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247阅读
  • 0回复

《重刊乐育堂语录跋》正解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liaodq7788
 
发帖
1
开心币
0
好评度
105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2-11-16
贤阳子

近来有署名为“静虚子”者(注:龙门派张虎皮真人道号为张静虚,即静虚子)发表了题为《浅析〈乐育堂语录跋〉》一文(下称《浅》文),在未经严密考证的情况下,武断地认为“龙腾剑并非黄门弟子”。事实究竟怎么样呢?笔者不妨根据原文及诸师口传澄清于下:
【原文】右《乐育堂语录》四卷,为黄元吉先生门人记录。
〖正解〗“先生”一词,是我国自古以来对“老师”的专门称呼。时至今日,当我们表示对师长尊敬的心情时,仍用“先生”一词,包括对值得尊敬的女士的称呼!更不用说明清时期,“先生”就是“老师”的专称。龙氏作为黄门的再传弟子,称黄祖师为“先生”,正是认祖归宗之意!乐育堂传人康千里先生的弟子赵德正先生说:“陶炳南、郭恒秉和朱恒泰三人,都是在乐育堂学的道,与李应元先生(即康千里的师父)是同门,属于第二代‘恒’字派传人……”而龙腾剑正是朱恒泰的嫡传弟子。笔者于1997年拜访乐育堂的另一位传人吴云青老人时,吴老也证实郭恒秉等三人的承传是黄元吉祖师。龙氏将《语录》的作者落款为“黄元吉先生门人”,表明该书源于乐育堂全体弟子(即黄元吉先生门人),而不是某一个人的行为。这一记载,也成为我们今天考证《乐育堂语录》作者的根据之一。
【原文】先生生于元代,《张三丰集》中叙述师承,先生姓名亦在其列。
〖正解〗关于黄祖师的师承、生活年代及历史,门中另有秘传。笔者在此仅能透露:黄祖师为“留形度世”者。其它恕不公开,恐言之徒骇人听闻而已!
【原文】是书成于道、咸年间,计时几历千载,而犹聚徒讲学,殆所谓“留形住世”之俦欤?!
〖正解〗《乐育堂语录》虽成于清朝道光、咸丰年间,但在光绪十年(1884)以前,都是各弟子以手抄本的形式在门内流传,并无正式的版本传世。直至光绪十年,为了保存先生的绝学,门中弟子才正式将先生的讲学内容集结为《乐育堂语录》木刻板(原板存于现在自贡市自流井,惜已毁于“文革”期间)。板成之后,门中人仍以手抄形式将正式板的内容录下,供学员内部参学之用,但仍无铅印本公开传世。而《浅》文却说:“真正黄门弟子,数千从学,早已传抄深参,刊书弘扬。”如此臆测,岂非失之“严谨”?
【原文】世道衰微,人心陷溺,非阐明性命之学,无以唤醒群迷。而古来谈道之书,如《参同》、《悟真》,文字玄奥,解人难索。此外诸书,多借龙虎、铅汞、坎离、水火等名词,牵附比喻,读者如入五里雾中,杳不知其所指。求其明白简易,深入浅出,于行工次第确有程序可循者,不稍概见。是书朴实说理,畅发玄风,诚性学之梯航,命宗之津逮也。
〖正解〗对《乐育堂语录》的性命双修指导价值作出精辟的评价。非得真传者,何能语此?
【原文】腾剑往年曾获旧本,残缺不完。
〖正解〗“龙先生过去曾获得师传旧本”(梅自强先生语),但因传抄及保存的缘故,已残缺不全,在未得其它传本的情况下,仅可称为“孤本”。因缺乏校对本,故不能作为铅印本的母板。虽有弘传祖经之心,苦无善本。
【原文】戊午来省,得借观于康千里处。
〖正解〗民国七年(农历戊午),龙先生在成都会见乐育堂的另一位传人康千里先生(康千里先生为乐育堂第三辈传人,其师李应元先生直接师承于黄元吉祖师。非如《浅》文中所说的“外人”),得以见到较为完整的手抄本(善本),可以作为铅印的母板。细想,在当年清规森严的情况下,如果不是同门弟子,谁肯将祖经轻易示人,并同意刊行出版?如果真是这样,岂不是“泄露天机”,这可是“遭天谴”的大罪!
【原文】恐希世珍宝,年久散佚。爰商之同学诸子,精校分刊,广为印刷,以公诸世。读者潜心玩索,当不河汉余言。
〖正解〗弘传祖经之心,跃然纸上!(而《浅》文却说:“不寻、不研、不修、更不传祖经。”)既得善本,复以旧本为校本,与同门诸子精校分刊,广为印刷,而成为《乐育堂语录》最早的铅印本(1918),这就是读者今天所见版本的母版。此后,《乐育堂语录》被收入《藏外道书》,广为流传。如果不是龙氏的大功,今天岂能得见此希世珍宝耶?
反馈e-mail:liaodq7788@163.net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2-11-16 14:51:06编辑过]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