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4470阅读
  • 36回复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探索奇迹(1)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五味子
 
发帖
60
开心币
0
好评度
528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2-09-08
彼得·邬斯宾斯基(P.D.Ouspensky)是俄国著名的哲学家,从少年起就对玄学、心理学、及宇宙科学发生浓厚兴趣,写过不少论著。
1922年,其著作《第三工具》一问世,就奠立了他在“抽象数理”领域的地位,成为这方面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更在美国掀起一阵狂潮。1931年,《宇宙新模型》出版后,被称为“当代最重要的哲学著作”。认识了葛吉夫之后,不但跟随葛吉夫工作了三年,并以惊人的记忆力,完整记录了当时葛吉夫的授课内容,以及与学生间的问答。


《探索奇迹---无名教学的片段记录》 作者:P.D.邬斯宾斯基

第一章:为了「做」得先「存在」
一九一四年十一月我回到俄国,那时正当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而我刚完成埃及、锡兰和印度的长途旅行。我在可伦坡得知战争的消息,便从那儿取道英伦回国。

从在我离开圣彼得堡踏上旅程的时候,我曾说我要去「寻找奇迹」。「奇迹」这个词很难定义,但是对我而言,它却有着相当明确的含义!很久以前我就已经得到一个结论:我们不可能逃出这一座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迷宫,除非我们能找到一条全新的、和我们以前所知所用者完全不同的路。但是,这条全新的、或说已被遗忘的路,其开端何在,我就无可奉告了。

当时我已经知道一个无庸置疑的事实:在这层假象的薄纱之外,存在着另一个真相。为了某种原因,有某种东西将它和我们隔离开了。「奇迹」就是能穿透那未知之真相的东西。对我而言.那条导向未知真相的路可以在东方找到。为什么在东方?这问题很难回答,这个想法里面或者有些许浪漫的成分,但它可能来自一个绝对真实的信念。那就是:无论如何,在欧洲找不到任何东西。

在回国的旅途上,以及逗留伦敦的数周当中,我对自己的探索结果所形成的想法,全都被战争的野蛮的荒谬、充斥在空气中的激情、人们的对话以及报章杂志等等,给搅糊涂了。我常常违反了自己的意志,受到它们影响。

但当我回到俄国,再度体验到我出发时所带着的想法,我逐渐感觉到我的探索以及所有和它有关的一切,比其他正在发生或可能发生在这个「十分荒谬」的世界的任何事物,都要来的重要。

于是我对自己说,这场战争必得看作是生活中通常会有的大灾难之一,必得看作我们不得不在其中过日子、工作,并为我们的问题寻求解答的一种情境!这场战争,这场欧洲大战,以前我不愿去相信它有可能发生,也久久不承认它的真实性——但它终究成为事实。

我们就生活在它里面,而且我体认到:它必须被当作「人必将死」的伟大象征——它提醒人们:凡事需及时,不可拖延,「生活」本身不可信赖,以及到头来之空无。

虽然如此,这场战争还不能触及我个人,因为或许俄国,包括整个欧洲,终将不能逃过这场劫难,但它对我个人尚无立即的威胁。而且,那一步步逼近的大变局看起来像暂时性的,没有一个人能看到它即将带来内在和外在的分解和破灭。

归结我对东方一—尤其是印度——的印象,我必须承认,在我回来之后,我的问题似乎比出发时更复杂了。印度和东方不仅不曾去了它们的奇迹魅力,相反地,这魅力还染上了以前所没有的色调。我很清楚地看出,我所采取的方向是正确的,在那儿能找到欧洲早已不存在的某种东西。同时,我也承认这秘密被藏得很好、很深。我原先不以为会是如此。

当我刚要出发时,我已经知道我是要去寻找一所或一些学校。这是我很早以前就已经有的领悟。我了解:个人的、各别的努力是不充分的;我们有不要和一个真实的、活生生的思想接触。而这个真实的、活生生的思想,必定存在于某处,只是我们已和它失去联系。

但对于学校的想法,我在旅行当中改变了好多。从一方面来说,它变得比较单纯、比较明确,从另一方而来说,它却变得比较冷、比较远了。我想说的是,学校已经失去它们原先的童话性格。

在我出发时,我仍然认定和学校的关系是奇幻性的。「认定」一词或许过于强烈。我应当说,我梦想着和学校产生「非物质关系」的可能性。也就是「在另一个平面上」和学校接触的可能性。我不能解释得很清楚,但我觉得和学校接触似乎在甚至一开始的时候就应带有奇迹的性质。例如,我幻想着和久远以前的学校,或毕达哥拉斯的学校、埃及的学校、建造巴黎圣母院的学校接触的可能性。并且认为在作这样的接触时,时空的障碍自会消失。

学校的观念,本身就具有奇幻的成分。我认为似乎只要是和它有关的一切,任何事情都不会太过不可思议。而且,我也认为我对学校的那些梦想,和我企图在印度找到学校,这二者之间不会有任何冲突存在。这意思是说,正是在印度,我才可能和学校建立其种永续的、不受外在干扰影响的关系。

历经一系列的会晤和思考之后,在我回国的航程上,「学校」的观念变得比较真实和具体,因而失去了它奇幻的性质。我后来才明白,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可能在于:「学校」不仅须要我们去找,还须得我们去选择。

我并不怀疑学校的存在,但我同时开始有另一种信念:我所听说过的学校,以及我能够接触的学校,都不适合我。它们不是明显具有宗教的性质,就是有着半宗教的属性;风格上绝对是虔诚的。但这些学校并不吸引我,主要是因为我若是要寻找一所宗教学校,那我在俄国就已经找到了。

还有些学校则属欲略微为多愁善感的道德哲学类型,带着些许禁欲苦行的色彩,像罗摩克里希那的行者那样。这些学校中不乏好人,但我并不觉得他们拥有真正的知识。另一些学校则通常被称为「瑜伽学校」,它们立基于狂喜恍惚状态的创造。在我看来,那多少有点「降神术」的性质。我不能信任他们。他们所获得的成果,不是自我欺骗,就是希腊正教神秘主义者(我是指俄国僧院文学中)所称的「美」,或蛊惑。

还有另一型的学校,我未能与他们取得联系,仅止于耳闻而已。这些学校承诺很多,但也要求很多。他们立刻要求一切,我必须待在印度,放弃回欧洲的想法,宣布放弃所有我自己的观念、目标和计划,走上一条我无法预知导向何方的路。

这种学校今我很感兴趣,况且,曾和它们接触并向我提及它们的人都不似凡夫俗子。但我觉得似乎应该还有一种更理性的学校存在,让人们在某个程度之内有权利知道他将往那里走。

与此同时,我得到一个结论:无论学校叫做什度名字——玄学也好、秘教也好、瑜伽也好。皆应该存在于凡尘,像任何其他种类的学校:绘画学校、舞蹈学校、医药学校一样。我终于明白:想着「在另一层面上」的学校,是一种软弱的表微,是要以梦想来取代真正的探索。而且我终于了解这些梦想正是我们通往奇迹之路上的主要障碍。

在前往印度的途中,我做了些进一步的旅行计划。我打算由回教的中东开始,主要范围在俄属中亚和波斯。但这个计划注定无法实现。

离开印度后,我从伦敦,穿过挪威、瑞典和芬兰。抵达了圣彼得堡。那时,彼得堡已经更名为「贝特罗格勒」,并且充满了空谈和爱国的热潮。很快地,我又转往莫斯科。并开始在一家我曾经从印度向他们提供稿件的报社担任编辑工作。我在那几行了六个星期,但在那段期间内,发生了一段小插曲,而这段小插曲又关连到往后发生的许多事情。

一天,在报社的办公室中为下一次的发行作准备时,我发现一则报导(我想是在莫斯科之声里面)。它提到一出芭蕾舞名叫「魔术师的争扎」,说是某一位「印度人」所编。该剧将在印度上演,并将为东方秘术、包括苦行僧的奇迹、神圣舞蹈等等,提供一幅完整的画面。我不喜欢字里行间那种过分时髦的调调儿,但印度人所编的芭蕾舞剧在莫斯科很罕见,我便剪下那则报导放进我的版面中,加上些许批注说,那出芭蕾舞剧企图表达的东西是很多旅行者前往印度想要看到的,但他们在真正的印度却找不到那些东西。

这件事情过后不久,由于种种原因,我离开了那家报社,前往彼得堡。就在那儿,在一九一五年二月和三月,我以「探索奇迹」和「死亡的难题」为题,谈论我的印度之旅。那时,我有意为我的旅行写一本书,这些演讲就是在为那本书预作介绍。我在演讲中说:「奇迹」本来应该可以在印度找到的,但事实上却找不到;普通的方法没有用,因为印度将她的秘密藏得比许多人所设想的还好;奇迹是存在的,但它们却由许多极易被人擦肩而过、不知其中奥秘亦不知门道何在的事物所暗示。那时,我心中再度有学校的想法。

尽管战争在打着,我的演讲却激起相当多人的兴趣。每一次在彼得堡杜玛镇的亚历山大大厅演讲,都有超过一千名的听众。我收到许多信;很多人来找我而且我感觉到以「探索奇迹」为基础,有可能聚集一大群不再能够吞食社会上例行的说谎型式、也不再能够生活于谎言之中的人。

复活节过后,我到莫斯科去作上述演讲。举办演讲期间,我遇见两个人——一位是音乐家、一位是雕刻家。他们不久就向我谈起一个在莫斯科的团体;它从事各种各样的「超自然「研究和实验,这个团体由一位高加索的希腊人G所须导。我了解,这一位G正是我在三四个月前在报上所看到的那出芭蕾舞剧的编者——那位「印度人」。我必须承认,那两个人所告诉我的有关那个团体的事情,各种自我暗示的灵异现象,并不怎么令我感兴趣。我先前已经听过许多恰恰像那样的事情,心中早对它们有所评价。

妇人们忽然在房间里看见一对「眼睛」漂在空中,便着了迷,跟着它们穿过大街小巷,最后来到某一位东方人的房子,那一对眼睛正是他的。或者一些人,当那一位东方人在场时,忽然觉得他正在看穿他们、看透他们的感觉、思想和欲望;而后他们的腿觉得异样,乃至于不能行动。接下去,他们就坠入他的控制之下;他可以让他们做任何一件他要他们做的事,即便是隔着一段距离。

我总觉得这一类的故事只不过是些蹩脚的虚构,人们为自己发明奇迹,并且恰恰按照他人的期望来发明。它混合着迷信、自我暗示和有缺陷的思考。并且,根据我的观察,这些故事从来就少不了它们所提的那些人的某种合作。

就因为先前这些经验,我并不热中和G交往,经过我新近认识的M不断努力说服,我才同意去和他见个面谈一谈。

然而,就在我和他的第一次会面,我对他的评断和料想竟然整个的改变了。

我很清楚地记得那次会面。我们到达一家虽非在市中,却很热闹的小咖啡店。我看见一位长着东方相貌的人,不年轻,有一对黑色的八字胡,和一双具有穿透力的眼睛。一开始,他就让我吃了一惊,困为他看起来像是在乔装自己。并且和我们所处的地方以及它的气氛完全不搭调。我仍然有着满脑子的东方印象,而这位脸孔长得像印度土王或阿拉伯族长的人——他立刻让我似乎同时看到他戴着阿拉伯的白色头巾,或印度的贴金包头布——坐在这家小生意人和买办们云集的小咖啡店里。

当时,穿着一件带有绒布硬领的黑外套,和一顶黑色绅士礼帽,制造出一种奇怪的、出人意表的、几乎是令人警觉的印象。他的差劲伪装令你尴尬,因为你看出他明明就不像他所要装的样子,却又必须和他应对得好像你没注意到什么。他的俄语说得并不正确,带有一股浓重的高加索腔调;这种腔调,我们习惯于把它联想到任何事物,就是不会将它和哲学思辨搭在一块儿。这又进一步加强了那种奇怪和意外的印象。

我不记得我们的谈话如何开始,我想我们谈到印度、秘教和瑜伽学校。总括起来,我了解到G曾经到过很多地方旅行,并曾到过一些我仅仅听过名字、不曾去过却很想去的地方。他非但不会因为我的问题而感到困窘;还在回答时多说了一些我没问到的。我喜欢他那种小心而精确的说话方式,M不久就告辞。

G向我谈到他在莫斯科的工作,我并不全然了解他。听起来好像是说他的工作主要是心理学性质的,但化学也占了很大的一部份。第一次听他讲话,我当然都是按字面来了解了。

「你所说的,」我说:「让我想起我曾听说过的一所南印度学校的一位婆罗门——在很多方面都相当出众的一个人——在史特拉波告诉一个年轻的英国人说,有一所研究人体化学的学校。他说只要加上或除掉各样物质,就能改变一个人的道德和心理特做。这很像您所说。」「或许是吧」G说:「但同时也可能很不相同。有些学校看起来使用类似的方法,对这些方法却抱着十分不同的理解。方法或甚至观念的相似,并不证明什么。

「还有另一个问题让我很感兴趣,」我说,「有一些物质,瑜伽行者用来引发某种状态,在某些情况中那会是麻醉药吗?我自己曾在这方面做过许多实验,并且我所读过的有关法术的东西,都向我证明:历代以来,所有国度里的所有学校。都曾广泛使用麻醉药来创造某种精神状态,使『法术』成为可能」。

「是的」 G说,「在很多情况中,他们所用的物质就是你所说的麻醉药。但它们可以被使用在完全不同的方面。有许多学校把麻醉药使用在正途上,在这些学校里的人用它来作自我研究,以便能够瞻望将来、预知他们可能的发展。提前看到他们长期工作所将获得的结果。当一个人看到了这个,并相信理论上知道的东西实际上是存在的,他就会有意识地去努力;他知道他在往哪儿走。有时候,这是说服人去相信那些地时常怀疑的可能性真实存在的最简单的办法。这关追到一种特别的化学。针对每一种机能,都有特别的物质。每一种机能都可以被加强或减弱、被摧醒或催眠,但要这么做。必须先具备有关人这部机器,和这种特别化学的伟大知识。

「使用这种方法的学校,都是在必要时才这样做,并且一定是在有经验的人指导之下来做。这些有经验的人必须能预见所有的结果,并能在结果不准时采取适当措施。这些学校里面所使用的物质,并不只是如你所称的麻醉药,虽然他们当中的确有好几种是由鸦片、大麻等药品提炼出来的。

「除了进行这些实验的学校以外,还有另一些使用这种或类似物质的学校,目的不在做实验或研究,而是要确实得到渴望中的结果,虽则效果只维持一段很短的时间。这种物质经过技巧地使用,能使一个人在某一段特定的时间内非常聪明或强壮。过后,当然了他会死或发疯。但这并不在考虑之列。这种学校也是存在着的。所以,你看,我们谈学校必须非常小心。它们也许使用实际上同样的方法,结果却非常不同。』

我对G所说的一切都深感兴趣。在他的言谈中,我感觉到某种新的观点,大异于我所曾遇见过的。

他邀请我跟他到一个他的学生聚会的地方。

我们乘了一部马车,向Sokolniki方向驶去。

在路途中,G告诉我战争已经如何地打断他的许多计画,许多学生随着第一次动员走了;许多向国外订购的昂贵装置和仪器被弄丢了。然后,他提到关于他的工作的庞大开销,和他所租用的昂贵公寓——这公寓,我猜想就是我们要去的地方。他又说,他的工作引起了莫斯科很多名人的兴趣——如他所提的「教授们」「艺术家们」。但当我问起那些人的名姓,他却避而不答。

「我问这个,」我说:「是因为我是莫斯科人;此外,我已经在这儿的报社工作了十年,人面很熟。」

G没说什么。

我们来到一间在一所私立学校上方的空荡荡的大公寓,显然是属于这所学校的老师的。我想它应该位于以前的红池塘。

公寓中有几位G的学生:三、四个年轻人和两个看起来像教师的女士。我以前到过像这样的公寓。没有家具,这一点更让我肯定它属于教师,因为市立学校的老师并没有被配给家具。这样想着,再看到G,便觉得很奇怪。为什么他告诉我这个公寓得花很多钱呢?第一,这公寓不是他的;第二,这种公寓不用租金;第三,它的开支一个月不会超过十英镑。这种显然的夸张如此古怪,以至于我认为其中必有文章。

我很难重述我和G的学生谈话的开端。我听到的事情当时有一些令我感到惊讶,我试着了解他们的工作内容,但他们没给我直接的回答。在某些时候,还坚持使用一种奇怪的,我听不懂的术语。

他们建议我去看某一篇小说的开头部份;这篇小说据称是G的一位目前不在莫斯科的学生所写的。

自然,我同意了;他们当中有一位就开始念一篇手稿。作者描述他和G相遇和相识的经过,我的注意力被一件事实所吸引:故事一开始,作者也碰见我在冬天时,在莫斯科之声里面所碰见的芭蕾舞报导。并且,在和G第一次见面时,作者确乎感觉到G好像把他放到手掌上,掂了掂重量,再放回去。这一点令我觉得有趣,因为我料想会这样。

这篇小说叫做『真理的瞥见』,显然是由一位没有任何文学写作经验的人所写。尽管如此,我还是对它颇有印象。因为它提到一个很有意思的体系,虽然我自己还不知道应该把它叫做什么,也还没理出一个头绪。文章中一些奇怪和出人意表的艺术观点,在我里面激起了很强的回应。

我后来才听说,那篇小说的作者是个虚构人物。事实上它是由G的两名学生所执笔。目的在于把G的观念以文学形式表现出来。又稍后,我才听说这篇小说的构想出自G本人。

第一章的朗读到此告一段落,G从头到尾都仔细倾听。他坐在一张沙发上,一只脚折在身子下面,从一只无柄的杯子里喝着咖啡,抽着烟,有时候向我凝视。我喜欢他的举手投足——它像极了猫的优雅和自信;即便在他静默不动的时候,也有某种东西让他显得与众不同。我觉得我遇见他的地方不应该是在莫斯科在这间公寓里,而应该是在我刚刚远游过的地方:开罗的某一座回教寺、锡兰的某个城市废墟,或者是南印度的某一座庙,如Tanjore,Trichinopoly,和Madura。

「你觉得这故事怎么样?」朗读结束后,经过一段短暂的静默,G开口问我。我告诉他说,听起来蛮有意思的。但依我看来有一个缺点,就是没把它要说的说得很清楚。作者谈到一个他所遇见的令他印象深刻的学理,他并未充分说明这个学理。在场的那些人就开始和我争论,说我漏听了最重要的部分,G本人并没说什么。

当我问道他们所研究的这个体系是什么,它最显著的特点又是什么,他们回答得很含糊。然后他们谈到「工作自己」,至于这工作包含些什么,他们却未能说明。

整个说来,我和G的学生并不是谈得很愉快,而且我觉得他们似乎在盘算着什么。有点做作,好像在扮演着事先安排的角色。再者,这些学生并不能匹配他们的老师。他们全都属于莫斯科那个特别的、有点贫穷的知识阶级。那个阶级我很清楚;从他们那儿,我并不期望获得什么有意思的东西.我甚至认为在这通往奇迹的道路上遇见这些人是很奇怪的一件事,而同时,我又觉得他们都是相当善良正当的人。

我从M那儿听到的故事显然不是他们说的;故事里面所提的人也并非他们。

「有一件事我想问你,」在一阵沈默之后,G向我说:「这篇文章能够在报上发表吗?我们认为这样比较能让大众认识我们的观点。」

「这非常不可能,」我说:「这不是一篇文章,也就是说,它不是个有头有尾的东西;它只是一个故事的开头,而且要在报上刊登。篇幅也嫌长了。你知道,我们是以行来计算刊登材料的。朗读占两小时的话,就太约有三千行了。报上我们叫文艺版的地方你知道。你知道吧?一个普通文艺栏大概是三百行左右,所以这故事光这一部份就需要十个文艺栏。

「在莫斯科的报上,连载的文艺作品一星期从不超过一次。所以这一部份将分十周刊完,而它只是一个晚上的谈话。如果要刊登。就只能找月刊了。但我目前也不知道有什么合适的。而且如果找到了,他们在还没告诉你要不要刊登以前,就会要求你交出整篇故事了。

G没说什么,谈话就此告终。

但G本人一开始就让我觉得有点不寻常;这整个晚上的过程。更加强了我这种印象。向他告别时,我心中闪过一念:我必须立刻安排与他再度会面,不可延误。否则,我将失去和他的一切联系。我问他,在我出发往彼得堡之前,是否可以再见他一次。他告诉我,次日同一个时间,他将会在同一家咖啡店。

我和其中一位年轻人走出来。我觉得自己很奇怪——我听不太懂的长篇朗读、一群不回答我问题的人、G本人和他那不同凡俗的态度举止,以及他对持他那一群人的影响力。从头到尾的这一切,让我莫名其妙地想笑、想大叫、想唱歌。好比我刚刚逃离学校,或什么奇怪的拘留所。我想把我这种感觉告诉这位年轻人,拿G和那篇有点冗长又有点矫饰的小说开开玩笑,而且我立刻想像自己正在对所有的朋友谈到这些,幸好我及时打住。他将会立刻打电话回去告诉他们。因为他们都是朋友啊!

我就这样控制住自己,十分静默地,我们上了电车,驰向莫斯科市中心。在一段有点长的旅程之役,我们到达了Owd,我暂住在那附近。然接我们静静地道别分手。

第二天、我去到遇见G的那家咖啡店。次日,再次日,以及接下去的每一日,我都去。待在莫斯科的每一天,我都去见他。很快我就明白了:他知道很多我想知道的东西。别的且先不提——他对我解释了我在印度所遭遇的一些没有人能解释的现象。这些现象,无论在发生的地点或过后在别的地方,都没有人能解释。从他的解释中,我感觉到一种保障,因为他是一个专家、一个很高明的事实分析者,同时我隐然感觉到一个体系的存在。因为他的解释不仅让我想到我们所讨论的事实,也让我想起我曾观察过或推测过的一些事象。

我不曾再见到G的团体。关于他自己。他谈得很少。他提过一、二次他的东方之旅。我很想知道他曾到过什么地方。但这一点我始终无法弄清。

关于他在莫斯科的工作,G说他有两个互无关连、各自从事不同工作的团体,据他说,是依照他们的准备状态和力量的不同而分的。这两个团体的每一成员,每年都要付一千卢布;他们可以保有各自生活中的活动,同时跟着他工作。我相说。依我看来,如果没有个人的谋生手段,对很多人来说一年1千卢布或许是一笔太大的支出。

G答道,没有其他任何可能的安排了,由持这个工作本身的性质,他不能够有许多学生。同时,他不希望、也不应该——他强调这一点——花他自己的钱在这个工作的组织上面。他的工作不是、也不可能是慈善性质的;他的学生自己应该想办法租到能够聚会、做实验等等的公寓。此外,他附带地说。据他的观察。在生活中表现弱的,在这个工作中的表现也弱。

「这个观念涉及好几个方面,」G说:「一个人的工作可能会涉及花费、旅行等等。如果他的生活规画很糟,一千卢布就让他觉得困窘,那么他最好别来从事这项工作。假定在一年的期间当中。这工作需要他去开罗或其他地方,他就必须要有办法去。透过这些要求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是否能够同我们一起工作。

「此外」G接着说:「如果没有先确定下来,我没有多余的时间去花在别人身上,即使那会对他们有好处。我很看重我的时间,因为我需要它来工作,又因为我不能、也不愿将它花在没有生产性的事情上面——这我先前讲过了。

「这观念还涉及另一方面,」G说:「人不会看重他不曾为它付出代价的东西。」

我怀着一种奇怪的感觉听他说这些话。一方面,我对G所说的一切都感到喜欢;他的话里面没有一丝感情用事的成分、没有传统的「利他主义」的说法,也没有「为全体人类的益处而作」这等字句。另一方面,G在有关钱的问题上面,态度明显地想要说服我,很令我感到惊讶,因为在这一点上我并不需要人来说服。

要说我还有什度地方不同意他,那就只有一点了:就G所描述的筹钱方式看来。他将无法筹到足够的钱。我知道,我所见过的他那些学生里面,没有一个付得起一年1千卢布。如果他已经在东方找到看得见的、摸得到的密藏知识,并朝这方向继续研究,那么这个工作显然很需要资金,一如任何其他科学事业,像世界某些未知之处的探险、古代城市的挖掘,或某种需要大量精细物理或化学实验的研究。在这件事上说服我,是相当不必要的。

相反地,我心中早已有个想法:如果G有可能让我认识他所从事的活动,我应该能够为他找到所需的资金。让他的工作有一个合适的立足点,并为他带来更多已经有所准备的人。但是,当然,他的工作包含些什么,我的概念仍很模糊。

G没有明说,但我了解只要我表明意愿,他将会收我这个学生。我告诉他说,我这方面的主要障碍是,目前,我不能待在莫斯科,因为我已经和彼得堡的一家出版社谈妥了几本书的出版。G告诉我说他有时候会去彼得堡,并应允他将很快过去。而且一到就会让我知道。

「但如果我加入你的团体,」我对G说:「我将面临一个很困难的问题。我不知道你是否要求你的学生承诺保守秘密,以防他们泄漏从你这儿学到的东西;我可不能作这种承诺。我有生以来曾有两次机会叁加和你的团体类似——至少根据描述是类似——的团体。但那两次情况都是一加入就代表同意、或答应密守我可能向他们学到的一切,两次我都拒绝了。

「别的且先不提。首先,我是一个写作者;我希望能绝对自由地决定要写什磨、不写什么。如果我答应不把别人告诉我的说出来,到后来我就很难分清哪些是别人告诉我的、哪些是自己想出来的而只是跟别人告诉我的有关,或根本无关.例如我对你的工作知道得很少,但我知道当我们一开始交谈,我们将很快地触及时间、空间以及较高次元的问题。有些问题我自己已经研究好几年了。我确信不管那是什么,在你的体系里面都一定占有一席之地。G点点头,「所以你看,如果我们在保密的要求下谈论什么,在头一次交谈之后,我就不知道什么能写什么不能写了。」

「但你自己对这问题有何看法呢?」G说道:「人不可说得太多。有些东西是专说给弟子听的。」

「我只能暂时性地接受这个条件,」我说:「如果我一开始就把我刚刚向你学的东西写出来,那当然是很荒唐的.但如果你原则上并不准备将你的观念当作秘密,而且你所关切的只是不要它们在转述中被扭曲,那么我愿意受这个拘束,直到我对你的教学有较长的认识。我曾经遇见过一个大规模从事各式各样科学研究的团体;他们不将他们的工作当作秘密,但他们设了一个条件:任何人都没有权利说出或描述一个实验,除非他能够亲自做出那一项实验。在他能够重复那一项实验以前,他必须保持沈默。」

「没有比这更简明可行的办法了。」G说:「如果你维持这样一个规则,那么我们之间就不会有这个问题。」

「加入你的团体有没有任何条件?」我问道:「而且,加入之便,是不是就要受它或你的拘束?换句话说。我想知道加入之后是否还能自由地离开。或是否负有什么特别的责任?还有,如果不履行这项责任,你将采取什么对策?」

「什么条件都没有,」G说:「而且不可能有。我们的出发点是:人不认识自己、人不是人。(他强调这几个字。也就是说,他并没有成为他所应该成为的。因此之故,他不能定下任何合约,或承担任何责任。他不能对未来作任何决定。今天他是一个人,明天他是另一个人。他无法受我们拘束,如果他高兴,他可以随时离开这个工作。无论在我们对他的关系或他对我们的关系里面,都没有任何义务存在。

「如果他喜欢。他可以学习.他将必须学习很长一段期间。并对自己下很大的工夫。当他学够了,那又是另一回事l他将看出他自己是否喜欢我们的工作。如果他想要,他可以和我们一块儿工作;否则,他可以走开。到那个时候为止他是自由的。如果他继续留下来,他将能够为将来作决定或作安排。

「就拿一件事来打比方吧。可能会有一种情况发生,当然,不是在一开始的时候,而是稍后— 一个人或许必须将他所学到的东西保守秘密,即使只是一段时期。但是一个不认识自己的人有可能守密吗?当然他可以答应这么做,但是他做得到吗?因为他不是一个,在他里面有许多人。

「他里面的一个人答应了并相信他想要守密,但明天,他里面的另一个人就会告诉他的太太,或在喝了一瓶酒之后告诉一个朋友,或在一个聪明人的盘问下不知不觉地将事情和盘托出。他还有可能放催眠,或不其然地被大喝一声而受到惊吓,然后他就会做出任何你要他做的事。他能够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呢?不。我们不会跟这样的人认真地谈什么。一个人想要能够守密,必须认识自己,而且他必须存在。所有的人都还离这个状态很远。

「有时候我们和人谈妥暂时性的条件当作测验。通常这些条件很快就被违反,但因为我们从不把任何重大的秘密告诉我们所不信任的人,所以即使被泄漏也没什么关系。我是说,这对我们毫无影响,但必将打断我们和那人的关系,而且他将失去从我们这儿学到东西的机会,如果说我们有什么能让他学的。同时这也将影响他所有的朋友,虽然他们并不以为会如此。

记得在我和他认识的头一个礼拜的谈话里,我曾向他提及再度造访东方的意见。

「这值得考虑吗?我能在那儿找到我所要的吗?」我问G。

「去休息一阵子、度个假。倒是不错,」G说:「但为了找你所要的那些东西。就不值得去了。你所要的在这儿都找得到。」

我了解他说的是同他一块儿工作。

「但是,难道位处要津也就是说位居所有传统之中的学校,不会比较占优势吗?」我问道。

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G告诉我好几件事,但我后来才明了它们的意思。

「即使你找到学校,那也只是『哲学的』学校,」他说,「在印度,只有『哲学的』学校。很久以前就已经这样区分了:在印度,只有哲学;在埃及,只有理论;而在今天的波斯(译注:当今的伊朗)、美索不达米亚和土耳其斯坦——只有实践。」

「到现在还是这样吗?」我问。

「甚至有些地方还是这样,」他说:「但你并不知道我所谓的哲学、理论、和实践是什么意思,这些名词必须以不同的方式来了解,而不是取它们通常的解释。

「但是谈到学校,只有专门的学校,而没有一般的学校。每一位老师或古鲁(gur u),都是某一门的专家。这一位是天文学而另一位是雕刻,第三位则是个音乐家,每一位老师的徒弟都必须先学习老师所专的一门学问,然接再学另一门学问,以此类推。这样要学习每一门学问得花上一千年的时间。」

「但你是如何学习的呢?」

「我并不是单独的,在我们当中有各种的专家,每一位都曾在他所从事的行业上钻研,当我们相聚,我们就把各自所发现的组合起来。」

「你的同伴们现在哪儿呢?」

G沈默了好一会儿,然较看着远方缓缓地说:「有些已经死了,有些在工作,有些则归隐(seclusioJ)了。」

这个来自修院语言的字,听起来如此意外。令我有一种奇怪的、不舒服的感觉。

同时我感觉到,在G的那一方,似乎是在「表演」,就好像他有意丢一个会引起我兴趣的字,让我朝一个明确的方向去思考。

当我试着更明确地问他从哪儿发现他所知道的、他的知识源头是什么;以及他的知识极限何在,他却没给我一个直接的答案。

「你知道,」G有一次说道:「当你去印度的时候,他们在报上写到你的旅程和你的目的。我派给我的学生工作,要他们读你的书、判断你是什么样的人,然后以此为基础来断定你能有什么收获.所以当你还在旅途上的时候。我们就已经知道你将会找到什么。」

我们就以此结束谈话。


我有一次问起报上所曾刊登的「真理的瞥见」这篇小说所曾提及的那出芭蕾舞剧,并问道它是否有「神秘剧」的性质。

「我的芭蕾并不是一出神秘剧。」G说,「我的目标是制作一个有趣而且美丽的大场面。当然在外表的形式下面隐藏有某种意义。但我还不准备去揭露或强调这层秘密。某些舞蹈动作在这出芭蕾中占了很重要的位置。我会简短地解释一下。想像在天体运动的研究中,就说是太阳系诸行星。有人建构了一种特别的机械装置,让这些行星运动的律则视觉化。提醒我们它的存在。在这种机械装置里每一行星都由一个大小适当的球体所代表,安置在距离代表太阳的球体一定距离的地方。这个机械装置会转动,而所有的球体也将沿着预定的路径旋转,将那统制着天体运动的律则作视觉上的呈现.这个机械装置提醒了你对太阳系的所有知识。剧中某些舞蹈的韵律就像这样.在严格界定好的动作以及舞者的组合中,某些律则被重新呈现出来。知道这些律则的人看了就会理解。这种舞蹈叫做「神圣舞蹈」。在我东游的旅程克曾在好几所古代寺庙的神圣仪典上目睹这种舞蹈。魔术师的挣扎。就重新显现了那些舞蹈的某些部份。还有,「魔术师的挣扎」是以三个理念为基础的,但如果我在这一般性的舞台上制作这样的芭蕾,观众是不会了解这些理念的。』

从他接下去所说的,我了解到这出舞剧并不是严格字义下的芭蕾,而是一系列戏剧和模拟天体的场面,以一个通俗的情节串连起来,伴以音乐,并穿插歌唱和舞蹈.这些场景最恰当的名称应该是时代剧,但没有滑稽的成分.这出芭蕾或时代剧将被称作《魔术师的挣扎》。它的重要场景是以学生的礼拜,表现着一个黑魔术师学校和白魔术师学校,以及这两个学校之间的争斗。故事情节以一个东方都市的生活为背景。穿插着神圣舞蹈、回教托钵僧的舞蹈。以及各种东方的民族舞蹈。这些全都编织在一个爱情故事中,而这爱情故事本身也有它的寓言。

在G的谈话电我对这一点特别感到兴趣:同样的表演者将在白魔术师的场景中演出。然后也在黑魔术师的场景中演出;他们在第一个场景中必须是迷人的、美丽的,在第二个场景中却又必须是丑陋的、荒诞至极的。

「你了解。这样子,他们将看见并研究他们自己的各方面,因此,这出芭蕾将在自我研究中占有很大的重要性。」G说。

当时我对他所说的并非了解得很清楚,我为了某种矛盾感到震撼。

「我在报纸上所看到的那则报道说,你的芭蕾将在莫斯科上演。而且某些著名的芭蕾舞者将叁加演出。你如何让这些人配合你的研究呢?」我问:「他们不会为了自我研究而表演的。」

「这一切都还没决定,」 G说:「而且你所读的那篇报导的记者消息并不灵通、这一切也许会有很大的变化。然则就另一方面来说。那些参加演出的人都将看见自己,不管他们喜不喜欢。」

「谁来作曲呢?」

「也还没决定,」G说。他没再说什么,而我直到五年之后才在无意中看到那出芭蕾。

有一次在莫斯科聊天。我谈到伦敦——我曾在那儿待过一段时期——以及当时正在欧洲大肆发展开来的恐怖的机械化现象。人若不机械化,大概就不可能生活、工作在那些庞大的、旋转的机械玩具之间。

「人们正在转变为机器。」我说。「无疑地他们有时候真的成为完美的机器,但我不相信他们能够思考。如果他们尝试去思考,他们就不会是那么好的机器。」

「是的。」G说:「那是真的,但也只有部份是真的。首先得要问一个问题:他们用哪个脑来工作。如果他们使用适当的脑,那他们置身于机器中工作,甚或将思考得更好。但,再强调一次,条件是他们必须以适当的脑思考。」

我不了解G所谓『适当的脑』是指什么,直到很久之后才了解。

「第一,」他继续说:「你谈到的机械化一点也不危险.一个人可以是人(他强调这个字),即使是和机器一起工作的时候。有另外一种机械化是更为危险的:人本身成为机器。你曾否想过这个事实:所有的人他们本身就是机器?」

「是的,」我说:「从严格的科学观点来说,所有的人都是受制外界影响的机器。但问题是。这个科学观点是可以全然接受的吗?」

「科学不科学对我来说都一样。」G说:「我要你了解我在说什么。你看,你视线所及的一切人,」他指着街道说:「都仅只是机器。如此而已!」

「我想我懂你的意思。』我说:「而且我一直在想,世界上能够对抗这种机械化的形式选择自己道路的,是多么久。』

「这就是你犯了最大错误的地方,」G说:「你以为有谁能够选择自己的道路、有谁能对抗机械性;你以为并非所有的人事物都是同样地机械化。』

「哦,当然有些东西是不同的啦!』我说:「艺术、诗歌、思想,这些现象就属于十分不同的品级。』

「完完全全属于相同的品级,』G说:「这些活动恰恰如同其他的事物一般机械化。人是机器;除了机械性的行动之外。你不能从一部机器盼望什么。」

「很对,」我说:『但难道没有人是不机械性的吗?」

「也许有,」G说:「但却不是你所看见的那些人,而且你对他们一无所知。这就是我要你了解的。」

我觉得他如果坚持这一点便有点奇怪。他所说的对我而言,似乎是不必说就明明白白的事实。同时,我从来就不喜欢这种既简短又无所不包的隐喻,他们总是忽略不同之点。而我,却总是主张不同点正是最重要的地方。为了了解事物,首先必须看的就是它们的不同点,G的论调如果不是那么绝对,又容纳一些例外,那么就是至为显然的道理。但他那么坚持,我觉得有点古怪。

「人和人彼此多么不同啊!」我说:「我不认为可以将他们统统放在一个标题之下,有野蛮人、有机械化了的人、有知识份子、还有天才。』

「很对,」G说:「人彼此不同,但人与人之间真正的不同是什么,你不知道,而且你看不见。你所说的不同根本就不存在,这一点一定要了解。所有你看见的人、所有你认识的人、所有你可能会认识的人,都是机器、真正仅仅在外界影响下发生作用的机器。野蛮人和知识份子与此何干?甚至现在,就在这一刻,当我们谈着话的时候,数百万的机器正在试着消灭彼此。他们之间有什么不同?野蛮人在哪?知识份子在哪?他们都是一样。但要停止作机器是有可能的,我们要思考的就是这个,而不是世上有哪些不同的机器存在。当然有许多不同种类的机器;汽车是一种机器,留声机是一种机器,枪也是一种机器。有什么好探究的?还不是同一回事——它们都是机器。」

我记得另一次与此有关的对话。

「你对现代心理学有什度看法?』我有一次问G,「心中想挑起心理分析的话题——当它刚刚出现的时候,我曾误信过它。但G没让我把话题带得那么远。

「在谈论心理学之前,我们必须弄清楚它所谈的是谁,它所没有谈到的又是谁。」他说:「心理学谈的是人类。有什么心理学(他强调这个词)是关连到机器的吗?研究机器需要机械学,而不是心理学。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从机械学着手,要用到心理学还有一段很长的路呢!」

「人可以不再当机器吗?」我问。

「啊!就是这个问题。」G说:『如果你早把这问题多问几次,也许我们的谈话就已经有了一些进展。要不当机器是有可能的,但首先就是要懂这部机器。一部机器、一部真正的机器,不了解也不能了解它自己。当一部机器知道它自己,它就不再是机器。至少,不再是先前那一部机器。它开始为它的行为负责。』

「你的意思是说人并不为他的行为负责?」我问。

「人(他强调这个字)会负责,机器则否。」

在我们某一次的谈话当中,我问G:

「依您看,为了研究您的方法,最好的准备是什度?比方说,研读所谓的『神秘文学』是不是有用?」

这么说着的时候,我心中特定的对象是「塔罗牌」。以及关于塔罗牌的文学。

「是的,」G说:「在阅读当中可以找到很多东西。就以你自己为例:如果你知道如何去阅读。你可能已经知道很多。我是说,如果你了解你一生中所读的一切,你就已经知道你现在在追求什么。如果你了解你写的是什么在你的书中——它叫什么来着?」——他把《第三工具》这几个字用完全不可能的发音说出来——「我就应该来到你面前向你鞠躬,求你教我。但对持你所读的、所写的,你都不了解。你甚至不了解『了解』这词的意义。

「然而了解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只有当你了解你所读的,你的阅读才会有用。但是当然,没有一本书能给予你真正的准备,所以不能说哪一本比较好。一个人所充分知道的(他强调充分这个词)——那就是他的准备。如果一个人充分知道如何冲泡咖啡,或者充分知道如何制造靴子,那就已经可以跟他谈了。麻烦就在于没有人充分知道任何事,一切事物都被知道得马马虎虎,仅仅触及皮毛。」

这就是G加在他说明中的另一番出人意表的谈话。G的话语,在它们一般的意义之外,显然含有另一层彻底不同的意义。我已经开始了解:为了探得G的话语中所隐藏的意义,要先从它们通常、简单的意义开始。G的用语,总是占有很重大的通常意义,虽然其重要性并不全然在此。其更深、更广的重要性会隐藏一段很长的时间。

这里还有另一段谈话留存在我的记忆中,我问G,为了将他的教学吸收消化,人必须做什么。

「做什度?」G问道,似乎吃了一惊「做什么都是不可能的。一个人必须先了解某些东西。他有千万个虚妄的想法和错误的观念。主要是关于他自己。他必须先把它们去掉一些才开始去取得新的东西。否则,这新的东西将建立在错误的基础上,结果将比原来还糟。」

「一个人要如何去掉错误的观念呢?」我问:「我们依赖于我们的认知形式,而错误的观念是由我们的认知形式制造出来的」

G摇摇头。

「你又在谈不一样的东西了,」他说:『你在谈认知所造成的错误,但我并不是在谈这个。在人所被赋予的认知限度内,他可以错得多些,也可以错得少些。如同我以前说过的,人的主要错觉就是他坚信他能做。所有的人都认为他们能做;所有的人都想要做;所有的人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他们应该做什么。但事实上没有人做任何事,也没有人能做任何事,这是第一件要了解的事。

「每一件事都是发生的:所有降临在一个人身上的事物、所有他完成的事物、所有由他而生的事物——这一切都是发生的。恰恰如同雨,因为大气层高处或是地球四周云层温度的变化而降下来;如同雪在阳光照射下融化;如同尘埃在风中扬起。

「人是一部机器。所有他的作为、行动、话语、思想、感觉、信念、意见和习惯。都是外在影响的结果。从他自己本身产生不了一个思想、一个行动。他的所言、所行、所思、所感,一切的一切,都是发生的。人不能发现或发明任何东西。那一切都是发生的。

「要确信这个事实、要了解它、要信服这个真理,意指丢掉有关人的千万个妄想,像是他能够创造、能够有意识地组织他的人生等等。没有这回事!每件事都是发生的——流行的社会运动、战争、革命、政府的更替,所有这些都是发生的,一如个人生命中事件的发生。人出生、过活、死亡、盖房子、写书,并非如他所要的,而是一件件自行发生的.人不爱、不恨、不欲望什么——这些都是自行发生的。

「但如果你告诉人们说他什么都不能做,却没有人会相信你。这是你所能告诉人们的事情当中最具侵犯性、最令人不快的一件。它特别地令人不快、特别地具有侵犯性。因为它是事实,而没有人想要知道这是事实。

「你了解了这一点,我们的谈话就会容易些。但是用心智去了解是一回事,整个人内内外外彻彻底底地被说服,而且永远不忘记,又是另一回事。

「和做(G强调这个字)这个问题有关的,还有另一件事。人们似乎总觉得别人总是把事情做错,而不照它们该有的方式来做。每一个人总是认为他能把事情做得比别人好。他们不了解,也不想了解,那些正在被做着的事情,特别是那些已经以某种方式被做好了的事情,不能够、也不曾能够以另一种方式来做。

「你有没有注意到现在大家如何谈论这场战争?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作战计画、他自己的理论。每个人都发现没有一件事以它该当的方式来做。事实上每件事都以它唯一可能的方式完成了。如果一件事能够不一样,每件事就都有可能不一样。那么,或许也可以没有战争!

「试着去了解我所说的:每件事都倚赖另一件事。每件事都是相关连的,没有一件是分开独立的。因此,每件事都以它唯一的一条路进行。如果人们不一样,每件事情便都不一样了。他们是什么就是什么,所以每件事情是如何就是如何。」

这很难吞咽下去。

「难道没有一件事、绝对没有任何一件事,能够被做成?」我问。

「绝对没有!」

「而且没有人能做任何事?』

「那是另一个问题。为了要做(do),就须得存在(be)。首先必须了解存在是什么意思。如果我们继续我们的谈话,你将发现我们使用一种特别的语言。为了和我们谈话,就必须学会这种特别的语言。用通常的语言谈话是不值得的,因为使用那种语言,人不可能彼此了解。此时这一点又将让你觉得奇怪,但这是真的:为了要了解,学习另一种语言是有必要的。在人们所用来交谈的语言当中,他们不能互相了解。稍后你就会知道为何会这样。

「然而人必须学习说真话,这一点也会让你觉得奇怪。你不明白人必须学习才会说真话,你会觉得似乎希望说真话或决定说真话,就足够了。我告诉你,人们比较少故意说谎;在大部分情况下他们以为他们说的是真话。然而他们却说谎说个不停,不管在他们想说谎的时候,还是在他们想说真话的时候.他们一直说说,对自己也对别人。因此,没有人曾经了解自己或别人。

「想想看,如果人们能够互相了解,还会有这样的倾轧、这样的误解吗?还会如此仇视另一人的观点和意见吗?但他们不能彼此了解,因为他们不能停止说谎。说真话是世界上最困难的事,为了说真话,人必须花很长的时间学习很多东西。单是希望是不够的,为了说真话,人必须知道什么是真话、什么是谎言。而且第一步必须知道自己里面的谎言——这一点没有人想要知道。」


和G的聊天,以及他在介绍他的观点时出人意料的言谈,一天比一天吸引我。但我必须去彼得堡了。我还记得最后那次谈话,我谢谢他为我所作的考量,以及他的阐释——我看得出来,它已经为我改变了很多事情。

「但全都是一样的,你知道,最重要的东西是事实。』我说,」如果我能看见一些真正的事实。具有新的、前所未知的属性,那么我就能确信我走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上。」我心中又想着「奇迹」了。

「会有事实的,』 G说,「我保证,但许多其他的东西必须先具备。」

我当时不了解他最后的几句话。等到我后来碰触到事实才明白过来。G的确遵守了他的诺言,但这要到一年半以后,在一九一六年8月才实现。

在莫斯科的几次谈话当中,我记得还有一次,同样地,G提到几样我所不了解的东西,到后来才明白过来。

他提到一个我跟他在一起时所遇见的人,并谈到这个人与某些人的关系。


「他是个软弱的人,」G说,「人们利用他。当然啦并不是有意地,全是因为他顾虑(Consider)他们。如果他不顾虑他们,每件事情都将不同、那些人本身也将不同。」

不去顾虑别人,这对我而言有点奇怪。

「你所说的顾虑是什么意思?我既了解你,又不了解你。这个字有许多不同的意思。」我说。

「恰恰相反!」G说,「只有一种意思。试着去思考一下吧。」

后来我懂了G所称为顾虑的是什么东西,也明白了它在人生中占了多大的位置,造成多少情况。G称为顾虑的,是能产生内在奴役、内在依赖态度的东西。后来我们曾以此为题谈了很久。

我还记得另一场关于战争的谈话。当时我们坐在Tverskava的 Phillioov咖啡店内。那儿挤满了人,且非常嘈杂。战争和图谋暴利的人们产生出一种令人不快的、发烧似的气氛。我甚至拒绝到那儿去。G坚持要去,而一如往常,我让了步。那时我已经明白他有时候会故意为我们的谈话创造困难的情况,似乎在逼我作额外的努力,并准备令人不快的、不舒服的环境妥协,为了要和他谈话的缘故。

但这一次的结果确实不很理想,因为噪音的缘故,没有听到他所谈的最有趣的部分。起先我还能理解G所说的,但那条线索渐渐地溜走。经过几次追踪他的评论,却只有得到片段的词语,我索性放弃倾听而只是观察地如何他说话的样子。

那次谈话以我这个问题开头:「战争能够被停止吗。」G答道:「能。』然而依据前几次的对话,我以为他应该回答「不能」。

「但整件事的关键是:如何停止?」他说,「为了了解这一点必须先知道很多.什么是战争?它是行星影响的结果。在我们上方的某处,两颗或三颗行星彼此靠得太近,便产生紧张。你有没有注意过,当走过人行道的时候有人挨近你,你就会感觉到一种紧张?同样的紧张也产生在行星之间,对它们而言,紧张或许只存在一、两秒钟。但在这儿,在地球上,人们就开始彼此屠杀,而且或许要持续杀上好几年。在那时候,他们似乎认为他们彼此憎恨,或许他们必须为某一个崇高的目的去杀人,或许他们必须保卫某人或某物,所以屠杀是一件非常高贵的事,或许还有类似的其他理由,他们只不过是一场棋局里面的卒子而已,却那样地浑然不觉。他们以为他们具有重大的影响,他们以为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动来动去,他们以为他们可以决定做这做那,但事实上,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是行星影响的结果。他们的影响力,毫不夸张地说,等于零。

「其次,在战争中月亮也扮演一个很大的角色。但关于月亮我们将单独来谈,只是要了解,既不是威廉大帝,也不是什么大将军、部长或国会议员能影响什么或做什么。所发生的每一件事,在一个大尺度上,都是被外界所控制;不是被偶然结合的数种影响力控制,就是被一般的宇宙律则控制。」

我所听到的就是这些。到了很久以后我才明白,他所希望告诉我的就是:偶然的影响力能够怎样地转向,或改变形式而变得比较无害。这牵涉到「牺牲」的密意,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念。但是目前,无论在什么场合,「牺牲」的观念只有历史上和心理上的价值。他的话中相当重要的一点是关于行星的时间和人类的时间的不同。这一点他以不经意的口气说出,以至于当时被我忽略,直到很久以后我为了重新建构我们的谈话才又想起来。甚至忆起了这点,我还是有很长一段时间不明白它的意义。而后来又有很多东西建基在它上面。

在这段期间,我一度对太阳、行星和月球这个题目相当着迷.我不记得谈话是如何开始的,但我记得G画了一个小小的图表,并试着解说他所称的「不同世界中力量的交互作用」这和以前的谈话。也就是外界对人类的影响力有关。

这个概念大致是:人类,或更正确地说,地球上的有机生命的行动,乃是同时相应于各种影响;这些影响来自不同世界中的各种各样的源头。也就是诸行星、月球、太阳以及诸恒星。所有这些影响同时发生作用;此刻一种影响较占优势。下一刻则另一种影响较占优势。对一个人而言,他有某种可能性能够选择影响力。换句话说,就是从一种影响力过渡到另一种影响。

「为了解释如何做到,得花很长的时间来谈,」G说,「所以我们将另外找时间。此刻,我要你了解一件事:人不能从一种影响中解放出来,除非他去臣服于另一种影响。这整件事整个对自我的工作的要点就在于:选择你希望接收的影响,并真正地臣服于这个影响之下。因此。就有必要先弄清楚哪一种影响对自己最为有利。」

这场谈话中令我深感兴趣的是:G谈到行星和月亮时,就好像它们是活的东西,有一定的年龄、一定的生命周期、有发展的可能性、能够转变为另一层次的存在物。根据他的话,好似月亮不是一个向一般人所认为的「死的星球』。相反地,它是一个「诞生中的星球」,一个正处在发展初期的星球,尚未达到「地球所拥有的智能」。

G是如此表述的:「但月亮正在成长、正在发展,」G说,「到了某个时候,可能它将达到和地球一样的水准。然后,在它附近,将出现一颗新的月亮。而地球将成为它们的太阳。过去曾有某个时期,太阳像地球,而地球像月亮。更早些时,则太阳就像月亮。

这立刻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我觉得似乎没有什么比那些通常关于行星和太阳系缘起的理论那么造作、不可靠和独断的,包括从KantLaplace的理论到晚进又增添上去的,以及另外一些变化的版本。一般大众认为这些理论,或至少展近为他们所知的一杯是科学的、已获证实的。但事实上,当然没有什么比这些理论更缺乏科学性、更少证据力。G所提及的则是一个全然不同的、有机的理论,源于一种全新的原则,并显示出一种不同的宇宙秩序。G的体系接受这么一种理论,令我觉得相当有意思、相当重要。

「地球的智能和太阳的智能之间有怎样的相对位置呢?」我问。

「太阳的智能是神圣的,」 G说,「但地球可以变成和太阳一样,只是。当然啦,这没什么保证,而且地球可能在还没获得什么之前就死去。」

「这要依什么而定?」我问。

G的回答很模糊。

「某些东西必得在一定时期内完咸,」G说,「如果在这一定的时期里面。该完成的没有完成,地球就会在它尚未达到它可以达到的成就之前死去.」

「这个时期多长,已经有人知道吗?」我问。

「有人知这个,但让大众知道,对他们并没有任何好处,或许还更糟。有些人会相信它,有些人不会相信,其他人则要求证据,接下来他们就开始去敲破彼此的脑袋。在人群中,事情都是这么结束的。」

同一个时期,在莫斯科,我们也有多次关于艺术的有意思的谈话。这些都与我头一次遇见G时所听到的那一篇朗读有关。

「在那个时候你还不明白。」G说,「活在地球上的人可以分属非常不同的层面,虽然表面上他们看起来都一样。正如人有多种层面的人,艺术也有多种层面的艺术,这些层面之间的不同远远大于你所设想的。你把不同的东西当作同一层面的东西,彼此太过接近。而且你以为这些不同的层面都是你所能企及的。

「我并不将你称为艺术的东西称为艺术;你所称为艺术的只不过是机械性地重新制作、对大自然或他人的模仿,或仅仅是幻想,抑或企图作得像是原创性的。真正的艺术是相当不同的东西,在艺术作品中,特别是古代艺术,你会看见许多你所无法言喻的东西,它们含有某种你在现代艺术中感觉不到的东西。但当你不知道其相异处何在,你就会很快地忘了它,而继续把每件作品当作同一种艺术。然而,在你所谓的艺术和我所谓的艺术之间,有着巨大的不同。在你的艺术里一切都是主观的——它是艺术家对各种心情的感知,它是艺术家藉以表达心情的种种形式,它也是其他人对这种种形式的感受。对同一种现象一位艺术家感觉到某种东西,另一位艺术家可能感觉到另一种相当不同的东西。同样的日落,在一位艺术家心里挑起欢愉,在另一位艺术家心里却可能挑起哀愁。

「两位艺术家可能使用截然不同的方法、不同的形式。来努力表达相同的认知;或者是使用相同的形式,来表达完全不同的认知——这都是根据他们如何被教导,或他们对那些教导有多叛逆。而艺术作品的观者、听者或读者所感知的,也将不会是艺术家所欲传达、或他自身感受到的东西,而是他用以表达心情的形式,让他们兴起的联想。一切都是主观的。一切都是偶然的。也就是说,对于艺术家和他『创作』的印象(他强调创作这个词)而言,是基于偶然的联想,以及观者、听者或读者各自的认知。

「在真正的艺术中没有偶然的东西。它如数学般地精准。每样东西都能被计算、被预知。在这种艺术中,艺术家知道并且了解他要表达的是什么。他的作品不可能让一个人产生一种印象,而让另一个人产生另一种印象。当然啦,我是假定这两个人位于相同层次。它将总是以数学的精确,制造相同的印象。

「同时,同样的艺术作品会为层次不同的人制造不同的印象。层次较低的人将永远接收不到层次较高的人所感知的。这是真实的、客观的艺术。想像某些科学上的著作吧,例如一本论述天文或化学的书。不可能这个人对它作这样的了解,而另一个人对它作那样的了解。

每一个已有充分准备、有能力读这么一本书的人,都将恰如其份地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一件客观艺术的作品就是这么一本书。差别只在于它不单单影响人的理智部份,还会影响人的情感。」』

这种客观艺术的作品今天还存在着吗?我问。

「当然还存在,」G答到。「埃及的史芬克斯就是。还有一些历史上知名的建筑、某些神的雕像,以及其他很多东西。有些神的雕像和神话中的角色雕像能够被当作书来读,只不过并非以理智而是以情感来读,如果那是已经充分发展了的情感。在我们旅行至中亚的途中,在Hindu Kush山脚下的沙漠里,我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神像。最初我们以为是某位古代的神或恶魔。刚开始时,它只给我们一种稀有古物的印象,但一会儿,我们开始感觉到这雕像包含着许多东西:一个很大的、完全的、复杂的宇宙系统。慢慢地,我们一步步开始去解读这个系统:它在神像身体中、腿中、手臂中、头中、眼中和耳中,到处都有。在整个雕像里没有一处是偶然的、没有一处不具意义。渐渐地,我们明白了建造这座神像的人们目的何在。我们开始去感觉到他们的思想和情感。我们当中有些人认为他们看见了建造者的脸,听见他们的声音。无论如何,他们所要表达的东西穿透数千年的光阴被我们领悟到了。而且不仅是它的意义,还有一切相关的感触和情绪。那的的确确是艺术。」

G对艺术的说法令我很感兴趣。他用来将艺术分为主观和客观的原则给了我很多启发。我还不完全懂得他的每一句话。我本来就总是感觉到艺术中的某种区分和等级是我不能清楚画出界线或明确陈述出来的,也从没有其他人能。然而我知道那些等级和区分是存在着的。因此,所有关于艺术的谈论,如果未能触及这些区分和等级,对我而言使似乎是空泛无用的字词之争罢了。从G所说的话里,指陈出我们看不出来的、不同的水准。我感觉到一条路径,通向我一直感觉到但不能明确陈述的等级。

大致上G所说的很多东西都令我吃惊。有些观念我不能接受,或令我感到荒诞无稽。另一些则相反一它们奇异地和我长久以来一直抱持的想法不谋而和。我最感兴趣的是他所说的每样东西的关连性。我已经感觉到他的各个观念并不互相分离。像所有的哲学或科学上的观念那样。而是浑然一体,我所窥见的只是它的一些片段。

在莫斯科通往彼得堡的夜车上。我想着这些.我问自己是否已经找到我在寻找的东西。G是否可能真的知道从话语或观念通向行为:通向事实所必须知道的一切?我还不能肯定什么,也不能精确而有系统的列出一些什么。但我有一种内在的信念,那就是:有些事情已经为我而改变,现在每一件事的进行都将不一样。
离线五味子
发帖
60
开心币
0
好评度
528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2-09-08
探索奇迹(2)-人的四个身体
第二章:人的四个身体

在圣彼得堡,夏天就在例常的文字工作中渡过;为我的书准备新的版本,校对等等。这是个可怕的1915夏日,带着逐渐阴沈的气氛,尽管我付出所有的努力也无法放松自己。战事此刻正在苏俄领土上进行且逐渐接近我们,一切都在开始动摇,隐藏的自毁行动已经在俄罗斯的生活上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一场「力量的考验」正在测试我们。印刷工人不断罢工,我的工作被迫终止。我开始认为,在完成我的计划之前大灾难一定会降临我们。但我的思绪却经常回到在莫斯科的谈话。记得有几回事情变得特别困难时,我对自己说:「我会放弃一切到莫斯科去追随G。」每一次这样想时,我就会感觉轻松一些。

时间一天天过去。有一天,那已经是秋天,有人叫我接电话,我听到G的声音,他已来到圣彼得堡要逗留几天,我立刻前往见他。他一边跟别人谈着各式各样的话题,一边就像在莫斯科那样对我说话。

第二天当他离去时,他对我说他很快会再来。就在他再次来访时,我告诉他在圣彼得堡我所叁与的某个团体,在那儿,不论是战争还是心理学,任何可能的话题都会讨论。他说,结识这类团体或许有用,因为他想在圣彼得堡开始类似在莫斯科指导的工作。

回莫斯科时他答应两星期内回来。我对几位朋友提到他,之後我们开始等待他的到来。

他再回来时虽然逗留的时间很短,但我还是介绍了几位朋友给他。关於他的计画和意图,他说他想在更大的尺度上组织他的工作;公开演讲、安排一系列的实验以及示范,吸引一些在多方面更有准备的人前来加入他的工作。这让我想起在莫斯科听到的某一个部份,但我并不十分了解他所提的「实验」与「示范」是什麽;这要到後来才变得清楚。

我记得有一次,照例与G在Nevsky街上一间小咖啡店里的谈话。

G告诉我一些细节,关於组织工作团体以及团员在工作中的角色。有一两次他用了「密意」这字眼,那是先前不曾听他提过的,我有兴趣想要知道他会怎麽解释它。但当我试图打断并问他「密意」指的是什麽时,他却避而不答。

「这并不重要;嗯----可以随你喜欢去称呼它,」他说,「那不是重点;重点是,一个『团体』是一切事物的开始,一个人做不了什麽事,也达成不了什麽。一个团体加上一个真正的领导人能做更多,一个人永远做不到的事,一群人就能做到。

「你并不知道你自己的情况。你在监狱里,如果你是个通晓事理的人,你所能渴望的就只有逃离。但要如何逃?必须在墙角挖地道。一个人做不了什麽,但让我们假设,有十个或二十个人----如果他们轮流工作,并且彼此掩护,他们就能完成地道而逃离。

「还有,如果少了那些以前曾经逃离过的人的帮助,没有人能逃离监狱,只有他们能说哪种方法有可能逃离,或什麽方式能传送工具、锉刀或任何可能需要的东西。一个囚犯独自不可能找到这些人或接触到他们,一个组织是必须的,缺少一个组织什麽也不能达成。」

之後,G经常会在他的谈话中重提这「监狱」与「逃离监狱」的例子,有时他会以这作为开场白,然後谈到 他最喜欢的说法,说一个在监狱中的人,无论何时,如果有逃离的机会,首先他就必须明白他是在监狱中,只要他不明白这点,只要他认为他是自由的,他就没有任何机会。没有人能用强迫的方式,违反他的意愿,违抗他的渴望来帮助他或让他自由。如果自由是可能的,那也只有在极大的辛劳与努力之後才有可能,而且最重要的是,朝向一个明确目标有意识的努力。

逐渐地,我介绍了越来越多的人给G,每次他来圣彼得堡,我就安排交谈与演讲由他来叁与。或在一些私人 的住所,或在一些当时存在的团体,通常有三十或四十个人会来。在1916年1月之後,G开始定期每两个礼拜来访圣彼得堡,有时他会带一些莫斯科的学生来。

关於这些聚会的安排方式我并不十分了解,对我而言,G似乎制造了大量不必要的困难。例如,他很少让我 事先安排聚会,一场正式聚会结束时,通常会宣布G第二天将回莫斯科。但到了第二天早上,他又会说他决定留下直到晚上;一整天就在咖啡店渡过,想见他的人就到咖啡店来,只有到了晚上,在我们平常开始聚会之前一小时或一小时半,他才对我说:「晚上何不来个正式聚会?打电话给那些想来的人,告诉他们,我们将会在某某地方。」

通常我立刻就会冲到电话亭,但是,当然,在晚上七点或七点半,每个人都早有安排,我只能召集到很少的人。有些住在圣彼得堡市外的人,像Tsarskoye等地区的,就没办法来到我们的聚会。

随後我的了解与当时的看法有极大的不同,G的动机变得较为清楚。他绝不让人容易熟悉他的构想,相反的,他认为,唯有透过克服困难(不论是如何无关或意外),人们才会重视他的构想。

「人不会重视来得容易的东西,」他说,「如果他已经感觉到什麽,相信我,他会整天坐着等电话,以防万一他会接到邀请,或者他自己会打电话查询。至於那些期待受邀,或事先得到邀请以便可以安排时间表的人,就让他们继续期待罢。当然,对那些不住在圣彼得堡的人,这当然很困难,但我们帮不上忙。或许以後我们会定下确定的聚会日期。目前我们不可能这麽做,人们必须对他们所听到的表示自己的态度与评价。」

所有这些加上很多其它的,我那时都还半信半疑。但一般来说,那时G在演讲中所说的,包括聚会和聚会外的,越来越引起我的兴趣。

在这些聚会中,有一回有人问及轮回再生的可能性,以及能否相信与死者沟通的事。

「很多事情都有可能,」G说,「但必须了解人在生前和死後的素质(being)。如果死後真的还存在,其质地也有可能很不一样。就『机器人』来说,所有的事情都依赖外在的影响,一切都是发生的。他现在是某个人,下一刻是另一个,再下一刻又是另一个,这样的他根本不会有什麽未来;他被埋了,就只是这样,尘归尘这说法很适合他。

「要能论及任何一种来世,就必须有某种确实的结晶,人内在质地的某种融合,某种不受影响的自主性。如果人里面有任何能够抵抗外来影响的东西,那麽,正是这东西本身可以抵抗肉身的死亡。但想一想你们自己,当人割到手指就昏厥或忘记一切,他里面还会有什麽能忍受肉身的死亡?

「如果人里面有些东西,他就有可能幸存;如果没有,就没有东西能继续存活。但就算有东西幸免於难,他的未来依然有可能很不一样,在某些结晶较为完全的情况下,才或许有可能在死後『转世投胎』。在另一种情况下,才有人们所谓的『存在於彼岸』(existence on the other side)。在这两种情况中,生命的延续都是在『灵体』当中,或者说,是靠『灵体』的帮助。

「你们都知道『灵体』指的是什麽,但你们原先所熟知的体系,认为所有人都有『灵体』,就完全错了。事实上所谓的『灵体』是透过融合方式获得的,也就是说,透过极辛苦的内在工作或奋斗,并不是人天生就有的,也只有极少数的人能得到『灵体』。如果它形成了,就有可能在肉身死亡之後继续生存,也有可能在另一具肉身中再生,这就是『转世投胎』。如果它没再生,那麽,随着时间过去,它也会死去;它并不是永存不朽,但它能在肉身死亡之後存活很长一段时间。

「融合,内在统一,都是经由『摩擦』的方式获得,透过人内在『是』与『否』的争斗。如果人活着而没有内在争斗,如果一切事物都在他里面自行发生而没有对立,如果他被拉到哪儿就到哪儿,或只是随风摆荡,那麽他就会停滞在他原来的模样。但如果他里面开始一个挣扎,尤其是这挣扎有一明确的方向,那麽逐渐地,一些不变的特质便自行形成,他开始『结晶』。但结晶有可能在一个对的基础上,也可能在一个错误的基础上。『摩擦』,『是』与『否』之间的争斗,可以很容易在错误的基础上进行。例如,狂热信仰某些构想或『恐惧罪恶』,这些都能引发『是』与『否』之间极强烈的争斗。而人有可能在这样的基础上结晶,这样的人将不会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为了能进一步发展,他必须重新融化,而这也只能透过极痛苦的过程方能达成。」

「结晶有可能在任何基础上,譬如说,一个盗贼,一个真的、很好的正牌强盗,在高加索我认识一些这样的强盗,他会在路边的大石头後面,拿着枪一动也不动站上八个小时。你们能这麽做吗?要知道,在他里面随时都有挣扎,他感到又渴又热,苍蝇一再叮扰他,但他站着不动。另一个例子是个僧侣,他害怕魔鬼;一整夜他用头撞地板同时祈祷,如此结晶达成了。人在这样的方式中能产生极大的内在力量,他们能忍受折磨,他们能得到他们想要的。这意味着此时在他们里面有些稳固不变的东西,这样的人能成为不朽,一个这样的人成为一个『不朽之物』(immortal thing),虽然有时候在他里面能保有相当的意识,但又有什麽好处?即使如此,却也必须记住这极少发生。」

当天晚上我回想G的谈话,让我惊讶的是,对於G的说法,许多人所听到的竟然完全不同;有些人只会注意(也只记得)他次要的论点,而忽略了G所谈及的基本原则,只有极少数的人会在G所谈的重点上提出问题,其中有个问题还留在我的记忆中。

「有什麽方法可以引发人内在『是』与『否』之间的争斗?」有人这麽问。
「牺牲是必要的,」G说 ,「如果什麽都不牺牲,就什麽也得不到,而且,要牺牲的必须是在那时刻而言是珍贵的东西。要牺牲很长一段时间以及牺牲很多,但并不是永远,这一定要了解,因为这经常被误解。牺牲只在结晶过程中才需要,其後人可以拥有一切他想要的东西,不再有任何律则规范他,因为他就是自己的律则。」

在听我们演讲的人当中,有一小群人逐渐组织起来,他们不曾错失任何一次聆听G的机会,并且G不在时他们也会聚在一起,这便是第一个圣彼得堡团体的开始。

那段时期我与G相处颇多,也开始比较了解他。人会讶异於他内在的单纯与自 然,而忘记他对我们而言象徵着奇迹与未知。更甚者,人会非常强烈感受到他里面完全没有任何热情或欲望想要制造一个印象。此外,人会觉得他的所作所为并没有任何个人兴趣在其中,一种对轻松舒适的完全不顾,以及一种在工作(不论是什麽工作)中毫不保留自己的态度。

有时他喜欢与一群人在一起兴高采烈;他喜欢安排盛宴,买大量的酒与食物,但实际上他通常既不吃也不喝。许多人得到的印象是,他是个美食者,是个喜欢一般美好生活的人。对我而言,这似乎是他经常想要创造的印象,虽然我们全都看见这只是「表演」罢了。

对於G这种「表演」,我们的感觉特别强烈,在我们当中,我们常说,我们不曾也永远不会看清他。任何其他的人如果有那麽多的「表演」,一定会产生一种虚假的印象,但在G的「表演」中却产生一种强而有力的印象,虽然如我前面提到的,他并不是一直都那样;但有时也未免太多了。

特别吸引我的是他的幽默感与没有任何自命「神圣」,或炫耀他所拥有的「奇迹」力量。虽然我们确信他拥有知识与能力创造心理上不凡的氛围,但他却常常讥笑那些期待他制造奇迹的人。

他是个非常多才多艺的人,他知道一切也能做所有的事。有一回他告诉我,他从东方旅游中带回许多地毯,其中有些是复制品,有些从艺术观点来看则没什麽特别价值。而在他来访期间,他发现圣彼得堡的地毯卖价要比莫斯科来得高,因此每次他来都会顺便带一捆地毯来卖。

根据另一个说法,他只是在莫斯科的Tolkutchka购买,然後带到圣彼得堡出售。

我并不完全了解他为什麽这样做,但我觉得这与「表演」的构想有关。

这些地毯的贩卖本身非常可观。G在报纸上登了一则广告,结果各式各样的人 都跑来买地毯。在这情况下,他们当然视他为一个平凡的高加索地毯商人。当他和来的人交谈时,我通常会坐着看好几个小时,看到他有时会玩弄他们的软弱面。

有一天,若不是他另有急事,就是已经厌倦了扮演地毯商人;有位妇人(很明显既有钱又贪心)正在为她所挑的一打上好地毯拼老命杀价。对於她在屋内挑选的所有地毯G只出四分之一的价钱,一开始她自然十分惊讶,但随後又开始继续 杀价,这时G笑了,说他要考虑考虑,第二天才答覆她。但第二天他已不在圣彼得堡,那位妇人什麽也没得到。

这类事几乎每次都会发生。利用这些地毯,以旅行商人的角色,他给人的印象又是一个伪装的人,一种Haroun-Raschid,或在童话故事中戴隐形帽的人。

有一次,那时我不在那里,一个冒牌的「神秘学家」来见他。这位神秘学家在圣彼得堡的降神术圈子里占有一席之地,随後在布尔什唯克的统治下他成了一名「教授」。他说他听到很多传闻关於G以及他的知识,因此想来结识结识。

G,如同他告诉我的,扮演了一位正牌商人的角色,以强烈的高加索腔调说着破烂的俄语,他开始让「神秘学家」确信自己搞错了,他只会卖地毯;而且,他立刻开始摊开一些地毯推销给他。
「神秘学家」走了,完全相信自己被朋友们愚弄了。
「很明显这家伙身上一文不名,」G说,「要不然我一定会从他身上榨出一些钱来买地毯。」

有位波斯人常来帮他修补地毯。有一天我注意到G非常专注盯着这位波斯人如何修补。
「我想要知道他怎麽做,这我还不够了解,」G说,「你看到他拿的钩子没? 整个窍门就在那只钩子上,我想买下它,但他不肯卖。」

第二天我来得比平常要早些,G正坐在地上修补一张地毯,完全像波斯人所做 的那样,在他四周撒满了各种颜色的毛线,他手上拿着的是和我看到的波斯人拿的同样的钩子,很明显他是用一把普通的锉刀,从一把廉价的小刀刀锋割下来的。在那早上,他彻底明白了修补地毯的所有诀窍。


他对我谈了非常多关於地毯的事,如他常说的,地毯代表着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他谈到亚洲某些地区有关编织地毯的古代习俗;整个村子的人聚在一起编织一张地毯;在冬天的夜晚,当所有的村民,老老少少全聚在一座大建筑物里,分组在地板上以某种传统制订下来次序或坐或站。然後开始每一组各自的工作;第一组从毛线当中挑出杂碎,第二组用棍棒敲打毛线,第三组梳齐毛线,第四组纺纱,第五组染色,第六组或可能第二十六组则编织实际的地毯。男人、女人、小孩、老头子以及老太婆,全都有自己传统的工作,而且所有工作的完成都伴随着音乐和歌唱,纺纱的妇女们手拿着纺锤,工作时跳着一种特别的舞蹈。所有的人虽然各自投入不同的工作,但全体的动作却像一个整体,在同一个节奏上。此外,每一个地区都各有自己特别的调子、歌曲以及舞蹈,这些全都关系於远古以来的地毯制作。

当他告诉我这些时,有个想法闪过脑子;或许地毯的设计与颜色和音乐有关,是音乐在线条与颜色中的表现;或许地毯是这音乐的记录,透过地毯上的音符歌曲就能传颂。对我来说,这种想法一点也不奇怪,因为我经常从一件复杂的设计中「看见」音乐。

从几次与G偶然的谈话中,对於G过去的生活我大致得到一些概念。

他的童年在中亚细亚的边界地带度过,生活在非常偏远,非常奇异几乎就像圣经描述的环境。充满无以计数的羊群,四处游走的流浪人,随时随地都会接触到各种奇怪的人士。他的想像力尤其深受Yezidis(魔鬼崇拜者)的影响,G从早年时期就深受他们令人难以理解的习俗与奇怪的信赖未知法则所吸引。他告诉我,当他还是个小孩时,就经常观察Yezidis男孩如何无法跨出画在地上的圈圈。

他在一个充满童话、传奇与传统的氛围中度过童年,在他的周遭,「奇迹」是真实的存在。他所听到的关於未来的预言,周遭人均深信不疑,後来也都应验了,这使他也跟着相信许多其它事物。


所有这些影响使他很早就在他内心产生了一种倾向,偏好各种神秘、难以理解以及神奇的事物。他告诉我,在他很年轻的时候就做了许多次深入东方的旅游,我永远无法确定这些故事中有哪些是真的。但正如他说的,在那些旅行当中,他又遇见许多现象,在在告诉他,这世上存有某种知识、某种力量远远超越人的一般可能性,也告诉他,人真的拥有催眠和其它神奇力量。他也告诉我,後来他离开家乡,朝向一个明确的目标开始旅行,去探索知识与寻找拥有这知识的人。而且,如他所说,经过了极大的困难,他与几位像他一样也在寻找奇迹的伙伴,找到了这知识的源头。

所有这些关於他的故事当中,有很多互相矛盾也很难令人相信,但我了解,不能以一般标准来要求他。有关他的一切,什麽也无法确定,他很可能今天说一件事,到了明天又完全是另一回事。然而,无论如何,永远都不能责怪他互相矛盾;人必须了解并将一切关连起来。


关於学校以及他在何处找到知识,无可置疑他已拥有,对这他却说得很少,而且通常都是很表面的。他提到西藏寺庙,the Chitral, Mount Athos, 波斯的Bokhara以及东土耳其的苏菲(sufi)学校;也提及不同支派的回教僧;但这些都是用非常不明确的方式讲的。

有一次在我们已成形的团体与G谈话当中,我问:「为什麽?如果古代知识已被保存,而且如果真存有一种 非常小心隐藏的知识,有别於或甚至超越了我们的科学与哲学,为什麽不让大众拥有?那样不是更可以对抗欺骗、邪恶以及无知?」
我想,这是每个人在第一次接触密意观念时通常会引起的一个问题。

「这问题有两种答案,」G说,「首先,这知识并没有被隐藏;第二,以它的特质而言就是无法成为大众所共有。我们先考虑第二个说法,随後我会证明给你们看。知识(他强调这字眼)其实远比一般人以为的,对那些能够吸收的人更是咫尺可及;整个问题在於人根本不要它或不能接受它。

「但最重要的必须先了解另一件事,换句话说,知识无法属於所有的人,甚至不能属於许多人,这是一个律则。你们不知道这一点,因为你们不了解知识就像世上其它东西一样,都是物质。它是物质,这意味它具有物质的一切特性,而其中第一个特性就是:物质永远是有限的。即使是沙漠的沙粒与海洋的水也都有其一定的、无法改变的数量。所以,如果知识是物质,那麽它就意味着在一特定时空下它有一定的数量。或许可以这麽说,在一特定时期内,比如一个世纪,人类有一定量的知识可供使用。但我们都知道,即使是从一般生活上观察,也能知道根据摄取数量的多少,人所拥有的知识物质其品质会有极大的不同。如果在一个地方有一个人或 一小群人摄取了大量的知识,它就产生非常好的结果;而摄取少量(也就是,一大群人每个都摄取),就完全产生不了结果,或甚至产生负面的结果,而与预期的相反。由此,如果定量的知识分配给数百万人,每个人收 到的都非常少,而这少量的知识改变不了任何东西,不管是他的生活还是他对事物的了解。而且,不管有多少人得到这少量的知识,在他们的生活中也一样改变不了什麽,只会使他们更难改变。


「但如果反之,大量的知识集中於一群少数的人,那麽这知识就会产生极好的结果。从这观点来看,知识保存在一小群人手中要比分散在大众来得有利。」

「如果我们拿一定量的黄金,决定将它镀於一些东西上,我们就必须知道或盘算清楚有多少东西能镀上这定量的黄金。如果想镀金的东西太多,它们就无法均匀镀上金子,会有斑点,看起来会更糟,还不如完全没有黄金;事实上,我们会失去我们的黄金。


「知识的分配正是基於这相同的原则,如果把知识给所有的人,没有人能得到任何东西。但如果保留给少数人,每个人得到的不只足以保存,甚至还能增加他所得到的。

「乍看之下,这理论好像非常不公平,也就是说,那些为了让其他人能得到更多份量而被知识拒绝在门外的人,他们的处境似乎显得非常悲惨,也非常不公平。但实际上完全不是这样;知识的分配一点也没有不公平。

「事实上是大部份的人根本不要任何知识;他们谢绝自己的一份,甚至连生活用途所需的那份配额都不要。这在人类集体疯狂的时代尤其明显,像战争、革命等等,那时的人类似乎连所拥有的些许常识都丧失了,而变成彻底的自动机器,整群整群的人将自己送上大规模的毁灭。换句话说,连保护自己的本能都丧失殆尽。基於此,大量的知识留了下来,也就是说,这些无人要的知识能够分配给那些重视它的人。


「这里面并没有不公平,因为那些获得知识的人,并不是从别人手中取得,他们并未夺取任何东西;他们只是收拾别人当成废物而放弃的东西。而且,如果他们不收拾的话,那些知识无论如何都会丧失。

「人收集知识得靠其他人放弃知识。
「在人类的生活历史当中,有些时期,常常正巧是文化与文明开始沦亡的时候,当大众无药可救丧失理性而开始摧毁数世纪甚至千年来所创造的一切文化。这种集体疯狂的时期,通常正好也是地质、气候以及类似的星球大变动,这时便释放出大量的知识物质,随後就必须进行搜集这些知识物质,否则它们就会流失。因此,搜集四散的知识物质经常是文化与文明开始毁灭与沦亡的时刻。

「这方面的问题很清楚,群众既不要也不寻求知识。而群众的领导人基於个人的利益,则会试图强化他们对一切新的和未知事物的恐惧和厌恶。人类生活中的奴性即建基於这种恐惧,甚至要想像这奴性所带来的恐怖都非常困难。我们一点也不了解人们逐渐丧失的是什麽。但若要了解这奴性的原因,光看人如何生活便绰绰有馀;组成他们存在的目标是什麽;他们欲求、热衷以及抱负的东西,他们所想的,他们所谈的,他们所侍奉的,以及他们所崇拜的东西。想想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人花钱在什麽东西上;甚至不提战争,只要想想最值钱的是什麽,最大的群众汇聚在那里。我们只要想一下这些问题,就会清楚人类就目前的德行以他们生活上的兴趣而言,根本不可能期望还会有什麽不同的东西。但正如我说的,事情不可能是别的。想像一下,整个人类一年配有半磅的知识,如果这知识分配给每个人,每个人所分到的是那麽少,他也只能待在他原来的愚蠢。但是,幸亏事实上极少人要这知识,那些取用的人便能得到(让我们假设)每个人一公克,因而获得变为更聪明的可能 性。整体人类就算他们非常渴望也没法一起变聪明,而且就算他们都变聪明也於事无补,因为世上存在某种平衡是不能被干扰的。

「这是就一方面而言,另一方面则如我前面说过的,事实上并没有人隐藏任何东西;根本没什麽神秘可言。但取得或传承真正的知识都需要极大的辛劳与努力,包括接受者与给予者。而那些拥有知识的人都会尽他们所能来传递与传播给最多的人,帮助人们接近它,让他们能作好准备来接受真理。但知识不能强加给任何人,如我说过的,如果我们不偏不依调查一般人的生活,他一天的生活如何打发,他感兴趣的东西是什麽,将会立刻显示:是否能责怪那些拥有知识的人蓄意隐藏,蓄意不给其他人,或不愿传授别人他们自己所知道的。

「任何想要知识的人必须自行作最初的努力,去寻找与接近知识的源头,利用赋予全人类(但一般大众通常不想见到或认识)的帮助与指示。知识不会自动来到那些不自行努力的人,人们对於一般知识都非常了解这点。但说到大知识,当他们承认它有可能存在时,又会有不同的期待。每个人都知道,比如说,如果一个人想要学中文,就必须努力工作好几年;大家都知道要掌握医药的原理需要五年,而研究绘画或音乐可能就需要十年以上的时间。然而,竟然还有理论认为人不需自行努力就能得到知识,甚至在睡眠中他们都能获得。对於为什麽知识无法接近人,这类理论正好造成一个额外的解释。同时还必须了解,光靠一个人独自努力,想在这方面达成什麽也不会有任何结果。人唯有靠那些知识拥有者的帮助才能达成,这在一开始就必须先了解,人必须从知道的人身上学习。」

在其後的团体聚会中,有一次G针对一个问题继续演绎他以前曾谈过的再生与来世的观念。
谈话始於当时在场的一个人问说:
「能不能说人拥有不朽?」
「有许多我们将之归属於人的特质,对其意涵我们都欠缺充分的了解,不朽便是其中之一,」G说,「其他这类的特质还有『个别性』,意指人内在的统一,一个『永不变的我』,『意识』与『意志』。所有这些特质都能属於人」(他强调「能」这字眼)「但这当然不意谓这些特质真的属於人,或属於每一个人。

「为了了解人目前是什麽,即目前的发展层面,就多少需要想像人能够是什麽,亦即他能达成什麽。唯有了解确实的发展顺序,人才会停止将目前所没有的特质归属於自己,这些特质只有在极大的努力与辛劳之後才能(或许)获得。

「依据古代的一个教学(在许多新旧体系中都还能找到这教学的痕迹),就『人』这字的完整意义上来说,一个达成完全发展可能性的人,实际上包含了四个身体。这四个身体是由变得越来越精细的物质所组成,它们彼此互相渗透而形成了四个独立的组织,彼此有明确的相互关系,却又拥有各自的独立行动。


「为什麽能存有四个身体的原因是,人类的有机体,亦即肉身,有个非常复杂的组织,在某些情况下一个新的、独立的组织能从中生长,为意识活动提供一个比肉身更方便也更容易反应的工具。在这新身体中显现的 意识能有完全的力量与控制来统治肉身。在这第二个身体中,某些情况下能生长出第三个身体,同样也有它自身的特质,在这第三身体中显现的意识,有完全的力量与控制来统治前两个身体;而且,第三身体所拥有获取知识的可能性是第一或第二身体难以达到的。在第三身体中,某些情况下第四个身体能生长,它和第三身体大大不同,就像第三与第二,第二与第一的不同一样。在第四身体中显现的意识能完全控制前三个身体与它自己。

「这四个身体在不同的教学中有不同方式的界定。」

G画了一张图表(复制如图表一)然後说:

「第一个是肉身,基督教的用语是『肉欲的』身体(carnal body);第二个,基督教称之为『自然的』身体(natural body);第三个是『精神的』身体(spiritual body);第四个在基督教和秘传基督教的用语上称为『神圣的』身体(divine body)。在通神论的术语中,第一个是『肉体』(physical body),第二个是『灵体』(astral body),第三个是『智体』(mental body),第四个是『因果体』(causal body 注:亦即此身体内含它行为的第一因,而自外於外在的因果,是随意之身体。)

第一身体 第二身体 第三身体 第四身体
肉 体自然身体 精神体 圣体
「车身」 「马」 「驾驶」 「主 人」
(身体) (感觉、欲望) (理智) (我、意识、意志)
肉身 灵 体智 体 因 果 体

(图表一)

「在某些东方教学用语中,第一个称为『车身』(身体),第二个称为『马』(感觉,欲望),第三个称为『驾驶』(理智),第四个称为『主人』(我,意识,意志)。」

「大部份体系与教学中都有可能找到上述认为人不只是个肉身存在的比喻和类比,但绝大部份的这些教学在类似的形式中重复阐释来自古老教义中的定义及区分时,却常常望却或忽略最重要的特徵,亦即:人并不是天 生就有更精致的身体,而且只有在内外条件都良好时,才有可能加以人为培养。

「『灵体』并不是人绝对必要的器具,它是极奢侈的东西,只有少数人能负担得起。没有『灵体』人一样能活得很好,他的肉身具备了一切生活所需的机能,一个没有『灵体』的人甚至还能产生一种非常聪明或灵性之人的印象,他不只可以欺骗别人,甚至能欺骗自己。

「这点更可见诸於『智体』和第四身体。一般常人并没有这些身体或相应的机能,但他经常认为(也让别人以为)他有,原因是,首先,事实上肉身用以运作的物质和组成高等身体的物质相同,只是这些物质尚未在他里面结晶;第二个原因是,肉身具有高等身体相类似的所有机能,虽然它们当然有很大的不同。只拥有肉身与拥有四个身体的人,他们的机能之间最主要的不同在於,前者肉身统治了其它所有的机能,换句话说,一切都受制於肉体,而肉体又受制於外在的影响。後者则全都由高等身体来控制与指挥。

「肉体的诸机能可以类比於四个身体的机能。」

G画了另一张图表(图表二),各代表肉体与拥有四个身体人的机能。

━ ━ ━ ━ ━ ━ ━ ━ ━ ━ ━ ━ ━ ━ ━ ━ ━ >
自动机器 欲望思想 由欲望而运作产生的
不同且互相矛盾的
依外在影响 由自动机器产生 由欲望进行 「意志」


< ━ ━ ━ ━ ━ ━ ━ ━ ━ ━ ━ ━ ━ ━ ━ ━ ━
肉体服从欲望与情感 服从思想与理智的情 思考机能 我,自我

而这两者又服从理智 感力量与欲望 服从意识与意志意识,意志

(图表二)

「在第一种情况中,」G说,「也就是关於人只有肉体的机能,是个依赖外在影响的自动机器,而另三个机能则依赖肉体与它所接收到的外在影响力;欲求或厌弃如『我要』,『我不要』,『我喜欢』,『我不喜欢』,亦即占据第二身体的机能是依赖偶发的冲击与影响,思想,亦即与第三身体相应的机能则是个完全机械的过程。『意志』并不存在於一般的机器人里面,他只有欲望?;一般所谓的坚强意志或软弱意志也只是持续较久或 较短暂的欲望与渴望而已。

「在第二种情况中,也就是关於四个身体的机能,其肉体的自动作用是依据其它三个身体的影响而定,此时不再是不和谐,也不再是由不同欲望所产生的、经常互相矛盾的行为,而会有一个单独的我,完整的、不可分割的以及永久的我;有单一性,主宰着肉体与其欲望,也能同时克服它的反抗与抵制。机械的思考方式也由意识来取代,同时也有了意志,亦即一种力量,它不仅仅是诸我经常矛盾的欲望,而是发自意识,也受制於唯一且永久的我。唯有这种意志才能称之为『自由』,因为它不受偶然的影响,同时也不能从外面来改变或扭转它。

「关於四个身体的机能,它们逐步的成长以及生成的条件,有个东方的教学以下列方式描绘:

「让我们想像一个容器或蒸馏器装满了各种的金属粉末,这些粉末彼此之间完全不相干,每一次偶然改变蒸馏器的方位,就会改变各粉末的相关位置。如果摇动蒸馏器或用手拍打它,那麽原来在上面的粉末就可能跑到容器的下面或中间,而在下面的可能就跑到上面去,这些粉末的位置不会永久不变。在这情况下,没有任何东西是永久不变的。这正是我们心理生活的一个写照,在每一刻,新的影响力都会改变粉末的位置,原在上面的粉末可能就会由另一种完全相反的粉末来取代,科学把这种粉末的状态称为机械的混合状态。在这样的混合中各种粉末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就是不稳定与变异。

「在这样的机械混合状态中,粉末之间的关系不可能稳定。但粉末有可能融合;粉末的天性有这可能。要做到这点,一种特别的火必须在蒸馏器下方点燃,透过高温将粉末融化,最後将它们融合在一起。透过这种方式融合,粉末就会在一种化合的状态中,此时那些简单的方式就不再能分开它们或改变它们的位置,容器中的东西变成不可分割的『单一个体』(individual),这就是形成第二身体的一个写照。用来达成融合的火是由『摩擦』产生,这又是透过人里面的『是』与『否』之间的争斗所产生。如果一个人屈服於他所有的欲望或诱惑,他的里面就不会有任何争斗,也就没有『摩擦』,没有火。但如果他为了达成一个明确的目标而奋力推开会阻碍他的欲望,那麽他就会创造出火花,逐渐地这火花会转化他的内在世界成单一的整体。


「让我们回到前面的例子,经由融合而成的化合物具有某些特质,某种特定的重力,特定的电子导性等等。这些特质组成了目标中的特性,但经过工作它之後,这些特性的量便有可能增加,也就是说,这化合物有可能具有原先所没有的性质,它可能带有磁性,也可能带有放射性等等。

「使这化合物获得新特性的过程,相当於第三身体的形成,以及由第三身体协助而获得新知识与新能力的过程。


「当第三身体已经形成,也获得了所有它该有的特性、能力以及知识之後,依然还有如何将这些知识与能力固定下来的问题,因为使它带有新特性的某种或其它影响力都有可能将这些特性取走。但透过对三个身体的一种特别工作,这些获得的特性就有可能成为第三身体的永久拥有物,而不会再被取走。

「将这些获得的特性固定下来的过程即相当於第四身体的形成。


「只有拥有四个完全发展的身体的人,才能称之为『人』----就人这字真正意思而言。这些特性之一就是永生不朽,所有的宗教与古代教学都含有这构想:透过第四身体的获得,人获得永生;它们都含有对获得第四身体(永生)方法的指示。

「与此相关的,某些教学将人比作一楝有四个房间的屋子,人住在其中一个最小也最寒酸的房间里,而且直到有人告诉他之前,他一点也不怀疑是否还存有其它装满宝藏的房间。当他知道这件事之後,他便开始寻找这些房间的钥匙,尤其是最重要的第四个房间。当人找到进入这房间的路时,他就真的成为房子的主人,也唯有如此之後,房子才能完全且永久属於他。


「第四个房间赐给人永生,所有宗教的教导都力求展示走向永生的道路。道路有非常多种,有的短一些,有的长一些,有的困难一些,有的容易一些,不过毫无例外的,全都导向或努力朝一个方向走,也就是走向永生。」

在下一次聚会中,G由前一回未完的话题开始。
「上次我说过,」他说,「永生不朽并不是人天生的特质,但人能获得永生。所有存在的与一般所熟知得到永生的道路可以分成三种:
1 苦 行 僧 之 路。
2 僧 侣 之 路。
3 瑜 珈 之 路。」

「苦行僧之道是条与肉身争斗之路,是工作第一个房间的路,这是条漫长、困难且不确定的路。苦行僧努力发展身体的意志来控制身体,这得透过极痛苦的方法,透过折磨身体才能达成。整个苦行僧的路上包含了各式各样、令人难以相信的、困难的身体练习。苦行僧或者以同一个姿势不动站上好几个小时、几天、几个月或几年;或者坐在无遮蔽的石头上伸长他的双臂,在烈日下,在雨中,甚至在雪中;或者以火来折磨他自己,将他的双脚放进蚁堆中等等。如果在他里面发展出所谓的身体意志之前,他尚未致病或死去,那麽他就到达了第四个房间,或达成了形成第四身体的可能性,但他的其它机能----情感的,理智的----仍未发展。他得到了意志,但他没有任何东西能运用它,他无法利用它来获取知识或满足自己,一般而言,他要开始新的工作也已经太迟。

「但有苦行僧学校的地方就会有瑜珈的学校,瑜珈修行者通常会睁只眼注意苦行僧的动向,如果一个苦行僧在他尚未太老之前就已达成他所渴望的,他们就会把他带进一所瑜珈学校,在那里他们先治疗他同时保留他的动作能力,然後开始教育他。一个苦行僧必须像个婴儿一样学习走路与说话,但他现在拥有意志,这意志曾经克服了在路上种种不可思议的困难,这意志或能帮助他克服求道路上第二部份的各种困难,各种困难的意思指的是发展理智与情感的机能。

「你们无法想像苦行僧所经历的苦难,我不知道你们是否看见过真正的苦行僧,我看过许多;例如在印度一间寺庙中庭我见到一个,甚至还在他身旁睡了一夜。整整二十年,日日夜夜他都用手脚的指尖站立,他不再能伸直身体,他的学生们抬着他从一地到另一地,抬到河边帮他洗涤,就像洗一个无生命的东西似的。但这并不是立刻就达成的,想一想他必须克服的,以及为了达到这境地他所必须忍受的折磨与痛苦。


「一个人会变成苦行僧并不是因为他了解这条道路的可能性与其结果,也不是因为宗教的情感。在有苦行僧存在的东方国度里,一般百姓都有个习俗;如果有什麽幸运的事发生了,就会答应将生下的小孩送给苦行僧。此外,苦行僧通常也会领养孤儿,或是向贫穷的父母购买小孩,这些小孩成为他们的徒弟而模仿他们,或被迫模仿他们,有些只是外在地模仿,但有些随後自己也变成了苦行僧。

「除此而外,其他成为苦行僧的人,都只是被他们见到的某个苦行僧所吸引,在寺庙中的每一个苦行僧附近,都能看见有人在模仿他,以同样的姿势坐着或站着,当然不会持续很久,但通常也都有好几个小时。有时只是有个人正巧在节庆的日子走进寺庙,开始模仿某个特别吸引他的苦行僧,就再也不曾回家,而加入苦行僧的徒众,然後,随着时间的过去,他自己也变成一个苦行僧。

「你们必须了解,我所说的『苦行僧』是带有引号的。在波斯,苦行僧只是意指一个乞丐;而在印度,有一大堆骗子(变戏法的人)自称是苦行僧。在欧洲,尤其是那些有学识的欧洲人,经常将苦行僧的名称套在瑜珈修行者身上,就像称呼各种的流浪僧人为僧侣一样。


「但实际上,苦行僧之路,僧侣之路,以及瑜珈之路都完全不同,到目前为止,我谈了苦行僧,这是第一条路。

「第二条路是僧侣之路,这是条信仰之路,宗教情感或宗教牺牲之路。一个人只有在非常强烈的宗教情感与宗教想像之下,才能成为一个僧侣 ---- 就这字真正意思而言。僧侣之路同样非常漫长与艰辛,一个僧侣花费数年甚至数十年来跟自己争斗,但所有他的工作都集中在第二个房间,第二个身体,也就是情感。他的其馀情感全都服从一个情感,也就是信仰。在他里面他发展统一性,意志征服了情感,以这方式达到第四个房间,但他的肉体以及他的思考能力尚未发展,为了能运用他所获得的,他必须发展他的身体与思考能力,这必须透过新的牺牲、新的苦难、新的舍弃方能达成。一个僧侣必须成为一个瑜珈修行者与一个苦行僧,但极少人能达到这个地步;甚至更少人能克服所有的困难,他们大部份在这之前就死了,或者只在外表上成为一个僧侣而已。

「第三条道路是瑜珈之路,这是条知识之路,理智之路。瑜珈之路是以知识的方法来工作第三个房间并努力进入第四个房间。瑜珈修行者达到第四个房间是透过发展他的理智,但他的身体与情感都尚未发展,就像苦行僧与僧侣,他无法运用他所达成的成果,他知道一切但什麽也不会做。为了能做,他必须能掌控他的身体与情感,也就是掌握第一与第二个房间。为了做到这,他必须重新设定工作,重新透过延长努力的方式来获得成果。在这情况下,虽然在了解自己的位置上他知道自己欠缺什麽,知道他必须做的是什麽,以及他必须走上那个方向等等,在这些方面他是占了点优势。但正如同苦行僧或僧侣之路,在瑜珈路上极少人达到这层了解,也就是说在他的工作上知道将往那里去的层面。有非常多的人停在一个特殊的成就上而不再前进。


「上述这些道路彼此之间也因徒弟与老师或领导者的关系而有所不同。
「在苦行僧之路上,就老师这词的真正意思而言,根本没有所谓的老师。在这情况下,老师并不教导,而只是做一个范例,学生的工作就只是模仿老师。

「在僧侣之路上,一个人有一个老师,他的部份责任及部份工作,就是对老师完全的信奉,完全顺从他,皈依他。但僧侣之路主要是信仰上帝,爱上帝,不断努力服从上帝,虽然是以他所了解的上帝来服侍上帝,其中或许会有很多主观与矛盾。

「在瑜珈之路上,没有老师一个人什麽也不能做,而且最好什麽都不要做。开始时他必须像苦行僧一样模仿他的老师,像僧侣一样相信他。但随後一个人在瑜珈的路上逐渐变成自己的老师,他学习老师的方法,逐渐学习用在自己身上。


「但所有这些道路,苦行僧、僧侣以及瑜珈有个共同点,它们都从最困难的事情开始,要完全改变生活,弃绝一切世俗事物。一个人必须放弃他的家庭,如果他有家的话,弃绝一切娱乐、执着与生活责任,而走进沙漠或寺庙或一所瑜珈学校。从第一天就开始,从他上路的第一步,他就必须对世俗死心;唯有如此,他才能够希望在其中一条路上达成什麽。

「为了抓住这教学的本质,就必须清楚了解,道路是发展人之潜能唯一可能的方式,这也显示出发展是如何困难与稀少。发展这些可能性并不是个律则,人类的律则在於机械性的影响范围(『机器人』的状态)当中。发展潜藏可能性的道路是违反自然以及违反上帝之路。这解释了各种道路的困难与排斥性,道路小而且窄,但同时也唯有靠它们才有可能达成任何成果。在一般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当代的生活,道路是个狭小而完全无法察觉的现象,从生活观点看来,道路根本不需存在。但在这小小现象里,本身就包含了一切发展人所具有的潜能。道路是和日常生活对立的,是建基於其它的原则与服从其它的律则,并在这其中存有它们自己的力量与意义。在日常生活中,甚至在一个充满科学、哲学、 宗教或社会福利的生活当中,甚至也没有任何潜藏於道路中的东西能提供发展的可能性。道路使人走向(或应该走向)永生不朽。日常生活,就算是最好的情况,只使人走向死亡而不会有任何其它东西。如果还认为不需要它们的帮助人也有可能进化,那麽,这道路的意义就不可能被了解。

「一般而言,人很难信服这个想法;对他而言这似乎是夸大、不公且荒谬,他对『可能性』的了解少得可怜,他幻想着,如果他里面要是有任何可能性,它们就一定会被发展,而且,在他周遭的环境中也一定有发展 它们的方法。不管是全盘否定或承认他自己内在有任何可能性,一般人都倾向相信这些可能性无可避免会自行发展。对於他的可能性或许会全部停留在未发展而消失的这个想法很难让他接受。从另一方面来看,他也很难接受发展需要他付出极大的努力与忍耐。事实上,如果我们拿那些既不是苦行僧、僧侣也不是瑜珈修行者,以及那些我们可以确信永远不可能成为苦行僧、僧侣或瑜珈修行者的人,我们也可以确切不疑地说,他们的可能性不可能也不会被发展,为了能掌握接下去所要谈的,这点必须清楚了解。


「在一般文化生活中人的处境,即使是个知识份子,想要寻找知识都是无望的,因为在他四周的环境中,并没有类似的苦行僧或瑜珈学校,而西方的宗教已退化到有很长一段时间已无任何生机。各式各样的神秘主义(occult)与神秘学会(mystical societies)以及以精神主义为名的无知实验等等,根本不会产生什麽结果。

「要是第四道的可能性不存在的话,人的处境可就真的毫无指望了。


「第四道并不需要退隐到沙漠中去,并不需要人放弃与拒绝他先前生活的一切。第四道比瑜珈之道开始得更远,这意味着人必须为第四道先行作好准备,而且这准备必须在日常生活中求得,同时又必须是非常严肃,必须同时顾及许多不同的方面。不只如此,一个人还必须生活在适合工作第四道的条件中,或者至少要在一种不会使工作成为不可能的环境中。必须要了解,一个人的内在与外在的生活都有可能产生第四道不可能超越的障碍。还有,第四道没有一定的形式,像苦行僧、僧侣与瑜珈之道那样。首先,它必须被找到,这是第一个考验,它不像其它三道那麽有名,有很多人根本没听说过第四道,还有很多人否定第四道的存在或它的可能性。

「同时,第四道的开始比苦行僧、僧侣与瑜珈之道要来得容易些。在第四道上有可能随着这条路工作而同时待在平常的生活条件中;继续平常的职业,保留原有的人际关系而不弃绝任何东西。相反的,一个人在工作自己的起点时所置身的环境,也就是说,第四道找到他时的生活条件,是他工作的最好可能性,这无论如何都是他工作的起点。这些条件对他来说是自然的,这些条件就是他自己,因为一个人的生活与生活条件和他这个人很有关系。任何与生活造成的条件有所不同,对一个人来说就是刻意造作的,而在这造作的条件下,第四道的工作就不可能同时触及他素质的每一面。


「幸亏如此,第四道同时影响人的素质每一面,同时工作三个房间,苦行僧工作第一个房间,僧侣工作第二间,瑜珈修行者工作第三间。在到达第四个房间的路上,苦行僧、僧侣与瑜珈修行者在身後留下许多未完成的事情,他们无法运用他们所达成的事物,因为他们不是全部机能的主人。苦行僧是他身体的主人,但不是情感与理智的主人;僧侣是他情感的主人,但不是身体与理智的主人;瑜珈修行者是他理智的主人,但不是身体与情感的主人。

「第四道与其它道之不同在於它对人要求的原则是了解。人必须不做任何他不了解的事,除非有老师指导与监督下的实验。一个人对其所为了解越多,他努力的结果便越大,这是第四道的一个基本原则,工作的结果与工作的意识状态成正比。在第四道上不需要『信仰』;相反的,任何信仰都抵触第四道。在第四道上人必须要能满足於自己被告知的真相,而且,直到他满意之前,他都可以不做任何事。


「第四道的方法在於:在工作一个房间时便同时在另两个房间做些相关的事 ----也就是说,工作身体时也 同时工作理智与情感;工作理智时也同时工作身体与情感;工作情感时也同时工作理智与身体。这之所以能达成,都幸亏在第四道能运用某种苦行僧、僧侣与瑜珈之道难以获得的知识,这知识使得同时工作三个方向成为可能。一整套身体、理智与情感并行的系列练习都效劳这个目标。另外,在第四道上,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将工作个人化,也就是说,每个人只能做需要做的事,而不做对他无用的事。这是因为事实上第四道省掉一大堆不必要,以及道路留下的传统事物。

「因此,当一个人在第四道上获得意志,他便能运用它,因为他已获得对身体、情感与理智等全部机能的控制,此外,由於平行且同时工作素质的三个方面,他还节省了很多时间。


「第四道有时称为狡猾之路,『狡猾者』知道一些苦行僧、僧侣与瑜伽修行者所不知道的秘密,至於『狡猾者』如何得知这秘密-----没有人知道。或许是他在一些老书里找到,或许是他继承来的,或许是他买来的,或许是他从某人那儿偷来的,这些都没什麽差别。『狡猾者』知道这秘密,且由於这秘密的帮助,使他凌驾了苦行僧、僧侣以及瑜珈修行者。

「在这些道路中,苦行僧的作法最不成熟;他知道非常少,了解也非常少。让我们假设,他在历经一整月激烈的折磨之後,内在发展出某种能量与某种物质,造成某种的改变。他完全盲目地做,闭着双眼,既不知目标也不知後果,纯粹只是模仿别人。


「僧侣比较知道他要什麽;他被宗教情感、宗教传统、成就以及救世的欲望引导;他信任他的老师,老师会告诉他做些什麽,他相信他的努力与牺牲都是『取悦上帝』。让我们假设,他透过一星期的斋戒、持续不断祈祷、苦难等等能达成苦行僧花一个月折磨自己所发展出来的东西。

「瑜珈修行者知道得更多,他知道他要什麽,他知道他为什麽要,他知道如何才能得到,例如他知道,为了达成目标,必需在他里面制造某种物质。他知道这物质在一天之内,透过某种头脑练习或集中意识便能产生,所以他将注意力放在这些练习上,一整天不允许自己有一丝其它的想法,因而得到他所需要的。以这方式瑜 珈修行者只花了一天便得到相同的东西,相较之下,苦行僧得花一个月而僧侣得花一星期。


「但是在第四道上,知识要来得更为精确与完善。一个走上第四道的人完全清楚知道他需要什麽物质来达成目标,也知道这些物质能够从体内产生,经由一个月的身体痛苦,一星期的情感折腾,或一天的头脑练习-----而且,如果知道怎麽做的话,这些物质还能从体外引进。因此,他不用像瑜珈修行者那样花一整天在练习 上,像僧侣花一星期祈祷,或像苦行僧折磨自己一个月。他只是准备一小粒药丸吞下,其中含有一切他想要的物质,以这方式,他不用耗费时间就达成所要的结果。

「还必须做进一步说明,」G说,「除了这些适当且正统的方法之外,还有其它人工的方式可产生暂时性的结果,而且错误的方法甚至也能产生永久性的结果,只不过是不良的结果。在这些其它的方法上,人也在寻找第四个房间的钥匙,有时也会找到,但他在第四个房间里所发现的是什麽,还没有人知道。

「有时也会发生第四房间的门被人为的万能钥匙打开,在这情况下,房间里很可能证明是空的。」

G说到这打住。

在接着的其中一次谈话中,我们又触及道路。
「对一位西方的文化人来说,」我说,「当然很难相信一个无知的苦行僧,一个天真的僧侣,或一个从生活中隐退的瑜珈修行者可以走在发展的路上。而一个受过教育的欧洲人,握有『精确的知识』与一切最新的方法和调查,却没有任何机会,只是在毫无出路的循环当中打转。」

「没错,那是因为人们相信进步与文化,」G说,「根本就没有进步这档事,一切都一样,正如数千年、数万年之前,外在形式改变了,本质没变,人还是一样。『文明人』与『文化人』和最无知的野蛮人有着完全一样的兴趣,现代文明建基於暴力与奴役以及美丽的词藻,但所有这些关於『进步』与『文明』的美丽词藻,都只是词藻而已。」


这些当然对我们产生特别深刻的印象,因为那是在1916年,当代『文明』最新的表现正以一场前所未有的战争形式,不断增长与发展,牵引着越来越多,数以百万计的人到它的轨道上。

我想起在这次谈话之前几天,我在Liteiny看见两辆超大的卡车上,装满了一层楼高的、新的、尚未喷漆的木制杖。为了某些原因,我深受这些卡车所震惊,在这些堆得像山一样高、为那些尚未被截断的腿所制造的杖。我不由得想像这些卡车肯定也跑在柏林、巴黎、伦敦、维也纳、罗马以及康士坦丁堡等等。所有这些城市我几乎都了若指掌也深深喜爱,因为它们都是那麽不同,彼此互补又相反。现在却彼此成了仇家,也对我极不友善。它们为仇恨与罪恶的墙所阻隔。


我将这些卡车装载的杖以及我对它们的想法,在聚会忠告之我的伙伴。

「你还能期待什麽?」G说,「人是机器,机器必然是盲目无意识的,他们不可能会是其他的,他们所有的 行动都必须依据他们的天性,一切都是发生的,没有人做任何事。『进步』与『文明』在真正的字意上,只能是有意识努力的结果,它们不能是无意识机械行为的结果,而且,机器里那里还会有什麽有意识的努力?如果一部机器无意识,那麽,一百部机器也不会有意识,因此,一千、十万或百万部机器也一样。百万部机器的无意识行动必然产生的结果是破坏与毁灭。这正是一切邪恶所在、无意识不由自主的表现。你们还不了解,也还无法想像所有这些邪恶的後果,但这只是迟早的事,时间到了你们就会了解。」

到此,就我所记得的,结束了这话题。
离线五味子
发帖
60
开心币
0
好评度
528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2-09-08
探索奇迹(2)-人的四个身体
第二章:人的四个身体

在圣彼得堡,夏天就在例常的文字工作中渡过;为我的书准备新的版本,校对等等。这是个可怕的1915夏日,带着逐渐阴沈的气氛,尽管我付出所有的努力也无法放松自己。战事此刻正在苏俄领土上进行且逐渐接近我们,一切都在开始动摇,隐藏的自毁行动已经在俄罗斯的生活上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一场「力量的考验」正在测试我们。印刷工人不断罢工,我的工作被迫终止。我开始认为,在完成我的计划之前大灾难一定会降临我们。但我的思绪却经常回到在莫斯科的谈话。记得有几回事情变得特别困难时,我对自己说:「我会放弃一切到莫斯科去追随G。」每一次这样想时,我就会感觉轻松一些。

时间一天天过去。有一天,那已经是秋天,有人叫我接电话,我听到G的声音,他已来到圣彼得堡要逗留几天,我立刻前往见他。他一边跟别人谈着各式各样的话题,一边就像在莫斯科那样对我说话。

第二天当他离去时,他对我说他很快会再来。就在他再次来访时,我告诉他在圣彼得堡我所叁与的某个团体,在那儿,不论是战争还是心理学,任何可能的话题都会讨论。他说,结识这类团体或许有用,因为他想在圣彼得堡开始类似在莫斯科指导的工作。

回莫斯科时他答应两星期内回来。我对几位朋友提到他,之後我们开始等待他的到来。

他再回来时虽然逗留的时间很短,但我还是介绍了几位朋友给他。关於他的计画和意图,他说他想在更大的尺度上组织他的工作;公开演讲、安排一系列的实验以及示范,吸引一些在多方面更有准备的人前来加入他的工作。这让我想起在莫斯科听到的某一个部份,但我并不十分了解他所提的「实验」与「示范」是什麽;这要到後来才变得清楚。

我记得有一次,照例与G在Nevsky街上一间小咖啡店里的谈话。

G告诉我一些细节,关於组织工作团体以及团员在工作中的角色。有一两次他用了「密意」这字眼,那是先前不曾听他提过的,我有兴趣想要知道他会怎麽解释它。但当我试图打断并问他「密意」指的是什麽时,他却避而不答。

「这并不重要;嗯----可以随你喜欢去称呼它,」他说,「那不是重点;重点是,一个『团体』是一切事物的开始,一个人做不了什麽事,也达成不了什麽。一个团体加上一个真正的领导人能做更多,一个人永远做不到的事,一群人就能做到。

「你并不知道你自己的情况。你在监狱里,如果你是个通晓事理的人,你所能渴望的就只有逃离。但要如何逃?必须在墙角挖地道。一个人做不了什麽,但让我们假设,有十个或二十个人----如果他们轮流工作,并且彼此掩护,他们就能完成地道而逃离。

「还有,如果少了那些以前曾经逃离过的人的帮助,没有人能逃离监狱,只有他们能说哪种方法有可能逃离,或什麽方式能传送工具、锉刀或任何可能需要的东西。一个囚犯独自不可能找到这些人或接触到他们,一个组织是必须的,缺少一个组织什麽也不能达成。」

之後,G经常会在他的谈话中重提这「监狱」与「逃离监狱」的例子,有时他会以这作为开场白,然後谈到 他最喜欢的说法,说一个在监狱中的人,无论何时,如果有逃离的机会,首先他就必须明白他是在监狱中,只要他不明白这点,只要他认为他是自由的,他就没有任何机会。没有人能用强迫的方式,违反他的意愿,违抗他的渴望来帮助他或让他自由。如果自由是可能的,那也只有在极大的辛劳与努力之後才有可能,而且最重要的是,朝向一个明确目标有意识的努力。

逐渐地,我介绍了越来越多的人给G,每次他来圣彼得堡,我就安排交谈与演讲由他来叁与。或在一些私人 的住所,或在一些当时存在的团体,通常有三十或四十个人会来。在1916年1月之後,G开始定期每两个礼拜来访圣彼得堡,有时他会带一些莫斯科的学生来。

关於这些聚会的安排方式我并不十分了解,对我而言,G似乎制造了大量不必要的困难。例如,他很少让我 事先安排聚会,一场正式聚会结束时,通常会宣布G第二天将回莫斯科。但到了第二天早上,他又会说他决定留下直到晚上;一整天就在咖啡店渡过,想见他的人就到咖啡店来,只有到了晚上,在我们平常开始聚会之前一小时或一小时半,他才对我说:「晚上何不来个正式聚会?打电话给那些想来的人,告诉他们,我们将会在某某地方。」

通常我立刻就会冲到电话亭,但是,当然,在晚上七点或七点半,每个人都早有安排,我只能召集到很少的人。有些住在圣彼得堡市外的人,像Tsarskoye等地区的,就没办法来到我们的聚会。

随後我的了解与当时的看法有极大的不同,G的动机变得较为清楚。他绝不让人容易熟悉他的构想,相反的,他认为,唯有透过克服困难(不论是如何无关或意外),人们才会重视他的构想。

「人不会重视来得容易的东西,」他说,「如果他已经感觉到什麽,相信我,他会整天坐着等电话,以防万一他会接到邀请,或者他自己会打电话查询。至於那些期待受邀,或事先得到邀请以便可以安排时间表的人,就让他们继续期待罢。当然,对那些不住在圣彼得堡的人,这当然很困难,但我们帮不上忙。或许以後我们会定下确定的聚会日期。目前我们不可能这麽做,人们必须对他们所听到的表示自己的态度与评价。」

所有这些加上很多其它的,我那时都还半信半疑。但一般来说,那时G在演讲中所说的,包括聚会和聚会外的,越来越引起我的兴趣。

在这些聚会中,有一回有人问及轮回再生的可能性,以及能否相信与死者沟通的事。

「很多事情都有可能,」G说,「但必须了解人在生前和死後的素质(being)。如果死後真的还存在,其质地也有可能很不一样。就『机器人』来说,所有的事情都依赖外在的影响,一切都是发生的。他现在是某个人,下一刻是另一个,再下一刻又是另一个,这样的他根本不会有什麽未来;他被埋了,就只是这样,尘归尘这说法很适合他。

「要能论及任何一种来世,就必须有某种确实的结晶,人内在质地的某种融合,某种不受影响的自主性。如果人里面有任何能够抵抗外来影响的东西,那麽,正是这东西本身可以抵抗肉身的死亡。但想一想你们自己,当人割到手指就昏厥或忘记一切,他里面还会有什麽能忍受肉身的死亡?

「如果人里面有些东西,他就有可能幸存;如果没有,就没有东西能继续存活。但就算有东西幸免於难,他的未来依然有可能很不一样,在某些结晶较为完全的情况下,才或许有可能在死後『转世投胎』。在另一种情况下,才有人们所谓的『存在於彼岸』(existence on the other side)。在这两种情况中,生命的延续都是在『灵体』当中,或者说,是靠『灵体』的帮助。

「你们都知道『灵体』指的是什麽,但你们原先所熟知的体系,认为所有人都有『灵体』,就完全错了。事实上所谓的『灵体』是透过融合方式获得的,也就是说,透过极辛苦的内在工作或奋斗,并不是人天生就有的,也只有极少数的人能得到『灵体』。如果它形成了,就有可能在肉身死亡之後继续生存,也有可能在另一具肉身中再生,这就是『转世投胎』。如果它没再生,那麽,随着时间过去,它也会死去;它并不是永存不朽,但它能在肉身死亡之後存活很长一段时间。

「融合,内在统一,都是经由『摩擦』的方式获得,透过人内在『是』与『否』的争斗。如果人活着而没有内在争斗,如果一切事物都在他里面自行发生而没有对立,如果他被拉到哪儿就到哪儿,或只是随风摆荡,那麽他就会停滞在他原来的模样。但如果他里面开始一个挣扎,尤其是这挣扎有一明确的方向,那麽逐渐地,一些不变的特质便自行形成,他开始『结晶』。但结晶有可能在一个对的基础上,也可能在一个错误的基础上。『摩擦』,『是』与『否』之间的争斗,可以很容易在错误的基础上进行。例如,狂热信仰某些构想或『恐惧罪恶』,这些都能引发『是』与『否』之间极强烈的争斗。而人有可能在这样的基础上结晶,这样的人将不会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为了能进一步发展,他必须重新融化,而这也只能透过极痛苦的过程方能达成。」

「结晶有可能在任何基础上,譬如说,一个盗贼,一个真的、很好的正牌强盗,在高加索我认识一些这样的强盗,他会在路边的大石头後面,拿着枪一动也不动站上八个小时。你们能这麽做吗?要知道,在他里面随时都有挣扎,他感到又渴又热,苍蝇一再叮扰他,但他站着不动。另一个例子是个僧侣,他害怕魔鬼;一整夜他用头撞地板同时祈祷,如此结晶达成了。人在这样的方式中能产生极大的内在力量,他们能忍受折磨,他们能得到他们想要的。这意味着此时在他们里面有些稳固不变的东西,这样的人能成为不朽,一个这样的人成为一个『不朽之物』(immortal thing),虽然有时候在他里面能保有相当的意识,但又有什麽好处?即使如此,却也必须记住这极少发生。」

当天晚上我回想G的谈话,让我惊讶的是,对於G的说法,许多人所听到的竟然完全不同;有些人只会注意(也只记得)他次要的论点,而忽略了G所谈及的基本原则,只有极少数的人会在G所谈的重点上提出问题,其中有个问题还留在我的记忆中。

「有什麽方法可以引发人内在『是』与『否』之间的争斗?」有人这麽问。
「牺牲是必要的,」G说 ,「如果什麽都不牺牲,就什麽也得不到,而且,要牺牲的必须是在那时刻而言是珍贵的东西。要牺牲很长一段时间以及牺牲很多,但并不是永远,这一定要了解,因为这经常被误解。牺牲只在结晶过程中才需要,其後人可以拥有一切他想要的东西,不再有任何律则规范他,因为他就是自己的律则。」

在听我们演讲的人当中,有一小群人逐渐组织起来,他们不曾错失任何一次聆听G的机会,并且G不在时他们也会聚在一起,这便是第一个圣彼得堡团体的开始。

那段时期我与G相处颇多,也开始比较了解他。人会讶异於他内在的单纯与自 然,而忘记他对我们而言象徵着奇迹与未知。更甚者,人会非常强烈感受到他里面完全没有任何热情或欲望想要制造一个印象。此外,人会觉得他的所作所为并没有任何个人兴趣在其中,一种对轻松舒适的完全不顾,以及一种在工作(不论是什麽工作)中毫不保留自己的态度。

有时他喜欢与一群人在一起兴高采烈;他喜欢安排盛宴,买大量的酒与食物,但实际上他通常既不吃也不喝。许多人得到的印象是,他是个美食者,是个喜欢一般美好生活的人。对我而言,这似乎是他经常想要创造的印象,虽然我们全都看见这只是「表演」罢了。

对於G这种「表演」,我们的感觉特别强烈,在我们当中,我们常说,我们不曾也永远不会看清他。任何其他的人如果有那麽多的「表演」,一定会产生一种虚假的印象,但在G的「表演」中却产生一种强而有力的印象,虽然如我前面提到的,他并不是一直都那样;但有时也未免太多了。

特别吸引我的是他的幽默感与没有任何自命「神圣」,或炫耀他所拥有的「奇迹」力量。虽然我们确信他拥有知识与能力创造心理上不凡的氛围,但他却常常讥笑那些期待他制造奇迹的人。

他是个非常多才多艺的人,他知道一切也能做所有的事。有一回他告诉我,他从东方旅游中带回许多地毯,其中有些是复制品,有些从艺术观点来看则没什麽特别价值。而在他来访期间,他发现圣彼得堡的地毯卖价要比莫斯科来得高,因此每次他来都会顺便带一捆地毯来卖。

根据另一个说法,他只是在莫斯科的Tolkutchka购买,然後带到圣彼得堡出售。

我并不完全了解他为什麽这样做,但我觉得这与「表演」的构想有关。

这些地毯的贩卖本身非常可观。G在报纸上登了一则广告,结果各式各样的人 都跑来买地毯。在这情况下,他们当然视他为一个平凡的高加索地毯商人。当他和来的人交谈时,我通常会坐着看好几个小时,看到他有时会玩弄他们的软弱面。

有一天,若不是他另有急事,就是已经厌倦了扮演地毯商人;有位妇人(很明显既有钱又贪心)正在为她所挑的一打上好地毯拼老命杀价。对於她在屋内挑选的所有地毯G只出四分之一的价钱,一开始她自然十分惊讶,但随後又开始继续 杀价,这时G笑了,说他要考虑考虑,第二天才答覆她。但第二天他已不在圣彼得堡,那位妇人什麽也没得到。

这类事几乎每次都会发生。利用这些地毯,以旅行商人的角色,他给人的印象又是一个伪装的人,一种Haroun-Raschid,或在童话故事中戴隐形帽的人。

有一次,那时我不在那里,一个冒牌的「神秘学家」来见他。这位神秘学家在圣彼得堡的降神术圈子里占有一席之地,随後在布尔什唯克的统治下他成了一名「教授」。他说他听到很多传闻关於G以及他的知识,因此想来结识结识。

G,如同他告诉我的,扮演了一位正牌商人的角色,以强烈的高加索腔调说着破烂的俄语,他开始让「神秘学家」确信自己搞错了,他只会卖地毯;而且,他立刻开始摊开一些地毯推销给他。
「神秘学家」走了,完全相信自己被朋友们愚弄了。
「很明显这家伙身上一文不名,」G说,「要不然我一定会从他身上榨出一些钱来买地毯。」

有位波斯人常来帮他修补地毯。有一天我注意到G非常专注盯着这位波斯人如何修补。
「我想要知道他怎麽做,这我还不够了解,」G说,「你看到他拿的钩子没? 整个窍门就在那只钩子上,我想买下它,但他不肯卖。」

第二天我来得比平常要早些,G正坐在地上修补一张地毯,完全像波斯人所做 的那样,在他四周撒满了各种颜色的毛线,他手上拿着的是和我看到的波斯人拿的同样的钩子,很明显他是用一把普通的锉刀,从一把廉价的小刀刀锋割下来的。在那早上,他彻底明白了修补地毯的所有诀窍。


他对我谈了非常多关於地毯的事,如他常说的,地毯代表着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他谈到亚洲某些地区有关编织地毯的古代习俗;整个村子的人聚在一起编织一张地毯;在冬天的夜晚,当所有的村民,老老少少全聚在一座大建筑物里,分组在地板上以某种传统制订下来次序或坐或站。然後开始每一组各自的工作;第一组从毛线当中挑出杂碎,第二组用棍棒敲打毛线,第三组梳齐毛线,第四组纺纱,第五组染色,第六组或可能第二十六组则编织实际的地毯。男人、女人、小孩、老头子以及老太婆,全都有自己传统的工作,而且所有工作的完成都伴随着音乐和歌唱,纺纱的妇女们手拿着纺锤,工作时跳着一种特别的舞蹈。所有的人虽然各自投入不同的工作,但全体的动作却像一个整体,在同一个节奏上。此外,每一个地区都各有自己特别的调子、歌曲以及舞蹈,这些全都关系於远古以来的地毯制作。

当他告诉我这些时,有个想法闪过脑子;或许地毯的设计与颜色和音乐有关,是音乐在线条与颜色中的表现;或许地毯是这音乐的记录,透过地毯上的音符歌曲就能传颂。对我来说,这种想法一点也不奇怪,因为我经常从一件复杂的设计中「看见」音乐。

从几次与G偶然的谈话中,对於G过去的生活我大致得到一些概念。

他的童年在中亚细亚的边界地带度过,生活在非常偏远,非常奇异几乎就像圣经描述的环境。充满无以计数的羊群,四处游走的流浪人,随时随地都会接触到各种奇怪的人士。他的想像力尤其深受Yezidis(魔鬼崇拜者)的影响,G从早年时期就深受他们令人难以理解的习俗与奇怪的信赖未知法则所吸引。他告诉我,当他还是个小孩时,就经常观察Yezidis男孩如何无法跨出画在地上的圈圈。

他在一个充满童话、传奇与传统的氛围中度过童年,在他的周遭,「奇迹」是真实的存在。他所听到的关於未来的预言,周遭人均深信不疑,後来也都应验了,这使他也跟着相信许多其它事物。


所有这些影响使他很早就在他内心产生了一种倾向,偏好各种神秘、难以理解以及神奇的事物。他告诉我,在他很年轻的时候就做了许多次深入东方的旅游,我永远无法确定这些故事中有哪些是真的。但正如他说的,在那些旅行当中,他又遇见许多现象,在在告诉他,这世上存有某种知识、某种力量远远超越人的一般可能性,也告诉他,人真的拥有催眠和其它神奇力量。他也告诉我,後来他离开家乡,朝向一个明确的目标开始旅行,去探索知识与寻找拥有这知识的人。而且,如他所说,经过了极大的困难,他与几位像他一样也在寻找奇迹的伙伴,找到了这知识的源头。

所有这些关於他的故事当中,有很多互相矛盾也很难令人相信,但我了解,不能以一般标准来要求他。有关他的一切,什麽也无法确定,他很可能今天说一件事,到了明天又完全是另一回事。然而,无论如何,永远都不能责怪他互相矛盾;人必须了解并将一切关连起来。


关於学校以及他在何处找到知识,无可置疑他已拥有,对这他却说得很少,而且通常都是很表面的。他提到西藏寺庙,the Chitral, Mount Athos, 波斯的Bokhara以及东土耳其的苏菲(sufi)学校;也提及不同支派的回教僧;但这些都是用非常不明确的方式讲的。

有一次在我们已成形的团体与G谈话当中,我问:「为什麽?如果古代知识已被保存,而且如果真存有一种 非常小心隐藏的知识,有别於或甚至超越了我们的科学与哲学,为什麽不让大众拥有?那样不是更可以对抗欺骗、邪恶以及无知?」
我想,这是每个人在第一次接触密意观念时通常会引起的一个问题。

「这问题有两种答案,」G说,「首先,这知识并没有被隐藏;第二,以它的特质而言就是无法成为大众所共有。我们先考虑第二个说法,随後我会证明给你们看。知识(他强调这字眼)其实远比一般人以为的,对那些能够吸收的人更是咫尺可及;整个问题在於人根本不要它或不能接受它。

「但最重要的必须先了解另一件事,换句话说,知识无法属於所有的人,甚至不能属於许多人,这是一个律则。你们不知道这一点,因为你们不了解知识就像世上其它东西一样,都是物质。它是物质,这意味它具有物质的一切特性,而其中第一个特性就是:物质永远是有限的。即使是沙漠的沙粒与海洋的水也都有其一定的、无法改变的数量。所以,如果知识是物质,那麽它就意味着在一特定时空下它有一定的数量。或许可以这麽说,在一特定时期内,比如一个世纪,人类有一定量的知识可供使用。但我们都知道,即使是从一般生活上观察,也能知道根据摄取数量的多少,人所拥有的知识物质其品质会有极大的不同。如果在一个地方有一个人或 一小群人摄取了大量的知识,它就产生非常好的结果;而摄取少量(也就是,一大群人每个都摄取),就完全产生不了结果,或甚至产生负面的结果,而与预期的相反。由此,如果定量的知识分配给数百万人,每个人收 到的都非常少,而这少量的知识改变不了任何东西,不管是他的生活还是他对事物的了解。而且,不管有多少人得到这少量的知识,在他们的生活中也一样改变不了什麽,只会使他们更难改变。


「但如果反之,大量的知识集中於一群少数的人,那麽这知识就会产生极好的结果。从这观点来看,知识保存在一小群人手中要比分散在大众来得有利。」

「如果我们拿一定量的黄金,决定将它镀於一些东西上,我们就必须知道或盘算清楚有多少东西能镀上这定量的黄金。如果想镀金的东西太多,它们就无法均匀镀上金子,会有斑点,看起来会更糟,还不如完全没有黄金;事实上,我们会失去我们的黄金。


「知识的分配正是基於这相同的原则,如果把知识给所有的人,没有人能得到任何东西。但如果保留给少数人,每个人得到的不只足以保存,甚至还能增加他所得到的。

「乍看之下,这理论好像非常不公平,也就是说,那些为了让其他人能得到更多份量而被知识拒绝在门外的人,他们的处境似乎显得非常悲惨,也非常不公平。但实际上完全不是这样;知识的分配一点也没有不公平。

「事实上是大部份的人根本不要任何知识;他们谢绝自己的一份,甚至连生活用途所需的那份配额都不要。这在人类集体疯狂的时代尤其明显,像战争、革命等等,那时的人类似乎连所拥有的些许常识都丧失了,而变成彻底的自动机器,整群整群的人将自己送上大规模的毁灭。换句话说,连保护自己的本能都丧失殆尽。基於此,大量的知识留了下来,也就是说,这些无人要的知识能够分配给那些重视它的人。


「这里面并没有不公平,因为那些获得知识的人,并不是从别人手中取得,他们并未夺取任何东西;他们只是收拾别人当成废物而放弃的东西。而且,如果他们不收拾的话,那些知识无论如何都会丧失。

「人收集知识得靠其他人放弃知识。
「在人类的生活历史当中,有些时期,常常正巧是文化与文明开始沦亡的时候,当大众无药可救丧失理性而开始摧毁数世纪甚至千年来所创造的一切文化。这种集体疯狂的时期,通常正好也是地质、气候以及类似的星球大变动,这时便释放出大量的知识物质,随後就必须进行搜集这些知识物质,否则它们就会流失。因此,搜集四散的知识物质经常是文化与文明开始毁灭与沦亡的时刻。

「这方面的问题很清楚,群众既不要也不寻求知识。而群众的领导人基於个人的利益,则会试图强化他们对一切新的和未知事物的恐惧和厌恶。人类生活中的奴性即建基於这种恐惧,甚至要想像这奴性所带来的恐怖都非常困难。我们一点也不了解人们逐渐丧失的是什麽。但若要了解这奴性的原因,光看人如何生活便绰绰有馀;组成他们存在的目标是什麽;他们欲求、热衷以及抱负的东西,他们所想的,他们所谈的,他们所侍奉的,以及他们所崇拜的东西。想想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人花钱在什麽东西上;甚至不提战争,只要想想最值钱的是什麽,最大的群众汇聚在那里。我们只要想一下这些问题,就会清楚人类就目前的德行以他们生活上的兴趣而言,根本不可能期望还会有什麽不同的东西。但正如我说的,事情不可能是别的。想像一下,整个人类一年配有半磅的知识,如果这知识分配给每个人,每个人所分到的是那麽少,他也只能待在他原来的愚蠢。但是,幸亏事实上极少人要这知识,那些取用的人便能得到(让我们假设)每个人一公克,因而获得变为更聪明的可能 性。整体人类就算他们非常渴望也没法一起变聪明,而且就算他们都变聪明也於事无补,因为世上存在某种平衡是不能被干扰的。

「这是就一方面而言,另一方面则如我前面说过的,事实上并没有人隐藏任何东西;根本没什麽神秘可言。但取得或传承真正的知识都需要极大的辛劳与努力,包括接受者与给予者。而那些拥有知识的人都会尽他们所能来传递与传播给最多的人,帮助人们接近它,让他们能作好准备来接受真理。但知识不能强加给任何人,如我说过的,如果我们不偏不依调查一般人的生活,他一天的生活如何打发,他感兴趣的东西是什麽,将会立刻显示:是否能责怪那些拥有知识的人蓄意隐藏,蓄意不给其他人,或不愿传授别人他们自己所知道的。

「任何想要知识的人必须自行作最初的努力,去寻找与接近知识的源头,利用赋予全人类(但一般大众通常不想见到或认识)的帮助与指示。知识不会自动来到那些不自行努力的人,人们对於一般知识都非常了解这点。但说到大知识,当他们承认它有可能存在时,又会有不同的期待。每个人都知道,比如说,如果一个人想要学中文,就必须努力工作好几年;大家都知道要掌握医药的原理需要五年,而研究绘画或音乐可能就需要十年以上的时间。然而,竟然还有理论认为人不需自行努力就能得到知识,甚至在睡眠中他们都能获得。对於为什麽知识无法接近人,这类理论正好造成一个额外的解释。同时还必须了解,光靠一个人独自努力,想在这方面达成什麽也不会有任何结果。人唯有靠那些知识拥有者的帮助才能达成,这在一开始就必须先了解,人必须从知道的人身上学习。」

在其後的团体聚会中,有一次G针对一个问题继续演绎他以前曾谈过的再生与来世的观念。
谈话始於当时在场的一个人问说:
「能不能说人拥有不朽?」
「有许多我们将之归属於人的特质,对其意涵我们都欠缺充分的了解,不朽便是其中之一,」G说,「其他这类的特质还有『个别性』,意指人内在的统一,一个『永不变的我』,『意识』与『意志』。所有这些特质都能属於人」(他强调「能」这字眼)「但这当然不意谓这些特质真的属於人,或属於每一个人。

「为了了解人目前是什麽,即目前的发展层面,就多少需要想像人能够是什麽,亦即他能达成什麽。唯有了解确实的发展顺序,人才会停止将目前所没有的特质归属於自己,这些特质只有在极大的努力与辛劳之後才能(或许)获得。

「依据古代的一个教学(在许多新旧体系中都还能找到这教学的痕迹),就『人』这字的完整意义上来说,一个达成完全发展可能性的人,实际上包含了四个身体。这四个身体是由变得越来越精细的物质所组成,它们彼此互相渗透而形成了四个独立的组织,彼此有明确的相互关系,却又拥有各自的独立行动。


「为什麽能存有四个身体的原因是,人类的有机体,亦即肉身,有个非常复杂的组织,在某些情况下一个新的、独立的组织能从中生长,为意识活动提供一个比肉身更方便也更容易反应的工具。在这新身体中显现的 意识能有完全的力量与控制来统治肉身。在这第二个身体中,某些情况下能生长出第三个身体,同样也有它自身的特质,在这第三身体中显现的意识,有完全的力量与控制来统治前两个身体;而且,第三身体所拥有获取知识的可能性是第一或第二身体难以达到的。在第三身体中,某些情况下第四个身体能生长,它和第三身体大大不同,就像第三与第二,第二与第一的不同一样。在第四身体中显现的意识能完全控制前三个身体与它自己。

「这四个身体在不同的教学中有不同方式的界定。」

G画了一张图表(复制如图表一)然後说:

「第一个是肉身,基督教的用语是『肉欲的』身体(carnal body);第二个,基督教称之为『自然的』身体(natural body);第三个是『精神的』身体(spiritual body);第四个在基督教和秘传基督教的用语上称为『神圣的』身体(divine body)。在通神论的术语中,第一个是『肉体』(physical body),第二个是『灵体』(astral body),第三个是『智体』(mental body),第四个是『因果体』(causal body 注:亦即此身体内含它行为的第一因,而自外於外在的因果,是随意之身体。)

第一身体 第二身体 第三身体 第四身体
肉 体自然身体 精神体 圣体
「车身」 「马」 「驾驶」 「主 人」
(身体) (感觉、欲望) (理智) (我、意识、意志)
肉身 灵 体智 体 因 果 体

(图表一)

「在某些东方教学用语中,第一个称为『车身』(身体),第二个称为『马』(感觉,欲望),第三个称为『驾驶』(理智),第四个称为『主人』(我,意识,意志)。」

「大部份体系与教学中都有可能找到上述认为人不只是个肉身存在的比喻和类比,但绝大部份的这些教学在类似的形式中重复阐释来自古老教义中的定义及区分时,却常常望却或忽略最重要的特徵,亦即:人并不是天 生就有更精致的身体,而且只有在内外条件都良好时,才有可能加以人为培养。

「『灵体』并不是人绝对必要的器具,它是极奢侈的东西,只有少数人能负担得起。没有『灵体』人一样能活得很好,他的肉身具备了一切生活所需的机能,一个没有『灵体』的人甚至还能产生一种非常聪明或灵性之人的印象,他不只可以欺骗别人,甚至能欺骗自己。

「这点更可见诸於『智体』和第四身体。一般常人并没有这些身体或相应的机能,但他经常认为(也让别人以为)他有,原因是,首先,事实上肉身用以运作的物质和组成高等身体的物质相同,只是这些物质尚未在他里面结晶;第二个原因是,肉身具有高等身体相类似的所有机能,虽然它们当然有很大的不同。只拥有肉身与拥有四个身体的人,他们的机能之间最主要的不同在於,前者肉身统治了其它所有的机能,换句话说,一切都受制於肉体,而肉体又受制於外在的影响。後者则全都由高等身体来控制与指挥。

「肉体的诸机能可以类比於四个身体的机能。」

G画了另一张图表(图表二),各代表肉体与拥有四个身体人的机能。

━ ━ ━ ━ ━ ━ ━ ━ ━ ━ ━ ━ ━ ━ ━ ━ ━ >
自动机器 欲望思想 由欲望而运作产生的
不同且互相矛盾的
依外在影响 由自动机器产生 由欲望进行 「意志」


< ━ ━ ━ ━ ━ ━ ━ ━ ━ ━ ━ ━ ━ ━ ━ ━ ━
肉体服从欲望与情感 服从思想与理智的情 思考机能 我,自我

而这两者又服从理智 感力量与欲望 服从意识与意志意识,意志

(图表二)

「在第一种情况中,」G说,「也就是关於人只有肉体的机能,是个依赖外在影响的自动机器,而另三个机能则依赖肉体与它所接收到的外在影响力;欲求或厌弃如『我要』,『我不要』,『我喜欢』,『我不喜欢』,亦即占据第二身体的机能是依赖偶发的冲击与影响,思想,亦即与第三身体相应的机能则是个完全机械的过程。『意志』并不存在於一般的机器人里面,他只有欲望?;一般所谓的坚强意志或软弱意志也只是持续较久或 较短暂的欲望与渴望而已。

「在第二种情况中,也就是关於四个身体的机能,其肉体的自动作用是依据其它三个身体的影响而定,此时不再是不和谐,也不再是由不同欲望所产生的、经常互相矛盾的行为,而会有一个单独的我,完整的、不可分割的以及永久的我;有单一性,主宰着肉体与其欲望,也能同时克服它的反抗与抵制。机械的思考方式也由意识来取代,同时也有了意志,亦即一种力量,它不仅仅是诸我经常矛盾的欲望,而是发自意识,也受制於唯一且永久的我。唯有这种意志才能称之为『自由』,因为它不受偶然的影响,同时也不能从外面来改变或扭转它。

「关於四个身体的机能,它们逐步的成长以及生成的条件,有个东方的教学以下列方式描绘:

「让我们想像一个容器或蒸馏器装满了各种的金属粉末,这些粉末彼此之间完全不相干,每一次偶然改变蒸馏器的方位,就会改变各粉末的相关位置。如果摇动蒸馏器或用手拍打它,那麽原来在上面的粉末就可能跑到容器的下面或中间,而在下面的可能就跑到上面去,这些粉末的位置不会永久不变。在这情况下,没有任何东西是永久不变的。这正是我们心理生活的一个写照,在每一刻,新的影响力都会改变粉末的位置,原在上面的粉末可能就会由另一种完全相反的粉末来取代,科学把这种粉末的状态称为机械的混合状态。在这样的混合中各种粉末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就是不稳定与变异。

「在这样的机械混合状态中,粉末之间的关系不可能稳定。但粉末有可能融合;粉末的天性有这可能。要做到这点,一种特别的火必须在蒸馏器下方点燃,透过高温将粉末融化,最後将它们融合在一起。透过这种方式融合,粉末就会在一种化合的状态中,此时那些简单的方式就不再能分开它们或改变它们的位置,容器中的东西变成不可分割的『单一个体』(individual),这就是形成第二身体的一个写照。用来达成融合的火是由『摩擦』产生,这又是透过人里面的『是』与『否』之间的争斗所产生。如果一个人屈服於他所有的欲望或诱惑,他的里面就不会有任何争斗,也就没有『摩擦』,没有火。但如果他为了达成一个明确的目标而奋力推开会阻碍他的欲望,那麽他就会创造出火花,逐渐地这火花会转化他的内在世界成单一的整体。


「让我们回到前面的例子,经由融合而成的化合物具有某些特质,某种特定的重力,特定的电子导性等等。这些特质组成了目标中的特性,但经过工作它之後,这些特性的量便有可能增加,也就是说,这化合物有可能具有原先所没有的性质,它可能带有磁性,也可能带有放射性等等。

「使这化合物获得新特性的过程,相当於第三身体的形成,以及由第三身体协助而获得新知识与新能力的过程。


「当第三身体已经形成,也获得了所有它该有的特性、能力以及知识之後,依然还有如何将这些知识与能力固定下来的问题,因为使它带有新特性的某种或其它影响力都有可能将这些特性取走。但透过对三个身体的一种特别工作,这些获得的特性就有可能成为第三身体的永久拥有物,而不会再被取走。

「将这些获得的特性固定下来的过程即相当於第四身体的形成。


「只有拥有四个完全发展的身体的人,才能称之为『人』----就人这字真正意思而言。这些特性之一就是永生不朽,所有的宗教与古代教学都含有这构想:透过第四身体的获得,人获得永生;它们都含有对获得第四身体(永生)方法的指示。

「与此相关的,某些教学将人比作一楝有四个房间的屋子,人住在其中一个最小也最寒酸的房间里,而且直到有人告诉他之前,他一点也不怀疑是否还存有其它装满宝藏的房间。当他知道这件事之後,他便开始寻找这些房间的钥匙,尤其是最重要的第四个房间。当人找到进入这房间的路时,他就真的成为房子的主人,也唯有如此之後,房子才能完全且永久属於他。


「第四个房间赐给人永生,所有宗教的教导都力求展示走向永生的道路。道路有非常多种,有的短一些,有的长一些,有的困难一些,有的容易一些,不过毫无例外的,全都导向或努力朝一个方向走,也就是走向永生。」

在下一次聚会中,G由前一回未完的话题开始。
「上次我说过,」他说,「永生不朽并不是人天生的特质,但人能获得永生。所有存在的与一般所熟知得到永生的道路可以分成三种:
1 苦 行 僧 之 路。
2 僧 侣 之 路。
3 瑜 珈 之 路。」

「苦行僧之道是条与肉身争斗之路,是工作第一个房间的路,这是条漫长、困难且不确定的路。苦行僧努力发展身体的意志来控制身体,这得透过极痛苦的方法,透过折磨身体才能达成。整个苦行僧的路上包含了各式各样、令人难以相信的、困难的身体练习。苦行僧或者以同一个姿势不动站上好几个小时、几天、几个月或几年;或者坐在无遮蔽的石头上伸长他的双臂,在烈日下,在雨中,甚至在雪中;或者以火来折磨他自己,将他的双脚放进蚁堆中等等。如果在他里面发展出所谓的身体意志之前,他尚未致病或死去,那麽他就到达了第四个房间,或达成了形成第四身体的可能性,但他的其它机能----情感的,理智的----仍未发展。他得到了意志,但他没有任何东西能运用它,他无法利用它来获取知识或满足自己,一般而言,他要开始新的工作也已经太迟。

「但有苦行僧学校的地方就会有瑜珈的学校,瑜珈修行者通常会睁只眼注意苦行僧的动向,如果一个苦行僧在他尚未太老之前就已达成他所渴望的,他们就会把他带进一所瑜珈学校,在那里他们先治疗他同时保留他的动作能力,然後开始教育他。一个苦行僧必须像个婴儿一样学习走路与说话,但他现在拥有意志,这意志曾经克服了在路上种种不可思议的困难,这意志或能帮助他克服求道路上第二部份的各种困难,各种困难的意思指的是发展理智与情感的机能。

「你们无法想像苦行僧所经历的苦难,我不知道你们是否看见过真正的苦行僧,我看过许多;例如在印度一间寺庙中庭我见到一个,甚至还在他身旁睡了一夜。整整二十年,日日夜夜他都用手脚的指尖站立,他不再能伸直身体,他的学生们抬着他从一地到另一地,抬到河边帮他洗涤,就像洗一个无生命的东西似的。但这并不是立刻就达成的,想一想他必须克服的,以及为了达到这境地他所必须忍受的折磨与痛苦。


「一个人会变成苦行僧并不是因为他了解这条道路的可能性与其结果,也不是因为宗教的情感。在有苦行僧存在的东方国度里,一般百姓都有个习俗;如果有什麽幸运的事发生了,就会答应将生下的小孩送给苦行僧。此外,苦行僧通常也会领养孤儿,或是向贫穷的父母购买小孩,这些小孩成为他们的徒弟而模仿他们,或被迫模仿他们,有些只是外在地模仿,但有些随後自己也变成了苦行僧。

「除此而外,其他成为苦行僧的人,都只是被他们见到的某个苦行僧所吸引,在寺庙中的每一个苦行僧附近,都能看见有人在模仿他,以同样的姿势坐着或站着,当然不会持续很久,但通常也都有好几个小时。有时只是有个人正巧在节庆的日子走进寺庙,开始模仿某个特别吸引他的苦行僧,就再也不曾回家,而加入苦行僧的徒众,然後,随着时间的过去,他自己也变成一个苦行僧。

「你们必须了解,我所说的『苦行僧』是带有引号的。在波斯,苦行僧只是意指一个乞丐;而在印度,有一大堆骗子(变戏法的人)自称是苦行僧。在欧洲,尤其是那些有学识的欧洲人,经常将苦行僧的名称套在瑜珈修行者身上,就像称呼各种的流浪僧人为僧侣一样。


「但实际上,苦行僧之路,僧侣之路,以及瑜珈之路都完全不同,到目前为止,我谈了苦行僧,这是第一条路。

「第二条路是僧侣之路,这是条信仰之路,宗教情感或宗教牺牲之路。一个人只有在非常强烈的宗教情感与宗教想像之下,才能成为一个僧侣 ---- 就这字真正意思而言。僧侣之路同样非常漫长与艰辛,一个僧侣花费数年甚至数十年来跟自己争斗,但所有他的工作都集中在第二个房间,第二个身体,也就是情感。他的其馀情感全都服从一个情感,也就是信仰。在他里面他发展统一性,意志征服了情感,以这方式达到第四个房间,但他的肉体以及他的思考能力尚未发展,为了能运用他所获得的,他必须发展他的身体与思考能力,这必须透过新的牺牲、新的苦难、新的舍弃方能达成。一个僧侣必须成为一个瑜珈修行者与一个苦行僧,但极少人能达到这个地步;甚至更少人能克服所有的困难,他们大部份在这之前就死了,或者只在外表上成为一个僧侣而已。

「第三条道路是瑜珈之路,这是条知识之路,理智之路。瑜珈之路是以知识的方法来工作第三个房间并努力进入第四个房间。瑜珈修行者达到第四个房间是透过发展他的理智,但他的身体与情感都尚未发展,就像苦行僧与僧侣,他无法运用他所达成的成果,他知道一切但什麽也不会做。为了能做,他必须能掌控他的身体与情感,也就是掌握第一与第二个房间。为了做到这,他必须重新设定工作,重新透过延长努力的方式来获得成果。在这情况下,虽然在了解自己的位置上他知道自己欠缺什麽,知道他必须做的是什麽,以及他必须走上那个方向等等,在这些方面他是占了点优势。但正如同苦行僧或僧侣之路,在瑜珈路上极少人达到这层了解,也就是说在他的工作上知道将往那里去的层面。有非常多的人停在一个特殊的成就上而不再前进。


「上述这些道路彼此之间也因徒弟与老师或领导者的关系而有所不同。
「在苦行僧之路上,就老师这词的真正意思而言,根本没有所谓的老师。在这情况下,老师并不教导,而只是做一个范例,学生的工作就只是模仿老师。

「在僧侣之路上,一个人有一个老师,他的部份责任及部份工作,就是对老师完全的信奉,完全顺从他,皈依他。但僧侣之路主要是信仰上帝,爱上帝,不断努力服从上帝,虽然是以他所了解的上帝来服侍上帝,其中或许会有很多主观与矛盾。

「在瑜珈之路上,没有老师一个人什麽也不能做,而且最好什麽都不要做。开始时他必须像苦行僧一样模仿他的老师,像僧侣一样相信他。但随後一个人在瑜珈的路上逐渐变成自己的老师,他学习老师的方法,逐渐学习用在自己身上。


「但所有这些道路,苦行僧、僧侣以及瑜珈有个共同点,它们都从最困难的事情开始,要完全改变生活,弃绝一切世俗事物。一个人必须放弃他的家庭,如果他有家的话,弃绝一切娱乐、执着与生活责任,而走进沙漠或寺庙或一所瑜珈学校。从第一天就开始,从他上路的第一步,他就必须对世俗死心;唯有如此,他才能够希望在其中一条路上达成什麽。

「为了抓住这教学的本质,就必须清楚了解,道路是发展人之潜能唯一可能的方式,这也显示出发展是如何困难与稀少。发展这些可能性并不是个律则,人类的律则在於机械性的影响范围(『机器人』的状态)当中。发展潜藏可能性的道路是违反自然以及违反上帝之路。这解释了各种道路的困难与排斥性,道路小而且窄,但同时也唯有靠它们才有可能达成任何成果。在一般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当代的生活,道路是个狭小而完全无法察觉的现象,从生活观点看来,道路根本不需存在。但在这小小现象里,本身就包含了一切发展人所具有的潜能。道路是和日常生活对立的,是建基於其它的原则与服从其它的律则,并在这其中存有它们自己的力量与意义。在日常生活中,甚至在一个充满科学、哲学、 宗教或社会福利的生活当中,甚至也没有任何潜藏於道路中的东西能提供发展的可能性。道路使人走向(或应该走向)永生不朽。日常生活,就算是最好的情况,只使人走向死亡而不会有任何其它东西。如果还认为不需要它们的帮助人也有可能进化,那麽,这道路的意义就不可能被了解。

「一般而言,人很难信服这个想法;对他而言这似乎是夸大、不公且荒谬,他对『可能性』的了解少得可怜,他幻想着,如果他里面要是有任何可能性,它们就一定会被发展,而且,在他周遭的环境中也一定有发展 它们的方法。不管是全盘否定或承认他自己内在有任何可能性,一般人都倾向相信这些可能性无可避免会自行发展。对於他的可能性或许会全部停留在未发展而消失的这个想法很难让他接受。从另一方面来看,他也很难接受发展需要他付出极大的努力与忍耐。事实上,如果我们拿那些既不是苦行僧、僧侣也不是瑜珈修行者,以及那些我们可以确信永远不可能成为苦行僧、僧侣或瑜珈修行者的人,我们也可以确切不疑地说,他们的可能性不可能也不会被发展,为了能掌握接下去所要谈的,这点必须清楚了解。


「在一般文化生活中人的处境,即使是个知识份子,想要寻找知识都是无望的,因为在他四周的环境中,并没有类似的苦行僧或瑜珈学校,而西方的宗教已退化到有很长一段时间已无任何生机。各式各样的神秘主义(occult)与神秘学会(mystical societies)以及以精神主义为名的无知实验等等,根本不会产生什麽结果。

「要是第四道的可能性不存在的话,人的处境可就真的毫无指望了。


「第四道并不需要退隐到沙漠中去,并不需要人放弃与拒绝他先前生活的一切。第四道比瑜珈之道开始得更远,这意味着人必须为第四道先行作好准备,而且这准备必须在日常生活中求得,同时又必须是非常严肃,必须同时顾及许多不同的方面。不只如此,一个人还必须生活在适合工作第四道的条件中,或者至少要在一种不会使工作成为不可能的环境中。必须要了解,一个人的内在与外在的生活都有可能产生第四道不可能超越的障碍。还有,第四道没有一定的形式,像苦行僧、僧侣与瑜珈之道那样。首先,它必须被找到,这是第一个考验,它不像其它三道那麽有名,有很多人根本没听说过第四道,还有很多人否定第四道的存在或它的可能性。

「同时,第四道的开始比苦行僧、僧侣与瑜珈之道要来得容易些。在第四道上有可能随着这条路工作而同时待在平常的生活条件中;继续平常的职业,保留原有的人际关系而不弃绝任何东西。相反的,一个人在工作自己的起点时所置身的环境,也就是说,第四道找到他时的生活条件,是他工作的最好可能性,这无论如何都是他工作的起点。这些条件对他来说是自然的,这些条件就是他自己,因为一个人的生活与生活条件和他这个人很有关系。任何与生活造成的条件有所不同,对一个人来说就是刻意造作的,而在这造作的条件下,第四道的工作就不可能同时触及他素质的每一面。


「幸亏如此,第四道同时影响人的素质每一面,同时工作三个房间,苦行僧工作第一个房间,僧侣工作第二间,瑜珈修行者工作第三间。在到达第四个房间的路上,苦行僧、僧侣与瑜珈修行者在身後留下许多未完成的事情,他们无法运用他们所达成的事物,因为他们不是全部机能的主人。苦行僧是他身体的主人,但不是情感与理智的主人;僧侣是他情感的主人,但不是身体与理智的主人;瑜珈修行者是他理智的主人,但不是身体与情感的主人。

「第四道与其它道之不同在於它对人要求的原则是了解。人必须不做任何他不了解的事,除非有老师指导与监督下的实验。一个人对其所为了解越多,他努力的结果便越大,这是第四道的一个基本原则,工作的结果与工作的意识状态成正比。在第四道上不需要『信仰』;相反的,任何信仰都抵触第四道。在第四道上人必须要能满足於自己被告知的真相,而且,直到他满意之前,他都可以不做任何事。


「第四道的方法在於:在工作一个房间时便同时在另两个房间做些相关的事 ----也就是说,工作身体时也 同时工作理智与情感;工作理智时也同时工作身体与情感;工作情感时也同时工作理智与身体。这之所以能达成,都幸亏在第四道能运用某种苦行僧、僧侣与瑜珈之道难以获得的知识,这知识使得同时工作三个方向成为可能。一整套身体、理智与情感并行的系列练习都效劳这个目标。另外,在第四道上,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将工作个人化,也就是说,每个人只能做需要做的事,而不做对他无用的事。这是因为事实上第四道省掉一大堆不必要,以及道路留下的传统事物。

「因此,当一个人在第四道上获得意志,他便能运用它,因为他已获得对身体、情感与理智等全部机能的控制,此外,由於平行且同时工作素质的三个方面,他还节省了很多时间。


「第四道有时称为狡猾之路,『狡猾者』知道一些苦行僧、僧侣与瑜伽修行者所不知道的秘密,至於『狡猾者』如何得知这秘密-----没有人知道。或许是他在一些老书里找到,或许是他继承来的,或许是他买来的,或许是他从某人那儿偷来的,这些都没什麽差别。『狡猾者』知道这秘密,且由於这秘密的帮助,使他凌驾了苦行僧、僧侣以及瑜珈修行者。

「在这些道路中,苦行僧的作法最不成熟;他知道非常少,了解也非常少。让我们假设,他在历经一整月激烈的折磨之後,内在发展出某种能量与某种物质,造成某种的改变。他完全盲目地做,闭着双眼,既不知目标也不知後果,纯粹只是模仿别人。


「僧侣比较知道他要什麽;他被宗教情感、宗教传统、成就以及救世的欲望引导;他信任他的老师,老师会告诉他做些什麽,他相信他的努力与牺牲都是『取悦上帝』。让我们假设,他透过一星期的斋戒、持续不断祈祷、苦难等等能达成苦行僧花一个月折磨自己所发展出来的东西。

「瑜珈修行者知道得更多,他知道他要什麽,他知道他为什麽要,他知道如何才能得到,例如他知道,为了达成目标,必需在他里面制造某种物质。他知道这物质在一天之内,透过某种头脑练习或集中意识便能产生,所以他将注意力放在这些练习上,一整天不允许自己有一丝其它的想法,因而得到他所需要的。以这方式瑜 珈修行者只花了一天便得到相同的东西,相较之下,苦行僧得花一个月而僧侣得花一星期。


「但是在第四道上,知识要来得更为精确与完善。一个走上第四道的人完全清楚知道他需要什麽物质来达成目标,也知道这些物质能够从体内产生,经由一个月的身体痛苦,一星期的情感折腾,或一天的头脑练习-----而且,如果知道怎麽做的话,这些物质还能从体外引进。因此,他不用像瑜珈修行者那样花一整天在练习 上,像僧侣花一星期祈祷,或像苦行僧折磨自己一个月。他只是准备一小粒药丸吞下,其中含有一切他想要的物质,以这方式,他不用耗费时间就达成所要的结果。

「还必须做进一步说明,」G说,「除了这些适当且正统的方法之外,还有其它人工的方式可产生暂时性的结果,而且错误的方法甚至也能产生永久性的结果,只不过是不良的结果。在这些其它的方法上,人也在寻找第四个房间的钥匙,有时也会找到,但他在第四个房间里所发现的是什麽,还没有人知道。

「有时也会发生第四房间的门被人为的万能钥匙打开,在这情况下,房间里很可能证明是空的。」

G说到这打住。

在接着的其中一次谈话中,我们又触及道路。
「对一位西方的文化人来说,」我说,「当然很难相信一个无知的苦行僧,一个天真的僧侣,或一个从生活中隐退的瑜珈修行者可以走在发展的路上。而一个受过教育的欧洲人,握有『精确的知识』与一切最新的方法和调查,却没有任何机会,只是在毫无出路的循环当中打转。」

「没错,那是因为人们相信进步与文化,」G说,「根本就没有进步这档事,一切都一样,正如数千年、数万年之前,外在形式改变了,本质没变,人还是一样。『文明人』与『文化人』和最无知的野蛮人有着完全一样的兴趣,现代文明建基於暴力与奴役以及美丽的词藻,但所有这些关於『进步』与『文明』的美丽词藻,都只是词藻而已。」


这些当然对我们产生特别深刻的印象,因为那是在1916年,当代『文明』最新的表现正以一场前所未有的战争形式,不断增长与发展,牵引着越来越多,数以百万计的人到它的轨道上。

我想起在这次谈话之前几天,我在Liteiny看见两辆超大的卡车上,装满了一层楼高的、新的、尚未喷漆的木制杖。为了某些原因,我深受这些卡车所震惊,在这些堆得像山一样高、为那些尚未被截断的腿所制造的杖。我不由得想像这些卡车肯定也跑在柏林、巴黎、伦敦、维也纳、罗马以及康士坦丁堡等等。所有这些城市我几乎都了若指掌也深深喜爱,因为它们都是那麽不同,彼此互补又相反。现在却彼此成了仇家,也对我极不友善。它们为仇恨与罪恶的墙所阻隔。


我将这些卡车装载的杖以及我对它们的想法,在聚会忠告之我的伙伴。

「你还能期待什麽?」G说,「人是机器,机器必然是盲目无意识的,他们不可能会是其他的,他们所有的 行动都必须依据他们的天性,一切都是发生的,没有人做任何事。『进步』与『文明』在真正的字意上,只能是有意识努力的结果,它们不能是无意识机械行为的结果,而且,机器里那里还会有什麽有意识的努力?如果一部机器无意识,那麽,一百部机器也不会有意识,因此,一千、十万或百万部机器也一样。百万部机器的无意识行动必然产生的结果是破坏与毁灭。这正是一切邪恶所在、无意识不由自主的表现。你们还不了解,也还无法想像所有这些邪恶的後果,但这只是迟早的事,时间到了你们就会了解。」

到此,就我所记得的,结束了这话题。
离线五味子
发帖
60
开心币
0
好评度
528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02-09-08
探索奇迹(2)-人的四个身体
第二章:人的四个身体

在圣彼得堡,夏天就在例常的文字工作中渡过;为我的书准备新的版本,校对等等。这是个可怕的1915夏日,带着逐渐阴沈的气氛,尽管我付出所有的努力也无法放松自己。战事此刻正在苏俄领土上进行且逐渐接近我们,一切都在开始动摇,隐藏的自毁行动已经在俄罗斯的生活上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一场「力量的考验」正在测试我们。印刷工人不断罢工,我的工作被迫终止。我开始认为,在完成我的计划之前大灾难一定会降临我们。但我的思绪却经常回到在莫斯科的谈话。记得有几回事情变得特别困难时,我对自己说:「我会放弃一切到莫斯科去追随G。」每一次这样想时,我就会感觉轻松一些。

时间一天天过去。有一天,那已经是秋天,有人叫我接电话,我听到G的声音,他已来到圣彼得堡要逗留几天,我立刻前往见他。他一边跟别人谈着各式各样的话题,一边就像在莫斯科那样对我说话。

第二天当他离去时,他对我说他很快会再来。就在他再次来访时,我告诉他在圣彼得堡我所叁与的某个团体,在那儿,不论是战争还是心理学,任何可能的话题都会讨论。他说,结识这类团体或许有用,因为他想在圣彼得堡开始类似在莫斯科指导的工作。

回莫斯科时他答应两星期内回来。我对几位朋友提到他,之後我们开始等待他的到来。

他再回来时虽然逗留的时间很短,但我还是介绍了几位朋友给他。关於他的计画和意图,他说他想在更大的尺度上组织他的工作;公开演讲、安排一系列的实验以及示范,吸引一些在多方面更有准备的人前来加入他的工作。这让我想起在莫斯科听到的某一个部份,但我并不十分了解他所提的「实验」与「示范」是什麽;这要到後来才变得清楚。

我记得有一次,照例与G在Nevsky街上一间小咖啡店里的谈话。

G告诉我一些细节,关於组织工作团体以及团员在工作中的角色。有一两次他用了「密意」这字眼,那是先前不曾听他提过的,我有兴趣想要知道他会怎麽解释它。但当我试图打断并问他「密意」指的是什麽时,他却避而不答。

「这并不重要;嗯----可以随你喜欢去称呼它,」他说,「那不是重点;重点是,一个『团体』是一切事物的开始,一个人做不了什麽事,也达成不了什麽。一个团体加上一个真正的领导人能做更多,一个人永远做不到的事,一群人就能做到。

「你并不知道你自己的情况。你在监狱里,如果你是个通晓事理的人,你所能渴望的就只有逃离。但要如何逃?必须在墙角挖地道。一个人做不了什麽,但让我们假设,有十个或二十个人----如果他们轮流工作,并且彼此掩护,他们就能完成地道而逃离。

「还有,如果少了那些以前曾经逃离过的人的帮助,没有人能逃离监狱,只有他们能说哪种方法有可能逃离,或什麽方式能传送工具、锉刀或任何可能需要的东西。一个囚犯独自不可能找到这些人或接触到他们,一个组织是必须的,缺少一个组织什麽也不能达成。」

之後,G经常会在他的谈话中重提这「监狱」与「逃离监狱」的例子,有时他会以这作为开场白,然後谈到 他最喜欢的说法,说一个在监狱中的人,无论何时,如果有逃离的机会,首先他就必须明白他是在监狱中,只要他不明白这点,只要他认为他是自由的,他就没有任何机会。没有人能用强迫的方式,违反他的意愿,违抗他的渴望来帮助他或让他自由。如果自由是可能的,那也只有在极大的辛劳与努力之後才有可能,而且最重要的是,朝向一个明确目标有意识的努力。

逐渐地,我介绍了越来越多的人给G,每次他来圣彼得堡,我就安排交谈与演讲由他来叁与。或在一些私人 的住所,或在一些当时存在的团体,通常有三十或四十个人会来。在1916年1月之後,G开始定期每两个礼拜来访圣彼得堡,有时他会带一些莫斯科的学生来。

关於这些聚会的安排方式我并不十分了解,对我而言,G似乎制造了大量不必要的困难。例如,他很少让我 事先安排聚会,一场正式聚会结束时,通常会宣布G第二天将回莫斯科。但到了第二天早上,他又会说他决定留下直到晚上;一整天就在咖啡店渡过,想见他的人就到咖啡店来,只有到了晚上,在我们平常开始聚会之前一小时或一小时半,他才对我说:「晚上何不来个正式聚会?打电话给那些想来的人,告诉他们,我们将会在某某地方。」

通常我立刻就会冲到电话亭,但是,当然,在晚上七点或七点半,每个人都早有安排,我只能召集到很少的人。有些住在圣彼得堡市外的人,像Tsarskoye等地区的,就没办法来到我们的聚会。

随後我的了解与当时的看法有极大的不同,G的动机变得较为清楚。他绝不让人容易熟悉他的构想,相反的,他认为,唯有透过克服困难(不论是如何无关或意外),人们才会重视他的构想。

「人不会重视来得容易的东西,」他说,「如果他已经感觉到什麽,相信我,他会整天坐着等电话,以防万一他会接到邀请,或者他自己会打电话查询。至於那些期待受邀,或事先得到邀请以便可以安排时间表的人,就让他们继续期待罢。当然,对那些不住在圣彼得堡的人,这当然很困难,但我们帮不上忙。或许以後我们会定下确定的聚会日期。目前我们不可能这麽做,人们必须对他们所听到的表示自己的态度与评价。」

所有这些加上很多其它的,我那时都还半信半疑。但一般来说,那时G在演讲中所说的,包括聚会和聚会外的,越来越引起我的兴趣。

在这些聚会中,有一回有人问及轮回再生的可能性,以及能否相信与死者沟通的事。

「很多事情都有可能,」G说,「但必须了解人在生前和死後的素质(being)。如果死後真的还存在,其质地也有可能很不一样。就『机器人』来说,所有的事情都依赖外在的影响,一切都是发生的。他现在是某个人,下一刻是另一个,再下一刻又是另一个,这样的他根本不会有什麽未来;他被埋了,就只是这样,尘归尘这说法很适合他。

「要能论及任何一种来世,就必须有某种确实的结晶,人内在质地的某种融合,某种不受影响的自主性。如果人里面有任何能够抵抗外来影响的东西,那麽,正是这东西本身可以抵抗肉身的死亡。但想一想你们自己,当人割到手指就昏厥或忘记一切,他里面还会有什麽能忍受肉身的死亡?

「如果人里面有些东西,他就有可能幸存;如果没有,就没有东西能继续存活。但就算有东西幸免於难,他的未来依然有可能很不一样,在某些结晶较为完全的情况下,才或许有可能在死後『转世投胎』。在另一种情况下,才有人们所谓的『存在於彼岸』(existence on the other side)。在这两种情况中,生命的延续都是在『灵体』当中,或者说,是靠『灵体』的帮助。

「你们都知道『灵体』指的是什麽,但你们原先所熟知的体系,认为所有人都有『灵体』,就完全错了。事实上所谓的『灵体』是透过融合方式获得的,也就是说,透过极辛苦的内在工作或奋斗,并不是人天生就有的,也只有极少数的人能得到『灵体』。如果它形成了,就有可能在肉身死亡之後继续生存,也有可能在另一具肉身中再生,这就是『转世投胎』。如果它没再生,那麽,随着时间过去,它也会死去;它并不是永存不朽,但它能在肉身死亡之後存活很长一段时间。

「融合,内在统一,都是经由『摩擦』的方式获得,透过人内在『是』与『否』的争斗。如果人活着而没有内在争斗,如果一切事物都在他里面自行发生而没有对立,如果他被拉到哪儿就到哪儿,或只是随风摆荡,那麽他就会停滞在他原来的模样。但如果他里面开始一个挣扎,尤其是这挣扎有一明确的方向,那麽逐渐地,一些不变的特质便自行形成,他开始『结晶』。但结晶有可能在一个对的基础上,也可能在一个错误的基础上。『摩擦』,『是』与『否』之间的争斗,可以很容易在错误的基础上进行。例如,狂热信仰某些构想或『恐惧罪恶』,这些都能引发『是』与『否』之间极强烈的争斗。而人有可能在这样的基础上结晶,这样的人将不会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为了能进一步发展,他必须重新融化,而这也只能透过极痛苦的过程方能达成。」

「结晶有可能在任何基础上,譬如说,一个盗贼,一个真的、很好的正牌强盗,在高加索我认识一些这样的强盗,他会在路边的大石头後面,拿着枪一动也不动站上八个小时。你们能这麽做吗?要知道,在他里面随时都有挣扎,他感到又渴又热,苍蝇一再叮扰他,但他站着不动。另一个例子是个僧侣,他害怕魔鬼;一整夜他用头撞地板同时祈祷,如此结晶达成了。人在这样的方式中能产生极大的内在力量,他们能忍受折磨,他们能得到他们想要的。这意味着此时在他们里面有些稳固不变的东西,这样的人能成为不朽,一个这样的人成为一个『不朽之物』(immortal thing),虽然有时候在他里面能保有相当的意识,但又有什麽好处?即使如此,却也必须记住这极少发生。」

当天晚上我回想G的谈话,让我惊讶的是,对於G的说法,许多人所听到的竟然完全不同;有些人只会注意(也只记得)他次要的论点,而忽略了G所谈及的基本原则,只有极少数的人会在G所谈的重点上提出问题,其中有个问题还留在我的记忆中。

「有什麽方法可以引发人内在『是』与『否』之间的争斗?」有人这麽问。
「牺牲是必要的,」G说 ,「如果什麽都不牺牲,就什麽也得不到,而且,要牺牲的必须是在那时刻而言是珍贵的东西。要牺牲很长一段时间以及牺牲很多,但并不是永远,这一定要了解,因为这经常被误解。牺牲只在结晶过程中才需要,其後人可以拥有一切他想要的东西,不再有任何律则规范他,因为他就是自己的律则。」

在听我们演讲的人当中,有一小群人逐渐组织起来,他们不曾错失任何一次聆听G的机会,并且G不在时他们也会聚在一起,这便是第一个圣彼得堡团体的开始。

那段时期我与G相处颇多,也开始比较了解他。人会讶异於他内在的单纯与自 然,而忘记他对我们而言象徵着奇迹与未知。更甚者,人会非常强烈感受到他里面完全没有任何热情或欲望想要制造一个印象。此外,人会觉得他的所作所为并没有任何个人兴趣在其中,一种对轻松舒适的完全不顾,以及一种在工作(不论是什麽工作)中毫不保留自己的态度。

有时他喜欢与一群人在一起兴高采烈;他喜欢安排盛宴,买大量的酒与食物,但实际上他通常既不吃也不喝。许多人得到的印象是,他是个美食者,是个喜欢一般美好生活的人。对我而言,这似乎是他经常想要创造的印象,虽然我们全都看见这只是「表演」罢了。

对於G这种「表演」,我们的感觉特别强烈,在我们当中,我们常说,我们不曾也永远不会看清他。任何其他的人如果有那麽多的「表演」,一定会产生一种虚假的印象,但在G的「表演」中却产生一种强而有力的印象,虽然如我前面提到的,他并不是一直都那样;但有时也未免太多了。

特别吸引我的是他的幽默感与没有任何自命「神圣」,或炫耀他所拥有的「奇迹」力量。虽然我们确信他拥有知识与能力创造心理上不凡的氛围,但他却常常讥笑那些期待他制造奇迹的人。

他是个非常多才多艺的人,他知道一切也能做所有的事。有一回他告诉我,他从东方旅游中带回许多地毯,其中有些是复制品,有些从艺术观点来看则没什麽特别价值。而在他来访期间,他发现圣彼得堡的地毯卖价要比莫斯科来得高,因此每次他来都会顺便带一捆地毯来卖。

根据另一个说法,他只是在莫斯科的Tolkutchka购买,然後带到圣彼得堡出售。

我并不完全了解他为什麽这样做,但我觉得这与「表演」的构想有关。

这些地毯的贩卖本身非常可观。G在报纸上登了一则广告,结果各式各样的人 都跑来买地毯。在这情况下,他们当然视他为一个平凡的高加索地毯商人。当他和来的人交谈时,我通常会坐着看好几个小时,看到他有时会玩弄他们的软弱面。

有一天,若不是他另有急事,就是已经厌倦了扮演地毯商人;有位妇人(很明显既有钱又贪心)正在为她所挑的一打上好地毯拼老命杀价。对於她在屋内挑选的所有地毯G只出四分之一的价钱,一开始她自然十分惊讶,但随後又开始继续 杀价,这时G笑了,说他要考虑考虑,第二天才答覆她。但第二天他已不在圣彼得堡,那位妇人什麽也没得到。

这类事几乎每次都会发生。利用这些地毯,以旅行商人的角色,他给人的印象又是一个伪装的人,一种Haroun-Raschid,或在童话故事中戴隐形帽的人。

有一次,那时我不在那里,一个冒牌的「神秘学家」来见他。这位神秘学家在圣彼得堡的降神术圈子里占有一席之地,随後在布尔什唯克的统治下他成了一名「教授」。他说他听到很多传闻关於G以及他的知识,因此想来结识结识。

G,如同他告诉我的,扮演了一位正牌商人的角色,以强烈的高加索腔调说着破烂的俄语,他开始让「神秘学家」确信自己搞错了,他只会卖地毯;而且,他立刻开始摊开一些地毯推销给他。
「神秘学家」走了,完全相信自己被朋友们愚弄了。
「很明显这家伙身上一文不名,」G说,「要不然我一定会从他身上榨出一些钱来买地毯。」

有位波斯人常来帮他修补地毯。有一天我注意到G非常专注盯着这位波斯人如何修补。
「我想要知道他怎麽做,这我还不够了解,」G说,「你看到他拿的钩子没? 整个窍门就在那只钩子上,我想买下它,但他不肯卖。」

第二天我来得比平常要早些,G正坐在地上修补一张地毯,完全像波斯人所做 的那样,在他四周撒满了各种颜色的毛线,他手上拿着的是和我看到的波斯人拿的同样的钩子,很明显他是用一把普通的锉刀,从一把廉价的小刀刀锋割下来的。在那早上,他彻底明白了修补地毯的所有诀窍。


他对我谈了非常多关於地毯的事,如他常说的,地毯代表着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他谈到亚洲某些地区有关编织地毯的古代习俗;整个村子的人聚在一起编织一张地毯;在冬天的夜晚,当所有的村民,老老少少全聚在一座大建筑物里,分组在地板上以某种传统制订下来次序或坐或站。然後开始每一组各自的工作;第一组从毛线当中挑出杂碎,第二组用棍棒敲打毛线,第三组梳齐毛线,第四组纺纱,第五组染色,第六组或可能第二十六组则编织实际的地毯。男人、女人、小孩、老头子以及老太婆,全都有自己传统的工作,而且所有工作的完成都伴随着音乐和歌唱,纺纱的妇女们手拿着纺锤,工作时跳着一种特别的舞蹈。所有的人虽然各自投入不同的工作,但全体的动作却像一个整体,在同一个节奏上。此外,每一个地区都各有自己特别的调子、歌曲以及舞蹈,这些全都关系於远古以来的地毯制作。

当他告诉我这些时,有个想法闪过脑子;或许地毯的设计与颜色和音乐有关,是音乐在线条与颜色中的表现;或许地毯是这音乐的记录,透过地毯上的音符歌曲就能传颂。对我来说,这种想法一点也不奇怪,因为我经常从一件复杂的设计中「看见」音乐。

从几次与G偶然的谈话中,对於G过去的生活我大致得到一些概念。

他的童年在中亚细亚的边界地带度过,生活在非常偏远,非常奇异几乎就像圣经描述的环境。充满无以计数的羊群,四处游走的流浪人,随时随地都会接触到各种奇怪的人士。他的想像力尤其深受Yezidis(魔鬼崇拜者)的影响,G从早年时期就深受他们令人难以理解的习俗与奇怪的信赖未知法则所吸引。他告诉我,当他还是个小孩时,就经常观察Yezidis男孩如何无法跨出画在地上的圈圈。

他在一个充满童话、传奇与传统的氛围中度过童年,在他的周遭,「奇迹」是真实的存在。他所听到的关於未来的预言,周遭人均深信不疑,後来也都应验了,这使他也跟着相信许多其它事物。


所有这些影响使他很早就在他内心产生了一种倾向,偏好各种神秘、难以理解以及神奇的事物。他告诉我,在他很年轻的时候就做了许多次深入东方的旅游,我永远无法确定这些故事中有哪些是真的。但正如他说的,在那些旅行当中,他又遇见许多现象,在在告诉他,这世上存有某种知识、某种力量远远超越人的一般可能性,也告诉他,人真的拥有催眠和其它神奇力量。他也告诉我,後来他离开家乡,朝向一个明确的目标开始旅行,去探索知识与寻找拥有这知识的人。而且,如他所说,经过了极大的困难,他与几位像他一样也在寻找奇迹的伙伴,找到了这知识的源头。

所有这些关於他的故事当中,有很多互相矛盾也很难令人相信,但我了解,不能以一般标准来要求他。有关他的一切,什麽也无法确定,他很可能今天说一件事,到了明天又完全是另一回事。然而,无论如何,永远都不能责怪他互相矛盾;人必须了解并将一切关连起来。


关於学校以及他在何处找到知识,无可置疑他已拥有,对这他却说得很少,而且通常都是很表面的。他提到西藏寺庙,the Chitral, Mount Athos, 波斯的Bokhara以及东土耳其的苏菲(sufi)学校;也提及不同支派的回教僧;但这些都是用非常不明确的方式讲的。

有一次在我们已成形的团体与G谈话当中,我问:「为什麽?如果古代知识已被保存,而且如果真存有一种 非常小心隐藏的知识,有别於或甚至超越了我们的科学与哲学,为什麽不让大众拥有?那样不是更可以对抗欺骗、邪恶以及无知?」
我想,这是每个人在第一次接触密意观念时通常会引起的一个问题。

「这问题有两种答案,」G说,「首先,这知识并没有被隐藏;第二,以它的特质而言就是无法成为大众所共有。我们先考虑第二个说法,随後我会证明给你们看。知识(他强调这字眼)其实远比一般人以为的,对那些能够吸收的人更是咫尺可及;整个问题在於人根本不要它或不能接受它。

「但最重要的必须先了解另一件事,换句话说,知识无法属於所有的人,甚至不能属於许多人,这是一个律则。你们不知道这一点,因为你们不了解知识就像世上其它东西一样,都是物质。它是物质,这意味它具有物质的一切特性,而其中第一个特性就是:物质永远是有限的。即使是沙漠的沙粒与海洋的水也都有其一定的、无法改变的数量。所以,如果知识是物质,那麽它就意味着在一特定时空下它有一定的数量。或许可以这麽说,在一特定时期内,比如一个世纪,人类有一定量的知识可供使用。但我们都知道,即使是从一般生活上观察,也能知道根据摄取数量的多少,人所拥有的知识物质其品质会有极大的不同。如果在一个地方有一个人或 一小群人摄取了大量的知识,它就产生非常好的结果;而摄取少量(也就是,一大群人每个都摄取),就完全产生不了结果,或甚至产生负面的结果,而与预期的相反。由此,如果定量的知识分配给数百万人,每个人收 到的都非常少,而这少量的知识改变不了任何东西,不管是他的生活还是他对事物的了解。而且,不管有多少人得到这少量的知识,在他们的生活中也一样改变不了什麽,只会使他们更难改变。


「但如果反之,大量的知识集中於一群少数的人,那麽这知识就会产生极好的结果。从这观点来看,知识保存在一小群人手中要比分散在大众来得有利。」

「如果我们拿一定量的黄金,决定将它镀於一些东西上,我们就必须知道或盘算清楚有多少东西能镀上这定量的黄金。如果想镀金的东西太多,它们就无法均匀镀上金子,会有斑点,看起来会更糟,还不如完全没有黄金;事实上,我们会失去我们的黄金。


「知识的分配正是基於这相同的原则,如果把知识给所有的人,没有人能得到任何东西。但如果保留给少数人,每个人得到的不只足以保存,甚至还能增加他所得到的。

「乍看之下,这理论好像非常不公平,也就是说,那些为了让其他人能得到更多份量而被知识拒绝在门外的人,他们的处境似乎显得非常悲惨,也非常不公平。但实际上完全不是这样;知识的分配一点也没有不公平。

「事实上是大部份的人根本不要任何知识;他们谢绝自己的一份,甚至连生活用途所需的那份配额都不要。这在人类集体疯狂的时代尤其明显,像战争、革命等等,那时的人类似乎连所拥有的些许常识都丧失了,而变成彻底的自动机器,整群整群的人将自己送上大规模的毁灭。换句话说,连保护自己的本能都丧失殆尽。基於此,大量的知识留了下来,也就是说,这些无人要的知识能够分配给那些重视它的人。


「这里面并没有不公平,因为那些获得知识的人,并不是从别人手中取得,他们并未夺取任何东西;他们只是收拾别人当成废物而放弃的东西。而且,如果他们不收拾的话,那些知识无论如何都会丧失。

「人收集知识得靠其他人放弃知识。
「在人类的生活历史当中,有些时期,常常正巧是文化与文明开始沦亡的时候,当大众无药可救丧失理性而开始摧毁数世纪甚至千年来所创造的一切文化。这种集体疯狂的时期,通常正好也是地质、气候以及类似的星球大变动,这时便释放出大量的知识物质,随後就必须进行搜集这些知识物质,否则它们就会流失。因此,搜集四散的知识物质经常是文化与文明开始毁灭与沦亡的时刻。

「这方面的问题很清楚,群众既不要也不寻求知识。而群众的领导人基於个人的利益,则会试图强化他们对一切新的和未知事物的恐惧和厌恶。人类生活中的奴性即建基於这种恐惧,甚至要想像这奴性所带来的恐怖都非常困难。我们一点也不了解人们逐渐丧失的是什麽。但若要了解这奴性的原因,光看人如何生活便绰绰有馀;组成他们存在的目标是什麽;他们欲求、热衷以及抱负的东西,他们所想的,他们所谈的,他们所侍奉的,以及他们所崇拜的东西。想想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人花钱在什麽东西上;甚至不提战争,只要想想最值钱的是什麽,最大的群众汇聚在那里。我们只要想一下这些问题,就会清楚人类就目前的德行以他们生活上的兴趣而言,根本不可能期望还会有什麽不同的东西。但正如我说的,事情不可能是别的。想像一下,整个人类一年配有半磅的知识,如果这知识分配给每个人,每个人所分到的是那麽少,他也只能待在他原来的愚蠢。但是,幸亏事实上极少人要这知识,那些取用的人便能得到(让我们假设)每个人一公克,因而获得变为更聪明的可能 性。整体人类就算他们非常渴望也没法一起变聪明,而且就算他们都变聪明也於事无补,因为世上存在某种平衡是不能被干扰的。

「这是就一方面而言,另一方面则如我前面说过的,事实上并没有人隐藏任何东西;根本没什麽神秘可言。但取得或传承真正的知识都需要极大的辛劳与努力,包括接受者与给予者。而那些拥有知识的人都会尽他们所能来传递与传播给最多的人,帮助人们接近它,让他们能作好准备来接受真理。但知识不能强加给任何人,如我说过的,如果我们不偏不依调查一般人的生活,他一天的生活如何打发,他感兴趣的东西是什麽,将会立刻显示:是否能责怪那些拥有知识的人蓄意隐藏,蓄意不给其他人,或不愿传授别人他们自己所知道的。

「任何想要知识的人必须自行作最初的努力,去寻找与接近知识的源头,利用赋予全人类(但一般大众通常不想见到或认识)的帮助与指示。知识不会自动来到那些不自行努力的人,人们对於一般知识都非常了解这点。但说到大知识,当他们承认它有可能存在时,又会有不同的期待。每个人都知道,比如说,如果一个人想要学中文,就必须努力工作好几年;大家都知道要掌握医药的原理需要五年,而研究绘画或音乐可能就需要十年以上的时间。然而,竟然还有理论认为人不需自行努力就能得到知识,甚至在睡眠中他们都能获得。对於为什麽知识无法接近人,这类理论正好造成一个额外的解释。同时还必须了解,光靠一个人独自努力,想在这方面达成什麽也不会有任何结果。人唯有靠那些知识拥有者的帮助才能达成,这在一开始就必须先了解,人必须从知道的人身上学习。」

在其後的团体聚会中,有一次G针对一个问题继续演绎他以前曾谈过的再生与来世的观念。
谈话始於当时在场的一个人问说:
「能不能说人拥有不朽?」
「有许多我们将之归属於人的特质,对其意涵我们都欠缺充分的了解,不朽便是其中之一,」G说,「其他这类的特质还有『个别性』,意指人内在的统一,一个『永不变的我』,『意识』与『意志』。所有这些特质都能属於人」(他强调「能」这字眼)「但这当然不意谓这些特质真的属於人,或属於每一个人。

「为了了解人目前是什麽,即目前的发展层面,就多少需要想像人能够是什麽,亦即他能达成什麽。唯有了解确实的发展顺序,人才会停止将目前所没有的特质归属於自己,这些特质只有在极大的努力与辛劳之後才能(或许)获得。

「依据古代的一个教学(在许多新旧体系中都还能找到这教学的痕迹),就『人』这字的完整意义上来说,一个达成完全发展可能性的人,实际上包含了四个身体。这四个身体是由变得越来越精细的物质所组成,它们彼此互相渗透而形成了四个独立的组织,彼此有明确的相互关系,却又拥有各自的独立行动。


「为什麽能存有四个身体的原因是,人类的有机体,亦即肉身,有个非常复杂的组织,在某些情况下一个新的、独立的组织能从中生长,为意识活动提供一个比肉身更方便也更容易反应的工具。在这新身体中显现的 意识能有完全的力量与控制来统治肉身。在这第二个身体中,某些情况下能生长出第三个身体,同样也有它自身的特质,在这第三身体中显现的意识,有完全的力量与控制来统治前两个身体;而且,第三身体所拥有获取知识的可能性是第一或第二身体难以达到的。在第三身体中,某些情况下第四个身体能生长,它和第三身体大大不同,就像第三与第二,第二与第一的不同一样。在第四身体中显现的意识能完全控制前三个身体与它自己。

「这四个身体在不同的教学中有不同方式的界定。」

G画了一张图表(复制如图表一)然後说:

「第一个是肉身,基督教的用语是『肉欲的』身体(carnal body);第二个,基督教称之为『自然的』身体(natural body);第三个是『精神的』身体(spiritual body);第四个在基督教和秘传基督教的用语上称为『神圣的』身体(divine body)。在通神论的术语中,第一个是『肉体』(physical body),第二个是『灵体』(astral body),第三个是『智体』(mental body),第四个是『因果体』(causal body 注:亦即此身体内含它行为的第一因,而自外於外在的因果,是随意之身体。)

第一身体 第二身体 第三身体 第四身体
肉 体自然身体 精神体 圣体
「车身」 「马」 「驾驶」 「主 人」
(身体) (感觉、欲望) (理智) (我、意识、意志)
肉身 灵 体智 体 因 果 体

(图表一)

「在某些东方教学用语中,第一个称为『车身』(身体),第二个称为『马』(感觉,欲望),第三个称为『驾驶』(理智),第四个称为『主人』(我,意识,意志)。」

「大部份体系与教学中都有可能找到上述认为人不只是个肉身存在的比喻和类比,但绝大部份的这些教学在类似的形式中重复阐释来自古老教义中的定义及区分时,却常常望却或忽略最重要的特徵,亦即:人并不是天 生就有更精致的身体,而且只有在内外条件都良好时,才有可能加以人为培养。

「『灵体』并不是人绝对必要的器具,它是极奢侈的东西,只有少数人能负担得起。没有『灵体』人一样能活得很好,他的肉身具备了一切生活所需的机能,一个没有『灵体』的人甚至还能产生一种非常聪明或灵性之人的印象,他不只可以欺骗别人,甚至能欺骗自己。

「这点更可见诸於『智体』和第四身体。一般常人并没有这些身体或相应的机能,但他经常认为(也让别人以为)他有,原因是,首先,事实上肉身用以运作的物质和组成高等身体的物质相同,只是这些物质尚未在他里面结晶;第二个原因是,肉身具有高等身体相类似的所有机能,虽然它们当然有很大的不同。只拥有肉身与拥有四个身体的人,他们的机能之间最主要的不同在於,前者肉身统治了其它所有的机能,换句话说,一切都受制於肉体,而肉体又受制於外在的影响。後者则全都由高等身体来控制与指挥。

「肉体的诸机能可以类比於四个身体的机能。」

G画了另一张图表(图表二),各代表肉体与拥有四个身体人的机能。

━ ━ ━ ━ ━ ━ ━ ━ ━ ━ ━ ━ ━ ━ ━ ━ ━ >
自动机器 欲望思想 由欲望而运作产生的
不同且互相矛盾的
依外在影响 由自动机器产生 由欲望进行 「意志」


< ━ ━ ━ ━ ━ ━ ━ ━ ━ ━ ━ ━ ━ ━ ━ ━ ━
肉体服从欲望与情感 服从思想与理智的情 思考机能 我,自我

而这两者又服从理智 感力量与欲望 服从意识与意志意识,意志

(图表二)

「在第一种情况中,」G说,「也就是关於人只有肉体的机能,是个依赖外在影响的自动机器,而另三个机能则依赖肉体与它所接收到的外在影响力;欲求或厌弃如『我要』,『我不要』,『我喜欢』,『我不喜欢』,亦即占据第二身体的机能是依赖偶发的冲击与影响,思想,亦即与第三身体相应的机能则是个完全机械的过程。『意志』并不存在於一般的机器人里面,他只有欲望?;一般所谓的坚强意志或软弱意志也只是持续较久或 较短暂的欲望与渴望而已。

「在第二种情况中,也就是关於四个身体的机能,其肉体的自动作用是依据其它三个身体的影响而定,此时不再是不和谐,也不再是由不同欲望所产生的、经常互相矛盾的行为,而会有一个单独的我,完整的、不可分割的以及永久的我;有单一性,主宰着肉体与其欲望,也能同时克服它的反抗与抵制。机械的思考方式也由意识来取代,同时也有了意志,亦即一种力量,它不仅仅是诸我经常矛盾的欲望,而是发自意识,也受制於唯一且永久的我。唯有这种意志才能称之为『自由』,因为它不受偶然的影响,同时也不能从外面来改变或扭转它。

「关於四个身体的机能,它们逐步的成长以及生成的条件,有个东方的教学以下列方式描绘:

「让我们想像一个容器或蒸馏器装满了各种的金属粉末,这些粉末彼此之间完全不相干,每一次偶然改变蒸馏器的方位,就会改变各粉末的相关位置。如果摇动蒸馏器或用手拍打它,那麽原来在上面的粉末就可能跑到容器的下面或中间,而在下面的可能就跑到上面去,这些粉末的位置不会永久不变。在这情况下,没有任何东西是永久不变的。这正是我们心理生活的一个写照,在每一刻,新的影响力都会改变粉末的位置,原在上面的粉末可能就会由另一种完全相反的粉末来取代,科学把这种粉末的状态称为机械的混合状态。在这样的混合中各种粉末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就是不稳定与变异。

「在这样的机械混合状态中,粉末之间的关系不可能稳定。但粉末有可能融合;粉末的天性有这可能。要做到这点,一种特别的火必须在蒸馏器下方点燃,透过高温将粉末融化,最後将它们融合在一起。透过这种方式融合,粉末就会在一种化合的状态中,此时那些简单的方式就不再能分开它们或改变它们的位置,容器中的东西变成不可分割的『单一个体』(individual),这就是形成第二身体的一个写照。用来达成融合的火是由『摩擦』产生,这又是透过人里面的『是』与『否』之间的争斗所产生。如果一个人屈服於他所有的欲望或诱惑,他的里面就不会有任何争斗,也就没有『摩擦』,没有火。但如果他为了达成一个明确的目标而奋力推开会阻碍他的欲望,那麽他就会创造出火花,逐渐地这火花会转化他的内在世界成单一的整体。


「让我们回到前面的例子,经由融合而成的化合物具有某些特质,某种特定的重力,特定的电子导性等等。这些特质组成了目标中的特性,但经过工作它之後,这些特性的量便有可能增加,也就是说,这化合物有可能具有原先所没有的性质,它可能带有磁性,也可能带有放射性等等。

「使这化合物获得新特性的过程,相当於第三身体的形成,以及由第三身体协助而获得新知识与新能力的过程。


「当第三身体已经形成,也获得了所有它该有的特性、能力以及知识之後,依然还有如何将这些知识与能力固定下来的问题,因为使它带有新特性的某种或其它影响力都有可能将这些特性取走。但透过对三个身体的一种特别工作,这些获得的特性就有可能成为第三身体的永久拥有物,而不会再被取走。

「将这些获得的特性固定下来的过程即相当於第四身体的形成。


「只有拥有四个完全发展的身体的人,才能称之为『人』----就人这字真正意思而言。这些特性之一就是永生不朽,所有的宗教与古代教学都含有这构想:透过第四身体的获得,人获得永生;它们都含有对获得第四身体(永生)方法的指示。

「与此相关的,某些教学将人比作一楝有四个房间的屋子,人住在其中一个最小也最寒酸的房间里,而且直到有人告诉他之前,他一点也不怀疑是否还存有其它装满宝藏的房间。当他知道这件事之後,他便开始寻找这些房间的钥匙,尤其是最重要的第四个房间。当人找到进入这房间的路时,他就真的成为房子的主人,也唯有如此之後,房子才能完全且永久属於他。


「第四个房间赐给人永生,所有宗教的教导都力求展示走向永生的道路。道路有非常多种,有的短一些,有的长一些,有的困难一些,有的容易一些,不过毫无例外的,全都导向或努力朝一个方向走,也就是走向永生。」

在下一次聚会中,G由前一回未完的话题开始。
「上次我说过,」他说,「永生不朽并不是人天生的特质,但人能获得永生。所有存在的与一般所熟知得到永生的道路可以分成三种:
1 苦 行 僧 之 路。
2 僧 侣 之 路。
3 瑜 珈 之 路。」

「苦行僧之道是条与肉身争斗之路,是工作第一个房间的路,这是条漫长、困难且不确定的路。苦行僧努力发展身体的意志来控制身体,这得透过极痛苦的方法,透过折磨身体才能达成。整个苦行僧的路上包含了各式各样、令人难以相信的、困难的身体练习。苦行僧或者以同一个姿势不动站上好几个小时、几天、几个月或几年;或者坐在无遮蔽的石头上伸长他的双臂,在烈日下,在雨中,甚至在雪中;或者以火来折磨他自己,将他的双脚放进蚁堆中等等。如果在他里面发展出所谓的身体意志之前,他尚未致病或死去,那麽他就到达了第四个房间,或达成了形成第四身体的可能性,但他的其它机能----情感的,理智的----仍未发展。他得到了意志,但他没有任何东西能运用它,他无法利用它来获取知识或满足自己,一般而言,他要开始新的工作也已经太迟。

「但有苦行僧学校的地方就会有瑜珈的学校,瑜珈修行者通常会睁只眼注意苦行僧的动向,如果一个苦行僧在他尚未太老之前就已达成他所渴望的,他们就会把他带进一所瑜珈学校,在那里他们先治疗他同时保留他的动作能力,然後开始教育他。一个苦行僧必须像个婴儿一样学习走路与说话,但他现在拥有意志,这意志曾经克服了在路上种种不可思议的困难,这意志或能帮助他克服求道路上第二部份的各种困难,各种困难的意思指的是发展理智与情感的机能。

「你们无法想像苦行僧所经历的苦难,我不知道你们是否看见过真正的苦行僧,我看过许多;例如在印度一间寺庙中庭我见到一个,甚至还在他身旁睡了一夜。整整二十年,日日夜夜他都用手脚的指尖站立,他不再能伸直身体,他的学生们抬着他从一地到另一地,抬到河边帮他洗涤,就像洗一个无生命的东西似的。但这并不是立刻就达成的,想一想他必须克服的,以及为了达到这境地他所必须忍受的折磨与痛苦。


「一个人会变成苦行僧并不是因为他了解这条道路的可能性与其结果,也不是因为宗教的情感。在有苦行僧存在的东方国度里,一般百姓都有个习俗;如果有什麽幸运的事发生了,就会答应将生下的小孩送给苦行僧。此外,苦行僧通常也会领养孤儿,或是向贫穷的父母购买小孩,这些小孩成为他们的徒弟而模仿他们,或被迫模仿他们,有些只是外在地模仿,但有些随後自己也变成了苦行僧。

「除此而外,其他成为苦行僧的人,都只是被他们见到的某个苦行僧所吸引,在寺庙中的每一个苦行僧附近,都能看见有人在模仿他,以同样的姿势坐着或站着,当然不会持续很久,但通常也都有好几个小时。有时只是有个人正巧在节庆的日子走进寺庙,开始模仿某个特别吸引他的苦行僧,就再也不曾回家,而加入苦行僧的徒众,然後,随着时间的过去,他自己也变成一个苦行僧。

「你们必须了解,我所说的『苦行僧』是带有引号的。在波斯,苦行僧只是意指一个乞丐;而在印度,有一大堆骗子(变戏法的人)自称是苦行僧。在欧洲,尤其是那些有学识的欧洲人,经常将苦行僧的名称套在瑜珈修行者身上,就像称呼各种的流浪僧人为僧侣一样。


「但实际上,苦行僧之路,僧侣之路,以及瑜珈之路都完全不同,到目前为止,我谈了苦行僧,这是第一条路。

「第二条路是僧侣之路,这是条信仰之路,宗教情感或宗教牺牲之路。一个人只有在非常强烈的宗教情感与宗教想像之下,才能成为一个僧侣 ---- 就这字真正意思而言。僧侣之路同样非常漫长与艰辛,一个僧侣花费数年甚至数十年来跟自己争斗,但所有他的工作都集中在第二个房间,第二个身体,也就是情感。他的其馀情感全都服从一个情感,也就是信仰。在他里面他发展统一性,意志征服了情感,以这方式达到第四个房间,但他的肉体以及他的思考能力尚未发展,为了能运用他所获得的,他必须发展他的身体与思考能力,这必须透过新的牺牲、新的苦难、新的舍弃方能达成。一个僧侣必须成为一个瑜珈修行者与一个苦行僧,但极少人能达到这个地步;甚至更少人能克服所有的困难,他们大部份在这之前就死了,或者只在外表上成为一个僧侣而已。

「第三条道路是瑜珈之路,这是条知识之路,理智之路。瑜珈之路是以知识的方法来工作第三个房间并努力进入第四个房间。瑜珈修行者达到第四个房间是透过发展他的理智,但他的身体与情感都尚未发展,就像苦行僧与僧侣,他无法运用他所达成的成果,他知道一切但什麽也不会做。为了能做,他必须能掌控他的身体与情感,也就是掌握第一与第二个房间。为了做到这,他必须重新设定工作,重新透过延长努力的方式来获得成果。在这情况下,虽然在了解自己的位置上他知道自己欠缺什麽,知道他必须做的是什麽,以及他必须走上那个方向等等,在这些方面他是占了点优势。但正如同苦行僧或僧侣之路,在瑜珈路上极少人达到这层了解,也就是说在他的工作上知道将往那里去的层面。有非常多的人停在一个特殊的成就上而不再前进。


「上述这些道路彼此之间也因徒弟与老师或领导者的关系而有所不同。
「在苦行僧之路上,就老师这词的真正意思而言,根本没有所谓的老师。在这情况下,老师并不教导,而只是做一个范例,学生的工作就只是模仿老师。

「在僧侣之路上,一个人有一个老师,他的部份责任及部份工作,就是对老师完全的信奉,完全顺从他,皈依他。但僧侣之路主要是信仰上帝,爱上帝,不断努力服从上帝,虽然是以他所了解的上帝来服侍上帝,其中或许会有很多主观与矛盾。

「在瑜珈之路上,没有老师一个人什麽也不能做,而且最好什麽都不要做。开始时他必须像苦行僧一样模仿他的老师,像僧侣一样相信他。但随後一个人在瑜珈的路上逐渐变成自己的老师,他学习老师的方法,逐渐学习用在自己身上。


「但所有这些道路,苦行僧、僧侣以及瑜珈有个共同点,它们都从最困难的事情开始,要完全改变生活,弃绝一切世俗事物。一个人必须放弃他的家庭,如果他有家的话,弃绝一切娱乐、执着与生活责任,而走进沙漠或寺庙或一所瑜珈学校。从第一天就开始,从他上路的第一步,他就必须对世俗死心;唯有如此,他才能够希望在其中一条路上达成什麽。

「为了抓住这教学的本质,就必须清楚了解,道路是发展人之潜能唯一可能的方式,这也显示出发展是如何困难与稀少。发展这些可能性并不是个律则,人类的律则在於机械性的影响范围(『机器人』的状态)当中。发展潜藏可能性的道路是违反自然以及违反上帝之路。这解释了各种道路的困难与排斥性,道路小而且窄,但同时也唯有靠它们才有可能达成任何成果。在一般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当代的生活,道路是个狭小而完全无法察觉的现象,从生活观点看来,道路根本不需存在。但在这小小现象里,本身就包含了一切发展人所具有的潜能。道路是和日常生活对立的,是建基於其它的原则与服从其它的律则,并在这其中存有它们自己的力量与意义。在日常生活中,甚至在一个充满科学、哲学、 宗教或社会福利的生活当中,甚至也没有任何潜藏於道路中的东西能提供发展的可能性。道路使人走向(或应该走向)永生不朽。日常生活,就算是最好的情况,只使人走向死亡而不会有任何其它东西。如果还认为不需要它们的帮助人也有可能进化,那麽,这道路的意义就不可能被了解。

「一般而言,人很难信服这个想法;对他而言这似乎是夸大、不公且荒谬,他对『可能性』的了解少得可怜,他幻想着,如果他里面要是有任何可能性,它们就一定会被发展,而且,在他周遭的环境中也一定有发展 它们的方法。不管是全盘否定或承认他自己内在有任何可能性,一般人都倾向相信这些可能性无可避免会自行发展。对於他的可能性或许会全部停留在未发展而消失的这个想法很难让他接受。从另一方面来看,他也很难接受发展需要他付出极大的努力与忍耐。事实上,如果我们拿那些既不是苦行僧、僧侣也不是瑜珈修行者,以及那些我们可以确信永远不可能成为苦行僧、僧侣或瑜珈修行者的人,我们也可以确切不疑地说,他们的可能性不可能也不会被发展,为了能掌握接下去所要谈的,这点必须清楚了解。


「在一般文化生活中人的处境,即使是个知识份子,想要寻找知识都是无望的,因为在他四周的环境中,并没有类似的苦行僧或瑜珈学校,而西方的宗教已退化到有很长一段时间已无任何生机。各式各样的神秘主义(occult)与神秘学会(mystical societies)以及以精神主义为名的无知实验等等,根本不会产生什麽结果。

「要是第四道的可能性不存在的话,人的处境可就真的毫无指望了。


「第四道并不需要退隐到沙漠中去,并不需要人放弃与拒绝他先前生活的一切。第四道比瑜珈之道开始得更远,这意味着人必须为第四道先行作好准备,而且这准备必须在日常生活中求得,同时又必须是非常严肃,必须同时顾及许多不同的方面。不只如此,一个人还必须生活在适合工作第四道的条件中,或者至少要在一种不会使工作成为不可能的环境中。必须要了解,一个人的内在与外在的生活都有可能产生第四道不可能超越的障碍。还有,第四道没有一定的形式,像苦行僧、僧侣与瑜珈之道那样。首先,它必须被找到,这是第一个考验,它不像其它三道那麽有名,有很多人根本没听说过第四道,还有很多人否定第四道的存在或它的可能性。

「同时,第四道的开始比苦行僧、僧侣与瑜珈之道要来得容易些。在第四道上有可能随着这条路工作而同时待在平常的生活条件中;继续平常的职业,保留原有的人际关系而不弃绝任何东西。相反的,一个人在工作自己的起点时所置身的环境,也就是说,第四道找到他时的生活条件,是他工作的最好可能性,这无论如何都是他工作的起点。这些条件对他来说是自然的,这些条件就是他自己,因为一个人的生活与生活条件和他这个人很有关系。任何与生活造成的条件有所不同,对一个人来说就是刻意造作的,而在这造作的条件下,第四道的工作就不可能同时触及他素质的每一面。


「幸亏如此,第四道同时影响人的素质每一面,同时工作三个房间,苦行僧工作第一个房间,僧侣工作第二间,瑜珈修行者工作第三间。在到达第四个房间的路上,苦行僧、僧侣与瑜珈修行者在身後留下许多未完成的事情,他们无法运用他们所达成的事物,因为他们不是全部机能的主人。苦行僧是他身体的主人,但不是情感与理智的主人;僧侣是他情感的主人,但不是身体与理智的主人;瑜珈修行者是他理智的主人,但不是身体与情感的主人。

「第四道与其它道之不同在於它对人要求的原则是了解。人必须不做任何他不了解的事,除非有老师指导与监督下的实验。一个人对其所为了解越多,他努力的结果便越大,这是第四道的一个基本原则,工作的结果与工作的意识状态成正比。在第四道上不需要『信仰』;相反的,任何信仰都抵触第四道。在第四道上人必须要能满足於自己被告知的真相,而且,直到他满意之前,他都可以不做任何事。


「第四道的方法在於:在工作一个房间时便同时在另两个房间做些相关的事 ----也就是说,工作身体时也 同时工作理智与情感;工作理智时也同时工作身体与情感;工作情感时也同时工作理智与身体。这之所以能达成,都幸亏在第四道能运用某种苦行僧、僧侣与瑜珈之道难以获得的知识,这知识使得同时工作三个方向成为可能。一整套身体、理智与情感并行的系列练习都效劳这个目标。另外,在第四道上,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将工作个人化,也就是说,每个人只能做需要做的事,而不做对他无用的事。这是因为事实上第四道省掉一大堆不必要,以及道路留下的传统事物。

「因此,当一个人在第四道上获得意志,他便能运用它,因为他已获得对身体、情感与理智等全部机能的控制,此外,由於平行且同时工作素质的三个方面,他还节省了很多时间。


「第四道有时称为狡猾之路,『狡猾者』知道一些苦行僧、僧侣与瑜伽修行者所不知道的秘密,至於『狡猾者』如何得知这秘密-----没有人知道。或许是他在一些老书里找到,或许是他继承来的,或许是他买来的,或许是他从某人那儿偷来的,这些都没什麽差别。『狡猾者』知道这秘密,且由於这秘密的帮助,使他凌驾了苦行僧、僧侣以及瑜珈修行者。

「在这些道路中,苦行僧的作法最不成熟;他知道非常少,了解也非常少。让我们假设,他在历经一整月激烈的折磨之後,内在发展出某种能量与某种物质,造成某种的改变。他完全盲目地做,闭着双眼,既不知目标也不知後果,纯粹只是模仿别人。


「僧侣比较知道他要什麽;他被宗教情感、宗教传统、成就以及救世的欲望引导;他信任他的老师,老师会告诉他做些什麽,他相信他的努力与牺牲都是『取悦上帝』。让我们假设,他透过一星期的斋戒、持续不断祈祷、苦难等等能达成苦行僧花一个月折磨自己所发展出来的东西。

「瑜珈修行者知道得更多,他知道他要什麽,他知道他为什麽要,他知道如何才能得到,例如他知道,为了达成目标,必需在他里面制造某种物质。他知道这物质在一天之内,透过某种头脑练习或集中意识便能产生,所以他将注意力放在这些练习上,一整天不允许自己有一丝其它的想法,因而得到他所需要的。以这方式瑜 珈修行者只花了一天便得到相同的东西,相较之下,苦行僧得花一个月而僧侣得花一星期。


「但是在第四道上,知识要来得更为精确与完善。一个走上第四道的人完全清楚知道他需要什麽物质来达成目标,也知道这些物质能够从体内产生,经由一个月的身体痛苦,一星期的情感折腾,或一天的头脑练习-----而且,如果知道怎麽做的话,这些物质还能从体外引进。因此,他不用像瑜珈修行者那样花一整天在练习 上,像僧侣花一星期祈祷,或像苦行僧折磨自己一个月。他只是准备一小粒药丸吞下,其中含有一切他想要的物质,以这方式,他不用耗费时间就达成所要的结果。

「还必须做进一步说明,」G说,「除了这些适当且正统的方法之外,还有其它人工的方式可产生暂时性的结果,而且错误的方法甚至也能产生永久性的结果,只不过是不良的结果。在这些其它的方法上,人也在寻找第四个房间的钥匙,有时也会找到,但他在第四个房间里所发现的是什麽,还没有人知道。

「有时也会发生第四房间的门被人为的万能钥匙打开,在这情况下,房间里很可能证明是空的。」

G说到这打住。

在接着的其中一次谈话中,我们又触及道路。
「对一位西方的文化人来说,」我说,「当然很难相信一个无知的苦行僧,一个天真的僧侣,或一个从生活中隐退的瑜珈修行者可以走在发展的路上。而一个受过教育的欧洲人,握有『精确的知识』与一切最新的方法和调查,却没有任何机会,只是在毫无出路的循环当中打转。」

「没错,那是因为人们相信进步与文化,」G说,「根本就没有进步这档事,一切都一样,正如数千年、数万年之前,外在形式改变了,本质没变,人还是一样。『文明人』与『文化人』和最无知的野蛮人有着完全一样的兴趣,现代文明建基於暴力与奴役以及美丽的词藻,但所有这些关於『进步』与『文明』的美丽词藻,都只是词藻而已。」


这些当然对我们产生特别深刻的印象,因为那是在1916年,当代『文明』最新的表现正以一场前所未有的战争形式,不断增长与发展,牵引着越来越多,数以百万计的人到它的轨道上。

我想起在这次谈话之前几天,我在Liteiny看见两辆超大的卡车上,装满了一层楼高的、新的、尚未喷漆的木制杖。为了某些原因,我深受这些卡车所震惊,在这些堆得像山一样高、为那些尚未被截断的腿所制造的杖。我不由得想像这些卡车肯定也跑在柏林、巴黎、伦敦、维也纳、罗马以及康士坦丁堡等等。所有这些城市我几乎都了若指掌也深深喜爱,因为它们都是那麽不同,彼此互补又相反。现在却彼此成了仇家,也对我极不友善。它们为仇恨与罪恶的墙所阻隔。


我将这些卡车装载的杖以及我对它们的想法,在聚会忠告之我的伙伴。

「你还能期待什麽?」G说,「人是机器,机器必然是盲目无意识的,他们不可能会是其他的,他们所有的 行动都必须依据他们的天性,一切都是发生的,没有人做任何事。『进步』与『文明』在真正的字意上,只能是有意识努力的结果,它们不能是无意识机械行为的结果,而且,机器里那里还会有什麽有意识的努力?如果一部机器无意识,那麽,一百部机器也不会有意识,因此,一千、十万或百万部机器也一样。百万部机器的无意识行动必然产生的结果是破坏与毁灭。这正是一切邪恶所在、无意识不由自主的表现。你们还不了解,也还无法想像所有这些邪恶的後果,但这只是迟早的事,时间到了你们就会了解。」

到此,就我所记得的,结束了这话题。
离线五味子
发帖
60
开心币
0
好评度
528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2-09-08
探索奇迹(3)—认识人类机器
探索奇迹---无名教学的片段记录》 作者:P.D.邬斯宾斯基

第三章: 认识人类机器

到了1915年11月初,我已掌握了G的体系中关於人的一些基本要点。
第一点,他着重在人内在的缺乏统一性。


「那是个极大的错误,」他说,「认为人一直是同一个人。一个人不可能长久维持同一人,他会持续不断改变,即使只有半小时他也很少能维持同一个人。我们认为如果一个名叫伊凡的人就会一直是伊凡,完全不是这样,现在他是伊凡,在下一分钟他是彼德,再过一分钟之後他是尼可拉斯、塞吉斯、马修、或西蒙,但你们全都认为他是伊凡。你们都知道伊凡不会做某件事,比如他不会说谎,然後你们发现他说了一件谎言而非常惊讶他竟然会这麽说。这是真的,伊凡不会说谎;是尼可拉斯在说谎,当时机自行出现时尼可拉斯不得不说谎。你们会非常惊骇,当你们发觉竟然会有那麽多的伊凡与尼可拉斯等等住在一个人里面。如果你们学会观察他们就不需要去看电影了。」

「这和身体的各个部份与机能的意识有任何关系吗?」这时我问他,「我了解这观念也经常感觉到这些意识的真实性,我知道不只是各个机能,还有身体的每一个部份都有个别的功能,有个别的意识。右手有一个意识,左手有另一个,这是你的意思吗?」

「不全然是,」G说,「这些意识也存在,但比较起来它们是无害的,它们都知道自己的位置与工作,双手知道它们必须工作;双脚知道它们必须走路。但这些伊凡、彼德、以及尼可拉斯们并不一样,他们都称自己为『我』,也就是说,他们认为自己是主人而没有一个想要认识其他人,他们每一个都做一个小时的哈里发国王,不顾一切做他喜欢做的,随後,其他人就得承担後果。在他们之间毫无秩序可言,谁占上风谁就是主人,漠不关心地四面八方鞭打每一个人,但到了下一刻,另一位抓到了鞭子就反过来鞭打他,就这样持续人的整个一生。想像有一个国家,在那里每个人都可以当五分钟的国王,在这五分钟内他可以对整个王国为所欲为,这就是我们的生活。」

在G的许多谈话当中,有一回再次谈到人有许多不同身体的观念。
「人可以有数个身体,」他说,「必须视这为一个观念、一个原理去了解。因为这并不适用於我们,我们只知道我们有一个肉体,除此而外什麽也不知道。而我们必须研究的就是肉体,不过,我们必须记住,问题并不仅仅局限於肉体,还有别人可能拥有两个、三个或更多的身体。但对我们个人来说这并没造成什麽差别。就像在美国有某个像洛克菲勒那样的人可能拥有好几百万,但如果我没有东西可吃,他的好几百万一点也帮不上忙。以这观点来看这是同一件事,每个人都必须为自己设想;依赖别人或者想像别人拥有什麽来安慰自己既没用又没意义。」

「怎麽知道一个人是不是有一个『灵体』 ?」我问。
「有许多确切的方法可以知道,」G回答说,「在某些情况下『灵体』能够被看见;它能从肉体分开,甚至还能拍照出来,就在身体的四周。『灵体』的存在还可以更容易更简单地以它的运作来证实,『灵体』有一些明确的功能是肉体所没有的,这些功能的显现表示了『灵体』的存在,缺少了这些功能则表示没有『灵体』。

「但现在就谈这个似嫌太早,所有我们的注意力必须集中在研究肉体上,需要先了解人类机器的构造。我们主要的错误在於我们认为我们只有一个脑,我们称这脑的功能为『意识』;没有进入这脑的一切我们称之为『无意识』或『潜意识』,这是我们的主要错误。关於意识与无意识我们以後再谈,现在我要向你们解释人类机器的活动,也就是肉体,是被许多(不是一个)脑所控制。这些脑彼此完全各自独立,都有个别的功能与个别的领域表现它们自己。这首先必须了解,因为若非先了解了这点,其它一切都不可能了解。」

随後G继续以在心理学演讲中的陈述方式,来解释人的各种机能以及控制这些机能的诸中心。

这些说明,以及所有相关的谈话,花了相当长的时间,几乎每一次谈话我们都会回到人的机械性、人内在的缺乏统一性、人的没有选择性、人的不会做等等基本观念。这些谈话不可能以它们实际进行的方式来陈述,所以我将所有的资料分别集结成心理学与宇宙论两个演讲系列。

就此必须注意的是,这些观念并不是以我陈述的方式给我们。G一点一点给观念,就好像在保护它们一样,当第一次触及新的主题时他只会给一般的原则,通常保留最本质的部份。有时他自己会指出所给的理论中明显不一致的地方,这些事实上正是起因於那些保留与隐瞒。第二次,在研讨相同的主题中,他总是会从不同的角度再给多一点,第三次又再多一点。

「例如关於机能与中心的问题,第一次他谈到三个中心;理智的、情感的以及运动的。并且试着要我们分辨这些机能并寻找实例等等。第二次再加上本能中心,而视其为一个独立自主的机器。然後是性中心。我记得他的一些说明引起我的注意,例如,当说及性中心时,他说,实际上它从未独立工作,因为它经常依赖其它中心:理智、情感、本能与运动。然後在说及诸中心的能量时,他便经常回到他所谓的诸中心的错误工作以及性中心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他说了很多关於诸中心如何夺取性中心的能,与用这能所产生的完全错误工作充满了无用的兴奋,然後反过来给性中心无用的能,使它根本无法工作。

我记得他是这麽说的:
「当性中心以它自己的能工作时那是一件非常大的事,但这很少发生。」

我想起另一个说法,後来证明这说法造成了许多错误的理解与推论。这说法就是低层面的三个中心:本能、运动与性中心,在它们彼此的关系上以三力的方式工作--在一般情况下,性中心作为中和力,本能与运动中心则作为主动与被动力。

之前我所提到的解说方式,以及G在他第一次解说观念时的保留方式,结果造成极大的误解,尤其是後期那些未与我的工作有所接触的人。


有许多人发现在第一次观念的解说与接下去的解说之间有所矛盾。有时为了尽可能紧紧抓住第一次的解说,他们会创造出与G实际上所说完全无关的古怪理论。由此,三个中心的观念被某些团体保留着(我再重复一次,他们与我无关),在某个方式上这观念被关连到三力,而实际上并没有关系,因为,首先在一般人身上并不是三个中心而是五个。

将两个不同秩序、尺度与意义上的观念连结在一起,对那些以这方式思考的人来说,产生了许多进一步的误解并完全扭曲了整个体系。


这很可能是三个中心(理智、情感与运动)的观念,把理智、情感及运动三个中心误解为三力的表现,可能是来自於一再误解G对於三个低层中心之间关系的说法。

在第一次及紧接着的许多次解说诸中心期间,几乎每一次G都会加进新的东西。就如我所说的,一开始他说三个中心,然後是四个,然後五个,最後七个中心。


诸中心细部份很少出现在这些谈话中,G说诸中心被分为正面与负面,但他并没指出这细分对所有不同的中心来说并不完全相同。然後他说每一个中心分成三个部份或三个楼层,而这每一个部份又分成三个;但他并未给实例,也没指出观察注意力能够分辨诸中心细部的工作。所有这些以及很多其他的都是後来才逐渐建立的。例如,虽然毫无疑问他说了研究角色与负面情绪的基本意义,还有对抗负面情绪的方法;不认同,不顾虑,以及不表达负面情绪。但他没有讲完这些理论或没有解释负面情绪完全没必要,以及没有正常的中心让它们存在。

接着,我将就我所记得的,重现圣彼得堡及後来团体的谈话和演说,并尽量避免重复我在第一、二次演讲中已经说过的。但是某些情况可能无法避免重复,而且G对体系观念的原本说明方式,依我来看是极为有趣的。

在一次聚会中有人问说:
「进化该怎麽了解?」
「人的进化,」G回答,「可以看成是发展他里面那些未曾自行(亦即,机械性)发展的力量与可能性。唯有这种发展,唯有这种成长,才标示出正牌的人的进化,无论如何既没有也不可能有其它种的进化。


「我们眼前看到的就是人类现有的发展。大自然造成他现在这个样子,而且,数量庞大,直到目前为止我们所能看到的,都会维持不变。改变很像是违反大自然的一般要求,改变只能发生在个人身上。

「要了解人的进化法则就需要了解在某个层面上进化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也就是说,大自然在它自身的发展上并不需要人的进化。说得更精确一点:人类的进化必须依赖诸星球的进化。但对我们而言,诸星球的进化是以无限长的循环周期进行。在整个人所能理解的时间伸展之中,诸星球的生命不需有重大的改变发生,因而在人类的生命中,也毋需改变。


「人类既没进步也没进化,对我们而言看似进步或进化的只不过是局部的修正,而这可以立刻被另一个相反方向的修正加以平衡。」

「人类,就像其他的有机生命,是为了地球的需要与目的而存在。而且为了目前地球的需要,他就该是现有的样子。


「唯有将其视为理论性的思考,如同远离真实的当代欧洲思想,才会认为人的进化可以排除周遭的大自然,或认为人的进化是一种逐渐征服大自然。这是完全不可能的,不管是生、是死、是进化还是退化,人都是平等地服务於大自然的目的--或说得更恰当一点,大自然平等利用(虽然可能用在不同的目的上)进化与退化的产物。而同时,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永远也不能逃离大自然,即使是努力对抗自然,人的行动也是在顺应她的目的。

「人类大众的进化违抗了大自然的目的,而某个小百分比的人的进化或许就符合大自然的目的。人的内在含有进化的可能性,但人类整体的进化,也就是,在所有的人〈或大部份的人〉里面发展这些可能性,或即使只是一群人,对於地球或一般星球世界的目的来说这都是不必要的。而且,事实上,这还可能有害或致命。因此,有一些特别的(一种星球特质的)力量阻扰人类大众的进化而使它维持在应有的水平上。

「例如,人类的进化超过了某个程度,或说得确切一点,超过了某个百分比,对月亮而言是致命的,目前的月亮靠有机生命与人类来喂养,人类是有机生命的一部份;这意味着人类是月亮的食物。如果所有的人变得太聪明,他们势必不想被月亮吞食。


「但同时,进化的可能性依然存在,经由适当的知识与方法可以在分别的个人里面发展,这样的发展只能在人自己的兴趣中进行,换句话说就是对抗星球世界的兴趣与力量。人必须了解这点:他的进化只对他是必要的,没有其他任何一个人有兴趣,也没有人有义务或打算帮助他。相反的,阻扰人类大众进化的力量同时也会阻扰个人的进化,一个人必须征服它们,而且,一个人能征服它们,人类大众则不能。以後你们会了解所有这些阻碍对一个人来说非常有用;如果这些阻力不存在就必须有意向地创造出它们,因为是透过克服障碍人才能发展他需要的那些品质。


「这是人类进化正确看法的基础,没有强制的、机械的进化。进化是有意识奋斗的结果,大自然并不需要这进化;大自然不要这进化也努力反对它。进化只能对个人自己是必要的,当他了解他的处境并明白改变这处境的可能性,以及明白他拥有未善用的力量与他没看到的财富。而就获取这些力量与财富的意义上来说,进化才是可能的。但如果所有的人,或大部份的人,明白了这个并且都渴望获得那天生就属於他们的权力,进化就会再次变得不可能,对个人是可能的东西对大众却不可能。

「分别的个人有利之处在於他很渺小,而就大自然的经济原则来说,多一个或少一个机器人并不造成什麽差别。如果我们想像在一个显微镜底下的细胞与我们的身体之间的关系,就能够很容易了解这相关的大小。一个细胞的存在与否并不会改变身体生命中的任何东西,我们不可能意识到它,它也不能对身体组织的生命与运作造成任何影响。完全同样的道理,一个分别的个人显得太微小,根本不可能影响宇宙组织的生命,他处在相同的关系上(与大小有关)就像一个细胞处在我们自己的身体组织中。而正是这才使得他的『发展』成为可能 。他的『可能性』就是建基於此。


「要谈进化就必须了解,打从开头就没有机械进化的可能,人的进化是他的意识的进化,而『意识』不能无意识地进化。人的进化是他的意志的进化,而『意志』不能非自愿地进化。人的进化是他做的力量的进化,而『做』不可能是事物自行『发生』的结果。

「人们不知道人是什麽,他们与非常复杂的机器有关,远比一个火车引擎、一辆汽车、或一架飞机还要复杂得多----但关於这机器的构造、运作或可能性,他们什麽也不知道,或几乎什麽也不知道;他们甚至不了解它最简单的运作,因为他们不知道这些运作的目的。他们模糊地想像一个人应该学习控制他的机器,就像他必 须学习控制一个火车引擎、一辆汽车、或一架飞机。而无能掌握人类机器正如同无能掌握任何其它复杂机器一样危险。每个人都了解与这有关的一架飞机、一辆汽车、或一个火车引擎,但很少有人想到将这关连到一般的人或尤其是他自身。人认为大自然已经赋予了有关他们的机器所需的知识,这麽想并没什麽不对或不合理,然而人们也了解光只有机器的本能知识无论如 何是不够的。为什麽人要研究医药并利用它来服务人类?当然是因为他们明白他们不知道他们的机器,但他们并不怀疑比起科学所知道的还能知道得更多;他们不怀疑到那时它可能会有相当不同的运作产生。」

几乎每一次的谈话,G都会回到人缺乏统一性的主题。

「人所犯的其中一个严重错误,」他说,「这必须记住,就是他对关於他的『我』的幻想。
「就如我们所知人的样子,他是一个『机器人』,他不会『做』,所有的事情都是『发生』在他身上或透过他『发生』,都不可能有一个不变而单一的我,他的『我』如同他的想法、感觉以及心情一样快速改变。而他犯了一个很深的错误,认为自己一直是一个,并且是同一个人;事实上,他一直是不同的人,此刻的他与前一刻的他并不是同一个人。

「人并没有永久与不变的我,每个想法、每个心情、每个欲望、每个感觉都说『我』,而且在每一种情况下似乎都理所当然认为这个我属於整体,属於整个人。而一个想法、一个欲望或一个反感都是由这个整体来表达。但实际上根本就没有这假设的基础。人的每个想法和欲望的出现与生活都完全各自分开而与整体无关。整体永远无法表达自己,只因为它要不是以整个身体的形式存在,就是一个抽象的观念而已。


人并没有单一的我,而是有几百几千各自分开的小我。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完全互不相识,从未互相接触,或刚好相反,彼此互相敌对、互相排斥与势不两立。每一分钟,每一时刻,人说着或想着『我』,每一次他的我都不一样,此时它是个想法,下一刻它是个欲望,再下一刻它是个感觉,然後又是另一个想法,等等,无止无休。人是个复数,人的名字是多数的。

「我群的交替,他们不断且明显地争取控制权,都是被偶发的外在影响力所操控。温暖、阳光、好天气立刻召唤出一整群的我,寒冷、烟雾、下雨则召唤出另一群的我,其他的情况则召唤出其他的感觉与其他的行动。人里面没有任何东西能控制这些我群的变化,主要原因是人没注意到或不知道;他一直都活在最後一个我的。有些我,当然,比其他我来得强壮,但这并不是他们自己有意识的力量;他们是被偶然的力量或机械的外在刺激所制造出来的。

教育、模仿、阅读、宗教的催眠、社会制度以及传统或新囗号的魅力,在人的个性里面创造了非常强的我群,这些我群支配了一整系列其它较软弱的我群。但他们的力量是诸中心里『卷轴』(rolls)的力量,而组成个性的所有我群也同样是来自这些『卷轴』;它们是外在影响的结果;两者皆为外在影响所驱动和控制。


「人没有单一性,他没有单一的大我,人被分裂成一大群的小我。

「每一个分别的小我都能以整体之名称呼自己,以整体之名行动、同意或不同意、给予承诺以及做决定。而另一个我或整体则必须去料理善後,这解释了为什麽人经常做出决定却很少执行。

「一个人决定第二天一早就起床,一个我,或一群我决定了这个,但起床是另一个我的事,他完全不同意这个决定或甚至对这决定一无所知。当然这个人第二天早上又会继续睡觉,而到了晚上他又会决定早起。在有些情况中这还会让一个人承当非常不愉快的後果。


「在某个时刻,由於一个小意外我可能答应了某事,不是对自己,而是对其他人,但纯粹只是出於虚荣或为了好玩,然後它消失了。但这个人,也就是整个其馀的我群完全不知道这个,甚至很可能一生都得为此偿付代价。这是人类的悲剧,由於任何一个小我都有权签署支票与期票,而这人,也就是整体,就必须出面偿付。人的整个一生经常都在偿付由偶然的小我开出的期票。

「许多东方的教学就含有各式各样寓言的图像,尽力从这观点来描绘人素质的通性。
「因此,有一个教学中,人被比喻为一幢房子。在其中有一群仆人,但没有主人与管家,仆人们全都忘了他们的职责;没有人想做他该做的;每个人都努力作主人,那怕只要一会儿也好;在这样的无秩序之下,房子面临严重的威胁,唯一解决的机会是让一群比较懂事的仆人聚在一起,并且选出一位暂时的管家,也就是,一个代理管家,然後这个代理管家就能安置其他的仆人各就其位,让每一个都做自己的工作:伙夫在厨房,马车夫在马房里,园丁在花园里,等等。以这方式房子就能准备好为真正的管家到临,而他则会准备好为主人的莅临。」

「将人比喻成一幢房子等待主人的到临,这常常会在隐约保有古代知识的东方教学中遇见。而且,如我们所知,在圣经里这主题以各式各样的形式在许多寓言中出现。

「但即使人对他的可能性有最清楚的了解也不会有任何接近达成的可能。为了实现这些可能性,他必须对解脱有极强的欲望与牺牲一切的意愿,为了这解脱而甘冒一切风险。」

这段期间,也就是圣彼得堡的演讲开始时期,其中有两次谈话很有趣。
有一次我给G看一张我在Benares拍的「苦行僧在针床上」照片。
这苦行僧不全然是个聪明的骗子,如同我在锡兰所看到的那些,虽然无疑他是个「专家」。有人告诉过我,在恒河岸边的Aurangzeb Mosque中庭里,有个苦行僧躺在一张满布钉子的针床上,听来非常神秘也非常可怕。但当我到达那里时我只看到那张布满铁钉的空床,没看到苦行僧;有人告诉我说苦行僧跑去牵母牛去了。

第二次去时苦行僧在那里,但他并没躺上床,就我所了解的,他只在观众来时才会躺上床,不过只要一个卢比他就对我展示了他所有的技巧。他真的几乎完全赤裸躺在那张布满长而尖的钉床上,而且,虽然他小心不做出任何快动作,但他仍然用他的背部、他身体的两侧以及他的胃部在钉子上转身,很明显那些铁钉并未刺伤或刮伤他。

我拍了两张他的照片,但对这现象的意义我无法给自己任何解释。这苦行僧并没让人产生他是个智者或虔诚修道者的印象,他的脸部表情呆滞、无趣又漠然,他里面没有任何东西显示志在自我牺牲或自我折磨。

我将这些全告诉了G,给他看照片,然後问他的想法。

「这很难用三言两语去解释,」G回答,「首先这个人当然不是一个我曾经说过的那种『苦行僧』。同时你 认为那不全然是个骗局也没错,但他并不知道他是如何做到的。如果你贿赂他告诉你他所知道的,他很可能会告诉你说他知道一个特定的字是他用来对自己说的,随後他就能躺上钉床。他甚至还会答应告诉你这个字是什麽,但这对你一点帮助也没有,因为那一定只是一个完全普通的字,对你来说不会有任何效果。

「这个人来自一所学校,只不过他不是个学生,他是个实验品。他们只是跟他一起实验以及在他身上做实验。很明显他被催眠过很多次,在催眠状态下先让他的皮肤对扎刺无感然後就能抵抗它们,甚至以一般欧洲的催眠术都有可能小规模做到如此。然後随着皮肤的无感与无穿透性,再经由催眠後的暗示方式,在他里面逐渐成为永久不变。

「你知道催眠後的暗示是什麽,一个人被催眠入睡然後告诉他五个小时之後醒过来他必须做某件事;或者告诉他说某个字,一旦他按照吩咐做了之後他就会感到囗渴,或认为自己已经死了等等之类的事。然後他被唤醒。当时间到来他就会感觉到一股无法抗拒的欲望去做被吩咐的事;或者,如果他记得给予他的那个字,当他说出之後便立刻神智昏迷。

「这就是你的『苦行僧』所经历过的。他们让他习於在催眠下躺上钉床;然後他们开始摇醒他并告知如果他说出某个字他就能够再躺上钉床,这个字让他进入催眠状态,这或许就是他看起来那麽困倦、那麽冷漠的原因罢。这经常会发生在那样的情况里,他们工作他,也许,很多很多年。随後就只是让他离开,以他所能去生活,所以他为自己摆上那张铁床,一个星期或许能赚几个卢比。

「在印度有许多这样的人,学校拿他们做实验品,通常在他们还是小孩的时候就从他们的父母手中买来,父母们很高兴卖掉他们因为随後可以从中得到利润。但当然这个人自己并不知道或了解他在做什麽或那是怎麽完成的。」

这解释让我觉得非常有趣,因为我以前从未听过或读过一个全然像这样的解释。在所有我碰到的企图对『苦行僧奇迹』所做的解释,不论是将这『奇迹』解释为骗局还是其他之类的解释,全都认为表演者知道他在做什麽以及如何做。另外,如果他没有说明,那是因为他不想说或因为他害怕。在目前的例子中见解全然不同,G的解释似乎对我来说不只是可能而已,我敢说,这就是唯一可能的解释。那个苦行僧不知道他是如何做出他的『奇迹』,而且,当然也无法解释它。

在另一个情况,我们正在谈锡兰的佛教,我表示佛教徒必定有魔术,但他们并不承认这个,这可能性也被正统的佛教所否定。在我完全没有关连上这个看法的情况下,我拿出一张照片给G,我提及在Colomb的一间私人房子里的小神坛,惯常地内有一尊佛像,在佛像的脚边有一个小的钟形象牙佛骨塔,也就是雕刻的复制佛骨塔,中间是空的。他们在我面前打开它并且展示里面的东西给我看,那东西被视为遗骨--子弹大小的一个小圆球,我想是由象牙或珍珠母雕制成的。

G很认真听我说。
「他们有没有对你解释这球的意义?」他问。
「他们告诉我那是佛陀弟子的一小块骨头;那是非常高贵的古物与圣物。」
「它是这样也不是这样,」G说,「展示给你看的那个人要不是不知道就是不想说,那不是一块骨头,而是一块特别的骨头形成物,那是人经由特别练习的结果而在颈部形成项链状的骨头。你有没有听过『佛陀的项链』 ?」
「有,」我说,「但这意思完全不同,『佛陀的项链』指的是佛陀再生之链。」
「没错,」G说,「那是其中一个意义,但我说的是另一个,在皮肤底下环绕颈部的骨头项链直接与所谓的『灵体』有关,换句话说,『灵体』是附着其上,或更精确一点,这『骨链』连结着肉体与灵体。现在如果『灵体』在肉体死後还继续活着,拥有这一块『骨链』的人就能与死者的『灵体』沟通,这是魔术。但他们从不公开谈论它,你说他们有魔术并没错,这就是个实例。但你所看到的当然不是真品,几乎在每个家里你都能找到这些骨头;我所告诉你的只是潜藏在这习俗背後的信仰而已。」


再次我必须承认,我从未听过这样的解释。

G画了一张小小的草图说明皮肤底下小骨头的位置;它们从耳朵前面一点的地方开始在颈背围了个半圈。这草图让我想到一张平常描绘颈部淋巴腺的图样,在解剖学的图表中就能看到那样的东西,此外,我对它一无所知。
离线五味子
发帖
60
开心币
0
好评度
528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2-09-08
探索奇迹(3)—认识人类机器
探索奇迹---无名教学的片段记录》 作者:P.D.邬斯宾斯基

第三章: 认识人类机器

到了1915年11月初,我已掌握了G的体系中关於人的一些基本要点。
第一点,他着重在人内在的缺乏统一性。


「那是个极大的错误,」他说,「认为人一直是同一个人。一个人不可能长久维持同一人,他会持续不断改变,即使只有半小时他也很少能维持同一个人。我们认为如果一个名叫伊凡的人就会一直是伊凡,完全不是这样,现在他是伊凡,在下一分钟他是彼德,再过一分钟之後他是尼可拉斯、塞吉斯、马修、或西蒙,但你们全都认为他是伊凡。你们都知道伊凡不会做某件事,比如他不会说谎,然後你们发现他说了一件谎言而非常惊讶他竟然会这麽说。这是真的,伊凡不会说谎;是尼可拉斯在说谎,当时机自行出现时尼可拉斯不得不说谎。你们会非常惊骇,当你们发觉竟然会有那麽多的伊凡与尼可拉斯等等住在一个人里面。如果你们学会观察他们就不需要去看电影了。」

「这和身体的各个部份与机能的意识有任何关系吗?」这时我问他,「我了解这观念也经常感觉到这些意识的真实性,我知道不只是各个机能,还有身体的每一个部份都有个别的功能,有个别的意识。右手有一个意识,左手有另一个,这是你的意思吗?」

「不全然是,」G说,「这些意识也存在,但比较起来它们是无害的,它们都知道自己的位置与工作,双手知道它们必须工作;双脚知道它们必须走路。但这些伊凡、彼德、以及尼可拉斯们并不一样,他们都称自己为『我』,也就是说,他们认为自己是主人而没有一个想要认识其他人,他们每一个都做一个小时的哈里发国王,不顾一切做他喜欢做的,随後,其他人就得承担後果。在他们之间毫无秩序可言,谁占上风谁就是主人,漠不关心地四面八方鞭打每一个人,但到了下一刻,另一位抓到了鞭子就反过来鞭打他,就这样持续人的整个一生。想像有一个国家,在那里每个人都可以当五分钟的国王,在这五分钟内他可以对整个王国为所欲为,这就是我们的生活。」

在G的许多谈话当中,有一回再次谈到人有许多不同身体的观念。
「人可以有数个身体,」他说,「必须视这为一个观念、一个原理去了解。因为这并不适用於我们,我们只知道我们有一个肉体,除此而外什麽也不知道。而我们必须研究的就是肉体,不过,我们必须记住,问题并不仅仅局限於肉体,还有别人可能拥有两个、三个或更多的身体。但对我们个人来说这并没造成什麽差别。就像在美国有某个像洛克菲勒那样的人可能拥有好几百万,但如果我没有东西可吃,他的好几百万一点也帮不上忙。以这观点来看这是同一件事,每个人都必须为自己设想;依赖别人或者想像别人拥有什麽来安慰自己既没用又没意义。」

「怎麽知道一个人是不是有一个『灵体』 ?」我问。
「有许多确切的方法可以知道,」G回答说,「在某些情况下『灵体』能够被看见;它能从肉体分开,甚至还能拍照出来,就在身体的四周。『灵体』的存在还可以更容易更简单地以它的运作来证实,『灵体』有一些明确的功能是肉体所没有的,这些功能的显现表示了『灵体』的存在,缺少了这些功能则表示没有『灵体』。

「但现在就谈这个似嫌太早,所有我们的注意力必须集中在研究肉体上,需要先了解人类机器的构造。我们主要的错误在於我们认为我们只有一个脑,我们称这脑的功能为『意识』;没有进入这脑的一切我们称之为『无意识』或『潜意识』,这是我们的主要错误。关於意识与无意识我们以後再谈,现在我要向你们解释人类机器的活动,也就是肉体,是被许多(不是一个)脑所控制。这些脑彼此完全各自独立,都有个别的功能与个别的领域表现它们自己。这首先必须了解,因为若非先了解了这点,其它一切都不可能了解。」

随後G继续以在心理学演讲中的陈述方式,来解释人的各种机能以及控制这些机能的诸中心。

这些说明,以及所有相关的谈话,花了相当长的时间,几乎每一次谈话我们都会回到人的机械性、人内在的缺乏统一性、人的没有选择性、人的不会做等等基本观念。这些谈话不可能以它们实际进行的方式来陈述,所以我将所有的资料分别集结成心理学与宇宙论两个演讲系列。

就此必须注意的是,这些观念并不是以我陈述的方式给我们。G一点一点给观念,就好像在保护它们一样,当第一次触及新的主题时他只会给一般的原则,通常保留最本质的部份。有时他自己会指出所给的理论中明显不一致的地方,这些事实上正是起因於那些保留与隐瞒。第二次,在研讨相同的主题中,他总是会从不同的角度再给多一点,第三次又再多一点。

「例如关於机能与中心的问题,第一次他谈到三个中心;理智的、情感的以及运动的。并且试着要我们分辨这些机能并寻找实例等等。第二次再加上本能中心,而视其为一个独立自主的机器。然後是性中心。我记得他的一些说明引起我的注意,例如,当说及性中心时,他说,实际上它从未独立工作,因为它经常依赖其它中心:理智、情感、本能与运动。然後在说及诸中心的能量时,他便经常回到他所谓的诸中心的错误工作以及性中心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他说了很多关於诸中心如何夺取性中心的能,与用这能所产生的完全错误工作充满了无用的兴奋,然後反过来给性中心无用的能,使它根本无法工作。

我记得他是这麽说的:
「当性中心以它自己的能工作时那是一件非常大的事,但这很少发生。」

我想起另一个说法,後来证明这说法造成了许多错误的理解与推论。这说法就是低层面的三个中心:本能、运动与性中心,在它们彼此的关系上以三力的方式工作--在一般情况下,性中心作为中和力,本能与运动中心则作为主动与被动力。

之前我所提到的解说方式,以及G在他第一次解说观念时的保留方式,结果造成极大的误解,尤其是後期那些未与我的工作有所接触的人。


有许多人发现在第一次观念的解说与接下去的解说之间有所矛盾。有时为了尽可能紧紧抓住第一次的解说,他们会创造出与G实际上所说完全无关的古怪理论。由此,三个中心的观念被某些团体保留着(我再重复一次,他们与我无关),在某个方式上这观念被关连到三力,而实际上并没有关系,因为,首先在一般人身上并不是三个中心而是五个。

将两个不同秩序、尺度与意义上的观念连结在一起,对那些以这方式思考的人来说,产生了许多进一步的误解并完全扭曲了整个体系。


这很可能是三个中心(理智、情感与运动)的观念,把理智、情感及运动三个中心误解为三力的表现,可能是来自於一再误解G对於三个低层中心之间关系的说法。

在第一次及紧接着的许多次解说诸中心期间,几乎每一次G都会加进新的东西。就如我所说的,一开始他说三个中心,然後是四个,然後五个,最後七个中心。


诸中心细部份很少出现在这些谈话中,G说诸中心被分为正面与负面,但他并没指出这细分对所有不同的中心来说并不完全相同。然後他说每一个中心分成三个部份或三个楼层,而这每一个部份又分成三个;但他并未给实例,也没指出观察注意力能够分辨诸中心细部的工作。所有这些以及很多其他的都是後来才逐渐建立的。例如,虽然毫无疑问他说了研究角色与负面情绪的基本意义,还有对抗负面情绪的方法;不认同,不顾虑,以及不表达负面情绪。但他没有讲完这些理论或没有解释负面情绪完全没必要,以及没有正常的中心让它们存在。

接着,我将就我所记得的,重现圣彼得堡及後来团体的谈话和演说,并尽量避免重复我在第一、二次演讲中已经说过的。但是某些情况可能无法避免重复,而且G对体系观念的原本说明方式,依我来看是极为有趣的。

在一次聚会中有人问说:
「进化该怎麽了解?」
「人的进化,」G回答,「可以看成是发展他里面那些未曾自行(亦即,机械性)发展的力量与可能性。唯有这种发展,唯有这种成长,才标示出正牌的人的进化,无论如何既没有也不可能有其它种的进化。


「我们眼前看到的就是人类现有的发展。大自然造成他现在这个样子,而且,数量庞大,直到目前为止我们所能看到的,都会维持不变。改变很像是违反大自然的一般要求,改变只能发生在个人身上。

「要了解人的进化法则就需要了解在某个层面上进化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也就是说,大自然在它自身的发展上并不需要人的进化。说得更精确一点:人类的进化必须依赖诸星球的进化。但对我们而言,诸星球的进化是以无限长的循环周期进行。在整个人所能理解的时间伸展之中,诸星球的生命不需有重大的改变发生,因而在人类的生命中,也毋需改变。


「人类既没进步也没进化,对我们而言看似进步或进化的只不过是局部的修正,而这可以立刻被另一个相反方向的修正加以平衡。」

「人类,就像其他的有机生命,是为了地球的需要与目的而存在。而且为了目前地球的需要,他就该是现有的样子。


「唯有将其视为理论性的思考,如同远离真实的当代欧洲思想,才会认为人的进化可以排除周遭的大自然,或认为人的进化是一种逐渐征服大自然。这是完全不可能的,不管是生、是死、是进化还是退化,人都是平等地服务於大自然的目的--或说得更恰当一点,大自然平等利用(虽然可能用在不同的目的上)进化与退化的产物。而同时,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永远也不能逃离大自然,即使是努力对抗自然,人的行动也是在顺应她的目的。

「人类大众的进化违抗了大自然的目的,而某个小百分比的人的进化或许就符合大自然的目的。人的内在含有进化的可能性,但人类整体的进化,也就是,在所有的人〈或大部份的人〉里面发展这些可能性,或即使只是一群人,对於地球或一般星球世界的目的来说这都是不必要的。而且,事实上,这还可能有害或致命。因此,有一些特别的(一种星球特质的)力量阻扰人类大众的进化而使它维持在应有的水平上。

「例如,人类的进化超过了某个程度,或说得确切一点,超过了某个百分比,对月亮而言是致命的,目前的月亮靠有机生命与人类来喂养,人类是有机生命的一部份;这意味着人类是月亮的食物。如果所有的人变得太聪明,他们势必不想被月亮吞食。


「但同时,进化的可能性依然存在,经由适当的知识与方法可以在分别的个人里面发展,这样的发展只能在人自己的兴趣中进行,换句话说就是对抗星球世界的兴趣与力量。人必须了解这点:他的进化只对他是必要的,没有其他任何一个人有兴趣,也没有人有义务或打算帮助他。相反的,阻扰人类大众进化的力量同时也会阻扰个人的进化,一个人必须征服它们,而且,一个人能征服它们,人类大众则不能。以後你们会了解所有这些阻碍对一个人来说非常有用;如果这些阻力不存在就必须有意向地创造出它们,因为是透过克服障碍人才能发展他需要的那些品质。


「这是人类进化正确看法的基础,没有强制的、机械的进化。进化是有意识奋斗的结果,大自然并不需要这进化;大自然不要这进化也努力反对它。进化只能对个人自己是必要的,当他了解他的处境并明白改变这处境的可能性,以及明白他拥有未善用的力量与他没看到的财富。而就获取这些力量与财富的意义上来说,进化才是可能的。但如果所有的人,或大部份的人,明白了这个并且都渴望获得那天生就属於他们的权力,进化就会再次变得不可能,对个人是可能的东西对大众却不可能。

「分别的个人有利之处在於他很渺小,而就大自然的经济原则来说,多一个或少一个机器人并不造成什麽差别。如果我们想像在一个显微镜底下的细胞与我们的身体之间的关系,就能够很容易了解这相关的大小。一个细胞的存在与否并不会改变身体生命中的任何东西,我们不可能意识到它,它也不能对身体组织的生命与运作造成任何影响。完全同样的道理,一个分别的个人显得太微小,根本不可能影响宇宙组织的生命,他处在相同的关系上(与大小有关)就像一个细胞处在我们自己的身体组织中。而正是这才使得他的『发展』成为可能 。他的『可能性』就是建基於此。


「要谈进化就必须了解,打从开头就没有机械进化的可能,人的进化是他的意识的进化,而『意识』不能无意识地进化。人的进化是他的意志的进化,而『意志』不能非自愿地进化。人的进化是他做的力量的进化,而『做』不可能是事物自行『发生』的结果。

「人们不知道人是什麽,他们与非常复杂的机器有关,远比一个火车引擎、一辆汽车、或一架飞机还要复杂得多----但关於这机器的构造、运作或可能性,他们什麽也不知道,或几乎什麽也不知道;他们甚至不了解它最简单的运作,因为他们不知道这些运作的目的。他们模糊地想像一个人应该学习控制他的机器,就像他必 须学习控制一个火车引擎、一辆汽车、或一架飞机。而无能掌握人类机器正如同无能掌握任何其它复杂机器一样危险。每个人都了解与这有关的一架飞机、一辆汽车、或一个火车引擎,但很少有人想到将这关连到一般的人或尤其是他自身。人认为大自然已经赋予了有关他们的机器所需的知识,这麽想并没什麽不对或不合理,然而人们也了解光只有机器的本能知识无论如 何是不够的。为什麽人要研究医药并利用它来服务人类?当然是因为他们明白他们不知道他们的机器,但他们并不怀疑比起科学所知道的还能知道得更多;他们不怀疑到那时它可能会有相当不同的运作产生。」

几乎每一次的谈话,G都会回到人缺乏统一性的主题。

「人所犯的其中一个严重错误,」他说,「这必须记住,就是他对关於他的『我』的幻想。
「就如我们所知人的样子,他是一个『机器人』,他不会『做』,所有的事情都是『发生』在他身上或透过他『发生』,都不可能有一个不变而单一的我,他的『我』如同他的想法、感觉以及心情一样快速改变。而他犯了一个很深的错误,认为自己一直是一个,并且是同一个人;事实上,他一直是不同的人,此刻的他与前一刻的他并不是同一个人。

「人并没有永久与不变的我,每个想法、每个心情、每个欲望、每个感觉都说『我』,而且在每一种情况下似乎都理所当然认为这个我属於整体,属於整个人。而一个想法、一个欲望或一个反感都是由这个整体来表达。但实际上根本就没有这假设的基础。人的每个想法和欲望的出现与生活都完全各自分开而与整体无关。整体永远无法表达自己,只因为它要不是以整个身体的形式存在,就是一个抽象的观念而已。


人并没有单一的我,而是有几百几千各自分开的小我。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完全互不相识,从未互相接触,或刚好相反,彼此互相敌对、互相排斥与势不两立。每一分钟,每一时刻,人说着或想着『我』,每一次他的我都不一样,此时它是个想法,下一刻它是个欲望,再下一刻它是个感觉,然後又是另一个想法,等等,无止无休。人是个复数,人的名字是多数的。

「我群的交替,他们不断且明显地争取控制权,都是被偶发的外在影响力所操控。温暖、阳光、好天气立刻召唤出一整群的我,寒冷、烟雾、下雨则召唤出另一群的我,其他的情况则召唤出其他的感觉与其他的行动。人里面没有任何东西能控制这些我群的变化,主要原因是人没注意到或不知道;他一直都活在最後一个我的。有些我,当然,比其他我来得强壮,但这并不是他们自己有意识的力量;他们是被偶然的力量或机械的外在刺激所制造出来的。

教育、模仿、阅读、宗教的催眠、社会制度以及传统或新囗号的魅力,在人的个性里面创造了非常强的我群,这些我群支配了一整系列其它较软弱的我群。但他们的力量是诸中心里『卷轴』(rolls)的力量,而组成个性的所有我群也同样是来自这些『卷轴』;它们是外在影响的结果;两者皆为外在影响所驱动和控制。


「人没有单一性,他没有单一的大我,人被分裂成一大群的小我。

「每一个分别的小我都能以整体之名称呼自己,以整体之名行动、同意或不同意、给予承诺以及做决定。而另一个我或整体则必须去料理善後,这解释了为什麽人经常做出决定却很少执行。

「一个人决定第二天一早就起床,一个我,或一群我决定了这个,但起床是另一个我的事,他完全不同意这个决定或甚至对这决定一无所知。当然这个人第二天早上又会继续睡觉,而到了晚上他又会决定早起。在有些情况中这还会让一个人承当非常不愉快的後果。


「在某个时刻,由於一个小意外我可能答应了某事,不是对自己,而是对其他人,但纯粹只是出於虚荣或为了好玩,然後它消失了。但这个人,也就是整个其馀的我群完全不知道这个,甚至很可能一生都得为此偿付代价。这是人类的悲剧,由於任何一个小我都有权签署支票与期票,而这人,也就是整体,就必须出面偿付。人的整个一生经常都在偿付由偶然的小我开出的期票。

「许多东方的教学就含有各式各样寓言的图像,尽力从这观点来描绘人素质的通性。
「因此,有一个教学中,人被比喻为一幢房子。在其中有一群仆人,但没有主人与管家,仆人们全都忘了他们的职责;没有人想做他该做的;每个人都努力作主人,那怕只要一会儿也好;在这样的无秩序之下,房子面临严重的威胁,唯一解决的机会是让一群比较懂事的仆人聚在一起,并且选出一位暂时的管家,也就是,一个代理管家,然後这个代理管家就能安置其他的仆人各就其位,让每一个都做自己的工作:伙夫在厨房,马车夫在马房里,园丁在花园里,等等。以这方式房子就能准备好为真正的管家到临,而他则会准备好为主人的莅临。」

「将人比喻成一幢房子等待主人的到临,这常常会在隐约保有古代知识的东方教学中遇见。而且,如我们所知,在圣经里这主题以各式各样的形式在许多寓言中出现。

「但即使人对他的可能性有最清楚的了解也不会有任何接近达成的可能。为了实现这些可能性,他必须对解脱有极强的欲望与牺牲一切的意愿,为了这解脱而甘冒一切风险。」

这段期间,也就是圣彼得堡的演讲开始时期,其中有两次谈话很有趣。
有一次我给G看一张我在Benares拍的「苦行僧在针床上」照片。
这苦行僧不全然是个聪明的骗子,如同我在锡兰所看到的那些,虽然无疑他是个「专家」。有人告诉过我,在恒河岸边的Aurangzeb Mosque中庭里,有个苦行僧躺在一张满布钉子的针床上,听来非常神秘也非常可怕。但当我到达那里时我只看到那张布满铁钉的空床,没看到苦行僧;有人告诉我说苦行僧跑去牵母牛去了。

第二次去时苦行僧在那里,但他并没躺上床,就我所了解的,他只在观众来时才会躺上床,不过只要一个卢比他就对我展示了他所有的技巧。他真的几乎完全赤裸躺在那张布满长而尖的钉床上,而且,虽然他小心不做出任何快动作,但他仍然用他的背部、他身体的两侧以及他的胃部在钉子上转身,很明显那些铁钉并未刺伤或刮伤他。

我拍了两张他的照片,但对这现象的意义我无法给自己任何解释。这苦行僧并没让人产生他是个智者或虔诚修道者的印象,他的脸部表情呆滞、无趣又漠然,他里面没有任何东西显示志在自我牺牲或自我折磨。

我将这些全告诉了G,给他看照片,然後问他的想法。

「这很难用三言两语去解释,」G回答,「首先这个人当然不是一个我曾经说过的那种『苦行僧』。同时你 认为那不全然是个骗局也没错,但他并不知道他是如何做到的。如果你贿赂他告诉你他所知道的,他很可能会告诉你说他知道一个特定的字是他用来对自己说的,随後他就能躺上钉床。他甚至还会答应告诉你这个字是什麽,但这对你一点帮助也没有,因为那一定只是一个完全普通的字,对你来说不会有任何效果。

「这个人来自一所学校,只不过他不是个学生,他是个实验品。他们只是跟他一起实验以及在他身上做实验。很明显他被催眠过很多次,在催眠状态下先让他的皮肤对扎刺无感然後就能抵抗它们,甚至以一般欧洲的催眠术都有可能小规模做到如此。然後随着皮肤的无感与无穿透性,再经由催眠後的暗示方式,在他里面逐渐成为永久不变。

「你知道催眠後的暗示是什麽,一个人被催眠入睡然後告诉他五个小时之後醒过来他必须做某件事;或者告诉他说某个字,一旦他按照吩咐做了之後他就会感到囗渴,或认为自己已经死了等等之类的事。然後他被唤醒。当时间到来他就会感觉到一股无法抗拒的欲望去做被吩咐的事;或者,如果他记得给予他的那个字,当他说出之後便立刻神智昏迷。

「这就是你的『苦行僧』所经历过的。他们让他习於在催眠下躺上钉床;然後他们开始摇醒他并告知如果他说出某个字他就能够再躺上钉床,这个字让他进入催眠状态,这或许就是他看起来那麽困倦、那麽冷漠的原因罢。这经常会发生在那样的情况里,他们工作他,也许,很多很多年。随後就只是让他离开,以他所能去生活,所以他为自己摆上那张铁床,一个星期或许能赚几个卢比。

「在印度有许多这样的人,学校拿他们做实验品,通常在他们还是小孩的时候就从他们的父母手中买来,父母们很高兴卖掉他们因为随後可以从中得到利润。但当然这个人自己并不知道或了解他在做什麽或那是怎麽完成的。」

这解释让我觉得非常有趣,因为我以前从未听过或读过一个全然像这样的解释。在所有我碰到的企图对『苦行僧奇迹』所做的解释,不论是将这『奇迹』解释为骗局还是其他之类的解释,全都认为表演者知道他在做什麽以及如何做。另外,如果他没有说明,那是因为他不想说或因为他害怕。在目前的例子中见解全然不同,G的解释似乎对我来说不只是可能而已,我敢说,这就是唯一可能的解释。那个苦行僧不知道他是如何做出他的『奇迹』,而且,当然也无法解释它。

在另一个情况,我们正在谈锡兰的佛教,我表示佛教徒必定有魔术,但他们并不承认这个,这可能性也被正统的佛教所否定。在我完全没有关连上这个看法的情况下,我拿出一张照片给G,我提及在Colomb的一间私人房子里的小神坛,惯常地内有一尊佛像,在佛像的脚边有一个小的钟形象牙佛骨塔,也就是雕刻的复制佛骨塔,中间是空的。他们在我面前打开它并且展示里面的东西给我看,那东西被视为遗骨--子弹大小的一个小圆球,我想是由象牙或珍珠母雕制成的。

G很认真听我说。
「他们有没有对你解释这球的意义?」他问。
「他们告诉我那是佛陀弟子的一小块骨头;那是非常高贵的古物与圣物。」
「它是这样也不是这样,」G说,「展示给你看的那个人要不是不知道就是不想说,那不是一块骨头,而是一块特别的骨头形成物,那是人经由特别练习的结果而在颈部形成项链状的骨头。你有没有听过『佛陀的项链』 ?」
「有,」我说,「但这意思完全不同,『佛陀的项链』指的是佛陀再生之链。」
「没错,」G说,「那是其中一个意义,但我说的是另一个,在皮肤底下环绕颈部的骨头项链直接与所谓的『灵体』有关,换句话说,『灵体』是附着其上,或更精确一点,这『骨链』连结着肉体与灵体。现在如果『灵体』在肉体死後还继续活着,拥有这一块『骨链』的人就能与死者的『灵体』沟通,这是魔术。但他们从不公开谈论它,你说他们有魔术并没错,这就是个实例。但你所看到的当然不是真品,几乎在每个家里你都能找到这些骨头;我所告诉你的只是潜藏在这习俗背後的信仰而已。」


再次我必须承认,我从未听过这样的解释。

G画了一张小小的草图说明皮肤底下小骨头的位置;它们从耳朵前面一点的地方开始在颈背围了个半圈。这草图让我想到一张平常描绘颈部淋巴腺的图样,在解剖学的图表中就能看到那样的东西,此外,我对它一无所知。
离线五味子
发帖
60
开心币
0
好评度
528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2-09-08
探索奇迹(3)—认识人类机器
探索奇迹---无名教学的片段记录》 作者:P.D.邬斯宾斯基

第三章: 认识人类机器

到了1915年11月初,我已掌握了G的体系中关於人的一些基本要点。
第一点,他着重在人内在的缺乏统一性。


「那是个极大的错误,」他说,「认为人一直是同一个人。一个人不可能长久维持同一人,他会持续不断改变,即使只有半小时他也很少能维持同一个人。我们认为如果一个名叫伊凡的人就会一直是伊凡,完全不是这样,现在他是伊凡,在下一分钟他是彼德,再过一分钟之後他是尼可拉斯、塞吉斯、马修、或西蒙,但你们全都认为他是伊凡。你们都知道伊凡不会做某件事,比如他不会说谎,然後你们发现他说了一件谎言而非常惊讶他竟然会这麽说。这是真的,伊凡不会说谎;是尼可拉斯在说谎,当时机自行出现时尼可拉斯不得不说谎。你们会非常惊骇,当你们发觉竟然会有那麽多的伊凡与尼可拉斯等等住在一个人里面。如果你们学会观察他们就不需要去看电影了。」

「这和身体的各个部份与机能的意识有任何关系吗?」这时我问他,「我了解这观念也经常感觉到这些意识的真实性,我知道不只是各个机能,还有身体的每一个部份都有个别的功能,有个别的意识。右手有一个意识,左手有另一个,这是你的意思吗?」

「不全然是,」G说,「这些意识也存在,但比较起来它们是无害的,它们都知道自己的位置与工作,双手知道它们必须工作;双脚知道它们必须走路。但这些伊凡、彼德、以及尼可拉斯们并不一样,他们都称自己为『我』,也就是说,他们认为自己是主人而没有一个想要认识其他人,他们每一个都做一个小时的哈里发国王,不顾一切做他喜欢做的,随後,其他人就得承担後果。在他们之间毫无秩序可言,谁占上风谁就是主人,漠不关心地四面八方鞭打每一个人,但到了下一刻,另一位抓到了鞭子就反过来鞭打他,就这样持续人的整个一生。想像有一个国家,在那里每个人都可以当五分钟的国王,在这五分钟内他可以对整个王国为所欲为,这就是我们的生活。」

在G的许多谈话当中,有一回再次谈到人有许多不同身体的观念。
「人可以有数个身体,」他说,「必须视这为一个观念、一个原理去了解。因为这并不适用於我们,我们只知道我们有一个肉体,除此而外什麽也不知道。而我们必须研究的就是肉体,不过,我们必须记住,问题并不仅仅局限於肉体,还有别人可能拥有两个、三个或更多的身体。但对我们个人来说这并没造成什麽差别。就像在美国有某个像洛克菲勒那样的人可能拥有好几百万,但如果我没有东西可吃,他的好几百万一点也帮不上忙。以这观点来看这是同一件事,每个人都必须为自己设想;依赖别人或者想像别人拥有什麽来安慰自己既没用又没意义。」

「怎麽知道一个人是不是有一个『灵体』 ?」我问。
「有许多确切的方法可以知道,」G回答说,「在某些情况下『灵体』能够被看见;它能从肉体分开,甚至还能拍照出来,就在身体的四周。『灵体』的存在还可以更容易更简单地以它的运作来证实,『灵体』有一些明确的功能是肉体所没有的,这些功能的显现表示了『灵体』的存在,缺少了这些功能则表示没有『灵体』。

「但现在就谈这个似嫌太早,所有我们的注意力必须集中在研究肉体上,需要先了解人类机器的构造。我们主要的错误在於我们认为我们只有一个脑,我们称这脑的功能为『意识』;没有进入这脑的一切我们称之为『无意识』或『潜意识』,这是我们的主要错误。关於意识与无意识我们以後再谈,现在我要向你们解释人类机器的活动,也就是肉体,是被许多(不是一个)脑所控制。这些脑彼此完全各自独立,都有个别的功能与个别的领域表现它们自己。这首先必须了解,因为若非先了解了这点,其它一切都不可能了解。」

随後G继续以在心理学演讲中的陈述方式,来解释人的各种机能以及控制这些机能的诸中心。

这些说明,以及所有相关的谈话,花了相当长的时间,几乎每一次谈话我们都会回到人的机械性、人内在的缺乏统一性、人的没有选择性、人的不会做等等基本观念。这些谈话不可能以它们实际进行的方式来陈述,所以我将所有的资料分别集结成心理学与宇宙论两个演讲系列。

就此必须注意的是,这些观念并不是以我陈述的方式给我们。G一点一点给观念,就好像在保护它们一样,当第一次触及新的主题时他只会给一般的原则,通常保留最本质的部份。有时他自己会指出所给的理论中明显不一致的地方,这些事实上正是起因於那些保留与隐瞒。第二次,在研讨相同的主题中,他总是会从不同的角度再给多一点,第三次又再多一点。

「例如关於机能与中心的问题,第一次他谈到三个中心;理智的、情感的以及运动的。并且试着要我们分辨这些机能并寻找实例等等。第二次再加上本能中心,而视其为一个独立自主的机器。然後是性中心。我记得他的一些说明引起我的注意,例如,当说及性中心时,他说,实际上它从未独立工作,因为它经常依赖其它中心:理智、情感、本能与运动。然後在说及诸中心的能量时,他便经常回到他所谓的诸中心的错误工作以及性中心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他说了很多关於诸中心如何夺取性中心的能,与用这能所产生的完全错误工作充满了无用的兴奋,然後反过来给性中心无用的能,使它根本无法工作。

我记得他是这麽说的:
「当性中心以它自己的能工作时那是一件非常大的事,但这很少发生。」

我想起另一个说法,後来证明这说法造成了许多错误的理解与推论。这说法就是低层面的三个中心:本能、运动与性中心,在它们彼此的关系上以三力的方式工作--在一般情况下,性中心作为中和力,本能与运动中心则作为主动与被动力。

之前我所提到的解说方式,以及G在他第一次解说观念时的保留方式,结果造成极大的误解,尤其是後期那些未与我的工作有所接触的人。


有许多人发现在第一次观念的解说与接下去的解说之间有所矛盾。有时为了尽可能紧紧抓住第一次的解说,他们会创造出与G实际上所说完全无关的古怪理论。由此,三个中心的观念被某些团体保留着(我再重复一次,他们与我无关),在某个方式上这观念被关连到三力,而实际上并没有关系,因为,首先在一般人身上并不是三个中心而是五个。

将两个不同秩序、尺度与意义上的观念连结在一起,对那些以这方式思考的人来说,产生了许多进一步的误解并完全扭曲了整个体系。


这很可能是三个中心(理智、情感与运动)的观念,把理智、情感及运动三个中心误解为三力的表现,可能是来自於一再误解G对於三个低层中心之间关系的说法。

在第一次及紧接着的许多次解说诸中心期间,几乎每一次G都会加进新的东西。就如我所说的,一开始他说三个中心,然後是四个,然後五个,最後七个中心。


诸中心细部份很少出现在这些谈话中,G说诸中心被分为正面与负面,但他并没指出这细分对所有不同的中心来说并不完全相同。然後他说每一个中心分成三个部份或三个楼层,而这每一个部份又分成三个;但他并未给实例,也没指出观察注意力能够分辨诸中心细部的工作。所有这些以及很多其他的都是後来才逐渐建立的。例如,虽然毫无疑问他说了研究角色与负面情绪的基本意义,还有对抗负面情绪的方法;不认同,不顾虑,以及不表达负面情绪。但他没有讲完这些理论或没有解释负面情绪完全没必要,以及没有正常的中心让它们存在。

接着,我将就我所记得的,重现圣彼得堡及後来团体的谈话和演说,并尽量避免重复我在第一、二次演讲中已经说过的。但是某些情况可能无法避免重复,而且G对体系观念的原本说明方式,依我来看是极为有趣的。

在一次聚会中有人问说:
「进化该怎麽了解?」
「人的进化,」G回答,「可以看成是发展他里面那些未曾自行(亦即,机械性)发展的力量与可能性。唯有这种发展,唯有这种成长,才标示出正牌的人的进化,无论如何既没有也不可能有其它种的进化。


「我们眼前看到的就是人类现有的发展。大自然造成他现在这个样子,而且,数量庞大,直到目前为止我们所能看到的,都会维持不变。改变很像是违反大自然的一般要求,改变只能发生在个人身上。

「要了解人的进化法则就需要了解在某个层面上进化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也就是说,大自然在它自身的发展上并不需要人的进化。说得更精确一点:人类的进化必须依赖诸星球的进化。但对我们而言,诸星球的进化是以无限长的循环周期进行。在整个人所能理解的时间伸展之中,诸星球的生命不需有重大的改变发生,因而在人类的生命中,也毋需改变。


「人类既没进步也没进化,对我们而言看似进步或进化的只不过是局部的修正,而这可以立刻被另一个相反方向的修正加以平衡。」

「人类,就像其他的有机生命,是为了地球的需要与目的而存在。而且为了目前地球的需要,他就该是现有的样子。


「唯有将其视为理论性的思考,如同远离真实的当代欧洲思想,才会认为人的进化可以排除周遭的大自然,或认为人的进化是一种逐渐征服大自然。这是完全不可能的,不管是生、是死、是进化还是退化,人都是平等地服务於大自然的目的--或说得更恰当一点,大自然平等利用(虽然可能用在不同的目的上)进化与退化的产物。而同时,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永远也不能逃离大自然,即使是努力对抗自然,人的行动也是在顺应她的目的。

「人类大众的进化违抗了大自然的目的,而某个小百分比的人的进化或许就符合大自然的目的。人的内在含有进化的可能性,但人类整体的进化,也就是,在所有的人〈或大部份的人〉里面发展这些可能性,或即使只是一群人,对於地球或一般星球世界的目的来说这都是不必要的。而且,事实上,这还可能有害或致命。因此,有一些特别的(一种星球特质的)力量阻扰人类大众的进化而使它维持在应有的水平上。

「例如,人类的进化超过了某个程度,或说得确切一点,超过了某个百分比,对月亮而言是致命的,目前的月亮靠有机生命与人类来喂养,人类是有机生命的一部份;这意味着人类是月亮的食物。如果所有的人变得太聪明,他们势必不想被月亮吞食。


「但同时,进化的可能性依然存在,经由适当的知识与方法可以在分别的个人里面发展,这样的发展只能在人自己的兴趣中进行,换句话说就是对抗星球世界的兴趣与力量。人必须了解这点:他的进化只对他是必要的,没有其他任何一个人有兴趣,也没有人有义务或打算帮助他。相反的,阻扰人类大众进化的力量同时也会阻扰个人的进化,一个人必须征服它们,而且,一个人能征服它们,人类大众则不能。以後你们会了解所有这些阻碍对一个人来说非常有用;如果这些阻力不存在就必须有意向地创造出它们,因为是透过克服障碍人才能发展他需要的那些品质。


「这是人类进化正确看法的基础,没有强制的、机械的进化。进化是有意识奋斗的结果,大自然并不需要这进化;大自然不要这进化也努力反对它。进化只能对个人自己是必要的,当他了解他的处境并明白改变这处境的可能性,以及明白他拥有未善用的力量与他没看到的财富。而就获取这些力量与财富的意义上来说,进化才是可能的。但如果所有的人,或大部份的人,明白了这个并且都渴望获得那天生就属於他们的权力,进化就会再次变得不可能,对个人是可能的东西对大众却不可能。

「分别的个人有利之处在於他很渺小,而就大自然的经济原则来说,多一个或少一个机器人并不造成什麽差别。如果我们想像在一个显微镜底下的细胞与我们的身体之间的关系,就能够很容易了解这相关的大小。一个细胞的存在与否并不会改变身体生命中的任何东西,我们不可能意识到它,它也不能对身体组织的生命与运作造成任何影响。完全同样的道理,一个分别的个人显得太微小,根本不可能影响宇宙组织的生命,他处在相同的关系上(与大小有关)就像一个细胞处在我们自己的身体组织中。而正是这才使得他的『发展』成为可能 。他的『可能性』就是建基於此。


「要谈进化就必须了解,打从开头就没有机械进化的可能,人的进化是他的意识的进化,而『意识』不能无意识地进化。人的进化是他的意志的进化,而『意志』不能非自愿地进化。人的进化是他做的力量的进化,而『做』不可能是事物自行『发生』的结果。

「人们不知道人是什麽,他们与非常复杂的机器有关,远比一个火车引擎、一辆汽车、或一架飞机还要复杂得多----但关於这机器的构造、运作或可能性,他们什麽也不知道,或几乎什麽也不知道;他们甚至不了解它最简单的运作,因为他们不知道这些运作的目的。他们模糊地想像一个人应该学习控制他的机器,就像他必 须学习控制一个火车引擎、一辆汽车、或一架飞机。而无能掌握人类机器正如同无能掌握任何其它复杂机器一样危险。每个人都了解与这有关的一架飞机、一辆汽车、或一个火车引擎,但很少有人想到将这关连到一般的人或尤其是他自身。人认为大自然已经赋予了有关他们的机器所需的知识,这麽想并没什麽不对或不合理,然而人们也了解光只有机器的本能知识无论如 何是不够的。为什麽人要研究医药并利用它来服务人类?当然是因为他们明白他们不知道他们的机器,但他们并不怀疑比起科学所知道的还能知道得更多;他们不怀疑到那时它可能会有相当不同的运作产生。」

几乎每一次的谈话,G都会回到人缺乏统一性的主题。

「人所犯的其中一个严重错误,」他说,「这必须记住,就是他对关於他的『我』的幻想。
「就如我们所知人的样子,他是一个『机器人』,他不会『做』,所有的事情都是『发生』在他身上或透过他『发生』,都不可能有一个不变而单一的我,他的『我』如同他的想法、感觉以及心情一样快速改变。而他犯了一个很深的错误,认为自己一直是一个,并且是同一个人;事实上,他一直是不同的人,此刻的他与前一刻的他并不是同一个人。

「人并没有永久与不变的我,每个想法、每个心情、每个欲望、每个感觉都说『我』,而且在每一种情况下似乎都理所当然认为这个我属於整体,属於整个人。而一个想法、一个欲望或一个反感都是由这个整体来表达。但实际上根本就没有这假设的基础。人的每个想法和欲望的出现与生活都完全各自分开而与整体无关。整体永远无法表达自己,只因为它要不是以整个身体的形式存在,就是一个抽象的观念而已。


人并没有单一的我,而是有几百几千各自分开的小我。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完全互不相识,从未互相接触,或刚好相反,彼此互相敌对、互相排斥与势不两立。每一分钟,每一时刻,人说着或想着『我』,每一次他的我都不一样,此时它是个想法,下一刻它是个欲望,再下一刻它是个感觉,然後又是另一个想法,等等,无止无休。人是个复数,人的名字是多数的。

「我群的交替,他们不断且明显地争取控制权,都是被偶发的外在影响力所操控。温暖、阳光、好天气立刻召唤出一整群的我,寒冷、烟雾、下雨则召唤出另一群的我,其他的情况则召唤出其他的感觉与其他的行动。人里面没有任何东西能控制这些我群的变化,主要原因是人没注意到或不知道;他一直都活在最後一个我的。有些我,当然,比其他我来得强壮,但这并不是他们自己有意识的力量;他们是被偶然的力量或机械的外在刺激所制造出来的。

教育、模仿、阅读、宗教的催眠、社会制度以及传统或新囗号的魅力,在人的个性里面创造了非常强的我群,这些我群支配了一整系列其它较软弱的我群。但他们的力量是诸中心里『卷轴』(rolls)的力量,而组成个性的所有我群也同样是来自这些『卷轴』;它们是外在影响的结果;两者皆为外在影响所驱动和控制。


「人没有单一性,他没有单一的大我,人被分裂成一大群的小我。

「每一个分别的小我都能以整体之名称呼自己,以整体之名行动、同意或不同意、给予承诺以及做决定。而另一个我或整体则必须去料理善後,这解释了为什麽人经常做出决定却很少执行。

「一个人决定第二天一早就起床,一个我,或一群我决定了这个,但起床是另一个我的事,他完全不同意这个决定或甚至对这决定一无所知。当然这个人第二天早上又会继续睡觉,而到了晚上他又会决定早起。在有些情况中这还会让一个人承当非常不愉快的後果。


「在某个时刻,由於一个小意外我可能答应了某事,不是对自己,而是对其他人,但纯粹只是出於虚荣或为了好玩,然後它消失了。但这个人,也就是整个其馀的我群完全不知道这个,甚至很可能一生都得为此偿付代价。这是人类的悲剧,由於任何一个小我都有权签署支票与期票,而这人,也就是整体,就必须出面偿付。人的整个一生经常都在偿付由偶然的小我开出的期票。

「许多东方的教学就含有各式各样寓言的图像,尽力从这观点来描绘人素质的通性。
「因此,有一个教学中,人被比喻为一幢房子。在其中有一群仆人,但没有主人与管家,仆人们全都忘了他们的职责;没有人想做他该做的;每个人都努力作主人,那怕只要一会儿也好;在这样的无秩序之下,房子面临严重的威胁,唯一解决的机会是让一群比较懂事的仆人聚在一起,并且选出一位暂时的管家,也就是,一个代理管家,然後这个代理管家就能安置其他的仆人各就其位,让每一个都做自己的工作:伙夫在厨房,马车夫在马房里,园丁在花园里,等等。以这方式房子就能准备好为真正的管家到临,而他则会准备好为主人的莅临。」

「将人比喻成一幢房子等待主人的到临,这常常会在隐约保有古代知识的东方教学中遇见。而且,如我们所知,在圣经里这主题以各式各样的形式在许多寓言中出现。

「但即使人对他的可能性有最清楚的了解也不会有任何接近达成的可能。为了实现这些可能性,他必须对解脱有极强的欲望与牺牲一切的意愿,为了这解脱而甘冒一切风险。」

这段期间,也就是圣彼得堡的演讲开始时期,其中有两次谈话很有趣。
有一次我给G看一张我在Benares拍的「苦行僧在针床上」照片。
这苦行僧不全然是个聪明的骗子,如同我在锡兰所看到的那些,虽然无疑他是个「专家」。有人告诉过我,在恒河岸边的Aurangzeb Mosque中庭里,有个苦行僧躺在一张满布钉子的针床上,听来非常神秘也非常可怕。但当我到达那里时我只看到那张布满铁钉的空床,没看到苦行僧;有人告诉我说苦行僧跑去牵母牛去了。

第二次去时苦行僧在那里,但他并没躺上床,就我所了解的,他只在观众来时才会躺上床,不过只要一个卢比他就对我展示了他所有的技巧。他真的几乎完全赤裸躺在那张布满长而尖的钉床上,而且,虽然他小心不做出任何快动作,但他仍然用他的背部、他身体的两侧以及他的胃部在钉子上转身,很明显那些铁钉并未刺伤或刮伤他。

我拍了两张他的照片,但对这现象的意义我无法给自己任何解释。这苦行僧并没让人产生他是个智者或虔诚修道者的印象,他的脸部表情呆滞、无趣又漠然,他里面没有任何东西显示志在自我牺牲或自我折磨。

我将这些全告诉了G,给他看照片,然後问他的想法。

「这很难用三言两语去解释,」G回答,「首先这个人当然不是一个我曾经说过的那种『苦行僧』。同时你 认为那不全然是个骗局也没错,但他并不知道他是如何做到的。如果你贿赂他告诉你他所知道的,他很可能会告诉你说他知道一个特定的字是他用来对自己说的,随後他就能躺上钉床。他甚至还会答应告诉你这个字是什麽,但这对你一点帮助也没有,因为那一定只是一个完全普通的字,对你来说不会有任何效果。

「这个人来自一所学校,只不过他不是个学生,他是个实验品。他们只是跟他一起实验以及在他身上做实验。很明显他被催眠过很多次,在催眠状态下先让他的皮肤对扎刺无感然後就能抵抗它们,甚至以一般欧洲的催眠术都有可能小规模做到如此。然後随着皮肤的无感与无穿透性,再经由催眠後的暗示方式,在他里面逐渐成为永久不变。

「你知道催眠後的暗示是什麽,一个人被催眠入睡然後告诉他五个小时之後醒过来他必须做某件事;或者告诉他说某个字,一旦他按照吩咐做了之後他就会感到囗渴,或认为自己已经死了等等之类的事。然後他被唤醒。当时间到来他就会感觉到一股无法抗拒的欲望去做被吩咐的事;或者,如果他记得给予他的那个字,当他说出之後便立刻神智昏迷。

「这就是你的『苦行僧』所经历过的。他们让他习於在催眠下躺上钉床;然後他们开始摇醒他并告知如果他说出某个字他就能够再躺上钉床,这个字让他进入催眠状态,这或许就是他看起来那麽困倦、那麽冷漠的原因罢。这经常会发生在那样的情况里,他们工作他,也许,很多很多年。随後就只是让他离开,以他所能去生活,所以他为自己摆上那张铁床,一个星期或许能赚几个卢比。

「在印度有许多这样的人,学校拿他们做实验品,通常在他们还是小孩的时候就从他们的父母手中买来,父母们很高兴卖掉他们因为随後可以从中得到利润。但当然这个人自己并不知道或了解他在做什麽或那是怎麽完成的。」

这解释让我觉得非常有趣,因为我以前从未听过或读过一个全然像这样的解释。在所有我碰到的企图对『苦行僧奇迹』所做的解释,不论是将这『奇迹』解释为骗局还是其他之类的解释,全都认为表演者知道他在做什麽以及如何做。另外,如果他没有说明,那是因为他不想说或因为他害怕。在目前的例子中见解全然不同,G的解释似乎对我来说不只是可能而已,我敢说,这就是唯一可能的解释。那个苦行僧不知道他是如何做出他的『奇迹』,而且,当然也无法解释它。

在另一个情况,我们正在谈锡兰的佛教,我表示佛教徒必定有魔术,但他们并不承认这个,这可能性也被正统的佛教所否定。在我完全没有关连上这个看法的情况下,我拿出一张照片给G,我提及在Colomb的一间私人房子里的小神坛,惯常地内有一尊佛像,在佛像的脚边有一个小的钟形象牙佛骨塔,也就是雕刻的复制佛骨塔,中间是空的。他们在我面前打开它并且展示里面的东西给我看,那东西被视为遗骨--子弹大小的一个小圆球,我想是由象牙或珍珠母雕制成的。

G很认真听我说。
「他们有没有对你解释这球的意义?」他问。
「他们告诉我那是佛陀弟子的一小块骨头;那是非常高贵的古物与圣物。」
「它是这样也不是这样,」G说,「展示给你看的那个人要不是不知道就是不想说,那不是一块骨头,而是一块特别的骨头形成物,那是人经由特别练习的结果而在颈部形成项链状的骨头。你有没有听过『佛陀的项链』 ?」
「有,」我说,「但这意思完全不同,『佛陀的项链』指的是佛陀再生之链。」
「没错,」G说,「那是其中一个意义,但我说的是另一个,在皮肤底下环绕颈部的骨头项链直接与所谓的『灵体』有关,换句话说,『灵体』是附着其上,或更精确一点,这『骨链』连结着肉体与灵体。现在如果『灵体』在肉体死後还继续活着,拥有这一块『骨链』的人就能与死者的『灵体』沟通,这是魔术。但他们从不公开谈论它,你说他们有魔术并没错,这就是个实例。但你所看到的当然不是真品,几乎在每个家里你都能找到这些骨头;我所告诉你的只是潜藏在这习俗背後的信仰而已。」


再次我必须承认,我从未听过这样的解释。

G画了一张小小的草图说明皮肤底下小骨头的位置;它们从耳朵前面一点的地方开始在颈背围了个半圈。这草图让我想到一张平常描绘颈部淋巴腺的图样,在解剖学的图表中就能看到那样的东西,此外,我对它一无所知。
离线五味子
发帖
60
开心币
0
好评度
528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2-09-08
探索奇迹(4)—知识与素质
第四章:
G的讲课在我们之间引起许多讨论。

虽然有很多地方我还不清楚,但是许多事情已经产生关连,一个观点常常会出奇不意解释另一个看起来毫不相干的观点。这个体系的某些部份就像感光版上逐渐显影的人物或风景一样,开始隐然成形;但是许多部份仍然留白不全,许多观点也常常和我原先预期的正好相反。不过我尽可能避免冒然下结论,而只是静观其变。

常常我以前没有听过的一个字眼就使整个画面改观,使我不得不重新架构所有这一切。我明白我必须花上很长的时间才能正确无误的勾勒出这个体系的轮廓,因此我非常讶异有些人如何能在只听过一次讲课後,就立刻了解G所说的一切,还能解释给别人听,并且对我们抱持某些特定的看法。

这时候我总会想起第一次和G及他的莫斯科团体见面的情景。那时我也差一点就对他和他的学生们骤下判断,但当时某种内在的力量阻止了我。现在当我开始明白这些观点具有多麽重大的价值,一想到我很可能就和它们擦身而过,完全不知道有G这麽一个人的存在,或是当时如果我没有询问什麽时候可以再见面,很可能就从此永别,一想到这些,我就会觉得毛骨悚然,而深觉厌幸。

G几乎在每次讲课时,都会回到一个主题,显然他认为相当重要,但是我们之中有许多人却对此不甚了解。

「人类的发展沿着两条线进行,也就是知识线和素质线。在正确的进化中这两条线会平行发展,而且互相帮助。但是如果知识线的发展远超过素质线,或是素质线的发展远超过知识线,人的发展就会出错,早晚会碰到瓶颈。

「人们了解『知识』是什麽意思,他们也了解知识可以有不同的层次,有高下之别,也就是有不同的品质。『素质』对它们而言则只是『存在』,是『不存在』的相反。他们不了解素质和存在可能有许多不同的层次和范畴。就以矿物和植物为例,它们的素质是不一样的。植物和动物的素质,以及动物和人的素质也不一样。但是两个人之间的素质差异可能比矿物和动物之间的差异还要大,但是人就是不了解这一点。他们也不了解知识是依素质而定的。他们不但不了解,甚至不想去了解。尤其是西方文化常会认为一个人可以拥有极高深的知识,譬如一个优秀的科学家,擅长研究发明,但同时他也可能是,而且有权是个猥琐、自私、吹毛求疵、卑鄙、善妒、虚荣、幼稚、以及心不在焉的人。人们似乎认为一个教授一定走到哪里就把伞掉在哪里。

「然而这就是他的素质。人们总认为自己的知识并不依赖素质而定。西方人非常看重一个人的知识程度,而不重视他的素质程度,他们并不会为了素质的低下而感到惭愧,他们甚至不知道素质是什麽意思。

「假如知识的发展超过素质,就变成抽象的理论,不能应用於生活,甚至还会有害,因为它不能为生活服务,或是帮助人们应付难题,反而使生活变得更复杂,带来新的困难、麻烦、和不幸。

「这是由於未随素质一起发展的知识并不足以应付,或充分适合人们的需要。这样的知识总是只知道某一件事,却完全不知道另一件事;只知道细节而不知道整体;只知道形式而不知道本质。

「像这样知识压倒本质的情形可以在现今的文化中观察得到。人们早已忘记素质的价值及重要性,也忘记知识程度是由素质程度决定的。事实上,在某一程度的素质下,知识的发展也有一定的限度。在某一给定的素质限制下,知识不可能改变品质,只能累积同一性质的资讯,因为知识性质的改变有赖於素质性质的改变。

「人的素质有许多不同的层面。现代人素质最显着的特性就是内在缺乏统一性;更进一步说,许多他自以为拥有的特性,如清晰的意识、自由的意志、永恒不变的自我、以及做的能力,其实都付之阙如。我这麽说你也许会惊讶,但是现代人素质的主要特性就是昏睡,而这解释了他为什麽缺乏其他种种特性。

「现代人活在睡梦中:生於昏睡,也死於昏睡。关於昏睡的定义及他在生活中的角色,我们以後再谈,现在我们只需要想一想:一个昏睡的人可以拥有怎样的知识?如果你在思考这个问题的同时,记得昏睡是我们素质的主要特性,就会恍然大悟:假如一个人真的想要拥有知识,他必须先思考要如何清醒,也就是如何改变他的素质。

「人的素质有许多不同的外在表现:主动或被动;诚实或说谎;自制或放荡;易怒、自私、随时准备自我牺牲、骄傲、虚荣、欺诈、勤奋、懒惰、有道德或堕落;这一切以及其他种种的表现构成了一个人的素质。

「但是这全都是机械性的。如果人说谎那是因为他无法不说谎,如果他说实话,那也是他无法不说实话,同理类推。每件事都是自行发生的,一个人无论内外都什麽也不能做。

「当然这也有它的限度。一般说来,现代人的素质品质很糟,但也有可能更糟到没有任何改变的可能,这点必须要牢记。如果自己的素质还能改变,就算是非常幸运了。大多数人的机器都已经破败不堪,无药可救。如果你想到这一点,就会了解为什麽只有极少数的人能吸收真正的知识,因为大部分人的素质都阻碍了这个可能性。

「一般说来,知识与素质的平衡发展,远比各自的发展重要的多。单方面的发展一点都不好,但是这种发展似乎特别吸引人。

「如果知识的发展胜过素质,一个人能知却没有能力做,这是无用的知识。反过来说,如果素质胜过知识,一个人有力量做,却不知道要做什麽,这样的素质漫无目标,所做的努力也只是白费。

「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例证显示当知识的发展超过素质,或是素质的发展超过知识,都会导致一个文明全盘瓦解。」

「如果只是知识或素质单方面的发展,会产生什麽结果?」一个人提出疑问。

「只是知识单方面的发展,会产生虚弱的瑜珈修行者,也就是一个人博学多闻,却一点也不会做,他并不了解(G强调这个字)他所知道的;他没有监识力,不同类型的知识在他看来并没有分别。只有素质单方面的发 展会产生愚蠢的圣人,也就是一个人有能力做,却不知道要做什麽;如果他真的做了什麽事,也只是依着主观的情感去做,极可能走上岐路或犯下大错,做出与愿相违的事来。不管是虚弱的瑜珈修行者或是愚蠢的圣人,都会走到瓶颈,不能再往前发展。

「为了了解知识和素质的性质,以及彼此的关连,我们必须了解知识、素质与『了解』的关连。知识是一回事,了解则是另一回事。人们常常混淆这两个观念,而无法清楚掌握它们之间的差异。

「知识本身并不会产生了解,了解也不因知识的增加而增加,它是依知识与素质的关连而定,也就是两者的结合。知识与素质不能相差太多,要不然了解就不会产生。同时,知识与素质的关连,并不因知识单方面的发展而改变。改变只有在素质与知识同时成长时才有可能。换句话说,了解只因素质有所成长才成长。

「一般人并不会分辨了解和知识的不同。他们总认为更多的了解是由更多的知识而定,所以他们拼命累积知识--或他们所谓的知识--但却不知道如何累积了解,也懒得去管。

「但是一个人如果习於自我观察,就能确知在他生命中的不同时期,对於同一个观念或同一个想法,常常有着全然不同的了解。他常会很讶异以前怎麽可能如此误解,而直到如今才算『大澈大悟』。在这同时,他也明白自己对於同一主题的知识并没有增加,那到底是什麽改变了呢?是他的素质。一旦素质改变,了解也就跟着改变了。

「当我们了解知识只是一个中心的运作,而了解却是三个中心同时运作,就能明白知识与了解的差别。理智中心可能知道某事物,但只有当一个人感受并察觉与这事物相关的一切,了解才会出现。

「先前我们曾经提过机械性。如果一个人只是头脑知道而已,他并不了解什麽是机械性。他必须用整个人的素质去感受它,才能真正了解。

「只有在实际行动中,人们才能明白知识与了解的差别,明白知道和知道如何去做是两回事,後者不是只靠知识就可以达成。然而在实际行动之外,他们对『了解』就一无所知了。

「通常,当人明白他不了解一件事物时,就尽可能给它冠上一个名称。但是『冠名称』并不等於『了解』。不幸的是,人们通常满意於名称。当一个人知道很多名称,也就是很多字时,就被尊为博学多闻,当然这并不包括实际行动,因为在其中他的无知很快就会暴露出来。

「生活中知识线与素质线的分歧,是与人们的缺乏了解互为因果。造成这分歧的原因,出在人们使用的语言,因为这套语言充满了错误的概念、分类及联想。由於一般思考的特性就是含糊不精确,每个字眼都有成千上百的意义,依照说话者所能掌握的素材,以及说话当刻的各种联想而定。人们并没有察觉他们的语言主观到什麽程度,也就是使用同一个字眼时,所说的却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他们丝毫没有察觉,每个人都在说自己的语言,对别人的话只有模糊的了解,甚至完全不了解。但是人们确信他们说的是同一种语言,而且可以彼此了解。事实上这种信念根本站不住脚。他们所说的语言只适用於实际生活的需要,他们在这个层面可以互相沟通。但只要一触及稍微复杂的领域,他们就立刻迷失不知所云,也不再了解彼此,虽然没有人意识到这种情况。人们想像他们能了解彼此,或是只要他们愿意,就能了解彼此;他们想像自己跟别人都能了解书中作者的意思,这是生活中的幻觉之一。事实上,没有人了解其他人。两个人可能说着同一件事,却赋予它不同的名称;或是无止无休地争论,浑然不知他们说的是同一件事。反过来说,两个人可能使用同样的字眼,想像他们达成了共识,事实上他们说的根本是截然不同的两件事,而且一点也不了解彼此。

「如果我们找出日常生活最常用的字眼,努力分析其中代表的意义,就会立刻看出一个人在某一刻赋予一个字词的特殊意义,可能是别人永远想不到的。

「让我们以『人』来设想一个团体对这个字的讨论。毫不夸张的说,有多少人叁与讨论,就会产生多少种完全不同的解释。

「当说出『人』这个字时,每个人都会不由自主从他惯常思考人的角度,或以当时的想法来思考。如果一个人当时正在思考两性关系,那麽『人』这个字对他并不是中性名词,他立刻会自问:是男人还是女人?如果某人是教徒,他的第一个问题会是:他是基督徒或是非基督徒?第三个人可能是医生,所以『人』这个字对他而言是病人或是健康人,这当然是从他的本行出发。一个精神主义者会从『灵体』或彼端的生命等角度来看人;如果问他,他可能会说人可以分为通灵者和非通灵者。一个自然科学家会把思考重心放在人是一种动物这个认知上,也就是在谈人的时候,他会想到他的牙齿构造、手指、脸部的角度、两眼间的距离等。一个律师会把人视为一个统计单位,或是法律适用的主体,是一个潜在的罪犯或是诉讼委托人。一个道德家一说出『人』这个字,就把它导入善恶的领域。

「人们并没有注意到这一切的矛盾,也没有发现他们从未了解彼此,却一直谈着不同的事物。显而易见的,如果要做正确的研究,要精确地交换思想,就需要一套精确的语言。这套语言能确定一个人真正的含意,也能在他提出一个概念时指出思考的脉络,并且确定这个概念的重心所在。这个观念再清楚不过,而其实每一门学科都致力於为自己建立精确的语言,但是却没有产生一套普遍通用的语言。人们总是混淆不同学科的语言,搞不清楚它们之间的正确关连。甚至每一门学科里,新的学名和术语也不断出笼。然而新名词出现越多,情况就越糟,误解层出不穷,而且越来越多,人们也会越来越不了解彼此。

「精确的了解建基於一套精确的语言。研究古老的知识体系要从研究一种语言着手。这种语言能确立所说的事物是从什麽观点说的,以及其中有什麽关连。这套新语言几乎没有任何新的术语,而是把语言架构奠基在一项新原则,也就是相对性原理。这意思是说,它把相对论引用於一切概念,如此便能精准地确定思想的角度-- 这正是日常生活所缺少的。

「当一个人掌握了这种语言,就能藉由它学到许多资讯和知识,这是普通语言,甚至所有的科学和哲学术语都办不到的。

「这套新语言的基本原则在於:所有的观念都集中在一个观念上,也就是说,它们是依各自与这中心思想的关系而定,这个中心思想就是进化。当然这不是指机械性进化,因为这种进化根本不存在,它指的是有意识及有意志的进化。

「这世界的万事万物,从太阳系到人,从人到原子,不是上升就是下降,不是进化就是退化,不是发展就是败亡。没有机械性进化这回事,只有退化或毁坏才会机械性地进行,如果不能有意识地进化就会退化。至於外来的帮助,只有在人们重视及接受它时才能发挥效力,即使一开始它可能只是一种情感作用而已。

「这套使了解成为可能的语言,能标示出被检查的事物与进化的关系,标示出它在进化阶梯上的位置。在这个目的下,我们就可以依据进化的步骤来区分许多常用的观念。

「让我们再以『人』为例。在我说的这套语言中,不用『人』这一个字,而是用七个字来表示,依序是第一种人、第二种人、第三种人、第四种人、第五种人、第六种人,及第七种人。使用这七个字,人们就能了解彼此所谈的人是什麽了。

「第七种人已经达到人类发展的极致,具有人可能拥有的一切,也就是意志、意识、永恒不变的我、个别性、不朽,以及其他许多我们误归於己有的特性。我们只有在相当了解第七种人及其特性时,才能了解我们逐步朝他进化的各个阶段,也就是了解我们可能的发展过程。

「第六种人非常接近第七种人,只是他的一些特性还不能永久不变。

「第五种人对我们而言也是可望不可及,因为他已经达成统一性。

「第四种人是一个居中的阶段,我等会儿再谈。

「第一、二、三种人都在同一层次,共同形成机械的人性。

「第一种人生活的重心在运动中心,这种人是身体人,他的运动中心和本能中心强过理智和情感机能。

「第二种人和第一种人在同一层次,但是他心理生活的重心是在情感中心,也就是他的情感机能强过其他机能,他是情感人。

「第三种人也处在同一层次,但是他心理生活的重心是在理智中心,也就是他的理智机能强过运动、本能,和情感中心。他是理智人,总是由理智和思辩来看待事物。

「每一个人生来就是第一种人、第二种人,或第三种人。

「第四种人并不是天生的。他生来是第一、二,或三种人,只有在经过特定的努力之後才能成为第四种人。他一定是学校工作的产物,而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偶然发展或一般教养的成果。第四种人已经与前三种人站在不同的层次:他有一个永久的磁性中心,由他对工作的评价及与学校的关系所组成。此外,他的心里已经开始达到平衡,不会像前三种人一样有一个中心压倒其他中心。他开始认识自己,也知道要往哪里去。

「第五种人开始形成结晶,他不会像前三种人一样善变。但是要注意的是,第五种人可以是正确或不当工作的结果。他可以由第四种人进化而来,也可以不经由第四种人而达成。如果是後者,他就不能再发展成第六及第七种人。要成为第六种人他必须融化掉已经结晶的本质,必须要有意地忘掉他是第五种人,这只有经过可怕的痛苦才能做到,还好这种错误发展的例子非常少。

「这种把人分成七类,或是七个数字的区分解释了许多否则无法了解的事物。这种区分提供了第一个适用於人的相对性观念,事物会随着不同类人的观点而有所不同。

「如此,所有人的内在及外在表现,所有属於人的,所有他创造出的事物,也都可以分成七类。

「我们可以说有一种知识是属於第一种人的,它以模仿、本能、背诵、填鸭及反覆练习为基础。如果他是百分之百的第一种人,就会像鹦鹉或驴子一样学习任何事物。

「第二种人的知识是他所喜欢的知识,他不喜欢的就一点也不知道。他总希望在每件事物上找到乐趣。反之,如果他病态,就会知道他不喜欢、压迫他、使他害怕、恐惧及厌恶的知识。

「第三种人的知识以主观的逻辑思考、字眼,及字面的了解为基础。它是书虫及学者的知识。举例来说,第三种人会计算【可兰经】中阿拉伯字母出现的次数,然後以此演绎一整套体系来诠释【可兰经】。

「第四种人的知识就非常不同了。这份知识来自第五种人,而又依次来自第六种人,上溯自第七种人。当然第四种人只能以他的能力限度来理解这套知识。但比起第一、二、三种人,他已经由知识的主观面中解脱出来,迈向客观的知识。

「第五种人的知识是完整而不可分割的。他已经拥有一个不可分割的我,而他所有的知识都属於这个我。他不会有一个『我』知道某事物而另一个『我』却不知道。他知道什麽,他整个人都会知道。他的知识比起第四种人的要更接近客观知识。

「第六种人的知识是人可能拥有的最完整的知识,只是它还有可能丧失。

「第七种人就是他自身的知识,它是不能与他分离的。它是关於一切的客观而且实际的知识。

「素质也是同样的情况。第一种人的素质是依本能和感官而定,第二种人的素质是情绪的素质,第三种人的素质则是理智的素质。显而易见的,知识不能远离素质。第一、二、三种人的素质无法拥有第四种人以上的知识。不论你给他什麽,他都会用自己的方式来诠释,把每一个观念降到自己的层次来谈。

「这七类区分一定要能运用到与人相关的一切。例如第一种艺术是属於第一种人模仿抄袭的艺术,或是野蛮、原始感官的艺术,如野蛮人的舞蹈和音乐。有属於第二种人的情感艺术,以及第三种人的理智、发明的艺术,也有第四种、第五种艺术等。

「同理,有第一种人的宗教,也就是具有慑人光彩的仪式、牺牲和祭典的宗教,或反之,沈郁、野蛮、残酷的宗教等。第二种人的宗教是信仰、爱、崇拜、冲动、热情的宗教,很容易变成迫害、压制,及灭绝『异端』和『邪教』的宗教。第三种人的宗教则是着重证据和议论的理论性宗教,它以逻辑推演、深思熟虑和诠释为基础。第一、二、三种宗教是我们目前所知的极限,只要我们停留在目前的层次就没有办法了解第四种以上的宗教。

「若不谈宗教整体而只谈基督教,我们也会有第一种基督教,也就是伪装成基督教的异教。第二种基督教是情绪的宗教,有时是纯洁无力,有时则充满血腥恐怖,走向宗教审判和宗教战争。第三种基督教以各种新教为代表,以辩证、议论、理论为基础。第四种基督教是第一、二、三种人毫无概念的。

「事实上,第一、二、三种基督教只是外在的模仿而已。只有第四种人才会 努力成为基督徒,而只有第五种人才能真正成为基督徒。因为成为基督徒的意思是要具备基督徒的素质,也就是依照基督的教训而生活。

「第一、二、三种人不能依照基督的教训生活,因为对他们而言任何事都是发生的,今天是一回事,明天又是另一回事。今天他们准备把最後一件衬衫送人,明天却因为一个人拒绝把衬衫送给他们而把他撕得粉碎。他们受每一个事件的支配与操控,而不是自己的主人,所以不能下定决心成为真正的基督徒。

「科学、哲学,及其他人类生活及活动的表现,都可以用同样的方式区分成七类。但是人们日常使用的语言根本没有这种区分,因此很难了解彼此。

「在分析各种对『人』的主观解释时,我们可以看出习惯性的联想赋予某个字的意义是多麽多样而矛盾,甚至对说话者本身都习焉不察。

「让我们再举一个字,以『世界』为例好了。每个人都会依照自己的方式来了解这个字。每个人一听到或念出这个字时所产生的联想,都是独一无二,无法为别人理解的。每一个『对世界的概念』,每一个惯性的思考模式都有它自己的联想和观念。

「一个对世界持有宗教观念的人,如一个基督徒,『世界』这个字会引起一连串有关宗教的观念,与上帝、创世纪、世界末日,或『罪恶』世界等观念相连。
「对一个吠陀哲学的信徒来说,这世界只是一个幻象,是玛雅(Maya)。
「一个通神学论者会想到不同的『层次空间』,有肉体的、星体的、心智的等等。
「一个精神主义者会想到『彼端』的世界,精灵的世界。
「一个物理学家会从物质结构的观点来看世界,它会成为分子、原子或电子的世界。
「对一个天文学家而言,这世界是由恒星和星云组成的。
「此外还有其他种种可能:现象界和本体界,第四度空间和其他空间,善世界和恶世界,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世界上各个国家的权力分配,人能否在这世界得到救赎等等,太多太多了。

「人对世界有千百种不同的看法,却没有一个放诸四海皆准的概念能使他们了解彼此,能立刻判定要从那个观点来看世界。

「要研究一个宇宙的体系不能不研究人。同时,要研究人也不能不研究宇宙。人是世界的一个形象,他和整个世界都是由相同的律则创造的。认识并了解自己,人就能认识并了解整个世界,以及所有创造和控制世界的律则。同理,研究这个世界及控制它的律则,人也能学会并了解控制他自己的律则。在这种关连中,有些律则比较容易透过研究客观世界来了解,有些律则则只有透过研究自己才能被了解。研究自己和研究世界必须平行发展,彼此帮助。

「要谈『世界』这个字眼,首先必须了解有许多个世界同时存在。我们不只活在一个世界,而是活在好几个世界中。这个观念并不容易了解,因为在日常生活中『世界』这个字通常以单数表示,如果用为复数也只是强调相同的观念,或是表达互相平行的不同世界。我们的语言并没有世界彼此包容的观念。然而我们活在不同的世界这个观念,正好指出世界是彼此包含,而我们与它们各有着不同的关系。

「如果我们想问自己住在什麽世界,首先我们必须自问哪个世界与我们的关系最直接而且密切。
「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回答,通常我们把『世界』定义为人类的世界,我们在其中生活,也是其中的一份子。但是人类是地球有机生命不可分离的一部份,所以正确的说,地球上的有机生命是最贴近我们的世界,这是动、植物及人类共同组成的世界。
「但是有机生命也在世界里。对於有机生命,什麽是它的世界?
「我们可以说对有机生命而言,地球这个行星就是它的『世界』。
「但是地球也在世界里。对地球而言,什麽是它的『世界』?
「对地球而言,世界是太阳系的行星世界,它是其中的一环。
「对所有的行星而言,什麽是『世界』?是太阳,或是太阳影响所及的领域,或说是太阳系。
「对太阳而言,『世界』就是我们的恒星世界,或称之为银河,是无数太阳系的总和。
「更进一步从天文学的观点来看,我们可以臆测有无数个世界存在於『所有的世界』中,彼此遥遥相隔。这些世界合在一起被称为银河系的『世界』。
「再进一步,导入哲学的推论,我们可以说『所有的世界』是某个来自对我们而言不可知,不可解的整体或太一(就如一个苹果是一)。这个整体或太一或所有,可以被称为『绝对者』,或是『独立体』,因为它包含了所有的世界,并不需要依赖任何事物而存,它是『所有世界』的『世界』。逻辑上我们可以设想一种事物的状态,在其中所有一切形成单一整体。这样的整体一定是绝对者,也意指着独立体,因为它是无限不可分割的。

「这个绝对者,也就是所有形成单一整体的状态,是事物最初的状态,後来经由区分和辨别才产生了我们现在所观察到的大千世界。
「人以不同的方式活在所有的这些世界中。
「这意味着他首先被最贴近,他身为其中一份子的世界所影响。较远的世界也影响人,就如其他居中的世界一样直接,但是它们的作用力会随着与我们的遥远距离或是俱增的差异而逐渐减弱。就如随後会看到的,来自绝对者的直接影响力并不会到达人的身上。但是它的下一个世界及恒星世界的影响已经对人的生活产生明显的作用,虽然科学对这点还不甚明了。」
说完这些,G结束了他的讲课。

下一次聚会时,我们问了许多关於各个世界的影响,以及为什麽绝对者的影响不会到达我们身上。
「在检查这些影响以及由单一转变到多数的律则之前,我们必须先检查创造宇宙万有现象的基本律则。

「这就是『三律』,或称为三原则,或三力的原则。它指出每一个现象,不论规模大小或发生在哪个世界,不论从分子现象到宇宙现象,都是由三个不同且相反的力量结合或相遇的结果。当代思想知道有两个力同时存在,一个现象必须经由它们才能发生:作用力与作用力,阳极与阴极,正电和负电,阳子和阴子等。但是当代思想甚至没有随时随地观察这两力。更不用提从来没有人提及第三力的存在,或即使提出了也没有人注意。

「根据真确的知识,一个现象的产生绝不能只靠一力或二力,一定需要第三力。不论就哪一个范畴而言,只有藉着第三力,前两力才能产生所谓的现象。

「这三力的教义是所有古老体系的根基。第一力可以称为主动力或积极力;第二力是被动力和消极力;第三力则是中和力。不过这些都只是名称之别罢了,因为实际上它们都是一样主动,只是在相遇的那一点上呈现出主动、被动及中和的分别,也就是说,它们在某一特定时刻根据彼此的关连而有所不同。前两力比较容易为人理解,至於第三力,有时可以在力量的应用点上或是「媒介」、「结果」中发现它的踪迹。但是一般来说,人很难直接观察并了解第三力,这是因为人们一般心理活动的机能有限,所感知到的现象界其范畴也有限。就像我们不能感知第四度空间一样,我们也无法直接观察到第三力。

「但是经由研究自己的思想、意识及活动的种种表现,如习惯、欲望等,人或许可以学着去观察并看出自己身上的三力作用。举个例子,一个人想要工作自己以便改掉某些特性,达到更高的素质层次,那麽他的渴望和进取心就是主动力,而所有与进取心相反、习以为常的心理活动就是被动力或消极力。通常这两力要不是互相抵销,就是其中一力完全消除另一力,然後却也虚弱的无法产生进一步行动。因此这两力将会绕着彼此打转,一力吸收另一力,不会产生结果。一个人可能满怀渴望和进取心,但是全部的进取心却耗费在克服生活中的惰性,一点儿也不剩。除非出现第三力,否则情况将持续如此。第三力也许以新知识的形式出现,显示工作自己的好处或必要性,以此支持并强化原来的进取心。如此一来,进取心在第三力的帮忙下就能朝着目标迈进。

「关於三力的活动以及第三力加入的时机,我们可以观察个人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类社会的生活现象,以及周遭的自然现象,从中找到许多例证。

「不过一开始我们只要了解一个通则就够了,那就是每一个现象,不论程度大小,都必然是三力的显现,只凭一力或两力是不够的。如果我们观察到有某件事物停顿不前,或是总在某一点上举棋不定,就可以说那是缺乏第三力的缘故。要了解这一点,就要记住我们之所以无法观察到第三力,是因为在主观的意识状态下无法观察到客观世界。在主观所及的现象世界中我们只能观察到一力或二力的显现。如果我们能在每一个活动看出三力的话,就能看到世界的真实面貌了(即物自身)。只是我们要知道一个看来简单的现象实际上可能非常复杂,也就是说它可能是三力的复杂组合。但是我们知道自己还不能看到世界的真相,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何以 我们看不到第三力,因为第三力是真实世界的产物。我们所观察到的主观世界只是相对的真实,至少它并不周 全。

「回到我们所处的世界,现在我们可以说在绝对者中,如同其他事物一样,也有三力的作用:主动力、被动力,及中和力。但是既然绝对者是一个整体,这三力也形成一整体。进一步说,在形成一个独立的整体时,这三力具有一个完全而独立的意志、完全的意识,及对它们自身及所做一切的全盘了解。

「『绝对者中的三力是一个整体』这个观念是许多古老教义的基础,例如同质又不可分的三位一体,或是印度教中的Trimuti--梵天、湿婆及克里希那等。


「绝对者的三力构成一个整体,可以随自己的意志和决定分分合合,在彼此的结合点上创造诸现象或『诸世界』。这些依据绝对者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世界在每一件事物上都完全依赖这个意志。在每个世界中三力也同样发生作用。然而因为这些世界自己并不是个整体,而只是其中一个部份,它们之中的三力就不能形成一个整体,而产生三个意志、三个意识,及三个统一。三力中的每一力都包含了这三力的可能性,但是在它们的遇合点上每一力只显现其中一个原则,要不是主动,就是被动或中和力。这三力合成一个整体,产生新的现象,但是这三力一体与绝对者中的三力不同,因为绝对者中的三力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具有单一意识与单一意志。在绝对者下一级的世界里,三力已被区分,它们的相遇点具有不同的性质。绝对者中的三力其相遇的时刻及地点是由它们自己的意志所决定,而第二层级的世界却没有一个单一的意志,而是三个,它们的相遇点也是由个别的意志所决定,就显得偶然不定或是机械性了。绝对者的意志创造了第二级的世界并且支配它们,但是它并不支配它们的创造性活动,而任由机械因素构成。

「让我们假想绝对者是一个圆圈,在其中有其它的同心圆,也就是第二层级的诸世界。绝对者我们用数字1 表示,因为其中的三力构成一个整体,而其它的小圆圈则用数字3表示,因为第二级的世界已经有所区分了。

「第二层级世界中的三力一遇到这些世界的任何一个,就产生了第三级世界。这些世界是由半机械的三力所创造,不再仰赖绝对者的独一意志,而受机械律则控制。一旦被创造出来後,它们会显现自己的三种新力量,所以第三级世界中作用的力量就会有六个。在图表中第三级的世界以数字6表示(3+3)。在这些世界中又创造出第四级世界,其中有来自第二级世界的三力,第三级世界的六力,以及它们自己的三力,总共是十二力,所以以数字12代表(3+6+3)。这些世界因为受到更多律则控制,离绝对者的单一意志更远,也更机械性。在其中创造出来的世界会受到二十四力的控制(3+6+12+3),然後再创造出来的世界就会受制於四十八力:第二级世界的三力,下一级的六力,再下一级的十二力,再下一级的二十四力,以及它自己的三力(3+6+12+24+3)。四十八世界所创造的世界就会受到九十六力所控制(3+6+12+24+48+3)。如果还有下一级世界,就会受到一百九十二力控制,以此类推。

「如果我们以绝对者创造的第三世界为例,那就代表所有的恒星世界。第六世界则是其中产生的一个世界,也就是我们所谓的银河。第十二世界是银河中的一颗恒星,我们的太阳。第二十四世界则是行星世界,也就是太阳系中的所有行星。第四十八世界是地球,第九十六世界则是月球。如果月亮有卫星,那就会是第一百九十二世界,以此类推。

「在绝对者、所有的世界、所有的恒星、我们的太阳、诸行星、地球,以及月球之间构成了『创造射线』。对我们而言,创造射线是最广义的『世界』,当然它并不能充分含括『世界』这个字眼的意思,因为绝对者产生了无数个不同的世界,其中每一个世界又产生了个别的创造射线。此外,每一个世界又包含了几个世界,进一步分割射线;而且我们在这些世界中只选出一个世界,也就是我们的银河。这个银河中又有无数的恒星,而我们只选出离我们最近,生活作息都仰赖於它的太阳。每一颗恒星都代表创造射线的进一步分割,但是我们无法以研究我们所处射线的同等精力来研究它们。此外,在太阳系中行星比太阳离我们近,而行星当中又以地球最接近我们,我们生活就於其中。我们不需以研究地球的方式去研究其他行星,只要把它们放在一起看待就行了,也就是研究它们的尺度远不如研究地球。

「每一个世界的力量数目,不论是一、三、六、十二等等,都显示其所受制的律则数目。

「一个世界所受的律则越少,就越接近绝对者的意志;一个世界所受的律则越多,就越机械性,越远离绝对者的意志。我们所处的世界有四十八条律则,可以说离绝对者的意志相当远,是在宇宙中一个黑暗而偏僻的角落。

「创造射线帮助我们看清自身处在宇宙的位置,但是如你们所知,我们还没谈到影响力的问题。为了了解不同世界的不同影响,我们必须更了解三律,以及更为基本的律则--七律,或是八度音阶的律则。」
离线五味子
发帖
60
开心币
0
好评度
528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02-09-08
探索奇迹(4)—知识与素质
第四章:
G的讲课在我们之间引起许多讨论。

虽然有很多地方我还不清楚,但是许多事情已经产生关连,一个观点常常会出奇不意解释另一个看起来毫不相干的观点。这个体系的某些部份就像感光版上逐渐显影的人物或风景一样,开始隐然成形;但是许多部份仍然留白不全,许多观点也常常和我原先预期的正好相反。不过我尽可能避免冒然下结论,而只是静观其变。

常常我以前没有听过的一个字眼就使整个画面改观,使我不得不重新架构所有这一切。我明白我必须花上很长的时间才能正确无误的勾勒出这个体系的轮廓,因此我非常讶异有些人如何能在只听过一次讲课後,就立刻了解G所说的一切,还能解释给别人听,并且对我们抱持某些特定的看法。

这时候我总会想起第一次和G及他的莫斯科团体见面的情景。那时我也差一点就对他和他的学生们骤下判断,但当时某种内在的力量阻止了我。现在当我开始明白这些观点具有多麽重大的价值,一想到我很可能就和它们擦身而过,完全不知道有G这麽一个人的存在,或是当时如果我没有询问什麽时候可以再见面,很可能就从此永别,一想到这些,我就会觉得毛骨悚然,而深觉厌幸。

G几乎在每次讲课时,都会回到一个主题,显然他认为相当重要,但是我们之中有许多人却对此不甚了解。

「人类的发展沿着两条线进行,也就是知识线和素质线。在正确的进化中这两条线会平行发展,而且互相帮助。但是如果知识线的发展远超过素质线,或是素质线的发展远超过知识线,人的发展就会出错,早晚会碰到瓶颈。

「人们了解『知识』是什麽意思,他们也了解知识可以有不同的层次,有高下之别,也就是有不同的品质。『素质』对它们而言则只是『存在』,是『不存在』的相反。他们不了解素质和存在可能有许多不同的层次和范畴。就以矿物和植物为例,它们的素质是不一样的。植物和动物的素质,以及动物和人的素质也不一样。但是两个人之间的素质差异可能比矿物和动物之间的差异还要大,但是人就是不了解这一点。他们也不了解知识是依素质而定的。他们不但不了解,甚至不想去了解。尤其是西方文化常会认为一个人可以拥有极高深的知识,譬如一个优秀的科学家,擅长研究发明,但同时他也可能是,而且有权是个猥琐、自私、吹毛求疵、卑鄙、善妒、虚荣、幼稚、以及心不在焉的人。人们似乎认为一个教授一定走到哪里就把伞掉在哪里。

「然而这就是他的素质。人们总认为自己的知识并不依赖素质而定。西方人非常看重一个人的知识程度,而不重视他的素质程度,他们并不会为了素质的低下而感到惭愧,他们甚至不知道素质是什麽意思。

「假如知识的发展超过素质,就变成抽象的理论,不能应用於生活,甚至还会有害,因为它不能为生活服务,或是帮助人们应付难题,反而使生活变得更复杂,带来新的困难、麻烦、和不幸。

「这是由於未随素质一起发展的知识并不足以应付,或充分适合人们的需要。这样的知识总是只知道某一件事,却完全不知道另一件事;只知道细节而不知道整体;只知道形式而不知道本质。

「像这样知识压倒本质的情形可以在现今的文化中观察得到。人们早已忘记素质的价值及重要性,也忘记知识程度是由素质程度决定的。事实上,在某一程度的素质下,知识的发展也有一定的限度。在某一给定的素质限制下,知识不可能改变品质,只能累积同一性质的资讯,因为知识性质的改变有赖於素质性质的改变。

「人的素质有许多不同的层面。现代人素质最显着的特性就是内在缺乏统一性;更进一步说,许多他自以为拥有的特性,如清晰的意识、自由的意志、永恒不变的自我、以及做的能力,其实都付之阙如。我这麽说你也许会惊讶,但是现代人素质的主要特性就是昏睡,而这解释了他为什麽缺乏其他种种特性。

「现代人活在睡梦中:生於昏睡,也死於昏睡。关於昏睡的定义及他在生活中的角色,我们以後再谈,现在我们只需要想一想:一个昏睡的人可以拥有怎样的知识?如果你在思考这个问题的同时,记得昏睡是我们素质的主要特性,就会恍然大悟:假如一个人真的想要拥有知识,他必须先思考要如何清醒,也就是如何改变他的素质。

「人的素质有许多不同的外在表现:主动或被动;诚实或说谎;自制或放荡;易怒、自私、随时准备自我牺牲、骄傲、虚荣、欺诈、勤奋、懒惰、有道德或堕落;这一切以及其他种种的表现构成了一个人的素质。

「但是这全都是机械性的。如果人说谎那是因为他无法不说谎,如果他说实话,那也是他无法不说实话,同理类推。每件事都是自行发生的,一个人无论内外都什麽也不能做。

「当然这也有它的限度。一般说来,现代人的素质品质很糟,但也有可能更糟到没有任何改变的可能,这点必须要牢记。如果自己的素质还能改变,就算是非常幸运了。大多数人的机器都已经破败不堪,无药可救。如果你想到这一点,就会了解为什麽只有极少数的人能吸收真正的知识,因为大部分人的素质都阻碍了这个可能性。

「一般说来,知识与素质的平衡发展,远比各自的发展重要的多。单方面的发展一点都不好,但是这种发展似乎特别吸引人。

「如果知识的发展胜过素质,一个人能知却没有能力做,这是无用的知识。反过来说,如果素质胜过知识,一个人有力量做,却不知道要做什麽,这样的素质漫无目标,所做的努力也只是白费。

「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例证显示当知识的发展超过素质,或是素质的发展超过知识,都会导致一个文明全盘瓦解。」

「如果只是知识或素质单方面的发展,会产生什麽结果?」一个人提出疑问。

「只是知识单方面的发展,会产生虚弱的瑜珈修行者,也就是一个人博学多闻,却一点也不会做,他并不了解(G强调这个字)他所知道的;他没有监识力,不同类型的知识在他看来并没有分别。只有素质单方面的发 展会产生愚蠢的圣人,也就是一个人有能力做,却不知道要做什麽;如果他真的做了什麽事,也只是依着主观的情感去做,极可能走上岐路或犯下大错,做出与愿相违的事来。不管是虚弱的瑜珈修行者或是愚蠢的圣人,都会走到瓶颈,不能再往前发展。

「为了了解知识和素质的性质,以及彼此的关连,我们必须了解知识、素质与『了解』的关连。知识是一回事,了解则是另一回事。人们常常混淆这两个观念,而无法清楚掌握它们之间的差异。

「知识本身并不会产生了解,了解也不因知识的增加而增加,它是依知识与素质的关连而定,也就是两者的结合。知识与素质不能相差太多,要不然了解就不会产生。同时,知识与素质的关连,并不因知识单方面的发展而改变。改变只有在素质与知识同时成长时才有可能。换句话说,了解只因素质有所成长才成长。

「一般人并不会分辨了解和知识的不同。他们总认为更多的了解是由更多的知识而定,所以他们拼命累积知识--或他们所谓的知识--但却不知道如何累积了解,也懒得去管。

「但是一个人如果习於自我观察,就能确知在他生命中的不同时期,对於同一个观念或同一个想法,常常有着全然不同的了解。他常会很讶异以前怎麽可能如此误解,而直到如今才算『大澈大悟』。在这同时,他也明白自己对於同一主题的知识并没有增加,那到底是什麽改变了呢?是他的素质。一旦素质改变,了解也就跟着改变了。

「当我们了解知识只是一个中心的运作,而了解却是三个中心同时运作,就能明白知识与了解的差别。理智中心可能知道某事物,但只有当一个人感受并察觉与这事物相关的一切,了解才会出现。

「先前我们曾经提过机械性。如果一个人只是头脑知道而已,他并不了解什麽是机械性。他必须用整个人的素质去感受它,才能真正了解。

「只有在实际行动中,人们才能明白知识与了解的差别,明白知道和知道如何去做是两回事,後者不是只靠知识就可以达成。然而在实际行动之外,他们对『了解』就一无所知了。

「通常,当人明白他不了解一件事物时,就尽可能给它冠上一个名称。但是『冠名称』并不等於『了解』。不幸的是,人们通常满意於名称。当一个人知道很多名称,也就是很多字时,就被尊为博学多闻,当然这并不包括实际行动,因为在其中他的无知很快就会暴露出来。

「生活中知识线与素质线的分歧,是与人们的缺乏了解互为因果。造成这分歧的原因,出在人们使用的语言,因为这套语言充满了错误的概念、分类及联想。由於一般思考的特性就是含糊不精确,每个字眼都有成千上百的意义,依照说话者所能掌握的素材,以及说话当刻的各种联想而定。人们并没有察觉他们的语言主观到什麽程度,也就是使用同一个字眼时,所说的却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他们丝毫没有察觉,每个人都在说自己的语言,对别人的话只有模糊的了解,甚至完全不了解。但是人们确信他们说的是同一种语言,而且可以彼此了解。事实上这种信念根本站不住脚。他们所说的语言只适用於实际生活的需要,他们在这个层面可以互相沟通。但只要一触及稍微复杂的领域,他们就立刻迷失不知所云,也不再了解彼此,虽然没有人意识到这种情况。人们想像他们能了解彼此,或是只要他们愿意,就能了解彼此;他们想像自己跟别人都能了解书中作者的意思,这是生活中的幻觉之一。事实上,没有人了解其他人。两个人可能说着同一件事,却赋予它不同的名称;或是无止无休地争论,浑然不知他们说的是同一件事。反过来说,两个人可能使用同样的字眼,想像他们达成了共识,事实上他们说的根本是截然不同的两件事,而且一点也不了解彼此。

「如果我们找出日常生活最常用的字眼,努力分析其中代表的意义,就会立刻看出一个人在某一刻赋予一个字词的特殊意义,可能是别人永远想不到的。

「让我们以『人』来设想一个团体对这个字的讨论。毫不夸张的说,有多少人叁与讨论,就会产生多少种完全不同的解释。

「当说出『人』这个字时,每个人都会不由自主从他惯常思考人的角度,或以当时的想法来思考。如果一个人当时正在思考两性关系,那麽『人』这个字对他并不是中性名词,他立刻会自问:是男人还是女人?如果某人是教徒,他的第一个问题会是:他是基督徒或是非基督徒?第三个人可能是医生,所以『人』这个字对他而言是病人或是健康人,这当然是从他的本行出发。一个精神主义者会从『灵体』或彼端的生命等角度来看人;如果问他,他可能会说人可以分为通灵者和非通灵者。一个自然科学家会把思考重心放在人是一种动物这个认知上,也就是在谈人的时候,他会想到他的牙齿构造、手指、脸部的角度、两眼间的距离等。一个律师会把人视为一个统计单位,或是法律适用的主体,是一个潜在的罪犯或是诉讼委托人。一个道德家一说出『人』这个字,就把它导入善恶的领域。

「人们并没有注意到这一切的矛盾,也没有发现他们从未了解彼此,却一直谈着不同的事物。显而易见的,如果要做正确的研究,要精确地交换思想,就需要一套精确的语言。这套语言能确定一个人真正的含意,也能在他提出一个概念时指出思考的脉络,并且确定这个概念的重心所在。这个观念再清楚不过,而其实每一门学科都致力於为自己建立精确的语言,但是却没有产生一套普遍通用的语言。人们总是混淆不同学科的语言,搞不清楚它们之间的正确关连。甚至每一门学科里,新的学名和术语也不断出笼。然而新名词出现越多,情况就越糟,误解层出不穷,而且越来越多,人们也会越来越不了解彼此。

「精确的了解建基於一套精确的语言。研究古老的知识体系要从研究一种语言着手。这种语言能确立所说的事物是从什麽观点说的,以及其中有什麽关连。这套新语言几乎没有任何新的术语,而是把语言架构奠基在一项新原则,也就是相对性原理。这意思是说,它把相对论引用於一切概念,如此便能精准地确定思想的角度-- 这正是日常生活所缺少的。

「当一个人掌握了这种语言,就能藉由它学到许多资讯和知识,这是普通语言,甚至所有的科学和哲学术语都办不到的。

「这套新语言的基本原则在於:所有的观念都集中在一个观念上,也就是说,它们是依各自与这中心思想的关系而定,这个中心思想就是进化。当然这不是指机械性进化,因为这种进化根本不存在,它指的是有意识及有意志的进化。

「这世界的万事万物,从太阳系到人,从人到原子,不是上升就是下降,不是进化就是退化,不是发展就是败亡。没有机械性进化这回事,只有退化或毁坏才会机械性地进行,如果不能有意识地进化就会退化。至於外来的帮助,只有在人们重视及接受它时才能发挥效力,即使一开始它可能只是一种情感作用而已。

「这套使了解成为可能的语言,能标示出被检查的事物与进化的关系,标示出它在进化阶梯上的位置。在这个目的下,我们就可以依据进化的步骤来区分许多常用的观念。

「让我们再以『人』为例。在我说的这套语言中,不用『人』这一个字,而是用七个字来表示,依序是第一种人、第二种人、第三种人、第四种人、第五种人、第六种人,及第七种人。使用这七个字,人们就能了解彼此所谈的人是什麽了。

「第七种人已经达到人类发展的极致,具有人可能拥有的一切,也就是意志、意识、永恒不变的我、个别性、不朽,以及其他许多我们误归於己有的特性。我们只有在相当了解第七种人及其特性时,才能了解我们逐步朝他进化的各个阶段,也就是了解我们可能的发展过程。

「第六种人非常接近第七种人,只是他的一些特性还不能永久不变。

「第五种人对我们而言也是可望不可及,因为他已经达成统一性。

「第四种人是一个居中的阶段,我等会儿再谈。

「第一、二、三种人都在同一层次,共同形成机械的人性。

「第一种人生活的重心在运动中心,这种人是身体人,他的运动中心和本能中心强过理智和情感机能。

「第二种人和第一种人在同一层次,但是他心理生活的重心是在情感中心,也就是他的情感机能强过其他机能,他是情感人。

「第三种人也处在同一层次,但是他心理生活的重心是在理智中心,也就是他的理智机能强过运动、本能,和情感中心。他是理智人,总是由理智和思辩来看待事物。

「每一个人生来就是第一种人、第二种人,或第三种人。

「第四种人并不是天生的。他生来是第一、二,或三种人,只有在经过特定的努力之後才能成为第四种人。他一定是学校工作的产物,而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偶然发展或一般教养的成果。第四种人已经与前三种人站在不同的层次:他有一个永久的磁性中心,由他对工作的评价及与学校的关系所组成。此外,他的心里已经开始达到平衡,不会像前三种人一样有一个中心压倒其他中心。他开始认识自己,也知道要往哪里去。

「第五种人开始形成结晶,他不会像前三种人一样善变。但是要注意的是,第五种人可以是正确或不当工作的结果。他可以由第四种人进化而来,也可以不经由第四种人而达成。如果是後者,他就不能再发展成第六及第七种人。要成为第六种人他必须融化掉已经结晶的本质,必须要有意地忘掉他是第五种人,这只有经过可怕的痛苦才能做到,还好这种错误发展的例子非常少。

「这种把人分成七类,或是七个数字的区分解释了许多否则无法了解的事物。这种区分提供了第一个适用於人的相对性观念,事物会随着不同类人的观点而有所不同。

「如此,所有人的内在及外在表现,所有属於人的,所有他创造出的事物,也都可以分成七类。

「我们可以说有一种知识是属於第一种人的,它以模仿、本能、背诵、填鸭及反覆练习为基础。如果他是百分之百的第一种人,就会像鹦鹉或驴子一样学习任何事物。

「第二种人的知识是他所喜欢的知识,他不喜欢的就一点也不知道。他总希望在每件事物上找到乐趣。反之,如果他病态,就会知道他不喜欢、压迫他、使他害怕、恐惧及厌恶的知识。

「第三种人的知识以主观的逻辑思考、字眼,及字面的了解为基础。它是书虫及学者的知识。举例来说,第三种人会计算【可兰经】中阿拉伯字母出现的次数,然後以此演绎一整套体系来诠释【可兰经】。

「第四种人的知识就非常不同了。这份知识来自第五种人,而又依次来自第六种人,上溯自第七种人。当然第四种人只能以他的能力限度来理解这套知识。但比起第一、二、三种人,他已经由知识的主观面中解脱出来,迈向客观的知识。

「第五种人的知识是完整而不可分割的。他已经拥有一个不可分割的我,而他所有的知识都属於这个我。他不会有一个『我』知道某事物而另一个『我』却不知道。他知道什麽,他整个人都会知道。他的知识比起第四种人的要更接近客观知识。

「第六种人的知识是人可能拥有的最完整的知识,只是它还有可能丧失。

「第七种人就是他自身的知识,它是不能与他分离的。它是关於一切的客观而且实际的知识。

「素质也是同样的情况。第一种人的素质是依本能和感官而定,第二种人的素质是情绪的素质,第三种人的素质则是理智的素质。显而易见的,知识不能远离素质。第一、二、三种人的素质无法拥有第四种人以上的知识。不论你给他什麽,他都会用自己的方式来诠释,把每一个观念降到自己的层次来谈。

「这七类区分一定要能运用到与人相关的一切。例如第一种艺术是属於第一种人模仿抄袭的艺术,或是野蛮、原始感官的艺术,如野蛮人的舞蹈和音乐。有属於第二种人的情感艺术,以及第三种人的理智、发明的艺术,也有第四种、第五种艺术等。

「同理,有第一种人的宗教,也就是具有慑人光彩的仪式、牺牲和祭典的宗教,或反之,沈郁、野蛮、残酷的宗教等。第二种人的宗教是信仰、爱、崇拜、冲动、热情的宗教,很容易变成迫害、压制,及灭绝『异端』和『邪教』的宗教。第三种人的宗教则是着重证据和议论的理论性宗教,它以逻辑推演、深思熟虑和诠释为基础。第一、二、三种宗教是我们目前所知的极限,只要我们停留在目前的层次就没有办法了解第四种以上的宗教。

「若不谈宗教整体而只谈基督教,我们也会有第一种基督教,也就是伪装成基督教的异教。第二种基督教是情绪的宗教,有时是纯洁无力,有时则充满血腥恐怖,走向宗教审判和宗教战争。第三种基督教以各种新教为代表,以辩证、议论、理论为基础。第四种基督教是第一、二、三种人毫无概念的。

「事实上,第一、二、三种基督教只是外在的模仿而已。只有第四种人才会 努力成为基督徒,而只有第五种人才能真正成为基督徒。因为成为基督徒的意思是要具备基督徒的素质,也就是依照基督的教训而生活。

「第一、二、三种人不能依照基督的教训生活,因为对他们而言任何事都是发生的,今天是一回事,明天又是另一回事。今天他们准备把最後一件衬衫送人,明天却因为一个人拒绝把衬衫送给他们而把他撕得粉碎。他们受每一个事件的支配与操控,而不是自己的主人,所以不能下定决心成为真正的基督徒。

「科学、哲学,及其他人类生活及活动的表现,都可以用同样的方式区分成七类。但是人们日常使用的语言根本没有这种区分,因此很难了解彼此。

「在分析各种对『人』的主观解释时,我们可以看出习惯性的联想赋予某个字的意义是多麽多样而矛盾,甚至对说话者本身都习焉不察。

「让我们再举一个字,以『世界』为例好了。每个人都会依照自己的方式来了解这个字。每个人一听到或念出这个字时所产生的联想,都是独一无二,无法为别人理解的。每一个『对世界的概念』,每一个惯性的思考模式都有它自己的联想和观念。

「一个对世界持有宗教观念的人,如一个基督徒,『世界』这个字会引起一连串有关宗教的观念,与上帝、创世纪、世界末日,或『罪恶』世界等观念相连。
「对一个吠陀哲学的信徒来说,这世界只是一个幻象,是玛雅(Maya)。
「一个通神学论者会想到不同的『层次空间』,有肉体的、星体的、心智的等等。
「一个精神主义者会想到『彼端』的世界,精灵的世界。
「一个物理学家会从物质结构的观点来看世界,它会成为分子、原子或电子的世界。
「对一个天文学家而言,这世界是由恒星和星云组成的。
「此外还有其他种种可能:现象界和本体界,第四度空间和其他空间,善世界和恶世界,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世界上各个国家的权力分配,人能否在这世界得到救赎等等,太多太多了。

「人对世界有千百种不同的看法,却没有一个放诸四海皆准的概念能使他们了解彼此,能立刻判定要从那个观点来看世界。

「要研究一个宇宙的体系不能不研究人。同时,要研究人也不能不研究宇宙。人是世界的一个形象,他和整个世界都是由相同的律则创造的。认识并了解自己,人就能认识并了解整个世界,以及所有创造和控制世界的律则。同理,研究这个世界及控制它的律则,人也能学会并了解控制他自己的律则。在这种关连中,有些律则比较容易透过研究客观世界来了解,有些律则则只有透过研究自己才能被了解。研究自己和研究世界必须平行发展,彼此帮助。

「要谈『世界』这个字眼,首先必须了解有许多个世界同时存在。我们不只活在一个世界,而是活在好几个世界中。这个观念并不容易了解,因为在日常生活中『世界』这个字通常以单数表示,如果用为复数也只是强调相同的观念,或是表达互相平行的不同世界。我们的语言并没有世界彼此包容的观念。然而我们活在不同的世界这个观念,正好指出世界是彼此包含,而我们与它们各有着不同的关系。

「如果我们想问自己住在什麽世界,首先我们必须自问哪个世界与我们的关系最直接而且密切。
「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回答,通常我们把『世界』定义为人类的世界,我们在其中生活,也是其中的一份子。但是人类是地球有机生命不可分离的一部份,所以正确的说,地球上的有机生命是最贴近我们的世界,这是动、植物及人类共同组成的世界。
「但是有机生命也在世界里。对於有机生命,什麽是它的世界?
「我们可以说对有机生命而言,地球这个行星就是它的『世界』。
「但是地球也在世界里。对地球而言,什麽是它的『世界』?
「对地球而言,世界是太阳系的行星世界,它是其中的一环。
「对所有的行星而言,什麽是『世界』?是太阳,或是太阳影响所及的领域,或说是太阳系。
「对太阳而言,『世界』就是我们的恒星世界,或称之为银河,是无数太阳系的总和。
「更进一步从天文学的观点来看,我们可以臆测有无数个世界存在於『所有的世界』中,彼此遥遥相隔。这些世界合在一起被称为银河系的『世界』。
「再进一步,导入哲学的推论,我们可以说『所有的世界』是某个来自对我们而言不可知,不可解的整体或太一(就如一个苹果是一)。这个整体或太一或所有,可以被称为『绝对者』,或是『独立体』,因为它包含了所有的世界,并不需要依赖任何事物而存,它是『所有世界』的『世界』。逻辑上我们可以设想一种事物的状态,在其中所有一切形成单一整体。这样的整体一定是绝对者,也意指着独立体,因为它是无限不可分割的。

「这个绝对者,也就是所有形成单一整体的状态,是事物最初的状态,後来经由区分和辨别才产生了我们现在所观察到的大千世界。
「人以不同的方式活在所有的这些世界中。
「这意味着他首先被最贴近,他身为其中一份子的世界所影响。较远的世界也影响人,就如其他居中的世界一样直接,但是它们的作用力会随着与我们的遥远距离或是俱增的差异而逐渐减弱。就如随後会看到的,来自绝对者的直接影响力并不会到达人的身上。但是它的下一个世界及恒星世界的影响已经对人的生活产生明显的作用,虽然科学对这点还不甚明了。」
说完这些,G结束了他的讲课。

下一次聚会时,我们问了许多关於各个世界的影响,以及为什麽绝对者的影响不会到达我们身上。
「在检查这些影响以及由单一转变到多数的律则之前,我们必须先检查创造宇宙万有现象的基本律则。

「这就是『三律』,或称为三原则,或三力的原则。它指出每一个现象,不论规模大小或发生在哪个世界,不论从分子现象到宇宙现象,都是由三个不同且相反的力量结合或相遇的结果。当代思想知道有两个力同时存在,一个现象必须经由它们才能发生:作用力与作用力,阳极与阴极,正电和负电,阳子和阴子等。但是当代思想甚至没有随时随地观察这两力。更不用提从来没有人提及第三力的存在,或即使提出了也没有人注意。

「根据真确的知识,一个现象的产生绝不能只靠一力或二力,一定需要第三力。不论就哪一个范畴而言,只有藉着第三力,前两力才能产生所谓的现象。

「这三力的教义是所有古老体系的根基。第一力可以称为主动力或积极力;第二力是被动力和消极力;第三力则是中和力。不过这些都只是名称之别罢了,因为实际上它们都是一样主动,只是在相遇的那一点上呈现出主动、被动及中和的分别,也就是说,它们在某一特定时刻根据彼此的关连而有所不同。前两力比较容易为人理解,至於第三力,有时可以在力量的应用点上或是「媒介」、「结果」中发现它的踪迹。但是一般来说,人很难直接观察并了解第三力,这是因为人们一般心理活动的机能有限,所感知到的现象界其范畴也有限。就像我们不能感知第四度空间一样,我们也无法直接观察到第三力。

「但是经由研究自己的思想、意识及活动的种种表现,如习惯、欲望等,人或许可以学着去观察并看出自己身上的三力作用。举个例子,一个人想要工作自己以便改掉某些特性,达到更高的素质层次,那麽他的渴望和进取心就是主动力,而所有与进取心相反、习以为常的心理活动就是被动力或消极力。通常这两力要不是互相抵销,就是其中一力完全消除另一力,然後却也虚弱的无法产生进一步行动。因此这两力将会绕着彼此打转,一力吸收另一力,不会产生结果。一个人可能满怀渴望和进取心,但是全部的进取心却耗费在克服生活中的惰性,一点儿也不剩。除非出现第三力,否则情况将持续如此。第三力也许以新知识的形式出现,显示工作自己的好处或必要性,以此支持并强化原来的进取心。如此一来,进取心在第三力的帮忙下就能朝着目标迈进。

「关於三力的活动以及第三力加入的时机,我们可以观察个人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类社会的生活现象,以及周遭的自然现象,从中找到许多例证。

「不过一开始我们只要了解一个通则就够了,那就是每一个现象,不论程度大小,都必然是三力的显现,只凭一力或两力是不够的。如果我们观察到有某件事物停顿不前,或是总在某一点上举棋不定,就可以说那是缺乏第三力的缘故。要了解这一点,就要记住我们之所以无法观察到第三力,是因为在主观的意识状态下无法观察到客观世界。在主观所及的现象世界中我们只能观察到一力或二力的显现。如果我们能在每一个活动看出三力的话,就能看到世界的真实面貌了(即物自身)。只是我们要知道一个看来简单的现象实际上可能非常复杂,也就是说它可能是三力的复杂组合。但是我们知道自己还不能看到世界的真相,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何以 我们看不到第三力,因为第三力是真实世界的产物。我们所观察到的主观世界只是相对的真实,至少它并不周 全。

「回到我们所处的世界,现在我们可以说在绝对者中,如同其他事物一样,也有三力的作用:主动力、被动力,及中和力。但是既然绝对者是一个整体,这三力也形成一整体。进一步说,在形成一个独立的整体时,这三力具有一个完全而独立的意志、完全的意识,及对它们自身及所做一切的全盘了解。

「『绝对者中的三力是一个整体』这个观念是许多古老教义的基础,例如同质又不可分的三位一体,或是印度教中的Trimuti--梵天、湿婆及克里希那等。


「绝对者的三力构成一个整体,可以随自己的意志和决定分分合合,在彼此的结合点上创造诸现象或『诸世界』。这些依据绝对者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世界在每一件事物上都完全依赖这个意志。在每个世界中三力也同样发生作用。然而因为这些世界自己并不是个整体,而只是其中一个部份,它们之中的三力就不能形成一个整体,而产生三个意志、三个意识,及三个统一。三力中的每一力都包含了这三力的可能性,但是在它们的遇合点上每一力只显现其中一个原则,要不是主动,就是被动或中和力。这三力合成一个整体,产生新的现象,但是这三力一体与绝对者中的三力不同,因为绝对者中的三力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具有单一意识与单一意志。在绝对者下一级的世界里,三力已被区分,它们的相遇点具有不同的性质。绝对者中的三力其相遇的时刻及地点是由它们自己的意志所决定,而第二层级的世界却没有一个单一的意志,而是三个,它们的相遇点也是由个别的意志所决定,就显得偶然不定或是机械性了。绝对者的意志创造了第二级的世界并且支配它们,但是它并不支配它们的创造性活动,而任由机械因素构成。

「让我们假想绝对者是一个圆圈,在其中有其它的同心圆,也就是第二层级的诸世界。绝对者我们用数字1 表示,因为其中的三力构成一个整体,而其它的小圆圈则用数字3表示,因为第二级的世界已经有所区分了。

「第二层级世界中的三力一遇到这些世界的任何一个,就产生了第三级世界。这些世界是由半机械的三力所创造,不再仰赖绝对者的独一意志,而受机械律则控制。一旦被创造出来後,它们会显现自己的三种新力量,所以第三级世界中作用的力量就会有六个。在图表中第三级的世界以数字6表示(3+3)。在这些世界中又创造出第四级世界,其中有来自第二级世界的三力,第三级世界的六力,以及它们自己的三力,总共是十二力,所以以数字12代表(3+6+3)。这些世界因为受到更多律则控制,离绝对者的单一意志更远,也更机械性。在其中创造出来的世界会受到二十四力的控制(3+6+12+3),然後再创造出来的世界就会受制於四十八力:第二级世界的三力,下一级的六力,再下一级的十二力,再下一级的二十四力,以及它自己的三力(3+6+12+24+3)。四十八世界所创造的世界就会受到九十六力所控制(3+6+12+24+48+3)。如果还有下一级世界,就会受到一百九十二力控制,以此类推。

「如果我们以绝对者创造的第三世界为例,那就代表所有的恒星世界。第六世界则是其中产生的一个世界,也就是我们所谓的银河。第十二世界是银河中的一颗恒星,我们的太阳。第二十四世界则是行星世界,也就是太阳系中的所有行星。第四十八世界是地球,第九十六世界则是月球。如果月亮有卫星,那就会是第一百九十二世界,以此类推。

「在绝对者、所有的世界、所有的恒星、我们的太阳、诸行星、地球,以及月球之间构成了『创造射线』。对我们而言,创造射线是最广义的『世界』,当然它并不能充分含括『世界』这个字眼的意思,因为绝对者产生了无数个不同的世界,其中每一个世界又产生了个别的创造射线。此外,每一个世界又包含了几个世界,进一步分割射线;而且我们在这些世界中只选出一个世界,也就是我们的银河。这个银河中又有无数的恒星,而我们只选出离我们最近,生活作息都仰赖於它的太阳。每一颗恒星都代表创造射线的进一步分割,但是我们无法以研究我们所处射线的同等精力来研究它们。此外,在太阳系中行星比太阳离我们近,而行星当中又以地球最接近我们,我们生活就於其中。我们不需以研究地球的方式去研究其他行星,只要把它们放在一起看待就行了,也就是研究它们的尺度远不如研究地球。

「每一个世界的力量数目,不论是一、三、六、十二等等,都显示其所受制的律则数目。

「一个世界所受的律则越少,就越接近绝对者的意志;一个世界所受的律则越多,就越机械性,越远离绝对者的意志。我们所处的世界有四十八条律则,可以说离绝对者的意志相当远,是在宇宙中一个黑暗而偏僻的角落。

「创造射线帮助我们看清自身处在宇宙的位置,但是如你们所知,我们还没谈到影响力的问题。为了了解不同世界的不同影响,我们必须更了解三律,以及更为基本的律则--七律,或是八度音阶的律则。」
离线五味子
发帖
60
开心币
0
好评度
528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02-09-08
探索奇迹(4)—知识与素质
第四章:
G的讲课在我们之间引起许多讨论。

虽然有很多地方我还不清楚,但是许多事情已经产生关连,一个观点常常会出奇不意解释另一个看起来毫不相干的观点。这个体系的某些部份就像感光版上逐渐显影的人物或风景一样,开始隐然成形;但是许多部份仍然留白不全,许多观点也常常和我原先预期的正好相反。不过我尽可能避免冒然下结论,而只是静观其变。

常常我以前没有听过的一个字眼就使整个画面改观,使我不得不重新架构所有这一切。我明白我必须花上很长的时间才能正确无误的勾勒出这个体系的轮廓,因此我非常讶异有些人如何能在只听过一次讲课後,就立刻了解G所说的一切,还能解释给别人听,并且对我们抱持某些特定的看法。

这时候我总会想起第一次和G及他的莫斯科团体见面的情景。那时我也差一点就对他和他的学生们骤下判断,但当时某种内在的力量阻止了我。现在当我开始明白这些观点具有多麽重大的价值,一想到我很可能就和它们擦身而过,完全不知道有G这麽一个人的存在,或是当时如果我没有询问什麽时候可以再见面,很可能就从此永别,一想到这些,我就会觉得毛骨悚然,而深觉厌幸。

G几乎在每次讲课时,都会回到一个主题,显然他认为相当重要,但是我们之中有许多人却对此不甚了解。

「人类的发展沿着两条线进行,也就是知识线和素质线。在正确的进化中这两条线会平行发展,而且互相帮助。但是如果知识线的发展远超过素质线,或是素质线的发展远超过知识线,人的发展就会出错,早晚会碰到瓶颈。

「人们了解『知识』是什麽意思,他们也了解知识可以有不同的层次,有高下之别,也就是有不同的品质。『素质』对它们而言则只是『存在』,是『不存在』的相反。他们不了解素质和存在可能有许多不同的层次和范畴。就以矿物和植物为例,它们的素质是不一样的。植物和动物的素质,以及动物和人的素质也不一样。但是两个人之间的素质差异可能比矿物和动物之间的差异还要大,但是人就是不了解这一点。他们也不了解知识是依素质而定的。他们不但不了解,甚至不想去了解。尤其是西方文化常会认为一个人可以拥有极高深的知识,譬如一个优秀的科学家,擅长研究发明,但同时他也可能是,而且有权是个猥琐、自私、吹毛求疵、卑鄙、善妒、虚荣、幼稚、以及心不在焉的人。人们似乎认为一个教授一定走到哪里就把伞掉在哪里。

「然而这就是他的素质。人们总认为自己的知识并不依赖素质而定。西方人非常看重一个人的知识程度,而不重视他的素质程度,他们并不会为了素质的低下而感到惭愧,他们甚至不知道素质是什麽意思。

「假如知识的发展超过素质,就变成抽象的理论,不能应用於生活,甚至还会有害,因为它不能为生活服务,或是帮助人们应付难题,反而使生活变得更复杂,带来新的困难、麻烦、和不幸。

「这是由於未随素质一起发展的知识并不足以应付,或充分适合人们的需要。这样的知识总是只知道某一件事,却完全不知道另一件事;只知道细节而不知道整体;只知道形式而不知道本质。

「像这样知识压倒本质的情形可以在现今的文化中观察得到。人们早已忘记素质的价值及重要性,也忘记知识程度是由素质程度决定的。事实上,在某一程度的素质下,知识的发展也有一定的限度。在某一给定的素质限制下,知识不可能改变品质,只能累积同一性质的资讯,因为知识性质的改变有赖於素质性质的改变。

「人的素质有许多不同的层面。现代人素质最显着的特性就是内在缺乏统一性;更进一步说,许多他自以为拥有的特性,如清晰的意识、自由的意志、永恒不变的自我、以及做的能力,其实都付之阙如。我这麽说你也许会惊讶,但是现代人素质的主要特性就是昏睡,而这解释了他为什麽缺乏其他种种特性。

「现代人活在睡梦中:生於昏睡,也死於昏睡。关於昏睡的定义及他在生活中的角色,我们以後再谈,现在我们只需要想一想:一个昏睡的人可以拥有怎样的知识?如果你在思考这个问题的同时,记得昏睡是我们素质的主要特性,就会恍然大悟:假如一个人真的想要拥有知识,他必须先思考要如何清醒,也就是如何改变他的素质。

「人的素质有许多不同的外在表现:主动或被动;诚实或说谎;自制或放荡;易怒、自私、随时准备自我牺牲、骄傲、虚荣、欺诈、勤奋、懒惰、有道德或堕落;这一切以及其他种种的表现构成了一个人的素质。

「但是这全都是机械性的。如果人说谎那是因为他无法不说谎,如果他说实话,那也是他无法不说实话,同理类推。每件事都是自行发生的,一个人无论内外都什麽也不能做。

「当然这也有它的限度。一般说来,现代人的素质品质很糟,但也有可能更糟到没有任何改变的可能,这点必须要牢记。如果自己的素质还能改变,就算是非常幸运了。大多数人的机器都已经破败不堪,无药可救。如果你想到这一点,就会了解为什麽只有极少数的人能吸收真正的知识,因为大部分人的素质都阻碍了这个可能性。

「一般说来,知识与素质的平衡发展,远比各自的发展重要的多。单方面的发展一点都不好,但是这种发展似乎特别吸引人。

「如果知识的发展胜过素质,一个人能知却没有能力做,这是无用的知识。反过来说,如果素质胜过知识,一个人有力量做,却不知道要做什麽,这样的素质漫无目标,所做的努力也只是白费。

「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例证显示当知识的发展超过素质,或是素质的发展超过知识,都会导致一个文明全盘瓦解。」

「如果只是知识或素质单方面的发展,会产生什麽结果?」一个人提出疑问。

「只是知识单方面的发展,会产生虚弱的瑜珈修行者,也就是一个人博学多闻,却一点也不会做,他并不了解(G强调这个字)他所知道的;他没有监识力,不同类型的知识在他看来并没有分别。只有素质单方面的发 展会产生愚蠢的圣人,也就是一个人有能力做,却不知道要做什麽;如果他真的做了什麽事,也只是依着主观的情感去做,极可能走上岐路或犯下大错,做出与愿相违的事来。不管是虚弱的瑜珈修行者或是愚蠢的圣人,都会走到瓶颈,不能再往前发展。

「为了了解知识和素质的性质,以及彼此的关连,我们必须了解知识、素质与『了解』的关连。知识是一回事,了解则是另一回事。人们常常混淆这两个观念,而无法清楚掌握它们之间的差异。

「知识本身并不会产生了解,了解也不因知识的增加而增加,它是依知识与素质的关连而定,也就是两者的结合。知识与素质不能相差太多,要不然了解就不会产生。同时,知识与素质的关连,并不因知识单方面的发展而改变。改变只有在素质与知识同时成长时才有可能。换句话说,了解只因素质有所成长才成长。

「一般人并不会分辨了解和知识的不同。他们总认为更多的了解是由更多的知识而定,所以他们拼命累积知识--或他们所谓的知识--但却不知道如何累积了解,也懒得去管。

「但是一个人如果习於自我观察,就能确知在他生命中的不同时期,对於同一个观念或同一个想法,常常有着全然不同的了解。他常会很讶异以前怎麽可能如此误解,而直到如今才算『大澈大悟』。在这同时,他也明白自己对於同一主题的知识并没有增加,那到底是什麽改变了呢?是他的素质。一旦素质改变,了解也就跟着改变了。

「当我们了解知识只是一个中心的运作,而了解却是三个中心同时运作,就能明白知识与了解的差别。理智中心可能知道某事物,但只有当一个人感受并察觉与这事物相关的一切,了解才会出现。

「先前我们曾经提过机械性。如果一个人只是头脑知道而已,他并不了解什麽是机械性。他必须用整个人的素质去感受它,才能真正了解。

「只有在实际行动中,人们才能明白知识与了解的差别,明白知道和知道如何去做是两回事,後者不是只靠知识就可以达成。然而在实际行动之外,他们对『了解』就一无所知了。

「通常,当人明白他不了解一件事物时,就尽可能给它冠上一个名称。但是『冠名称』并不等於『了解』。不幸的是,人们通常满意於名称。当一个人知道很多名称,也就是很多字时,就被尊为博学多闻,当然这并不包括实际行动,因为在其中他的无知很快就会暴露出来。

「生活中知识线与素质线的分歧,是与人们的缺乏了解互为因果。造成这分歧的原因,出在人们使用的语言,因为这套语言充满了错误的概念、分类及联想。由於一般思考的特性就是含糊不精确,每个字眼都有成千上百的意义,依照说话者所能掌握的素材,以及说话当刻的各种联想而定。人们并没有察觉他们的语言主观到什麽程度,也就是使用同一个字眼时,所说的却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他们丝毫没有察觉,每个人都在说自己的语言,对别人的话只有模糊的了解,甚至完全不了解。但是人们确信他们说的是同一种语言,而且可以彼此了解。事实上这种信念根本站不住脚。他们所说的语言只适用於实际生活的需要,他们在这个层面可以互相沟通。但只要一触及稍微复杂的领域,他们就立刻迷失不知所云,也不再了解彼此,虽然没有人意识到这种情况。人们想像他们能了解彼此,或是只要他们愿意,就能了解彼此;他们想像自己跟别人都能了解书中作者的意思,这是生活中的幻觉之一。事实上,没有人了解其他人。两个人可能说着同一件事,却赋予它不同的名称;或是无止无休地争论,浑然不知他们说的是同一件事。反过来说,两个人可能使用同样的字眼,想像他们达成了共识,事实上他们说的根本是截然不同的两件事,而且一点也不了解彼此。

「如果我们找出日常生活最常用的字眼,努力分析其中代表的意义,就会立刻看出一个人在某一刻赋予一个字词的特殊意义,可能是别人永远想不到的。

「让我们以『人』来设想一个团体对这个字的讨论。毫不夸张的说,有多少人叁与讨论,就会产生多少种完全不同的解释。

「当说出『人』这个字时,每个人都会不由自主从他惯常思考人的角度,或以当时的想法来思考。如果一个人当时正在思考两性关系,那麽『人』这个字对他并不是中性名词,他立刻会自问:是男人还是女人?如果某人是教徒,他的第一个问题会是:他是基督徒或是非基督徒?第三个人可能是医生,所以『人』这个字对他而言是病人或是健康人,这当然是从他的本行出发。一个精神主义者会从『灵体』或彼端的生命等角度来看人;如果问他,他可能会说人可以分为通灵者和非通灵者。一个自然科学家会把思考重心放在人是一种动物这个认知上,也就是在谈人的时候,他会想到他的牙齿构造、手指、脸部的角度、两眼间的距离等。一个律师会把人视为一个统计单位,或是法律适用的主体,是一个潜在的罪犯或是诉讼委托人。一个道德家一说出『人』这个字,就把它导入善恶的领域。

「人们并没有注意到这一切的矛盾,也没有发现他们从未了解彼此,却一直谈着不同的事物。显而易见的,如果要做正确的研究,要精确地交换思想,就需要一套精确的语言。这套语言能确定一个人真正的含意,也能在他提出一个概念时指出思考的脉络,并且确定这个概念的重心所在。这个观念再清楚不过,而其实每一门学科都致力於为自己建立精确的语言,但是却没有产生一套普遍通用的语言。人们总是混淆不同学科的语言,搞不清楚它们之间的正确关连。甚至每一门学科里,新的学名和术语也不断出笼。然而新名词出现越多,情况就越糟,误解层出不穷,而且越来越多,人们也会越来越不了解彼此。

「精确的了解建基於一套精确的语言。研究古老的知识体系要从研究一种语言着手。这种语言能确立所说的事物是从什麽观点说的,以及其中有什麽关连。这套新语言几乎没有任何新的术语,而是把语言架构奠基在一项新原则,也就是相对性原理。这意思是说,它把相对论引用於一切概念,如此便能精准地确定思想的角度-- 这正是日常生活所缺少的。

「当一个人掌握了这种语言,就能藉由它学到许多资讯和知识,这是普通语言,甚至所有的科学和哲学术语都办不到的。

「这套新语言的基本原则在於:所有的观念都集中在一个观念上,也就是说,它们是依各自与这中心思想的关系而定,这个中心思想就是进化。当然这不是指机械性进化,因为这种进化根本不存在,它指的是有意识及有意志的进化。

「这世界的万事万物,从太阳系到人,从人到原子,不是上升就是下降,不是进化就是退化,不是发展就是败亡。没有机械性进化这回事,只有退化或毁坏才会机械性地进行,如果不能有意识地进化就会退化。至於外来的帮助,只有在人们重视及接受它时才能发挥效力,即使一开始它可能只是一种情感作用而已。

「这套使了解成为可能的语言,能标示出被检查的事物与进化的关系,标示出它在进化阶梯上的位置。在这个目的下,我们就可以依据进化的步骤来区分许多常用的观念。

「让我们再以『人』为例。在我说的这套语言中,不用『人』这一个字,而是用七个字来表示,依序是第一种人、第二种人、第三种人、第四种人、第五种人、第六种人,及第七种人。使用这七个字,人们就能了解彼此所谈的人是什麽了。

「第七种人已经达到人类发展的极致,具有人可能拥有的一切,也就是意志、意识、永恒不变的我、个别性、不朽,以及其他许多我们误归於己有的特性。我们只有在相当了解第七种人及其特性时,才能了解我们逐步朝他进化的各个阶段,也就是了解我们可能的发展过程。

「第六种人非常接近第七种人,只是他的一些特性还不能永久不变。

「第五种人对我们而言也是可望不可及,因为他已经达成统一性。

「第四种人是一个居中的阶段,我等会儿再谈。

「第一、二、三种人都在同一层次,共同形成机械的人性。

「第一种人生活的重心在运动中心,这种人是身体人,他的运动中心和本能中心强过理智和情感机能。

「第二种人和第一种人在同一层次,但是他心理生活的重心是在情感中心,也就是他的情感机能强过其他机能,他是情感人。

「第三种人也处在同一层次,但是他心理生活的重心是在理智中心,也就是他的理智机能强过运动、本能,和情感中心。他是理智人,总是由理智和思辩来看待事物。

「每一个人生来就是第一种人、第二种人,或第三种人。

「第四种人并不是天生的。他生来是第一、二,或三种人,只有在经过特定的努力之後才能成为第四种人。他一定是学校工作的产物,而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偶然发展或一般教养的成果。第四种人已经与前三种人站在不同的层次:他有一个永久的磁性中心,由他对工作的评价及与学校的关系所组成。此外,他的心里已经开始达到平衡,不会像前三种人一样有一个中心压倒其他中心。他开始认识自己,也知道要往哪里去。

「第五种人开始形成结晶,他不会像前三种人一样善变。但是要注意的是,第五种人可以是正确或不当工作的结果。他可以由第四种人进化而来,也可以不经由第四种人而达成。如果是後者,他就不能再发展成第六及第七种人。要成为第六种人他必须融化掉已经结晶的本质,必须要有意地忘掉他是第五种人,这只有经过可怕的痛苦才能做到,还好这种错误发展的例子非常少。

「这种把人分成七类,或是七个数字的区分解释了许多否则无法了解的事物。这种区分提供了第一个适用於人的相对性观念,事物会随着不同类人的观点而有所不同。

「如此,所有人的内在及外在表现,所有属於人的,所有他创造出的事物,也都可以分成七类。

「我们可以说有一种知识是属於第一种人的,它以模仿、本能、背诵、填鸭及反覆练习为基础。如果他是百分之百的第一种人,就会像鹦鹉或驴子一样学习任何事物。

「第二种人的知识是他所喜欢的知识,他不喜欢的就一点也不知道。他总希望在每件事物上找到乐趣。反之,如果他病态,就会知道他不喜欢、压迫他、使他害怕、恐惧及厌恶的知识。

「第三种人的知识以主观的逻辑思考、字眼,及字面的了解为基础。它是书虫及学者的知识。举例来说,第三种人会计算【可兰经】中阿拉伯字母出现的次数,然後以此演绎一整套体系来诠释【可兰经】。

「第四种人的知识就非常不同了。这份知识来自第五种人,而又依次来自第六种人,上溯自第七种人。当然第四种人只能以他的能力限度来理解这套知识。但比起第一、二、三种人,他已经由知识的主观面中解脱出来,迈向客观的知识。

「第五种人的知识是完整而不可分割的。他已经拥有一个不可分割的我,而他所有的知识都属於这个我。他不会有一个『我』知道某事物而另一个『我』却不知道。他知道什麽,他整个人都会知道。他的知识比起第四种人的要更接近客观知识。

「第六种人的知识是人可能拥有的最完整的知识,只是它还有可能丧失。

「第七种人就是他自身的知识,它是不能与他分离的。它是关於一切的客观而且实际的知识。

「素质也是同样的情况。第一种人的素质是依本能和感官而定,第二种人的素质是情绪的素质,第三种人的素质则是理智的素质。显而易见的,知识不能远离素质。第一、二、三种人的素质无法拥有第四种人以上的知识。不论你给他什麽,他都会用自己的方式来诠释,把每一个观念降到自己的层次来谈。

「这七类区分一定要能运用到与人相关的一切。例如第一种艺术是属於第一种人模仿抄袭的艺术,或是野蛮、原始感官的艺术,如野蛮人的舞蹈和音乐。有属於第二种人的情感艺术,以及第三种人的理智、发明的艺术,也有第四种、第五种艺术等。

「同理,有第一种人的宗教,也就是具有慑人光彩的仪式、牺牲和祭典的宗教,或反之,沈郁、野蛮、残酷的宗教等。第二种人的宗教是信仰、爱、崇拜、冲动、热情的宗教,很容易变成迫害、压制,及灭绝『异端』和『邪教』的宗教。第三种人的宗教则是着重证据和议论的理论性宗教,它以逻辑推演、深思熟虑和诠释为基础。第一、二、三种宗教是我们目前所知的极限,只要我们停留在目前的层次就没有办法了解第四种以上的宗教。

「若不谈宗教整体而只谈基督教,我们也会有第一种基督教,也就是伪装成基督教的异教。第二种基督教是情绪的宗教,有时是纯洁无力,有时则充满血腥恐怖,走向宗教审判和宗教战争。第三种基督教以各种新教为代表,以辩证、议论、理论为基础。第四种基督教是第一、二、三种人毫无概念的。

「事实上,第一、二、三种基督教只是外在的模仿而已。只有第四种人才会 努力成为基督徒,而只有第五种人才能真正成为基督徒。因为成为基督徒的意思是要具备基督徒的素质,也就是依照基督的教训而生活。

「第一、二、三种人不能依照基督的教训生活,因为对他们而言任何事都是发生的,今天是一回事,明天又是另一回事。今天他们准备把最後一件衬衫送人,明天却因为一个人拒绝把衬衫送给他们而把他撕得粉碎。他们受每一个事件的支配与操控,而不是自己的主人,所以不能下定决心成为真正的基督徒。

「科学、哲学,及其他人类生活及活动的表现,都可以用同样的方式区分成七类。但是人们日常使用的语言根本没有这种区分,因此很难了解彼此。

「在分析各种对『人』的主观解释时,我们可以看出习惯性的联想赋予某个字的意义是多麽多样而矛盾,甚至对说话者本身都习焉不察。

「让我们再举一个字,以『世界』为例好了。每个人都会依照自己的方式来了解这个字。每个人一听到或念出这个字时所产生的联想,都是独一无二,无法为别人理解的。每一个『对世界的概念』,每一个惯性的思考模式都有它自己的联想和观念。

「一个对世界持有宗教观念的人,如一个基督徒,『世界』这个字会引起一连串有关宗教的观念,与上帝、创世纪、世界末日,或『罪恶』世界等观念相连。
「对一个吠陀哲学的信徒来说,这世界只是一个幻象,是玛雅(Maya)。
「一个通神学论者会想到不同的『层次空间』,有肉体的、星体的、心智的等等。
「一个精神主义者会想到『彼端』的世界,精灵的世界。
「一个物理学家会从物质结构的观点来看世界,它会成为分子、原子或电子的世界。
「对一个天文学家而言,这世界是由恒星和星云组成的。
「此外还有其他种种可能:现象界和本体界,第四度空间和其他空间,善世界和恶世界,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世界上各个国家的权力分配,人能否在这世界得到救赎等等,太多太多了。

「人对世界有千百种不同的看法,却没有一个放诸四海皆准的概念能使他们了解彼此,能立刻判定要从那个观点来看世界。

「要研究一个宇宙的体系不能不研究人。同时,要研究人也不能不研究宇宙。人是世界的一个形象,他和整个世界都是由相同的律则创造的。认识并了解自己,人就能认识并了解整个世界,以及所有创造和控制世界的律则。同理,研究这个世界及控制它的律则,人也能学会并了解控制他自己的律则。在这种关连中,有些律则比较容易透过研究客观世界来了解,有些律则则只有透过研究自己才能被了解。研究自己和研究世界必须平行发展,彼此帮助。

「要谈『世界』这个字眼,首先必须了解有许多个世界同时存在。我们不只活在一个世界,而是活在好几个世界中。这个观念并不容易了解,因为在日常生活中『世界』这个字通常以单数表示,如果用为复数也只是强调相同的观念,或是表达互相平行的不同世界。我们的语言并没有世界彼此包容的观念。然而我们活在不同的世界这个观念,正好指出世界是彼此包含,而我们与它们各有着不同的关系。

「如果我们想问自己住在什麽世界,首先我们必须自问哪个世界与我们的关系最直接而且密切。
「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回答,通常我们把『世界』定义为人类的世界,我们在其中生活,也是其中的一份子。但是人类是地球有机生命不可分离的一部份,所以正确的说,地球上的有机生命是最贴近我们的世界,这是动、植物及人类共同组成的世界。
「但是有机生命也在世界里。对於有机生命,什麽是它的世界?
「我们可以说对有机生命而言,地球这个行星就是它的『世界』。
「但是地球也在世界里。对地球而言,什麽是它的『世界』?
「对地球而言,世界是太阳系的行星世界,它是其中的一环。
「对所有的行星而言,什麽是『世界』?是太阳,或是太阳影响所及的领域,或说是太阳系。
「对太阳而言,『世界』就是我们的恒星世界,或称之为银河,是无数太阳系的总和。
「更进一步从天文学的观点来看,我们可以臆测有无数个世界存在於『所有的世界』中,彼此遥遥相隔。这些世界合在一起被称为银河系的『世界』。
「再进一步,导入哲学的推论,我们可以说『所有的世界』是某个来自对我们而言不可知,不可解的整体或太一(就如一个苹果是一)。这个整体或太一或所有,可以被称为『绝对者』,或是『独立体』,因为它包含了所有的世界,并不需要依赖任何事物而存,它是『所有世界』的『世界』。逻辑上我们可以设想一种事物的状态,在其中所有一切形成单一整体。这样的整体一定是绝对者,也意指着独立体,因为它是无限不可分割的。

「这个绝对者,也就是所有形成单一整体的状态,是事物最初的状态,後来经由区分和辨别才产生了我们现在所观察到的大千世界。
「人以不同的方式活在所有的这些世界中。
「这意味着他首先被最贴近,他身为其中一份子的世界所影响。较远的世界也影响人,就如其他居中的世界一样直接,但是它们的作用力会随着与我们的遥远距离或是俱增的差异而逐渐减弱。就如随後会看到的,来自绝对者的直接影响力并不会到达人的身上。但是它的下一个世界及恒星世界的影响已经对人的生活产生明显的作用,虽然科学对这点还不甚明了。」
说完这些,G结束了他的讲课。

下一次聚会时,我们问了许多关於各个世界的影响,以及为什麽绝对者的影响不会到达我们身上。
「在检查这些影响以及由单一转变到多数的律则之前,我们必须先检查创造宇宙万有现象的基本律则。

「这就是『三律』,或称为三原则,或三力的原则。它指出每一个现象,不论规模大小或发生在哪个世界,不论从分子现象到宇宙现象,都是由三个不同且相反的力量结合或相遇的结果。当代思想知道有两个力同时存在,一个现象必须经由它们才能发生:作用力与作用力,阳极与阴极,正电和负电,阳子和阴子等。但是当代思想甚至没有随时随地观察这两力。更不用提从来没有人提及第三力的存在,或即使提出了也没有人注意。

「根据真确的知识,一个现象的产生绝不能只靠一力或二力,一定需要第三力。不论就哪一个范畴而言,只有藉着第三力,前两力才能产生所谓的现象。

「这三力的教义是所有古老体系的根基。第一力可以称为主动力或积极力;第二力是被动力和消极力;第三力则是中和力。不过这些都只是名称之别罢了,因为实际上它们都是一样主动,只是在相遇的那一点上呈现出主动、被动及中和的分别,也就是说,它们在某一特定时刻根据彼此的关连而有所不同。前两力比较容易为人理解,至於第三力,有时可以在力量的应用点上或是「媒介」、「结果」中发现它的踪迹。但是一般来说,人很难直接观察并了解第三力,这是因为人们一般心理活动的机能有限,所感知到的现象界其范畴也有限。就像我们不能感知第四度空间一样,我们也无法直接观察到第三力。

「但是经由研究自己的思想、意识及活动的种种表现,如习惯、欲望等,人或许可以学着去观察并看出自己身上的三力作用。举个例子,一个人想要工作自己以便改掉某些特性,达到更高的素质层次,那麽他的渴望和进取心就是主动力,而所有与进取心相反、习以为常的心理活动就是被动力或消极力。通常这两力要不是互相抵销,就是其中一力完全消除另一力,然後却也虚弱的无法产生进一步行动。因此这两力将会绕着彼此打转,一力吸收另一力,不会产生结果。一个人可能满怀渴望和进取心,但是全部的进取心却耗费在克服生活中的惰性,一点儿也不剩。除非出现第三力,否则情况将持续如此。第三力也许以新知识的形式出现,显示工作自己的好处或必要性,以此支持并强化原来的进取心。如此一来,进取心在第三力的帮忙下就能朝着目标迈进。

「关於三力的活动以及第三力加入的时机,我们可以观察个人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类社会的生活现象,以及周遭的自然现象,从中找到许多例证。

「不过一开始我们只要了解一个通则就够了,那就是每一个现象,不论程度大小,都必然是三力的显现,只凭一力或两力是不够的。如果我们观察到有某件事物停顿不前,或是总在某一点上举棋不定,就可以说那是缺乏第三力的缘故。要了解这一点,就要记住我们之所以无法观察到第三力,是因为在主观的意识状态下无法观察到客观世界。在主观所及的现象世界中我们只能观察到一力或二力的显现。如果我们能在每一个活动看出三力的话,就能看到世界的真实面貌了(即物自身)。只是我们要知道一个看来简单的现象实际上可能非常复杂,也就是说它可能是三力的复杂组合。但是我们知道自己还不能看到世界的真相,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何以 我们看不到第三力,因为第三力是真实世界的产物。我们所观察到的主观世界只是相对的真实,至少它并不周 全。

「回到我们所处的世界,现在我们可以说在绝对者中,如同其他事物一样,也有三力的作用:主动力、被动力,及中和力。但是既然绝对者是一个整体,这三力也形成一整体。进一步说,在形成一个独立的整体时,这三力具有一个完全而独立的意志、完全的意识,及对它们自身及所做一切的全盘了解。

「『绝对者中的三力是一个整体』这个观念是许多古老教义的基础,例如同质又不可分的三位一体,或是印度教中的Trimuti--梵天、湿婆及克里希那等。


「绝对者的三力构成一个整体,可以随自己的意志和决定分分合合,在彼此的结合点上创造诸现象或『诸世界』。这些依据绝对者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世界在每一件事物上都完全依赖这个意志。在每个世界中三力也同样发生作用。然而因为这些世界自己并不是个整体,而只是其中一个部份,它们之中的三力就不能形成一个整体,而产生三个意志、三个意识,及三个统一。三力中的每一力都包含了这三力的可能性,但是在它们的遇合点上每一力只显现其中一个原则,要不是主动,就是被动或中和力。这三力合成一个整体,产生新的现象,但是这三力一体与绝对者中的三力不同,因为绝对者中的三力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具有单一意识与单一意志。在绝对者下一级的世界里,三力已被区分,它们的相遇点具有不同的性质。绝对者中的三力其相遇的时刻及地点是由它们自己的意志所决定,而第二层级的世界却没有一个单一的意志,而是三个,它们的相遇点也是由个别的意志所决定,就显得偶然不定或是机械性了。绝对者的意志创造了第二级的世界并且支配它们,但是它并不支配它们的创造性活动,而任由机械因素构成。

「让我们假想绝对者是一个圆圈,在其中有其它的同心圆,也就是第二层级的诸世界。绝对者我们用数字1 表示,因为其中的三力构成一个整体,而其它的小圆圈则用数字3表示,因为第二级的世界已经有所区分了。

「第二层级世界中的三力一遇到这些世界的任何一个,就产生了第三级世界。这些世界是由半机械的三力所创造,不再仰赖绝对者的独一意志,而受机械律则控制。一旦被创造出来後,它们会显现自己的三种新力量,所以第三级世界中作用的力量就会有六个。在图表中第三级的世界以数字6表示(3+3)。在这些世界中又创造出第四级世界,其中有来自第二级世界的三力,第三级世界的六力,以及它们自己的三力,总共是十二力,所以以数字12代表(3+6+3)。这些世界因为受到更多律则控制,离绝对者的单一意志更远,也更机械性。在其中创造出来的世界会受到二十四力的控制(3+6+12+3),然後再创造出来的世界就会受制於四十八力:第二级世界的三力,下一级的六力,再下一级的十二力,再下一级的二十四力,以及它自己的三力(3+6+12+24+3)。四十八世界所创造的世界就会受到九十六力所控制(3+6+12+24+48+3)。如果还有下一级世界,就会受到一百九十二力控制,以此类推。

「如果我们以绝对者创造的第三世界为例,那就代表所有的恒星世界。第六世界则是其中产生的一个世界,也就是我们所谓的银河。第十二世界是银河中的一颗恒星,我们的太阳。第二十四世界则是行星世界,也就是太阳系中的所有行星。第四十八世界是地球,第九十六世界则是月球。如果月亮有卫星,那就会是第一百九十二世界,以此类推。

「在绝对者、所有的世界、所有的恒星、我们的太阳、诸行星、地球,以及月球之间构成了『创造射线』。对我们而言,创造射线是最广义的『世界』,当然它并不能充分含括『世界』这个字眼的意思,因为绝对者产生了无数个不同的世界,其中每一个世界又产生了个别的创造射线。此外,每一个世界又包含了几个世界,进一步分割射线;而且我们在这些世界中只选出一个世界,也就是我们的银河。这个银河中又有无数的恒星,而我们只选出离我们最近,生活作息都仰赖於它的太阳。每一颗恒星都代表创造射线的进一步分割,但是我们无法以研究我们所处射线的同等精力来研究它们。此外,在太阳系中行星比太阳离我们近,而行星当中又以地球最接近我们,我们生活就於其中。我们不需以研究地球的方式去研究其他行星,只要把它们放在一起看待就行了,也就是研究它们的尺度远不如研究地球。

「每一个世界的力量数目,不论是一、三、六、十二等等,都显示其所受制的律则数目。

「一个世界所受的律则越少,就越接近绝对者的意志;一个世界所受的律则越多,就越机械性,越远离绝对者的意志。我们所处的世界有四十八条律则,可以说离绝对者的意志相当远,是在宇宙中一个黑暗而偏僻的角落。

「创造射线帮助我们看清自身处在宇宙的位置,但是如你们所知,我们还没谈到影响力的问题。为了了解不同世界的不同影响,我们必须更了解三律,以及更为基本的律则--七律,或是八度音阶的律则。」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