理智的发展,可以适用於他,但是那些只能用於理智发展的人的方法就不适用於他了。进化对於一个有文化的人和一个没文化的人同样困难。一个有文化的人生活远离自然,远离生存的自然情况,他活在人造的环境中,牺牲本质来发展个性。一个比较没有文化的人则活在比较正常自然的环境中,牺牲个性来发展本质。

「工作自己好的开始需要本质和个性同等发展,这样最能保证成功。要是本质发育不良就需要长时间的预备工作,要是一个人的本质已经发烂或发展出一些无法修改的缺点,还很可能徒劳无功,这种情况很常见。个性不正常的发展常常扼杀本质的发展,使它停留在太早的阶段,以致於本质变成一个小小畸形的东西,什麽也得不到。

「此外,极常发生的是当一个人的个性和肉体还活着的时候,本质早就死了。我们在路上或大城中与见绝大多数的人都是空心的,也就是说他们实际上早已经死了。

「我们没有看到或知道这种情况算是幸运的。要是我们知道许多人早已是行尸走肉,而其中许多人正掌管我们的生活,我们真会觉得恐怖至极而疯掉。而确实有人因此疯掉,因为他们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发现类似的事实,看到不该看的事情。

「为了要看出这事实又不会疯掉,一个人必须走上道。要是一个人什麽也不能做,却看到真相,他当然会疯掉。只是这很少发生,通常事物都经过安排,让人不会过早看到事实。个性只看它喜欢看的以及不干预它生活的部份,它永远看不到他不喜欢看的。这个情形有好有坏,对一个想睡觉的人来说是好的,但要是他想清醒那就不好了。

「要是本质受命运影响,那是不是说命运比起偶然律总是对人有利?」一个在场者问。

「不,根本不是那回事,」葛回答他,「命运只有在人能对它加以考虑,能事先知道它的情况下才比偶然好。是有可能事先准备好未来的事;对於偶然,一个人却毫无所知。但是命运也可能令人不悦或坎坷。如果是这样,仍然有办法把一个人和他的命运隔开来,而第一步在於逃离一般律则。正如有个人的偶然一样,也有一般或集体的偶然。

「同理,有个人的命运也有一般或集体的命运。集体的偶然和集体的命运都受到一般律则控制。要是一个人想创造自己的个体性,就必须挣脱一般律则。一般律则绝不是强制於人的,要是一个人能挣脱许多『缓冲器』和想像,他也可以挣脱许多一般律则,所有这些都与挣脱个性有关。个性依赖想像和虚假为生,要是人生活其中的虚假减少而想像也减少的话,个性就会立刻减弱,而一个人开始受命运或一条工作线控制,这条工作线是为另一个人的意志所控制,这意志会一直导引他,直到他形成自己的意志,能够抵抗偶然,并在必要时抵抗命运。」

这些谈话持续了好几个月,当然我不可能完全按照原先的次序来重建这些谈话,因为G经常在一个晚上提及二十个不同的主题,许多是重复再谈,许多是依在场者的问题而定。许多观念是如此紧密关连,以致於只能硬生生地拆散它们。

在这个时候,某些类型的人已经开始露出对我们工作的消极态度。除了缺乏「爱」之外,许多人对收费要求感到愤慨。关於这点非常特别的是,那些感到愤慨的人并不是那些经济拮据的人,反而是些有钱人,对他们而言所收的费用其实只是九牛一毛而已。


那些付不出钱或只能付一点钱的人都了解他们不能凭白得到东西,而G的工作,他以前去圣彼得堡,以及他 和其他人花在工作上的时间都需要钱。只有那些有钱的人不了解这点,而且不想了解。

「这是不是说我们必须付钱以便进入天国?」他们说,「人们并不付钱,这类事也不向人要钱。基督向他的门徒说:『不要带钱包也不要带证券。』而你却索求一千卢比,这真可大赚一笔。假定你有一百个会员,这样就能赚一万卢比,要是有两百个、三百个会员呢?一年三万卢比算是相当可观了。」

当我告诉G类似这样的言论时,他总是一笑置之。

「不要带钱包,不要带证券,也不带一张火车票吗?旅馆不付帐吗?你看看,这里有多少虚假和伪装。不即使我们不需要钱,也需要人们付钱,这使我们一下子刷掉许多没用的人。没有一件事比对钱的态度更能显出一个人的样子。他们毫不迟疑把钱浪费在个人的幻想中,但是一点也不珍惜别人的辛劳。我必须为他们工作,而且免费给他们那些承蒙他们赐惠要取走的东西。『怎麽可以贩卖知识?这应该免费才对。』正就是为了这里由才需要收费。有些人永远跨不过这个障碍,那他们也永远跨不了另一个。此外,还有另一些考虑,以後你就知道了。」


另一些考虑非常简单。许多人真的付不出钱,而虽然G原则上把规矩订得很严,事实上他从来没有拒收任何一个没有钱的人,其後我们才发现他甚至还支助他们许多人。那些付一千卢比的人不只为自己付钱,也为其他人付。
离线五味子
发帖
60
开心币
0
好评度
528
只看该作者 17楼 发表于: 2002-09-08
探索奇迹(7)—为什么我们不记得自己
第七章:为什么我们不记得自己

有一次我和G谈话时,我问他人有没有可能达到「宇宙意识」,而且不只是一瞬间而已。我是以人可能达到的更高意识来了解什麽是「宇宙意识」,这个观念我先前在《第三工具》探讨过。


「我不知道你所谓的『宇宙意识』是什麽,」G说,「它是一个含混不清的名词,每个人都可以随自己高兴把任何东西称做『宇宙意识』。一般所谓的『宇宙意识』只是幻想,只是与情感中心强烈运作有关的联想和白日梦而已。有时候它接近狂喜,但在一般情况它只是一种主观的情绪经验,与梦属於同一层次。但除此之外,在我们能谈论『宇宙意识』之前,必须先界定意识是什麽,你怎麽界定它?」

「一般认为意识是不能界定的,」我说,「说真的,如果它是一种内在特质,怎麽能被界定?我们用尽一般方法都不能证明意识在他人身上是否存在,我们只能从自己身上验证。」

「一派胡言,」G说,「这只是一般科学的诡辩罢了,你早该把它丢掉了。你刚才所说的只有一点是对的: 你只能在自己身上知道意识是什麽。注意我说的是你能知道,因为只有在你拥有它的时候你才知道。当你还没有得到它时,你知道你还没得到,但不是在那当刻,而是事後才知道。我的意思是当它再度来临时你才知道它已经有好一段时间不在了。你可以找到或记得它消失及再现的时刻,你也能界定哪一刻你比较接近有意识,哪一刻又远离它。藉着观察自己意识的出没,你一定能看出一个你目前看不出、也不会承认的事实,那就是意识出现的时刻非常短暂,中间往往隔着长时间全然无意识又机械性的机器运作。你将会看出你可以毫无意识地思考、感觉、行动、说话及工作。如果你学会在自己身上看出有意识的时刻和长时间的机械行为,你就可以万无一失地看出别人什麽时候意识到他们正在做的事,什麽时候没有。

「你最大的错误在於认为你一直有意识,而且意识要不是一直都在,就是从不存在。事实上,意识是一种不断变化的属性,一会儿在,一会儿不在,而且具有不同的等级和层次。一个人必须去感觉与品尝意识本身及其各种层次。在这个情况里没有任何定义能给你帮助,而且只要你不了解到底要界定什麽,也不可能有任何定义。科学和哲学不能界定意识是什麽,因为他们想在它不存在之处界定它。我们必须把意识及意识的可能性分开,我们只有意识的可能性及它的灵光一闪,所以我们不能界定意识是什麽。」

我不能说我一下子就清楚上述所说的一切,但是之後有一次谈话让我明白了这些论点所根据的原理何在。

在一次聚会中G一开始问了一个问题,要每个人轮流回答。这问题是:「什麽是我们在观察自己时所注意到最重要的一件事?」

在场的一些人说他们试图观察自己时,感受特别强烈的是无法停止思绪的起起伏伏;另一些人则很难区分不同中心的工作。我显然是没有全盘了解这个问题,要不就是答非所问,因为我说我最感震撼的是这体系中每一个观点都互相关连,宛如一个「有机体」;还有就是知道这个字的全新意义--不仅是知道这个或那个,而是知道这个与整体中其他部份的关连。

G显然很不满意我们的答覆。我开始有点了解他在这种场合的心境如何。我看出他希望我们之中有人指出某件特定的事,是我们漏掉的或是无法了解的。

「你们之中没有一个人注意我曾经告诉你们最重要的事,亦即没有一个人注意到你们不记得自己(他特别强调这几个字)。你们并没有感觉你们自己;也没有意识你们自己。对你们而言,是『它观察』,正如同『它讲话』,『它思考』,『它笑』一样。你们没有感觉到:我观察,我注意,我看。每一件事都还是『被注意』,『被看』...。为了要真正观察自己,一个人必须先记得自己(他再一次强调这些字)。试着在观察自己时记得你自己,然後告诉我结果如何。只有伴随记得自己的结果才有价值,否则你自己不在你的观察里这样的观察还有什麽价值?」

G这番话使我沉思良久,对我来说它似乎是上次我们谈论意识的关键所在。不过我决定先不下任何结论,而试着在观察自己时记得我自己。

第一次尝试就把我难倒了。尝试记得自己毫无所得,除了显示了我们根本从不记得自己。

「你们还奢望什麽?」G问道,「这个觉察非常重要,知道这件事的人(他强调着几个字)就已经知道很多了,问题是没有人知道。如果你问一个人他是否记得自己,他一定回答可以。如果你告诉他他不能记得自己,他一定会生气,要不就认为你是个大傻瓜。生活的全部人类存在的一切,全然的盲目就是根源於此。如果一个人真的知道他不能记得自己,他就快要了解他的素质了。」

G所说的及我所想的,尤其是记得自己的尝试,使我确信我正面临一个全新的课题,是科学及哲学目前尚未碰触到的。

不过在做任何推演之前,我先试着描述我所做的有关记得自己的尝试。

第一个印象是当我尝试去记得自己或意识自己,告诉自己我正在走路,我正在做,在我持续觉察这个我时,思想就停顿了。当我在感觉我时,我不能思考也不能讲话,甚至感觉也变得迟钝,而且用这种方法也只能记得自己片刻而已。

先前我曾经做过一些在瑜珈训练书籍提到的停止思想的实验,例如爱德华.卡本特的《从亚当的高峰到》(From Adam's Peak to Elephanta),虽然它的描述非常概略。我对於记得自己所做的第一次尝试使我想起我的实验,事实上它们几乎同一回事,除了一点差别:在停止思想时,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努力不让思想通过;而在记得自己时,注意力一分为二,一部份朝向上述的努力,另一部份则去感觉自己。


上述最後一点体会使我得到某种也许不十分完全的「记得自己」的定义,但实行起来确非常有用。

我说的是注意力的划分,这注意力是记得自己的显着特徵。

我这样表达:当我观察某件事物时,我的注意力朝向被观察的对象,是一条单向射线:

我 -----> 被观察的对象

在这同时我试着记得自己,我的注意力既朝向被观察的物体,也朝向我自己,成为双向射线:

我 <----> 被观察的对象

如此定义後,我看出问题在於把注意力朝向自己的同时,不能减弱或消去朝向其他事物的注意力。此外,这所谓的「其他事物」可以在自己身上或也可以在身外。

分开注意力的第一步尝试显示出它的可能性,同时我也看清了两件事情:
1) 我看出由这方法而得的记得自己不同於「感觉自己」或「自我分析」。它是一个全新又有趣的状态,却有着异常熟悉的况味。
2) 我明白记得自己的时刻确实在生活中出现过,虽然屈指可数。只有费心去产生这些个时刻才会有新奇的感觉。事实上我在很小的时候就熟悉这种滋味了,它们或来自出其不意的新环境、新地方;旅游时处在陌生人当中,比方说,一个人突然审视四周说:好奇怪!我竟然在这里;或来自非常情绪化的时候,或是在危险的当刻,当一个人听到自己的声音,并且从外面反观自己。

我相当清楚我对於生活最早的记忆,以我为例是非常早年的记忆,就是记得自己的时刻。这个觉察使我领悟更多东西,亦即我看出我只记得过去那些我记得自己的时刻。其它的一切我只知道它们发生过,却无法一一唤醒,再次经历它们。但是那些我记得自己的时刻至今仍然栩栩如生,和现在没有两样。

我还不敢下结论,可是我已经知道即将导出一个伟大的发现。我以前总是震惊於我们的记忆是如此微弱不足,这麽多事情都消失了。对我而言,生命的荒谬就缘於此:为什麽要遍经世事以便其後将它们遗忘?此外,这里头有某种退化。一个人感觉某事对他意义非同小可,他认为一定会永志不忘;一年两年过去了--那件事已不复记忆。现在我清楚为什麽会如此,而且非如此不可。如果我们的记忆只在那些记得自己的时刻才鲜活起来,也就难怪我们的记忆力如此贫乏。

所有这些都是最初的体会,其後当我开始学会分开注意力,我看出记得自己所带来的奇异而美好的感觉,当我们处於一般状态时,这种感觉只在极少数例外的情况出现。比方说,那时我常常在夜晚留连於圣彼得堡中,去「感觉」那里的房子和街道。圣彼得堡充塞着这种奇异的气氛,房子,尤其是老房子,彷佛有生命似的,我只差没有与它们交谈。这并不是「想像」,我并没有想任何事情,而只是边走边看,试着记得自己,这些感觉就自己跑来了。

其後用这种方法,我有许多意外的发现,不过这以後再谈。有时候记得自己并不尽然成功,有时候它则伴随不寻常的观察。

有一次我走在Liteiny街上朝Nevsky走去,但我费尽心力也不能集中注意力记得自己。噪音、动作,每件事物都使我分心,每一刻我都一失神忘了注意,又回过神来,然後又忘记。最後我对自己产生莫名的恼怒,转进左边的巷道,下定决心要记得自己片刻,至少到走到下一条街为止。我走到Nadejdinskaya街时,都还保持着注意力,也许只有几秒闪失。接着我又转向Nevsky街,发现在安静的街道上比较容易保持思想不断线,所以就想在闹街上考验一下自己。我走到Nevsky街时,仍然记得自己,并且就快要体验到内在平和与信心的奇异情感状态,这是来自於先前艰苦的努力。在Nevsky街的转角处有一家烟草店,我的香烟就是在那里制的,在仍旧记得自己的状态下我想要到那里订制一些香烟。

两个钟头之後我在很远的Tavicheskaya街上猛醒过来,我正搭乘izvostchik要到印刷商那里去。这种惊醒的感觉异常鲜明,我几乎可以说我是苏醒过来了。我立刻记起所有一切,我是怎麽走在Nadejdinskaya街上,我是怎样记得自己,我是怎麽想到香烟,我是怎麽在这个念头掉入并消失在一场熟睡之中。

在这沉睡的同时,我仍然保持连贯又便捷的行动。我离开烟草商之後,回到我在Liteiny的房子,打电话给出版商,写了两封信,然後离开屋子。我走在Nevsky街道的左侧到Gostinoy Dvor,打算走到Offitzerkaya。然 後我改变主意,因为天色已晚。我搭乘izvostchik到Kavricheskaya去找我的出版商,在沿着Tavricheskaya的路上我开始感到一阵奇怪的不安,好像我忘了什麽东西--然後突然间我记起我已经忘了记得自己。

我把我的观察和推演告诉团体的伙伴,也告诉一些文艺界的朋友和其他人。我告诉他们这是整个体系及整个工作自己的重心所在。现在工作自己不再是个空洞的词句,而成为充满意义的事实,因为这点,心理学变成一门精确又实际的学科。

我说欧洲及西方心理学一般都忽略了一个极为重要的事实,那就是我们不记得自己;我们在熟睡中生活、行动、思考,这并不是比喻,而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但同时如果我们花了足够努力,也可以记得自己,可以清醒。

我对於我们团体伙伴及圈外人不同的了解颇为震惊。我们团体伙伴即使不是一点就通,也了解到我们遇到了「奇迹」,它是一个「新」东西,以前从未存在过。

其他人并不了解这一点,他们不把它当一回事看,有时他们甚至要向我证明这种理论以前就存在了。

Volinsky是一个我常见面的朋友,自1909年以来我们时常交谈,我极为看重他的意见,他认为「记得自己」这观念对他一点都不稀奇。

「这是一种领觉(apperception),」他告诉我,「你没有读过Wundt的逻辑吗?你会在那儿找到他对领觉最新的定义,那与你所说的一丝不差。『单纯观察』是知觉(perception),『观察而又记得自己』,如你所说的,就是领觉。Wundt当然知道它。」

我不想和Volinsky争辩。我读过Wundt,当然Wundt所写的和我告诉Volinsky的是两回事。Wundt曾经逼近这个观念,但是其他人也同样接近然後朝向不同的方向。他没有看出这个藏在他对不同形式知觉思考的观念非同小可,因此就不知道缺乏意识这观念以及有可能有意创造出意识这观念应该是我们思考的中心。奇怪的是当我向他指明这一点时,Volinsky仍然看不出来。
随後我不得不相信这观念被一层莫测高深的薄纱所掩盖,不为那些否则是很聪明的人所理解--而後来我才明白为什麽如此。

下一次G从莫斯科回来的时候,看到我们热中於记得自己的各种实验以及对这些实验的讨论,但是他的第一次讲课却谈及另一些事。

「在正确的知识中对人的研究必须与对世界的研究平行发展,而对世界的研究必须与对人的研究平行发展。律则到处都是一样的,不管在世界或人身上。学会了任何一条律则的原理之後,我们必须同时寻找它在世界及人身上的显现。此外,有些律则比较容易从世界来观察,有些则在人身上较易观察。所以在某些情况中从世界开始再推衍到人身上比较好,有些则是由人推衍到世界比较好。

「这种对人对世界的平行研究使学生看到每件事物根本上的统一,也可以帮助他在不同层级的现象中发现类比。

「统治人及世界所有历程的基本律则其实非常少,一些基本力量不同的组合就创造出外表上看来多样的现象。

「要了解宇宙的机械部份就必须把复杂的现象化约成这些基本力量。宇宙的第一个基本律则就是三力的律则或称为三律。依照这律则,所有世界的每一个行动、每一个现象毫无例外的都是三力同时作用的结果--积极力、消极力及中和力。关於这点我们已经谈过,以後开始每一个新的研究,我们都会回头来谈它。

「另一个基本律则是七律或称为八度音阶律则。要了解这个律则的意思,我们必须把宇宙看成由振动所组成。这些振动充斥在构成宇宙的各式各样、不同层面及密度的物质当中。它们发自不同的根源,行进不同的方向,互相穿梭、撞击、强化、减弱、阻碍彼此等。

「就这点而言,依照西方一般接受的观点,振动是连续不断的,意指不间断的进行上升或下降,只要起动力能持续作用,并且能克服介质的阻力。当起动力耗尽而介质的阻力占了优势时,振动自然就逐渐消失,终至停止。但在自然衰竭开始前,振动的进展是规律而渐进的;如果没有阻力,还可以永不止息。所以我们物理的一个基本定理就是振动的连续性,虽然它从来没有被精准地陈述,因为从来没人反对过。在一些最新的理论中,这项定理已经开始动摇,然而物理界仍然没有关於振动性质的正确观念,或是我们在真实世界中对振动的概念。

「在这个例子里,古代知识与现代科学是相反的,因为在对振动的了解上,古代知识提出了振动不连续性。

「这个振动不连续性的原理是指自然界所有振动一个明确又必然的特性:不论上升或下降,都不是规律进展,而是有间歇性的加速和减速。我们还可以把这个原理说的更清楚点,也就是振动中的起动力并不是规律作用,而是时强时弱,这冲力可以不改变其性质作用,振动也可以一定规律进展一段时间,而这全是由这冲力的性质、介质及状况等来决定。但是在某一个时刻这冲力发生变化,振动不再听它指挥,在很短的时间内慢了下来,而且在某程度改变它们的性质和方向。举个例子,上升振动在某个时刻开始减速,而下降振动在某个时刻也开始减速。经过这暂时减速後,上升和下降的振动又重回先前的频道,规律上升或下降一段时间,直到一个突然的阻碍又出现为止。关於这点值得注意的是这动力规律作用的周期并不平均,而振动减速的时刻也不对称,周期有长有短。

「要确定减速的时刻,或振动上升或下降时的阻碍,振动进展的路线依据某一特定时空下振动次数的加倍或减半而分为好几个区间。

「我们现在来假想一条加速振动线。从它们一秒振动千次的速率算起,一段时间後,速率加倍变成一秒振动两千次。

( 图 七)
「前人已经发现并证实在一段振动间隔内,在一给定振动次数到加倍次数之间,有两个地方发生加速振动的减速,一个靠近开端但不是开端本身,另一个则靠近尾端。

( 图 八)
「古代科学早就知道支配振动减速或偏离原始方向的律则。这些律则已经被编入一个特别的公式或图表流传至今。这公式中振动加倍的区间被区分为八个不平均的阶段,依振动中增加的速律而定,第八阶段又回到第一阶段,只是速率加倍。这个振动加倍的区间或是振动由某一给定次数进展到加倍的路线,称为一个八度音阶,亦即由八组成。

「把一振动加倍的区间分为八个不等部份的原理,是在於观察到整个八度音阶中振动会不规律的增进,而各个『阶段』在进展的不同时刻会加速或减速。

「八度音阶的观念便以这个公式师徒相传,也在校际间交流。在很早以前其中一个学校把这个公式应用到音乐上,由此得到了七音音阶,这早在上古时代就已得知,然後被遗忘,然後重被发现或又『找到』。

「这个七音音阶是一个宇宙律则的公式,这律则被古代的学校算出,然後应用到音乐上。然而,如果我们研究八度音阶这个律则在其它振动的显现,就知道这个律则四处如一,光、热、化学、磁力等振动与声音振动都臣属於相同的律则。比方说,光谱为物理所知;在化学中,元素周期表无疑地与八度音阶的原理有关,虽然科学对这关连知道的仍不够清楚。

「研究七音音阶的结构,为了解宇宙八度音阶的律则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让我们再回到刚刚那个上升音阶,也就是振动频律逐渐增加的音阶。假想这音阶由一秒振动一千次起速。我们就把这一千次振动订为do,振动频律逐渐增加。当到达一秒振动两千次时就是第二个do,也就是下一个 音程的do。

( 图 九)
「由一个do到下一个do的区间被分为七个不相等的部份,因为振动频律并不是规律地增加。

(图十)
「音符的音调比率,或是振动的频率如下所示:
「如果我们把do当成1,那麽re就是9/8,mi是5/4,fa是4/3,so是3/2,la是5/3,si是15/8,do是2。


( 图十一)
「音符间不同的加速或音调的差异如下所示:
do和re之间 9/8: 1 = 9/ 8
re和mi之间 5/4: 8/9 =10/ 9
mi和fa之间 4/3: 5/4 =16/15加速慢下来了
fa和sol之间 3/2: 4/3 = 9/ 8
sol和la之间 5/3: 3/2 =10/ 9
la和si之间 15/8: 3/2 = 9/ 8
si和do之间2 :15/8 =16/ 8加速又慢下来了

「音符间的差异或音符间音调的差异称为断层。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八度音阶有三个断层:9/8,10/9,16/15,各自对应一个整数:405,400 及384。最小的断层发生在mi和fa及si和do之间,这里正是减速的地方。
「关於七音音阶,通常认为(理论上)每两个音符之间有两个半音,但是mi-fa及si-do例外,它们都只有一个半音,另一个半音被省略不用了。
「如此就得到二十个音符,其中有八个基本音符:do,re,mi,fa,sol,la,si,do 及十二个中间音: 介於下面两个音符之间的两个中间音
do-re
re-mi
fa-sol
sol-la
la-si
及介於下面两个音符之间的一个中间音
mi-fa
si-do
「但实际上,亦即在音乐上不用十二个中间半音,而只采取五个音符,也就是介於下面两音之间的一个半 音:
do-re
re-mi
fa-sol
sol-la
la-si
「在mi-fa和si-do之间没有采取中间音。
「如此,七音音阶的结构显示了『断层』的宇宙律则,或是缺空的半音。在这种情形下,我们以『宇宙』或『机械』的意思来谈论八度音阶,只有mi-fa 和si-do之间的断层才叫做『断层』。

「如果我们全盘掌握了八度音阶的意义,便会对整个生活,以及我们观察到的各层级的宇宙现象的行进和发展有全新的看法。这条律则解释了为什麽自然中没有直线存在,为什麽我们不会思考也不会做,为什麽我们所有的只是想法,为什麽每件事都是发生的,而且常常与期望相反。所有这些现象都正是『断层』,或是振动发展中的减速产生的清楚而直接的结果。

「在减速的时刻到底发生了什麽事?就是脱离原轨而发生偏向。这个八度音阶开始时由箭头方向前进:

( 图 十 二)
「但在mi和fa之间发生偏向,这条线由do开始转变方向

( 图 十 三)
经过fa,sol,la,si,然後偏离原来由do,re,mi显示的方向下转。在si和do之间第二个『断层』产生一个新的偏向,进一步改变方向。

( 图 十 四)
「下一个八度音阶偏向更厉害,再下一个又偏得更厉害,所以这条八度音阶最後可能转了一圈,与原先方向反向而行。

( 图 十 五)
「继续发展下去,这条八度音阶或是振动进展的路线可能回到原点,换句话说,形成一个完整的圆。

( 图 十 六)

「这项律则显示了为什麽我们的活动不会直线进行,为什麽一开始做的是某件事,我们实际上却在做另一件完全不同的事,通常与原先正好相反,虽然我们没有注意到而一直以为我们还是在做同一件事。

「这件事以及其它许多事情只可以藉由八度音阶律则,以及了解『断层』的角色及重要性,才得以解释。 这断层使力量发展的路线经常改变,断续前进,『与它自己反向而行』等。

「像这样事物的路径过程,亦即方向的改变,可以从每一件事观察得到。在一阵精力旺盛的活动或是强烈 情绪或是正确的了解後,反作用力发生了:工作变得乏味累人;情感开始产生疲惫和漠然;不再正确思考而开始寻找妥协折衷;压抑、逃避棘手的问题。这条路线仍旧往前进展,只是方向变了。工作变得机械性,情感越来越弱,终於降到一般生活事件的层次;思想变得专断而表面。一切会如此进行一段时间,然後又发生反作用力,又停止,又转向。力量的进展可以持续,但是一开始无比热诚的工作已经变成义务又无用的例行公事而已,一堆全然陌生的因素进入情感-- 顾虑、苦恼、激怒、敌意;思想开始兜圈子,反反覆覆,本来已经发现的出路便逐渐丧失。

「人类所有的活动也是如此。在文学、科学、艺术、哲学、宗教、个人生活,由其是社会和政治生活中,我们都可以观察到力量进展的路线是如何偏离原先的方向,过了一段时间之後正好反其道而行,却仍然保有原先的名义。由这个观点来研究历史显露出最意想不到的事实,却是机械的人性最不想注意的。力量进展的路线中,像这种方向改变的情况最有趣的例子莫过於宗教的历史,尤其是基督教的历史,如果能够持平研究的话。想想看由福音书对爱的宣扬转变到宗教审判,或是由早期研究秘传基督教的修道者转变到计算多少天使可以放在针尖上的训诂学者,这条力量进展的路线中间要经过多少转折。

「这个八度音阶的律则解释了生活中许多原先不可理解的现象。
「首先是力量偏向的原理。
「其次,世界上没有一样事物会停留在原地或保持原状,每一事物都在移动,每一事物都在迁移、改变, 必然会发展或衰微,减弱或退化,亦即它在八度音阶上不是上升就是下降。
「第三点,在上升及下降的八度音阶的实际发展中,变动与升降也不断发生。

「到目前为止,我们谈的主要是振动的不连续性和力量的偏向。现在我们必须掌握另外两个原理,亦即每一条力量进展的路线不是上升就是下降,以及每条上升或下降的路线中自身也有周期性的起伏。

「没有一件事物可以在同一个层次上发展。上升或下降是任何活动必然的宇宙情况。我们既不了解也没看出我们自身和周遭是怎麽回事,因为我们要不是在没有上升时没有考虑到下降的必然性,要不就把下降误认为上升,这是我们自我欺骗的两个基本原因。我们没看出第一点是因为我们总认为事物可以长久保持在同一个层次;没看出第二点则是因为我们误认的上升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就像不可能由机械性的方法来增加意识一样。

「学会分辨生活中上升和下降的八度音阶之後,我们还要学会分辨八度音阶自身的上升和下降,不论在生活的那一个领域我们都可以看出没有一件事可以保持均衡不变,无论在每一处或每一事都以钟摆的摆荡行进,像波浪般起起又伏伏。我们用在某一个方向的精力一下子增长,过後又突然减弱;我们的心情无来由的『变好』或『变坏』;我们的情感、欲望、意图和决定都是时时在上升和下降之间摆荡,增强或减弱。

「一个人身上可能有上百个钟摆在来回摆动,这些上升和下降,这些像波浪般起伏的心情、想法、情感、精力和决心等,都是八度音阶中介於『断层』之间力量进展的周期或是『断层』本身中。

「属於心理层次以及与我们生活直接相关的许多现象,都依赖八度音阶律则的三个主要显现。我们对所有领域的知识都不够充份不够完全,正是缘於这个八度音阶律则,主要是因为我们由一个方向起步,其後不知不觉换了另一个方向前进。

「正如前面说过的,古代知识早就知道八度音阶律则的所有显现。
「甚至我们对时间的区分,亦即把一周七天分为工作日和安息日,都与我们依这通则而定的活动的相同特性及内在情况有关。圣经上说上帝以六天来创造世界而在第七天停工休息,这也是八度音阶律则的表现或象徵,虽然并不十分完全。

「建基於对八度音阶律则的了解而做的观察显示出『振动』会以不同的方式进展。在被打断的八度音阶中它们才一开始就衰退,被其他相交或反向进行而且更为强大的振动所淹没或吞噬。在转向的八度音阶中,振动改变了性质,产生与先前预期刚好相反的结果。
「只有在宇宙层次的八度音阶,不论上升或下降,其振动的进展才能遵循开始的方向持续而有条理。

「进一步的观察显示正确而一致的八度音阶进展虽然很少,却仍然可以从生活中各种场合、大自然的活动,甚至人类的活动中观察得到。

「这些八度音阶的正确发展建基在看似意外上头。有时後是一个八度音阶与某个特定八度音阶平行前进,与之交错或相遇,以某种方式填补了它的断层,使得这一个特定八度音阶能够突破阻碍,自由进展。观察这一类八度音阶的正确进展确立了一件事实,那就是当这特定八度音阶要经过『断层』时,如果加进一个力量及特性与它一致的额外冲击,它就能沿着原来方向毫无阻碍的往前进展,既没有失去什麽,也没有改变性质。
「在这种情况下上升及下降八度音阶在本质上有差异。

「在上升的八度音阶中,第一个断层在mi与fa之间。如果相应的额外能量在这时进入,这个音阶就会顺利一路进展到si;但是在si和do之间需要一个比mi和fa所需还强大的『额外冲击』使它能正确进展,因为在此处八度音阶的音调相当高,要克服进展的阻碍需要更大的强度。

「在下降八度音阶中,情况就正好相反,最大的『断层』发生在一开始的地方,正在do之後,填补的素材通常来自do本身或是由do引发的侧生振动,因为这缘故,下降的八度音阶比上升的八度音阶容易进展,通过si 之後就一路顺行到fa;在这里又需要一个『额外冲击』,它远比第一个介於do和si之间的『冲击』弱多了。

「在以创造射线形式到达我们这里的大宇宙八度音阶,我们可以看到第一个八度音阶律则的完整实例。创造射线由绝对者开始,绝对者就是一切,这一切具有完全的统一,完全的意志和完全的意识,在自身内创造了诸世界,以此开始下降的世界八度音阶。绝对者是这个音阶的do,绝对者创造的诸世界就是si,在这个情况里do和si的『断层』由绝对者的意志所填满。创造的过程藉由原动力及『额外冲击』继续进展,由si来到la,la 对我们而言就是恒星世界--银河。由la来到sol--我们的太阳--太阳系。sol来到fa--行星世界。此处行星世界与我们地球之间产生一个『断层』,这是指行星放射携带各种影响射向地球但却无法达到,或正确地说它们没有被接收,因为地球把它们反射回去了。为了要填补创造射线此处的断层,一项特别的装置被创造出来,以便吸收并传递来自行星的影响。这个装置就是地球上的有机生命。有机生命把所有朝向地球的影响传送给它,并且使地球(宇宙八度音阶的mi)可以进一步发展及成长。然後来到月球,或是re,接着是另一个do--空无。在一切和空无之间贯穿了创造射线。

「你知道有个祈祷是‘Holy God,Holy the Firm,Holy the Immortal’吧 ?它来自古代知识。Holy God 指的是绝对者或一切,Holy the Firm 指的是绝对者或空无,Holy the Immortal 则是指介於它们之间创造射线的六个音符。这三者合而为一,是一个共存而不可分的三位一体。

「现在我们要来仔细讨论『额外冲击』这个观念,它使力量的路线能够到达设定的目标。就如我以前说过的,冲击可能来的很偶然,偶然本来就是不定数,但是有一些力量进展的路线为偶然所拉直,而有时人刚好看见,或是臆测或期望,於是就误以为有直线存在。也就是说,他以为直线是理所当然,断裂或被打断的线才是例外。这又使他产生幻觉,以为自己能做,能达到设定的目标。事实上人一点也不能做,如果碰巧一个人所做的活动有了结果,即使它与原定目标仅仅在外表或名义上相似,他就向自己及旁人保证他已经达到了以前订定的目标。他能,别人也能,而别人也就相信了。事实上这是个幻觉。一个人可以赢得轮盘赌,但这只是碰巧。要达成一个人在生活中设定的目标,或任何特定范畴的活动,也都只是碰运气。唯一的不同是,一个人玩轮盘赌的时候,至少确知他在每一回合是输还是赢;但在从事生活中的活动时,特别是牵涉到许多人时,或是开头与结束之间相隔许多年的情况时,一个人非常容易欺骗自己,把『得到』的结果当做是原先预期的结果,亦即在整体说来输掉的时後相信自己赢了。

「对一部『人类机器』最大的侮辱莫过於告诉他他什麽也不会做,什麽也得不到,什麽目标也达不成。他在努力追求一个目标时,不可避免创造了另一个。当然事情就是这样子,不可能是别的。『人这部机器』受制於偶然律,他的活动可能偶然掉进某个宇宙或机械力量产生的轨道中,这些活动可能随机进行了一段时间,使人误以为某个目标已经达成。如果我们设定的目标误打误撞有了成果,或是达成一些微不足道的小目标,就会使机器人深信他可以达成任何目标,所谓『可以征服自然』,可以『安排自己的生活』等等。

「事实上他当然一点也不能做,不只因为他没有能力控制外在的事物,甚至不能控制自己里面的事物,後面这一点很容易了解。同时我们也必须了解要控制事物,先要从控制我们里面的事物开始,亦即控制我们自己。一个人要是不能控制自己,或控制他里面事物的发展情形,就什麽也不能控制。

「要用什麽方式得到控制?
「这问题的技术部份可以用八度音阶律则解释。如果『额外冲击』在八度音阶必要的时刻--亦即在振动减 速的时刻--进入,就能沿着想要的方向持续前进。如果『额外冲击』没有在必要的时刻进入,八度音阶就会改变方向。冀望『冲击』在必要时刻会自动出现,是根本不可能的。人有两个选择,要不是给那被机缘、被机械性带着走的活动,亦即『随风飘荡』或『随波逐流』找个方向,或是安於他做的每一件事都会失败;要不然就学会在他所从事的活动中找出『断层』发生的时刻,去创造『额外冲击』。换句话说,效法宇宙力量在必要时刻创造『额外冲击』,把这个方法应用在自己的活动上。

「人为的--亦即特别创造的--『额外冲击』给研究八度音阶加上一层实质意义。要是一个人不想再对周遭发生的一切当个被动的旁观者,这项研究就变得很必要。

「人这部机器什麽也不会做,对他自己及周遭发生的一切都是发生的。想要做必须先知道八度音阶的律则,知道『断层』发生的时刻,并能去创造必要的『额外冲击』。

「要学会这些只有在学校才可能,也就是组织健全并遵循所有密意知识传统的学校。没有学校的帮助,一个人无法靠自己理解八度音阶的律则、『断层』发生的时刻,以及创造『冲击』的程序。他不能了解,因为要达成这目的需要一些特殊的条件,而这些条件只可能在本身就是建基於这些原则之上的学校产生。

「一所学校如何由八度音阶的律则所创建,我会在适当的时机解释,而这点会让你们明白七律和三律结合的状况。现在只能说在学校教导中,一个人会得知下降(创造的)和上升(进化的)宇宙八度音阶的实例。西方思想既不知道八度音阶律则也不知道三律,它不清楚上升及下降的路线,也不了解进化的路线和创造射线正好相对,就好比逆流而行。

「研究八度音阶律则时要记得,音阶因为彼此的关连而有基本与附属之分。基本的八度音阶就好比一株会长出侧生音阶树枝的树干。八度音阶的七个基本音符和两个『断层』--新方向的产生者--形成一个九环的锁链,每三个环节形成一组。

「这个基本的八度音阶以某种特定的方式与第二或次要八度音阶相连,第一层级的附属音阶再产生第二层级的附属音阶,以此类推。八度音阶的结构可以与树的结构相比,从基本的树干上往各个方向分生粗枝,然後再分出细枝,越分越小,最後覆满树叶。树叶则透过叶脉的纹理及锯齿继续相同的分化过程。

「人体与自然界一样,也在内在及外在具有相同的关连。根据八度音阶的音符以及『断层』,人体也有九个基本度量,以特定的数字表现。这九个基本度量,在第一层级的八度音阶中会以某种特定方式导向第二层级的八度音阶,然後再以此类推。如此就可能获得人体任一部位的度量,因为它们彼此都有一定的关系。」

八度音阶律则在我们团体中引起许多复杂混乱的讨论,G总是警告我们要避免过度理论化。
「你们必须在自己身上了解及感受这个律则,」他说,「唯有如此你们才能在身外看到它。」

这当然是对的,但困难不仅於此。光是在「技术上」了解这个律则就要花好多时间。我们不断回到这个律则,有时候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发现,有时候我们以为已有所得,却又失去了头绪。

我现在很难表达在不同的阶段中我们工作的重心一下是这个、一下是那个观念。而八度音阶则是一个永久的重心,每一个场合我们都会谈到它,每一次聚会也都会谈起它,讨论它的种种情况,直到我们逐渐从这个观点来思考每一件事情。

G第一次只提出这个观念的大纲,然後他经常回到这个观念,向我们指出其中不同的面向和意义。
其後有一次聚会时他提出对这个律则另一层意义的描述非常有趣,它深植於各种事物当中。
「要更了解八度音阶律则,就必需清楚振动的另一个特性,亦即所谓的内在振动。这是说在振动当中还有振动,每一个八度音阶都可以分解成许多内在的八度音阶。
「任何一个八度音阶中的音符都可以是另一个层级的八度音阶。这些内在八度音阶的每一个音符又包含一整个八度音阶,在可观但不是无限的情况下可以继续分解下去,因为内在八度音阶的进展有一定的极限。

( 图 十 七)
「这些内在振动同时在不同强度的『介质』中进行,彼此穿透;它们彼此反射,彼此引发,彼此停顿、压迫或改变。

「让我们设想在某种强度的物质或介质中的振动。假定这物质或介质由相当粗糙的48世界原子所组成,每一个都是原来48原子的结块。在这介质中行进的振动可以分八度音阶,然後再分成音符。假想我们为了某种调查取出这些振动中的一个八度音阶。我们必须明了在这八度音阶的极限内行进着更精细物质的振动:48世界的物质为24世界的物质所充满;24世界物质的振动和48世界物质的振动保持一种特定关系,也就是48世界物质振动中的每一个音符都包含一整个24世界物质的八度音阶的振动。

「这些就是内在振动。
「24世界的物质进一步为12世界的物质充满,这物质也有振动,每个24世界振动的音符都包含一整个12世界振动的八度音阶。12世界的物质为6世界的物质充满,6世界的物质为3世界充满,3世界的物质为1世界充满。类似的振动充斥於每一个世界中,而且次序永远一样,也就是某一种粗糙物质的音符振动包含了一整个较为细致物质的八度音阶振动。

「如果我们从48世界的振动看起,我们可以说这个世界振动中的一个音符,包含了一个行星世界振动的八度音阶或七个音符。行星世界振动中的每一个音符又包含一个太阳世界振动的七个音符,太阳世界的每一个音符又包含了银河世界振动的七个音符,如此类推。

「研究内在振动,它们与外在振动的关连以及前者对後者可能产生的影响,这些都是研究世界和人的重点。」

下一次聚会时G又提起创造射线,部份重复先前说过的,部份则做了补充及发展。

「创造射线就像任何一个在特定时刻是完整的过程一样,可以被视为一个八度音阶。这会是一个下降音阶,由do至si,si再到la,如此类推。

「绝对者或一切(1世界)是do,所有的世界(3世界)是si,所有的太阳(6世界)是la,我们的太阳(12 世界)是sol,所有的行星(24世界)是fa,地球(48世界)是mi,月球(96世界)是re。创造射线由绝对者开始,绝对者是一切,它是do。创造射线终止在月球,月球之外是空无,这也是绝对者━━do。

「在检查创造射线或宇宙八度音阶时,我们看出『断层』应该在八度音阶的发展中出现:第一个介於do和si之间,亦即1世界和3世界之间,介於绝对者与『所有的世界』之间。第二个断层介於fa与mi之间,亦即24世界和48世界之间,介於『所有的行星』和地球之间。但是第一个『断层』被绝对者的意志所填满,这个绝对者意志的显现之一就在於藉由中和力有意识的显现来填满介於主动及被动力之间的『断层』。但是第二个『断层』就没那麽简单了。在行星和地球之间缺少一些东西,使行星影响不能源源不绝到达地球。一个『额外冲击』是不可或缺的,这绝对需要一些新情境来确保一条适当的力量通道。

「藉由在行星和地球之间安排一个特殊的机械装置,以确保力量的通道顺畅。这个机械装置,所谓的『力量的转送站』,就是地球上的有机生命,它被造来填补地球和行星之间的断层。

(图十八) ( 图十一)

「有机生命可以说是地球的感知器官,有机生命形成一层敏感的薄膜,覆盖整个地球,吸收那些否则无法到达地球的来自行星的影响。植物、动物和人类在这方面都对地球一样重要。在一片只长草的区域吸收某一种行星影响,传送到地球。同一片区域若换成一群人,则会吸收并传送另一些影响。欧洲人囗吸收一种行星影响,把它传送到地球;非洲人囗又吸收另一种行星影响,如此类推。

「人类生命所有重大的事件都是由行星影响引起,它们都是吸收行星影响的结果。人类社会对於吸收行星影响极度敏感。行星领域中任何一次小小偶然的张力会反映在某一个人类活动中,可达数年之久。行星圈中一件偶然又短暂的变化,会立刻被人群吸收,於是人们开始彼此仇杀,以博爱、平等或正义之名自我辩护。

「有机生命既是地球的感知器官,藉着有机生命,每一寸覆盖地表的区域每分每秒都向太阳、行星和月球放射出某种射线。太阳需要某一种射线,行星需要另一种,月球又是另一种。地球上发生的每一件事都会产生这一类的辐射。许多事情之所以发生,常常是因为它们需要地表某地方的一些射线。」

在谈到这点时,G要我们特别注意时间的不一致,亦即一个事件在行星世界与人类生命中持续的时间并不相同。他为何坚持这一点,我在其後才明白。

同时他经常强调,不管这层有机生命的薄膜有什麽风吹草动,都会关系到地球、太阳、行星及月球的利益;它不会发生任何无关紧要、不相关的事,因为它是为了某个特定目的而造的,而且只是居於附属地位。

有一次谈到这个主题时,给我们一张八度音阶结构的图表,其中有一环关於「地球上的有机生命」。
「这个创造射线中的额外或侧生音阶是从太阳开始,」他说。
「太阳,宇宙八度音阶的sol,从某个时刻开始发音为do,sol-do。
「我们必须了解任何一个八度音阶的每一个音符,在现在这个例子就是宇宙八度音阶的每一个音符,都可以代表由它所生的某个侧生音阶的do,或是更精确的说,任何一个八度音阶的任一音同时可以是任何其他一个通过它的八度音阶的任一音。

「在现在这个例子中,sol开始发音为do,下降到行星层次时,这个新八度音阶就降到si;在下降时它产生三个音:la、sol、fa,它们以我们所知的形式创造并建构了地球上的有机生命。这个八度音阶的mi与宇宙八度音阶的mi融合也就是与地球合一;而它的re和宇宙八度音阶的re融合,也就是与月球合一。」

我们立刻感觉这个侧生音阶意义非凡。最重要的是它显示有机生命,在这图表中以三个音符为代表,有两个高音,一个在行星层次,一个在太阳层次,而它始於太阳。最後这一点尤其重要,因为正如G的体系许多论点一样,又再一次抵触现代一般所认为的生命缘起是由下往上,他的解释是生命来自上面。

这个侧生音阶的mi和re引起许多讨论。我们当然不能定义re是什麽,但是它显然与喂养月球的食物有关。某些有机生命的分解物会到月球去,这应当是re。至於mi则可以肯定有机生命无疑在地球上消失,有机生命在地表结构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它有珊瑚岛及石灰岩山脉,有碳薄层及石油的累积,泥土受植物影响产生的改变,湖中植物的成长,由『虫类造成的肥沃可耕地』,由於沼泽乾涸及森林毁坏而发生的气候变化,还有其他许多我们知道或还不知道的事物。

但是除此之外,这个侧生音阶非常清楚地显示在我们研究的这个体系中,是多麽容易及正确地将事物加以分类。所有异常、意外及偶发的事物都销声匿迹,一个广大又严谨的宇宙图像开始成形。


《探索奇迹---无名教学的片段记录》 作者:P.D.邬斯宾斯基

第八章 高等意识与高等中心

有一次聚会时G又谈起意识的问题。

「我们并不能了解人的心里机能和身体机能,」他说,「除非我们掌握一个事实:它们两者都可以在不同的意识状态下作用。

「人总共可以有四种意识状态(他强调『人』这个字)。但是一般人,也就是一、二、三种人只活在两个低等的意识状态中,无法进入另外两个高等的意识状态。即使他可能有灵光一闪的体验,仍然懵懵懂懂,只会从他平常状态下的观点来判断。

「这两个平常,亦即最低等的意识状态,一是睡觉,换句话说,是一种被动的状态,人花了三分之一,甚至一半的生命在其中。二是人消磨生命其馀部份的状态,在其中他们走路、谈论崇高的话题、叁与政治、互相残杀。他们认为这是主动的状态,称之为『清晰的意识』或『清醒的意识状态』。但是当你真正明白『清晰的意识』所指为何,人们生活和行动的状态又是如何,就会发现所谓『清晰的意识』或『清醒的意识状态』,其实是种嘲弄。


「第三种意识状态是记得自己、自我意识或自我存在的意识。我们通常认为自己具有这种意识状态,或是我们想要时就可以拥有,但是我们的科学及哲学忽略了这个事实:我们并没有这种意识状态,也不可能只凭着渴望或决心就能产生。

「第四种意识状态是客观状态的意识,在这种状态中人们可以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人们偶尔会有这样的 灵光一闪,各民族的宗教都指出这种意识状态的可能性,称之为『启蒙』或其他种种不能用文字描述的名称,但是达到客观意识的唯一正途是经由自我意识的发展。

「如果一个普通人被某种人为方式送进客观意识状态,然後再返回平常状态,他什麽也记不得,只会认为自己失去意识,陷入昏迷状态。但是在自我意识的状态中,一个人可以体验瞬间的客观意识,而且事後能够记得。

「第四种意识状态是一个全然不同的素质状态,它是个人的内在成长,是人透过长期艰苦地工作自己得来的结果。

「但是第三种状态是人天生就有的权利,如果人没有它,只是受制於生活中不当的情况。毫不夸张地说,只有藉由特殊的训练才可以使它变得恒久而固定。

「对大部份人而言,甚至对那些有教养有思想的人而言,要得到自我意识的主要障碍在於他们认为自己已经拥有它了,亦即他们拥有自我意识以及与它相关的一切,包括一个永恒不变的我所具有的个体性、意志、做的能力等等。很显然的,一个人根本提不起兴致听你说,他要经过长期而艰苦的工作才能得到他自认早已拥有的东西。反之他会认为你要不是疯了,就是为图个人利益而欺骗他。

「这两个高等的意识状态--『自我意识』和『客观意识』都与高等中心的作用有关。
「除了我们到目前为止谈到的这些中心外,人还有两个中心,亦即『高等情感中心』和『高等理智中心』。这两个中心都在我们身上,已经发展完全,而且时时刻刻在作用,可是这作用无法达到我们普通的意识层次,原因就在我们自认拥有的『清晰意识』上头。

「要了解各个意识状态间有什麽差别,让我们先回到第一种称为睡觉的意识状态,这是一种完全主观的意识状态。一个人深陷在睡梦中,他事後是否记得那无关紧要,即使有一些真实的印象到他身上,譬如声音、暖气、寒意,或是他身上的感觉,都只会引发幻想的主观意象。然後人醒了过来,乍看之下这是一个全然不同的意识状态,他能走动,能和别人交谈,能未雨绸缪,能看出危险而避开等等,他理所当然是处在比睡觉有利的地位。

「然而要是我们深入探察,要是我们窥探他的内心世界、想法、或行事动机,我们会发现他几乎和睡觉时没什麽两样,甚至更糟。因为睡觉时他是被动的,亦即他不能做什麽;但是在醒着的状态时,他随时都可以做些事情,而他所有行动的结果都会反映在自己身上或周遭的一切。

「更糟的是,他不记得自己,他是一部机器,每件有关他的事情都是自行发生的。他不能停止思想流动,也不能控制他的想像、情绪和注意力。他活在一个『我爱、我不爱;我喜欢、我不喜欢;我想要、我不想要』的主观世界中,是他认为他喜欢,是他认为他不喜欢;是他认为他想要,是他认为他不想要。他看不到真实的世界,真实世界藏在想像之墙後面。他活在睡梦中,睡着了。所谓的『清晰意识』只是睡觉,而且远比晚上睡在床上来得危险。

「让我们从生活中找例子,拿战争来说好了。现在正有一个战争(译按:第一次世界大战)如火如荼地进行。我不知道被问了多少次,战争有没有可能终止?当然可以,只是人必须先醒过来。这看起来似乎只是举手之劳,然而却是最困难的事。因为这场昏睡被生活周遭的一切,被所有的情况所诱发并维持下去。

「一个人要如何清醒?他要如何逃脱这昏睡?这些是一个人所面对最重要、最必需的问题。但是先要确信人们是在睡觉。当一个人了解他不记得自己,记得自己需要某种程度的清醒,而在同时他由经验看出要记得多麽困难,他就会了解不是仅仅想要清醒,就能做到。更精确地说,一个人不能独自醒过来。但假设有二十个人达成协议,谁先醒过来就叫醒其他人,他们已经有些希望了。

「但这还不够,因为这二十个人可能同时都睡着了,却梦到他们正要醒过来,所以还需要更多条件。他们必须被一个人照料,那个人不昏睡,至少不像他们那麽容易沈睡,或是在可能的情况下,在不伤人不伤己的的情况下有意识地睡觉。他们必须找到这样的人,并且聘请他叫醒他们,不让他们再度昏睡。不这麽做就不可能清醒,我们必须了解这点。

「人可以思考一千年;可以写满一图书馆的书;可以创造成千上万的理论,但是所有这些都在睡梦中完成,没有任何清醒的可能。福音书里有多少次提到『清醒』、『警觉』、『不要睡觉』?当基督在克西马尼亚花园最後一次祈祷时,甚至他的门徒也睡着了。要义全在那里,但是人们了解吗?他们只是把它当成一种说话的表达方式,一种譬喻而已。

「他们完全不能了解就是要照它字面的意思来看。当然我们也很容易了解为什麽会如此,因为要能照字面的意思来了解,人必须要稍微清醒过来,或至少试着醒过来。我郑重告诉你们,我被问过多少次为什麽福音书里没有说到睡觉这回事,然而几乎每一页它都提到睡觉。这就显示人们是在睡梦中读圣经。

「只要一个人大梦方酣,他甚至不可能想到他正在睡觉这回事。要是他能想到他是在睡觉,就能醒过来,但是这不可能,所以每件事都照旧。因为这昏睡,人们一点也不知道他们正在失去什麽。正如我前面说过的,就自然所创造的人的本性,他可以是一个有自我意识的存在,因为他是如此被创造,如此降生的。但是当他降生在昏睡的人群中,就在他应该意识到自己的时刻,他却沈睡不醒。

「每件事都对此难逃其咎:孩童对长者无心的模仿、有意或无意的提示,以及所谓的『教育』。小孩子每一次要尝试清醒,都立刻被制止,这是无可避免的。其後当数以千计强迫睡觉的习惯累积成形後,想要清醒就需要非常多的努力和帮助,但这种情形却很少发生。多数情况下一个人在孩童阶段就失去了清醒的可能性,他活在睡梦中,也死於睡梦中,而且许多人早在肉体死去前就已经死了,不过这种情形我们以後再谈。

「现在再把注意力转回我刚才指出的要点,一个充分发展的人--我称为『十足道地』的人--应该具备这四种意识状态。普通人,也就是一、二、三种人,只活在两种意识状态中,他知道,或至少他能知道这四种意识状态的存在。所有这些『神秘状态』等都是错误的定义,但是当它们不是欺骗或模仿时,就是我们所称客观意识的闪现。

「但是人们不知道第三种意识状态,甚至想都没想过。他根本不疑有它,假如你向他解释什麽是第三种意识状态,也就是其中包含什麽时,他会说那就是他平日的状态。他自认是个有意识的人,能管理自己的生活,如果事实与此抵触,他认为那只是意外状况,一切都会回复正常。要是人自认天生就有自我意识,他当然不会努力去得到它。但是如果没有自我意识或第三种意识状态,第四种意识状态除了片刻闪现外,就不可能产生。然而人宣称自己奋力追求的真正客观知识,只可能出现在第四种意识状态,亦即这视是否具有第四种意识状态而定。在一般意识状态中得到的知识常与睡梦相混杂,你们可以从中清楚看出第一、二、三种人的素质。」

G下次的讲课开始如下:
「人有极大的可能性,你们对於人可能发挥的潜力一点也没有概念。但是在昏睡中什麽也达不到,在一个昏睡者的意识状态中,人的幻觉及他的『梦』与现实相混杂,他活在一个主观的世界里,永不能逃离,这也就是为什麽他不能利用具备的能力,以及为什麽他只活出了自己的一小部份而已。

「以前曾经说过如果正确运用自我研究和自我观察,人就能明了他的机器及他一般状态下的机能出了问题。一个人会觉察到因为他沈睡,所以只在他的一小部份中生活和工作,正就是为了这原因他绝大部份的可能性都没有实现,绝大部份的力量也都搁置没用。

「一个人会觉得他没有得到生活所可能给予他的,他之不能如此要归咎他的机器,他的接收装置上某个机能的缺失。研究自己这个观念就有了新的意义,他甚至会觉得他目前的状态还不值得研究呢。他看待每一个机能是以它目前的状况及它应当达成的状况来看的。观察自己使人觉悟到改变自己的必要性,而在观察自己时,一个人注意到自我观察本身就带来一些内部运作的改变。他开始了解到观察自己是改变自己的工具之一,是一个清醒的方法,藉由观察自己,他好像洒了一束光线在本来於黑暗中工作的内部运作过程。在这束光线影响下,过程本身开始改变。

「有许多化学程序只能在不见光的时候进行,同理许多心理过程也只能在黑暗中发生。甚至只要一丁点意识的光亮就足以改变整个过程的性质。我们内部的心理过程(或内部的链金术)和一些过程性质会受到光线改变的化学过程一样,都服膺於类似的律则。

「当一个人领悟到不只要研究自己和观察自己,更需要怀着改变自己的目标来工作自己,那麽他研究自己的性质必然会改变。到目前为止他已经研究了中心工作的细节,努力当一个不偏不倚的目击者,只记录这些现象。他已经研究过这部机器的运作,现在他必须开始看到自己,也就是说,不是看到各个细节,也不是小螺丝钉的运作而已,而是看到一个整体-- 他整个自己,就如别人眼中的他一样。

「为了这个目的,一个人必须拍摄所谓的心灵快照---在他生活中不同的时刻和不同的情绪状态-- 不是各个细节,而是他看到的整个情况。换句话说,这些照片必须包含一个人在某个时刻所能看到的一切,例如情绪、心情、想法、感觉、姿势、动作、音调、脸部表情等。如果一个人成功地抓住有趣的片刻,他就能收集一整本自己的照片,能够清楚显示他真正的样子。但是并不那麽容易就学会如何在有趣及代表性的时刻拍下照片,如何捕捉特有的姿势、特有的脸部表情、特有的情绪以及特有的想法。如果能成功拍下照片并且累积足够的数量,一个人将会看出他经年累月对自己的看法是多麽不真实。

「他将会看到另一个人而不是他原先设想的样子。这『另一个人』是他自己,同时也不是他自己。它是别人认识的他,是他想像的自己,是在他行动、言语之中出现的他,但这不全是他的本色,因为一个人知道别人所认识的以及他所认识的这另一个人有多少不实、假造、人为的成分。你们必须学会区分什麽是真实的,什麽是假造的。在开始观察及研究自己之前必须先区分自己,一个人必须了解他实际上是由两个人组成。

「其中一个人他称为『我』,而别人称为『张三』、『李四』、『王五』。另一个人则是真实的他,真实的我,在生活中只会出现片刻,只有经过长时间的工作之後才能变成坚固而永久。

只要一个人还把他自己看成是一个人,他就永远依然故我。他对自己下功夫是始於他感到有两个人在他体内,一个是被动的,顶多只能记录或观察他身上发生了什麽事;另一个自称是『我』,是主动的,以第一人称来谈自己,但实际上只是『张三』、『李四』、『王五』。

「这是一个人最先察觉的,当他开始正确思考以後,很快就看出他完全在他的『张三』、『李四』、『王五』控制之下。不管他计画什麽,不管他想要做什麽或说什麽,都不是『他』,不是『我』去做或去说,而是他的『张三』、『李四』、『王五』在行动,他们当然不会照『我』想要的方式去做去说,而是依照他们自己认定的意义我行我素,通常他们认定的意义完全改变『我』的原意。

「从这观点看来,观察自己打从一开始就有一个危险,是『我』开始观察自己,但不久就被『张三』、『李四』、『王五』取代来做观察。而他们一开始就给自我观察动了一点手脚,虽然看起来微不足道,实际上却改变全局。

「举例来说,假设一个名叫『依凡诺夫』的人听到这个观察自己的方法。他被告知一个人必须把自己分成两边,一边是『他』或『我』,另一边则是『张三』、『李四』、『王五』,他就依照字面上听到的意思来区分自己。『这个是我』,他说,『那个是张三、李四、王五』。他永远不会说那是『依凡诺夫』,他觉得那样说怪不舒服的,因此他会用另一个人的教名或姓。此外他把自己喜欢的或至少他认为是长处的部份称为『我』,而把他不喜欢的或自认为弱点的部份称为『张三』、『李四』、『王五』,以此为基准来判断自己。当然这种区分打从一开始就错了,既然他在最重点上已经欺骗了自己,没有采用他真实的自己,亦即他采用的不是『依凡诺夫』,而是想像的『张三』、『李四』、『王五』。

「很难想像人有多不喜欢以第三人称来谈自己,他想尽办法避免这样做,他用另一个名字来称呼自己,就如前面提到的例子;他给自己取个假名,取个别人怎麽也不会用来称呼他的名字,或是他就自称是『他』等等。几乎没有一个人例外会在内心对话时,用教名或自己的姓或宠物之名来称呼自己。当要观察自己时,他们喜欢叫自己『张三』或『我里面的张三』,好像真有个『张三』在他们里面,其实对张三而言,那个『张三』已经够他工作了。

「但是当一个人了解他面对『张三』时的无助,他对於自己及里面『张三』的态度就不再是事不关己,毫不在意了。
「观察自己变成观察『张三』,一个人了解他不是『张三』,『张三』只是个他戴上的面具,是他无意间扮演的角色。但不幸的是他无法停止扮演,『张三』统治他,使他说出和做出数以千计的傻事,数以千计他不会说也不会做的事。

「如果他诚实面对自己,他会感到他受制於『张三』,但同时觉得他不是『张三』。
「他开始害怕『张三』,开始觉得那是他的『敌人』。不管他想做什麽,全被『张三』从中作梗,擅自更动,『张三』就是他的『敌人』。『张三』的欲望、品味、同情、敌意、想法和意见,要不是与他自己的观点、情感和心情唱反调,就根本风马牛不相及。但同时『张三』是他的主人,他是奴隶,他没有自己的意志,也没有办法表达自己的欲望,因为他无论想做什麽或想什麽,都会被『张三』去实行。

「在这层自我观察下,一个人必须了解他整个目标就是要从『张三』挣脱出来。但既然事实上他不能从『张三』挣脱出来,因为他就是他自己,因此他必须驯服『张三』,使他做他自己想做的事,而不是『张三』一时想要的。他要变成主人,『张三』必须变成仆人。

「工作自己的第一步在於心灵上把自己和『张三』分开来。在真实事件上与他分开,与他划清界限,但要牢记於心的是整个注意力要集中在『张三』上面,因为一个人不能说明他真正的自己是什麽样子,但是他可以向自己说明『张三』,他必须从这做起,同时记住他并不是『张三』。

「这当中最危险的是莫过於依赖一个人自我的判断。如果他够幸运,就能有一个人在旁边告诉他现在他在哪里,而『张三』又在哪里。但是他必须更加信赖这个人,因为他无疑会认为他对自己若指掌,知道他在哪里,而『张三』又在哪里。不只对自己,甚至对别人,他认为自己知道并看见他们的『张三』,但所有这些当然都只是自欺欺人。

「在这个阶段中一个人看不见任何关於自己与别人的事,他越相信他能,他就越会误解。但是假使他稍微对自己真诚一点,而且真的想要知道真相,他就会找到一个正确无误的基准来判断自己与别人。整个要点就在於对自己真诚,但这并不容易。人们不了解真诚是要学习才会的,他们想像要不要真诚全凭他们自己的渴望或决心。但是当一个人真心地没有看出他应该看到自己什麽,他怎麽可能对自己真诚?必须要有人展示给他看才行,而且他对於此人的态度要正确,才能帮他看到所展现的一切。如果他自认自己知道得更清楚,他就无法看到真相。

「这是工作非常重要的时刻。一个人要是在这节骨眼上失去方向,就再也找不回来了。他必须牢记像他这样的人并不具有区分『我』及『张三』的方法,即使他尝试去做,也会对自己撒谎,编造事实,永远看不到真正的自己。你们必须了解如果不靠外力帮助,一个人无法看见自己。

「要了解为什麽如此,你们必先记得许多先前说过的要点。如同稍早提过的,观察自己使人觉察到原来他不记得自己。人无法记得自己是他素质中一个主要的特性,也是造成其它一切的主因。无法记得自己有许多表达方式:一个人不记得自己的决定,不记得对自己的承诺,不记得他一个月前、一周前、一天前,甚至一小时前说过的话或自己的感受。他开始一项工作,但是不久後就不记得为什麽要做它,特别是跟工作自己有关的事。一个人只能以某种人为的联想记得对别人做过的承诺,这联想是他被灌输或教育的,通常与『荣誉』、『诚实』、『责任』等人为因素有关。但是一般说来,我们可以说假如一个人能记得一件事,他会忘记十件更值得记住的事。一个人尤其容易忘记与他有关的事,那些他先前拍好的『心灵快照』。

「这样一来就使一个人的观点和意见失去稳定性和精准性,一个人不记得他想过什麽或说过什麽,也不记得他是怎麽想或怎麽说的。这又与人对自己及周遭的态度中一个基本特性有关,那就是他经常认同於某一个时刻吸引他注意、想法、欲求及想像的事物。

「『认同』是如此普遍,以致於我们在观察时很难把它从其他事物分开。人总是处在一种认同的状态,只是认同的对象改变而已。
「一个人与一个小难题认同,而完全忘记他开始工作时的大目标。他与一个念头认同而忘记其他的念头。他与一个情绪、一个心情认同,而忘了其他的情绪和心情。在工作自己的时候,一个人太认同个别的目标而见树不见林,两、三棵在他面前的树就被视为整片树林。

「『认同』是我们最可怕的敌人之一,因为它无所不在,而且使人陷溺其中时还误以为在在与它抗争。特别使人难以脱离认同的原因是因为人很自然对他深感兴趣的东西认同,在其中他付出时间、努力和关切。为了要挣脱认同,一个人必须时时警觉,对自己无情,也就是他必须不害怕看出认同所采取的种种幽微的形式。

「人必须非常透彻地研究认同,对抗认同的困难还会进一步增加,因为当人们观察自己时会把认同当成一项优点,称之为『热心』、『热忱』、『热情』、『自发性』、『灵感』等。他们以为只有在认同状态时一个人才能胜任某一个领域的工作。事实上这当然只是幻觉,在认同状态时一个人不可能做出任何明智的事情。如果人们知道认同状态是什麽意思,他们就会幡然改观。在认同时一个人变成一个物体,甚至失去了他之所以为人的一点特徵。在东方当人们吸大麻烟及其他迷幻药时,一个人常常是如此认同他的烟管以致於开始认为自己就是那根烟管,这就是认同。要认同根本不需要大麻或鸦片,看看人们在商店、在戏院、在餐听的样子;或看看他们在争论某事或尝试证明某事时是怎麽与文字语言认同,他们对不知道的事情尤然。他们变成了贪欲、欲望或文字,自己一点也不存在了。

「认同是记得自己的主要障碍,一个认同所有事物的人不能记得自己,想要记得自己首先就要不认同。但是要学会不认同,一个人必须先不与自己认同,不要无时无刻都称他自己为『我』。他必须记得他里面有两个我,一个是他自己,也就是他里面的『我』;另一个则是他与之对抗的,是他如果想要有所得就必须征服的我,只要一个人认同或可以被认同,他就听命於发生在他身上的一切。自由首先就是要挣脱认同。

「谈过一般形式的认同之後,我们必须把注意力放在一种特别的形式,也就是与别人的认同,它采取『顾虑』他们的形式。

「顾虑有几种不同的形式。最常见的情形是一个人认同於别人怎麽想他,怎麽对待他,对他的态度如何。他总是认为别人不够重视他,对他不够礼貌客气,所有这些念头折磨他,使他胡思乱想,浪费大量精力猜测和想像,对其他人产生不信任和敌意。某个人如何看他,某个人如何想他,某个人如何说他━━所有这一切对他都是天大的事情。

「他顾虑的还不只是个别的人,甚至是整个社会及大环境。使这种人不高兴的每一件事似乎都是不公平、不合法、错误以及不合逻辑。他判断的出发点总是这些事情可以、而且应该改变。『不公平』是顾虑常常隐身在後的字眼之一,当一个人确信他正为某种不公平而气愤不已时,停止顾虑对他而言就是『使自己安於不公平』。

「有一种人不但能顾虑不公平或别人不够重视他们,甚至还能顾虑天气,这似乎很荒谬,但事实如此。人们可以顾虑气候、冷热、雪、雨,他们能被天气激怒,对它生气或愤慨。一个人可以对认何事情采取这样个人化的方式,就好像世界上每一件事物都经过特别安排以使他快乐,或相反使他不方便或不高兴。

「所有这一切表现都只是一种认同的形式而已,这种顾虑完全建基在『要求』上,一个人心里暗暗要求每个人都应该看出他是多麽杰出的一个人,他们应该常常对他的聪明、美貌、伶俐、睿智、原创性及其它特长表达敬意、尊崇和钦佩。这种要求通常建基在对自己的全盘幻想上,这经常发生在外表谦逊的人身上。举例来说,许多作家、演员、音乐家、艺术家和政客几乎毫无二致都是病态的人。他们到底受什麽苦呢?首先就是对他们自己有了不得的看法,也就是对他人的缺乏了解及监赏力非常容易动怒,觉得受到冒犯。

「还有一种形式的顾虑使人耗损大量精力,这种形式始於一个人开始顾虑自己不够顾虑他人,别人会因为他不够顾虑而动怒,於是他开始以为他不够为那人设想,不够关心他,对他不够让步。所有这一切其实只是软弱,人们害怕彼此,不过这可能把话题扯远了。我见过不少这样的例子,照这种方式一个人最终可能失去平衡-- 如果他有任何平衡的话--而做出完全愚昧不智的举动。他生自己的气,又觉得这很愚蠢,但是他停不下来,而这种情况的最大关键就在於『不要顾虑』。

「同样的情形,或可能更糟的是当一个人以为他『应该』做某件事,而实际上他根本不应该做。『应该』和『不应该』也是很难的课题,亦即很难了解什麽时候一个人真的『应该』,什麽时候又不『应该』。这个问题只能由『目标』的观点来看,当一个人有了目标,他『应该』做使他达到目标的事,而『不应该』做那阻挠他达成目标的事。

「就如我说过的,人们总是认为如果他们开始对抗『顾虑』,就会使自己『不真诚』。他们很害怕这样,认为这样就会失去身上的一部份。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对抗表达负面情绪上,唯一的不同在於一个是对抗情感的外在表达,另一个则是内在,但也许相同的情感显现。

「害怕失去真诚其实是自欺欺人,只是由软弱而生的说谎公式而已。人没有办法不认同、不内在顾虑、不表达负面情绪,这只是因为他很软弱。认同、顾虑、负面情绪的表达全都是他的软弱、无能以及无法自制的显现。但为了不向自己承认这种软弱,他把它称为『真诚』或『诚实』,而且告诉自己他不想对抗真诚,然而事实上是他不能对抗自己的软弱。

「到目前为止我谈的是内在顾虑,我还可以举更多例子,但这必须你们自己来,亦即你们必须观察自己以找出这些例子。

「与内在顾虑相反,且是对抗它的方法之一就是外在顾虑。外在顾虑建基在与内在顾虑完全相反的人际关系上,它是去适应人,适应他们的了解和需求,藉由外在顾虑一个人使别人及自己的生活都好过一点。外在顾虑需要了解别人,了解他们的品味、习惯及偏见。在这同时,外在顾虑需要一股强大的自制。

「常常一个人非常真诚想要表达对另一个人真正的想法和感受,如果他是一个弱者,他当然就屈服於这个欲望,而在事後为自己辩解说他不想说谎,不想假装,他想要真诚。然而他说服自己那都是别人的错,他是真的想要顾虑他,甚至对他让步,他不想吵架等等,但是对方根本不顾虑他,所以他无可奈何。

「常常人们以祝福开始,却以诅咒为终。他开始时决定不顾虑,却怪别人不顾虑他,这是外在顾虑如何转变成内在顾虑的例子。但是如果一个人真的记得自己,他会了解对方和自己一样都是机器,他就会设身处地替他着想,真正了解对方并且感同身受。如果他能做到这点,工作自己就容易多了。但要是他只带着自己的需求接近别人,那麽工作只会带给他新的内在顾虑,没有别的。

「正确的外在顾虑对工作自己非常重要。通常人们了解外在顾虑在生活中的必要性,却不了解在这工作中外在顾虑的必要性;他们觉得正是因为他们在工作,就有权利不做外在顾虑。然而事实上在这工作,也就是一个人的工作要成功,需要十倍於生活的外在顾虑,因为只有他的外在顾虑会显示出他对工作的评价和了解。工作要成功与对它的评价和了解成正比。要记住工作不能以比obyvatel,亦即比生活低的层次开始进行。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不知怎的却很容易被忘记,不过我们以後再谈这一点。」

G在下一次聚会以我们忘了处境的艰难谈起。
「你们常常想的太天真,」他说,「你们已经觉得你们能做了。对人来说要丢掉这一个信念比任何事都难。你们不了解你们身体组织的复杂性,你们没有察觉每一个努力,除了会得到想要的结果外,还带来成千上百意料之外、不想要的结果。还有,主要就是你们忘了你们并不是从开始处━━一台乾净全新的机器━━开始着手工作。

「在你们身後,是多年来错误愚蠢的生活,耽溺在各式各样的软弱中,无视於自己的错误,尽力逃开所有令人不悦的真相,经常欺骗自己,为自己辩护,责怪他人,不胜枚举。这些无可避免都会影响到机器,这部机器变得肮脏,有些地方生锈,有些地方则被安上人造装置,这是机器自身的工作不当而造成。

「这些人造装置现在会大大干扰你们所有的好意,它们被称为『缓冲器』。
「『缓冲器』这个术语需要特别的解释,我们知道火车上的缓冲器是怎麽回事,它们是车厢或货车厢相撞时减少冲击力的装置,如果没有缓冲器,车厢间的撞击会非常不舒服而且很危险,缓冲器能缓和这种冲击,使它们不被察觉或注意。

「这种相同的装置也在人身上发现。它们不是天然的,而是人造的,虽然并不是有意造成。它们出现的原是因为人身上存有许多的矛盾:意见、情感、同情、文字及行动上的矛盾,如果一个人在有生之年感受到他内在一切的矛盾,他就不可能还像现在一样平静无波地生活和行动,他将不断会有摩擦及不安。我们看不出个性中的诸我彼此是多麽矛盾及互相敌视,要是一个人能感受到所有这一切矛盾,他就能看到真正的自己,他会觉得他疯了。没有人会高兴认为自己疯了,况且这样的想法剥夺了一个人的自信,削弱他的力量,剥去他的自尊,他总会想办法克制或抛开这个想法,他必须毁掉矛盾,要不就不再看到或感受它们。一个人不可能毁掉矛盾,但要是他里面形成『缓冲器』,他就不再感受它们,所以他不会察觉矛盾的观点、情感及言语带来的冲击。

「『缓冲器』的形成是缓慢而渐进的。许多『缓冲器』通常是由『教育』特意塑造,其它则是被周遭环境催眠般的影响所造成。一个人常被那些透过缓冲器生活、说话、思考及感受的人们所包围。当他模仿他们的意见、行为和话语时,就不知不觉在身上创造出类似的『缓冲器』。『缓冲器』」使人们生活好过些,一个人很难不靠它生活。但是它们使人失去内在发展的可能性,因为缓冲器被造来减少冲击,而就是冲击使人脱离他目前的状态,亦即把他叫醒。缓冲器哄人入睡,带给他舒适和平静的感觉,觉得万事OK,没有矛盾存在,而他会睡得很安详。缓冲器是让人觉得自己总是对的装置,缓冲器使人感受不到他的良心。

「良心又是个需要解释的术语。
「在一般生活中『良心』这概念用得太轻易,好像我们都有良心。事实上『良心』这概念之於情感范畴,相当於『意识』之於理智范畴。正如我们没有意识,我们也没有良心。

「意识这状态是人在瞬间中知道所有他知道的事物,看出他知道的多麽少,而且其中有多少矛盾存在。
「良心这状态世人在瞬间感受所有他通常感受或可以感受到的事物。因为每个人里面都有成千上万个矛盾的情感,从内心深藏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的领会与各种害怕,到最愚蠢的自欺、自信、自满及自夸,一个人要是感受到全部这些情感,不但很痛苦,简直不能忍受。

「假如一个人的内在世界是由这些矛盾所组成,要是他同时感受到这些矛盾,要是他在瞬间感受到他喜欢所有他讨厌的,又讨厌所有他喜欢的;在他说实话时其实在说谎,而在说谎时其实在说实话;要是他能感受其中所有的恐怖和丢脸,他就处在『良心』的状态下。一个人不能活在这种状态下,他必须毁掉缓冲器,否则就毁掉良心。他不能毁掉良心,但要是他毁不掉良心他就使它睡着,亦即他可以把一个个情感用穿不透的缓冲器分开,永远看不到它们相遇,永远感受不到它们的不相容,以及一个挨着一个存在的荒谬可笑。

「但幸运的是,为了他的安宁和沈睡,这种良心状态很少出现。打从儿童时代起,缓冲器就在他里面成长茁壮,使他看不见自己里面的种种矛盾。所以对他而言并没有突然清醒的危险。清醒只可能发生在那些寻求它、想要它的人,那些已经准备好长期不屈不挠对抗自己、工作自己,以便得到它的人身上。要如此就必须摧毁『缓冲器』』,也就是挺身迎向所有与矛盾感觉有关的内在痛苦。此外,璀毁缓冲器本身需要长久的努力,一个人在同意做这项工作时,必须明了这项工作的结果是因良心清醒而感受到一切的不舒服和痛苦。

「但是良心是火,独力就可以融合前述提过的蒸镏瓶中的粉末,也可以创造出一个人开始研究自己时所缺乏的统一性。『良心』这观念一点也不同於一般所谓的『道德』。

「良心是一个整体而永久的现象。每个人的良心都一样,而且只有在『缓冲器』没有时才可能出现。从了解人有不同类型的观点,我们可以说良心存在於本身没有矛盾的人身上。这良心并不是痛苦:相反的,它是一种我们无法了解的全新喜悦。但对於身上有数以千计不同我群的人来说,甚至良心觉醒一刹那都必然引起痛苦。要是良心出现的时刻延长,而人不害怕,却反而与之合作,设法保持并延长这些时刻,一种非常微妙的喜悦,一种对往後『清晰意识』先尝为快的滋味就会逐渐渗入这些时刻。

「『道德』的观念却没有普遍性。道德是由缓冲器组成,没有普遍通用的道德。在中国是道德的,在欧洲却是不道德的;在欧洲是道德的,在中国却是不道德的;在圣彼得堡是道德的,在高加索却不是。在社会某一阶级是道德的,在另一阶级却不是,反之亦然。道德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是一种人为现象,它由各式各样的禁忌--也就是禁止--以及各样要求所组成。有时候它立意合理,有时候却失去任何意义,或根本没有意义。它建基於错误的基础,建基於迷信或不实的恐惧上头。

「道德由『缓冲器』组成。既然『缓冲器』有各式各样,而不同国家、不同年代及不同社会阶级的生活情况差异很大,被它们造出来的道德也就各不相同而互相矛盾。一个放诸四海而皆准的道德并不存在,甚至对道德本身都没有一个共同的看法。以欧洲为例,一般认为欧洲的普遍道德是『基督教道德』。但是首先『基督教道德』这观念就有各种诠释,而有多少罪行假『基督教道德』而行!其次,不管我们是如何了解这个道德,现代欧洲也与『基督教道德』大不相同。

「不管怎麽说,要是正是『基督教道德』引发欧洲目前这场战争,那麽最好尽可能远离这种道德。」
「许多人说不了解你教义中的道德面,」一个人说,「其他人说你的教义根本没有道德存在。」

「当然没有,」G说,「人们总是开囗仁义,闭囗道德。但是道德只是一种自我暗示,我们需要的是良心。我们不教道德,我们教的是如何找到良心,人们对我们所说的感到不高兴,他们说我们没有爱,其实只是因为我们不鼓励软弱和伪善,反而扯下这些面具。渴望真理的人不会谈爱或基督教,因为他知道自己离它们有多远。基督教义是给基督徒,而基督徒是那些遵照基督教训生活行事的人。那些谈爱或基督教的人能遵照基督教训生活吗?他们当然不能,但他们总是会谈这些话题,总是有人珍爱文字语言甚於一切,但这是一个真实徵兆!像这样谈话的人只是空洞的人,根本不值得在他身上浪费时间。

「道德和良心是两回事,一个良心永远不会抵触另一个良心,而一种道总是非常容易抵触或完全反对另一种道德。一个代有缓冲器的人可能很有道得,但缓冲器可以不同,也就是说,两个有道德的人可以彼此认为对方不道德,一般说来,情形就是如此,一个人越『道德』,他就认为其他有道德的人『不道德』。

「道德这观念与行为善恶的观念有关,但是善恶的观念总是因人而异,总是一、二、三类人的主观看法,只在一时一地有效。一个主观的人不可能有善恶的普遍概念,对主观的人而言,恶就是与他的欲求、兴趣或对善恶的概念『相反的』一切事物。

「可以说对主观的人而言,恶根本就不存在,只有对善的不同概念。没有人是处心积虑为了行恶而行事,每个人都是就他所了解的善而行事。问题是每个人的了解都不同,结果人们淹死、屠杀、杀戮彼此,全都生於善意,原因都是因为人在生活中的无知及沉睡。

「道理是如此明显,人们以前竟然从没有想到,这就显得更奇怪。然而事实是他们就是不能了解这点。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善是唯一的善,其馀一切都是恶。不要天真奢望人们会了解这点,而发展出一种普遍而完全相同的善的观念。」

「但是善恶不能独立人们而存在吗?」一个在场者问。
「他们可以,」G说,「只是这情况离我们太远,甚至不值得你现在去了解。只要记得一件事就够了,对人而言唯一可能恒久的善恶观念与进化的观念有关;这当然不是指机械化的进化,而是人经由有意识的努力,素质的改变,内在创造的统一性,以及形成一个永久的我而不断进展。

「人要形成一个善恶的永久观念,只能与一个永久的目标及永久的了解相关连。要是一个人了解到他在昏睡,假如他要醒过来,那麽一切能帮助他清醒的就是善,而一切阻挠他、延长他昏睡的就是恶。同理他也可以了解对其他人什麽是善,什麽又是恶。帮助他们清醒的就是善,阻挠他们的就是恶。但这只对那些想要清醒的人,亦即那些了解到他们在昏睡的人而言。那些不了解自己在昏睡,那些不想清醒的人不能了解善恶是什麽。既然绝大多数的人都没有察觉,也永远不会察觉他们在昏睡,善与恶对他们而言就不存在。

「这与一般接受的观念刚好抵触,人们习以为常认为善恶对每个人都应该一样,最重要的,善恶为每一个人存在。事实上,善恶只为少数人存在,存在於那些有目标并追寻那目标的人。因此阻挠这追寻的就是恶,帮助它的就是善。

「但是当然许多昏睡的人会说他们有目标,他们正朝着某地方走去。能体会到他没有目标,也走不到哪里去这个事实,就成为一个人接近清醒的第一个徵候,或说是他有清醒的可能。清醒始於一个人体会到他漫无目标,不知道要去哪里。

「就像以前解释过的,人把许多特质归於己有,但事实上它们只属於发展程度及进化程度较高的人,而非一、二、三类人所有。个别性、一个单一永恒的我、意识、意志、做的能力、内在自由的状态,所有这些特质都是常人缺乏的。善恶的观念也属於同一类特质,它们之所以存在与永恒的目标、永恒的方向以及永恒的重心有关。

「善恶的观念有时候与真假的观念有关,但是正如善恶不为一般人存在,真假也不存在。
「永恒的真假只为一个永恒人存在,如果一个人变化莫测,那麽对他而言真假也变化莫测。而且要是人们时时刻刻变来变去,他们对真的概念也会像对善的概念一样多变。一个人永远不会注意到他昨天还认定为假的,现在却开始认为是真的,反之亦然。他不会注意到这些转折,就像他不会注意到某一个我转折到另一个我去。

「在常人的生活理,真假没有任何道德上的价值,因为一个人永远不能严守同一个真理,他的真理会改变。如果过了一段时间它还没变,那只是因为它被缓冲器挡住了。一个人永远不会说实话,有时候『它说』实话,有时候『它说』假话。因此他的真假没有一点价值;它们都不是依他而定,而是由偶然决定的。这推及一个人的言语、想法、情感,及对真假的概念也都正确。

「为了要了解生活中真假的相互关系,人必须了解他里面的虚假,他不断告诉自己的谎言。
「这些谎言都是由『缓冲器』制造出来的。为了要摧毁对自己或对他人无意识所说的谎言,『缓冲器』必须被摧毁。但是一个人没有缓冲器就不能生活。『缓冲器』自动地控制一个人的行动、言语、想法和情感,要 是缓冲器被摧毁,这些控制就不见了。一个人没有控制就活不下去,虽然那仅仅是自动控制。只有一个人具有意志--也就是有意识的控制--才能丢掉缓冲器生活。因此,如果一个人开始准备摧毁他里面的缓冲器,他必须同时发展意志才行,而因为意志不能在短时间内造好,一个人可能摧毁了缓冲器而意志却还不够强化。在这段期间他唯一的机会就是受另一个已经强化的意志来控制。

「这就是为什麽把摧毁缓冲器包括在内的学校工作中,一个人必须准备好服从另一个的意志,只要他自己的意志还没有完全发展好。通常这种臣服於另一个人的意志是要最先研究的课题。我用『研究』这两个字,是因为一个人必须了解为什麽需要这种服从,以及他必须学会服从,而後者一点也不容易。一个人抱着控制自己的目标开始研究自己,往往相信自己的决定,甚至当他看出改变自己的必要性,都只会使他更看出他的决定是对的,而强化对自己的信念。但是当一个人开始工作自己,他必须放弃他的决定,『牺牲他自己的决定』,因为不这样,导引他工作那人的意志就不能控制他的行动。

「在走宗教路线的学校里,『服从』是第一要求,也就是说,即使不了解也要完完全全、毫无疑问的臣服。第四道的学校首先要求了解,努力的结果总是和了解成正比。

「放弃自己的决定,臣服於另一人的意志对一个人可能非常困难,如果他事先没有看出其实他根本没有牺 牲,也没有改动自己生活的一分一毫,因为他一生中本来就臣服於某个外在意志,根本没有自己做过决定。但是他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还以为他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很难使他放弃是他自己导引及组织生活的幻觉,但是除非他挣脱这种幻觉,就不可能工作自己。

「他必须觉察他并不存在,他必须觉察他不会失去任何东西,因为他没有什麽好失去的,他必须百分之百了解他的『一无是处』。

「只要意识到自己一无是处,就可以克服对臣服於另一个人意志的恐惧。不管看起来多奇怪,这种恐惧确实是阻碍人上道的最大障碍之一。一个人会害怕他被迫去做违背他的原则、观点及意见的事。此外,这种恐惧立刻就在他心里创造出一个幻觉,认为自己真的有原则、观点和信念,而事实上根本没有。一个压根就没有道德观念的人突然害怕他会被迫去做不道德的事。一个从不管自己健康,而使尽办法残害身体的人,会突然害怕他要被迫去伤害自己的身体,如使不胜枚举。我认识一个酒鬼,他最怕的事莫过於他会被灌酒。

「这种害怕臣服於另一个人意志的恐惧常常比其他事都强烈。一个人没有察觉,臣服於他有意识同意的对象是得到自己意志的唯一办法。」

下一次G又从意志这问题谈起。
「意志的问题,关於一个人自己的意志及其他人意志的问题,远比乍看之下来得复杂。一个人没有足够的意志去做,也就是控制自己及其一切行动,但是他有足够的意志去服从另一个人。只有如此他才能逃脱偶然律,此外别无他法。

「我以前提过人生活中的命运和偶然,现在我要深入探讨这两个字词的意思。命运存在,但并非人人都有命运。很多人与命运相隔,只活在偶然律之下。命运是与一个人身体类型相称的行星影响的结果。我们以後再谈身体类型,现在你们必须了解一件事,一个人可以拥有与自己类型相应的行星影响,但实际上他根本没有,这是因为命运只与人的一个部份有关,那就是本质。

「你们必须了解人由两个部份组成:本质和个性。本质是一个人『自己所有』的东西,个性则是『不是自己』的东西。『不是自己』意指从外面来的,人所学习的或反映的,是所有留在记忆或感觉中外在印象的痕迹,所有学过的字词和动作,以及所有模仿而来的情感,所以这些都『不是他自己的』,这些都是个性。

「从一般心理学的观点来看,这种把人分成本质和个性的分法几乎不可理解。更确切的说,心理学根本没有这样的分法。

「一个小孩子还没有个性,他就是他真实的样子,他是本质。他的欲望、品味、好恶都表达出他本来的素 质。
「但是当所谓的『教育』开始,个性就开始成长。个性一部份是由别人有意的影响而造成,也就是『教育』,一部份则是由小孩本身无意的模仿。在个性形成的过程中,还有很大一部份是由『抵抗』他周围的人,以及企图向他们隐藏某些『他自己』或『真实的』东西而形成。

「本质是一个人的真实;个性则是虚假的。但是随着个性成长,本质就越来越少显现,也越来越弱。通常本质在年纪很小的时候就停止成长。往往本质在成人--甚至是一个很聪明而所谓『高度』教养的成人身上--只停留在五、六岁小孩的层次。这是说我们在这个人身上看到的一切都『不是他自己的』。这个人身上还是有自己的东西,亦即他的本质,通常只在本能及最简单的情绪表现出来。然而还是有人的本质能和个性平行发展,这种例子在文化开发的情况下尤其少见。本质比较有机会在生活於险恶的自然,时时充满危险和挣扎的人身上发展。

「但是一般而言,这种人的个性几乎没有成长。他们有很多『自己的』东西,少有『不是自己的』东西。也就是说,他们缺乏教育和引导,缺乏文化。文化创造个性,同时也是个性的产物和结果。我们没有领悟到我们整个生活,我们称之为文明、科学、哲学、艺术及政治的一切,都是被人们的个性,亦即『不是他们自己的』部份,所创造的。

「『不是他自己的』与『是他自己的』差别在於前者会失去、改变或被人为的方式拿走。
「对於个性和本质的关系有可能以实验加以证实。在东方的学校里有方法可以帮人区分人的个性和本质。为达到目的,他们有时候使用催眠术,有时使用特别的麻醉剂或某些练习。要是一个人的个性和本质一时被其中一种方法分开,他身上就有可能出现两种不同的存在,它们各以不同的声音说话,各有不同的品味、目标和兴趣,而其中一个存在通常只有小孩子的层次。

「这个实验继续作下去就能使其中一个存在睡着,或是这实验可能从使个性或本质睡着开始。有一些麻醉剂可以使个性睡着又不影响本质,服下这麻醉剂一段时间後,一个人的个性好像消失了,只留下本质,然後一个原本充满各式各样崇高观念、同情与憎恶、爱与恨、执着、爱国心、习惯、品味、欲望及信念的人,突然掏空了,不再有想法、情感、信念,也不再有观点。

「所有烦扰他的事物现在他根本都不在乎,有时他看出他平常的心情或高谈阔论都是虚假和想像,有时候他就是忘了它们,好像它们从未存在过。他原来愿意为之牺牲生命的事物,如今看来却荒谬可笑,毫无意义,根本不值一提。所有他在身上发现的,只有一点点本能的倾向和品味,他喜欢甜食,喜欢温暖,讨厌寒冷,讨厌工作这想法,或反之他喜欢体能运动,就是这样了。

「但是这种情况很少发生。通常一个人的本质要不是原始、野蛮而幼稚,要不就是愚蠢。本质的发展要靠工作自己。

「工作自己非常重要的时刻在於一个人开始区分他的个性和本质。一个人真正的我--他的个体性--只能从本质发展。可以说一个人的个体性就是他已经长大成熟的本质。但是要使本质成长,必须先减弱时时刻刻压迫它的个性,因为本质成长的障碍就在於个性中。

「要是我们以一个有文化的普通人为样本,就可以看出在绝大部份的情况下,他的个性处於主动,本质则处於被动。只要这状态保持不变,一个人的内在成长就不能开始。个性必须变成被动,而本质变成主动。这只有在『缓冲器』被拿掉或减弱时才有可能,因为『缓冲器』是个性用来使本质屈服的主要武器。

「正如前面说过的,在比较没有文化的人身上本质通常比有文化的人发达。那麽看来似乎他们应该比较有成长的可能,但事实不然。因为他们的个性发展不良,要内在成长,要工作自己,需要个性一定的发展以及一定强度的本质。个性由『卷轴』以及由某中心特定工作而发展出的『缓冲器』组成。一个发育不良的个性意指缺乏『卷轴』,亦即缺乏知识,缺乏资讯,缺乏工作自己所需的素材。缺乏某些知识,缺乏一定程度『不是他自己的』素材。他不能开始研究自己,不能开始对抗机械性的习惯,仅仅因为他会毫无理由或动机来从事这项工作。

「这并不是说他就一筹莫展。苦行僧的方式以及僧侣的方式不需要任何理智的发展,可以适用於他,但是那些只能用於理智发展的人的方法就不适用於他了。进化对於一个有文化的人和一个没文化的人同样困难。一个有文化的人生活远离自然,远离生存的自然情况,他活在人造的环境中,牺牲本质来发展个性。一个比较没有文化的人则活在比较正常自然的环境中,牺牲个性来发展本质。

「工作自己好的开始需要本质和个性同等发展,这样最能保证成功。要是本质发育不良就需要长时间的预备工作,要是一个人的本质已经发烂或发展出一些无法修改的缺点,还很可能徒劳无功,这种情况很常见。个性不正常的发展常常扼杀本质的发展,使它停留在太早的阶段,以致於本质变成一个小小畸形的东西,什麽也得不到。

「此外,极常发生的是当一个人的个性和肉体还活着的时候,本质早就死了。我们在路上或大城中与见绝大多数的人都是空心的,也就是说他们实际上早已经死了。

「我们没有看到或知道这种情况算是幸运的。要是我们知道许多人早已是行尸走肉,而其中许多人正掌管我们的生活,我们真会觉得恐怖至极而疯掉。而确实有人因此疯掉,因为他们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发现类似的事实,看到不该看的事情。

「为了要看出这事实又不会疯掉,一个人必须走上道。要是一个人什麽也不能做,却看到真相,他当然会疯掉。只是这很少发生,通常事物都经过安排,让人不会过早看到事实。个性只看它喜欢看的以及不干预它生活的部份,它永远看不到他不喜欢看的。这个情形有好有坏,对一个想睡觉的人来说是好的,但要是他想清醒那就不好了。

「要是本质受命运影响,那是不是说命运比起偶然律总是对人有利?」一个在场者问。

「不,根本不是那回事,」葛回答他,「命运只有在人能对它加以考虑,能事先知道它的情况下才比偶然好。是有可能事先准备好未来的事;对於偶然,一个人却毫无所知。但是命运也可能令人不悦或坎坷。如果是这样,仍然有办法把一个人和他的命运隔开来,而第一步在於逃离一般律则。正如有个人的偶然一样,也有一般或集体的偶然。

「同理,有个人的命运也有一般或集体的命运。集体的偶然和集体的命运都受到一般律则控制。要是一个人想创造自己的个体性,就必须挣脱一般律则。一般律则绝不是强制於人的,要是一个人能挣脱许多『缓冲器』和想像,他也可以挣脱许多一般律则,所有这些都与挣脱个性有关。个性依赖想像和虚假为生,要是人生活其中的虚假减少而想像也减少的话,个性就会立刻减弱,而一个人开始受命运或一条工作线控制,这条工作线是为另一个人的意志所控制,这意志会一直导引他,直到他形成自己的意志,能够抵抗偶然,并在必要时抵抗命运。」

这些谈话持续了好几个月,当然我不可能完全按照原先的次序来重建这些谈话,因为G经常在一个晚上提及二十个不同的主题,许多是重复再谈,许多是依在场者的问题而定。许多观念是如此紧密关连,以致於只能硬生生地拆散它们。

在这个时候,某些类型的人已经开始露出对我们工作的消极态度。除了缺乏「爱」之外,许多人对收费要求感到愤慨。关於这点非常特别的是,那些感到愤慨的人并不是那些经济拮据的人,反而是些有钱人,对他们而言所收的费用其实只是九牛一毛而已。


那些付不出钱或只能付一点钱的人都了解他们不能凭白得到东西,而G的工作,他以前去圣彼得堡,以及他 和其他人花在工作上的时间都需要钱。只有那些有钱的人不了解这点,而且不想了解。

「这是不是说我们必须付钱以便进入天国?」他们说,「人们并不付钱,这类事也不向人要钱。基督向他的门徒说:『不要带钱包也不要带证券。』而你却索求一千卢比,这真可大赚一笔。假定你有一百个会员,这样就能赚一万卢比,要是有两百个、三百个会员呢?一年三万卢比算是相当可观了。」

当我告诉G类似这样的言论时,他总是一笑置之。

「不要带钱包,不要带证券,也不带一张火车票吗?旅馆不付帐吗?你看看,这里有多少虚假和伪装。不即使我们不需要钱,也需要人们付钱,这使我们一下子刷掉许多没用的人。没有一件事比对钱的态度更能显出一个人的样子。他们毫不迟疑把钱浪费在个人的幻想中,但是一点也不珍惜别人的辛劳。我必须为他们工作,而且免费给他们那些承蒙他们赐惠要取走的东西。『怎麽可以贩卖知识?这应该免费才对。』正就是为了这里由才需要收费。有些人永远跨不过这个障碍,那他们也永远跨不了另一个。此外,还有另一些考虑,以後你就知道了。」


另一些考虑非常简单。许多人真的付不出钱,而虽然G原则上把规矩订得很严,事实上他从来没有拒收任何一个没有钱的人,其後我们才发现他甚至还支助他们许多人。那些付一千卢比的人不只为自己付钱,也为其他人付。
离线五味子
发帖
60
开心币
0
好评度
528
只看该作者 18楼 发表于: 2002-09-08
探索奇迹(7)—为什么我们不记得自己
第七章:为什么我们不记得自己

有一次我和G谈话时,我问他人有没有可能达到「宇宙意识」,而且不只是一瞬间而已。我是以人可能达到的更高意识来了解什麽是「宇宙意识」,这个观念我先前在《第三工具》探讨过。


「我不知道你所谓的『宇宙意识』是什麽,」G说,「它是一个含混不清的名词,每个人都可以随自己高兴把任何东西称做『宇宙意识』。一般所谓的『宇宙意识』只是幻想,只是与情感中心强烈运作有关的联想和白日梦而已。有时候它接近狂喜,但在一般情况它只是一种主观的情绪经验,与梦属於同一层次。但除此之外,在我们能谈论『宇宙意识』之前,必须先界定意识是什麽,你怎麽界定它?」

「一般认为意识是不能界定的,」我说,「说真的,如果它是一种内在特质,怎麽能被界定?我们用尽一般方法都不能证明意识在他人身上是否存在,我们只能从自己身上验证。」

「一派胡言,」G说,「这只是一般科学的诡辩罢了,你早该把它丢掉了。你刚才所说的只有一点是对的: 你只能在自己身上知道意识是什麽。注意我说的是你能知道,因为只有在你拥有它的时候你才知道。当你还没有得到它时,你知道你还没得到,但不是在那当刻,而是事後才知道。我的意思是当它再度来临时你才知道它已经有好一段时间不在了。你可以找到或记得它消失及再现的时刻,你也能界定哪一刻你比较接近有意识,哪一刻又远离它。藉着观察自己意识的出没,你一定能看出一个你目前看不出、也不会承认的事实,那就是意识出现的时刻非常短暂,中间往往隔着长时间全然无意识又机械性的机器运作。你将会看出你可以毫无意识地思考、感觉、行动、说话及工作。如果你学会在自己身上看出有意识的时刻和长时间的机械行为,你就可以万无一失地看出别人什麽时候意识到他们正在做的事,什麽时候没有。

「你最大的错误在於认为你一直有意识,而且意识要不是一直都在,就是从不存在。事实上,意识是一种不断变化的属性,一会儿在,一会儿不在,而且具有不同的等级和层次。一个人必须去感觉与品尝意识本身及其各种层次。在这个情况里没有任何定义能给你帮助,而且只要你不了解到底要界定什麽,也不可能有任何定义。科学和哲学不能界定意识是什麽,因为他们想在它不存在之处界定它。我们必须把意识及意识的可能性分开,我们只有意识的可能性及它的灵光一闪,所以我们不能界定意识是什麽。」

我不能说我一下子就清楚上述所说的一切,但是之後有一次谈话让我明白了这些论点所根据的原理何在。

在一次聚会中G一开始问了一个问题,要每个人轮流回答。这问题是:「什麽是我们在观察自己时所注意到最重要的一件事?」

在场的一些人说他们试图观察自己时,感受特别强烈的是无法停止思绪的起起伏伏;另一些人则很难区分不同中心的工作。我显然是没有全盘了解这个问题,要不就是答非所问,因为我说我最感震撼的是这体系中每一个观点都互相关连,宛如一个「有机体」;还有就是知道这个字的全新意义--不仅是知道这个或那个,而是知道这个与整体中其他部份的关连。

G显然很不满意我们的答覆。我开始有点了解他在这种场合的心境如何。我看出他希望我们之中有人指出某件特定的事,是我们漏掉的或是无法了解的。

「你们之中没有一个人注意我曾经告诉你们最重要的事,亦即没有一个人注意到你们不记得自己(他特别强调这几个字)。你们并没有感觉你们自己;也没有意识你们自己。对你们而言,是『它观察』,正如同『它讲话』,『它思考』,『它笑』一样。你们没有感觉到:我观察,我注意,我看。每一件事都还是『被注意』,『被看』...。为了要真正观察自己,一个人必须先记得自己(他再一次强调这些字)。试着在观察自己时记得你自己,然後告诉我结果如何。只有伴随记得自己的结果才有价值,否则你自己不在你的观察里这样的观察还有什麽价值?」

G这番话使我沉思良久,对我来说它似乎是上次我们谈论意识的关键所在。不过我决定先不下任何结论,而试着在观察自己时记得我自己。

第一次尝试就把我难倒了。尝试记得自己毫无所得,除了显示了我们根本从不记得自己。

「你们还奢望什麽?」G问道,「这个觉察非常重要,知道这件事的人(他强调着几个字)就已经知道很多了,问题是没有人知道。如果你问一个人他是否记得自己,他一定回答可以。如果你告诉他他不能记得自己,他一定会生气,要不就认为你是个大傻瓜。生活的全部人类存在的一切,全然的盲目就是根源於此。如果一个人真的知道他不能记得自己,他就快要了解他的素质了。」

G所说的及我所想的,尤其是记得自己的尝试,使我确信我正面临一个全新的课题,是科学及哲学目前尚未碰触到的。

不过在做任何推演之前,我先试着描述我所做的有关记得自己的尝试。

第一个印象是当我尝试去记得自己或意识自己,告诉自己我正在走路,我正在做,在我持续觉察这个我时,思想就停顿了。当我在感觉我时,我不能思考也不能讲话,甚至感觉也变得迟钝,而且用这种方法也只能记得自己片刻而已。

先前我曾经做过一些在瑜珈训练书籍提到的停止思想的实验,例如爱德华.卡本特的《从亚当的高峰到》(From Adam's Peak to Elephanta),虽然它的描述非常概略。我对於记得自己所做的第一次尝试使我想起我的实验,事实上它们几乎同一回事,除了一点差别:在停止思想时,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努力不让思想通过;而在记得自己时,注意力一分为二,一部份朝向上述的努力,另一部份则去感觉自己。


上述最後一点体会使我得到某种也许不十分完全的「记得自己」的定义,但实行起来确非常有用。

我说的是注意力的划分,这注意力是记得自己的显着特徵。

我这样表达:当我观察某件事物时,我的注意力朝向被观察的对象,是一条单向射线:

我 -----> 被观察的对象

在这同时我试着记得自己,我的注意力既朝向被观察的物体,也朝向我自己,成为双向射线:

我 <----> 被观察的对象

如此定义後,我看出问题在於把注意力朝向自己的同时,不能减弱或消去朝向其他事物的注意力。此外,这所谓的「其他事物」可以在自己身上或也可以在身外。

分开注意力的第一步尝试显示出它的可能性,同时我也看清了两件事情:
1) 我看出由这方法而得的记得自己不同於「感觉自己」或「自我分析」。它是一个全新又有趣的状态,却有着异常熟悉的况味。
2) 我明白记得自己的时刻确实在生活中出现过,虽然屈指可数。只有费心去产生这些个时刻才会有新奇的感觉。事实上我在很小的时候就熟悉这种滋味了,它们或来自出其不意的新环境、新地方;旅游时处在陌生人当中,比方说,一个人突然审视四周说:好奇怪!我竟然在这里;或来自非常情绪化的时候,或是在危险的当刻,当一个人听到自己的声音,并且从外面反观自己。

我相当清楚我对於生活最早的记忆,以我为例是非常早年的记忆,就是记得自己的时刻。这个觉察使我领悟更多东西,亦即我看出我只记得过去那些我记得自己的时刻。其它的一切我只知道它们发生过,却无法一一唤醒,再次经历它们。但是那些我记得自己的时刻至今仍然栩栩如生,和现在没有两样。

我还不敢下结论,可是我已经知道即将导出一个伟大的发现。我以前总是震惊於我们的记忆是如此微弱不足,这麽多事情都消失了。对我而言,生命的荒谬就缘於此:为什麽要遍经世事以便其後将它们遗忘?此外,这里头有某种退化。一个人感觉某事对他意义非同小可,他认为一定会永志不忘;一年两年过去了--那件事已不复记忆。现在我清楚为什麽会如此,而且非如此不可。如果我们的记忆只在那些记得自己的时刻才鲜活起来,也就难怪我们的记忆力如此贫乏。

所有这些都是最初的体会,其後当我开始学会分开注意力,我看出记得自己所带来的奇异而美好的感觉,当我们处於一般状态时,这种感觉只在极少数例外的情况出现。比方说,那时我常常在夜晚留连於圣彼得堡中,去「感觉」那里的房子和街道。圣彼得堡充塞着这种奇异的气氛,房子,尤其是老房子,彷佛有生命似的,我只差没有与它们交谈。这并不是「想像」,我并没有想任何事情,而只是边走边看,试着记得自己,这些感觉就自己跑来了。

其後用这种方法,我有许多意外的发现,不过这以後再谈。有时候记得自己并不尽然成功,有时候它则伴随不寻常的观察。

有一次我走在Liteiny街上朝Nevsky走去,但我费尽心力也不能集中注意力记得自己。噪音、动作,每件事物都使我分心,每一刻我都一失神忘了注意,又回过神来,然後又忘记。最後我对自己产生莫名的恼怒,转进左边的巷道,下定决心要记得自己片刻,至少到走到下一条街为止。我走到Nadejdinskaya街时,都还保持着注意力,也许只有几秒闪失。接着我又转向Nevsky街,发现在安静的街道上比较容易保持思想不断线,所以就想在闹街上考验一下自己。我走到Nevsky街时,仍然记得自己,并且就快要体验到内在平和与信心的奇异情感状态,这是来自於先前艰苦的努力。在Nevsky街的转角处有一家烟草店,我的香烟就是在那里制的,在仍旧记得自己的状态下我想要到那里订制一些香烟。

两个钟头之後我在很远的Tavicheskaya街上猛醒过来,我正搭乘izvostchik要到印刷商那里去。这种惊醒的感觉异常鲜明,我几乎可以说我是苏醒过来了。我立刻记起所有一切,我是怎麽走在Nadejdinskaya街上,我是怎样记得自己,我是怎麽想到香烟,我是怎麽在这个念头掉入并消失在一场熟睡之中。

在这沉睡的同时,我仍然保持连贯又便捷的行动。我离开烟草商之後,回到我在Liteiny的房子,打电话给出版商,写了两封信,然後离开屋子。我走在Nevsky街道的左侧到Gostinoy Dvor,打算走到Offitzerkaya。然 後我改变主意,因为天色已晚。我搭乘izvostchik到Kavricheskaya去找我的出版商,在沿着Tavricheskaya的路上我开始感到一阵奇怪的不安,好像我忘了什麽东西--然後突然间我记起我已经忘了记得自己。

我把我的观察和推演告诉团体的伙伴,也告诉一些文艺界的朋友和其他人。我告诉他们这是整个体系及整个工作自己的重心所在。现在工作自己不再是个空洞的词句,而成为充满意义的事实,因为这点,心理学变成一门精确又实际的学科。

我说欧洲及西方心理学一般都忽略了一个极为重要的事实,那就是我们不记得自己;我们在熟睡中生活、行动、思考,这并不是比喻,而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但同时如果我们花了足够努力,也可以记得自己,可以清醒。

我对於我们团体伙伴及圈外人不同的了解颇为震惊。我们团体伙伴即使不是一点就通,也了解到我们遇到了「奇迹」,它是一个「新」东西,以前从未存在过。

其他人并不了解这一点,他们不把它当一回事看,有时他们甚至要向我证明这种理论以前就存在了。

Volinsky是一个我常见面的朋友,自1909年以来我们时常交谈,我极为看重他的意见,他认为「记得自己」这观念对他一点都不稀奇。

「这是一种领觉(apperception),」他告诉我,「你没有读过Wundt的逻辑吗?你会在那儿找到他对领觉最新的定义,那与你所说的一丝不差。『单纯观察』是知觉(perception),『观察而又记得自己』,如你所说的,就是领觉。Wundt当然知道它。」

我不想和Volinsky争辩。我读过Wundt,当然Wundt所写的和我告诉Volinsky的是两回事。Wundt曾经逼近这个观念,但是其他人也同样接近然後朝向不同的方向。他没有看出这个藏在他对不同形式知觉思考的观念非同小可,因此就不知道缺乏意识这观念以及有可能有意创造出意识这观念应该是我们思考的中心。奇怪的是当我向他指明这一点时,Volinsky仍然看不出来。
随後我不得不相信这观念被一层莫测高深的薄纱所掩盖,不为那些否则是很聪明的人所理解--而後来我才明白为什麽如此。

下一次G从莫斯科回来的时候,看到我们热中於记得自己的各种实验以及对这些实验的讨论,但是他的第一次讲课却谈及另一些事。

「在正确的知识中对人的研究必须与对世界的研究平行发展,而对世界的研究必须与对人的研究平行发展。律则到处都是一样的,不管在世界或人身上。学会了任何一条律则的原理之後,我们必须同时寻找它在世界及人身上的显现。此外,有些律则比较容易从世界来观察,有些则在人身上较易观察。所以在某些情况中从世界开始再推衍到人身上比较好,有些则是由人推衍到世界比较好。

「这种对人对世界的平行研究使学生看到每件事物根本上的统一,也可以帮助他在不同层级的现象中发现类比。

「统治人及世界所有历程的基本律则其实非常少,一些基本力量不同的组合就创造出外表上看来多样的现象。

「要了解宇宙的机械部份就必须把复杂的现象化约成这些基本力量。宇宙的第一个基本律则就是三力的律则或称为三律。依照这律则,所有世界的每一个行动、每一个现象毫无例外的都是三力同时作用的结果--积极力、消极力及中和力。关於这点我们已经谈过,以後开始每一个新的研究,我们都会回头来谈它。

「另一个基本律则是七律或称为八度音阶律则。要了解这个律则的意思,我们必须把宇宙看成由振动所组成。这些振动充斥在构成宇宙的各式各样、不同层面及密度的物质当中。它们发自不同的根源,行进不同的方向,互相穿梭、撞击、强化、减弱、阻碍彼此等。

「就这点而言,依照西方一般接受的观点,振动是连续不断的,意指不间断的进行上升或下降,只要起动力能持续作用,并且能克服介质的阻力。当起动力耗尽而介质的阻力占了优势时,振动自然就逐渐消失,终至停止。但在自然衰竭开始前,振动的进展是规律而渐进的;如果没有阻力,还可以永不止息。所以我们物理的一个基本定理就是振动的连续性,虽然它从来没有被精准地陈述,因为从来没人反对过。在一些最新的理论中,这项定理已经开始动摇,然而物理界仍然没有关於振动性质的正确观念,或是我们在真实世界中对振动的概念。

「在这个例子里,古代知识与现代科学是相反的,因为在对振动的了解上,古代知识提出了振动不连续性。

「这个振动不连续性的原理是指自然界所有振动一个明确又必然的特性:不论上升或下降,都不是规律进展,而是有间歇性的加速和减速。我们还可以把这个原理说的更清楚点,也就是振动中的起动力并不是规律作用,而是时强时弱,这冲力可以不改变其性质作用,振动也可以一定规律进展一段时间,而这全是由这冲力的性质、介质及状况等来决定。但是在某一个时刻这冲力发生变化,振动不再听它指挥,在很短的时间内慢了下来,而且在某程度改变它们的性质和方向。举个例子,上升振动在某个时刻开始减速,而下降振动在某个时刻也开始减速。经过这暂时减速後,上升和下降的振动又重回先前的频道,规律上升或下降一段时间,直到一个突然的阻碍又出现为止。关於这点值得注意的是这动力规律作用的周期并不平均,而振动减速的时刻也不对称,周期有长有短。

「要确定减速的时刻,或振动上升或下降时的阻碍,振动进展的路线依据某一特定时空下振动次数的加倍或减半而分为好几个区间。

「我们现在来假想一条加速振动线。从它们一秒振动千次的速率算起,一段时间後,速率加倍变成一秒振动两千次。

( 图 七)
「前人已经发现并证实在一段振动间隔内,在一给定振动次数到加倍次数之间,有两个地方发生加速振动的减速,一个靠近开端但不是开端本身,另一个则靠近尾端。

( 图 八)
「古代科学早就知道支配振动减速或偏离原始方向的律则。这些律则已经被编入一个特别的公式或图表流传至今。这公式中振动加倍的区间被区分为八个不平均的阶段,依振动中增加的速律而定,第八阶段又回到第一阶段,只是速率加倍。这个振动加倍的区间或是振动由某一给定次数进展到加倍的路线,称为一个八度音阶,亦即由八组成。

「把一振动加倍的区间分为八个不等部份的原理,是在於观察到整个八度音阶中振动会不规律的增进,而各个『阶段』在进展的不同时刻会加速或减速。

「八度音阶的观念便以这个公式师徒相传,也在校际间交流。在很早以前其中一个学校把这个公式应用到音乐上,由此得到了七音音阶,这早在上古时代就已得知,然後被遗忘,然後重被发现或又『找到』。

「这个七音音阶是一个宇宙律则的公式,这律则被古代的学校算出,然後应用到音乐上。然而,如果我们研究八度音阶这个律则在其它振动的显现,就知道这个律则四处如一,光、热、化学、磁力等振动与声音振动都臣属於相同的律则。比方说,光谱为物理所知;在化学中,元素周期表无疑地与八度音阶的原理有关,虽然科学对这关连知道的仍不够清楚。

「研究七音音阶的结构,为了解宇宙八度音阶的律则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让我们再回到刚刚那个上升音阶,也就是振动频律逐渐增加的音阶。假想这音阶由一秒振动一千次起速。我们就把这一千次振动订为do,振动频律逐渐增加。当到达一秒振动两千次时就是第二个do,也就是下一个 音程的do。

( 图 九)
「由一个do到下一个do的区间被分为七个不相等的部份,因为振动频律并不是规律地增加。

(图十)
「音符的音调比率,或是振动的频率如下所示:
「如果我们把do当成1,那麽re就是9/8,mi是5/4,fa是4/3,so是3/2,la是5/3,si是15/8,do是2。


( 图十一)
「音符间不同的加速或音调的差异如下所示:
do和re之间 9/8: 1 = 9/ 8
re和mi之间 5/4: 8/9 =10/ 9
mi和fa之间 4/3: 5/4 =16/15加速慢下来了
fa和sol之间 3/2: 4/3 = 9/ 8
sol和la之间 5/3: 3/2 =10/ 9
la和si之间 15/8: 3/2 = 9/ 8
si和do之间2 :15/8 =16/ 8加速又慢下来了

「音符间的差异或音符间音调的差异称为断层。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八度音阶有三个断层:9/8,10/9,16/15,各自对应一个整数:405,400 及384。最小的断层发生在mi和fa及si和do之间,这里正是减速的地方。
「关於七音音阶,通常认为(理论上)每两个音符之间有两个半音,但是mi-fa及si-do例外,它们都只有一个半音,另一个半音被省略不用了。
「如此就得到二十个音符,其中有八个基本音符:do,re,mi,fa,sol,la,si,do 及十二个中间音: 介於下面两个音符之间的两个中间音
do-re
re-mi
fa-sol
sol-la
la-si
及介於下面两个音符之间的一个中间音
mi-fa
si-do
「但实际上,亦即在音乐上不用十二个中间半音,而只采取五个音符,也就是介於下面两音之间的一个半 音:
do-re
re-mi
fa-sol
sol-la
la-si
「在mi-fa和si-do之间没有采取中间音。
「如此,七音音阶的结构显示了『断层』的宇宙律则,或是缺空的半音。在这种情形下,我们以『宇宙』或『机械』的意思来谈论八度音阶,只有mi-fa 和si-do之间的断层才叫做『断层』。

「如果我们全盘掌握了八度音阶的意义,便会对整个生活,以及我们观察到的各层级的宇宙现象的行进和发展有全新的看法。这条律则解释了为什麽自然中没有直线存在,为什麽我们不会思考也不会做,为什麽我们所有的只是想法,为什麽每件事都是发生的,而且常常与期望相反。所有这些现象都正是『断层』,或是振动发展中的减速产生的清楚而直接的结果。

「在减速的时刻到底发生了什麽事?就是脱离原轨而发生偏向。这个八度音阶开始时由箭头方向前进:

( 图 十 二)
「但在mi和fa之间发生偏向,这条线由do开始转变方向

( 图 十 三)
经过fa,sol,la,si,然後偏离原来由do,re,mi显示的方向下转。在si和do之间第二个『断层』产生一个新的偏向,进一步改变方向。

( 图 十 四)
「下一个八度音阶偏向更厉害,再下一个又偏得更厉害,所以这条八度音阶最後可能转了一圈,与原先方向反向而行。

( 图 十 五)
「继续发展下去,这条八度音阶或是振动进展的路线可能回到原点,换句话说,形成一个完整的圆。

( 图 十 六)

「这项律则显示了为什麽我们的活动不会直线进行,为什麽一开始做的是某件事,我们实际上却在做另一件完全不同的事,通常与原先正好相反,虽然我们没有注意到而一直以为我们还是在做同一件事。

「这件事以及其它许多事情只可以藉由八度音阶律则,以及了解『断层』的角色及重要性,才得以解释。 这断层使力量发展的路线经常改变,断续前进,『与它自己反向而行』等。

「像这样事物的路径过程,亦即方向的改变,可以从每一件事观察得到。在一阵精力旺盛的活动或是强烈 情绪或是正确的了解後,反作用力发生了:工作变得乏味累人;情感开始产生疲惫和漠然;不再正确思考而开始寻找妥协折衷;压抑、逃避棘手的问题。这条路线仍旧往前进展,只是方向变了。工作变得机械性,情感越来越弱,终於降到一般生活事件的层次;思想变得专断而表面。一切会如此进行一段时间,然後又发生反作用力,又停止,又转向。力量的进展可以持续,但是一开始无比热诚的工作已经变成义务又无用的例行公事而已,一堆全然陌生的因素进入情感-- 顾虑、苦恼、激怒、敌意;思想开始兜圈子,反反覆覆,本来已经发现的出路便逐渐丧失。

「人类所有的活动也是如此。在文学、科学、艺术、哲学、宗教、个人生活,由其是社会和政治生活中,我们都可以观察到力量进展的路线是如何偏离原先的方向,过了一段时间之後正好反其道而行,却仍然保有原先的名义。由这个观点来研究历史显露出最意想不到的事实,却是机械的人性最不想注意的。力量进展的路线中,像这种方向改变的情况最有趣的例子莫过於宗教的历史,尤其是基督教的历史,如果能够持平研究的话。想想看由福音书对爱的宣扬转变到宗教审判,或是由早期研究秘传基督教的修道者转变到计算多少天使可以放在针尖上的训诂学者,这条力量进展的路线中间要经过多少转折。

「这个八度音阶的律则解释了生活中许多原先不可理解的现象。
「首先是力量偏向的原理。
「其次,世界上没有一样事物会停留在原地或保持原状,每一事物都在移动,每一事物都在迁移、改变, 必然会发展或衰微,减弱或退化,亦即它在八度音阶上不是上升就是下降。
「第三点,在上升及下降的八度音阶的实际发展中,变动与升降也不断发生。

「到目前为止,我们谈的主要是振动的不连续性和力量的偏向。现在我们必须掌握另外两个原理,亦即每一条力量进展的路线不是上升就是下降,以及每条上升或下降的路线中自身也有周期性的起伏。

「没有一件事物可以在同一个层次上发展。上升或下降是任何活动必然的宇宙情况。我们既不了解也没看出我们自身和周遭是怎麽回事,因为我们要不是在没有上升时没有考虑到下降的必然性,要不就把下降误认为上升,这是我们自我欺骗的两个基本原因。我们没看出第一点是因为我们总认为事物可以长久保持在同一个层次;没看出第二点则是因为我们误认的上升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就像不可能由机械性的方法来增加意识一样。

「学会分辨生活中上升和下降的八度音阶之後,我们还要学会分辨八度音阶自身的上升和下降,不论在生活的那一个领域我们都可以看出没有一件事可以保持均衡不变,无论在每一处或每一事都以钟摆的摆荡行进,像波浪般起起又伏伏。我们用在某一个方向的精力一下子增长,过後又突然减弱;我们的心情无来由的『变好』或『变坏』;我们的情感、欲望、意图和决定都是时时在上升和下降之间摆荡,增强或减弱。

「一个人身上可能有上百个钟摆在来回摆动,这些上升和下降,这些像波浪般起伏的心情、想法、情感、精力和决心等,都是八度音阶中介於『断层』之间力量进展的周期或是『断层』本身中。

「属於心理层次以及与我们生活直接相关的许多现象,都依赖八度音阶律则的三个主要显现。我们对所有领域的知识都不够充份不够完全,正是缘於这个八度音阶律则,主要是因为我们由一个方向起步,其後不知不觉换了另一个方向前进。

「正如前面说过的,古代知识早就知道八度音阶律则的所有显现。
「甚至我们对时间的区分,亦即把一周七天分为工作日和安息日,都与我们依这通则而定的活动的相同特性及内在情况有关。圣经上说上帝以六天来创造世界而在第七天停工休息,这也是八度音阶律则的表现或象徵,虽然并不十分完全。

「建基於对八度音阶律则的了解而做的观察显示出『振动』会以不同的方式进展。在被打断的八度音阶中它们才一开始就衰退,被其他相交或反向进行而且更为强大的振动所淹没或吞噬。在转向的八度音阶中,振动改变了性质,产生与先前预期刚好相反的结果。
「只有在宇宙层次的八度音阶,不论上升或下降,其振动的进展才能遵循开始的方向持续而有条理。

「进一步的观察显示正确而一致的八度音阶进展虽然很少,却仍然可以从生活中各种场合、大自然的活动,甚至人类的活动中观察得到。

「这些八度音阶的正确发展建基在看似意外上头。有时後是一个八度音阶与某个特定八度音阶平行前进,与之交错或相遇,以某种方式填补了它的断层,使得这一个特定八度音阶能够突破阻碍,自由进展。观察这一类八度音阶的正确进展确立了一件事实,那就是当这特定八度音阶要经过『断层』时,如果加进一个力量及特性与它一致的额外冲击,它就能沿着原来方向毫无阻碍的往前进展,既没有失去什麽,也没有改变性质。
「在这种情况下上升及下降八度音阶在本质上有差异。

「在上升的八度音阶中,第一个断层在mi与fa之间。如果相应的额外能量在这时进入,这个音阶就会顺利一路进展到si;但是在si和do之间需要一个比mi和fa所需还强大的『额外冲击』使它能正确进展,因为在此处八度音阶的音调相当高,要克服进展的阻碍需要更大的强度。

「在下降八度音阶中,情况就正好相反,最大的『断层』发生在一开始的地方,正在do之後,填补的素材通常来自do本身或是由do引发的侧生振动,因为这缘故,下降的八度音阶比上升的八度音阶容易进展,通过si 之後就一路顺行到fa;在这里又需要一个『额外冲击』,它远比第一个介於do和si之间的『冲击』弱多了。

「在以创造射线形式到达我们这里的大宇宙八度音阶,我们可以看到第一个八度音阶律则的完整实例。创造射线由绝对者开始,绝对者就是一切,这一切具有完全的统一,完全的意志和完全的意识,在自身内创造了诸世界,以此开始下降的世界八度音阶。绝对者是这个音阶的do,绝对者创造的诸世界就是si,在这个情况里do和si的『断层』由绝对者的意志所填满。创造的过程藉由原动力及『额外冲击』继续进展,由si来到la,la 对我们而言就是恒星世界--银河。由la来到sol--我们的太阳--太阳系。sol来到fa--行星世界。此处行星世界与我们地球之间产生一个『断层』,这是指行星放射携带各种影响射向地球但却无法达到,或正确地说它们没有被接收,因为地球把它们反射回去了。为了要填补创造射线此处的断层,一项特别的装置被创造出来,以便吸收并传递来自行星的影响。这个装置就是地球上的有机生命。有机生命把所有朝向地球的影响传送给它,并且使地球(宇宙八度音阶的mi)可以进一步发展及成长。然後来到月球,或是re,接着是另一个do--空无。在一切和空无之间贯穿了创造射线。

「你知道有个祈祷是‘Holy God,Holy the Firm,Holy the Immortal’吧 ?它来自古代知识。Holy God 指的是绝对者或一切,Holy the Firm 指的是绝对者或空无,Holy the Immortal 则是指介於它们之间创造射线的六个音符。这三者合而为一,是一个共存而不可分的三位一体。

「现在我们要来仔细讨论『额外冲击』这个观念,它使力量的路线能够到达设定的目标。就如我以前说过的,冲击可能来的很偶然,偶然本来就是不定数,但是有一些力量进展的路线为偶然所拉直,而有时人刚好看见,或是臆测或期望,於是就误以为有直线存在。也就是说,他以为直线是理所当然,断裂或被打断的线才是例外。这又使他产生幻觉,以为自己能做,能达到设定的目标。事实上人一点也不能做,如果碰巧一个人所做的活动有了结果,即使它与原定目标仅仅在外表或名义上相似,他就向自己及旁人保证他已经达到了以前订定的目标。他能,别人也能,而别人也就相信了。事实上这是个幻觉。一个人可以赢得轮盘赌,但这只是碰巧。要达成一个人在生活中设定的目标,或任何特定范畴的活动,也都只是碰运气。唯一的不同是,一个人玩轮盘赌的时候,至少确知他在每一回合是输还是赢;但在从事生活中的活动时,特别是牵涉到许多人时,或是开头与结束之间相隔许多年的情况时,一个人非常容易欺骗自己,把『得到』的结果当做是原先预期的结果,亦即在整体说来输掉的时後相信自己赢了。

「对一部『人类机器』最大的侮辱莫过於告诉他他什麽也不会做,什麽也得不到,什麽目标也达不成。他在努力追求一个目标时,不可避免创造了另一个。当然事情就是这样子,不可能是别的。『人这部机器』受制於偶然律,他的活动可能偶然掉进某个宇宙或机械力量产生的轨道中,这些活动可能随机进行了一段时间,使人误以为某个目标已经达成。如果我们设定的目标误打误撞有了成果,或是达成一些微不足道的小目标,就会使机器人深信他可以达成任何目标,所谓『可以征服自然』,可以『安排自己的生活』等等。

「事实上他当然一点也不能做,不只因为他没有能力控制外在的事物,甚至不能控制自己里面的事物,後面这一点很容易了解。同时我们也必须了解要控制事物,先要从控制我们里面的事物开始,亦即控制我们自己。一个人要是不能控制自己,或控制他里面事物的发展情形,就什麽也不能控制。

「要用什麽方式得到控制?
「这问题的技术部份可以用八度音阶律则解释。如果『额外冲击』在八度音阶必要的时刻--亦即在振动减 速的时刻--进入,就能沿着想要的方向持续前进。如果『额外冲击』没有在必要的时刻进入,八度音阶就会改变方向。冀望『冲击』在必要时刻会自动出现,是根本不可能的。人有两个选择,要不是给那被机缘、被机械性带着走的活动,亦即『随风飘荡』或『随波逐流』找个方向,或是安於他做的每一件事都会失败;要不然就学会在他所从事的活动中找出『断层』发生的时刻,去创造『额外冲击』。换句话说,效法宇宙力量在必要时刻创造『额外冲击』,把这个方法应用在自己的活动上。

「人为的--亦即特别创造的--『额外冲击』给研究八度音阶加上一层实质意义。要是一个人不想再对周遭发生的一切当个被动的旁观者,这项研究就变得很必要。

「人这部机器什麽也不会做,对他自己及周遭发生的一切都是发生的。想要做必须先知道八度音阶的律则,知道『断层』发生的时刻,并能去创造必要的『额外冲击』。

「要学会这些只有在学校才可能,也就是组织健全并遵循所有密意知识传统的学校。没有学校的帮助,一个人无法靠自己理解八度音阶的律则、『断层』发生的时刻,以及创造『冲击』的程序。他不能了解,因为要达成这目的需要一些特殊的条件,而这些条件只可能在本身就是建基於这些原则之上的学校产生。

「一所学校如何由八度音阶的律则所创建,我会在适当的时机解释,而这点会让你们明白七律和三律结合的状况。现在只能说在学校教导中,一个人会得知下降(创造的)和上升(进化的)宇宙八度音阶的实例。西方思想既不知道八度音阶律则也不知道三律,它不清楚上升及下降的路线,也不了解进化的路线和创造射线正好相对,就好比逆流而行。

「研究八度音阶律则时要记得,音阶因为彼此的关连而有基本与附属之分。基本的八度音阶就好比一株会长出侧生音阶树枝的树干。八度音阶的七个基本音符和两个『断层』--新方向的产生者--形成一个九环的锁链,每三个环节形成一组。

「这个基本的八度音阶以某种特定的方式与第二或次要八度音阶相连,第一层级的附属音阶再产生第二层级的附属音阶,以此类推。八度音阶的结构可以与树的结构相比,从基本的树干上往各个方向分生粗枝,然後再分出细枝,越分越小,最後覆满树叶。树叶则透过叶脉的纹理及锯齿继续相同的分化过程。

「人体与自然界一样,也在内在及外在具有相同的关连。根据八度音阶的音符以及『断层』,人体也有九个基本度量,以特定的数字表现。这九个基本度量,在第一层级的八度音阶中会以某种特定方式导向第二层级的八度音阶,然後再以此类推。如此就可能获得人体任一部位的度量,因为它们彼此都有一定的关系。」

八度音阶律则在我们团体中引起许多复杂混乱的讨论,G总是警告我们要避免过度理论化。
「你们必须在自己身上了解及感受这个律则,」他说,「唯有如此你们才能在身外看到它。」

这当然是对的,但困难不仅於此。光是在「技术上」了解这个律则就要花好多时间。我们不断回到这个律则,有时候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发现,有时候我们以为已有所得,却又失去了头绪。

我现在很难表达在不同的阶段中我们工作的重心一下是这个、一下是那个观念。而八度音阶则是一个永久的重心,每一个场合我们都会谈到它,每一次聚会也都会谈起它,讨论它的种种情况,直到我们逐渐从这个观点来思考每一件事情。

G第一次只提出这个观念的大纲,然後他经常回到这个观念,向我们指出其中不同的面向和意义。
其後有一次聚会时他提出对这个律则另一层意义的描述非常有趣,它深植於各种事物当中。
「要更了解八度音阶律则,就必需清楚振动的另一个特性,亦即所谓的内在振动。这是说在振动当中还有振动,每一个八度音阶都可以分解成许多内在的八度音阶。
「任何一个八度音阶中的音符都可以是另一个层级的八度音阶。这些内在八度音阶的每一个音符又包含一整个八度音阶,在可观但不是无限的情况下可以继续分解下去,因为内在八度音阶的进展有一定的极限。

( 图 十 七)
「这些内在振动同时在不同强度的『介质』中进行,彼此穿透;它们彼此反射,彼此引发,彼此停顿、压迫或改变。

「让我们设想在某种强度的物质或介质中的振动。假定这物质或介质由相当粗糙的48世界原子所组成,每一个都是原来48原子的结块。在这介质中行进的振动可以分八度音阶,然後再分成音符。假想我们为了某种调查取出这些振动中的一个八度音阶。我们必须明了在这八度音阶的极限内行进着更精细物质的振动:48世界的物质为24世界的物质所充满;24世界物质的振动和48世界物质的振动保持一种特定关系,也就是48世界物质振动中的每一个音符都包含一整个24世界物质的八度音阶的振动。

「这些就是内在振动。
「24世界的物质进一步为12世界的物质充满,这物质也有振动,每个24世界振动的音符都包含一整个12世界振动的八度音阶。12世界的物质为6世界的物质充满,6世界的物质为3世界充满,3世界的物质为1世界充满。类似的振动充斥於每一个世界中,而且次序永远一样,也就是某一种粗糙物质的音符振动包含了一整个较为细致物质的八度音阶振动。

「如果我们从48世界的振动看起,我们可以说这个世界振动中的一个音符,包含了一个行星世界振动的八度音阶或七个音符。行星世界振动中的每一个音符又包含一个太阳世界振动的七个音符,太阳世界的每一个音符又包含了银河世界振动的七个音符,如此类推。

「研究内在振动,它们与外在振动的关连以及前者对後者可能产生的影响,这些都是研究世界和人的重点。」

下一次聚会时G又提起创造射线,部份重复先前说过的,部份则做了补充及发展。

「创造射线就像任何一个在特定时刻是完整的过程一样,可以被视为一个八度音阶。这会是一个下降音阶,由do至si,si再到la,如此类推。

「绝对者或一切(1世界)是do,所有的世界(3世界)是si,所有的太阳(6世界)是la,我们的太阳(12 世界)是sol,所有的行星(24世界)是fa,地球(48世界)是mi,月球(96世界)是re。创造射线由绝对者开始,绝对者是一切,它是do。创造射线终止在月球,月球之外是空无,这也是绝对者━━do。

「在检查创造射线或宇宙八度音阶时,我们看出『断层』应该在八度音阶的发展中出现:第一个介於do和si之间,亦即1世界和3世界之间,介於绝对者与『所有的世界』之间。第二个断层介於fa与mi之间,亦即24世界和48世界之间,介於『所有的行星』和地球之间。但是第一个『断层』被绝对者的意志所填满,这个绝对者意志的显现之一就在於藉由中和力有意识的显现来填满介於主动及被动力之间的『断层』。但是第二个『断层』就没那麽简单了。在行星和地球之间缺少一些东西,使行星影响不能源源不绝到达地球。一个『额外冲击』是不可或缺的,这绝对需要一些新情境来确保一条适当的力量通道。

「藉由在行星和地球之间安排一个特殊的机械装置,以确保力量的通道顺畅。这个机械装置,所谓的『力量的转送站』,就是地球上的有机生命,它被造来填补地球和行星之间的断层。

(图十八) ( 图十一)

「有机生命可以说是地球的感知器官,有机生命形成一层敏感的薄膜,覆盖整个地球,吸收那些否则无法到达地球的来自行星的影响。植物、动物和人类在这方面都对地球一样重要。在一片只长草的区域吸收某一种行星影响,传送到地球。同一片区域若换成一群人,则会吸收并传送另一些影响。欧洲人囗吸收一种行星影响,把它传送到地球;非洲人囗又吸收另一种行星影响,如此类推。

「人类生命所有重大的事件都是由行星影响引起,它们都是吸收行星影响的结果。人类社会对於吸收行星影响极度敏感。行星领域中任何一次小小偶然的张力会反映在某一个人类活动中,可达数年之久。行星圈中一件偶然又短暂的变化,会立刻被人群吸收,於是人们开始彼此仇杀,以博爱、平等或正义之名自我辩护。

「有机生命既是地球的感知器官,藉着有机生命,每一寸覆盖地表的区域每分每秒都向太阳、行星和月球放射出某种射线。太阳需要某一种射线,行星需要另一种,月球又是另一种。地球上发生的每一件事都会产生这一类的辐射。许多事情之所以发生,常常是因为它们需要地表某地方的一些射线。」

在谈到这点时,G要我们特别注意时间的不一致,亦即一个事件在行星世界与人类生命中持续的时间并不相同。他为何坚持这一点,我在其後才明白。

同时他经常强调,不管这层有机生命的薄膜有什麽风吹草动,都会关系到地球、太阳、行星及月球的利益;它不会发生任何无关紧要、不相关的事,因为它是为了某个特定目的而造的,而且只是居於附属地位。

有一次谈到这个主题时,给我们一张八度音阶结构的图表,其中有一环关於「地球上的有机生命」。
「这个创造射线中的额外或侧生音阶是从太阳开始,」他说。
「太阳,宇宙八度音阶的sol,从某个时刻开始发音为do,sol-do。
「我们必须了解任何一个八度音阶的每一个音符,在现在这个例子就是宇宙八度音阶的每一个音符,都可以代表由它所生的某个侧生音阶的do,或是更精确的说,任何一个八度音阶的任一音同时可以是任何其他一个通过它的八度音阶的任一音。

「在现在这个例子中,sol开始发音为do,下降到行星层次时,这个新八度音阶就降到si;在下降时它产生三个音:la、sol、fa,它们以我们所知的形式创造并建构了地球上的有机生命。这个八度音阶的mi与宇宙八度音阶的mi融合也就是与地球合一;而它的re和宇宙八度音阶的re融合,也就是与月球合一。」

我们立刻感觉这个侧生音阶意义非凡。最重要的是它显示有机生命,在这图表中以三个音符为代表,有两个高音,一个在行星层次,一个在太阳层次,而它始於太阳。最後这一点尤其重要,因为正如G的体系许多论点一样,又再一次抵触现代一般所认为的生命缘起是由下往上,他的解释是生命来自上面。

这个侧生音阶的mi和re引起许多讨论。我们当然不能定义re是什麽,但是它显然与喂养月球的食物有关。某些有机生命的分解物会到月球去,这应当是re。至於mi则可以肯定有机生命无疑在地球上消失,有机生命在地表结构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它有珊瑚岛及石灰岩山脉,有碳薄层及石油的累积,泥土受植物影响产生的改变,湖中植物的成长,由『虫类造成的肥沃可耕地』,由於沼泽乾涸及森林毁坏而发生的气候变化,还有其他许多我们知道或还不知道的事物。

但是除此之外,这个侧生音阶非常清楚地显示在我们研究的这个体系中,是多麽容易及正确地将事物加以分类。所有异常、意外及偶发的事物都销声匿迹,一个广大又严谨的宇宙图像开始成形。


《探索奇迹---无名教学的片段记录》 作者:P.D.邬斯宾斯基

第八章 高等意识与高等中心

有一次聚会时G又谈起意识的问题。

「我们并不能了解人的心里机能和身体机能,」他说,「除非我们掌握一个事实:它们两者都可以在不同的意识状态下作用。

「人总共可以有四种意识状态(他强调『人』这个字)。但是一般人,也就是一、二、三种人只活在两个低等的意识状态中,无法进入另外两个高等的意识状态。即使他可能有灵光一闪的体验,仍然懵懵懂懂,只会从他平常状态下的观点来判断。

「这两个平常,亦即最低等的意识状态,一是睡觉,换句话说,是一种被动的状态,人花了三分之一,甚至一半的生命在其中。二是人消磨生命其馀部份的状态,在其中他们走路、谈论崇高的话题、叁与政治、互相残杀。他们认为这是主动的状态,称之为『清晰的意识』或『清醒的意识状态』。但是当你真正明白『清晰的意识』所指为何,人们生活和行动的状态又是如何,就会发现所谓『清晰的意识』或『清醒的意识状态』,其实是种嘲弄。


「第三种意识状态是记得自己、自我意识或自我存在的意识。我们通常认为自己具有这种意识状态,或是我们想要时就可以拥有,但是我们的科学及哲学忽略了这个事实:我们并没有这种意识状态,也不可能只凭着渴望或决心就能产生。

「第四种意识状态是客观状态的意识,在这种状态中人们可以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人们偶尔会有这样的 灵光一闪,各民族的宗教都指出这种意识状态的可能性,称之为『启蒙』或其他种种不能用文字描述的名称,但是达到客观意识的唯一正途是经由自我意识的发展。

「如果一个普通人被某种人为方式送进客观意识状态,然後再返回平常状态,他什麽也记不得,只会认为自己失去意识,陷入昏迷状态。但是在自我意识的状态中,一个人可以体验瞬间的客观意识,而且事後能够记得。

「第四种意识状态是一个全然不同的素质状态,它是个人的内在成长,是人透过长期艰苦地工作自己得来的结果。

「但是第三种状态是人天生就有的权利,如果人没有它,只是受制於生活中不当的情况。毫不夸张地说,只有藉由特殊的训练才可以使它变得恒久而固定。

「对大部份人而言,甚至对那些有教养有思想的人而言,要得到自我意识的主要障碍在於他们认为自己已经拥有它了,亦即他们拥有自我意识以及与它相关的一切,包括一个永恒不变的我所具有的个体性、意志、做的能力等等。很显然的,一个人根本提不起兴致听你说,他要经过长期而艰苦的工作才能得到他自认早已拥有的东西。反之他会认为你要不是疯了,就是为图个人利益而欺骗他。

「这两个高等的意识状态--『自我意识』和『客观意识』都与高等中心的作用有关。
「除了我们到目前为止谈到的这些中心外,人还有两个中心,亦即『高等情感中心』和『高等理智中心』。这两个中心都在我们身上,已经发展完全,而且时时刻刻在作用,可是这作用无法达到我们普通的意识层次,原因就在我们自认拥有的『清晰意识』上头。

「要了解各个意识状态间有什麽差别,让我们先回到第一种称为睡觉的意识状态,这是一种完全主观的意识状态。一个人深陷在睡梦中,他事後是否记得那无关紧要,即使有一些真实的印象到他身上,譬如声音、暖气、寒意,或是他身上的感觉,都只会引发幻想的主观意象。然後人醒了过来,乍看之下这是一个全然不同的意识状态,他能走动,能和别人交谈,能未雨绸缪,能看出危险而避开等等,他理所当然是处在比睡觉有利的地位。

「然而要是我们深入探察,要是我们窥探他的内心世界、想法、或行事动机,我们会发现他几乎和睡觉时没什麽两样,甚至更糟。因为睡觉时他是被动的,亦即他不能做什麽;但是在醒着的状态时,他随时都可以做些事情,而他所有行动的结果都会反映在自己身上或周遭的一切。

「更糟的是,他不记得自己,他是一部机器,每件有关他的事情都是自行发生的。他不能停止思想流动,也不能控制他的想像、情绪和注意力。他活在一个『我爱、我不爱;我喜欢、我不喜欢;我想要、我不想要』的主观世界中,是他认为他喜欢,是他认为他不喜欢;是他认为他想要,是他认为他不想要。他看不到真实的世界,真实世界藏在想像之墙後面。他活在睡梦中,睡着了。所谓的『清晰意识』只是睡觉,而且远比晚上睡在床上来得危险。

「让我们从生活中找例子,拿战争来说好了。现在正有一个战争(译按:第一次世界大战)如火如荼地进行。我不知道被问了多少次,战争有没有可能终止?当然可以,只是人必须先醒过来。这看起来似乎只是举手之劳,然而却是最困难的事。因为这场昏睡被生活周遭的一切,被所有的情况所诱发并维持下去。

「一个人要如何清醒?他要如何逃脱这昏睡?这些是一个人所面对最重要、最必需的问题。但是先要确信人们是在睡觉。当一个人了解他不记得自己,记得自己需要某种程度的清醒,而在同时他由经验看出要记得多麽困难,他就会了解不是仅仅想要清醒,就能做到。更精确地说,一个人不能独自醒过来。但假设有二十个人达成协议,谁先醒过来就叫醒其他人,他们已经有些希望了。

「但这还不够,因为这二十个人可能同时都睡着了,却梦到他们正要醒过来,所以还需要更多条件。他们必须被一个人照料,那个人不昏睡,至少不像他们那麽容易沈睡,或是在可能的情况下,在不伤人不伤己的的情况下有意识地睡觉。他们必须找到这样的人,并且聘请他叫醒他们,不让他们再度昏睡。不这麽做就不可能清醒,我们必须了解这点。

「人可以思考一千年;可以写满一图书馆的书;可以创造成千上万的理论,但是所有这些都在睡梦中完成,没有任何清醒的可能。福音书里有多少次提到『清醒』、『警觉』、『不要睡觉』?当基督在克西马尼亚花园最後一次祈祷时,甚至他的门徒也睡着了。要义全在那里,但是人们了解吗?他们只是把它当成一种说话的表达方式,一种譬喻而已。

「他们完全不能了解就是要照它字面的意思来看。当然我们也很容易了解为什麽会如此,因为要能照字面的意思来了解,人必须要稍微清醒过来,或至少试着醒过来。我郑重告诉你们,我被问过多少次为什麽福音书里没有说到睡觉这回事,然而几乎每一页它都提到睡觉。这就显示人们是在睡梦中读圣经。

「只要一个人大梦方酣,他甚至不可能想到他正在睡觉这回事。要是他能想到他是在睡觉,就能醒过来,但是这不可能,所以每件事都照旧。因为这昏睡,人们一点也不知道他们正在失去什麽。正如我前面说过的,就自然所创造的人的本性,他可以是一个有自我意识的存在,因为他是如此被创造,如此降生的。但是当他降生在昏睡的人群中,就在他应该意识到自己的时刻,他却沈睡不醒。

「每件事都对此难逃其咎:孩童对长者无心的模仿、有意或无意的提示,以及所谓的『教育』。小孩子每一次要尝试清醒,都立刻被制止,这是无可避免的。其後当数以千计强迫睡觉的习惯累积成形後,想要清醒就需要非常多的努力和帮助,但这种情形却很少发生。多数情况下一个人在孩童阶段就失去了清醒的可能性,他活在睡梦中,也死於睡梦中,而且许多人早在肉体死去前就已经死了,不过这种情形我们以後再谈。

「现在再把注意力转回我刚才指出的要点,一个充分发展的人--我称为『十足道地』的人--应该具备这四种意识状态。普通人,也就是一、二、三种人,只活在两种意识状态中,他知道,或至少他能知道这四种意识状态的存在。所有这些『神秘状态』等都是错误的定义,但是当它们不是欺骗或模仿时,就是我们所称客观意识的闪现。

「但是人们不知道第三种意识状态,甚至想都没想过。他根本不疑有它,假如你向他解释什麽是第三种意识状态,也就是其中包含什麽时,他会说那就是他平日的状态。他自认是个有意识的人,能管理自己的生活,如果事实与此抵触,他认为那只是意外状况,一切都会回复正常。要是人自认天生就有自我意识,他当然不会努力去得到它。但是如果没有自我意识或第三种意识状态,第四种意识状态除了片刻闪现外,就不可能产生。然而人宣称自己奋力追求的真正客观知识,只可能出现在第四种意识状态,亦即这视是否具有第四种意识状态而定。在一般意识状态中得到的知识常与睡梦相混杂,你们可以从中清楚看出第一、二、三种人的素质。」

G下次的讲课开始如下:
「人有极大的可能性,你们对於人可能发挥的潜力一点也没有概念。但是在昏睡中什麽也达不到,在一个昏睡者的意识状态中,人的幻觉及他的『梦』与现实相混杂,他活在一个主观的世界里,永不能逃离,这也就是为什麽他不能利用具备的能力,以及为什麽他只活出了自己的一小部份而已。

「以前曾经说过如果正确运用自我研究和自我观察,人就能明了他的机器及他一般状态下的机能出了问题。一个人会觉察到因为他沈睡,所以只在他的一小部份中生活和工作,正就是为了这原因他绝大部份的可能性都没有实现,绝大部份的力量也都搁置没用。

「一个人会觉得他没有得到生活所可能给予他的,他之不能如此要归咎他的机器,他的接收装置上某个机能的缺失。研究自己这个观念就有了新的意义,他甚至会觉得他目前的状态还不值得研究呢。他看待每一个机能是以它目前的状况及它应当达成的状况来看的。观察自己使人觉悟到改变自己的必要性,而在观察自己时,一个人注意到自我观察本身就带来一些内部运作的改变。他开始了解到观察自己是改变自己的工具之一,是一个清醒的方法,藉由观察自己,他好像洒了一束光线在本来於黑暗中工作的内部运作过程。在这束光线影响下,过程本身开始改变。

「有许多化学程序只能在不见光的时候进行,同理许多心理过程也只能在黑暗中发生。甚至只要一丁点意识的光亮就足以改变整个过程的性质。我们内部的心理过程(或内部的链金术)和一些过程性质会受到光线改变的化学过程一样,都服膺於类似的律则。

「当一个人领悟到不只要研究自己和观察自己,更需要怀着改变自己的目标来工作自己,那麽他研究自己的性质必然会改变。到目前为止他已经研究了中心工作的细节,努力当一个不偏不倚的目击者,只记录这些现象。他已经研究过这部机器的运作,现在他必须开始看到自己,也就是说,不是看到各个细节,也不是小螺丝钉的运作而已,而是看到一个整体-- 他整个自己,就如别人眼中的他一样。

「为了这个目的,一个人必须拍摄所谓的心灵快照---在他生活中不同的时刻和不同的情绪状态-- 不是各个细节,而是他看到的整个情况。换句话说,这些照片必须包含一个人在某个时刻所能看到的一切,例如情绪、心情、想法、感觉、姿势、动作、音调、脸部表情等。如果一个人成功地抓住有趣的片刻,他就能收集一整本自己的照片,能够清楚显示他真正的样子。但是并不那麽容易就学会如何在有趣及代表性的时刻拍下照片,如何捕捉特有的姿势、特有的脸部表情、特有的情绪以及特有的想法。如果能成功拍下照片并且累积足够的数量,一个人将会看出他经年累月对自己的看法是多麽不真实。

「他将会看到另一个人而不是他原先设想的样子。这『另一个人』是他自己,同时也不是他自己。它是别人认识的他,是他想像的自己,是在他行动、言语之中出现的他,但这不全是他的本色,因为一个人知道别人所认识的以及他所认识的这另一个人有多少不实、假造、人为的成分。你们必须学会区分什麽是真实的,什麽是假造的。在开始观察及研究自己之前必须先区分自己,一个人必须了解他实际上是由两个人组成。

「其中一个人他称为『我』,而别人称为『张三』、『李四』、『王五』。另一个人则是真实的他,真实的我,在生活中只会出现片刻,只有经过长时间的工作之後才能变成坚固而永久。

只要一个人还把他自己看成是一个人,他就永远依然故我。他对自己下功夫是始於他感到有两个人在他体内,一个是被动的,顶多只能记录或观察他身上发生了什麽事;另一个自称是『我』,是主动的,以第一人称来谈自己,但实际上只是『张三』、『李四』、『王五』。

「这是一个人最先察觉的,当他开始正确思考以後,很快就看出他完全在他的『张三』、『李四』、『王五』控制之下。不管他计画什麽,不管他想要做什麽或说什麽,都不是『他』,不是『我』去做或去说,而是他的『张三』、『李四』、『王五』在行动,他们当然不会照『我』想要的方式去做去说,而是依照他们自己认定的意义我行我素,通常他们认定的意义完全改变『我』的原意。

「从这观点看来,观察自己打从一开始就有一个危险,是『我』开始观察自己,但不久就被『张三』、『李四』、『王五』取代来做观察。而他们一开始就给自我观察动了一点手脚,虽然看起来微不足道,实际上却改变全局。

「举例来说,假设一个名叫『依凡诺夫』的人听到这个观察自己的方法。他被告知一个人必须把自己分成两边,一边是『他』或『我』,另一边则是『张三』、『李四』、『王五』,他就依照字面上听到的意思来区分自己。『这个是我』,他说,『那个是张三、李四、王五』。他永远不会说那是『依凡诺夫』,他觉得那样说怪不舒服的,因此他会用另一个人的教名或姓。此外他把自己喜欢的或至少他认为是长处的部份称为『我』,而把他不喜欢的或自认为弱点的部份称为『张三』、『李四』、『王五』,以此为基准来判断自己。当然这种区分打从一开始就错了,既然他在最重点上已经欺骗了自己,没有采用他真实的自己,亦即他采用的不是『依凡诺夫』,而是想像的『张三』、『李四』、『王五』。

「很难想像人有多不喜欢以第三人称来谈自己,他想尽办法避免这样做,他用另一个名字来称呼自己,就如前面提到的例子;他给自己取个假名,取个别人怎麽也不会用来称呼他的名字,或是他就自称是『他』等等。几乎没有一个人例外会在内心对话时,用教名或自己的姓或宠物之名来称呼自己。当要观察自己时,他们喜欢叫自己『张三』或『我里面的张三』,好像真有个『张三』在他们里面,其实对张三而言,那个『张三』已经够他工作了。

「但是当一个人了解他面对『张三』时的无助,他对於自己及里面『张三』的态度就不再是事不关己,毫不在意了。
「观察自己变成观察『张三』,一个人了解他不是『张三』,『张三』只是个他戴上的面具,是他无意间扮演的角色。但不幸的是他无法停止扮演,『张三』统治他,使他说出和做出数以千计的傻事,数以千计他不会说也不会做的事。

「如果他诚实面对自己,他会感到他受制於『张三』,但同时觉得他不是『张三』。
「他开始害怕『张三』,开始觉得那是他的『敌人』。不管他想做什麽,全被『张三』从中作梗,擅自更动,『张三』就是他的『敌人』。『张三』的欲望、品味、同情、敌意、想法和意见,要不是与他自己的观点、情感和心情唱反调,就根本风马牛不相及。但同时『张三』是他的主人,他是奴隶,他没有自己的意志,也没有办法表达自己的欲望,因为他无论想做什麽或想什麽,都会被『张三』去实行。

「在这层自我观察下,一个人必须了解他整个目标就是要从『张三』挣脱出来。但既然事实上他不能从『张三』挣脱出来,因为他就是他自己,因此他必须驯服『张三』,使他做他自己想做的事,而不是『张三』一时想要的。他要变成主人,『张三』必须变成仆人。

「工作自己的第一步在於心灵上把自己和『张三』分开来。在真实事件上与他分开,与他划清界限,但要牢记於心的是整个注意力要集中在『张三』上面,因为一个人不能说明他真正的自己是什麽样子,但是他可以向自己说明『张三』,他必须从这做起,同时记住他并不是『张三』。

「这当中最危险的是莫过於依赖一个人自我的判断。如果他够幸运,就能有一个人在旁边告诉他现在他在哪里,而『张三』又在哪里。但是他必须更加信赖这个人,因为他无疑会认为他对自己若指掌,知道他在哪里,而『张三』又在哪里。不只对自己,甚至对别人,他认为自己知道并看见他们的『张三』,但所有这些当然都只是自欺欺人。

「在这个阶段中一个人看不见任何关於自己与别人的事,他越相信他能,他就越会误解。但是假使他稍微对自己真诚一点,而且真的想要知道真相,他就会找到一个正确无误的基准来判断自己与别人。整个要点就在於对自己真诚,但这并不容易。人们不了解真诚是要学习才会的,他们想像要不要真诚全凭他们自己的渴望或决心。但是当一个人真心地没有看出他应该看到自己什麽,他怎麽可能对自己真诚?必须要有人展示给他看才行,而且他对於此人的态度要正确,才能帮他看到所展现的一切。如果他自认自己知道得更清楚,他就无法看到真相。

「这是工作非常重要的时刻。一个人要是在这节骨眼上失去方向,就再也找不回来了。他必须牢记像他这样的人并不具有区分『我』及『张三』的方法,即使他尝试去做,也会对自己撒谎,编造事实,永远看不到真正的自己。你们必须了解如果不靠外力帮助,一个人无法看见自己。

「要了解为什麽如此,你们必先记得许多先前说过的要点。如同稍早提过的,观察自己使人觉察到原来他不记得自己。人无法记得自己是他素质中一个主要的特性,也是造成其它一切的主因。无法记得自己有许多表达方式:一个人不记得自己的决定,不记得对自己的承诺,不记得他一个月前、一周前、一天前,甚至一小时前说过的话或自己的感受。他开始一项工作,但是不久後就不记得为什麽要做它,特别是跟工作自己有关的事。一个人只能以某种人为的联想记得对别人做过的承诺,这联想是他被灌输或教育的,通常与『荣誉』、『诚实』、『责任』等人为因素有关。但是一般说来,我们可以说假如一个人能记得一件事,他会忘记十件更值得记住的事。一个人尤其容易忘记与他有关的事,那些他先前拍好的『心灵快照』。

「这样一来就使一个人的观点和意见失去稳定性和精准性,一个人不记得他想过什麽或说过什麽,也不记得他是怎麽想或怎麽说的。这又与人对自己及周遭的态度中一个基本特性有关,那就是他经常认同於某一个时刻吸引他注意、想法、欲求及想像的事物。

「『认同』是如此普遍,以致於我们在观察时很难把它从其他事物分开。人总是处在一种认同的状态,只是认同的对象改变而已。
「一个人与一个小难题认同,而完全忘记他开始工作时的大目标。他与一个念头认同而忘记其他的念头。他与一个情绪、一个心情认同,而忘了其他的情绪和心情。在工作自己的时候,一个人太认同个别的目标而见树不见林,两、三棵在他面前的树就被视为整片树林。

「『认同』是我们最可怕的敌人之一,因为它无所不在,而且使人陷溺其中时还误以为在在与它抗争。特别使人难以脱离认同的原因是因为人很自然对他深感兴趣的东西认同,在其中他付出时间、努力和关切。为了要挣脱认同,一个人必须时时警觉,对自己无情,也就是他必须不害怕看出认同所采取的种种幽微的形式。

「人必须非常透彻地研究认同,对抗认同的困难还会进一步增加,因为当人们观察自己时会把认同当成一项优点,称之为『热心』、『热忱』、『热情』、『自发性』、『灵感』等。他们以为只有在认同状态时一个人才能胜任某一个领域的工作。事实上这当然只是幻觉,在认同状态时一个人不可能做出任何明智的事情。如果人们知道认同状态是什麽意思,他们就会幡然改观。在认同时一个人变成一个物体,甚至失去了他之所以为人的一点特徵。在东方当人们吸大麻烟及其他迷幻药时,一个人常常是如此认同他的烟管以致於开始认为自己就是那根烟管,这就是认同。要认同根本不需要大麻或鸦片,看看人们在商店、在戏院、在餐听的样子;或看看他们在争论某事或尝试证明某事时是怎麽与文字语言认同,他们对不知道的事情尤然。他们变成了贪欲、欲望或文字,自己一点也不存在了。

「认同是记得自己的主要障碍,一个认同所有事物的人不能记得自己,想要记得自己首先就要不认同。但是要学会不认同,一个人必须先不与自己认同,不要无时无刻都称他自己为『我』。他必须记得他里面有两个我,一个是他自己,也就是他里面的『我』;另一个则是他与之对抗的,是他如果想要有所得就必须征服的我,只要一个人认同或可以被认同,他就听命於发生在他身上的一切。自由首先就是要挣脱认同。

「谈过一般形式的认同之後,我们必须把注意力放在一种特别的形式,也就是与别人的认同,它采取『顾虑』他们的形式。

「顾虑有几种不同的形式。最常见的情形是一个人认同於别人怎麽想他,怎麽对待他,对他的态度如何。他总是认为别人不够重视他,对他不够礼貌客气,所有这些念头折磨他,使他胡思乱想,浪费大量精力猜测和想像,对其他人产生不信任和敌意。某个人如何看他,某个人如何想他,某个人如何说他━━所有这一切对他都是天大的事情。

「他顾虑的还不只是个别的人,甚至是整个社会及大环境。使这种人不高兴的每一件事似乎都是不公平、不合法、错误以及不合逻辑。他判断的出发点总是这些事情可以、而且应该改变。『不公平』是顾虑常常隐身在後的字眼之一,当一个人确信他正为某种不公平而气愤不已时,停止顾虑对他而言就是『使自己安於不公平』。

「有一种人不但能顾虑不公平或别人不够重视他们,甚至还能顾虑天气,这似乎很荒谬,但事实如此。人们可以顾虑气候、冷热、雪、雨,他们能被天气激怒,对它生气或愤慨。一个人可以对认何事情采取这样个人化的方式,就好像世界上每一件事物都经过特别安排以使他快乐,或相反使他不方便或不高兴。

「所有这一切表现都只是一种认同的形式而已,这种顾虑完全建基在『要求』上,一个人心里暗暗要求每个人都应该看出他是多麽杰出的一个人,他们应该常常对他的聪明、美貌、伶俐、睿智、原创性及其它特长表达敬意、尊崇和钦佩。这种要求通常建基在对自己的全盘幻想上,这经常发生在外表谦逊的人身上。举例来说,许多作家、演员、音乐家、艺术家和政客几乎毫无二致都是病态的人。他们到底受什麽苦呢?首先就是对他们自己有了不得的看法,也就是对他人的缺乏了解及监赏力非常容易动怒,觉得受到冒犯。

「还有一种形式的顾虑使人耗损大量精力,这种形式始於一个人开始顾虑自己不够顾虑他人,别人会因为他不够顾虑而动怒,於是他开始以为他不够为那人设想,不够关心他,对他不够让步。所有这一切其实只是软弱,人们害怕彼此,不过这可能把话题扯远了。我见过不少这样的例子,照这种方式一个人最终可能失去平衡-- 如果他有任何平衡的话--而做出完全愚昧不智的举动。他生自己的气,又觉得这很愚蠢,但是他停不下来,而这种情况的最大关键就在於『不要顾虑』。

「同样的情形,或可能更糟的是当一个人以为他『应该』做某件事,而实际上他根本不应该做。『应该』和『不应该』也是很难的课题,亦即很难了解什麽时候一个人真的『应该』,什麽时候又不『应该』。这个问题只能由『目标』的观点来看,当一个人有了目标,他『应该』做使他达到目标的事,而『不应该』做那阻挠他达成目标的事。

「就如我说过的,人们总是认为如果他们开始对抗『顾虑』,就会使自己『不真诚』。他们很害怕这样,认为这样就会失去身上的一部份。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对抗表达负面情绪上,唯一的不同在於一个是对抗情感的外在表达,另一个则是内在,但也许相同的情感显现。

「害怕失去真诚其实是自欺欺人,只是由软弱而生的说谎公式而已。人没有办法不认同、不内在顾虑、不表达负面情绪,这只是因为他很软弱。认同、顾虑、负面情绪的表达全都是他的软弱、无能以及无法自制的显现。但为了不向自己承认这种软弱,他把它称为『真诚』或『诚实』,而且告诉自己他不想对抗真诚,然而事实上是他不能对抗自己的软弱。

「到目前为止我谈的是内在顾虑,我还可以举更多例子,但这必须你们自己来,亦即你们必须观察自己以找出这些例子。

「与内在顾虑相反,且是对抗它的方法之一就是外在顾虑。外在顾虑建基在与内在顾虑完全相反的人际关系上,它是去适应人,适应他们的了解和需求,藉由外在顾虑一个人使别人及自己的生活都好过一点。外在顾虑需要了解别人,了解他们的品味、习惯及偏见。在这同时,外在顾虑需要一股强大的自制。

「常常一个人非常真诚想要表达对另一个人真正的想法和感受,如果他是一个弱者,他当然就屈服於这个欲望,而在事後为自己辩解说他不想说谎,不想假装,他想要真诚。然而他说服自己那都是别人的错,他是真的想要顾虑他,甚至对他让步,他不想吵架等等,但是对方根本不顾虑他,所以他无可奈何。

「常常人们以祝福开始,却以诅咒为终。他开始时决定不顾虑,却怪别人不顾虑他,这是外在顾虑如何转变成内在顾虑的例子。但是如果一个人真的记得自己,他会了解对方和自己一样都是机器,他就会设身处地替他着想,真正了解对方并且感同身受。如果他能做到这点,工作自己就容易多了。但要是他只带着自己的需求接近别人,那麽工作只会带给他新的内在顾虑,没有别的。

「正确的外在顾虑对工作自己非常重要。通常人们了解外在顾虑在生活中的必要性,却不了解在这工作中外在顾虑的必要性;他们觉得正是因为他们在工作,就有权利不做外在顾虑。然而事实上在这工作,也就是一个人的工作要成功,需要十倍於生活的外在顾虑,因为只有他的外在顾虑会显示出他对工作的评价和了解。工作要成功与对它的评价和了解成正比。要记住工作不能以比obyvatel,亦即比生活低的层次开始进行。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不知怎的却很容易被忘记,不过我们以後再谈这一点。」

G在下一次聚会以我们忘了处境的艰难谈起。
「你们常常想的太天真,」他说,「你们已经觉得你们能做了。对人来说要丢掉这一个信念比任何事都难。你们不了解你们身体组织的复杂性,你们没有察觉每一个努力,除了会得到想要的结果外,还带来成千上百意料之外、不想要的结果。还有,主要就是你们忘了你们并不是从开始处━━一台乾净全新的机器━━开始着手工作。

「在你们身後,是多年来错误愚蠢的生活,耽溺在各式各样的软弱中,无视於自己的错误,尽力逃开所有令人不悦的真相,经常欺骗自己,为自己辩护,责怪他人,不胜枚举。这些无可避免都会影响到机器,这部机器变得肮脏,有些地方生锈,有些地方则被安上人造装置,这是机器自身的工作不当而造成。

「这些人造装置现在会大大干扰你们所有的好意,它们被称为『缓冲器』。
「『缓冲器』这个术语需要特别的解释,我们知道火车上的缓冲器是怎麽回事,它们是车厢或货车厢相撞时减少冲击力的装置,如果没有缓冲器,车厢间的撞击会非常不舒服而且很危险,缓冲器能缓和这种冲击,使它们不被察觉或注意。

「这种相同的装置也在人身上发现。它们不是天然的,而是人造的,虽然并不是有意造成。它们出现的原是因为人身上存有许多的矛盾:意见、情感、同情、文字及行动上的矛盾,如果一个人在有生之年感受到他内在一切的矛盾,他就不可能还像现在一样平静无波地生活和行动,他将不断会有摩擦及不安。我们看不出个性中的诸我彼此是多麽矛盾及互相敌视,要是一个人能感受到所有这一切矛盾,他就能看到真正的自己,他会觉得他疯了。没有人会高兴认为自己疯了,况且这样的想法剥夺了一个人的自信,削弱他的力量,剥去他的自尊,他总会想办法克制或抛开这个想法,他必须毁掉矛盾,要不就不再看到或感受它们。一个人不可能毁掉矛盾,但要是他里面形成『缓冲器』,他就不再感受它们,所以他不会察觉矛盾的观点、情感及言语带来的冲击。

「『缓冲器』的形成是缓慢而渐进的。许多『缓冲器』通常是由『教育』特意塑造,其它则是被周遭环境催眠般的影响所造成。一个人常被那些透过缓冲器生活、说话、思考及感受的人们所包围。当他模仿他们的意见、行为和话语时,就不知不觉在身上创造出类似的『缓冲器』。『缓冲器』」使人们生活好过些,一个人很难不靠它生活。但是它们使人失去内在发展的可能性,因为缓冲器被造来减少冲击,而就是冲击使人脱离他目前的状态,亦即把他叫醒。缓冲器哄人入睡,带给他舒适和平静的感觉,觉得万事OK,没有矛盾存在,而他会睡得很安详。缓冲器是让人觉得自己总是对的装置,缓冲器使人感受不到他的良心。

「良心又是个需要解释的术语。
「在一般生活中『良心』这概念用得太轻易,好像我们都有良心。事实上『良心』这概念之於情感范畴,相当於『意识』之於理智范畴。正如我们没有意识,我们也没有良心。

「意识这状态是人在瞬间中知道所有他知道的事物,看出他知道的多麽少,而且其中有多少矛盾存在。
「良心这状态世人在瞬间感受所有他通常感受或可以感受到的事物。因为每个人里面都有成千上万个矛盾的情感,从内心深藏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的领会与各种害怕,到最愚蠢的自欺、自信、自满及自夸,一个人要是感受到全部这些情感,不但很痛苦,简直不能忍受。

「假如一个人的内在世界是由这些矛盾所组成,要是他同时感受到这些矛盾,要是他在瞬间感受到他喜欢所有他讨厌的,又讨厌所有他喜欢的;在他说实话时其实在说谎,而在说谎时其实在说实话;要是他能感受其中所有的恐怖和丢脸,他就处在『良心』的状态下。一个人不能活在这种状态下,他必须毁掉缓冲器,否则就毁掉良心。他不能毁掉良心,但要是他毁不掉良心他就使它睡着,亦即他可以把一个个情感用穿不透的缓冲器分开,永远看不到它们相遇,永远感受不到它们的不相容,以及一个挨着一个存在的荒谬可笑。

「但幸运的是,为了他的安宁和沈睡,这种良心状态很少出现。打从儿童时代起,缓冲器就在他里面成长茁壮,使他看不见自己里面的种种矛盾。所以对他而言并没有突然清醒的危险。清醒只可能发生在那些寻求它、想要它的人,那些已经准备好长期不屈不挠对抗自己、工作自己,以便得到它的人身上。要如此就必须摧毁『缓冲器』』,也就是挺身迎向所有与矛盾感觉有关的内在痛苦。此外,璀毁缓冲器本身需要长久的努力,一个人在同意做这项工作时,必须明了这项工作的结果是因良心清醒而感受到一切的不舒服和痛苦。

「但是良心是火,独力就可以融合前述提过的蒸镏瓶中的粉末,也可以创造出一个人开始研究自己时所缺乏的统一性。『良心』这观念一点也不同於一般所谓的『道德』。

「良心是一个整体而永久的现象。每个人的良心都一样,而且只有在『缓冲器』没有时才可能出现。从了解人有不同类型的观点,我们可以说良心存在於本身没有矛盾的人身上。这良心并不是痛苦:相反的,它是一种我们无法了解的全新喜悦。但对於身上有数以千计不同我群的人来说,甚至良心觉醒一刹那都必然引起痛苦。要是良心出现的时刻延长,而人不害怕,却反而与之合作,设法保持并延长这些时刻,一种非常微妙的喜悦,一种对往後『清晰意识』先尝为快的滋味就会逐渐渗入这些时刻。

「『道德』的观念却没有普遍性。道德是由缓冲器组成,没有普遍通用的道德。在中国是道德的,在欧洲却是不道德的;在欧洲是道德的,在中国却是不道德的;在圣彼得堡是道德的,在高加索却不是。在社会某一阶级是道德的,在另一阶级却不是,反之亦然。道德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是一种人为现象,它由各式各样的禁忌--也就是禁止--以及各样要求所组成。有时候它立意合理,有时候却失去任何意义,或根本没有意义。它建基於错误的基础,建基於迷信或不实的恐惧上头。

「道德由『缓冲器』组成。既然『缓冲器』有各式各样,而不同国家、不同年代及不同社会阶级的生活情况差异很大,被它们造出来的道德也就各不相同而互相矛盾。一个放诸四海而皆准的道德并不存在,甚至对道德本身都没有一个共同的看法。以欧洲为例,一般认为欧洲的普遍道德是『基督教道德』。但是首先『基督教道德』这观念就有各种诠释,而有多少罪行假『基督教道德』而行!其次,不管我们是如何了解这个道德,现代欧洲也与『基督教道德』大不相同。

「不管怎麽说,要是正是『基督教道德』引发欧洲目前这场战争,那麽最好尽可能远离这种道德。」
「许多人说不了解你教义中的道德面,」一个人说,「其他人说你的教义根本没有道德存在。」

「当然没有,」G说,「人们总是开囗仁义,闭囗道德。但是道德只是一种自我暗示,我们需要的是良心。我们不教道德,我们教的是如何找到良心,人们对我们所说的感到不高兴,他们说我们没有爱,其实只是因为我们不鼓励软弱和伪善,反而扯下这些面具。渴望真理的人不会谈爱或基督教,因为他知道自己离它们有多远。基督教义是给基督徒,而基督徒是那些遵照基督教训生活行事的人。那些谈爱或基督教的人能遵照基督教训生活吗?他们当然不能,但他们总是会谈这些话题,总是有人珍爱文字语言甚於一切,但这是一个真实徵兆!像这样谈话的人只是空洞的人,根本不值得在他身上浪费时间。

「道德和良心是两回事,一个良心永远不会抵触另一个良心,而一种道总是非常容易抵触或完全反对另一种道德。一个代有缓冲器的人可能很有道得,但缓冲器可以不同,也就是说,两个有道德的人可以彼此认为对方不道德,一般说来,情形就是如此,一个人越『道德』,他就认为其他有道德的人『不道德』。

「道德这观念与行为善恶的观念有关,但是善恶的观念总是因人而异,总是一、二、三类人的主观看法,只在一时一地有效。一个主观的人不可能有善恶的普遍概念,对主观的人而言,恶就是与他的欲求、兴趣或对善恶的概念『相反的』一切事物。

「可以说对主观的人而言,恶根本就不存在,只有对善的不同概念。没有人是处心积虑为了行恶而行事,每个人都是就他所了解的善而行事。问题是每个人的了解都不同,结果人们淹死、屠杀、杀戮彼此,全都生於善意,原因都是因为人在生活中的无知及沉睡。

「道理是如此明显,人们以前竟然从没有想到,这就显得更奇怪。然而事实是他们就是不能了解这点。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善是唯一的善,其馀一切都是恶。不要天真奢望人们会了解这点,而发展出一种普遍而完全相同的善的观念。」

「但是善恶不能独立人们而存在吗?」一个在场者问。
「他们可以,」G说,「只是这情况离我们太远,甚至不值得你现在去了解。只要记得一件事就够了,对人而言唯一可能恒久的善恶观念与进化的观念有关;这当然不是指机械化的进化,而是人经由有意识的努力,素质的改变,内在创造的统一性,以及形成一个永久的我而不断进展。

「人要形成一个善恶的永久观念,只能与一个永久的目标及永久的了解相关连。要是一个人了解到他在昏睡,假如他要醒过来,那麽一切能帮助他清醒的就是善,而一切阻挠他、延长他昏睡的就是恶。同理他也可以了解对其他人什麽是善,什麽又是恶。帮助他们清醒的就是善,阻挠他们的就是恶。但这只对那些想要清醒的人,亦即那些了解到他们在昏睡的人而言。那些不了解自己在昏睡,那些不想清醒的人不能了解善恶是什麽。既然绝大多数的人都没有察觉,也永远不会察觉他们在昏睡,善与恶对他们而言就不存在。

「这与一般接受的观念刚好抵触,人们习以为常认为善恶对每个人都应该一样,最重要的,善恶为每一个人存在。事实上,善恶只为少数人存在,存在於那些有目标并追寻那目标的人。因此阻挠这追寻的就是恶,帮助它的就是善。

「但是当然许多昏睡的人会说他们有目标,他们正朝着某地方走去。能体会到他没有目标,也走不到哪里去这个事实,就成为一个人接近清醒的第一个徵候,或说是他有清醒的可能。清醒始於一个人体会到他漫无目标,不知道要去哪里。

「就像以前解释过的,人把许多特质归於己有,但事实上它们只属於发展程度及进化程度较高的人,而非一、二、三类人所有。个别性、一个单一永恒的我、意识、意志、做的能力、内在自由的状态,所有这些特质都是常人缺乏的。善恶的观念也属於同一类特质,它们之所以存在与永恒的目标、永恒的方向以及永恒的重心有关。

「善恶的观念有时候与真假的观念有关,但是正如善恶不为一般人存在,真假也不存在。
「永恒的真假只为一个永恒人存在,如果一个人变化莫测,那麽对他而言真假也变化莫测。而且要是人们时时刻刻变来变去,他们对真的概念也会像对善的概念一样多变。一个人永远不会注意到他昨天还认定为假的,现在却开始认为是真的,反之亦然。他不会注意到这些转折,就像他不会注意到某一个我转折到另一个我去。

「在常人的生活理,真假没有任何道德上的价值,因为一个人永远不能严守同一个真理,他的真理会改变。如果过了一段时间它还没变,那只是因为它被缓冲器挡住了。一个人永远不会说实话,有时候『它说』实话,有时候『它说』假话。因此他的真假没有一点价值;它们都不是依他而定,而是由偶然决定的。这推及一个人的言语、想法、情感,及对真假的概念也都正确。

「为了要了解生活中真假的相互关系,人必须了解他里面的虚假,他不断告诉自己的谎言。
「这些谎言都是由『缓冲器』制造出来的。为了要摧毁对自己或对他人无意识所说的谎言,『缓冲器』必须被摧毁。但是一个人没有缓冲器就不能生活。『缓冲器』自动地控制一个人的行动、言语、想法和情感,要 是缓冲器被摧毁,这些控制就不见了。一个人没有控制就活不下去,虽然那仅仅是自动控制。只有一个人具有意志--也就是有意识的控制--才能丢掉缓冲器生活。因此,如果一个人开始准备摧毁他里面的缓冲器,他必须同时发展意志才行,而因为意志不能在短时间内造好,一个人可能摧毁了缓冲器而意志却还不够强化。在这段期间他唯一的机会就是受另一个已经强化的意志来控制。

「这就是为什麽把摧毁缓冲器包括在内的学校工作中,一个人必须准备好服从另一个的意志,只要他自己的意志还没有完全发展好。通常这种臣服於另一个人的意志是要最先研究的课题。我用『研究』这两个字,是因为一个人必须了解为什麽需要这种服从,以及他必须学会服从,而後者一点也不容易。一个人抱着控制自己的目标开始研究自己,往往相信自己的决定,甚至当他看出改变自己的必要性,都只会使他更看出他的决定是对的,而强化对自己的信念。但是当一个人开始工作自己,他必须放弃他的决定,『牺牲他自己的决定』,因为不这样,导引他工作那人的意志就不能控制他的行动。

「在走宗教路线的学校里,『服从』是第一要求,也就是说,即使不了解也要完完全全、毫无疑问的臣服。第四道的学校首先要求了解,努力的结果总是和了解成正比。

「放弃自己的决定,臣服於另一人的意志对一个人可能非常困难,如果他事先没有看出其实他根本没有牺 牲,也没有改动自己生活的一分一毫,因为他一生中本来就臣服於某个外在意志,根本没有自己做过决定。但是他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还以为他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很难使他放弃是他自己导引及组织生活的幻觉,但是除非他挣脱这种幻觉,就不可能工作自己。

「他必须觉察他并不存在,他必须觉察他不会失去任何东西,因为他没有什麽好失去的,他必须百分之百了解他的『一无是处』。

「只要意识到自己一无是处,就可以克服对臣服於另一个人意志的恐惧。不管看起来多奇怪,这种恐惧确实是阻碍人上道的最大障碍之一。一个人会害怕他被迫去做违背他的原则、观点及意见的事。此外,这种恐惧立刻就在他心里创造出一个幻觉,认为自己真的有原则、观点和信念,而事实上根本没有。一个压根就没有道德观念的人突然害怕他会被迫去做不道德的事。一个从不管自己健康,而使尽办法残害身体的人,会突然害怕他要被迫去伤害自己的身体,如使不胜枚举。我认识一个酒鬼,他最怕的事莫过於他会被灌酒。

「这种害怕臣服於另一个人意志的恐惧常常比其他事都强烈。一个人没有察觉,臣服於他有意识同意的对象是得到自己意志的唯一办法。」

下一次G又从意志这问题谈起。
「意志的问题,关於一个人自己的意志及其他人意志的问题,远比乍看之下来得复杂。一个人没有足够的意志去做,也就是控制自己及其一切行动,但是他有足够的意志去服从另一个人。只有如此他才能逃脱偶然律,此外别无他法。

「我以前提过人生活中的命运和偶然,现在我要深入探讨这两个字词的意思。命运存在,但并非人人都有命运。很多人与命运相隔,只活在偶然律之下。命运是与一个人身体类型相称的行星影响的结果。我们以後再谈身体类型,现在你们必须了解一件事,一个人可以拥有与自己类型相应的行星影响,但实际上他根本没有,这是因为命运只与人的一个部份有关,那就是本质。

「你们必须了解人由两个部份组成:本质和个性。本质是一个人『自己所有』的东西,个性则是『不是自己』的东西。『不是自己』意指从外面来的,人所学习的或反映的,是所有留在记忆或感觉中外在印象的痕迹,所有学过的字词和动作,以及所有模仿而来的情感,所以这些都『不是他自己的』,这些都是个性。

「从一般心理学的观点来看,这种把人分成本质和个性的分法几乎不可理解。更确切的说,心理学根本没有这样的分法。

「一个小孩子还没有个性,他就是他真实的样子,他是本质。他的欲望、品味、好恶都表达出他本来的素 质。
「但是当所谓的『教育』开始,个性就开始成长。个性一部份是由别人有意的影响而造成,也就是『教育』,一部份则是由小孩本身无意的模仿。在个性形成的过程中,还有很大一部份是由『抵抗』他周围的人,以及企图向他们隐藏某些『他自己』或『真实的』东西而形成。

「本质是一个人的真实;个性则是虚假的。但是随着个性成长,本质就越来越少显现,也越来越弱。通常本质在年纪很小的时候就停止成长。往往本质在成人--甚至是一个很聪明而所谓『高度』教养的成人身上--只停留在五、六岁小孩的层次。这是说我们在这个人身上看到的一切都『不是他自己的』。这个人身上还是有自己的东西,亦即他的本质,通常只在本能及最简单的情绪表现出来。然而还是有人的本质能和个性平行发展,这种例子在文化开发的情况下尤其少见。本质比较有机会在生活於险恶的自然,时时充满危险和挣扎的人身上发展。

「但是一般而言,这种人的个性几乎没有成长。他们有很多『自己的』东西,少有『不是自己的』东西。也就是说,他们缺乏教育和引导,缺乏文化。文化创造个性,同时也是个性的产物和结果。我们没有领悟到我们整个生活,我们称之为文明、科学、哲学、艺术及政治的一切,都是被人们的个性,亦即『不是他们自己的』部份,所创造的。

「『不是他自己的』与『是他自己的』差别在於前者会失去、改变或被人为的方式拿走。
「对於个性和本质的关系有可能以实验加以证实。在东方的学校里有方法可以帮人区分人的个性和本质。为达到目的,他们有时候使用催眠术,有时使用特别的麻醉剂或某些练习。要是一个人的个性和本质一时被其中一种方法分开,他身上就有可能出现两种不同的存在,它们各以不同的声音说话,各有不同的品味、目标和兴趣,而其中一个存在通常只有小孩子的层次。

「这个实验继续作下去就能使其中一个存在睡着,或是这实验可能从使个性或本质睡着开始。有一些麻醉剂可以使个性睡着又不影响本质,服下这麻醉剂一段时间後,一个人的个性好像消失了,只留下本质,然後一个原本充满各式各样崇高观念、同情与憎恶、爱与恨、执着、爱国心、习惯、品味、欲望及信念的人,突然掏空了,不再有想法、情感、信念,也不再有观点。

「所有烦扰他的事物现在他根本都不在乎,有时他看出他平常的心情或高谈阔论都是虚假和想像,有时候他就是忘了它们,好像它们从未存在过。他原来愿意为之牺牲生命的事物,如今看来却荒谬可笑,毫无意义,根本不值一提。所有他在身上发现的,只有一点点本能的倾向和品味,他喜欢甜食,喜欢温暖,讨厌寒冷,讨厌工作这想法,或反之他喜欢体能运动,就是这样了。

「但是这种情况很少发生。通常一个人的本质要不是原始、野蛮而幼稚,要不就是愚蠢。本质的发展要靠工作自己。

「工作自己非常重要的时刻在於一个人开始区分他的个性和本质。一个人真正的我--他的个体性--只能从本质发展。可以说一个人的个体性就是他已经长大成熟的本质。但是要使本质成长,必须先减弱时时刻刻压迫它的个性,因为本质成长的障碍就在於个性中。

「要是我们以一个有文化的普通人为样本,就可以看出在绝大部份的情况下,他的个性处於主动,本质则处於被动。只要这状态保持不变,一个人的内在成长就不能开始。个性必须变成被动,而本质变成主动。这只有在『缓冲器』被拿掉或减弱时才有可能,因为『缓冲器』是个性用来使本质屈服的主要武器。

「正如前面说过的,在比较没有文化的人身上本质通常比有文化的人发达。那麽看来似乎他们应该比较有成长的可能,但事实不然。因为他们的个性发展不良,要内在成长,要工作自己,需要个性一定的发展以及一定强度的本质。个性由『卷轴』以及由某中心特定工作而发展出的『缓冲器』组成。一个发育不良的个性意指缺乏『卷轴』,亦即缺乏知识,缺乏资讯,缺乏工作自己所需的素材。缺乏某些知识,缺乏一定程度『不是他自己的』素材。他不能开始研究自己,不能开始对抗机械性的习惯,仅仅因为他会毫无理由或动机来从事这项工作。

「这并不是说他就一筹莫展。苦行僧的方式以及僧侣的方式不需要任何理智的发展,可以适用於他,但是那些只能用於理智发展的人的方法就不适用於他了。进化对於一个有文化的人和一个没文化的人同样困难。一个有文化的人生活远离自然,远离生存的自然情况,他活在人造的环境中,牺牲本质来发展个性。一个比较没有文化的人则活在比较正常自然的环境中,牺牲个性来发展本质。

「工作自己好的开始需要本质和个性同等发展,这样最能保证成功。要是本质发育不良就需要长时间的预备工作,要是一个人的本质已经发烂或发展出一些无法修改的缺点,还很可能徒劳无功,这种情况很常见。个性不正常的发展常常扼杀本质的发展,使它停留在太早的阶段,以致於本质变成一个小小畸形的东西,什麽也得不到。

「此外,极常发生的是当一个人的个性和肉体还活着的时候,本质早就死了。我们在路上或大城中与见绝大多数的人都是空心的,也就是说他们实际上早已经死了。

「我们没有看到或知道这种情况算是幸运的。要是我们知道许多人早已是行尸走肉,而其中许多人正掌管我们的生活,我们真会觉得恐怖至极而疯掉。而确实有人因此疯掉,因为他们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发现类似的事实,看到不该看的事情。

「为了要看出这事实又不会疯掉,一个人必须走上道。要是一个人什麽也不能做,却看到真相,他当然会疯掉。只是这很少发生,通常事物都经过安排,让人不会过早看到事实。个性只看它喜欢看的以及不干预它生活的部份,它永远看不到他不喜欢看的。这个情形有好有坏,对一个想睡觉的人来说是好的,但要是他想清醒那就不好了。

「要是本质受命运影响,那是不是说命运比起偶然律总是对人有利?」一个在场者问。

「不,根本不是那回事,」葛回答他,「命运只有在人能对它加以考虑,能事先知道它的情况下才比偶然好。是有可能事先准备好未来的事;对於偶然,一个人却毫无所知。但是命运也可能令人不悦或坎坷。如果是这样,仍然有办法把一个人和他的命运隔开来,而第一步在於逃离一般律则。正如有个人的偶然一样,也有一般或集体的偶然。

「同理,有个人的命运也有一般或集体的命运。集体的偶然和集体的命运都受到一般律则控制。要是一个人想创造自己的个体性,就必须挣脱一般律则。一般律则绝不是强制於人的,要是一个人能挣脱许多『缓冲器』和想像,他也可以挣脱许多一般律则,所有这些都与挣脱个性有关。个性依赖想像和虚假为生,要是人生活其中的虚假减少而想像也减少的话,个性就会立刻减弱,而一个人开始受命运或一条工作线控制,这条工作线是为另一个人的意志所控制,这意志会一直导引他,直到他形成自己的意志,能够抵抗偶然,并在必要时抵抗命运。」

这些谈话持续了好几个月,当然我不可能完全按照原先的次序来重建这些谈话,因为G经常在一个晚上提及二十个不同的主题,许多是重复再谈,许多是依在场者的问题而定。许多观念是如此紧密关连,以致於只能硬生生地拆散它们。

在这个时候,某些类型的人已经开始露出对我们工作的消极态度。除了缺乏「爱」之外,许多人对收费要求感到愤慨。关於这点非常特别的是,那些感到愤慨的人并不是那些经济拮据的人,反而是些有钱人,对他们而言所收的费用其实只是九牛一毛而已。


那些付不出钱或只能付一点钱的人都了解他们不能凭白得到东西,而G的工作,他以前去圣彼得堡,以及他 和其他人花在工作上的时间都需要钱。只有那些有钱的人不了解这点,而且不想了解。

「这是不是说我们必须付钱以便进入天国?」他们说,「人们并不付钱,这类事也不向人要钱。基督向他的门徒说:『不要带钱包也不要带证券。』而你却索求一千卢比,这真可大赚一笔。假定你有一百个会员,这样就能赚一万卢比,要是有两百个、三百个会员呢?一年三万卢比算是相当可观了。」

当我告诉G类似这样的言论时,他总是一笑置之。

「不要带钱包,不要带证券,也不带一张火车票吗?旅馆不付帐吗?你看看,这里有多少虚假和伪装。不即使我们不需要钱,也需要人们付钱,这使我们一下子刷掉许多没用的人。没有一件事比对钱的态度更能显出一个人的样子。他们毫不迟疑把钱浪费在个人的幻想中,但是一点也不珍惜别人的辛劳。我必须为他们工作,而且免费给他们那些承蒙他们赐惠要取走的东西。『怎麽可以贩卖知识?这应该免费才对。』正就是为了这里由才需要收费。有些人永远跨不过这个障碍,那他们也永远跨不了另一个。此外,还有另一些考虑,以後你就知道了。」


另一些考虑非常简单。许多人真的付不出钱,而虽然G原则上把规矩订得很严,事实上他从来没有拒收任何一个没有钱的人,其後我们才发现他甚至还支助他们许多人。那些付一千卢比的人不只为自己付钱,也为其他人付。
离线五味子
发帖
60
开心币
0
好评度
528
只看该作者 19楼 发表于: 2002-09-08
探索奇迹(8)-人类机器进化的三个阶段
《探索奇迹---无名教学的片段记录》 作者:P.D.邬斯宾斯基

第九章 人类机器进化的三个阶段

在一次演讲中G开始以全新的方式画出宇宙的图表。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谈过那些创造世界的力量,」他说:「也谈过从绝对者出发的创造过程。我们现在将谈的是在已被创造的存在世界中进行的过程。但你们必须记住创造的过程永远不会停止,虽然在行星尺度上成长的进行是那麽缓慢,以至於如果以我们的时间来衡量,对我们而言行星就好像永远不变的样子。

「因此,让我们来看看宇宙被造成之後的『创造射线』
「绝对者对这世界或被它所创造的。
「世界的作用力仍然持续。这些世界对接续下来的世界也是同样的持续着,太阳影响着诸星球,『所有的星球』影响我们的地球而地球影响着月亮,这些影响是透过星际之间的空今的放射性来传递的。

「为了样研究这些放射线,让我们将『创造射线』的形式简化成:绝对者 ━ 太阳 ━ 地球 ━ 月亮,或者我们可以将『创造射线』想像成三个八度音阶的放射线形式:第一个八度音阶在绝对者和太阳之间,第二个八度音阶在太阳和地球之间,第三八度音阶是在地球与月亮之间;现在让我们来检验一下在这宇宙四个基点之间的放射线传输。

「我们必须找到我们在这宇宙中的位置并了解我们在这宇宙中的功能。这宇宙就以在这四个基点之间的三个八度音阶的放射线来表现。

「在这第一个八度音阶,绝对者包括两个音符:do和si。在其间有个『断层』。

断层do绝对者
si

(图20)
「然後跟着音符la, sol, fa ;也就是:

断层 do 绝对者
si
la
so
fa
(图21)
「然後有一个断层,并且有一个『冲击』填充它,我们无法得知它是什麽,但仍然是无可必免的存在,然後是mi, re.

断层 do绝对者
si
la
sol
fa
断层 第一冲击
mi
re
( 图22)
「放射线达到太阳,太阳本身包含两个音符do和si以及其间的一个『断层』,然後接着是la,sol,fa一放射线投向地球。

断层 do 绝对者
si
la
sol
fa
断层 第一个冲击
mi
re
断层 do 太阳
si
la
sol
fa
(图23)

「然後一个『断层』,此一断层被有机生命的『冲击』所填满。然後是mi和re,地球包含do,si以及其间的一个『断层』。然後是la,sol,fa. 一放射性投向月亮;然後又一个『断层』,一个我们未知的『冲击』,然後是mi,re和月亮,do。

「这三个放射线的八度音阶,我们可以以此一形式来想像宇宙, 将使我们能够解释世界上各个不同层面的物质和力量直到我们自己的生命。

「必须要注意,虽然在这三个八度音阶有六个『断层』,但其中只有三个断层需要由外面来补充。在do和si之间的第一个断层由绝对者的意识来填补,第二个do-si的『断层』是由通过的太阳物质辐射线所填补。第三个『断层』是由地球的物质在通过之辐射线之作用力所填补的,只有在fa和mi之间的断层才是由『额外冲击』所填充,这些『额外冲击』可能来自其它通过那个点的八度音阶或由较高点开始的平行的八度音阶。我们对在绝对者━太阳的八度音阶中的mi━fa断层中的『冲击』一无所知。但太阳 ━ 地球的八度音阶的冲击是地球上的有机生命,那就是由太阳开始之八度音阶上的la,sol,fa等三个音符。在地球━月亮的八度音阶上mi-fa断层间『冲击』的特性,我们并不清楚。

「必须要注意到,我所采用的『宇宙的一个点』这一名词有非常确定的意义,也就是说,一个『点』代表某些氢的组合,这些组合在一个确定的地方组织起来并且在一个或其它的系统有着确切的功能。这个『点』的观念不能因『氢』的观念所取代,因为『氢』只意味着不受空间限制的物质。一个点在空间中总是受限制的,同时『宇宙的一点』可由具优势或居中的『氢』的数目所决定。

「假如我们现在检验这放射线的三个八度音阶的第一个,也就是,绝对者━太阳的八度音阶。由三律的观点来看,我们可看到do的音符是主动力量的导体,用数字1来标示而这个力量作用的物质是『碳』(c),这在绝对者创造do的『主动』力量代表者最大的振动频率或振动的最大密度。

「这『振动的密度』对应於『振动的频率』,用以与『物质的密度』对照,也就是说『物质的密度』越高,『振动的密度』便越低。相反的,『振动的密度』越高,『物质的密度』便越低。最大的『振动密度』可以在最精致最稀有的物质中找到。在『物质密度』最大的振动会缓慢下来而几近停顿。所以最精致的物质只对应於最大的『振动密度』。

「绝对者的主动力代表最大的『振动密度』。而这些进行中的振动物质,也就是第一个『碳』代表着最小的物质密度。

「在绝对者中的音符si将是由数2被动力的传导物,这被动力所作用的物质在音符上是si,也就是『氧』(O)。

「音符la是由数3中和力的传导物,而音符la的物质将会是『氮』(N)。

「在诸力量的运作顺序中将会是1、2、3的顺序,也就是说,对应於物质『碳』、『氧』、『氮』。但以物质的密度而言,它们的顺序为『碳』、『氮』、『氧』,也就是1、3、2的顺序。因为『氮』属於数3,亦即中和力的传导物。以其物质的密度而言在『碳』和『氧』之间,『氧』是三者中密度最高的。

「『碳』、『氧』、『氮』三者聚合会产生第四秩序的物质,或称之为『氢』(H),氢的密度我们定为数6(数1、2、3的总和),也就是H6:

第一个三力一组

「碳、氧、氮仍然维持它们本身的数目1、2、3,『碳』总是1,『氧』总是2,『氮』总是3。
「但由於『氮』比『氧』更为主动而成为下一个三力一组的主动原则,并以2的密度进入。也就是说『氮』 有2的密度,而『氧』有3的密度。
「所以第一个三力一组的音符la是下一个三力一组主动力的传导物,它以密度2进入。假如『碳』以密度2 进入,『氧』和『氮』就必须以相对应的密度进入,因而重复了第一个三力一组的密度比率。在第一个三力一组当中,密度比率是1、2、3;在第二个三力一组中它应该是2、4、6。也就是说,『碳』在第二个三力一组中具有密度2,『氮』具有密度4,『氧』具有密度6。它们聚合在一起将产生『氢』12(H12):

第二个三力一组

「根据同样的设计和次序,接下来的三力一组将成为:fa、『冲击』、mi。在第二个三力一组中的『氮』 将以『碳』的密度4进入;相对应的『氮』和『氧』必定有密度8和12;聚合一起将产生『氢』24(H24):

第三个三力一组

「下一个三力一组mi、re、do根据同样的设计和次序将产生『氢』48(H48):

第四个三力一组

「do、si、la的三力一组将产生『氢』96(H96):

第五个三力一组

「la、so、fa的三力一组 『氢』192(H192):

第六个三力一组

fa、『冲击』、mi『氢』384(H384):

第七个三力一组

mi、re、do ? ?『 氢』768(H768):

第八个三力一组

do、si、la ? ?『 氢』1536(H1536):

第九个三力一组

la、so、fa ? ?『 氢』3072(H3072):

第十个三力一组

fa、『冲击』、mi『氢』6144(H6144):

第十一个三力一组

mi、re、do 『氢』12288(H12288):

第十二个三力一组

「由此获得十二个『氢』,其密度范围由6到12288。(见表一)
「这十二个『氢』代表了在宇宙中由绝对者到月亮之间所包含的十二种物质。假如能够确定人的有机体是由其中的哪些物质所构成以及运作,我们就可以确定人类在这世界上所占有的位置。


(见表一)
「但在我们所占有的位置上,在我们一般的能力范围内,『氢』6是无解的;因此我们可以将它当作『氢』1;将下一个『氢』12当作『氢』6;当随後所有的氢都除以2,我们就可以得到一个由『氢』1到『氢』6144的尺度。(见表二)
「但对我们而言『氢』6依然无解,所以我们也可以将其当作『氢』1,将下一个『氢』当作『氢』6,接下去的氢都除以2。

(见表二)(见表三)

「这样便得到由1到3072的尺度可以提供我们来研究人体。(见表三)
「所以由『氢』6到『氢』3072的物质都可在人类的有机体中发现并且扮演一部份功能。这每一个『氢』都包含了我们已知的大部份化学物质,藉由我们身体的功能都结合在一起。换句话说,千万别忘记,『氢』这名称有很宽广的含意。任何简单的元素都具有一定密度的『氢』,但任何元素的组合都具有确定的功能,不论是在这个世界或在人的有机体中也都是一个『氢』。

「这种对物质的定义能让我们以它们与生命以及与我们有机体的功能的关系秩序尚隹以分类。
「让我们由『氢』768开始。这个『氢』定义为食物,换句话说,『氢』768包含了所有提供给人类的『食物』。那些无法做为食物的物质,如一片木材便属於『氢』1536;一块铁则属於『氢』3072。在另一方面,一个『稀薄』的缺乏营养成分的物质,就比较接近『氢』384。

「『氢』384得以定义为水。
「『氢』192是大气中我们呼吸的空气。
「『氢』96则代表我们无法呼吸的稀有气体,但它们在人生命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甚至这是动物的磁性物质,是人体散发出来的物质,是『N射线』,荷尔蒙,维生素,等等;换句话说,到『氢』96为止是我们的化学与物理学所称为物质的东西。『氢』96也包含了我们的化学几乎无法觉察或仅能尤其痕迹或结果才能觉察的物质。其存在经常被某些人假定也被某些人否定。

「『氢』48、24、12和6是物理学及化学所未知的物质,是我们心里与精神生活上不同层次的物质。
(P.175 倒数第三段)
「总而言之,在检视『氢表』时一定要记得表中的每一个『氢』都包含了非常多不同的物质,由我们有机体内同一个机能关连在一起,同时也代表了某个『宇宙族群』。
「『氢』12相当於化学的『氢』(原子量1)。『碳』、『氮』与『氧』(化学)的原子量为:12、14与16。

「此外,还可以指出在原子量表中的元素都配合着一定数量的氢,也就是说,诸元素的原子量彼此的关系位置几乎都以八度音阶的比例排列。由此,『氢』24相当於氟,Fl.,原子量为19;『氢』48相当於氯,Cl.,原子量为35.5;『氢』96相当於溴,Br.,原子量为80;而『氢』192则相当於碘,I.,原子量为127。这些原子量彼此的关系几乎就是八度音阶的比例,换句话说,其中一个原子量几乎是另一个的两倍,其间些微的差异(也就是八度音阶不完全的关系)一般化学并不拿来作为一个物质属性的叁考,也就是说,它不叁考『宇宙属性』。我们在这里所谈的化学不同於一般化学,我们在不同的基础上研究物质,我们不只是叁考化学与物理,还叁考心理与物质的宇宙属性。

「这种化学或炼金术所认为的物质,首先,所采用的观点是从物质的功能决定了它在宇宙中的位置及它与其它物质的关系。再来的观点是从它与人及人的机能的关系来看。所谓物质的一个原子即意指某一小量的物质保有它全部的化学、宇宙以及心理的属性。因为除了它的宇宙属性之外,每一物质也拥有心理的属性,亦即,一定程度的智性。『原子』这观念因此不只是与元素有关,也和宇宙中庸有一定功能的所有复合物物质有关,它可以是一个水原子,一个空气原子(也就是适合人类呼吸的大气),一个面包原子,以及肉原子等等。在这情况下,一个水原子将会是:由一种特殊温度计测量,在一特定温度下所取得一公厘三次方的水的百分之一。这将会是在特殊条件下肉眼可见的一小滴水。

「这原子是最小量的水,它保有水的所有属性。如果再进一步分割,属性中的一部份就会消失,也就是说,它不再是水,而是某种接近汽化状态的水或蒸气。它与液态水在化学上并没什麽不同,却拥有不同的功能,因此也有不同的宇宙和心理属性。

「『氢表』使得检视人类有机体的一切物质(由它们和宇宙不同层面关系的观点来看)变得有可能。而且,人的每一机能都是某些物质作用的结果,而每一物质又关系於宇宙中一定的层面,这项事实让我们能够在人的诸机能和宇宙诸层面之间建立关系。

在这点上我必须说,「放射线的三个八度音阶」和「氢表」所演伸出来的,有很长一段时间是我无法越过的关卡。关於三力一组基本而且最本质的原则和物质的架构要到很久之後我才了解,这我会在适当的时候再谈。

在铺陈G的演讲上,一般而言我试着观察出一个周期性的顺序,虽然这并非一直都有可能,就像有些东西重复了很多次,也都以一些不同的方式融入所有的演讲当中。

对我个人而言,「氢表」产生了一种非常强烈的印象,而且随着时间而变得越来越强。我感觉到在这「从地球通达天堂的天梯」当中,某种很像对於世界的感觉,是我在几年前做奇怪的实验时所强烈感受到的,有关世界上万事万物之间的关连、整体以及「数学」。

这演讲以不同的版本重复讲了好几次,也就是涵盖了有关「创造射线」以及八度音阶律则的解释。但不论它给了我什麽奇怪的感觉,在第一次听到时我并没有给予适当的评价。尤其是没有立即了解这些观念非常难以消化,它的内容也比表面的简单说明要来得深很多。

有个插曲我记得很清楚,它发生在其中一次这重复的演讲,讲的是关於物质和宇宙机械学之间的关系。念稿的是我曾经提过属於莫斯科团体的年轻工程师P.。

我抵达时演讲已经开始,听到是听过的熟悉字眼之後我决定坐在大客厅的一角,抽着烟并想着别的事情。G 也在场。
演讲结束後G问我:「为什麽不听演讲?」
「可是我已经过了。」我说。G一脸责备摇摇头。说实在我并不了解他在期待我什麽,为什麽我该再听一次已经听过的演讲?

要到很久之後我才了解。种种演讲都一一讲过了,当我试着在理智上整理所听到的一切时,只要一想到某个问题就会让我清楚记得这问题曾经在这些演讲中讲过,但确实说了些什麽,很不幸,不管我怎麽想都想不起来。我真想再听一次,无论多大的代价都在所不惜。

大约两年之後,也就是1917年的11月,我们一群大约六个人,其中之一的G那时住在离Tuapse二十五里黑海边的一座乡间小屋,距离最近的居民大约一里多一点。有一个晚上,我们坐着交谈。时间已近深夜。天气很不好,狂暴的东北风时而带来暴雨,时而大雪。

那时我正在思考着有关『氢表』的演绎与推论,主要是这图表和我们後来所听到的有个不连贯的地方。我的问题是关於在正常层面下的氢。随後我会详细说明我所问的以及G要很久之後才回答的。

这回他没有持接回答。
「必须知道,」他说:「在圣彼得堡的演讲中已经谈过了,而你听不进去。记不记得有一场演讲你说已经知道了而不想听的?但那时所讲的正是你现在所问的。」沈默了一会儿他又说:「怎样?如果现在有人在Tuapse 作同一场演讲,你愿不愿意走路去听?」
「我愿意。」
真的,虽然我很强烈感觉到路途是多麽遥远,且又多麽困难与寒冷。但同时我也知道这阻止不了我。
G笑了。
「真的愿意去?」他问:「仔细想想,二十五里,黑漆漆的,又是雪又是雨,而且还刮着风。」
「那有什麽好想的?」我说:「你知道我已经走过不只一次,没有马,车厢里没座位,也没任何奖赏,纯粹 只是因为没其它事情可作。如果真有人在Tuapse讲这些东西,我当然二话不说就上路。」
「如果大家都这麽想就好了。但事实上他们想的刚好相反,他们会不顾任何困难去追求毫无必要的事,但对於重要的、能真正带给他们东西的事,却连动一根手指也不愿意。这就是人性,人无论如何都不愿意付出;尤其是对他门最重要的事一点也不愿付出。现在你知道一切都必须付代价,而且,所得与付出成正比。但通常人所想的刚好相反,对他们毫无用处的琐碎事物,他们却愿意付出一切,而对他门重要的事物,却认为应该自来而决不院付出代价。
「至於演讲,你所问的实际上在圣彼得堡就已谈过了,如果那时你听了,现在一定能了解在各种图表之间,无论如何既没有、也不可能有任何矛盾的地方。
先谈回圣彼得堡。
回头看,现在我才不得不惊讶於G传达体系的基本观念给我们的速度。当然绝大部份是依据他展现的方式,依据他惊人的能力来凸显所有的原则以及主要的重点,而避免进入不必要的细节,直到基本重点都被了解为只。

在『氢』之後G立即进一步铺陈。
「我们都想要『做』,」(他在次回的演讲就开始)「但不管做什麽,我们都受限於有机体所生产的能量。每个机能、每个状态、每个行动、每个想法、每个感觉都需要一定的能量,一定的物质。

「终於我们获得结论:必须『记得我们自己』。但唯有在我们里面有『记得自己』的能量时,才能『记得我们自己』。唯有在我们拥有了了解、感觉或研究的能量时,我们才可以研究、了解或感觉某些事物。

「当人开始发现他没有足够的能量来达成既定的目标时,他怎麽办?

「答案是:每个正常人都有够多的能量来开始工作自己,需要的只是学习如何节省所拥有的大部份能量来做有用的工作,而不浪费在毫无效率的工作上。

「能量主要是浪费在不必要和不愉快的情感上,在期待可能发生和不可能发生的不愉快事物中,以及浪费在不好的心情、不必要的犹豫、紧张、激怒、想像、白日梦等等上面。能量浪费在诸中心的工作上;在不必要的肌肉紧张out of all proportion to the work produced;浪费在无止无休的聊天,光这就耗掉非常多的能量;浪费在『兴趣』上,不断汲取在我们周遭所发生的事或者人,而实际上一点兴趣也没有;在持续浪费注意力的情况下;等等。

「人开始跟他生活中的所有习性争斗时,他就能省下很多能量,由这些能量的帮助他就能很容易开始自我研究和自我观察的工作。

「不过,进一步的问题会变得更为困难。在平衡他的机器到达某种程度时,虽然他确信所生产的能量比预期的还要多,但无论如何他都会得到一个结论:这些能量并不够用。同时,如果他还渴望继续工作的话,他就必须增产大量的能。

「研究人类有机体的工作显示出这是非常有可能的。
「人类有机体代表了一座化学工厂,有可能产生极大的输出力。但在一般生活情况下,这工厂的输出力从未达到它的极限。因为只使用了一小部份的机器,它所生产的物质就只够维持它自身的生存所需。像这样工作的工厂很显然非常不经济。这工厂实际上等於什麽也没生产。它所有的机件、所有精心打造的设备,实际上只是漫无目标运作着,它只是困难地维持它自身的存在。

「工厂的工作包括转化某种物质成为另一种,换句话说,以宇宙的意义而言,将粗糙的物质转化成精细的物质。工厂从外在世界收入未加工的原料,一些粗糙的『氢』,然後经由一整系列复杂的炼金术过程,将这些『氢』转化成较为精致的氢。但在一般生活情况下,人体工厂所生产的较为精致的『氢』,从我们特别感兴趣的高等意识和高等中心工作的观点来看绰绰有馀,但全都耗费在工厂本身的存活上面。如果我们能将生产提升到最大的可能,我们就能开始留存较精致的『氢』。那时,整个身体,所有的器官与细胞,就会充满这些精致的『氢』。这些『氢』也会逐渐在其中安定下来而以一种特别的方式结晶。这精致『氢』的结晶会逐渐将整个有机体带往一个更高的层次,一个更高层面的素质。

「但这无法在生活的一般清况下发生,因为『工厂』耗尽了它所生产的。
「『学习从粗糙当中分离精致的物质』,这个从『Emerald Tablets of Hermes Trismegistus』而来的原则和人体工厂有关。如果一个人学习『从粗糙当中分离精致的物质』,亦即,如果他将生产精致『氢』的可能性达到它的极至,这项事实将使他为自己创造出没有其它方法可带来的内在成长的可能性。内在成长,人内在身体(灵体、智体等)的成长是一种物质的过程,完全类似於肉体的成长。为了成长,小孩必须有良好的食物,他的有机体必须在一个健康的条件下from this food the material necessary for the growth of the tissues.『灵体』的成长需要同样的东西;从所吸收的种种食物当中,有机体必须生产『灵体』所需的物质。此外,『灵体』成长所需的物质和肉体维生所需的物质完全相同,差别只在于前者需要更大的量。如果有机体开始生产足够的这种精致物质而其中的『灵体』也已成形,那麽这灵体维生所需的物质将比它成长所需来得少,而这剩馀的物质便能用来形成『智体』的成长。『智体』成长所需的物质和喂养『灵体』的物质是一样的,当然,『智体』成长所需将比喂养『灵体』成长所需的物质来得多。由喂养『智体』所剩馀的物质将会给予第四个身体的成长,但无论如何这剩馀的物质一定要非常非常多。所有高等身体的喂养与成长所需的精致物质都必须经由肉体来生产,而肉体之能够生产则是由於人体工厂能适当且经济地运作。

「维持有机体生存、心理活动、意识的高等功能以及高等身体所需的所有物质,全都是由有机体从外面接受食物来生产的。
「人类有机体接受三种食物:

1. 一般我们吃的食物
2. 我们呼吸的空气
3. 我们的印象。

「要同意空气是一种食物并不困难,但印象是以什麽方式而能够是种食物可能就显得难以了解。但我们必须记得,每一个外在的印象,不论它的形式是一种声音,或视像,或味道,我们都从外接收一定的能量,一定的振动;这从外而入的能量就是食物。此外,如同之前说过的,能量的传送不能没有物质。如果一个外在印象带着外在的能量进入有机体,这便意味着外在物质也进入喂养有机体in the full meaning of the term.

「为了正常的存活有机体必须接收所有的三种食物,亦即,食物、空气和印象,全部三种都需要。但这些 食物彼此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於有机体的意义并不一样。缺少新鲜食物的供应有机体依然能够存在相当长的 一段时间,已知的断食案例长达六十天以上,有机体并未失去它的生机,只要它开始进食很快便恢复。当然这样的方式并不能视为完全的断食,因为所有这类人为的断食,人们还是喝水。不过,即使没有水,人还是能够在没有时物的情况下存活好几天。没有空气他就只能存活几分钟,不会超过二或三分钟;没有空气人通常会在四分钟之後死亡。而如果没有印象的话,人一秒钟也活不下去。如果流动的印象以某种方式停顿,或者如果有机体被剥夺它接收印象的能力,它一定就会立即死亡。流动的印象从外而来就像是一条传动带在运转我们。我们主要的原动力就是自然,我们的周遭环境。自然经由印象传送我们赖以维生、藉以活动并由此而得以存在能量给我们。如果能量的流动停顿了,我们的机器立刻便停止工作。因此,就这三种食物来说,对我们最重要的是印象,虽然人光靠印象并不能存活多久。印象加上空气就能使人活得久一点。而印象、空气再加上食物就能使有机体存活到它生命的终点,并且不只是生产维持生命所需的物质,也生产创造和成长高等身体所需的物质。

「将进入有机体的物质转化成精致物质的过程受制於八度音阶的律则。
「让我们以三层楼工厂的形式来看人类有机体。这工厂的上层包含了人的头脑;中间层,胸部;底层,胃、背以及身体的低层部位。

( 图25)
「食物是H768或创造射线第三个宇宙八度音阶的la、sol、fa,这『氢』以『氧』,do768进入有机体的底 层。

( 图26)
「『氧』768遇到已经在有机体内的『碳』192,这两者结合之後得到N384,而N384是下一个音符re。


( 图27)
「re384在下一个三力一组当中变成『氧』,遇到有机体内的『碳』96结合而产生一个新的『氮』192,这便是音符mi 192。

( 图28)
「如同已经知道的八度音阶律则,在一个上升的八度音阶当中mi无法自行进入fa;需要一个『额外冲击』。如果没有收到『额外冲击』,物质mi无法自行进入全音符fa。
「在有机体内的某个定点,很明显mi192应该会来到一个停顿点,在这点上『第二种食物』--空气,以do192的形式,也就是创造射线的第二个宇宙八度音阶的mi、re、do。音符do拥有所需的半音,也就是过渡到下一个音符所需的所有能量,(and it gives as it were a part of its energy to the note mi which has the same density as itself.)do给mi的能量,当与已经存在体内的『碳』48结合,使得mi有足够的力量进入『氮』96,『氮』96将是音符fa。

( 图29)
「fa96透过和已存在体内的『碳』24结合便能过渡到『氮』48,音符sol。

( 图30)
「音符sol48透过和已存在体内的『碳』12结合便过渡到『氮』24-la 24。


( 图31)
「la24和已存在体内的『碳』6结合将转化到『氮』12,或si12。Si12是有机体从食物中透过空气提供『额外冲击』的帮助下所能生产的最高等的物质。


( 图32)
「do192(空气)以『氧』的角色进入工厂的中间层并将部份的能量给予mi192,继之在某个地方和已存在体内的『碳』48结合而进入re96。

( 图33)
「re96由『碳』24的帮助而进入mi48,到此,第二个八度音阶的发展告一段落。Mi过渡到fa需要一个『额外冲击』,但在这点上大自然并没有准备任何的『额外冲击』,而第二个八度音阶,也就是空气的八度音阶,无法进一步发展,在生活的一般情况下它无法进一步发展。


( 图34)
「第三个八度音阶由do48开始。
「印象以『氧』48的形式进入有机体,这也就是第二个宇宙八度音阶太阳--地球的la、so、fa。
「do48有足够的能量进入下一个音符,但在有机体内do48进入的这个点上,所需的『碳』12并不在场。同时do48并未与mi48接触,因此它既无法自行进入下个音符,也无法将它部份的能量给予mi48。


( 图35)
「在正常情况下,也就是一般存在的情况,工厂所生产的精致物质到此告一段落,第三个八度音阶的发声只有do。工厂所生产最高等的物质是si12,而它所有的高等功能都只能运用这些高等物质。


( 图36)
「但依然有可能增加输出力,亦即能够让空气的八度音阶和印象的八度音阶进一步发展。为了达成这目的就需要在第三个八度音阶开始的停顿处创造出一种特别的『人为冲击』,这意思是,这『人为冲击』必须提供给音符do48。

「但这『人为冲击』到底意指什麽?它和接收印象的当刻有关。当一个印象进入我们的意识时(do48 designates the moment),在这点上的『人为冲击』便意指:接收一个印象的当刻做出某种努力。

「之前就解释过,在生活的一般情况下我们不记得自己;我们不记得,亦即没有感觉到我们自己,在觉察、情绪、思考以及行动的当刻我们并没有觉察到自己。人如果了解这点并尝试去记得自己,那麽,在他记得自己的时候所接收到的每一个印象将会加倍。在一般的心理状态下我只是看着一条街道,但如果我记得自己,我就不只是看着街道;我还感觉到我正在看。就好像在告诉自己:『我正在看。』

「原来只有街道一个印象,此时则有两个:一个是街道,另一个是自己正在看着街道。由记得我们自己所产生的这第二个印象就是『额外 冲击』。此外还经常发生的是,这种和记得自己有关的额外感觉带有情感的元素,也就是说,机器的工作引来了一些对处境带有疑问的『碳』12。

「这意思必须了解。我们都呼吸同样的空气,其中除了科学已知的元素之外,还有很多科学不知的、无法定义以及观察上无法接受的物质。但不管是吸入还是呼出的空气都有可能确切加以分析,这分析显示:虽然不同的人所吸入的空气完全一样,但所呼出的却完全不同。

「让我们假设,我们呼吸的空气含有二十种科学不知道的元素,其中有些元素,假定有五种,在每个人呼吸时经常被吸收,结果每个人所呼出的空气含有十五种元素;有五种喂养组织器官。但有些人呼出的并不是十五种,而是只有十种元素,也就是说,他们多吸收了五种元素,而这五种元素是更高等的『氢』。

「这些更高等的『氢』就存在於我们所吸入的空气中的每一个微粒当中。透过吸入空气我们给自己引进这些更高的『氢』,但如果我们的器官不知如何从空气微粒中抽取并保存它们,它们就回到大气中。如果器官能够抽取并保存它们,它们就留在体内。我们都呼吸同样的空气,但却从中抽取不同的物质,有人抽取得多些,有人少些。

「为了抽取多一些,必须在我们的器官中保有相当数量有关的高等物质,而让这些高等物质扮演类似一个磁场的角色来吸引空气中的高等物质。我们又再度回到古老的炼金术律则:『为了制造黄金,首先得保有一定数量的真金。』如果什麽黄金都没有,那就什麽方法也制造不出黄金了。

「整个炼金术也不过就是个比喻,描绘着人体工厂及其转化低等金属(低等物质)到贵金属(高等物质)。
「我们已经谈了两个八度音阶的发展。第三个也就是印象的八度音阶,是透过有意识的努力开始的。Do48 到re24;re24到mi12,到了这一点,八度音阶的发展走到一个尽头。


( 图38)
「现在如果我们检视这三个八度音阶所发展的结果,就会看见第一个八度音阶到达si12,第二个八度音阶 到达la6,而第三个到达mi12。由此,第一个和第三个停在无法继续前进的音符上。


( 图39)
「为了让这两个八度音阶进一步发展,在机器中的某个点上就需要第二个有意识的冲击,需要一个新的、能让这两个八度音阶继续发展的、有意识的努力。这项努力的性质需要特别的研究。从机器一般工作的观点来看,可以说,一般而言这努力与情感生活有关,它是一种特殊的影响力影响着人的情感。但到底这是什麽样的影响力,它又如何必须被生产,那就只有关连到人体工厂或人类机器工作的一般描述才有可能解释清楚。

「练习不表达不愉快的情感、不『认同』、不『内在顾虑』就是为第二个努力作准备。
「如果现在我们拿人体工厂的工作视为一个整体,我们将能看到at the moments when the production of fine substances is arrested by what means we can increase the productiyity of the factory. 我们看到,在一般情况下,在只有一个机器的『冲击』之下,工厂只生产了非常少量的高等物质,实际上只有si12。一个机械的『冲击』加上一个有意识的『冲击』便能使工厂生产更多的高等物质。如果有两个有意识的『冲击』,工厂将会生产出的高等物质数量,在不久之後就会改变工厂本身的质地。

「三层楼工厂代表了小型宇宙,依据整个宇宙相同的法则与相同的设计而组成。
「为了了解人与人类器官以及宇宙之间的类比关系,让我们像以前一样将世界划分为三个八度音阶:从绝对者到太阳;从太阳到地球;以及从地球到月球。这每一个八度音阶都缺少一个半音介於fa与mi之间,而这所缺的半音则由人为所创造的某种『冲击』来填补。

「如果我们现在开始检视三层楼工厂和宇宙的三个八度音阶之间的类比关系,就应该明白在宇宙三个八度音阶中的三个『额外冲击』对应於进入人类有机体的三种食物。在较低八度音阶的『冲击』则对应於一般的食物;这『冲击』就是宇宙三层楼工厂的do768。在中间八度音阶的『冲击』与空气有关;它便是宇宙工厂的do192。在较高的八度音阶与印象有关;它是宇宙工厂的do48在这宇宙三层楼工厂的内在工作中,所有三种食物在人体工厂中都经历相同的转化,都在相同设计中依据相同的法则。唯有在确实研究了人体机器以及在我们的器官当中确实建立每个『氢』的各个『位置』,才有可能进一步研究人和宇宙之间的类比。这意思是:在进行任何进一步研究之前,我们必须找出每个『氢』的确切目的,亦即每个『氢』都必须在化学、心理学、物理学以及解剖学上加以界定清楚。换句话说,它的功能、它在人类机器中的位置。以及,如果可能,与其有关的特殊感觉也必须界定清楚。

「将人类有机体当作一个化学工厂的研究工作向我们显示人类机器进化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关於人类有机体的工作是由自然所创造。也就是有关第一种人、第二种人及第三种人的生活与运作。第一个八度音阶,也就是食物的八度音阶,以正常的方式发展到mi192,在这点上,它自动接受从开始的第二个八度音阶来的一个『冲击』,并且继续发展到si12。

「第二个八度音阶,也就是空气的八度音阶,由do192开始发展到mi48并在此停止。第三个八度音阶,也就是印像八度音阶,由do48开始然後就停在那里。所以第一个八度音阶的七个音符,第二个八度音阶的三个音符和第三个八度音阶的一个音符代表了『人体工厂』之工作在他第一个或自然阶段的完整的图像。

「自然只提供了一个『冲击』,那就是在第二个八度音阶入囗处所接受到的『冲击』,它帮助第一个八度音阶的mi过渡到fa。但是自然并不预见也不提供第二个『冲击』,那就是可以帮助第三个八度音阶继续发展的『冲击』,它可以将第二个八度音阶的mi过渡到fa。假如人欲求增进他有机体高等氢的输出量,他就必须自己努力创造出这个『冲击』。

「第二个阶段是关於人类有机体的工作,当一个人在第do48这点上创造出一个有意识的自主性『冲击』。首先这个自主性冲击被传到第二个八度音阶,它会发展到sol12,甚至往上到la6等等。假如这有机体的工作足够强烈,这同样的『冲击』也可以让第三个八度音阶发展,也就是说,印象八度音阶在此达到mi12。

「所以在人类有机体工作的第二个阶段,我们看到第二个八度音阶全部发展以及第三个八度音阶的三个音符。第一个八度音阶已在si12停止,第三个八度音阶在mi12停止,这两个八度音阶如果没有一个新鲜的『冲击』是无法再前进的。这第二个『冲击』的性质是无法像第一个在do48的自主性『冲击』那样容易描述。要了解这个『冲击』的性质就需要去了解si12和mi12的意义。

「产生这『冲击』的努力必须包含工作情感,包含情感的转化和转变,这情感的转变将会帮助人类有机体si12的转变。除非有这种转变,否则不可能有严肃的成长,也就是,在此有机体内没有高等身体成长的可能性。这种转变的观念在古老的教学以及近代如中世纪的炼金术中是已知的,但是炼以一种寓言的形式描述这种转变为将低等金属转化成较精致的金属,实际上他们意指将人类有机体中较粗重的『氢』转化成较为精致,这主要就是mi12的转化。

「如果这转化达成的话,可以说人已达到了他所努力以赴的。这也可以说,在转化达成之前,所有一个人所获得的结果都有可能丧失,因为这些结果都还未在他体内固着;甚至可以说,这些结果只在理智和感情的氛围中达到。真实而客观的结果只有在mi12开始转化才能获得。

「炼金术士直接从这转化的开始描述,关於第一个自主性『冲击』的性质他们一无所知,或至少他们一点也不想透露。然而全部事实就依据这个。第二个自主性『冲击』和转变只有在长期练习第一个自主性『冲击』 之後才有可能,这包含了记得自己以及观察接收的印象。

「在僧侣与苦行僧的修行中,他们在工作第一个『冲击』之前就开始工作第二个『冲击』。但是因为mi12唯有从第一个『冲击』的工作结果中产生。由於缺乏其他材料的情况下,工作就必须集中在si12,因而经常造成非常错误的结果。正确的第四道的发展必须由第一个自主性『冲击』开始然後在mi12传到第二个『冲击』。

「工作人类有机体第三个阶段的开始是当人在mi12这个点上自己创造出有意识的第二个自主性『冲击』时,当这些『氢』在他体内开始转化成较高的『氢』时。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的开始意指第四种人的生活和机能。必须要有相当长的转变和结晶,才有可能从第四种人渡过到第五种人的层面。

「当这『氢表』被足够的了解,它就立即显示出人类机器运作的许多新面貌,首先它清楚确立诸中心之间及其个别功能不同的理由。

「人类机器的每一个中心都以不同的『氢』来工作,这就构成了诸中心主要的差异。以较粗、较重、较密的『氢』来工作的中心运作起来比较慢,而以较轻、较活跃的『氢』来工作的中心则运作得比较快。

「目前我们已经检视过思考或理智中心是这三个中心里面最慢的这个中心以『氢』48(根据氢图表的第三尺度)来工作。

「运动中心以『氢』24工作,『氢』24比『氢』48要快且活跃好几倍。理智中心永远无法跟得上运动中心,除非是刻意将动作放慢下来,否则我们便无法跟得上不管是自己还是别人的动作。我们更不可能跟得上我们有机体内的本能机能,本能脑的工作实际上包含了运动中心的一部份。

「情感中心能够以『氢』12来工作,然而事实上它很少以这种精细的『氢』工作。在大部份的情况下它工作的强度和速度与运动/本能中心不相上下。

「为了要了解人类机器的工作和它的可能性,人必须知道除了这三个中心以及与其有关的之外,我们还有另外两个中心已完全发展并已适当的运作着,但是它们并不与我们平常的生活相连,也不与我们用来觉察自己的三个中心相连。

「这两个高等中心的存在是比远从存着神秘和奇迹的时代人们一直相信的隐藏宝藏更大的一个谜团。
「所有的神秘教派和超自然体系确实知道这高等力量的存在和人类的潜能,虽说大多数的情况他们承认高等力量和潜能存在的可能性,并且诉说发展人体这隐藏力量的必要性。本体系与其它体系不同的就在於它确认高等中心在人体中存在并且已全然发展。
「反而是低等中心尚未发展,也正是低等中心的欠缺发展或不完全的机能运作,防止我们利用高等中心的工作。

「就如从前所说的,有两个高等中心:
「高等情感中心以氢12工作,以及
「高等理智中心以氢6工作。
「假如我们由诸中心工作的『氢』的角度来考虑人类机器,我们就会看到为什麽高等中心无法连结到低等中心。
「理智中心以氢48工作,运动中心以『氢』24工作。

「假如情感中心以氢12工作,它的工作就会与高等情感中心相连结。当情感中心工作的强度和速度达到氢12的状况,暂时和高等情感中心相联系就会发生,人会经验到全新的情感以及全然陌生的新印象。因而他无法以文字或其它方式来表达。但在一般的情况下,情感中心和高等情感中心的速度差别非常大,两个中心根本无法相连,所以我们无法听到来自高等情感中心召唤我们的内在声音。

「高等理智中心以氢6工作,离我们更为遥远而更难接近。只有藉由与高等情感中心的连接才有可能和它相连。只有从神秘经验,出神的状态等等的描述,我们才知道有这种连接的情况。这些状态会在宗教情感的基础上、或短暂的藉由某些特别的麻醉药物、或在癫痫或意外伤害脑部的情况下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很难说孰是因果,也就是说,是病理状态造成这种连接的结果,还是它的原因。

「假如我们能够刻意或任意将我们平常意识的诸中心连接到高等理智中心,这对我们无论在目前什麽样的一般状况也都没什麽帮助。在大部份的情况下与高等理智中心意外的接触都会使人变成无意识的状态,心智会拒绝接受如洪水般冲入的思绪、情感、影像和观念。结果并不是鲜明的思想,鲜明的情感而是完全的空白,无意识的状态。留下记忆的只有在潮涌而入的那一刻以及潮涌退却,意识恢复的那一刻。

「即便是这些片刻,也充满着不寻常的暗影和色彩,这些与日常生活中一般的感受仍然无法相比凝。这就是通常所谓『神秘』和『出神』经验的残留物,它们代表着与高等中心暂时的连接。只有非常少数的情况下,有着较好准备的心智才能成功抓住并记得在出神片刻的感觉和了解。但即使在这些情况下,理智、运动和情感中心也都只用它们自己原来的方式记得和传达一切东西,将全新的或从前绝未经验过的感觉转译成日常生活中的感觉的语言,将世间无法测量的经验以这世间三度空间的向度形式传递。

「在这情况下,当然,它们全然扭曲了在这非比寻常的经验下所残留的每一痕迹。我们的中心在传达高等中心的印象这方面,可以比喻为瞎子在述说颜色或聋子在诉说音乐。

「为了要在低等和高等中心之间得到一个正确和永久的连结,必须要调整和加速低等中心的工作。

「再者,就如已经说过的,低等中心以错误的方式工作。因为经常的,一个个低等中心都在做其他中心的工作,而不是做适合他们自己的工作。这样就大大降低机器一般工作的速度而使诸中心工作的加速变的非常困难。因此为了要调整和加速低等中心的工作,首要的目标必须将每个中心从外来的、不自然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并将它带回到没有其它中心能比它做得更好的、自己的工作岗位上。

「极大部份的能量也都耗费在完全不必要而且不管从哪方面来看都是有害的工作上。譬如耗费在不愉快的情绪活动、表达不愉快的感觉、忧虑、坐立不安、急躁以及一系列完全无用的自动化反应等等。

「如果你愿意你也可以发现很多其它这类的例子,首先是在我们脑子里有一股不停流动的思绪,这我们既无法停止也不能控制,同时它也支付了非常非常多的能量。其次是我们有机体上有很多没必要的肌肉紧张,即使是在什麽是都不做的情况下肌肉也是绷紧着。一旦我们开始做一件即使是小小的、无关紧要的工作,原本是用来应付最艰困最费力的工作的一整个肌肉系统立刻就开始行动。我们从地上拾起一根针,却用了可以举起一个像我们身体一样重的力气。我们写一封简短的信却用上足以写一巨册书本的力气。但重点在於我们一直不断耗费肌肉的能量,即使我们什麽是也没做。

「当我们走路,我们的肩膀和手臂的肌肉毫无必要紧绷着;当我们坐着时,我们的脚、颈、背以及胃部的肌肉也很没必要紧绷着,我们甚至还在手、脚、脸和全身紧绷的情况下睡觉。而且,我们并不知道我们耗费了过多的能量在:不停地准备从事一些不必要的工作,而没有将能量花在生活上真实有用的工作上面。

「更甚的,我们还可以指出:不停地和人谈话以及谈任何事的习惯,如果没有人就跟自己谈;耽溺在幻想、白日梦的习惯;还有不断改变心情、感觉、情绪以及许许多多自认为应该去感觉、去想、去做、去说的但完全无用的事。

「为了调整以及平衡三个中心以维系我们生活功能的工作,我们必须有效利用有机体所生产的能量,勿将其浪费在没必要的功能上,而保留给会逐渐连结低等与高等中心的活动上。

「之前说过的一切有关工作自己、有关形成内在的统一以及由第一、第二、第三种人的层次转化到第四种以上的人等等,所追求的都是同一个目标。『灵体』这一术语换个词就是『高等情感中心』,其间的不同并不只在词汇上,说得更正确些,它们是人进化的下一阶段不同的面向。可以说『灵体』的运作不能缺少『高等情感中心』与低等中心完全且适当的连结,或者也可以说『高等情感中心』是『灵体』工作时所必须的。

「这『智体』则对应於『高等理智中心』,说它们是同一事物是不对的,但它们彼此需要而无法单独存在,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某些面向与某些功能的表达。

「第四个身体需要诸中心完整且和谐地工作;这意味着对这工作完全的控制。

「需要了解『氢表』帮助我们去捕捉的是完全物质性的观念;所有的心理、理智、情感、意志以及其它的内在过程;包括最激越如诗般的灵感、宗教的出神状态以及神秘启蒙等等。

「运作过程的物质性意味着它们依赖运作所使用的物质/材料的品质。某个过程需要,比如,氢48;另一过程氢48不管用;它需要更为精致的、更易燃的物质氢24。对第三个过程,氢24又太弱了;它需要氢12。

「所以我们看到有机体不同的中心需要不同的燃料。诸中心可以比喻为利用不同质地燃料运作的机器。一种机器可以用油渣和粗油,另一种需要煤油;第三种无法用煤油,它需要用汽油运作。我们有机体的精致物质可以比作不同燃点的物质,而有机体可比喻为实验室。在此每个中心所需不同的燃料物质由不同的原料装备而成。

「很不幸,实验室出了问题。在不同中心控制分配不同燃料物质的力量时常出差错,而且,各中心街受的燃料不是太弱就是太易燃。甚至大部份产生的燃烧毫无用处地浪费了;它就只是单纯地流失了。此外,经常在实验室还会发生爆炸,一次爆炸就可以将供给第二天或准备以後要用的燃料都破坏殆尽,而造成整个工厂无可挽救的损坏。

「必须要知道,有机体通常在一天之中会生产第二天所需要的所有物质,但这些物质经常都会浪费在没必要的、不愉快的情绪、坏心情、担忧、期待不愉快的事物、怀疑、恐惧、受伤的感觉、易怒等等上面。这些情绪在达到某种强度之後,可在半小时或半分钟之内就耗掉所有为了第二天所准备的物质;一次暴怒的发作,或某种暴力情绪都可以立刻引爆实验室中的物质,而造成人内在长时间或甚至永久的空虚。

「所有的精神过程都是物质,没有任何一个单一的过程不需要消耗相应的物质。假如这物质存在,过程就会发生,当这物质用尽了,这个过程也就停止。」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