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略)
二)意念专一阶段。这是练功中级阶段的要求。把意念活动完全集中到练功的内容上。这就是传统气功中所说的收视返听阶段。
1、何谓收视返听:常人的感觉功能多是感受外界刺激。练功至中级阶段,务必使各种感觉机能指向自身的体内,尤其是眼看、耳听的机能都要集中到自身之中体察体内变化。就称为收视返听。
2、收视返听的锻炼方法:此练法必须建立在意念集中之基础上,开始多从静功入手,如练三心并站庄,把意念专注于特定部位,如混元窍(腹中脘穴深处)或上丹田,一般不守下丹田,意念想着该部位,闭着眼“观看”该部位,耳听着该部位,舌尖指向该部位。把周身的感觉也引向该部位。若选混元窍,则默念“灵”字音(由一声转二声),细心体察混元窍内的动触感。那个难以名状的感触部位即是收视返听的目标。若返上丹田(神机宫),则默念“神(shen)机(ji)”二字,细心体会印堂深处的动触(动触部位的高低因人而异),体察到动触后,把它做为收视返听的目标。在驱使眼、耳、舌、意集中于目标时,要遵从“似守非守”、“若有若无”的原则。古人告诫,“不可以有心守,有心守则着相;不可以无心守,无心守则落空。”当收视返听达到一定程度后,先是意念专一,继而进入一种“豁豁然空”的特殊感觉(当时除此感觉外皆无所知),这时意念活动已返回到了意元体的参照系自身(但尚未穿透参照系),亦即佛家旧说中的“明心”。
当“明心”境界呈现后,再收视返听就非常容易了。因为在未“明心”以前,收视返听是逆常人习惯——意念驰于外——而动,即从外向里压;“明心”之后,已经认识到意念的发源处,因而收视返听是从发源处向里“牵拉、收引”,从而形成感官至“中心”的意识流。与前相较,可以用“负压”作喻,所以容易进入。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意念集中与收视返听在实际锻炼中往往是相辅为用的,并不一定是达到意念集中后才进行收视返听。不啻如此,收视返听也还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锻炼,当然在日常生活中的习练,不能正式练那收视返听,而是加强对眼、耳、口的控制能力,如眼视物,注意力转向目的物不可急骤,而要徐缓转移;耳听音时,不要倾神而听,尤其是众音相杂时,勿顾及太多。视物、听音都不要移神于外,保持神守于内,口勿多语。尤其勿戏谑语、无亵渎语。因这类语言不唯乱气,而且乱心,言谨则气定心一。言之专一,易使心意专一。若能于生活中致力于耳目口的锻炼,使心神安于内,则一身之精气神自然趋向内,此即古说:“神返身中气自回”之理,苟能如是,则收视返听也就不难了。
收视返听的效果,随意念集中的目标而异,有的强化气机,有的强化形体,有的敏锐感知机能……智能功所选的混元窍(或神机窍)则与性功的玄关窍相近。收视返听之结果,开始可导致眼、耳、鼻、舌、身、意都集中于一处,达到意念专一。尔后意念专一过渡到“明心”境界,有一个质的变化,传统气功认为这是一个从事到理的变化。即从收视返听这个有形迹的事入手,达到体认到空洞无涯的虚明之理的境界。有两种情况:一是上述的从渐变到质变。收视返听的锻炼按意识指令进行,当视、听“收”、“返”到极点后,收返的意识指令对视、听即失去作用,若继续“收”、“返”,就将返回发放意识指令自身。因为意识发出去的收、返指令,与往回收,返的意识动作合二为一了,此即古说的“能收”、“所收”合一。如果意念专一以后,不继续进行收返,则很难进入“明心”境界,然而此时的收返切不可着相着意,若着相着意于收返,则易出现幻觉,即古说之着魔。如何恰到好处,即要收返,又不着相着意,首先要停止发放对视、听“收”、“返”的驱使意识指令,使视、听等功能进入自然状态,指令不再外放到各效应器官,使意元体恢复其本具之虚灵之体性。尔后,意识发出的指令是指向指令自身,从而体认到“能发”、“所发”、“能收”、“所收”本是一如,了无二致。此过程是从事到理的渐法。另一情况则属于顿法。有一些素质比较好的人,听老师讲述“明心”的实质是意识收归意元体本身,当即体认到那种“虚灵”的状态。这一过程不是经收视返听锻炼得来,而是当下开悟,所谓“一说即是”。有收视返听的指令,就达不到这一境界,因为人已形成的旧习惯是意元体发放的任何指令都是指向意元体体外的,而“明心”却是要体察意元体自身。只有在发放指令处与发放指令时,使意识指令受到控制不外放而是指向自身,只有意识活动在萌动的一刹那,就形成体察意识,而不是运动思维或逻辑思维,不能达到这一目的。
需要指出的是,有的人能在进入“明心”境界时,同时达到“见性”(关于“见性”的景象将在第四阶段中叙述,此不赘)。
(三)内视阶段。这里所说的内视,不是一般练功所说的收视返听的内视,亦不是有透视功能的内视,而是达到“明心”程度后,神居于内,从内向外视自己周身各部,此即古人所说的“内视者,非谓收视返听也,谓不以目视而心视也”(郭庆藩注《庄子》引俞樾语)。这是练功进入意念专一、集中的高级阶段的开始。这时意元体的功能正经历着向高能级的跃迁,意识力的穿透能力大幅度提高,可以进入身体各组织,“观察”其内部变化。
(四)收视意元体阶段。当内视自身肉体内部比较清晰后,又当收神而视意元体自身。此时的视与内视阶段又有不同,内视阶段尚未完全摆脱常人的视物的心理感觉。此时的内视,只是意念的趋向微细变化而呈现的结果,它与“明心”时的内收有相同之处,但又有质的差异,不仅意元体的体和用都已发生了变化,而且收视进入了意元体之中,突然呈现出内外无别、质地均匀的特殊状态,人体自身亦成了一个无分别的整体与虚空结合在一起。若说它是一种实在,则人体内外都是一种无分别的实在,但又难以名状其实有特性;若称其为虚灵,则人体内外皆灵通无碍,但又非一无所有。此即佛家所称的“见性”之功。古德一句“圆陀陀、光灼灼”,不知贻误了多少修炼者。道有炼养派把结大丹的“神入气中、气包神外”的“圆陀陀、光灼灼”谓之见性。密宗则把修成之明点谓之见性,实则都尚在我执中翻筋斗。
当意元体的察知功能查获到意元体的质地均匀无别的特性时,其察知功能达到了无微不入的境地。对意元体这种通透力,任何客观事物均不能拦阻,似乎万物之区别已经消失,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山不是山,水不是水”的境界。至此,功夫尚需高竿进尺,只有把意元体再充斥于自身毫末之内,才能达到形神俱妙之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