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句:广才儒释道
○广
在三方面的含义:第一,练要广泛地吸收各家各派功夫之长。第二,有条件的话,最好多走些地方,比如,海边、高山、沙漠、森林、古迹等,去的地方多了,才能发现你对哪个地方敏感。每个人的层次不一样,很可能到某个地方一下子就发生了特殊的变化。第三,胸怀要宽广,不要目光狭窄,越小气的人,越进不了气功的大门。
●练功练的是心,修行修的也是心,不用跑那么多地方,跑来跑去,骨子里还是在追求神奇玄妙,还是在追求“对哪个地方敏感”,说到底,还是在向外求取。须知,真理是不假外求的,再引用一遍弥勒菩萨的那首偈子:“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座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还有一首说赵州老和尚的偈子也可以唱一唱:“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及至归来无一事,始知空费草鞋钱。”
不过,教下也有“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修学案例,出自华严,是讲广学多闻的,你愿意跑就跑吧,没办法,谁让你还:“只为心头未悄然”呢?
○才
即才识、才学。练功的人一定要注意学习古代的、现代的很多方面的知识。即使是活佛也好也需要学习。不断地吸收新东西,不断地吸收过去成功的经验,有助于功夫的进展。
●有才是不错,菩萨通达一切世间法,通达声明、医方明、因明等等一切世间学问、技巧,是为做度生的方便,但是菩萨不会以这些为主体,因为菩萨明白,知识不等于智慧。
执著到才学里,还有个所知障在干扰,有时会影响修行。
○儒
指的是儒家功。儒家注重品行的修养,文才的提高,因此常常把气功同书画、诗文结合在一起来练。练功的姿势十分文雅。但是儒家功的重点,是把气功同品行结合起来进行练功。
●儒就儒,儒家就儒家,哪里有什么儒家功?没有气功热,哪里有这些个闲家具。近代新儒家的三大家:马一浮、梁簌溟、熊十力,都是著作等身,你去翻翻,谁提到过什么儒家功?那是三家哲学、三教团体,一听说什么就使劲往上靠,整出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儒家功”来,笑话。许多学者喜欢造新词,你为了闹明白这个新词,费好大力气,整到最后终于清楚了,原来还是以前就知道的东西。中国有儒释道三家,那一定有三家气功了?——太想当然了。然后使劲从资料里找点东西凑,证明论点的正确,哎!悲哀。
○释
说的是佛家功。佛家功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注重开慧眼,注重常存善念。讲究不杀生,注重功德的积累,练功常常和建功立业结合起来。
●才提智慧,就忙着提开慧眼,生怕说的离正法太近完不成误导的光荣使命,就是丢不下贪图神通呀!另外,作为出世间法的佛家所说的功德和世间建功立业也说的不是一回事。
梁武帝修桥造庙的做了许多善行、事业,问达摩:“有多少功德?”达摩回答:“无有功德。” 梁武帝很不高兴,但是达摩却没有说错,因为那些建功立业只是能得些人天福报,搞这些,恰如仰箭射虚空,力尽箭还堕的。
○道
指的是道家功。道家功注重开发人的特殊功能。真正的道家功夫是以动为主,在动作中强调特殊的静法,在动中的静里求功夫。
第三句“广才儒释道”,要落在“广”字上,要广泛地吸取各派气功之长,增加自己的才学。
●道家是讲功,但是“道家功夫是以动为主”一句又从何说起呢?也是受自己认识范围的影响了。道家值钱的东西也不是那些拳脚,在吕洞宾和子阳真人的心法里。盖金丹之学,著于汉而盛于唐,下手工夫以开关展窍,贯通任督为筑基,通而得药、结丹、炼己、还丹、温养、出阳神等功法;脱胎出阳神,是天仙境界,而为金丹之初步最高成就,更炼虚和道,方为究竟。济一子《试金石》云:“人仙为欲界天事、神仙为色界天事、而天仙为无色界天事”可谓确切之论。无色界尚为有生灭之世界,故天仙虽能遨游于三界,然身执著见未断,故仍系于三界,不可言不生不死也,必形神俱妙,除天仙身执,趋入佛法身,方为解脱。故《中黄督脊辨》有云:“以密宗中脉为无为法,道家之黄道、任督为有为法,有为法可证人仙、地仙、天仙境界、自当有其价值,然最后一着,仍以炼神还虚,炼虚合道之无为法方为究竟,中黄相较,乃有果位差异也。”
这是道家的大致情况,哪里有什么“道家功夫是以动为主”和“在动作中强调特殊的静法,在动中的静里求功夫。”等等顾弄玄虚不着边际的事呢?严新标榜真传三句话,假传万卷书,我看他书写了不少,真传却没有什么。
[此贴子已经被翁阿轰于2002-12-2 3:47:17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