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世宁老居士往生记 
   
  一九九三年农历六月十一日下午六时,沈老居士在普陀山杨枝庵安详 
坐化。 
  沈世宁老居士,浙江舟山人,生于一九一四年。祖母和母亲都信佛, 
从小就深受佛法熏陶,年二十七,患肺病,至第三期,大量吐血,已成不 
治之症。于是专念《白衣大士神咒》并观世音菩萨圣号,病遂霍然。由此 
笃信佛法。他每日早晨四点钟,即起身做早课,从不间断,解放前,即参 
加上海佛教青年会。“文革”后,任上海市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当时,各 
佛教名山修复塔庙,塑造佛像,他总是尽心尽力集资支持;并印行大量经 
书,普遍赠送;倡导放生;凡弘法利生之事,不论大小,都尽心赞助;乐 
意为人排难解纷。因次,深受广大佛教徒的敬爱。 
  沈老居士晚年,体弱多病。今年春,自知住世不久。因上海尘弅喧 
杂,多诸愦闹,遂决定选择普陀山为舍报之所。一九九三年农历五月初八 
日,他在获得普陀山妙公和尚的慈许之后,与老夫人乘船至普陀,被安排 
在杨枝庵。杨枝庵是供养唐阎立本画石刻观音圣像之所。 
  在往生前两个星期左右,他就对老夫人说:“我于观世音菩萨圣诞, 
即农历六月十九日前要走了”。当时就将一切事情交代清楚,又语重心长 
地嘱咐:“我去后,你要多念佛。”他向普陀山杨枝庵中的师父说:“我 
往生时,请来助念”。到了六月十一日上午,他自己拟稿打电报给女儿沈 
明慧说:“病危,速来普陀,一切东西均勿带,寿衣带来”。这天,吃了 
中饭,在房门外坐了一会,又吃了庵中师父送的几粒葡萄,即去午睡。到 
了下午二点起身,示意老夫人,扶上沙发,安祥而坐,双手抱拳作揖,点 
头三下,然后放下两手,结弥陀印,默默念佛。老夫人见状,即去告庵中 
师父,庵中即请二位德高年长的僧人前来助念,一进房门,沈老居士见后 
亦抱拳作揖,并点点头,仍默默念佛。庵僧开录音机,用他喜欢听的音调 
助念,并在他耳边开示:“沈老,万缘放下,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他 
争开两眼,点点头,仍默默念佛。不久,又来了四位法师助念。念了一段 
时间,庵僧用一张薄纸放在他鼻孔前,其纸毫无振动,经试探,确定断了 
气。此时为下午六点钟,房内念佛声嘹亮一片。过了一段时间,换班念 
佛,二十四小时佛声不断。此时此地的沈世宁老居士,面色清脱,神态安 
祥,就象睡着一样,坐在沙发上。其后,替他沐浴更衣,十三日入龛,结 
跏趺坐,俨然如生。及其子女抵达普陀时,已经封龛,未能得见遗容。龛 
子由普陀山佛教协会保存,待冬至,方举行火化。 
  沈世宁老居士安祥西归,证明了念佛功德不可思议。即此法门,是当 
今最契机、最方便、最直捷、最稳妥的了生脱死第一法门。 
  
          普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念阿弥陀佛,同生极乐国。 
  
           沈老令嗣口述 薛仁兴笔记 王永元按语 
  王永元谨按:沈老居士年轻时,因专念《白衣大士神咒》而愈痼疾, 
此是观世音菩萨慈悲救护所致。《白衣大士神咒》,因大藏密部未列此 
咒,遂有人疑为伪造,其实非也。今查《法苑珠林》第六十卷,咒术篇第 
六十八,杂咒部第七,有《观世音菩萨说随愿陀罗尼咒》,即此咒也。咒 
曰: 
      南无观世音菩萨。 
      坦提(口+他),(口+去)罗婆多,(口+去)罗婆多, 
伽呵婆多,伽婆多,伽筏多,莎呵。 
  此咒与今流通之咒,虽音韵略有轻重,分明同是一咒。《法苑珠林》 
一书,成于唐初,可知唐以前,此咒已获流通。故当一心持诵,勿致疑 
也。 
            摘自《弘化》杂志1999年创刊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