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灵修真理法学·基础教材
功理研究篇·修德明道论
道的体性特征是虚无、自然、纯粹、朴素、简单、平易、清静、无为、柔弱、不争等十种特点。道本先天,后天阐述终难尽意。这些体性特征,从人身上体现出来就是上德,上德是道的人格化和伦理化,道体现于人谓之德,显态为之德,隐态为之道。人的后天只有德心、德行接近和符合先天自然大道的特性。
最高尚的德是自然的、无形的,无迹象可睹,无端倪可察。它是内在的,含蓄的,不显山不露水,是无意的流露。道是什么特征,上德就是什么特征。
上德无心为德,下德有意为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有为而有以为。正如《清静经》所云:“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着之者不明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着万物,既着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道德经》云:“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失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正如圣祖所云,所谓德,应当是唯道是从,没有体悟到道的真境,没有得道,失道而后德,才需要人们重德、修德、守德。失德而仁,丧失了德者,就必须从仁修起。失仁而后义,德仁皆无,就应从义修证。失义而后礼,无德仁义者,应从礼开始修持。礼是义的基础,礼义是仁的基础,礼义仁是德的基础,礼义仁德都是道的人格体现。做人的基本准则,必须具备德、仁、义、礼。修真者必须先懂德、知德、明德、修德,许多人受德化之教甚少,自以为有德,而实际上不懂德义,不明德理,缺乏德性,虽言道德而不明道德,言行离德之本义甚远。修真者必须先学会做人,做一个德仁义礼齐备之人,才能进道修真,如果德仁义礼都不具备,就是连做一个合符凡俗世间一般道德标准之人的资格都没有,岂可问鼎修真合道的金丹大道呢!
人们没有得道,没有悟到道,才必须讲究德心、德性、德行的修持。修德万日,就是为了悟到道、得道。有了道,德的修为已在道的自然规范之中。因为心身合乎于大道,身心处于无为先天之中,万事皆合乎自然,德化其中,不德而德,不需执德,是为上德、真德。还没有得道,那就必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德、修德、守德,直至得道。如果你连德也缺乏,那就要重视和修持仁、义、礼的整体修持。
道、德、仁、义、礼五者是修真者必须达到的修为。其最终目标是道,它是总纲,失德、缺德、无德者将永远也达不到道的境界。德性、德心、德行缺乏者,则必须从礼、义、仁修持起,一步一个脚印,逐步达到全德、有德、守德的状态,继而才能进入大道之门。
圣祖老子的《道德经》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是道家哲学思想的基石和总纲。但是,其理最终可以概括为两个字,即“道”和“德”。而最后高度概括,就只有一个字:“道”,这是自然的本质和最高境界。
千日修炼,一日大彻大悟,这个大彻大悟就在于悟到道,并且得到道。在此境界,则一切繁文缛节都抛弃得干干净净,一切都透透彻彻,简洁明了。宇宙万物都是道之所生所化,道包容一切,得道则掌握了万物的实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阴阳之分合、繁衍,万象之变化,都是道的运行变化。人天相合,天之道即人之道,天下万物皆是道的体现。得道则阴阳在乎手,变化由乎心。明道、得道之唯一途径,乃是明德、重德、修德、守德。
何谓明德,明德就是要明白德的含意,德与道的内在联系,德与炼功的关系。不明此三者,则不能重视德性、德心、德行的修持。不重德。也就不可能很好地修德。不修德,也就无所谓守德。不明德、不重德、不修德、不守德,则将终生只在炼气的境界,无法跨弦通灵,进入神修境地,无法进入玄元真境,无法进入大道之门,无法进入气功之“功”的境界。
德的含意是什么?德就是真善。仅从字上解析,德字由双人傍,十、四、一、心等五个部分组成,其意为德乃众人(彳)应该一心做到,或解释为一心为众人做到,十种善行,坚持四项行为准则。这里所指的十善,乃是指十心,这就是忠孝心,好善心、慈悲心、平等心、博爱心、教化心、忠恕心、和蔼心、忍耐心、勇猛心。有此十心待人处世,则十善备矣。
四项行为准则就是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行。有此十心四礼,前面所说的仁、义、礼全在其中,如果修持不辍,积行累功,则德可全,德全且备则心静,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大道可坐至矣。
德之体现于人者,有四种境界:真德、玄德、阴德、显德。
真德者,就是上德,此种德乃是一种“道”性“佛”性完美的体现,是一种自然的、无为的真常之德,没有后天的、主观意识的斧凿刀雕之痕,是道的一种自然而完善的流露,是德与道的一种完美结合。
玄德者,此种德是一种最符合道性的表现形态,玄德不是单纯依靠肉身机体所去完成和实现,而是通过自己的高级全息生命体,在高维空间或者说是在微观世界内作功,完成行为而作用于显态世界,产生德象的一种真善。行玄德者,无表象可循,是德性和自己的玄体相结合的体现,其所作之功最符合隐态和显态的自然之道。修真者在培育出自己的高级全息体后,常常在功态中或非功态中自觉或非自觉地为他人或社会作大好事,例如治病、解难、维护生态平衡等等,这些不能被常人知晓的,却又能实现和完成的善行,就称之为玄德。
阴德者,是一种德心和德行相结合的表现,阴德是一种接近道性的表现形式。阴德必需依靠肉身才能实现和完成。施恩不图报,行善不留名,是阴德的重要特点,也就是善行做到天知、地知、己知、人知而不识的一种表现形式。阴德之行虽不能完全完美地符合自然之道和天道,但它是真正的炼气功和修真者步入玄德的基础和阶梯。修炼者在初乘修证阶段,必需高度重视修持阴德,才能步入修证玄德之门。
显德者,也是德心和德行相结合的表现。但是由于其具备显性的特点,也就是为人所知所晓,而易获得显而易见的物质感谢和口头感谢,使显隐能量场出现等价交换,产生平衡态,不利于真正修真者所需要的“积行累功,舍多得少,得于玄态。”所以修持者应当注意,不应局限于积显德,而落入后天常道之人所应做到的、起码的做人的行为准则上,超乎常道之上才近真。
无论是那一种德,都是“心为主宰、行为体现”的客观。要想不执于德者,修心为上、为根本,从心上修起,才能寻着本源。真(上)德是无心、空心的体现;玄德是明心的体现;阴德和显德都是心中尚有尘浊,继续修证以待明心的体现。
佛道需从心上寻,人人心内有真人,
根性即是菩提子,修心能致绿成荫。
为了使大家对十善、十心有所知晓和依凭,逐步实践这些内容,现将十心之大意开列于后,供实修者研究。
忠孝心者,忠于国家民族,孝敬父母长辈,忠孝乃人立身处世之大节,万善之根源,古圣前贤垂训谆谆,载于典册备至,究而研之,贯以今世新义,遵循行之可也。
好善心者,见人之危,则扶持帮助。见物之危,则救活解脱。尽己之力而为,如不能为则委曲求其全,设法周旋,用善心满足而后已,不仅仅是表现在施财好义上,谓之善也。
慈悲心者,天下人心虽然不齐,好恶有别,但皆存元性,皆吾一体,禽兽昆虫、草木亦同此生机,保护生态平衡,必须爱而护之,怜而惜之,不可损伤所谓尽己性、尽人性、尽物性是也。宇宙万物皆可为师,乃师其性、得其助也。
平等心者,心中无富贵,眼中无贫贱,言行无势利,一视同仁,平等待之,则世俗之浊氛消除殆尽,和气周流身心矣。
博爱心者,以博大心胸,爱护世人及万物,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尊老爱幼,仁爱广施于人民和万物,不以识心之好恶而区分是也。
教化心者,见人之善行,则褒扬宣传,倡其善行,扬其善心。见人之恶,则苦口婆心,规劝其改恶向善,以己之行代为化解,以遏其恶。成人之善,如成己之善。去人之恶,如去己之恶,岂可小视耶。
忠恕心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视人如己,时时自省,以忠信宽恕之心待人处世。人前不论他人过,人后不计他人非。
和蔼心者,人无高低贵贱之分,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待人皆要和蔼亲近,勿存亲疏,勿以衣帽言词取人,心平气和待众生,一视同仁。
忍耐心者,心字头上一把刀,严于律己,处逆境而不退转,居顺境而不轻心,能忍常人所不能忍之逆境、困苦、恶行等。心如止水,平静应变,不惊不辱,知白守黑。
勇猛心者,凡是当为者,应该自己立定主见,见义勇为,为人排忧解难,拔困扶危,一直做去,勿为环境和他人所阻,不必等待观望,是为勇猛心也。
德与道的内在关系若何?德是道的人格化、伦理化,道体现于人体就谓之德,德是道的表现形式,德是道的一种可见、可观、可言、可触及的具体表现形式,德是有形,道是无形。德是形,道是质,德是悟道、得道的基础物质。无德、缺德则修真无法入门,炼气功无法
进入‘功’的境界。今人炼气功者,大都只重视功法,而不重视明德、重德、修德、守德。著书立说亦只片言敷叙,此乃不明理也。如此修炼,当然只能永远停在炼气的水平,而无法达到“功”和神修的境界。德是道之入门金钥匙,愿人人自握。牢握此匙,登堂入室也非难事。
德与炼功的关系。德厚功高,功高德厚,此至言也。人之主观意识、思想、也称识神,它是从后天客观世界获得,此识心被物欲所染,七情六欲所困。人之元性,乃先天获得,“人之初性本善”,乃实指此。《清静经》云:“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诗曰:
学道先从识自心,自心深处最难寻,
若还寻到无寻处,始信凡心即道心。
大道不远在身中,万物皆空心不空,
性若空时和气注,气归元海寿无穷。
欲得身中神不出,莫向灵台留一物,
物在身中神不清,耗散真精道难寻,
一念动时皆是火,万缘寂处即生真。
人之七情六欲,是损德败道之毒药,是蒙蔽心性之雾瘴。修德就是去七情、断六欲的根本大法,修德是铸慧剑,凭此剑斩断七情六欲,而达到灵台无一物的境界,则道可致矣。
修德是去人心立道心的法宝。许多人以为修德与炼功并无多大内在联系,实乃无知也。要想真正进入修真的大门,非修德不能进道。
修德的效应表现在两个方面。其内在效应,能去六欲断七情使灵台清净,炼功易于入静,心猿易锁,意马易拴。识心清净,则真性易现,主观意识和下意识之间才能和谐、统一和同步,才能真正体会到如何调心、调神。识神和性体之间,也是一个太极模式图,识神为阴,性体为阳。吾有诀云:
说阴阳,道阴阳,阴阳中间隔堵墙,
欲见真性化阴阳,需凭德器拆此墙,
修真明得此中理,逍遥九天全真郎。
修德的外在效应,正应一句俗语;得道者多助。修真人在未得道之前,就必须信守重德、修德、守德多助的格言,积善为德,积行累功,以德修真。这个多助是表现在多方面的,有隐态空间信息界的帮助,也有显态物质世界人、事物的帮助。要取得隐显三界所有的帮助,就必须广结善缘,广种佛田,对人如此,对动物、植物、事物亦应如此。你才能为自己修真制造一个良好的外在环境,古代亦称之为修“外功”。
很多人积德求报,而且希望现报,此乃执德,执德是无德的表现,有心行善不为德。修德者并非无报,其报在天,其报在道,报之于无形也。修炼到调神境界时,这其间的因果关系就会逐步知晓。所以很多师傅说,功夫的提高,并不完全在“炼功”这二个字上,而在于修德上。
是进入上乘境界的根本之法。很多人炼气功多年,真气颇足,但总感到功不上升,难入佳境,只以为是功法不理想,到处寻找上乘大法,寻找速成捷法,岂知法在自心自性之中。其实,法无定法,万法归宗,它归宗在炼功的基本原则上。这个原则就是明心见性,修德明道。只要我们掌握了原则的要领,就可获得最佳的修炼方法。
修真的稍高层次实际上就不是靠炼的,而关键是在修德上,当你进入无为下意识先天状态后,在玄源积行累功时你自己才会明白。当你遇到特殊的情况,而出现了微妙或者奇妙的变化,或者化险为夷,逢凶转吉,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难题,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的奇妙故事时,你仔细体悟,在玄源求证,回忆自己所做过的善事、善行,就会真正明白神修的含意。就会明白得道多助的内在玄妙。
修德的善行越多、越大,那么你的心灵就越易净化,性体就越活跃,主观意识和性体之间的通道就越畅通,太极弦就会敞开,或者被你所掌握,识神与性体之间就容易同步作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德,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修德明道的人,都会在自己的周围环境中形成一个有形和无形的强场,获得有形和无形的帮助,特别是玄源恩师们的帮助和各种信息的支持和扶助。修德是修真的重要原则,也是修真的重要功法,特别是修性、明心见性的重要技术方法。古人用修真一词而不用“炼真”之语,其玄奥也在于斯,“气”在乎炼,“功”在乎修。
传统的修真之法,大都是山中得诀,入世积修,积修有成,入山全真。前人将这类方法称之为入世法和出世法,此二法简而言之,也仍然是“修炼”二字而已。
入世法之修,乃是和光混俗,修心炼己,德性浩然正气坚存于胸,宏愿大志牢记于心,莲藕风骨之气扎根于身。为社会、为人类、为众生做好事,力行正义,苦己利人,谦虚忍让,宽宏大量,慈悲恻隐,导人为善,广行方便,以十种善行广行方便、广种福田,积行累功,以补先天福慧之不足,增聚今世之德基,以促进和确保修真之福果。
出世法之修,乃退而密修,修炼己之身心。筑基炼己、悔过迁善、立志守戒、出有入无,以无为进入正觉境地,明心见性,灵光圆明,真性成就,阴界除名,积行累功,金丹有成,而达我命由我不由天。
出世法与入世之法,相辅相成,出世法必须从入世法积行累功做起,入世法乃是基础,入得世间乃出得世间,德业不雄厚而出世修者无有成就之期。出世所修之功,不入世积德善,修真之层次难以上升,出世与入世之法应互为补充方合法度。
积行累功乃修德之法,非此不能入室,非此不能进门。从前将此称之为外功。经云:太上曰,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此乃修真至言,非虚说也。百善之中引度人为最大的善行,治病、解厄都只能仅救其身,保其此生一世。而劝人向善,普种善根,特别是引度人向善修真,却是救人于万世不劫,永脱苦海。引度人向善修德修真之法颇多,劝修即是众法之一,有能力者则可直接劝引或者度化。
练习内功虽然可以延己之命,祛疾增寿,以安享天年,但不能感格空间隐态的上、中、下三层次的各层次恩师,获得无形帮助有形的效应。只有内外兼修,性命双修,内炼金丹,外积善德,才能感格天地而动空间,内外齐修,双功并进,直趋修真之门庭,继而登堂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