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535阅读
  • 1回复

“文化对话:可能性与界限”研讨会召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德本
 
发帖
423
开心币
0
好评度
1836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2-10-18
“文化对话:可能性与界限”研讨会召开

2002年10月8日至1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和德国阿登纳基金会联合举办的“文化对话:可能性与界限”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凯宾斯基饭店召开。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李鹏程副所长在开幕式上说,近年来文化对话成为世界政治界、经济界、宗教界越来越关注的问题。哲学家理应对此作出回应。本次会议邀请了伊斯兰阿拉伯世界的许多学者,邀请了德国的学者、政治活动家,以及中国各地的哲学家,三方合作,将对这个问题有更加清晰的理解。

  这次会议的内容和要点,李鹏程所长在闭幕式上的发言有精彩的总结,要点如下:

 ·社科院哲学所、德国阿登纳基金会,共同构筑了一个对话的平台。

 ·这次对话,是世界范围内、多民族、多国家的理性和思想的表述。

 ·在对话中,既是表达,也是接收;既有开放性的解释,又有开放性的理解。

 ·对话反映了崇高的人类理性精神。支撑它的是仁爱的感情。用启蒙运动的话来说就叫博爱。这是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这种精神将永远留在记忆里,并发挥在思想和行动中。

 ·对话打开了一扇非常明亮、通敞的窗户。使我们看到了人类理性交往、和平共处、共同合作的信念。这是对话最重要的表现。

 ·这种共同性来源于耶稣基督、默罕默德、释迦牟尼以及孔子的教导。作为一个学者,我们有使命、责任推动这一对话。这就是对话的可能性。

 ·至于对话的界限,首先应该明白一个学者通过对话能做些什么。我们只能进行思想交流,没有能力马上去解决巴基斯坦问题、克什米尔问题。

 ·但对话起码有两种意义。首先,对政治家、军事家和世界上所有人群都是一种启迪。通过思想的能力把对话的界限向前推进,不仅在寻求理论答案,而且具有实践意义。

 ·寻求文化间、民族间、社会共同体间完美的公正,这是学者共同的愿望。

 ·在对话这种方式已经被广泛运用的情况下,我们的努力是不可阻挡的。21世纪的历史将是更多的对话,更多的理解的历史。

 ·在对话研究时,涉及到很多特殊的学理性问题。如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多元主义与单边主义、世界化全球化与地方化问题。

 ·为解决这一问题,有一思路可作参考:把个体和公共领域区分开来,区分文化个体和文化共同体,两者存在在着一个辩证关系。人类社会发展是文化共同体逐步扩大的历史,也是文化个体不断丰富成长的历史。所以两者并不矛盾,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且相互依赖。

 ·强调共同体、否定个体固然不对;强调个体、否定共同体也同样错误。

 ·整个人类文化犹如一座大花园,每朵文化就是一朵花。只有有了每朵花的艳丽才有大花园的绚烂色彩。我们就是这样的一个综合的文化深层共同体。

 ·要给任何文化个体足够的发展、生成空间;同时,每一个文化个体中的人都要有意识地去建设一种共同的文化共同体。

 本次会议的品位,可以用李所长在发言中反复强调的一个词来定位,即:优雅/优雅者。

  会上,吴言生教授宣读了《佛耶对话三模式》论文。

  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王建平教授宣读的论文为:《清季中国穆斯林学者眼中的佛教和道教》,这是除《佛耶对话三模式》之外的又一篇涉及到佛耶对话论题的论文。王教授就“前定”、“轮回理论”、“佛教对生活的消极厌世态度”等方面介绍了穆期林学者所理解的佛教理念。如在“佛教对生活的消极大方世态度”一节中说:

 “有些阿訇的著述中把佛教描绘成是视俗世为肮脏、世界为罪恶的信仰。由此,按照佛教,生活于现世的人们不可避免地有罪。阿訇认为,佛教要求人们离弃现世,克服现世的私欲以便免于罪孽。除尽私欲,人就可以达到涅般。……阿訇们并不赞赏佛教的悲观厌世的世界观,因为,穆斯林对今世生活的态度是积极的。如果穆斯林行善,他不仅为自己在后世进入天园铺平了道路,而且也为今世的美好享受作了准备。阿訇宁愿设想这样:在伊斯兰教中,两世生活并无矛盾冲突。可是,在释、道、儒教中,两世却是分别对待处理。”

  吴言生教授对此作出了回应:中国佛教的特质在禅,禅宗是宋代以后的中国佛教的主流。禅宗的修行实践、理论主张,都强调“饥来吃饭困来眠”、“平常心是道”,这就超越了轮回的现世与涅般的彼岸的两极,因此,阿訇们对佛教的理解显然是不符合中国佛教的实际情况的,是一种误读。他们所依据的文本也许是早期佛教或是原始佛教的理论,这是误读的原因。当然,这不是王教授本人的观点,但我希望王教授在介绍这类观点时多一点批评精神。通过基督教对佛教的理解,仍然可以看出基督教的立场是宗教一元论而非宗教多元论,这就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宗教“对话”的困境。要想走出困境,就必须放弃宗教一元论的立场。

 王教授在答辩中指出,本文展示的是一百五十年前中国穆斯林的胸襟。中国穆斯林学者主要读阿文,对中国佛教特别是对宋以后占主流的禅宗不可能有太系统的了解。中国穆斯林很多都与中国女性通婚,穆斯林学者所接触的宗教材料可能主要是民间的宗教意识而非经典的文本,因此对佛教的看法更大程度上反映了草根文化(平民文化)视域中对佛教的理解,而非精英文化视域中对佛教的理解。吴教授和王教授还就有关问题在会下进行了坦诚的交谈。

===================================================================
离线7777777
发帖
382
开心币
0
好评度
3019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2-10-19
Thank you very much !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