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141阅读
  • 6回复

般若禪與禪定之修法不同,應有揀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
 
发帖
23
开心币
0
好评度
161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2-06-10
般若禪與禪定之修法不同,應有揀擇:

般若禪與禪定之修法不同,應有揀擇:近代常有人學已故月溪法師所教之法參禪,教人向心中黑暗深坑直看,認為看到最後突然嘩的一聲,就會打破無明,就會看見佛性。殊不知打破無明看見佛性須用參禪的方法。禪是般若智慧,不是修定,不應使用此種修定的方法向心中直看,因為能看的心與所看的境都不離意識境界。以此修定之法修行,不論修得如何深入,都不離意識境界,即使能修得四禪八定,依舊不離意識境界。欲會末那識猶不可得,何況覓得本心阿賴耶識?若不鍛鍊看話頭功夫,以此方法向心中直看下去者,看到驢年亦看不見佛性,便會學月溪法師以為悟後的知覺就是佛性,便會跟著他一樣說道:「悟後見聞覺知變為佛性。佛性非肉眼所能見,故云見無所見。」卻成誹謗正法、誹謗《大般涅槃經》、誹謗世尊。明心是見無所見,見性則須眼見為憑,《大般涅槃經》中世尊已再三明示。以此修定之法欲求明心見性,無異緣木求魚,曹洞宗默照禪之所以迅速沒落者,其故在此。若悟後修學禪定三昧,此則是一法,能益行人。若以此法求悟,極其危險,為此乃修定之法,其中境界甚多,幻覺與魔境亦極多。學人若未先悟,而用此法修行求悟,十之八九落入定境,極易產生幻覺或魔境。若執著幻覺魔境,而無善知識救助者,往往失心發狂,一生頹廢,學人慎之。若悟後以此方法修定,則無過失。蓋真悟之人歸無所得,不貪境界,於定境現前時,能知取捨。「心尚不緣色香味觸,魔事云何得能發生?」末悟之人切莫以此法求悟,必落定境故,定境中甚多幻覺與魔境故。欲知其詳,可閱《楞嚴經》所載五十陰魔,謹慎提防。若坐中向心中直看,看到後來,靈知心不停擴散,直至感覺此心遍滿虛空充塞宇宙,便以此為悟者,此是幻覺,非是禪悟,非是證空。吾早年學禪時,不待人教,自己便會此法,便認為已證空性。後來讀了義經,方知此境界是定境,非開悟。因為禪---真心,雖不離境界,卻不在境界中。真開悟者歸無所得,因地真如既非有為有作,亦非絕對無為無作。祂遠離能所分別,不在覺知之中。此遍滿虛空之覺受不離境界,有境界則有能知之心,能所分別具足。欲保持此境界,須用心護持,則是有為有作。住此境界是有所得,出定時離此境界是有所失。此心能知此境界,能護持此境界,則不離覺知,此非真心阿賴耶識,乃是妄心。《大集經》云:「一切諸法無覺無觀,無覺觀者是名心性。」《維摩詰經》云:「法離見聞覺知。」又云「不觀是菩提。」坐至遍滿虛空時依舊不離覺觀,不是真心,真心遠離能所分別及覺觀。若坐中進入定境,看見自己在打坐,又看見自己在體會定境,又有一個能覺知能看的我,便以此能知能看的心作為真心,此是誤認識神。若執著此境界,住此境界貪著不捨,而希求感應或殊勝境界,必招鬼神入侵,久之即成精神分裂症患者,不可救治。《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卷十:「大德迦葉,言菩提者名為無為,菩提者離一切數,菩提者非色法,菩提者不可見。」若是能知能看之心,即不離數、不離色、不離見,云何可說此心是菩提心?故知能觀之心是妄心。又云:「過一切相,無依、離一切依。無物、離一切物。無相、離一切相。」能知能看之心,不離心相。此心相依色身五蘊而有,是有所依,非解脫心,非涅槃心,云何可說此心是菩提心?又云:「不可見,不可和合知,不可別異知,非闇非明,無形無相無可觀,非言語離言語,不可觸,不可知,不可聞,……」有被看被觀被知的心,即是可見,即是五蘊和合而知。有能看被看之心,即是別異知。當知本心「不可觸、不可知」,可知者即非本心。能看之心非不可知,凡夫眾生便能以證自證分而知此能看之心,云何可說此心是菩提心?故知能看能聽能知之心乃是妄心,不論祂是在定中或定外。若能坐至一心不亂,妄想不起,清楚分明,常寂常照,此是修禪定,不是禪悟,不離覺觀故。常寂常照之靈知心乃是妄心,禪悟所覓得之本心、離見聞覺知,無覺無觀。禪非覺觀境界,禪之開悟乃無所得;一念不生常寂常照之靈知心則有定相可得,不離欲界定。本心則離一切相,離於定亂。故《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故《深密解脫經》云:「復次曇無竭,我說第一義者是過一切諸相境界,覺觀是名諸相境界。……依此義相,汝今應知,過諸世間覺觀境界是第一義相。……曇無竭,如是覺觀之人不能知、不能覺、不能量、不能信離諸覺觀第一義相。」《大寶積經》卷39佛云:「我證菩提無相無境。何等名為無相無境?舍利子,不得眼識名為無相;不觀於色名為無境。乃至不得意識名為無相,不觀於法名為無境。」有一念不生常寂常照的靈知心在,即不離意識心相,非是無相;有一念不生寂而常照之境界在,即是幽閑法塵,不離境界,有定相定境故,此非菩提心。菩提心無見聞覺知,不落於幽閑法塵境界之中。「復次舍利子,我證菩提無入無出。何等名為入出二法?舍利子,所言入者名執諸法,所言出者名不執諸法。如來明見無入無出平等法性。」靈知心在打坐時出現一念不生常寂常照之境界,即是入此境界,名為執著此法。下座忙亂時捨離此境界,即是出此境界,名為捨離此法。有入有出,有執有捨,即非菩提心,即非平等法性。菩提真心則是永遠無入無出、無執無捨,永遠一念不生、寂而常照,故云「理一心」。祂不是見聞覺知中之靈知心,不是一念不生時常寂常照之靈知心。「復次舍利子,我證菩提無為無性。何故名曰無為無性?舍利子,是菩提性非眼識所識,乃至非意識所識。言無為者無生無滅,亦無有住,三相永離,故名無為。」一念不生常寂常照之心,不離意識靈知境界,是有為法,有生滅入出相故,睡著、昏沉、昏迷、入無心定、死亡時即失此境界故,此境界是意識靈知心所能識故。真心境界非有境界,菩提真心於一切境界中隨緣應物、任運自在,而又不落於見聞覺知境界,此菩提心性非眼識乃至於意識之所能知,真悟者稍稍知之,大悟者少分知之,大悟後由諸了義經隨佛修學或隨真善知識修學,進而實際練習,乃至能安住真心之中,發起阿賴耶三昧,而漸漸具足了知,佛地方能究竟了知。菩提心無為無住、無生無滅。意識靈知心所證一念不生常寂常照境界是有為有住、有入有出、有生有滅、有執有捨,是有境界法、有所得法、有所失法,此非證悟,不離覺知及境界故。《圓覺經》佛云:「善男子!有照有覺俱名障礙,是故菩薩常覺不住,照與照者同時寂滅。」寂而常照之中則是有照有覺、有照與照者。久悟之人所住真心境界不在見聞覺知之中,亦不落於不知之無記或無心定中。斷一念無明故,常時精進練習故,所悟真實故,能住真心之中,遠離知與不知二邊,照與照者同時寂滅,不須觀照而寂然安住。此須悟後長久體會練習方能安住,非新悟者及錯悟者之所能知。若以一念不生常寂常照之靈知心為真心者,必須以意識心觀照,方能安住而不起妄想;而此安住不起妄想之心乃是意識妄心,不離覺照故,照與照者同時存在而非同時寂滅故。故知不起妄想的常寂常照靈知心乃是妄心,意識境界而已。《楞伽經》一切佛語心品之二,佛云:「意識者,境界分段計著生。」若平時辦公做生意、喝水洗手、言語忙亂,必須分別觀照動作,即非一念不生寂而常照,此是境界分段計著,是意識境界。若醒時一念不生常寂常照,睡著及做夢時非一念不生常寂常照,即是境界分段,故一念不生常寂常照之境界消失而不能保持,亦是境界分段計著,是意識心。若生時一念不生常寂常照,昏沉昏迷及死亡時,意根不能於色身中運作故,一念不生常寂常照之心消失而不能保持,亦是境界分段計著,是意識心。若以一念不生之寂照靈知心為真心者,此人不離「我見、我所見」,則具足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非是證悟之人。禪宗六祖云:「惠能無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恁麼長。」一切人在打妄想時、在忙亂時、以及瞋怒爭吵時,乃是打坐時一念不生的常寂常照的靈知心、離開寂照境界而與人爭吵,在靈知心與人爭吵時,菩提心依舊是不理會六入,依舊是一念不生常寂常照而又隨緣應物,與靈知心配合無間。以一念不生常寂常照之靈知心為真心者,應謹記六祖上列偈語,常常思惟整理。故知一念不生常寂常照之靈知心,乃是意識心,猶未是末那心,何況是阿賴耶真心?阿賴耶菩提心是醒夢一如、定亂一如、生死一如、瞋靜一如,從過去無量生到現在,從現在到未來無量生,都是永遠一念不生常寂常照,不會六入而又能在見聞覺知中隨緣應物、理事無礙。一念不生常寂常照之靈知心,不是永遠在此境界,是醒時有、睡時無;定中有、出定無;靜時有、爭吵時無;生時有、死後無;清醒有、昏迷無,即非是常,非真心阿賴耶識,即是「境界分段計著生」之意識靈知心,學人務必明鑒。以一念不生常寂常照之靈知心為真心者,乃因不能證得無知無覺不會六入的如來藏阿賴耶識,而落入常見,此即佛說:「愚夫不覺識藏故,起常見。」凡以一念不生常寂常照之心為真心者,務必以此自我檢查,以免錯悟而誹謗正法,成就七十大劫地獄重罪,捨報方知懺悔,已來不及挽救了,慎之!慎之!《解節經》佛云:「如是實相過覺觀境界,我覺了已為他解說,安立正教,開示顯現令義淺易。何以故?我說真實但是聖人自所證見。若是凡夫覺觀境界,自他可證。法上,以是義故,應知實相過於一切覺觀境界。」即使修得四空定,依舊不離世間微細覺觀境界,何況一念不生常寂常照之靈知心不離欲界定之粗糙覺觀境界?學禪之人往往追求境界,對無所得畢竟空之真正禪法,其實心不愛樂。只因假名善知識誤導,認為一悟便得大神通,求玄求妙而心嚮往之,便將禪定之修法作為禪法。殊不知禪是智慧,開悟只是一念相應,明白實相而已,不因開悟而有神通,開悟反而歸無所得。慧力信力不足者,樂修定法追求覺觀境界者,若因善知識初悟時濫慈悲,未教他深入參究體驗,便近乎明說的幫他明白實相,反而使他不能承當,因為真正明心者沒有境界可得,歸於無所得。此人信力慧力不足,樂求定境,「不能信離諸覺觀第一義相」,於善知識幫他明心之後,若遇修定之法,因定法中有境界可得,便會認為此修定之法有境界可得方是正法,誤認為進入定境中之能覺能觀能知之靈知心為真心,不能信受承當遠離覺知分別之真心,便棄原先善知識幫助而悟之真心如敝屣,暗中誹謗助他開悟之善知識所悟不真;認為自己所悟方真,棄整座金山不顧,而向地上拾取三五錢黃銅以為至寶。此是以定為禪,即是佛說「樂修定相應行菩薩」,是定性聲聞種性,此種人不肯信受佛說諸經,卻反而迷信某師著作九十六種,名氣極大,又在香港遺有肉身舍利,便崇拜修學其所開示向心中黑暗深坑直看之有境界有覺觀法。此種人我曾遇之,無法救治,雖有九牛亦拉不回,只能任其追求境界而否定阿賴耶真心,只能任其誤以證入有覺觀有所得之妄心為真如。此種人追求有覺觀之定境妄心,增長受想及色愛有愛住地煩惱,永不能解脫,應改依阿賴耶識真心無所得境界修學禪定,方能解脫。《佛說莊嚴菩提心經》云:「若於一切法無所得,是名得菩提。為始行眾生故說有菩提。如阿羅漢取證,於法無所得,以世俗言辭故說有菩提,然菩提實不可得。若於一切法無所得,是名得菩提。然於是中亦無有心,亦無造心者,亦無有菩提。」向心中黑暗深坑直觀所生境界,是有覺觀有所得,是有心。自覺有菩提可得,即非菩提,落於意識心中而以為是真心,反而誹謗真悟之人無覺觀無所得為非悟,而引導與其有緣之有情修學定法,以修學有境界可得可證之禪定境界為禪慧,而謗無所得、離覺觀之正法,捨報時難免地獄果報,甚可憐憫。真如菩提雖可親證體驗,然此真如無任何境界及覺知可證,不可知、不可思議,不可取證,真如離見聞覺知及一切分別故無得無證。《金剛三昧經》心王菩薩言:「如無生行性相空寂,無見無聞無得無失無言無說無知無相無取無捨,云何取證?若取證者即為諍論。」又云:「菩提性中無得無失無覺無知無分別相,無分別中即清淨性。」若向心中黑暗深坑直看,必有境界,必落於見聞覺知之中,必有所得所證。心王無覺無知無分別,無境界可證,才是清淨心、菩提心。《華嚴經十迴向品》云:「譬如真如離境界相而為境界。」「譬如真如無能測量。」「譬如真如性非出現。」「譬如真如非世所得。」「譬如真如體性無住。」向心中黑暗深坑深觀所現境界皆屬定境,《瑜伽》說為「六識身相應地」,不離意識境界。證真如阿賴耶本心者無境界可得,是「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有覺觀有境界可得之心即非本心,乃是意識心,此等人捨真求妄,乃愚痴人也!本心境界非意識測量所能知,惟除究竟佛。一般悟者有多分知與少分知之差別,故非凡夫所能測量。向心中黑暗深坑直看進去者必有境界,其中一切境界皆可以意識測量而知。境界即是所知,知其境界之心即是能知,即非本心,是意識心。本心不是有時出現,有時消失,祂是永遠的存在,不論靜中動中睡眠昏迷入定,祂一向都在,不是向心中深觀時才出現。若觀時出現,不觀時即不出現,此非本心,乃是意識定心,所以觀時出現,心散亂時則不出現。本心在散亂中與定中皆同樣明顯的存在,從未消失,故云「性非出現。」向心中深觀之法乃禪定修法,與外道修定之法無別,即使修到非想非非想定,依舊是世間行。本心在凡夫地時雖然隨業流轉生死,但本心從來不在定亂等世間行中起諸覺受,從來不住定亂之中,一向分明顯現於三界六道之中,而其體性從來無住。向心中深觀之心及定中能觀之心皆是有所住心,非無住心。此是禪定之修法,不離見聞覺知,意識作用而已,不是般若禪之修法。眾生一向落於兩邊,聞說本心離見聞覺知,便以為坐至無覺無觀時即是證悟;此是落於無記之中,昏昧度時,養身而已。復有人坐中入未到地定而無覺無觀---出定後即自以為證得空性之本心,此亦是錯會。若有人修得無覺無觀三昧,乃至得入非想非非想處定者,依舊是妄心,不是本心,本心體性無出入故。若入定時離見聞覺知是本心,出定時此本心不見了,卻成斷滅。本心不是時生時滅,而是不論有無見聞覺知,祂都顯然分明的存在。在定中,祂離見聞覺知,在動亂之見聞覺知中,祂亦一樣地離見聞覺知,不在見聞覺知中。向心中黑暗深坑直看之法是修禪定之法,有所得故,不離境界故。修般若禪的人,應鍛鍊思惟觀功夫,不用語言文字而思惟觀照,於一切境緣上尋覓無境界、無所得的本心,乃是般若禪、祖師禪。若於靜中向心中黑暗深坑直看,十之八九落入境界,為幻境所轉。若不為幻境所轉者,便錯認一念不生常寂常照之靈知心即是本心。或以為進入無覺無知之中即是本心,出定後便想像本心遍滿虛空充塞宇宙。一旦鹵莽承當為悟,而又不肯信受善知識指戳其錯誤,自以為是,便生大我慢,以聖者自居。大妄語故,誹謗真善知識正法故,便成就無擇地獄重罪,佛子慎之!慎之!
般若禪與禪定之修法不同,應有揀擇:近代常有人學已故月溪法師所教之法參禪,教人向心中黑暗深坑直看,認為看到最後突然嘩的一聲,就會打破無明,就會看見佛性。殊不知打破無明看見佛性須用參禪的方法。禪是般若智慧,不是修定,不應使用此種修定的方法向心中直看,因為能看的心與所看的境都不離意識境界。以此修定之法修行,不論修得如何深入,都不離意識境界,即使能修得四禪八定,依舊不離意識境界。欲會末那識猶不可得,何況覓得本心阿賴耶識?若不鍛鍊看話頭功夫,以此方法向心中直看下去者,看到驢年亦看不見佛性,便會學月溪法師以為悟後的知覺就是佛性,便會跟著他一樣說道:「悟後見聞覺知變為佛性。佛性非肉眼所能見,故云見無所見。」卻成誹謗正法、誹謗《大般涅槃經》、誹謗世尊。明心是見無所見,見性則須眼見為憑,《大般涅槃經》中世尊已再三明示。以此修定之法欲求明心見性,無異緣木求魚,曹洞宗默照禪之所以迅速沒落者,其故在此。若悟後修學禪定三昧,此則是一法,能益行人。若以此法求悟,極其危險,為此乃修定之法,其中境界甚多,幻覺與魔境亦極多。學人若未先悟,而用此法修行求悟,十之八九落入定境,極易產生幻覺或魔境。若執著幻覺魔境,而無善知識救助者,往往失心發狂,一生頹廢,學人慎之。若悟後以此方法修定,則無過失。蓋真悟之人歸無所得,不貪境界,於定境現前時,能知取捨。「心尚不緣色香味觸,魔事云何得能發生?」末悟之人切莫以此法求悟,必落定境故,定境中甚多幻覺與魔境故。欲知其詳,可閱《楞嚴經》所載五十陰魔,謹慎提防。若坐中向心中直看,看到後來,靈知心不停擴散,直至感覺此心遍滿虛空充塞宇宙,便以此為悟者,此是幻覺,非是禪悟,非是證空。吾早年學禪時,不待人教,自己便會此法,便認為已證空性。後來讀了義經,方知此境界是定境,非開悟。因為禪---真心,雖不離境界,卻不在境界中。真開悟者歸無所得,因地真如既非有為有作,亦非絕對無為無作。祂遠離能所分別,不在覺知之中。此遍滿虛空之覺受不離境界,有境界則有能知之心,能所分別具足。欲保持此境界,須用心護持,則是有為有作。住此境界是有所得,出定時離此境界是有所失。此心能知此境界,能護持此境界,則不離覺知,此非真心阿賴耶識,乃是妄心。《大集經》云:「一切諸法無覺無觀,無覺觀者是名心性。」《維摩詰經》云:「法離見聞覺知。」又云「不觀是菩提。」坐至遍滿虛空時依舊不離覺觀,不是真心,真心遠離能所分別及覺觀。若坐中進入定境,看見自己在打坐,又看見自己在體會定境,又有一個能覺知能看的我,便以此能知能看的心作為真心,此是誤認識神。若執著此境界,住此境界貪著不捨,而希求感應或殊勝境界,必招鬼神入侵,久之即成精神分裂症患者,不可救治。《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卷十:「大德迦葉,言菩提者名為無為,菩提者離一切數,菩提者非色法,菩提者不可見。」若是能知能看之心,即不離數、不離色、不離見,云何可說此心是菩提心?故知能觀之心是妄心。又云:「過一切相,無依、離一切依。無物、離一切物。無相、離一切相。」能知能看之心,不離心相。此心相依色身五蘊而有,是有所依,非解脫心,非涅槃心,云何可說此心是菩提心?又云:「不可見,不可和合知,不可別異知,非闇非明,無形無相無可觀,非言語離言語,不可觸,不可知,不可聞,……」有被看被觀被知的心,即是可見,即是五蘊和合而知。有能看被看之心,即是別異知。當知本心「不可觸、不可知」,可知者即非本心。能看之心非不可知,凡夫眾生便能以證自證分而知此能看之心,云何可說此心是菩提心?故知能看能聽能知之心乃是妄心,不論祂是在定中或定外。若能坐至一心不亂,妄想不起,清楚分明,常寂常照,此是修禪定,不是禪悟,不離覺觀故。常寂常照之靈知心乃是妄心,禪悟所覓得之本心、離見聞覺知,無覺無觀。禪非覺觀境界,禪之開悟乃無所得;一念不生常寂常照之靈知心則有定相可得,不離欲界定。本心則離一切相,離於定亂。故《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故《深密解脫經》云:「復次曇無竭,我說第一義者是過一切諸相境界,覺觀是名諸相境界。……依此義相,汝今應知,過諸世間覺觀境界是第一義相。……曇無竭,如是覺觀之人不能知、不能覺、不能量、不能信離諸覺觀第一義相。」《大寶積經》卷39佛云:「我證菩提無相無境。何等名為無相無境?舍利子,不得眼識名為無相;不觀於色名為無境。乃至不得意識名為無相,不觀於法名為無境。」有一念不生常寂常照的靈知心在,即不離意識心相,非是無相;有一念不生寂而常照之境界在,即是幽閑法塵,不離境界,有定相定境故,此非菩提心。菩提心無見聞覺知,不落於幽閑法塵境界之中。「復次舍利子,我證菩提無入無出。何等名為入出二法?舍利子,所言入者名執諸法,所言出者名不執諸法。如來明見無入無出平等法性。」靈知心在打坐時出現一念不生常寂常照之境界,即是入此境界,名為執著此法。下座忙亂時捨離此境界,即是出此境界,名為捨離此法。有入有出,有執有捨,即非菩提心,即非平等法性。菩提真心則是永遠無入無出、無執無捨,永遠一念不生、寂而常照,故云「理一心」。祂不是見聞覺知中之靈知心,不是一念不生時常寂常照之靈知心。「復次舍利子,我證菩提無為無性。何故名曰無為無性?舍利子,是菩提性非眼識所識,乃至非意識所識。言無為者無生無滅,亦無有住,三相永離,故名無為。」一念不生常寂常照之心,不離意識靈知境界,是有為法,有生滅入出相故,睡著、昏沉、昏迷、入無心定、死亡時即失此境界故,此境界是意識靈知心所能識故。真心境界非有境界,菩提真心於一切境界中隨緣應物、任運自在,而又不落於見聞覺知境界,此菩提心性非眼識乃至於意識之所能知,真悟者稍稍知之,大悟者少分知之,大悟後由諸了義經隨佛修學或隨真善知識修學,進而實際練習,乃至能安住真心之中,發起阿賴耶三昧,而漸漸具足了知,佛地方能究竟了知。菩提心無為無住、無生無滅。意識靈知心所證一念不生常寂常照境界是有為有住、有入有出、有生有滅、有執有捨,是有境界法、有所得法、有所失法,此非證悟,不離覺知及境界故。《圓覺經》佛云:「善男子!有照有覺俱名障礙,是故菩薩常覺不住,照與照者同時寂滅。」寂而常照之中則是有照有覺、有照與照者。久悟之人所住真心境界不在見聞覺知之中,亦不落於不知之無記或無心定中。斷一念無明故,常時精進練習故,所悟真實故,能住真心之中,遠離知與不知二邊,照與照者同時寂滅,不須觀照而寂然安住。此須悟後長久體會練習方能安住,非新悟者及錯悟者之所能知。若以一念不生常寂常照之靈知心為真心者,必須以意識心觀照,方能安住而不起妄想;而此安住不起妄想之心乃是意識妄心,不離覺照故,照與照者同時存在而非同時寂滅故。故知不起妄想的常寂常照靈知心乃是妄心,意識境界而已。《楞伽經》一切佛語心品之二,佛云:「意識者,境界分段計著生。」若平時辦公做生意、喝水洗手、言語忙亂,必須分別觀照動作,即非一念不生寂而常照,此是境界分段計著,是意識境界。若醒時一念不生常寂常照,睡著及做夢時非一念不生常寂常照,即是境界分段,故一念不生常寂常照之境界消失而不能保持,亦是境界分段計著,是意識心。若生時一念不生常寂常照,昏沉昏迷及死亡時,意根不能於色身中運作故,一念不生常寂常照之心消失而不能保持,亦是境界分段計著,是意識心。若以一念不生之寂照靈知心為真心者,此人不離「我見、我所見」,則具足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非是證悟之人。禪宗六祖云:「惠能無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恁麼長。」一切人在打妄想時、在忙亂時、以及瞋怒爭吵時,乃是打坐時一念不生的常寂常照的靈知心、離開寂照境界而與人爭吵,在靈知心與人爭吵時,菩提心依舊是不理會六入,依舊是一念不生常寂常照而又隨緣應物,與靈知心配合無間。以一念不生常寂常照之靈知心為真心者,應謹記六祖上列偈語,常常思惟整理。故知一念不生常寂常照之靈知心,乃是意識心,猶未是末那心,何況是阿賴耶真心?阿賴耶菩提心是醒夢一如、定亂一如、生死一如、瞋靜一如,從過去無量生到現在,從現在到未來無量生,都是永遠一念不生常寂常照,不會六入而又能在見聞覺知中隨緣應物、理事無礙。一念不生常寂常照之靈知心,不是永遠在此境界,是醒時有、睡時無;定中有、出定無;靜時有、爭吵時無;生時有、死後無;清醒有、昏迷無,即非是常,非真心阿賴耶識,即是「境界分段計著生」之意識靈知心,學人務必明鑒。以一念不生常寂常照之靈知心為真心者,乃因不能證得無知無覺不會六入的如來藏阿賴耶識,而落入常見,此即佛說:「愚夫不覺識藏故,起常見。」凡以一念不生常寂常照之心為真心者,務必以此自我檢查,以免錯悟而誹謗正法,成就七十大劫地獄重罪,捨報方知懺悔,已來不及挽救了,慎之!慎之!《解節經》佛云:「如是實相過覺觀境界,我覺了已為他解說,安立正教,開示顯現令義淺易。何以故?我說真實但是聖人自所證見。若是凡夫覺觀境界,自他可證。法上,以是義故,應知實相過於一切覺觀境界。」即使修得四空定,依舊不離世間微細覺觀境界,何況一念不生常寂常照之靈知心不離欲界定之粗糙覺觀境界?學禪之人往往追求境界,對無所得畢竟空之真正禪法,其實心不愛樂。只因假名善知識誤導,認為一悟便得大神通,求玄求妙而心嚮往之,便將禪定之修法作為禪法。殊不知禪是智慧,開悟只是一念相應,明白實相而已,不因開悟而有神通,開悟反而歸無所得。慧力信力不足者,樂修定法追求覺觀境界者,若因善知識初悟時濫慈悲,未教他深入參究體驗,便近乎明說的幫他明白實相,反而使他不能承當,因為真正明心者沒有境界可得,歸於無所得。此人信力慧力不足,樂求定境,「不能信離諸覺觀第一義相」,於善知識幫他明心之後,若遇修定之法,因定法中有境界可得,便會認為此修定之法有境界可得方是正法,誤認為進入定境中之能覺能觀能知之靈知心為真心,不能信受承當遠離覺知分別之真心,便棄原先善知識幫助而悟之真心如敝屣,暗中誹謗助他開悟之善知識所悟不真;認為自己所悟方真,棄整座金山不顧,而向地上拾取三五錢黃銅以為至寶。此是以定為禪,即是佛說「樂修定相應行菩薩」,是定性聲聞種性,此種人不肯信受佛說諸經,卻反而迷信某師著作九十六種,名氣極大,又在香港遺有肉身舍利,便崇拜修學其所開示向心中黑暗深坑直看之有境界有覺觀法。此種人我曾遇之,無法救治,雖有九牛亦拉不回,只能任其追求境界而否定阿賴耶真心,只能任其誤以證入有覺觀有所得之妄心為真如。此種人追求有覺觀之定境妄心,增長受想及色愛有愛住地煩惱,永不能解脫,應改依阿賴耶識真心無所得境界修學禪定,方能解脫。《佛說莊嚴菩提心經》云:「若於一切法無所得,是名得菩提。為始行眾生故說有菩提。如阿羅漢取證,於法無所得,以世俗言辭故說有菩提,然菩提實不可得。若於一切法無所得,是名得菩提。然於是中亦無有心,亦無造心者,亦無有菩提。」向心中黑暗深坑直觀所生境界,是有覺觀有所得,是有心。自覺有菩提可得,即非菩提,落於意識心中而以為是真心,反而誹謗真悟之人無覺觀無所得為非悟,而引導與其有緣之有情修學定法,以修學有境界可得可證之禪定境界為禪慧,而謗無所得、離覺觀之正法,捨報時難免地獄果報,甚可憐憫。真如菩提雖可親證體驗,然此真如無任何境界及覺知可證,不可知、不可思議,不可取證,真如離見聞覺知及一切分別故無得無證。《金剛三昧經》心王菩薩言:「如無生行性相空寂,無見無聞無得無失無言無說無知無相無取無捨,云何取證?若取證者即為諍論。」又云:「菩提性中無得無失無覺無知無分別相,無分別中即清淨性。」若向心中黑暗深坑直看,必有境界,必落於見聞覺知之中,必有所得所證。心王無覺無知無分別,無境界可證,才是清淨心、菩提心。《華嚴經十迴向品》云:「譬如真如離境界相而為境界。」「譬如真如無能測量。」「譬如真如性非出現。」「譬如真如非世所得。」「譬如真如體性無住。」向心中黑暗深坑深觀所現境界皆屬定境,《瑜伽》說為「六識身相應地」,不離意識境界。證真如阿賴耶本心者無境界可得,是「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有覺觀有境界可得之心即非本心,乃是意識心,此等人捨真求妄,乃愚痴人也!本心境界非意識測量所能知,惟除究竟佛。一般悟者有多分知與少分知之差別,故非凡夫所能測量。向心中黑暗深坑直看進去者必有境界,其中一切境界皆可以意識測量而知。境界即是所知,知其境界之心即是能知,即非本心,是意識心。本心不是有時出現,有時消失,祂是永遠的存在,不論靜中動中睡眠昏迷入定,祂一向都在,不是向心中深觀時才出現。若觀時出現,不觀時即不出現,此非本心,乃是意識定心,所以觀時出現,心散亂時則不出現。本心在散亂中與定中皆同樣明顯的存在,從未消失,故云「性非出現。」向心中深觀之法乃禪定修法,與外道修定之法無別,即使修到非想非非想定,依舊是世間行。本心在凡夫地時雖然隨業流轉生死,但本心從來不在定亂等世間行中起諸覺受,從來不住定亂之中,一向分明顯現於三界六道之中,而其體性從來無住。向心中深觀之心及定中能觀之心皆是有所住心,非無住心。此是禪定之修法,不離見聞覺知,意識作用而已,不是般若禪之修法。眾生一向落於兩邊,聞說本心離見聞覺知,便以為坐至無覺無觀時即是證悟;此是落於無記之中,昏昧度時,養身而已。復有人坐中入未到地定而無覺無觀---出定後即自以為證得空性之本心,此亦是錯會。若有人修得無覺無觀三昧,乃至得入非想非非想處定者,依舊是妄心,不是本心,本心體性無出入故。若入定時離見聞覺知是本心,出定時此本心不見了,卻成斷滅。本心不是時生時滅,而是不論有無見聞覺知,祂都顯然分明的存在。在定中,祂離見聞覺知,在動亂之見聞覺知中,祂亦一樣地離見聞覺知,不在見聞覺知中。向心中黑暗深坑直看之法是修禪定之法,有所得故,不離境界故。修般若禪的人,應鍛鍊思惟觀功夫,不用語言文字而思惟觀照,於一切境緣上尋覓無境界、無所得的本心,乃是般若禪、祖師禪。若於靜中向心中黑暗深坑直看,十之八九落入境界,為幻境所轉。若不為幻境所轉者,便錯認一念不生常寂常照之靈知心即是本心。或以為進入無覺無知之中即是本心,出定後便想像本心遍滿虛空充塞宇宙。一旦鹵莽承當為悟,而又不肯信受善知識指戳其錯誤,自以為是,便生大我慢,以聖者自居。大妄語故,誹謗真善知識正法故,便成就無擇地獄重罪,佛子慎之!慎之!
离线
发帖
23
开心币
0
好评度
161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2-06-10
西西,忘写了,作者是台湾的萧平实。
发帖
1914
开心币
0
好评度
3908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2-06-10
谁能翻译成简化字,再贴上来?谢谢了~~~
世间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开心就好~~~~~~呵呵!
离线tongling
发帖
547
开心币
0
好评度
2896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02-06-10
翻译------还是机器来的快。嘻嘻~
般若禅与禅定之修法不同,应有拣择:
般若禅与禅定之修法不同,应有拣择:近代常有人学已故月溪法师所教之法参禅,教人向心中黑暗深坑直看,认为看到最后突然哗的一声,就会打破无明,就会看见佛性。殊不知打破无明看见佛性须用参禅的方法。禅是般若智能,不是修定,不应使用此种修定的方法向心中直看,因为能看的心与所看的境都不离意识境界。以此修定之法修行,不论修得如何深入,都不离意识境界,即使能修得四禅八定,依旧不离意识境界。欲会末那识犹不可得,何况觅得本心阿赖耶识?若不锻炼看话头功夫,以此方法向心中直看下去者,看到驴年亦看不见佛性,便会学月溪法师以为悟后的知觉就是佛性,便会跟着他一样说道:「悟后见闻觉知变为佛性。佛性非肉眼所能见,故云见无所见。」却成诽谤正法、诽谤《大般涅盘经》、诽谤世尊。明心是见无所见,见性则须眼见为凭,《大般涅盘经》中世尊已再三明示。以此修定之法欲求明心见性,无异缘木求鱼,曹洞宗默照禅之所以迅速没落者,其故在此。若悟后修学禅定三昧,此则是一法,能益行人。若以此法求悟,极其危险,为此乃修定之法,其中境界甚多,幻觉与魔境亦极多。学人若未先悟,而用此法修行求悟,十之八九落入定境,极易产生幻觉或魔境。若执着幻觉魔境,而无善知识救助者,往往失心发狂,一生颓废,学人慎之。若悟后以此方法修定,则无过失。盖真悟之人归无所得,不贪境界,于定境现前时,能知取舍。「心尚不缘色香味触,魔事云何得能发生?」末悟之人切莫以此法求悟,必落定境故,定境中甚多幻觉与魔境故。欲知其详,可阅《楞严经》所载五十阴魔,谨慎提防。若坐中向心中直看,看到后来,灵知心不停扩散,直至感觉此心遍满虚空充塞宇宙,便以此为悟者,此是幻觉,非是禅悟,非是证空。吾早年学禅时,不待人教,自己便会此法,便认为已证空性。后来读了义经,方知此境界是定境,非开悟。因为禅---真心,虽不离境界,却不在境界中。真开悟者归无所得,因地真如既非有为有作,亦非绝对无为无作。祂远离能所分别,不在觉知之中。此遍满虚空之觉受不离境界,有境界则有能知之心,能所分别具足。欲保持此境界,须用心护持,则是有为有作。住此境界是有所得,出定时离此境界是有所失。此心能知此境界,能护持此境界,则不离觉知,此非真心阿赖耶识,乃是妄心。《大集经》云:「一切诸法无觉无观,无觉观者是名心性。」《维摩诘经》云:「法离见闻觉知。」又云「不观是菩提。」坐至遍满虚空时依旧不离觉观,不是真心,真心远离能所分别及觉观。若坐中进入定境,看见自己在打坐,又看见自己在体会定境,又有一个能觉知能看的我,便以此能知能看的心作为真心,此是误认识神。若执着此境界,住此境界贪着不舍,而希求感应或殊胜境界,必招鬼神入侵,久之即成精神分裂症患者,不可救治。《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卷十:「大德迦叶,言菩提者名为无为,菩提者离一切数,菩提者非色法,菩提者不可见。」若是能知能看之心,即不离数、不离色、不离见,云何可说此心是菩提心?故知能观之心是妄心。又云:「过一切相,无依、离一切依。无物、离一切物。无相、离一切相。」能知能看之心,不离心相。此心相依色身五蕴而有,是有所依,非解脱心,非涅盘心,云何可说此心是菩提心?又云:「不可见,不可和合知,不可别异知,非闇非明,无形无相无可观,非言语离言语,不可触,不可知,不可闻,……」有被看被观被知的心,即是可见,即是五蕴和合而知。有能看被看之心,即是别异知。当知本心「不可触、不可知」,可知者即非本心。能看之心非不可知,凡夫众生便能以证自证分而知此能看之心,云何可说此心是菩提心?故知能看能听能知之心乃是妄心,不论祂是在定中或定外。若能坐至一心不乱,妄想不起,清楚分明,常寂常照,此是修禅定,不是禅悟,不离觉观故。常寂常照之灵知心乃是妄心,禅悟所觅得之本心、离见闻觉知,无觉无观。禅非觉观境界,禅之开悟乃无所得;一念不生常寂常照之灵知心则有定相可得,不离欲界定。本心则离一切相,离于定乱。故《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故《深密解脱经》云:「复次昙无竭,我说第一义者是过一切诸相境界,觉观是名诸相境界。……依此义相,汝今应知,过诸世间觉观境界是第一义相。……昙无竭,如是觉观之人不能知、不能觉、不能量、不能信离诸觉观第一义相。」《大宝积经》卷39佛云:「我证菩提无相无境。何等名为无相无境?舍利子,不得眼识名为无相;不观于色名为无境。乃至不得意识名为无相,不观于法名为无境。」有一念不生常寂常照的灵知心在,即不离意识心相,非是无相;有一念不生寂而常照之境界在,即是幽闲法尘,不离境界,有定相定境故,此非菩提心。菩提心无见闻觉知,不落于幽闲法尘境界之中。「复次舍利子,我证菩提无入无出。何等名为入出二法?舍利子,所言入者名执诸法,所言出者名不执诸法。如来明见无入无出平等法性。」灵知心在打坐时出现一念不生常寂常照之境界,即是入此境界,名为执着此法。下座忙乱时舍离此境界,即是出此境界,名为舍离此法。有入有出,有执有舍,即非菩提心,即非平等法性。菩提真心则是永远无入无出、无执无舍,永远一念不生、寂而常照,故云「理一心」。祂不是见闻觉知中之灵知心,不是一念不生时常寂常照之灵知心。「复次舍利子,我证菩提无为无性。何故名曰无为无性?舍利子,是菩提性非眼识所识,乃至非意识所识。言无为者无生无灭,亦无有住,三相永离,故名无为。」一念不生常寂常照之心,不离意识灵知境界,是有为法,有生灭入出相故,睡着、昏沉、昏迷、入无心定、死亡时即失此境界故,此境界是意识灵知心所能识故。真心境界非有境界,菩提真心于一切境界中随缘应物、任运自在,而又不落于见闻觉知境界,此菩提心性非眼识乃至于意识之所能知,真悟者稍稍知之,大悟者少分知之,大悟后由诸了义经随佛修学或随真善知识修学,进而实际练习,乃至能安住真心之中,发起阿赖耶三昧,而渐渐具足了知,佛地方能究竟了知。菩提心无为无住、无生无灭。意识灵知心所证一念不生常寂常照境界是有为有住、有入有出、有生有灭、有执有舍,是有境界法、有所得法、有所失法,此非证悟,不离觉知及境界故。《圆觉经》佛云:「善男子!有照有觉俱名障碍,是故菩萨常觉不住,照与照者同时寂灭。」寂而常照之中则是有照有觉、有照与照者。久悟之人所住真心境界不在见闻觉知之中,亦不落于不知之无记或无心定中。断一念无明故,常时精进练习故,所悟真实故,能住真心之中,远离知与不知二边,照与照者同时寂灭,不须观照而寂然安住。此须悟后长久体会练习方能安住,非新悟者及错悟者之所能知。若以一念不生常寂常照之灵知心为真心者,必须以意识心观照,方能安住而不起妄想;而此安住不起妄想之心乃是意识妄心,不离觉照故,照与照者同时存在而非同时寂灭故。故知不起妄想的常寂常照灵知心乃是妄心,意识境界而已。《楞伽经》一切佛语心品之二,佛云:「意识者,境界分段计着生。」若平时办公做生意、喝水洗手、言语忙乱,必须分别观照动作,即非一念不生寂而常照,此是境界分段计着,是意识境界。若醒时一念不生常寂常照,睡着及做梦时非一念不生常寂常照,即是境界分段,故一念不生常寂常照之境界消失而不能保持,亦是境界分段计着,是意识心。若生时一念不生常寂常照,昏沉昏迷及死亡时,意根不能于色身中运作故,一念不生常寂常照之心消失而不能保持,亦是境界分段计着,是意识心。若以一念不生之寂照灵知心为真心者,此人不离「我见、我所见」,则具足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非是证悟之人。禅宗六祖云:「惠能无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恁么长。」一切人在打妄想时、在忙乱时、以及瞋怒争吵时,乃是打坐时一念不生的常寂常照的灵知心、离开寂照境界而与人争吵,在灵知心与人争吵时,菩提心依旧是不理会六入,依旧是一念不生常寂常照而又随缘应物,与灵知心配合无间。以一念不生常寂常照之灵知心为真心者,应谨记六祖上列偈语,常常思惟整理。故知一念不生常寂常照之灵知心,乃是意识心,犹未是末那心,何况是阿赖耶真心?阿赖耶菩提心是醒梦一如、定乱一如、生死一如、瞋静一如,从过去无量生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无量生,都是永远一念不生常寂常照,不会六入而又能在见闻觉知中随缘应物、理事无碍。一念不生常寂常照之灵知心,不是永远在此境界,是醒时有、睡时无;定中有、出定无;静时有、争吵时无;生时有、死后无;清醒有、昏迷无,即非是常,非真心阿赖耶识,即是「境界分段计着生」之意识灵知心,学人务必明鉴。以一念不生常寂常照之灵知心为真心者,乃因不能证得无知无觉不会六入的如来藏阿赖耶识,而落入常见,此即佛说:「愚夫不觉识藏故,起常见。」凡以一念不生常寂常照之心为真心者,务必以此自我检查,以免错悟而诽谤正法,成就七十大劫地狱重罪,舍报方知忏悔,已来不及挽救了,慎之!慎之!《解节经》佛云:「如是实相过觉观境界,我觉了已为他解说,安立正教,开示显现令义浅易。何以故?我说真实但是圣人自所证见。若是凡夫觉观境界,自他可证。法上,以是义故,应知实相过于一切觉观境界。」即使修得四空定,依旧不离世间微细觉观境界,何况一念不生常寂常照之灵知心不离欲界定之粗糙觉观境界?学禅之人往往追求境界,对无所得毕竟空之真正禅法,其实心不爱乐。只因假名善知识误导,认为一悟便得大神通,求玄求妙而心向往之,便将禅定之修法作为禅法。殊不知禅是智慧,开悟只是一念相应,明白实相而已,不因开悟而有神通,开悟反而归无所得。慧力信力不足者,乐修定法追求觉观境界者,若因善知识初悟时滥慈悲,未教他深入参究体验,便近乎明说的帮他明白实相,反而使他不能承当,因为真正明心者没有境界可得,归于无所得。此人信力慧力不足,乐求定境,「不能信离诸觉观第一义相」,于善知识帮他明心之后,若遇修定之法,因定法中有境界可得,便会认为此修定之法有境界可得方是正法,误认为进入定境中之能觉能观能知之灵知心为真心,不能信受承当远离觉知分别之真心,便弃原先善知识帮助而悟之真心如敝屣,暗中诽谤助他开悟之善知识所悟不真;认为自己所悟方真,弃整座金山不顾,而向地上拾取三五钱黄铜以为至宝。此是以定为禅,即是佛说「乐修定相应行菩萨」,是定性声闻种性,此种人不肯信受佛说诸经,却反而迷信某师著作九十六种,名气极大,又在香港遗有肉身舍利,便崇拜修学其所开示向心中黑暗深坑直看之有境界有觉观法。此种人我曾遇之,无法救治,虽有九牛亦拉不回,只能任其追求境界而否定阿赖耶真心,只能任其误以证入有觉观有所得之妄心为真如。此种人追求有觉观之定境妄心,增长受想及色爱有爱住地烦恼,永不能解脱,应改依阿赖耶识真心无所得境界修学禅定,方能解脱。《佛说庄严菩提心经》云:「若于一切法无所得,是名得菩提。为始行众生故说有菩提。如阿罗汉取证,于法无所得,以世俗言辞故说有菩提,然菩提实不可得。若于一切法无所得,是名得菩提。然于是中亦无有心,亦无造心者,亦无有菩提。」向心中黑暗深坑直观所生境界,是有觉观有所得,是有心。自觉有菩提可得,即非菩提,落于意识心中而以为是真心,反而诽谤真悟之人无觉观无所得为非悟,而引导与其有缘之有情修学定法,以修学有境界可得可证之禅定境界为禅慧,而谤无所得、离觉观之正法,舍报时难免地狱果报,甚可怜悯。真如菩提虽可亲证体验,然此真如无任何境界及觉知可证,不可知、不可思议,不可取证,真如离见闻觉知及一切分别故无得无证。《金刚三昧经》心王菩萨言:「如无生行性相空寂,无见无闻无得无失无言无说无知无相无取无舍,云何取证?若取证者即为诤论。」又云:「菩提性中无得无失无觉无知无分别相,无分别中即清净性。」若向心中黑暗深坑直看,必有境界,必落于见闻觉知之中,必有所得所证。心王无觉无知无分别,无境界可证,才是清净心、菩提心。《华严经十回向品》云:「譬如真如离境界相而为境界。」「譬如真如无能测量。」「譬如真如性非出现。」「譬如真如非世所得。」「譬如真如体性无住。」向心中黑暗深坑深观所现境界皆属定境,《瑜伽》说为「六识身相应地」,不离意识境界。证真如阿赖耶本心者无境界可得,是「本来自性清净涅盘」,有觉观有境界可得之心即非本心,乃是意识心,此等人舍真求妄,乃愚痴人也!本心境界非意识测量所能知,惟除究竟佛。一般悟者有多分知与少分知之差别,故非凡夫所能测量。向心中黑暗深坑直看进去者必有境界,其中一切境界皆可以意识测量而知。境界即是所知,知其境界之心即是能知,即非本心,是意识心。本心不是有时出现,有时消失,祂是永远的存在,不论静中动中睡眠昏迷入定,祂一向都在,不是向心中深观时才出现。若观时出现,不观时即不出现,此非本心,乃是意识定心,所以观时出现,心散乱时则不出现。本心在散乱中与定中皆同样明显的存在,从未消失,故云「性非出现。」向心中深观之法乃禅定修法,与外道修定之法无别,即使修到非想非非想定,依旧是世间行。本心在凡夫地时虽然随业流转生死,但本心从来不在定乱等世间行中起诸觉受,从来不住定乱之中,一向分明显现于三界六道之中,而其体性从来无住。向心中深观之心及定中能观之心皆是有所住心,非无住心。此是禅定之修法,不离见闻觉知,意识作用而已,不是般若禅之修法。众生一向落于两边,闻说本心离见闻觉知,便以为坐至无觉无观时即是证悟;此是落于无记之中,昏昧度时,养身而已。复有人坐中入未到地定而无觉无观---出定后即自以为证得空性之本心,此亦是错会。若有人修得无觉无观三昧,乃至得入非想非非想处定者,依旧是妄心,不是本心,本心体性无出入故。若入定时离见闻觉知是本心,出定时此本心不见了,却成断灭。本心不是时生时灭,而是不论有无见闻觉知,祂都显然分明的存在。在定中,祂离见闻觉知,在动乱之见闻觉知中,祂亦一样地离见闻觉知,不在见闻觉知中。向心中黑暗深坑直看之法是修禅定之法,有所得故,不离境界故。修般若禅的人,应锻炼思惟观功夫,不用语言文字而思惟观照,于一切境缘上寻觅无境界、无所得的本心,乃是般若禅、祖师禅。若于静中向心中黑暗深坑直看,十之八九落入境界,为幻境所转。若不为幻境所转者,便错认一念不生常寂常照之灵知心即是本心。或以为进入无觉无知之中即是本心,出定后便想象本心遍满虚空充塞宇宙。一旦卤莽承当为悟,而又不肯信受善知识指戳其错误,自以为是,便生大我慢,以圣者自居。大妄语故,诽谤真善知识正法故,便成就无择地狱重罪,佛子慎之!慎之!
般若禅与禅定之修法不同,应有拣择:近代常有人学已故月溪法师所教之法参禅,教人向心中黑暗深坑直看,认为看到最后突然哗的一声,就会打破无明,就会看见佛性。殊不知打破无明看见佛性须用参禅的方法。禅是般若智能,不是修定,不应使用此种修定的方法向心中直看,因为能看的心与所看的境都不离意识境界。以此修定之法修行,不论修得如何深入,都不离意识境界,即使能修得四禅八定,依旧不离意识境界。欲会末那识犹不可得,何况觅得本心阿赖耶识?若不锻炼看话头功夫,以此方法向心中直看下去者,看到驴年亦看不见佛性,便会学月溪法师以为悟后的知觉就是佛性,便会跟着他一样说道:「悟后见闻觉知变为佛性。佛性非肉眼所能见,故云见无所见。」却成诽谤正法、诽谤《大般涅盘经》、诽谤世尊。明心是见无所见,见性则须眼见为凭,《大般涅盘经》中世尊已再三明示。以此修定之法欲求明心见性,无异缘木求鱼,曹洞宗默照禅之所以迅速没落者,其故在此。若悟后修学禅定三昧,此则是一法,能益行人。若以此法求悟,极其危险,为此乃修定之法,其中境界甚多,幻觉与魔境亦极多。学人若未先悟,而用此法修行求悟,十之八九落入定境,极易产生幻觉或魔境。若执着幻觉魔境,而无善知识救助者,往往失心发狂,一生颓废,学人慎之。若悟后以此方法修定,则无过失。盖真悟之人归无所得,不贪境界,于定境现前时,能知取舍。「心尚不缘色香味触,魔事云何得能发生?」末悟之人切莫以此法求悟,必落定境故,定境中甚多幻觉与魔境故。欲知其详,可阅《楞严经》所载五十阴魔,谨慎提防。若坐中向心中直看,看到后来,灵知心不停扩散,直至感觉此心遍满虚空充塞宇宙,便以此为悟者,此是幻觉,非是禅悟,非是证空。吾早年学禅时,不待人教,自己便会此法,便认为已证空性。后来读了义经,方知此境界是定境,非开悟。因为禅---真心,虽不离境界,却不在境界中。真开悟者归无所得,因地真如既非有为有作,亦非绝对无为无作。祂远离能所分别,不在觉知之中。此遍满虚空之觉受不离境界,有境界则有能知之心,能所分别具足。欲保持此境界,须用心护持,则是有为有作。住此境界是有所得,出定时离此境界是有所失。此心能知此境界,能护持此境界,则不离觉知,此非真心阿赖耶识,乃是妄心。《大集经》云:「一切诸法无觉无观,无觉观者是名心性。」《维摩诘经》云:「法离见闻觉知。」又云「不观是菩提。」坐至遍满虚空时依旧不离觉观,不是真心,真心远离能所分别及觉观。若坐中进入定境,看见自己在打坐,又看见自己在体会定境,又有一个能觉知能看的我,便以此能知能看的心作为真心,此是误认识神。若执着此境界,住此境界贪着不舍,而希求感应或殊胜境界,必招鬼神入侵,久之即成精神分裂症患者,不可救治。《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卷十:「大德迦叶,言菩提者名为无为,菩提者离一切数,菩提者非色法,菩提者不可见。」若是能知能看之心,即不离数、不离色、不离见,云何可说此心是菩提心?故知能观之心是妄心。又云:「过一切相,无依、离一切依。无物、离一切物。无相、离一切相。」能知能看之心,不离心相。此心相依色身五蕴而有,是有所依,非解脱心,非涅盘心,云何可说此心是菩提心?又云:「不可见,不可和合知,不可别异知,非闇非明,无形无相无可观,非言语离言语,不可触,不可知,不可闻,……」有被看被观被知的心,即是可见,即是五蕴和合而知。有能看被看之心,即是别异知。当知本心「不可触、不可知」,可知者即非本心。能看之心非不可知,凡夫众生便能以证自证分而知此能看之心,云何可说此心是菩提心?故知能看能听能知之心乃是妄心,不论祂是在定中或定外。若能坐至一心不乱,妄想不起,清楚分明,常寂常照,此是修禅定,不是禅悟,不离觉观故。常寂常照之灵知心乃是妄心,禅悟所觅得之本心、离见闻觉知,无觉无观。禅非觉观境界,禅之开悟乃无所得;一念不生常寂常照之灵知心则有定相可得,不离欲界定。本心则离一切相,离于定乱。故《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故《深密解脱经》云:「复次昙无竭,我说第一义者是过一切诸相境界,觉观是名诸相境界。……依此义相,汝今应知,过诸世间觉观境界是第一义相。……昙无竭,如是觉观之人不能知、不能觉、不能量、不能信离诸觉观第一义相。」《大宝积经》卷39佛云:「我证菩提无相无境。何等名为无相无境?舍利子,不得眼识名为无相;不观于色名为无境。乃至不得意识名为无相,不观于法名为无境。」有一念不生常寂常照的灵知心在,即不离意识心相,非是无相;有一念不生寂而常照之境界在,即是幽闲法尘,不离境界,有定相定境故,此非菩提心。菩提心无见闻觉知,不落于幽闲法尘境界之中。「复次舍利子,我证菩提无入无出。何等名为入出二法?舍利子,所言入者名执诸法,所言出者名不执诸法。如来明见无入无出平等法性。」灵知心在打坐时出现一念不生常寂常照之境界,即是入此境界,名为执着此法。下座忙乱时舍离此境界,即是出此境界,名为舍离此法。有入有出,有执有舍,即非菩提心,即非平等法性。菩提真心则是永远无入无出、无执无舍,永远一念不生、寂而常照,故云「理一心」。祂不是见闻觉知中之灵知心,不是一念不生时常寂常照之灵知心。「复次舍利子,我证菩提无为无性。何故名曰无为无性?舍利子,是菩提性非眼识所识,乃至非意识所识。言无为者无生无灭,亦无有住,三相永离,故名无为。」一念不生常寂常照之心,不离意识灵知境界,是有为法,有生灭入出相故,睡着、昏沉、昏迷、入无心定、死亡时即失此境界故,此境界是意识灵知心所能识故。真心境界非有境界,菩提真心于一切境界中随缘应物、任运自在,而又不落于见闻觉知境界,此菩提心性非眼识乃至于意识之所能知,真悟者稍稍知之,大悟者少分知之,大悟后由诸了义经随佛修学或随真善知识修学,进而实际练习,乃至能安住真心之中,发起阿赖耶三昧,而渐渐具足了知,佛地方能究竟了知。菩提心无为无住、无生无灭。意识灵知心所证一念不生常寂常照境界是有为有住、有入有出、有生有灭、有执有舍,是有境界法、有所得法、有所失法,此非证悟,不离觉知及境界故。《圆觉经》佛云:「善男子!有照有觉俱名障碍,是故菩萨常觉不住,照与照者同时寂灭。」寂而常照之中则是有照有觉、有照与照者。久悟之人所住真心境界不在见闻觉知之中,亦不落于不知之无记或无心定中。断一念无明故,常时精进练习故,所悟真实故,能住真心之中,远离知与不知二边,照与照者同时寂灭,不须观照而寂然安住。此须悟后长久体会练习方能安住,非新悟者及错悟者之所能知。若以一念不生常寂常照之灵知心为真心者,必须以意识心观照,方能安住而不起妄想;而此安住不起妄想之心乃是意识妄心,不离觉照故,照与照者同时存在而非同时寂灭故。故知不起妄想的常寂常照灵知心乃是妄心,意识境界而已。《楞伽经》一切佛语心品之二,佛云:「意识者,境界分段计着生。」若平时办公做生意、喝水洗手、言语忙乱,必须分别观照动作,即非一念不生寂而常照,此是境界分段计着,是意识境界。若醒时一念不生常寂常照,睡着及做梦时非一念不生常寂常照,即是境界分段,故一念不生常寂常照之境界消失而不能保持,亦是境界分段计着,是意识心。若生时一念不生常寂常照,昏沉昏迷及死亡时,意根不能于色身中运作故,一念不生常寂常照之心消失而不能保持,亦是境界分段计着,是意识心。若以一念不生之寂照灵知心为真心者,此人不离「我见、我所见」,则具足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非是证悟之人。禅宗六祖云:「惠能无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恁么长。」一切人在打妄想时、在忙乱时、以及瞋怒争吵时,乃是打坐时一念不生的常寂常照的灵知心、离开寂照境界而与人争吵,在灵知心与人争吵时,菩提心依旧是不理会六入,依旧是一念不生常寂常照而又随缘应物,与灵知心配合无间。以一念不生常寂常照之灵知心为真心者,应谨记六祖上列偈语,常常思惟整理。故知一念不生常寂常照之灵知心,乃是意识心,犹未是末那心,何况是阿赖耶真心?阿赖耶菩提心是醒梦一如、定乱一如、生死一如、瞋静一如,从过去无量生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无量生,都是永远一念不生常寂常照,不会六入而又能在见闻觉知中随缘应物、理事无碍。一念不生常寂常照之灵知心,不是永远在此境界,是醒时有、睡时无;定中有、出定无;静时有、争吵时无;生时有、死后无;清醒有、昏迷无,即非是常,非真心阿赖耶识,即是「境界分段计着生」之意识灵知心,学人务必明鉴。以一念不生常寂常照之灵知心为真心者,乃因不能证得无知无觉不会六入的如来藏阿赖耶识,而落入常见,此即佛说:「愚夫不觉识藏故,起常见。」凡以一念不生常寂常照之心为真心者,务必以此自我检查,以免错悟而诽谤正法,成就七十大劫地狱重罪,舍报方知忏悔,已来不及挽救了,慎之!慎之!《解节经》佛云:「如是实相过觉观境界,我觉了已为他解说,安立正教,开示显现令义浅易。何以故?我说真实但是圣人自所证见。若是凡夫觉观境界,自他可证。法上,以是义故,应知实相过于一切觉观境界。」即使修得四空定,依旧不离世间微细觉观境界,何况一念不生常寂常照之灵知心不离欲界定之粗糙觉观境界?学禅之人往往追求境界,对无所得毕竟空之真正禅法,其实心不爱乐。只因假名善知识误导,认为一悟便得大神通,求玄求妙而心向往之,便将禅定之修法作为禅法。殊不知禅是智慧,开悟只是一念相应,明白实相而已,不因开悟而有神通,开悟反而归无所得。慧力信力不足者,乐修定法追求觉观境界者,若因善知识初悟时滥慈悲,未教他深入参究体验,便近乎明说的帮他明白实相,反而使他不能承当,因为真正明心者没有境界可得,归于无所得。此人信力慧力不足,乐求定境,「不能信离诸觉观第一义相」,于善知识帮他明心之后,若遇修定之法,因定法中有境界可得,便会认为此修定之法有境界可得方是正法,误认为进入定境中之能觉能观能知之灵知心为真心,不能信受承当远离觉知分别之真心,便弃原先善知识帮助而悟之真心如敝屣,暗中诽谤助他开悟之善知识所悟不真;认为自己所悟方真,弃整座金山不顾,而向地上拾取三五钱黄铜以为至宝。此是以定为禅,即是佛说「乐修定相应行菩萨」,是定性声闻种性,此种人不肯信受佛说诸经,却反而迷信某师著作九十六种,名气极大,又在香港遗有肉身舍利,便崇拜修学其所开示向心中黑暗深坑直看之有境界有觉观法。此种人我曾遇之,无法救治,虽有九牛亦拉不回,只能任其追求境界而否定阿赖耶真心,只能任其误以证入有觉观有所得之妄心为真如。此种人追求有觉观之定境妄心,增长受想及色爱有爱住地烦恼,永不能解脱,应改依阿赖耶识真心无所得境界修学禅定,方能解脱。《佛说庄严菩提心经》云:「若于一切法无所得,是名得菩提。为始行众生故说有菩提。如阿罗汉取证,于法无所得,以世俗言辞故说有菩提,然菩提实不可得。若于一切法无所得,是名得菩提。然于是中亦无有心,亦无造心者,亦无有菩提。」向心中黑暗深坑直观所生境界,是有觉观有所得,是有心。自觉有菩提可得,即非菩提,落于意识心中而以为是真心,反而诽谤真悟之人无觉观无所得为非悟,而引导与其有缘之有情修学定法,以修学有境界可得可证之禅定境界为禅慧,而谤无所得、离觉观之正法,舍报时难免地狱果报,甚可怜悯。真如菩提虽可亲证体验,然此真如无任何境界及觉知可证,不可知、不可思议,不可取证,真如离见闻觉知及一切分别故无得无证。《金刚三昧经》心王菩萨言:「如无生行性相空寂,无见无闻无得无失无言无说无知无相无取无舍,云何取证?若取证者即为诤论。」又云:「菩提性中无得无失无觉无知无分别相,无分别中即清净性。」若向心中黑暗深坑直看,必有境界,必落于见闻觉知之中,必有所得所证。心王无觉无知无分别,无境界可证,才是清净心、菩提心。《华严经十回向品》云:「譬如真如离境界相而为境界。」「譬如真如无能测量。」「譬如真如性非出现。」「譬如真如非世所得。」「譬如真如体性无住。」向心中黑暗深坑深观所现境界皆属定境,《瑜伽》说为「六识身相应地」,不离意识境界。证真如阿赖耶本心者无境界可得,是「本来自性清净涅盘」,有觉观有境界可得之心即非本心,乃是意识心,此等人舍真求妄,乃愚痴人也!本心境界非意识测量所能知,惟除究竟佛。一般悟者有多分知与少分知之差别,故非凡夫所能测量。向心中黑暗深坑直看进去者必有境界,其中一切境界皆可以意识测量而知。境界即是所知,知其境界之心即是能知,即非本心,是意识心。本心不是有时出现,有时消失,祂是永远的存在,不论静中动中睡眠昏迷入定,祂一向都在,不是向心中深观时才出现。若观时出现,不观时即不出现,此非本心,乃是意识定心,所以观时出现,心散乱时则不出现。本心在散乱中与定中皆同样明显的存在,从未消失,故云「性非出现。」向心中深观之法乃禅定修法,与外道修定之法无别,即使修到非想非非想定,依旧是世间行。本心在凡夫地时虽然随业流转生死,但本心从来不在定乱等世间行中起诸觉受,从来不住定乱之中,一向分明显现于三界六道之中,而其体性从来无住。向心中深观之心及定中能观之心皆是有所住心,非无住心。此是禅定之修法,不离见闻觉知,意识作用而已,不是般若禅之修法。众生一向落于两边,闻说本心离见闻觉知,便以为坐至无觉无观时即是证悟;此是落于无记之中,昏昧度时,养身而已。复有人坐中入未到地定而无觉无观---出定后即自以为证得空性之本心,此亦是错会。若有人修得无觉无观三昧,乃至得入非想非非想处定者,依旧是妄心,不是本心,本心体性无出入故。若入定时离见闻觉知是本心,出定时此本心不见了,却成断灭。本心不是时生时灭,而是不论有无见闻觉知,祂都显然分明的存在。在定中,祂离见闻觉知,在动乱之见闻觉知中,祂亦一样地离见闻觉知,不在见闻觉知中。向心中黑暗深坑直看之法是修禅定之法,有所得故,不离境界故。修般若禅的人,应锻炼思惟观功夫,不用语言文字而思惟观照,于一切境缘上寻觅无境界、无所得的本心,乃是般若禅、祖师禅。若于静中向心中黑暗深坑直看,十之八九落入境界,为幻境所转。若不为幻境所转者,便错认一念不生常寂常照之灵知心即是本心。或以为进入无觉无知之中即是本心,出定后便想象本心遍满虚空充塞宇宙。一旦卤莽承当为悟,而又不肯信受善知识指戳其错误,自以为是,便生大我慢,以圣者自居。大妄语故,诽谤真善知识正法故,便成就无择地狱重罪,佛子慎之!慎之!
和谐 欢畅 自然 端庄
发帖
1914
开心币
0
好评度
3908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2-06-10
再次的感谢~~~!这么快就完成了!给有缘网友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世间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开心就好~~~~~~呵呵!
离线tongling
发帖
547
开心币
0
好评度
2896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2-06-10
再谢都不好意思啦~,下午想了一下,懒了。真抱歉。
和谐 欢畅 自然 端庄
离线蒙刚
发帖
476
开心币
0
好评度
2146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2-07-18
萧有一些见地,可惜太偏激,而且自己没有真实开悟,所见又不博,所以难免犯错,可惜
愿众生免我的罪,象我免众生的罪一样! 诸恶之中杀生最重,诸善之中放生第一——《大智度论》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