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6668阅读
  • 60回复

《三次闭关纪实》与《心法精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雪涛

发帖
645
开心币
0
好评度
2071
只看该作者 50楼 发表于: 2002-06-04
明与无明同,梵光也是空。混沌未生时,六根何震动?
鼎鼎原无鼎,炉炉亦非炉。 身心两个字,举世尽糊涂。   欢迎大家有空时去看看:http://blog.sina.com.cn/u/1244243232
离线笑笑生
发帖
163
开心币
0
好评度
1146
只看该作者 51楼 发表于: 2002-06-04
哈哈哈哈!好~~~~~~~,是这样的~~~~
您说:
说得是!已经证言了的人才流域探讨的,要不那只是猜测而已

是不是:
说的是!已经证验了的人,才流于探讨的。要不,那只是猜测而已。

对吗?哈哈

我说:书本上的功夫,嘴皮上的功夫,这样不是不好。因为很多东西(境界),用语言描述起来就是非常贫乏!就像在嚷嚷:道是什么??哈哈
发帖
1914
开心币
0
好评度
3908
只看该作者 52楼 发表于: 2002-06-05
你哈哈什么呀?你看这些贴子吗?
忙什么呢?忙完了吗?
世间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开心就好~~~~~~呵呵!
离线139
发帖
200
开心币
0
好评度
1443
只看该作者 53楼 发表于: 2002-06-05
用三法印去判断是否是真的佛法
对这些文,建议看过就算,没必要当回事
139
离线阿杂子
发帖
250
开心币
0
好评度
1675
只看该作者 54楼 发表于: 2002-06-05
岔也!岔也!答非所问。交流目的:从共识中析出个识,获得真正自己的认识。
请再细审题好吗?我也时常犯“习惯思维”的毛病。
顺便谈一谈共识与个识的问题。
我知道出功能是修炼中的现象,这是修者的共识。修者必须学习共识,但是共识只能作为知识来学习,真正要识道,还得从共识中析出自己的个识来,这才是真正自己得到的东西,“得道”要“得到”才算真正的得到。
在共识中提出问题,然后探讨,每个人就会有主题地、有环境地、有激发地从中析出自己的“个识”。自己的“个识”自己未必能表达出来,既使能表达出来,别人的理解可能是带着他的观点,未必是自己的原义。但是,关键是自己析出“个识”了,得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这才是最重要的。修道者之间的交流,意义就在这里。这不同于人类的文化交流,文化交流的目的是求得广泛共识。
离线雪涛

发帖
645
开心币
0
好评度
2071
只看该作者 55楼 发表于: 2002-06-05
呵呵!不好意思!我打字时也没有看。你的“译文”把“流于”换成“可以”就行了。
如果我们既没有证到,没有“修慧”,
也没有悟到,没有“思慧”,
甚至也没有听到,没有“闻慧”,
那我们剩下的就只能是猜测了!!!
鼎鼎原无鼎,炉炉亦非炉。 身心两个字,举世尽糊涂。   欢迎大家有空时去看看:http://blog.sina.com.cn/u/1244243232
离线笑笑生
发帖
163
开心币
0
好评度
1146
只看该作者 56楼 发表于: 2002-06-05
哈哈哈哈!是啊。就凭着某个“大师”的传说以及台词,就妄断“是外道!”奇怪!
很多宗教界的人,其实,根本不知道人家在说什么吗。
没有得到智慧的修行人,和得到智慧的修行者,当然所意识到的境界有很大区别。

幼儿园的阿姨一时没看管好小孩子,跑出来涂了大人身上一把泥~~~~哈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2-6-5 17:43:35编辑过]
离线芷草
发帖
16
开心币
0
好评度
94
只看该作者 57楼 发表于: 2002-06-05
最近我对这里感到兴趣!可是您又不在了,怪想的,旅游去山东的话我找您玩去!
世事沧桑心事定 胸中海岳梦中飞
发帖
1914
开心币
0
好评度
3908
只看该作者 58楼 发表于: 2002-06-05
欢迎啊~~~~!到时候一定来呀~~~!
世间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开心就好~~~~~~呵呵!
发帖
1914
开心币
0
好评度
3908
只看该作者 59楼 发表于: 2002-06-06
什么是:“三法印”
【三法印】
法印(dharma-mudra^,dharma-udda^na)即‘法之印章’,亦即‘佛法之特征’之谓。在中国如果某些经典和法印的思想一致,则被认为是佛的真说,如果与法印的思想相违背,则被判定为不是正确的佛说。

法印可列举出三种或四种。即三法印或四法印。四法印是(1)诸行无常,(2)诸法无我,(3)一切行苦,(4)涅槃寂静。其中除去‘一切行苦’,则成为三法印。兹分释如次︰

(1)诸行无常(sabbe san%kha^ra^ anicca^,ani-tya^ sarvasam%ska^ra^h!)
关于诸行的‘行’,是指一切生灭变化的现象,与‘有为’同义。所有的现象,都不曾有一瞬间的停止,无常生灭变化,这就是诸行无常。现象,包括物质与心,这常常是变化的。关于这点,今天的自然科学也如此说。连昔日认为是固定不变的物质最低单位──原子,今天也不是不变的,它是以原子核为中心的电子、中子等等结合而成的运动体。物质可说是微粒子,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只是经常变化的能。这是众人皆知的道理。而且这些原子复合而成的诸种物质,大至宇宙的天体为止,都有物理的、化学的好几重变化,而不止息。此更加证明了佛教的诸行无常说是真理。

(2)诸法无我(sabbe dhamma^ anatta^,ana^t-manah! sarvadharma^h!)
诸法的法,是意指‘无我性的事物’,也可以单指‘事物’。但原始佛教中‘事物’只限于‘无我性的事物’,因此诸法与诸行一样,是指一切现象。

无我是‘没有我’、‘非我’。所谓‘我’,在这里被当作是永远不会生灭变化的实体或本体。佛教以为此种实体或本体是在经验认识以外的,其存在与否无法确知,被认为是无记,因而禁止探讨这类问题。在此一意义下,佛教不说那种无实体的‘我’。但在我们的世界里,则可以说一切法‘非我’。因此,诸法无我即一切事物非我。

一般人较容易接受诸行无常,但是,诸法无我则为外道所不承认,而是佛教所独有的学说。释尊当时的外道,都认为一切事物皆有不生不灭永远存在的本体。此即是我(atman)。提到梵、提到我,都是指它。宇宙的实体称为梵(brahman),个人的实体即为我。在佛教里,它不能为人所认识,也无法证明其是否存在,故说是无记。又这些本体和实体,与我们的世界和现象界毫无关系,也无益于修行解脱,因此不应该将此当作问题来探讨。佛教该讨论的是‘非我’的现象界。在此意义上,诸法无我的法印,就被认为是佛教独有的学说。

无我也译作非我。大乘佛教兴起后,使用‘空’(s/u^nya)与‘空性’(s/u^nyata^),比使用‘无我’的用语还多。‘无我’与‘空’是同义语。中国的禅宗亦用‘无’这个字,也是同样的意思。空与无并不是意味虚无。佛教里常常提到,有关说有论无的存在论与本体论,是佛教禁止探讨的,佛教中所谓的空与无,并不含本体论的意义,而是指现象处于空与无的状态。无我是表示一切现象在无我的状态。也就是说,无我如前述的‘非我’。‘非我’即‘非我的状态’。

无我与空是说诸法处于无我、空的状态。这究竟是什么涵义?事实上,它具有理论与实践两者之间的意义。

在理论上,无我与空,即无自性(nih!s-vabha^va),即无自己固定本体的性质。亦可说无固定性。{1}诸法并无不生不灭、固定的实体。所谓‘固定’,是与他人无关,孤立而独立自存的意思。但社会人生的一切都与他人有关系,不是绝对、单一、孤立的存在。而一切皆与时间、空间,或其他事物有所关联,是相对、相关的存在。{2}社会、人生也没有固定的活动,而是有什么条件就有什么变化。它是随着条件的变化,而逐渐地展开的。

其次,实践上的无我与空,可分为无所得、无挂碍两方面来说。{1}无所得(apra^pti),即无执着。我们对我、我所(自己与自己的所有物)有所执着,就认为它是固定常存的,又希望它是固定不变的。而所谓‘无所得’,即没有我执与我所执,就是无我、空。{2}无挂碍(ana^varan!a),即无碍,也就是无障碍、封滞,而能自由自在地活动。此即指无所得无执着地进展完成的状态。无执着则能如法而自由自在活动。孔子所说‘从心所欲不踰矩’,也就是无碍自在的无我与空。佛教的理想,在于完成人格,得到日常生活中一切的无碍自在。说佛游戏三界,也就是指这种境界。

无我与空,是使自己处在空的状态,因此,其中也就不会有以自己为中心的贪欲,不会乱吓唬人、嫌恶人、谄媚人、对人摆架子,也不会轻蔑、怨恨、嫉妒或羡慕别人。时常会站在他人的立场、全体的立场正确地考虑后才行动,也不会骚扰旁人。同时,对人与动物都怀有慈悲怜愍的心。没有自他的对立,就能扩大的包容别人。无我,终究成了大我。

以上是对无我与空的考察,但理论上,无我是正确、如实地看社会与人生,这可说是‘缘起’与‘诸法实相’的同义语。实践的无我,是指达到最完美、最充实的人生活动。理论上的无我与空,是实践无我与空的基础。佛教最后的目的,就是体验实践的无我与空。《般若心经》上所说的‘五蕴皆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空,就是意指理论上、实践上的空与无我。

(3)涅槃寂静(santam% nibba^nam%,s/a^ntamnirva^n!am)
涅槃意指‘吹灭’或‘吹灭的状态’。涅槃即是吹灭烦恼之火。原始经典曾将涅槃的定义说明如下︰‘所有的贪欲灭尽、嗔恚灭尽、愚痴灭尽,此即称为涅槃。’所谓涅槃寂静,即是达到无苦安稳的理想境地。

西洋学者之间,对于涅槃的含意,长期以来,有种种争论。譬如涅槃可说成‘灭’,也可指佛陀肉体的死灭。说佛死为入灭,谈入灭的经典为《涅槃经》,而关于入灭的涅槃像、涅槃图、涅槃会,这些涅槃语都与佛的逝世有关。但这‘灭’是般涅槃(parinirva^n!a,pa-rinibba^na,圆寂)的略称,也就是指完全的涅槃,即‘无余涅槃’。

到了部派佛教,将涅槃分为有余涅槃与无余涅槃两种。有余涅槃是说虽然断绝一切烦恼且超脱生死,但过去业的果报(即肉体)仍做为余依而残存下来。因此,还不可说是完全涅槃。另一方面,无余涅槃是断绝了一切烦恼,也断绝了余依的肉体,亦即完全的涅槃,如佛的入灭。般涅槃是完全涅槃。而有余、无余的思想是受到了耆那教等外教的影响,也加入了存在论的见解,这是佛教本来所没有的。

到了大乘佛教,前面的二种涅槃又加入了自性清净涅槃与无住处涅槃,成为四种涅槃。心性即佛性,本来是清净的,具有常、乐、我、净的涅槃性质,此佛性即为自性清净涅槃。无住处涅槃即指‘因大智故,不住生死,大悲故,不住涅槃’,也就是不住生死与涅槃,无执着、无住着的真实涅槃。佛的涅槃状态一定也是如此。(取材自《佛教要语的基础知识》)

◎附︰印顺《佛法概论》第十二章第一节(摘录)

三法印,为佛法的重要教义;判断佛法的是否究竟,即以此三印来衡量。若与此三印相违的,即使是佛陀亲说的,也不是了义法。反之,若与三印相契合──入佛法相,即使非佛所说,也可认为是佛法。法是普遍的必然的理性,印是依此而证实为究竟正确的;依此三者来印证是佛法,所以称为法印。三法印的名称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也有于诸行无常下,加‘诸受皆苦’一句,这就成为四法印了。苦,是觉者对于有情世间的价值判断,仅是诸行无常印中的含义之一,从事理的真相说,三法印就足够了。三法印,是于同一缘起法中体悟有此三性,无论学者的渐入、顿入,三法印有着深切的关联,不能机械的分割。佛常这样的问比丘们︰比丘!五蕴等是无常否?答︰是无常。无常的是苦否?答︰是苦。若是无常苦变易法,是我我所否?比丘答︰非我我所。佛即告诉他说︰比丘!所以这样的观察无常、无我,即得解脱。依这类的经文,可见三者是相关而贯通的。三印中的涅槃寂静,即是解脱,也即是空。佛曾这样说︰‘诸行空,常空,不变易法空,我我所空,法性自尔。’一切有为法的本性是空寂的;空寂的,所以是无常的、无我,所以能实现涅槃。这从缘起的空义而开显,所以经中常说‘空相应缘起’。缘起本是开显空义的,观察缘起,悟到它的必然理性,归于空寂,这是佛陀宣说缘起的方法与目的。

佛说三法印,是从有情自身说,有情是无常、无我、空寂的。印度传统的、新起的宗教,每以为生死五蕴身中,或离五蕴身以外,有常住真我。佛以为有情是缘起的有情,依缘起说,不能不是无常、无我的。无常即是变化不居,换言之,即是生而必灭的。一般人以环境的适意为快乐,或以保持心境平和的不苦不乐为安稳。依佛的慧观,这也是苦的。此苦,不是忧愁等苦,是无常义。一切的快乐安稳都在不断的变化;如意称心,平安恬适,都不是一得永得而可以悠久的,是终归于灭坏的。无论怎样的安适,都向此目标前进。有生必有死,有壮必有老,有盛必有衰,因此给以‘无常故苦’的判定。婆罗门所说的常我,是妙乐的。佛反对他,一切无不在变化无常过程中,那还有什么究竟圆满妙乐可说?所以说无常故苦。佛说苦就是无我,这因为我是主宰义,对周围的一切,能作得主,能自由支配,必如此才可以名为我。但有情依蕴、界、处诸法而立,是变化无常的,无常即是苦的,苦即不自在,那还能说是我吗?佛法说︰正因为有情倒执有我,所以起惑造业,流转不息,我执即是流转动乱的根源。如悟解无我,没有了这动乱的因,即惑、业不起,当下能正觉诸法实相,一切即是寂静涅槃。佛陀依有情而说此三法印,如论到对有情存在的世间,这或是所依的五蕴,或是所住的器界,这一切也是无常的。世间确是无常的,但如说‘无常故苦,苦故无我’,即有点不适合。如这枝粉笔,说它是无常,当然是对的;但说它是苦,是无我,那就欠当了。粉笔是无情的,根本不会有领受,即无所谓苦不苦。没有苦不苦或自由不自由,也不会执着为我。不是我,也不需要说无我。所以无常故苦,苦故无我,是依有情而说。如扩充三法印而应用到一切,那就如大乘所说的‘无常故(无我)空’了。空是无自性的意思,一切法的本性如此,从众缘生而没有自性,即没有常住性、独存性、实有性,一切是法法平等的空寂性,这空性,经中也称为法无我。此法无我的我,与有情执我的我略略不同。实在的、常住的、独存的,这个我的定义是同的;但有情所执自我,即在此意义上,附入意志的自由性,这即不同。从实在、常在、独存的意义说,有情是无我空的,诸法也是无我空的。本性空寂,也即是涅槃。这样,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的三法印,遍通一切,为有情与世间的真理。

佛说三法印,是非常善巧的,同一命题而作两方面解说,既是事物的真相──普遍理性,也就是实践的过程。这三者的深义,本是同样的,每一法印能开显正觉的内容,即每一法印能离执证真。依无常门而悟入的,即无愿解脱门;依无我而悟入的,即空解脱门;依涅槃寂灭而悟入的,即无相解脱门。由于有情的根性不同,所以或说此,或说彼,或说二印,或说三印。如完备三法印,依声闻常道说,即先观无常,由无常而观无我,由无我而到涅槃,为修行的次第过程。如经中常说︰厌、离欲、解脱,这即是依三法印修行的次第。观诸行无常,即能厌患世间而求出离;能厌苦,即能通达无我,无我我所执,即离一切爱欲;离欲即离一切烦恼,所以能得涅槃解脱。这可见三法印的教说,是将诸法的真相与修行的历程,主观与客观,事实与价值,一切都综合而统一了。这是佛陀唯一的希有教法!龙树在《大智度论》里说︰无常为空门,空为无生门,这也是合于三法印次第的,他所说的空,即是无我;无生即是涅槃的异名。

[参考资料] D. J. Kalupahana着·陈铫鸿译《佛教哲学──一个历史的分析》(《世界佛学名著译丛》{71});W. F. Jayasuriya《The Psychology and Phi-losophy of Buddhism》。
世间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开心就好~~~~~~呵呵!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