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陵散》是古代一首大型琴曲,它至少在汉代已经出现。其内容向来说法不一,但一般的看法是它描写聂政刺韩王的故事。战国时期铸剑工匠之子聂政,为报杀父之仇,向一个仙人学琴,历时十年,练成绝艺。韩王召聂政进宫弹琴,聂政将刀藏入琴,当韩王聚精会神听琴时,拔出刀来刺死韩王,然后自杀。这是一曲歌颂古代义士的悲歌,旋律激昂、慷慨,它是我国现存古琴曲中唯一的具有戈矛杀伐战斗气氛的乐曲,嵇康喜欢弹奏《广陵散》,因为嵇康临刑索弹《广陵散》,使这首古典琴曲名声大振,并随着他的被杀而变成绝响。
嵇康,字叔夜,谯郡铚县(今安徽宿县)人,作过曹魏的中散大夫,也称"嵇中散"。他是一个美男子,人们以“龙章风姿”称赞他。嵇康人缘极好,王戎说与他交往二十年,未见其有不好的脸色。因此留下“意趣疏远,心性放达”之美名;然而嵇康更有“刚肠嫉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的一面,他的名篇《与山巨源绝交书》及对《广陵散》的喜爱,便是他愤世嫉俗、任俠叛逆性格的表现。
嵇康可谓魏晋奇才,《晋书·嵇康传》云,嵇康“学不师受,博览无不该通”,嵇康不仅是一位思想家、文学家,也是一位音乐家,是集作曲、音乐理论、古琴演奏家为一身的音乐全才。嵇康创作的《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首琴曲,被称为“嵇氏四弄”,与蔡邕创作的“蔡氏五弄”合称“九弄”,是我国古代一组著名琴曲,历来受到琴家的推崇。隋炀帝曾把弹奏《九弄》作为取士的条件之一。他写的《声无哀乐论》,是中国音乐史上的重要文献。他以论辩的形式,层层深入地阐明他的音乐美学观点,他与丝竹结下不解之缘,精于笛,妙于琴,还善于音律。尤其是他对琴及琴曲的嗜好,为后人留下了种种迷人的传说。
嵇康生当魏晋之际,是典型的乱世。司马炎废曹奂建立晋朝后,从正始元年(240年)开始,二十多年间,司马氏集团与曹氏集团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最后司马氏得胜,曹氏集团中人几乎被杀绝。嵇康因名重当世,又是魏武帝(曹操)孙子沛王曹林的女婿,自然在被疑忌之列。在司马家政治集团坐大后,他决心以不合作主义,弃官归隐,逃入山林,与竹林七贤相与邀游,过着一种优游林下的名士生活。袁颜伯《竹林七贤传》云:“嵇叔夜尝采药山泽,遇之于山,冬以被发自覆,夏则编草为裳,弹一弦琴,而五声和。”正因嵇康这种愤世嫉俗的表现,使他在音乐创作与演奏上才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
为了力行他的不合作主义,嵇康以打铁谋生。一天在树下打铁,司隶校尉,负责维持京都治安重任的钟会,骑着高头大马,威风凛凛地向嵇康家走去。钟会原以为嵇康会受宠若惊地施礼拜见,哪知嵇康视而不见,旁若无人地只管挥锤锻打。当时谁也不说第一句话,场面十分尴尬。钟会很窝火,又不便发作,耐着性子等了一个时辰,仍不见嵇康答理,觉得受到冷落,就转身想悄然离去。这时嵇康开口了:
"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
钟会作出一副很有涵养的样子,接口答道:
"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言罢,头也不回地上马而去。他乘兴而来,败兴而去,从此对嵇康恨之入骨,总想找个机会将他置于死地。司马昭当政后,钟会说他坏话。司马昭从嵇康好友吕安的身上,发起冤狱,罗织到嵇康,诬以嵇康“言论放荡,害时乱教”,而将嵇康下狱并处以死刑。问斩的消息传开,群情激奋,大学生三千人联名上书,为他请命,许多人甚至愿意随他入狱。这些救援嵇康的行动,加速了嵇康的死亡。这样一个拒不合作而又广有影响的人物,不杀,司马昭睡得着吗?
临刑前,嵇康盘腿坐在刑场地面,他从容不迫,神气不变。离行刑的午刻尚有一段时间,他便向监刑官提出弹琴一曲的要求,监刑官点点头表示同意。
一张颇为古雅的七弦琴马上便被许可交给嵇康,这是嵇康珍之如宝、视之如命的古琴,这具古琴,是他卖去东阳田产购得的,他还将祖传的一块河轮珮玉截成十三个圆形的薄片,镶嵌在琴面上作"徽",琴囊用玉帘巾单、缂丝制成,价值不菲。
嵇康接琴后,将琴放在膝间,调和了七条弦,便弹起琴来。只见他左手抑扬,右手徘徊,几声清越的琴音,顿时划破了死寂的空气,疾速时快而不乱,舒缓处慢而连绵。琴声逐渐由低沉转向高亢,由舒缓趋于急促,激荡奔突,把自已那愤懑不平的怨情,和那悲痛惨切的情调,表现的淋漓尽致。曲终之后,余韵仍在刑场上空回荡。此刻刑场简直鸦雀无声,静寂已极,兵土们甚至竟拄立着戈矛,歪斜着身体,低垂着头,去聆听琴韵,仿佛这不是刑场,而是专门为听琴而来似的。
曲调反复哀怨地进行许久,终于戛然而止,然后嵇康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自言自语地说:“袁孝尼一再要向我学这支曲子,我始终不肯传授给他,《广陵散》从今绝矣。”行刑时刻到了,号角齐鸣,三通鼓响,一代名士,终究难逃权臣魔掌,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年仅四十一岁,留下《广陵》绝响,千古遗憾,蒙上一层悲剧性的浪漫色彩。
传说当年嵇康学得这支琴曲,是由仙人所授:嵇康早年携琴去洛西游览,有一天晚上,他投宿华阳亭,当他弹琴时,忽然有自称古人的来客求见。随即两人共谈音律、非常投机。后来仙人索琴弹奏一曲,将其授于嵇康,弹前提出一个条件,“学成之后,不得再传于他人?”仙人随后便在琴上奏出一支美妙绝伦的曲子,嵇康听得如痴如醉。这首声调绝伦的乐曲就是《广陵散》。但他一直遵守誓言,从不传授他人。
千年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广陵散》,随着他的被杀而变成绝响,所谓“于今绝矣”。又因为此曲描写了以臣弑君的斗争精神,不具有中正平和之声,被历代封建卫道士谩骂、禁止,以至乐谱烧毁。但《广陵散》并非绝响。晚于嵇康的潘岳还在他的《笙赋》中这样写:"辍《张女》之哀弹,流《广陵》
南京西善桥南朝墓出土模制嵇康画像砖,描绘了嵇康席坐抚琴,气宇昂轩的形象。
之名散"。唐宋时期流传弹奏《广陵散》。北宋《琴书·止息序》有对《广陵散》弹奏的描写:“其怨恨凄恻,即如幽冥鬼神之声。邕邕容容,言语清冷。及其怫郁慷慨,又亦隐隐轰轰,风雨亭亭,纷披灿烂,戈矛纵横。”
南宋文人楼钥也曾弹奏《广陵散》五十年,弹到激烈处,能达到潸然泪下的地步。楼钥认为唐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即为《广陵散》而作,当代琴家李祥霆也在《唐代古琴演奏美学及音乐思想研究附录》中称《听颖师弹琴》所描写的音乐“情绪大起大落,忽婉转,忽雄奇。其变态之强烈,令听者感到内心冰炭交加,升天坠地。其为音乐艺术,信可如此,而今日之琴曲,惟《广陵散》可当之。”
现在见到的《广陵散》曲谱古本最早收在明朱权经《神奇秘谱》,全曲共有四十五个乐段,分为六大部分,即开指一段、小序三段、大序五段、正声十八段、乱声十段、后序八段,每段皆冠以小标题,如“取韩”“呼幽”“冲冠”“投剑”“长虹”等,从这些标题判断,《广陵散》的表现内容和聂政刺韩王的故事情节相符。
六部分中正声是全曲的主体部分,音乐由低沉忧郁发展到豪迈激昂,采用了拨刺、撮音、泛音等演奏手法,描写聂政由怨恨到愤慨的思想变化过程。开指、小序、大序诸部分是正声的酝酿准备阶段,旋律哀婉低叹,表现了对聂政悲惨遭遇的同情。乱声、后序是正声的发展延续,音乐进一步展开,拔刺等各种手法的运用造成了热烈辉煌的效果,表现对聂政不屈精神的歌颂与赞扬。
另外全曲始终贯穿着两个主题音调的交织、起伏和发展、变化。一个是见于“正声”第二段的正声主调,另一个是先出现在大序尾声的乱声主调,正声主调多在乐段开始处,突出了它的主导体用。乱声主调则多用于乐段的结束,它使各种变化了的曲调归结到一个共同的音调之中,具有标志段落,统一全曲的作用。
建国后我国著名古琴家管平湖先生根据《神奇秘谱》所载曲调进行了整理、打谱,使这首奇妙绝伦的古琴曲音乐又回到了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