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164阅读
  • 0回复

印光大師全集問答擷錄3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秋水郎
 
发帖
20
开心币
0
好评度
218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2-09-17
 

印光大師全集問答擷錄

 

曲天翔居士問二十七則

問,弟子信佛之原因,以研究催眠術始,昔聞俗語云。九修天子十修佛。以為十

世方成。每恐半途而輟,則前功盡棄。早知當生成道,則早即念佛矣。年已二十

有七,甚悔發心之晚也。一答:九修天子十修佛,乃不知佛法者之妄說。知佛之

人,絕不說此。淨土法門,乃仗佛力了生死。皆須有真信切願,決定求於臨命終時,往生西方,若不仗佛力,欲了生死。千生萬劫不能了者多多矣。●問,相信

淨心成佛,如催眠術之必須沈靜,然方有不可思議之現象。二答:淨心念佛觀佛

,則易與佛相應。果有真信切願,定可往生,則漸次進修,必至成佛。且勿謂現

在淨心,即得成佛也。●問,相信借仗佛力,如催眠之自己催眠,則較被人催眠

為難,故知自力不如他力。三答:一切法門,皆仗自力,斷惑證真,了生脫死。

如跛夫自行,日難百里。淨土法門,仗佛慈力,便可帶業往生。如跛夫乘轉輪聖

王輪寶,一日遍達四洲,何可以催眠之事以證。●問,口念佛,心想佛,其所想

之佛,是否與觀經之第八觀同。四答:觀想,須從十三觀起手作。否則境細心麤

,難以成就。或致用心不當,起於魔事。●問,如遇危急時,勢不能一時兼誦各咒,應以何者應用之。五答:遇極危急之災難,但念觀世音聖號,為最省心力,

最有感應。●問,如專誦佛號,其效力比咒如何。六答:佛號與咒功德同等,唯

在至誠,方有感格。若心中先有一輕視佛號之心,則便無利益。以不誠而又疑,

致不得真利益也。●問,唯心淨土,自性彌陀,然則與西方之淨土、及佛,是否

一而二、二而一。七答:有唯心淨土,方生西方淨土。若自心不淨,何能即得往生。縱逆惡罪人,以十聲念佛即得往生者,由念佛之淨心,感生西方之淨土。世

多以唯心則無土,便是魔外知見。此種似是而非之邪見。居其大半,致念佛之人

,不得實益。尚自以為高明,而不知其為執理廢事,自誤誤人之邪見也,由自性

彌陀故,必須念西方彌陀,以求往生,漸進而可以親證自性彌陀。儻單執自性彌陀,而不念西方彌陀,縱令真悟,尚未能即了生死。況說此話者,皆是一班擔板

漢脫空漢乎。一而二、係未成佛前之事。二而一、乃已成佛後之事。●問,生則

決定生,去則實不去,生、去、皆何指。八答:生則決定生,約事說,去則實不去,約理說。不知事理之所然,只好老實照事相做。否則必成執理廢事之邪魔外道。●問某命終時,忽曰,淨土即在庭隅,然則此地即為淨土乎。九答:此正是

唯心淨土發現之義。彼唯心淨土,乃彼一人之境。其餘皆是唯心穢土,何得以彼

所見為斷。●問,誦經,是否在令自己生歡喜厭離心, 抑另有其他作用。十答:

汝誦經,只知求自己歡喜,可惜無邊妙義,被汝看得一文不值。●問,解第一義

,指何。十一答:解第一義,即撤悟實相妙理,唯心自性也。●問,死後所存之性,與往生,及佛性,同異之點如何。十二答:一切眾生,生前死後之性,與往

生之性,及佛之性,同而不同,不同而同。言同者,以心性本體無二故。不同者

,以迷悟天淵懸殊故。由有此義,故令人斷惑證真,以期親證此本同之心性也。

唯其體同,而在迷未証,故設種種法,令其反妄歸真,背塵合覺,以親證也。修

法甚多,唯念佛求生西方,為最易下手,最易成就。●問,佛示修觀,正為後世

濁惡不善,五苦所逼之眾生設教。若以催眠之發現天眼通之說證之,則現極樂國

土,亦非難事,況尤為念佛求證之需要。何以勸人修觀者,言其難耶。十三答:

催眠是術力豈真有天眼通乎真有天眼通著。豈肯為人催眠乎。汝今既學坲,當專

志學佛。現極樂國,唯心淨而念一者能之。譬如磨鏡,磨之及極,自然發光。用

術現,則心先不淨,念亦不一,譬如以白粉塗鏡,望其發光,不知封蔽更甚也。

問,修觀是否仗佛力。十三觀內云,無量壽佛,身量無邊,非是凡夫心力所及。

然彼如來宿願力故,有憶想者,必得成就。其別與參禪之點為何,較參禪易否。

十四答:參禪唯究自心,念佛兼仗佛力。二法至究竟圓成,則全同。當修持用功

,則迴異。譬如登程,舟車各異,歸家是同。●問,修觀者,想乎、觀乎, 抑觀

想全用乎,取遠取近。十五答:觀想二字,何可分之為二,攝心而想,即是觀。

汝認作二,則便成知一十,而不知其即二五也。又觀想則何分遠近。●問,每觀

至少,須若干日。十六答:汝將謂此一觀作幾天,又作彼一觀乎。不知佛雖說有

十六,而最初即當觀第十三,方為契理契機之修。●問,初即想像者,非 蠟等乎

。十七答:既知前說,此可類推。●問,初觀是一心想日, 抑須默持名號。十八

答:觀與持名,原是一事。將謂作觀之時,便不持名,不可持名乎。●問,坐則

修觀,餘時持名,較專持一種為優為劣。十九答:有沈潛純粹之心。則修觀亦好

,持名亦好。否則持名較穩妥,以心志浮薄躁妄,作觀則多致魔事。●問,觀見

極樂國土,乃真淨土乎, 抑假現象乎。二十答:觀見之極樂,乃唯心所現。謂之

為假,便是門外漢。●問,觀見極樂國土及能聞法是否為天眼通天耳通。廿一答

:此是觀力所致。若天眼、天耳,不作觀,亦可見聞。●問,有云見佛者,乃心佛,非西方佛。若然,則往生時心佛現前乎, 抑彌陀佛來接耶。 廿二答:臨終

見佛,乃自心所感之佛,不得只歸於自心,而謂無佛來迎之事。●問,至十三觀時,此時可得隨意往生乎, 抑必 俟命終,方可往生耶。 廿三答:業報未盡,何

能即生。古亦有其人,然非可責之於一切人也。●問,觀至見佛聞法時期後,每

天再觀,仍須自初觀始乎。 廿四答:作觀只取得力者作,何必從頭至尾,日日重習。佛之說此十六種者,前則令人知極樂之莊嚴。後之九品往生,令人知所修之

因果。各觀既知,即觀佛一法中,即可圓觀諸觀耳。●問,十四觀以下,乃各品

生者,既無境可現,令觀之意為何。 廿五答:此義已見前說。●問,上之往生者

,似乎不是修觀者之往生。不知修觀者之往生,也應如何著想。 廿六答:往生者,品位萬別千差,經中只以九品攝之,汝何由而知其上者,非作觀之往生乎。須知

人根不同,即一法而高下懸殊,豈拘拘然於所修之法乎,蓋由彼各各心地中分也

。文殊普賢等,汝將謂用不著作觀乎。●問,記數念佛,吸念六句,呼念四句,

如何。心既記數,又念佛,又須想佛乎。 廿七答:念佛記數,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何定呼吸。汝係學煉丹運氣之人,故稍見一二字相似於彼,即謂

是彼之功夫。念佛記數,為妄心難制者設。能如是念,如是記,如是聽,決定心

漸調伏,此處誰令汝是加一想佛二字乎。此係隨便念,何論呼之與吸。呼吸若使

之長久,則傷氣受病,不可不知。

 


--------------------------------------------------------------------------------

 

看經念佛妙法

世出世間諸法,無不以誠為本,諸修行人,更當至誠。誠則業障消除,善根增長

。凡誦經時,必須息慮忘緣,一心淨念,如對聖容親聆圓音,不敢稍萌懈怠疏忽

之意。久而久之,自可潛通佛智暗合道妙。喻如陽春一到,堅冰自消。誠到極處

,豁然貫通。此是看經念佛最妙之法。

 


--------------------------------------------------------------------------------

 

求子三要

求子三要◎◎第一保身節欲,以培先天、第二敦倫積德,以立福基。第三胎幼善教,以免隨流。此三要事,務期實行。再以至誠,禮念觀世音,求賜福德智慧光

宗華國之子,必能所求如願,不負聖恩矣。第一保身節欲。以培先天者。若不節欲,則精氣薄弱,比難受孕。即或受孕,必難成人。即或成人,以先天不足,決

定孱弱,既無強健勇壯之身,亦無聰敏記憶之心力,未老先衰,無所樹立。如是

求子,縱菩薩滿人之願,人實深負菩薩之恩矣。第二敦倫積德,以立福基者。欲

生福德智慧光宗華國之子,必須敦倫盡分,孝親敬長,善待眷屬,愍恤僕使,此

行之家庭者。至于鄉黨親朋,俱宜和睦勸導。俾老者善教兒女,幼者善事親長。

以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戒殺護生, 喫素念佛,願生西方,永出苦輪。普為同人,懇切演說,令培出世之勝因,咸作守道之良民。能如是者

,一舉一動,悉益自他,一言一行,堪為模範。所生之子,必能超群拔萃,大有

樹立。菩薩固能滿人之願,人亦可慰菩薩之心矣。第三胎幼善教,以免隨流者。

古昔聖人,皆由賢父母之善教而成,況凡人乎。若求子者,肯用胎教之法,其子

必定賢善。從受孕後,其形容必須端莊誠靜,其語言必須忠厚和平,其行必須孝

友恭順。行、住、坐、臥常念觀音聖號。無論出聲念,默念,皆須攝耳而聽,聽

則心歸于一,功德更大。若衣冠整齊,手口洗漱,出聲念,默念,均可。若未洗

漱及至不潔淨處併睡眠時均須默念,默念功德一樣,出聲于儀式不合。若至臨產

,不可默念。以臨產用力送子出,若閉口念,必受氣窒之病。產婦自念,家屬皆

為助念,決定不會難產,亦無產後各種危險。果能如此謹身、口、意,虔念觀音

,俾胎兒稟此淳善正氣,則其生也,定非凡品。及兒初開知識,即與彼說因果報應,利人利物者必昌,害人害物者必亡。須知利人利物,乃真利己。害人害物,

甚于害己。作善必得善報,作惡必得惡報。及說做人,必須遵行孝、弟、忠、信

、禮、義、廉、恥之八德,方可不愧為人。否則形雖為人,心同禽獸矣。不許說

謊,不許撒顛,不許拏人什物,不許打人罵人,不許蹧踐蟲蟻、字紙、五榖,東西。舉動行為,必期于親于已有益,于人于物無損。又須令其常念觀音聖號,以

期消除惡業,增長善根。幼時習慣,大必淳篤,不至矜己慢人,成狂妄之流類。

如上善教,于祖宗則為大孝,于兒女則為大慈,于國家社會則為大忠。余常謂治

國平天下之權,女人家操得一大半者,其在斯乎。其懿德堪追周之三太,庶不負

稱為太太云,願求子者,咸取法焉,則家國幸甚。◎◎ 附記禁忌,免致禍害。凡

求子者,必須夫婦訂約,斷欲半年,以培子之先天。待婦天癸盡後一交,必定受孕。天癸未盡,切不可交,交必停經,致成帶病, 頗有危險。又須吉日良夜,天

氣清明。大風大雨,雷電震閃, 亟宜切戒。禮記。月令。季春。先雷三日, 遒人

以木鐸巡于道路曰,雷將發聲,有不戒其容止者,生子不備,必有凶災,古聖王

痛念民生。特派官宣布此令,又復著之于經,其天地父母之心乎。遒人,宣令之官。木鐸,即鈴,振鈴俾眾咸聽也。巡,行也。道路,城市街巷,及鄉村也。容止,此謂房事。不備,謂五官四肢不全,或生怪物。凶災,謂其夫婦,或得惡疾

,或致死亡。既受孕後,永斷房事,所生兒女,必定身心強健,福壽深長。孕後

交一次,胎毒重一次,胞衣厚一次,生產難一次。孕久若交,或致墮胎,及與傷胎。

 


--------------------------------------------------------------------------------

 

念佛攝心偈

蕅益大師阿彌陀佛經要解有云,若信願堅固臨終十念一念亦決得生。若無信願,

縱將名號持至風吹不入,雨打不 溼,如銀牆鐵壁相似,亦無得生之理。祖師如此

極力道破,乃為一輩以持名壓捺妄想,不知求生者,吐肝吐膽, 剖心瀝血之誠實語,修淨業者,不可不知也。但吾人既知生信發願,決定求生。奈妄想紛飛,口

雖念佛,心全昏散,亦屬往生之障。若業障深重之最極鈍根,遵照前人幾許良法

,均覺費力,仍難制心一處。 茲錄雲水僧書壁念佛攝心偈,似發前人所未發。以

之調攝身心,實較其他各法為有效。況念念存想蓮華,即西方勝境而安心,自然

有助淨行,毫無流弊。與勢至之都攝六根,淨念想繼,不謀而合。呈似印公老人

,亦讚妙善。故敢鈔附於此, 俾使淨業行人,依之修習。偈云。

 

若問念佛法 攝心自有方 每念一聲佛 口作蓮華香因我清淨心

所以有此香 華從口中出 朵朵向西方 一佛華一朵有色復有光

念到一聲佛 青色放青光 念到二聲佛 黃色放黃光念到三聲佛

赤色放赤光 念到四聲佛 白色放白光 如是輪轉想念念不可忘

不必記其數 但想色香光 果能心不亂 決見大願王

 


--------------------------------------------------------------------------------

 

茶毗

茶毗之事僧俗皆無礙,西域人死之後葬法有四。一水漂,投諸江河,以餵魚鱉。(此須近大江河乃可。山僻小溪,則非所宜。)二,火焚,火焚其屍,冀破我執也。(此則隨處皆可)。三,土埋,穴土掩藏,俾無暴露也。(此亦普通)。四

,林施,置林間,俾鳥獸食也。(此須深山大澤乃可。究不及前三種妥善)。吾

國向主土埋,(讀孟子蓋上世常有不葬其親者一篇,即知所由)。其實仍不如火

化之美滿。且佛法東來,僧皆火化,即取破除我執之意義。人之煩惱生死,完全

我執身見為根本。即婬慾等大患,亦仍從我執身見而生。身見我執若破,婬慾又

從何而生。故唐宋時代,深知佛法之高人達士,雖未出家,亦每主火化。後世多

不樂從者,即為固守身見我執。身見太重,實屬修行之一大障礙。而所謂,居士

多未斷慾,為色身不情潔,不宜火化,亦非通論。博地凡夫,四大假合之身,未

至業盡情空地位,不拘僧俗,皆是腥躁臭穢之膿血而成。身雖斷慾,依愚淺近情

見諭,則較之貪慾之人,略似清潔。然心慾未盡,即汙穢仍存。若據高深諦理論

,四大本空,五蘊非有。諸法因緣。皆無自性。諸佛正遍知海,在一切眾生心想

中。一念回光,便同本得。遮那妙體,遍界全彰。本無生、滅、增、減、之殊,

又何有僧、俗、垢、淨之異。故心經云,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即此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之真如實相之本體也。吾人迷真逐逐妄,背覺合

塵,以致流浪生死,了無出期。今欲返妄歸真,背塵合覺,了生脫死,超凡入聖

,必須破除身見我執,為最初下手工夫。因此故凡學佛人士,如知求神識得所,

不拘僧俗,均當火化。不特無礙,確有實益。對今後之環境,尤為適宜。




--------------------------------------------------------------------------------

 

四土

佛土有四。所謂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無障礙土,常寂光土。(一)

凡聖同居土者,娑婆世界雖屬穢土,亦有佛菩薩二乘聖人,同生其間。然凡聖所

見之境,與所受用,天淵懸殊。西方約帶業往生之人論,則生凡聖同居土。然此

土清靜微妙,如彌陀經無量壽經所說。此土雖屬帶業往生之人所居,亦有法身菩

薩及佛,亦居其中,為其說法。故亦名凡聖同居土。但此為淨土往生之人,雖未

能如佛菩薩所見,所受用之殊妙,然其氣類相同。不比娑婆之條然各別也。此土

亦分九品。若中下六品,則多須時劫。若上三品,則速得悟(悟無生方能入實報)

無生忍,登不退地,證入實報寂光矣。(二)方便有餘土者,乃己斷見思,未破

無明之人所居之土。言方便者,以其所修係入真實之前方便。言有餘者,雖斷見思,未破無明,(塵沙無體,說不說俱可。若說,此九方便人,正破塵沙惑耳。

九方便,即藏教三乘,通教三乘,別教三賢,圓教十信。此九種人,同斷見思,

未破無明。)故言有餘。若破無明,可稱分證無餘。若無明靜盡,則是究竟無餘矣。(三)實報無障礙土者,即佛菩薩不思議福德莊嚴所感之報土。(四)常寂

光土者,即佛菩薩所證之理性也。此二土本屬一土。約所感之果報上言,則名實

報。約所證之理性言,則名寂光。圓教初住,初破一品無明,證一分三德,即入

實報土。亦得名分證寂光。若妙覺佛果,則是上上實報,究竟寂光矣。

 


--------------------------------------------------------------------------------

 

佛法問答八則

(一)問佛世時雖分有菩薩比丘二眾,比丘形雖異俗,持戒一依佛制,結夏時,

雖離佛獨居,亦尚無何等標記,持犯不過各藏蠟人一枚以誌之耳矣。夫然,則求

戒之制,固非始於佛世時也明矣。今人既多以戒疤有無判別僧俗。則戒疤關於僧也,蓋亦重焉。且戒之數必十二者,畢竟於法有何所表?今世僧人,對此絕有如

其所從來者。若不明其出處及其作用,將焉以答外難?無智陋僧,又焉知戒之可

重耶? 答 佛初成道,即說梵綱經,菩薩戒。至於比丘戒,乃因有犯而制。何得說:「求戒之事,非始於佛世」乎?至於坐夏之法,特用臘人以驗其戒力之全否。

此不過表示人各宜嚴持淨戒而已。如世之行功過格者,居心,動念,行事,其善

惡畢記。其記者,為防非止惡,力修善行耳。非以記為行善止惡之必要也。能時

時省察,不記亦無礙。不省察,記亦無益。自己持戒之全缺,自己豈有不知?雖

不用臘人之驗,能自瞞乎?自既不能瞞,則佛,菩薩,神通聖人,與天,地,鬼

,神,皆不能瞞。所暫能瞞者,唯人耳。而人縱能瞞,戒德允著與不著,人亦可

得而知。是則人亦不能瞞矣。但期著力於持戒,不必定欲取驗於臘人也。汝既受

過戒,開示苦行,令然身背指供佛。以凡夫未得忍,但止然香而已。此語,楞嚴

六卷末,四種清靜明誨中,己說。梵綱,法華,皆有其說。汝不在然香供佛上作

道理,在戒疤上作道理,既成語捨本逐末。然末世眾生,事事作假。由有此戒疤

,分別受戒與否。今則普通剃髮,疤之標幟,固屬要緊,其數乃隨人發心,何必

問其所表?但知此然香供佛,乃然身臂指之一少分之苦行而已。北京傳戒,然臂香,不然頂香。有南京參學者,則補然頂香。今則唯然臂香,斷斷不可。以俗人

悉光頭故。未聞北京已改其然香章程與否?

(二)問上海各地,每有男女百十為群,敬獻香金,歸依。或云拜師父。此事出

何經典?始於何時?佛在何處?說何經?對何眾生開此方便?若無明誨,拜者既

蒙然不知,歸依後宜如何護持齋戒?被拜者又不思德之稱否,濫受信施。恐大好

佛法,未免等與陳貨滯物,齋價拍賣。非大可悲痛耶?請詳開示,俾拜與被拜者

,知所誡勉。庶免不信者謗。答佛初成道,尚未行化。欲往鹿苑度五人。道逢

商人提謂,奉佛抄蜜。佛為彼哾三皈戒,並五戒十善。佛,即佛自己。法,即佛

與彼說之五戒十善,及佛後來所說一切大小乘法。此時尚無一僧,故於皈依僧一條,則云皈依未來僧。以僧決定即有故。此皈依三寶之最初第一人也。此後凡國

王大臣,以及士庶,凡信佛者,無不皈依。何得云:「無出處。」至於香敬之說

,乃借物以表其誠敬而已。佛世,僧不立煙爨,致金銀於無用之地。而飲食,衣服,臥具,醫藥之奉,與送資財固無少異。此方信心人少,凡所作為,必賴錢財

,是以彼既見信,必期於供養以備所需,此香敬之由來也。此方聖人設教,來學

者須備束脩,以為贅敬。與香敬名雖不同,而意無異也。不徒此也,凡天子諸侯

宴會,必有佳肴,又必有珍物相餽,亦猶之乎既拜而又供養也。既歸依三寶,當

必持五戒,修十善。然今之人情,多屬虛設。是自己不依教之過,非佛法之過。

僧之能持與否亦然。固宜分別師之真偽,與徒之真偽。不得概謂皈依三寶為非而

斥之也。若無人皈依三寶,佛法將從之斷滅。以縱有真僧,了無外護。誰肯供養

恭敬汝世外之人?況佛法不獨是僧分中事,實一切世人皆應修應行之事。不使皈依,即是斷滅佛種耳。一切世人應修應行之義,文鈔中屢說。

(三) 問 昔有某居士問,皈依佛後不墮地獄,捨身後不墮耶?抑永劫不墮耶?並問,近來上海等地皈依者,半屬操業不規青樓之女子。當時雖稍有愧悔之念,過

後仍守故業造罪。使皈依後永劫不墮地獄,則二元四角之香金,孰甘吝惜?果二

元四角可保造惡永劫不墮地獄,則鐵圍山之內,夫何地獄之有?天下寧有如此便

宜之事耶?又曰,所謂皈依佛之佛云者,過去佛耶?未來佛耶?若云過去,則已

過去,現在無佛。未來,未出世。夫何佛皈依之有?若云歸依彌陀或釋迦之像,

則但赴各像前敬禮足矣。又烏籍乎香敬耶?弟子言塞,不克剖答。畢竟如何?深

企示誨。答 此事當從真實行上說。不可止在皈依上說。皈依佛法僧三句,雖分

說不墮地獄餓鬼畜生。不可執定謂皈依佛但能不墮地獄,猶不免墮餓鬼畜生,則

是癡人說夢矣。佛大慈悲,汝尚不知,妄說道理。青樓女子,所作下賤,果能信

仰於佛,常生慚愧,常念佛號 求生西方,尚可蒙佛接引,直登九品,與諸上善

人聚會一處。佛種種方便,引發眾生出世善因故,於五戒任彼受一二三四及全。

何以令不全受?以彼或有勢不能守故。如屠戶不能持戒,尚可持餘四戒。娼女不

能持邪淫戒,酒保不能持酒戒等。佛之深恩厚德,如天普覆,如地普載。不以一

著棄其本具之佛性。世之自高自大者,見人一短,即有千長,亦不以為然。佛則

不如是。龍舒淨土文有普勸門一卷,詳說所以然。凡列名有三十多,內有屠戶,

漁人,做酒者,即在風塵青樓女子,皆言如能改業,固為最善,如不能改,當生

慚愧,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果能信願真切,亦可高登九品。何止墮地獄等乎

。若不生慚愧,亦不修持,以此為榮,止以拜一師為事,則不墮與否,非光所敢

決斷。至云:皈依三寶,佛屬何佛?汝受戒曾有此種開示,有佛世之三寶,(此即

所謂住持三寶。)有佛後之三寶。佛世,佛即釋迦佛。法,即四諦等法。僧即隨佛

出家之人。佛後,佛即釋迦之種種形像,(謂金銀鐵土木繪畫刺繡等像,乃佛之形儀,當視同真佛。而彌陀藥師等佛,亦攝其中。以釋迦為現在教主,故專說耳)。法,即黃卷赤軸之經典。僧,即剃髮染衣之人。又有一體三寶,此則即於自心之

覺義,正義,淨義,謂之佛法僧之寶也。若詳說,太費筆墨。佛初成佛,尚未有僧。但今提謂長者皈依未來僧。以僧為負荷繼續法道之人故也。若自高自大,止

知佛與法可欽仰,而藐視僧人,不肯皈依,其人於佛法中,縱能得益,但以慢心

,恐難得真實之益耳。

(四)問 智者大師,人均以為釋迦再世。如金粟如來之現維摩居士,龍圖佛之現身

子比丘。今之崇賢首者,多有辯難。以致我見巖固,是非峰起。或云五教美於四

教。或云智者非釋迦在世。或云智者判四教時較早,參考書不及唐時完備,故所

判教,義有缺欠。或云智者既是釋迦後身,作止觀時,云何不能遽決六根功德優劣,而在拜經台拜般刺密諦未譯之楞嚴經,以經為道規耶?經既為佛所說,智者

既是佛,宜於經洞然。若云佛亦有隔胎之昧,則烏足稱無上正等正覺耶?是等疑問,群然雜出。自非老人俯愍群情,曲剖此難,為學界司南。恐台賢學子相謗,

有不能已者。 噫!自相攻難,佛教其不淹沉者幾矣!答 天台賢首開法之人,或

是古佛應世,或是菩薩示生,不得以此輕彼,以彼輕此。縱所說不全同,而各有

所見,並非妄說。彼妄以門庭相爭者,皆佛之逆子,各宗祖師之罪人也。四教五教,本是一佛教。汝曾見藕益大師彌陀要解序否?(原本十要,被成時大師略去之。可嘆!)其文云:「不敢與二翁競異,亦不必與二翁強同。譬如橫看成嶺,側看成峰,皆不盡廬山真境,要不失為各各親見廬山而已。」此語係用東坡游廬山詩:「橫看成嶺側成看峰,遠近高低總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夫廬山乃塊然一物,尚隨人所居久之地而異相。況如來所說之法,如隨色摩尼珠

。彼定謂此珠是何色,乃不識珠之人。而隨青黃赤白,現青黃赤白,既說為青黃

赤白,亦非不可。若定謂是青非黃赤白,及是白非赤黃青,則不可。圓會經義,

諸祖皆為如來功臣。板泥一語,弘法即是壞法魔黨。智者作止觀,即與楞嚴六根

功德義相符。復聞梵僧稱其合楞嚴義,故有拜經之事,祈早來以證已說之不謬。

汝何云不能遽決六根功德優劣乎?為是自立章程,以屈智者,作如是說?為是不

知所以,妄聽人言,以為如此也?拜經之事,蓋有之矣。若云日日拜,拜多年之說,則後人附會之詞耳。智者勿道不是佛現身,即是佛現身,以既現為僧,便當

隱實示權。故必須有經可證,方為宏傳之軌。倘自以為佛,自說未來之經,即為

彼後世著魔之徒,皆說我是某佛某菩薩而為先導。此弘法之法身人士,不顯本之

所以也。汝既知法華身子內 祕外顯之義。何獨於智者而疑之?

(五)問 相宗判一代為三時教云:「先有,次空,後中。」但有別之時,而無通之時。天台判五時,通別互用。版見學者,相攻相非。台者毀相宗三時為徐六擔板

,義極不圓,非佛本旨。相者斥台為儱侗泥漲,亂雲漫霧。鮮有能匯通者。究孰

是孰非?望垂弘範。答 此語宜於第四段領取。自知諸佛說法,隨眾生機。今之弘

法者,多違機說。所以佛早已受記。謂末法為鬥爭堅固之時也。哀哉!

(六)問 佛未顯本前,各聲聞等皆修成。開權後,一切八部,亦皆是大菩薩,乘願

輔化。然則佛弟子無一是凡夫修成。佛出世何益於眾生也?答 汝只會執懸板語。

就不曉得此等人示現之所以然。彼法華會上之人,俱已證阿羅漢等。在先皆不言

佛法,皆由聞佛種種化導,方入佛法。是以四十餘年,長隨如來。且問汝。此等人,數十年中,絕無引人生信,改惡修善,皈依佛法,了生脫死者乎?汝作此問,可謂癡極癡極。

(七)問 法華經,舉手低頭,皆能作佛。佛又於無量劫前,曾說法華。由是觀之,

無量劫前,曾有所謂佛者,於世度眾生矣。眾生既種善根於無量劫前,則此曾

種善根之眾生,至今應皆作佛或成菩薩矣。則應佛菩薩多而眾生少。何故佛菩薩

不少概見,眾生滔滔皆是耶?將無量劫前之眾生,悉未有舉手低頭之善根耶?抑

種而未熟耶?若曰種而未熟。畢竟至何時而熟耶?今之眾生,種舉手低頭善根著

,由須歷幾無量劫,能成熟此善根耶? 抑永不能成熟耶?答 佛菩薩多,眾生少

。佛菩薩少,眾生多。此二語須佛菩薩所居地上看。譬如鄉間小民,只知鄉間之

平民多。並不知國家輔弼,其多無數也。然世間法不足敵喻。汝何不看華嚴海眾

之多,非佛剎塵數可 喻乎?佛能度眾生,而不能度無緣者。故有番番示生示滅。

令眾生番番種,番番熟,番番脫,而眾生無盡,故佛菩薩之誓願無盡。汝以斷滅

知見論,故有此種種之問也。其間似乎有理,不知乃眾生之情見。渺不知佛菩薩

之境界。汝果能一心念佛,往生西方。將嘆其菩薩多而眾生少也。吾故曰,當於

佛菩薩之居處看,不當在眾生之居處看也。

(八)問 弟子無論居何地,清旦盥漱後,即披衣禮拜觀音大士。至精神困乏後,即

就地趺坐持名。有時過於勞倦,坐即昏沉。或胡思亂想。間亦有身心暢適,坐半

小時許,如數分鐘之短者。亦有時手捻念珠,不覺從頭至尾三百餘顆之念珠,斯

須即盡。心亦似知朗朗稱誦。但不甚明了焉爾。亦有時持咒,忽忘所持之咒。不

覺糊裏糊塗念誦佛號。此等畢竟是何境界?答 坐久不覺久,念久不覺久。此係心

靜神凝所在。但不可以此為得。從玆努力做工夫,自可上進。若以此為得,即此

亦不得矣。況上進乎?持咒昏沉念佛,念佛昏沉持咒。此係意識隨妄心正念轉變

而現。初修者固多有此。若工夫有把持,庶可不致顛倒錯亂矣。然此顛倒錯亂,

猶屬工夫所使。設無工夫,則並此糊裏糊塗之念亦不可得。況明白不錯乎?

 


--------------------------------------------------------------------------------

 

佛法要義

佛法要義。在無執著心。若預先存一死執著得種種境界利益之心。便含魔胎。若

心中空空洞洞。除一句佛外。別無一念可得。則庶幾有得矣。

 


--------------------------------------------------------------------------------

 

閉關

閉關專修淨業。當以念佛為正行。早晚仍照常念楞嚴、大悲、十小咒。如楞嚴咒

不熟。不妨日日看本子念。及至熟極、再背念。晚課彌陀經、大懺悔、蒙山、亦

須日日常念。此外念佛。宜從朝至暮。行、住、坐、臥、常念。又立一規矩。朝

念一次。未念前。拜若干拜。(先拜本師釋迦牟佛三拜。次拜阿彌陀佛若干拜。

再拜觀音、勢至、清靜大海眾、各三拜。再拜常住十方一切諸佛、一切尊法、一

切聖賢僧、三拜。)念佛或一千聲。或多或少。念畢。再拜若干拜。午前一次。

午後一次。再歇一刻做晚課。初夜念蒙山。後念佛若干聲。拜若干拜。發願回向

。三皈依。後心中默念佛號養息。臥時只許心中默念。不可出聲。出聲則傷氣。

久則成病。雖是睡覺。心仍常存恭敬。只求心不外馳。念念與佛號相應。若或心

起雜念。即時攝心虔念。雜念即滅。切不可瞎打妄想。想得神通、得緣法、得名譽、想與寺廟。若有此種念頭。久久必至著魔。若不與汝說破。恐汝以此為好念頭。妄想日日增長。必定著魔無疑。縱令心淨妄伏。亦不可心生歡喜。對人自誇

。有一分就說有十分。此亦著魔之根。凡有來者。皆勸彼念佛求生西方。又須遇

父言慈。(謂教子依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之道以行。是名為慈。

若溺愛不教。乃教令學壞。則名為害。不名為慈。此事世人百有九十九不識。故

成此互相殘殺之世道。若人人都教子以道。則世道太平。無有壞人。壞人皆彼父

母養成的。惜無人提倡。知者絕少。可不哀哉。)遇子言孝。遇兄言友。遇弟言恭。夫和、婦順。主仁、僕忠。各人盡各人職分。是為善人。又與女人說。(亦

可與男人說。)女子從小就要教彼性情柔和。縱遇不如意事。亦不生氣。習以成性。不但于自己有無窮之好處。且家庭得和睦之祥。而兒女必不夭死。性情賢善

。國家得賢才之慶。氣性大的女人。生子必多死、或多病。以一生氣。乳即變成

毒汁。氣大極、喂兒立刻即死。稍小點、半天一天方死。小氣雖不死、亦必定生病。此一定不易之事理。吾國醫家。絕未言及者。凡學醫者,皆應為說之。一年

當救無數小孩于必死必病之頃。即轉而為安然無恙以成人也。放生功德大。此比

放生功德更大。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必能滿願。有肯常與一切人說者。亦培莫

大之功德。以汝知醫。此為根本上救人。而無形亦可見之善法。吾鄉人士。絕未

聞見此語。汝能與相識者說。必可一傳十、十傳百、以至千萬而無盡也。入關儀

式。亦無定章。總以至誠恭敬為主。要在先日。禮佛陳己志願。當日大殿禮佛。

至關房、令護關人鎖門。門上只貼「不慧發心閉關。專修淨業。普為自他。懺除

宿咎。增長善根。」作兩行寫於一紙上。貼於門正中上節。不必學不懂事的人。

用三叉封皮、寫封條。俗鄙之極。日期自擇。亦不可請人封關。此種都是擺空架

子。


--------------------------------------------------------------------------------

 

盲聾暗啞

凡有心者、皆堪作佛、何得謂盲聾暗啞不得往生。佛說八難中有盲聾暗啞、謂其

難以入道而已。果能專精念佛、雖聾子不能聽經、及善知識開示、瞎子不能看經

、究有何礙。喑者無聲、啞者不會說話、但能心中默念,亦可現生親得念佛三昧

、臨終直登九品、何可云此等人不得往生。此等人不認真念佛、則不得往生、非

此等人雖念佛、亦不得往生也。至於殘廢缺手缺腳者、與此盲聾暗啞者同。此之

說話、蓋是誤會往生論偈之致也。偈云、大乘善根界、等無譏嫌名、女人及根缺

、二乘種不生。乃是說、西方極樂世界、是大乘善根人所生之世界、絕無有可以

譏毀、可以厭嫌之名字耳。下即列出譏嫌之名數種、即女人、六根不具足之人、

及聲聞緣覺之二乘人。故曰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乃謂西方無有女人、與六

根不具足人、及小乘人。(西方雖有小乘人名字、然皆屬發大乘心者、絕無不發大

心之聲聞緣覺人耳。)非指此世界之修行者說。無智慧人、認做此等人不得生西方、

其錯大矣。

 


--------------------------------------------------------------------------------

 

求子之道

求子之道。人多背駛。汝欲得身體龐厚。性情賢善。福、慧、壽、三。通皆具足

之子。須依我說。方可逐心。世人無子。多娶妾媵。常服壯陽之藥。常行房事。

此乃速死之道。非求子之方也。幸而得子。亦如此秕稻種之。或不出、或出、亦

難成熟。第一要斷房事。或半年,至少或百日。愈久愈好。當與婦說明。彼此均

存此念。另屋居住。若無多屋。決須另床。平時絕不以妻作妻想。當作姐妹想。

不敢起一念之邪念。待身養足後。待婦月經淨後,須天氣清明。日期吉祥。夜一

行之。必得受孕。從此永斷房事。直到生子過百日後,或可再行。婦受孕後。行

一次房。胞厚一次。胎毒重一次。且或因子宮常開。致易墮胎。此種忌諱。人多

不知。縱由知者。亦不肯依。故致或不生。或不成。或孱弱短命。不知自己不善

用心。反說命不好。反將行房當常事。日日行之。不死就算大幸。又要心存慈善

。利人利物。利人利物。不一定要錢。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凡無利益之心

、之話、之事。均不存、不說、不行。滿腔都是太和元氣。生機勃勃。又須至誠

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就依此念)愈多愈好。早晚禮拜念若干。此外行、住、坐、臥、都好念。睡雖好念。也要心存恭敬。宜穿衫褲、不可赤體。宜默念、不宜出聲。默念若字多難念。可去南無二字。但念觀世音菩薩五字。白衣咒、念也好、

不念也無礙。汝如是存心、行事、念。亦令汝婦也如是存心、幸事、念。及至臨產、還念。臨產不可默念,要出聲念。旁邊照應的人。須大聲幫他念。管保了無

苦痛難產之事。臨產默念不得。以用力送子出。默念或受氣病。女人一受孕、不

可生氣。生大氣則墮胎。兼以乖戾之氣、過之於子。子之性情,當成凶惡。又餧

兒奶時。必須心氣和平。若生大氣、奶則成毒。重則即死。輕則半日一日死。決

無不死者。小氣毒小。雖不死、也須生病。以故愛生氣之女人的兒女。死的多,

病的多。自己餧、雇奶母餧、都是一樣。生了大氣。萬不可餧兒奶。須當下就要

放下。令心平氣和。過半天再餧。餧時先把奶擠半茶碗,倒了。奶頭揩過、再餧

、就無禍殃。若心中還是氣烘烘的。就是一天、也餧不得。餧則不死,也須大病

。此事古今醫事、均未發明。近以閱歷,方知其禍。女子從小,就要學柔和謙遜

。後來生子。必易、必善、必不死、必不病。凡兒女小時死病。多一半都是其母

生氣之故。少一半是自己命該早死。天下古今。由毒乳所殺兒女。不知有幾恆河

沙數。可不哀哉。

 


--------------------------------------------------------------------------------

 

替死鬼

溺人之處。常有人溺。即所謂求替死鬼者。當於其處。立一木標。上用極厚白洋

鐵板。刻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字要大。要看得遠,要能經久。可息此禍。以刻此

字之人之悲心。感佛之慈光加被。以後決保無有此禍。即此可見佛慈悲力。不可

思議。

 




--------------------------------------------------------------------------------

 

受戒與打七

受戒一事,當以至誠懺悔為主,然其要在於心動念處省察,能如是省察,自可諸

惡莫作,眾生奉行,儻不在此處省察,則雖受戒而仍是常犯戒者。當今修持,唯

淨業最為第一,切勿聞禪之奧妙,教之淵深,密之奇特,而為之轉移,令如來普

度眾生之道,因此見異思遷而失之,致自己仍然在此娑婆世界,作生死輪迴中人

,可悲可痛。必專修淨行,即生了辦,庶可不虛此生遇矣。八關齋,以過中不食

為體,今人體弱多病,而且打七念佛,乃精進行道,非息心坐禪者可比,似不必

執著,否則或恐受病。又南方打七喫點心度數過多,不但不能心歸一致,且令食

不易消,當以多食為戒,兩粥兩飯斯可矣。所言先日持八關齋,亦非确論,先日

持豈七日中不宜持乎?須知念佛一法,事理甚深,吾人量力而為,不須強人以難

,致人無奮發之思,則為得之。天下事理有定,而法隨機,目可更而綱不改,乃

可望其有成焉。墨守成規,妄立新章,皆難收效,祈善裁度之,庶可親獲三昧矣。

 


--------------------------------------------------------------------------------

 

受戒

佛法,法門無量,無一不以戒為基址,淨土為歸宿者。既欲皈依三寶,當須認真

持佛淨戒。在家人以五戒為根本。五戒前之殺、盜、淫、妄四條,乃性戒。無論

受戒不受戒,皆不可犯。但未受戒者犯之,則按事論罪過。受戒者犯之,則於事

上論罪之外,又有犯戒一層罪過。酒戒,乃名遮戒。以佛遮止不許人喝,未受戒

者喝,無罪過。若喝而妄為,則在所為之事上論罪。故雖未受戒,亦不宜喝。若

受戒者喝,則止得犯戒之罪耳。然既發心皈依三寶,固當五戒全持。佛大慈悲,

雖又一、二、三、四,隨人意受之例,然此係有勢不能持之事,不可以此自寬。

言事不能持者,如屠兒不能持殺戒,酒保不能持酒戒等。歸依佛法,修持淨業之人,必須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信願念佛,求生西方。此

以自行,復以化他。俾內而父母兄弟夫妻兒女姐妹妯娌男女僕使,外而鄉黨鄰里

親戚朋友,以及一切相識有緣之人,皆以此為勸。凡欲勸人,必須自己實行其事

,則人自依從。世出世間事,無不以身為本者。所謂以言教者訟,以身教者從。

又須知念佛一法,乃佛一代所說一切諸法中之特別法門。其道理超出一切禪教律

密之上。一切法門,欲了生死,必須斷盡煩惑,方有了生死分。若煩惱惑業未斷

,任憑你見地高,工夫深,智慧大,皆不濟事。此各法門,皆仗自力,故難。淨

土法門,全仗佛力,故易。若有真信切願,至誠念佛者,臨終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既生西方,則煩惱不期斷而自斷。以西方所有境界,皆令人增長功德智慧,

了無令人起貪瞋癡者。故龍樹菩薩稱為易行道,馬鳴菩薩稱為最勝方便。然此不

但普度凡夫,實則普度一切凡聖。

 


--------------------------------------------------------------------------------

 

十念法

晨朝十念,忙人決定須用。即閒人能作正課,於正課前,用晨朝十念亦可。非能

作正課便不可用也。古人多有畢生用晨朝十念法,然後再作正課。

 


--------------------------------------------------------------------------------

 

著魔發狂

吾人從無量劫來,所結怨業,無量無邊,彼等欲從抱怨,由其有念佛修持之力,

不能直報。因彼想好境界,彼怨業逐現其境界。令彼起歡喜心,謂我修行功夫到家,或謂我已成聖道。由此妄念堅固,逐失正念。魔鬼逐入其竅,則發顛發狂,

佛也不能救矣。世多有用功修行,發顛發狂者,皆因自己不知在息除妄想攝心正

念上用功。每每皆是尚未用功,便想成聖,由終日唯以妄想聖境為事。如飲毒藥

,昏亂無知,謂天轉地覆,神奇鬼怪。實則皆自己妄心所感召之魔鬼作用也。

 


--------------------------------------------------------------------------------

 

境界

凡念佛人,但宜至誠懇切,一心正念。絕不妄想見佛見境界之事。以心若歸一,

見佛見境界,皆不至妄生歡喜,逐致得少為足,便成退墮,不見佛不見境界,亦

了無所欠。心未歸一,急欲見佛見境界。勿道所見是魔境,即真係佛境,以心妄

生歡喜,即受損不受益矣(謂生歡喜退墮)。當以至誠念佛為事,勿存見佛見境界

之心。倘正念佛時,或有忽現佛像,及菩薩諸天等像。但心存正念,勿生取著。

知所見之像,乃唯心所現。雖歷歷明明顯現,實非塊然一物,以心淨故,現此景象。如水清淨,月影便現,毫無奇特。了不生誇張歡喜之心,更加專一其心,認

真念佛。能如此者,勿道佛境界,有利益。即魔現。亦有利益。何以故?以不取著,心能歸一。佛現,則心更清淨。魔現,則心以清淨不取著,魔無所擾,心益

清淨,道業自進。

 


--------------------------------------------------------------------------------

 

評玉峰法師―念佛四大要訣

玉峰法師、行持雖好、見理多偏。其所著述、依之而修、亦可往生。但其偏執之語、未免有大妨礙。即如念佛四大要訣、其意亦非不善。而措詞立論、直與從上

古德相反。不除妄想、不求一心、全體背謬。經教人一心、彼教人不求。夫不除

妄想、能一心乎。取法乎上、謹得其中、豈可因不得而不取法乎。若以不得而令

人不取法、是令人取法乎下矣。大勢至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彼極力教人散

心念、不讚揚攝心念。念佛雖一切無礙、然欲親證三昧、能淨固好、不能淨、亦

無妨即動而靜。彼直以靜為邪、謂大違執持名號、憶佛念佛之旨、其過何可勝言

。且念佛一法、圓賅一代一切法門。而靜之一字、尚隔其外、豈可謂淨宗真善知識。

 


--------------------------------------------------------------------------------

 

弄巧成拙

淨土法門、乃佛法中之特別法門。一種好高務勝者、每每妄以求開悟為事。其意

在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不以西方極樂世界為然。此種意旨、似乎深奧、實則多

半皆成說食數寶之下劣派、切弗效此惡派。以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而念、自可決

定往生西方。彼唯重理性、不務事務者、乃弄巧城拙、求升反墜之流也。若染此習、則了生脫死、須待驢年。

 


--------------------------------------------------------------------------------

 

境界

禮拜種種震動、也黑暗中精光流露、皆提神過渡所致。以後禮誦、但至誠懇切即已、不必過為提神。宜心常向下想、或想在蓮華座上坐。而只想所坐蓮華、絕不

計及自己之身在蓮華上。久之、此種虛浮習氣、消滅無有。以此種現相、多半屬

躁妄所致。尚未用功、即欲成就。不知好歹者、認做工夫、則著魔發狂矣。然好

境界亦不生喜、惡境界亦不生怖。怖則邪必乘之、喜則必先失正。

 


--------------------------------------------------------------------------------

 

臨終人— 如何令其神識清明

凡臨終人、神識昏亂、若服大悲水、或香灰水、大悲米水、均可神識清明。若又

有人助念、決定念佛而逝。

 


--------------------------------------------------------------------------------

 

煉丹運氣

世間外道、名目雖有百千萬種。究彼所注意之真道、通是煉丹運氣之道。煉丹運氣、亦有好處。亦有壞處。運得好、則身輕體健、延年益壽。至言成仙、則或有之。言了生死成佛、則是胡說。運得不好、生瘡生癤、瞎眼聾耳、亦常有之。又

煉丹運氣之道、不過提腎水、降心火。彼特神乎其詞、謂為坎離交姤、嬰兒少女

交姤。由有此種名詞、正人則亦借此以表示其法、妄人難免節外生枝。而傳道之時、關于密室、外設巡邏。一師一徒、密相告語。若是心存邪念、為女人傳道、

逐指坎離嬰少交姤、為實行交姤。其初未必便是淫女、由彼種種做作、以導其慾

。又加誤認與師行淫、乃屬傳道。可憐幾多無知女人、受此汙辱、而猶以為是道

、直是罪大惡極耳。

 


--------------------------------------------------------------------------------

 

扶乩

扶乩一事、皆靈鬼依託扶者之智識而為、亦或多由扶者自行造作而庇者、且非全

無真仙、殆千百次偶一臨壇耳。至言佛菩薩、則全是假冒。但扶乩者、多是勸人

為善。縱不真實、因其已挂善之名、較之公然為惡者、當勝一籌。又可證明有鬼

神禍福等事、令人有所畏懼。所以吾人亦不便故意攻擊。奈因其所說、不拘與佛

法不合、(稍知佛法之人扶之、即能常說淺近相似之佛法。不知佛法之人扶之、則

全是胡說巴道。)終多是以魚目為明珠、壞亂佛法、其害甚大。(真知佛法之人、決不附和扶乩。佛制三皈、即已分明詳切告誡、何況深義。)故凡真佛弟子、切不可

隨便贊同。

 


--------------------------------------------------------------------------------

 

蒙山

蒙山照文念、并無甚秘密。至于結印、叢林中亦是敷衍、實未按實義結也、故不

必結印。

 


--------------------------------------------------------------------------------

 



蛋不可食。邪見人云、無雄之蛋可食、此切勿聽信。又蛋有毒、以雞常食毒蟲故。

 


--------------------------------------------------------------------------------

 

境界

諸位欲得實益、當按佛菩薩祖師所說而修、決得真實利益、古德教人、只為人說

用功法、誰將自己所見境界、搬出來示人、遠公大師、為蓮宗初祖、至臨終時見佛、方與門人言、我已三睹聖相、今復再見、吾其往生矣。若論遠公身份、豈惟

三睹聖相、別無一點好境界乎?然若到心空境寂時、又何境界之有?所云心佛相應、心佛雙亡、四相不存、三心叵得、無念而常念、即念而了無能念之心、與所

念之佛、此處有何境界、倘念至此、不妨西方淨境、徹底全彰、然由念寂情亡、

故於此更能得益、決不至生大歡喜、誤認消息、以致著魔發狂、倘未到一心時、

心中念念想境界、此境界現、決定受禍、楞嚴云: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此尚非躁妄心所惑之魔境、而一生歡喜、謂為證聖、便成魔子、

況最初即以魔心所感之魔境為聖乎?

 


--------------------------------------------------------------------------------

 

搭衣

所搭之衣、按律、是五條直條、名縵衣、無一長一短之橫紋。今人多不依法、或

搭一長一短之五衣、或搭二長一短之七衣、皆為違律。在家人、即依法縵衣、亦

只禮拜持誦、敬禮三寶時可搭、不宜常搭。出家人、從前五衣、係窄短的、如一

條大手巾、常不離身、故名作務衣。今之五衣、與七衣同長大、做事則不能搭。

此古今之殊制也。

 


--------------------------------------------------------------------------------

 

念佛

念佛宜念六字、或先念六字、至將畢則念四字。始終念四字、頗不宜。以南無二字、即皈依、恭敬,頂禮,度我等義。人每圖快圖多、故多有念四字者。常聞有

人主張專修之益、只令人念四字、發願,禮佛、皆云不必、則完全一門外漢、只

知自己做功夫、不知求佛慈悲力。

 


--------------------------------------------------------------------------------

 

保養

先後天衰弱,當以善於保養為事,若欲靠食物滋養,食素人宜多吃麥食,麥之力

大於米力,不止數倍。光吃了麵食,則精神健壯,氣力充足,音聲高大,米則止

包飽腹,無此效力,麥比蔘力尚高數倍,有錢人服蔘,乃是有錢無處用,故作此

消耗耳,非真能補人也。又大磨麻油亦能補人,小磨麻油以炒焦枯了,力道退半

,人但知香,實則是焦味耳。蓮子桂圓紅棗芡實薏米,皆可滋補,豈必須血肉方

能滋補乎?總之皆不如麥之力大,如不能吃,則兼帶著吃,久則自知亦自好吃矣

。保養之法,第一是寡欲,若不知好歹,任意嫖蕩,則死期將至,仙丹亦不靈矣

。即不嫖蕩,自己室人,亦須相與說其保身之由,暫斷房事一二年,否則或半年

一相親,或一季一相親、倘日日行房事,則精體枯歇,不死何能。節欲之人,所

生子女,體狀少病,易於成人。多欲之人,或不能生,以精薄故,不能受孕,縱

或生子,或即夭亡,即不夭亡,亦殘弱無所成就。

 


--------------------------------------------------------------------------------

 

佛像

佛像如其不適宜。改造亦無妨。佛菩薩藏中、所安置之各物。亦屬俗情。并無深意。大乘經咒安于藏中、則有益。餘均俗派。即彼密宗所說。亦仍是俗情。所最

貽害後人者。裝藏用金銀寶物。以致後來無知之人。便毀像以取寶。寶豈有許多

。名目而已。而害人之禍。便基於裝藏之時。此亦可以為戒者。

 


--------------------------------------------------------------------------------

 

宗門以開悟為事、淨宗以往生為事

宗門以開悟為事、淨宗以往生為事、開悟而不往生者、百有九十、往生而不開悟

者、萬無有一、此義認不准、或致因求悟而反不以往生為事、則其誤大矣。今

修念佛法門、當依大勢至菩薩所示、如子憶母之誠心、修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之

實行。果能死盡偷心、則一心不亂、念佛三昧、或可即得。然念佛三昧、乃三昧

中王、且勿視為易易、縱不即得、當亦相去不遠矣。都攝六根、為念佛最妙之一法、念時無論聲默、常須攝耳諦聽、此乃合返念念自性、與返聞聞自性之二義而

兼修者。返聞單屬自力、返念兼有佛力、則為益大矣。心念屬意,口念屬舌、耳

聽屬耳、眼皮下垂、即見鼻端、則眼鼻二根亦攝、五根既同歸一句佛號、身根焉

有不恭嚴肅之理乎。故知都攝六根、下手在聽、能都攝六根、則心識凝靜而不浮散、便名淨念、以六根既攝、雜妄等念、潛消故也。淨念如能常常相繼、無或間斷、則念佛三昧、可即得矣。

 


--------------------------------------------------------------------------------

 

評無量壽經

一、無量壽經。有五譯。初譯於後漢、月支、支婁迦讖。三卷、文繁。名佛說無

量清淨平等覺經。次譯於吳、月支、支謙。有二卷。名佛說阿彌陀經。以日誦

之經,亦名佛說阿彌陀經。故外面加一大字以別之。又有趙宋王龍舒居士。會前

二譯。及第三譯。並第五趙宋譯。四部、取要錄之。名大阿彌陀經。當時大興。

後因蓮池大師。持其有不依經文之失。從此便無人受持者。大藏內有此經。各流

通處均不流通。有謂另有一種者。即此經也。第三譯。即佛說無量壽經。二卷。

現皆受持此經。即曹魏、康、各國僧鎧譯。第四。即大寶積經、第十七無量壽如

來會。此經王龍舒未見過。乃唐菩提流志譯。前有元魏名菩提留支。非唐人。世

多將留支訛引之。第五譯。名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趙宋法賢譯。原本二卷。

以宋人以所譯經多為榮。故分兩卷。于絕不宜分處而分。今刻書本作一卷。就中

。無量壽如來會文理俱好。而末後勸世之文未錄。故皆以康僧鎧之無量壽經為準

則焉。

二、無量壽經中有三輩。觀無量壽佛經有九品。下三品。皆造惡業之人。臨終遇

善知識。開示念佛。而得往生者。王龍舒死執三輩即是九品。此是錯誤根本。故

以下輩作下三品。其錯大矣。故上輩不說發菩提心。中輩則有發菩提心。下輩則

云不發菩提心。無量壽經三輩。通有發菩提心。在王居士意謂。下輩罪業深重。

何能發菩提心。不思下輩絕無一語云造業事。乃係善人。只可為九品中之中品。

硬要將下輩作下品。違經失理。竟成任意改經。其過大矣。在彼意謂。佛定將一

切眾攝盡。而不知只攝善類。不及惡類。彼既以善人為惡人。故云不發菩提心。

死執下輩即是下品。故將善人認做惡人。不知九品之下三品。臨終苦極。一聞佛名。其歸命投誠。翼佛垂慈救援之心。其勇奮感激。比臨刑望赦之心。深千萬倍

。雖未言及發菩提心。而其心念之切與誠。實具足菩提心矣。惜王氏不按本經文義。而據觀經。硬誣蔑善人為惡人。竟以惡人為判斷。王氏尚有此失。後人可妄

充通家乎。既有無量壽經。何無事生事。王氏之誤。蓮池大師指出。尚未說其何

以如此。今為說其所以。由于死執三輩即九品也。





--------------------------------------------------------------------------------
回【淨土法門】目錄 | 回【佛陀教育】


 
谁家少艾颜如玉,钟情故意迎人目。多少贤豪善检束,到此关头便失足。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