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251阅读
  • 5回复

呵呵,谁能指点我入佛门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周明
 
发帖
121
开心币
0
好评度
409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2-06-06
比如说怎么办手续等等.我准备做在家居士.
离线139
发帖
200
开心币
0
好评度
1443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2-06-06
寺庙有集体皈依的,你去问问
但还是建议你先多闻思,想清楚再说。受了皈依戒又犯就不好了
139
离线susang
发帖
70
开心币
0
好评度
809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2-06-06
怎样做一名居士
佛教在中国,信仰的人最多,误解的人也最多,多数人所以为的佛教就是那些供奉偶像的寺庙,那些为死人念经的僧尼,那些木鱼,那些钟声,那些。。。。就代表了佛教。所以也就认为佛教是消极的,是逃避现实的。
其实那些只是出家人的佛教,而且还是变质流俗了的佛教。因为佛教的根本精神,几乎已被这些流俗的浪涛所吞灭了。因为佛教的信徒分在家和出家两大类。出家人的本务是修道与传道,并住持佛教,至于表达大乘入世的菩萨精神,并做佛教的外护者,却是在家的居士。
佛教所说的戒,即「诸恶莫作」,就是说恶事不可做,坏事不可做。佛教所说的律,就是「众善奉行」。戒是「诸恶莫作」,律是「众善奉行」,这两者都是相当具有积极性的。佛陀不是神,佛陀是人。因此他所制定的戒律都符合人生活的条件。
律是规律,凡做任何事情一定要有规律。不但每一位佛教弟子必须要遵循处事的规范,就算不是佛教的弟子,也应该要如此去做。这种规律和规范,来自道德,我们每个人对道德的修养,间接对人间其它人也都有影响。譬如我本身做一件违反规律的事情,起因只是自己的无明,起贪瞋痴所造成,然而结果不是我自己受害而已,还包括我周围的人也会波及,重点就是在这里了。所以我呼吁不必加上任何的宗教色彩,也不管有没有学佛,同时也撇开佛教的招牌,我们只是以法来说,希望各位应该要行持规范、规律,唯有如此,我们这个社会才可以得到和乐,使得人人过得快乐与轻安。所以我再次呼吁大家:能实时行持这种规律,是每一位佛教徒、非佛教徒,都必须要去做的规范。
归依三宝,另有一个非常要紧的观念,必须明白:我们归依三宝之后,即是归依了十方三世的一切三宝,所以在回向偈之下,有“十方三世一切佛,诸尊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第一句是一切佛宝,第二句是一切僧宝,第三句是代表无上的法宝。在此三句之中,包括了理体与事相的三宝。我们现在是以事相的为主。所以应该恭敬供养一切佛菩萨的圣像,一切佛教的典籍,一切佛教的出家人。不过我们的本师佛是释迦牟尼,我们的本师僧是归依师,为了报恩,偏重於本师佛与本师僧,也是人之常情。如若只以本师佛为佛,其他诸佛就不是佛,那是违背佛教的;同样的,如果只敬归依师而不敬其他的一切僧,也是不对的。这不啻为愚痴的作为!
修学佛法的法门虽多,若从大体上可分为三大类:1)人天道;2)解脱道;3)菩萨道
学佛的宗旨,是在求解脱道;着力点却是在人天道。人天道是偏重于福业的修行。比如布施,救济,放生,戒杀,社会公益等等;解脱道是偏重于慧业的修持,比如持戒,修禅,拜佛,念经,看经等。最要紧的还是在于恋世与出世的区别:如有恋世的心,虽修慧业仍是人天福报,如有出世的心,虽营福业也归解脱道。自求解脱,是慧业;助他解脱,是福业;福慧双修,的便是菩萨道。
佛教所谓的解脱,是重于心,精神的自在,不受五欲粗的烦恼的束缚,便是心解脱。若能不受无明细的习业及无知的束缚,便是慧解脱,便可脱离生死,乃至成佛。
离线susang
发帖
70
开心币
0
好评度
809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02-06-06
若不知苦的根源,将永远当苦的奴隶!苦的解脱——不沾粘爱与不爱
发帖
1914
开心币
0
好评度
3908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2-06-07
佛事仪式
佛事仪式
foshi yishi
  佛教为举行各种法事活动所拟定的种种行法、规范和仪制。从广义说,由三皈五戒到三坛大戒,由简单念诵到各种仪规都可称为佛事仪式。一般主要是指为信徒、施主等修福、荐亡所做的各种法事。释迦时代的僧团实行乞食制,僧伽受信仰者斋供。而信徒遇有丧葬喜庆,总是斋僧。僧伽本以诵经修法为务,因而在信徒供斋时,常用念诵作为回向,后逐步发展成应赴社会的经忏佛事等一整套固定仪式。今在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国家,每逢丧葬等,仍要请僧侣念经;在信奉北传大乘佛教国家里,佛事更是盛行。中国汉地佛教主要佛事仪式有:

  忏法 原是佛教徒忏悔罪愆的仪则和行法。起于东晋道安、慧远、宋、齐、梁、陈亦颇流行,特别是梁、陈之际,忏法繁兴。梁武帝亲制《六道慈忏》自行。后经元代智松重订,为近世通行的《慈悲道场忏法》(世称《梁皇忏》),10卷。其中1~2卷讲扳依三宝、断疑、忏悔、发菩提心、发愿和发回向心。3~6卷叙显果报、出地狱解怨释结和发愿。7~10卷述自庆(罪忏结解,所以自庆)、为六道礼佛、回向、发愿和嘱累,所谓涤过去恶因,植当来种智。陈隋之际,智顗依《法华经·劝发品》和《普贤观经》撰成《法华三昧忏仪》,作为修习止观的助道行法之一,意谓通过忏法来实现法华三昧,同时也是忏悔的仪式。共内容从严净道场至实相正观共十科。唐代知玄抄略《圆觉经道场修证仪》而成《慈悲水忏》3卷,一直流行到今。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是宋知礼所集《千手千眼大悲心咒行法》(世称《大悲忏》1卷。其内容为严道场、净三业、结界、修供养、请三宝诸天、赞叹伸诚、作礼、发愿持咒、忏悔和观行十科。前九科主要是仪则虔修,后一科为天台宗的止观正行,与智顗《法华三昧忏仪》同类。清代读体加以删订重纂,去掉观行,成为以礼拜持咒、忏悔发愿和归向净土等为主要内容,即今通行本。此外,尚有修净业的《净土忏》,做延生的《药师忏》等,种类繁多,行文虽异仪则类同。

  水陆法会 略称水陆,或名水陆道场,是一种隆重而盛大的佛事仪则。近代学者认为是唐代密宗的《冥道无遮大斋》与梁武帝的《六道慈忏》相结合的产物。但依《佛祖统记》卷三十三所叙源流,最初是由梁武帝梦僧启示,后又得宝誌劝说,因而披阅大藏创立仪文,于天监四年(505)就金山寺修建水陆法会。北周与隋代,此仪不行。至唐咸亨(670~673)中,法海寺神英于大觉寺义济处得到梁武帝的水陆仪文,依照修斋,复流行于世。北宋杨锷撰有《水陆仪》3卷。苏轼撰《水陆法赞》16篇,称为眉山水陆。南宋史浩曾施田给月波山修设水陆大斋,并亲撰仪文4卷。南宋末仪文称“北水陆”。宋、元、明、清水陆法会盛行。明末祩宏重订志磐的水陆仪文,成《水陆修斋仪轨》6卷。清仪润依之撰成《水陆大斋仪轨会本》6卷,为现行水陆仪本。其后咫观又依祩宏的重订详加论述,成《鸡园水陆通论》9卷,并撰《水陆大斋法轮宝忏》10卷,皆为现行水陆所取法。

  现行水陆佛事分内外坛,以内坛为主(主法、正表、副表各一人),悬挂毗卢、释迦、弥陀等像,陈设香花灯烛等种种供品。外坛有“梁皇忏”(二十四人)、“华严”(二人)、“法华”、“诸经”、“净土”(以上三坛各七人),“施食”(晚夜进行,人由各坛调配)等坛。全部法事一般以七昼夜为期(内坛也有从第三日开始进行五昼夜的)。其程序为第一日洒净结界、遣使建幡。以后依次为请圣(请上堂)、奉浴、供上堂、请赦、请下堂、奉浴、皈食坛从第一日起每夜放焰口一台,至第六日夜由内坛水陆法师和各坛僧众一起放五方焰口。

  盂兰盆会 汉地佛教地区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日举行供佛仪式及僧超度先灵的法会。盂兰盆为梵文ullambana的音译,意译为“救倒悬”。意为救度亡灵倒悬之苦。原是依据《盂兰盆经》目连救母的因缘而起,最早为梁大同四年(538)武帝于同泰寺设盂兰盆斋。唐代朝野官民普遍风行,并有音乐仪仗盛庄严。入宋以后,转变为以盆施鬼,逐渐形成以放焰口施饿鬼为主,终于取代了盆供。志磐在《佛祖统记》的《盂兰盆供》条下称:“虽无奉盆之仪,而不失盂兰之意”,但后来又有盆供与焰口同日别行。

  焰口 瑜伽焰口施食,本是密教不空所译《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修法的仪则。此经最初唐实叉难陀译为《救面然饿鬼陀罗尼神咒经》,“面然”即“焰口”,为一饿鬼名。经中说阿难在定中受到面然的警告而去请示佛陀,因而佛陀说此施食之法,即说诵施食经咒,解除诸饿鬼育苦。此经不空译出后,唐末即失传。宋代诸名僧取显经中的真言加以观想,编撰施食仪,推行此法。元代藏密传来汉地,焰口施食重依此奉行。今藏经中有《瑜伽集要焰口施食仪》1卷,不著译人。经学者考定,系元代翻译,其内容从严饰道场,备办香花、饮食、净水、皈依上师三宝开始,到金刚萨 百字咒止,主要是持诵有关供养、施食、灭罪、发菩提心、入观音定等真言佛号和结印观想。仪后还附有十类孤魂文和三皈依赞,为以后通行仪轨的基础。元明清三代所出施食仪轨很多,但师承不一,互相径庭。其中明代天机依据《瑜伽焰口施食科仪》删成《修习瑜伽集要施食坛仪》,世称《天机焰口》。后祩宏对此又略加参订,名《瑜伽集要施食仪轨》。清初宝华山德基再据祩宏本略加删辑,名《瑜伽焰口施食要集》,世称《华山焰口》。此后两本通行于世。此外,还有斋佛(上供)、斋天、普佛、蒙山施食、三时系念、诵经念佛等种种佛事仪式。

  藏传佛教、傣族南传上座部佛教则另有其诵经说法等种种佛事仪式。(王新)
世间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开心就好~~~~~~呵呵!
离线ooo_000
发帖
436
开心币
0
好评度
2584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2-06-07
十几年前,我承蒙一为得道之苦行僧送我一句话:佛在心中。
今相告您,自己悟之。
我命在我不在天。 修炼本就是逆天抗命。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