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902阅读
  • 0回复

第二讲 自在无碍永无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
 
发帖
85
开心币
0
好评度
316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2-06-11
第二讲 自在无碍永无拘


自在本乎其心,心法本乎无住;无住心体,灵知不昧,性相寂然,包含德用,
该摄内外,能深能广。

——唐朝·澄观大师?


在一个多月前我应邀在国立政治大学为大专辅导老师做了一次演讲,讲题就是
佛学在心理辅导上的应用。演讲之后随即进行讨论,对于佛学如何应用到现代生活
,广泛地交换意见。大家对禅学如何应用在辅导学上有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接着有
几个学校邀我演讲。今天能有机会来贵校演讲,就是基于这个因缘,在此特别要感
谢赵世和教授的安排。?

首先我要跟各位说明,佛学就学术层面来看,它既是一门高深的哲学,又是一
门心理学,也是一门伦理学。它包含了对人生究竟的直观,宇宙第一义谛的证悟,
人性及伦理的探讨,与心理健康和生活智慧的阐扬。现代人的生活正陷于紧张、焦
虑和空虚的困境,在精神生活上亟待提升,佛学正是精神生活复苏的甘霖。特别是
当它与现代心理学结合之后,更能成为提升精神生活的艺术与智慧。?

各位都是研究医学的,将来从事悬壶济世的工作,一方面需要慈悲温和的心肠
,需要懂得培养生活的情趣和精神力量。使自己成为金刚大医王,做一位佛经上所
谓的药王菩萨,普度众生。另一方面,医疗的工作不只是诊断开处方所能完全解决
,而是需要精神力量;你要深通这种力量,才能把医疗发挥到最高的效果。所以我
今天给各位讲讲佛学上“自在”的智慧,它既是禅学的,也是心理学的。?

人的生活就是自己对环境的交互作用。心理学所强调的是:人是环境的因变数
,也就是说,人是否生活得快乐丰足,决定于环境所提供的条件。不过,最近在人
文心理学和完形心理学上已有了不同的看法,他们相信,许多情绪和认知上的问题
,是来自主观的感受。比如说,张三和李四两个人同样在夜里走过一条乡下的小径
,张三看到一个黑影,定睛加以观察,发现它只是一棵迎风摇摆的小松树,不过样
子颇像人影而已。但是李四随后经过那个地方,却认为那个树影是一个鬼影,心里
紧张害怕,拔腿就跑。显然两个人的感受不同,反应也截然不同。?

心理学曾作过许多实验,一组使用安慰剂的人和一组不使用安慰剂的人,在精
神上的反应截然不同。心理学家把失眠患者分为两组,一组施以松弛身心的训练,
另一组除了做相同的训练外,还给他们一颗药丸,并告诉他们它有助于睡眠。事实
上那颗药丸与睡眠无关,只是用来安慰病人而已。结果证实服用安慰剂的一组,在
睡眠上有很大的改进。可见心理意识对个人行为影响有多大。?

禅对生活的看法非常重视意识的转变。禅家的格言是“万法唯心造”,一切的
心理现象都是主观的意识所造成的。不过禅者所重视的是醒觉与自在,而不是上述
例子所说的依赖与安慰。?

禅家认为,一个人的生活是我与境之间交互作用。如果我“作得了主”,那么
我就能够“转境”,能够有效地处理事事物物。待人接物也就贴切得当,自己也就
能够清楚的思考,那就是醒觉。由于醒觉的人不会被欲望、色相、成见所蒙蔽,所
以他能看到真实的一面。他能了解自己,也能了解别人,能洞察一切事物。所以他
是主动的,是如如自在的。?

反之,如果自己作不了主,就变成环境的因变数。环境怎么变,自己就跟着怎
么变,随波逐流,成为环境的奴隶。当然这种“被境转”的人是谈不上醒觉,谈不
上坚固信心,谈不上金刚智慧的。所以这种人就会变得不自在,很容易受环境左右
。?

自在的人有一颗安稳的心,有一双清明的眼睛,有一对顺风博闻的耳朵,更有
一个宽容的肚量。所以自在的人比较安和,不起对立与抗争,总是在包容与超越中
,找到了一个生活与事态的重心。?

有一位先生向我倾诉苦恼。他说,他是个有家室的人,有一次他在一个逢场作
乐的场合,认识了一位小姐,深谈之下,对她的遭遇非常同情,油然生怜恤与协助
之心。尔后往来频繁,日久生情,竟导致家庭纠纷。他真是“剪不断,理还乱”,
真是悔不当初。一个不自在的人,无论发的心是善是恶,自己都会把握不住,那时
善与恶同归于恶。所以禅家要告诉你:必须无善无恶,只留一个真如自在的觉性。?

自在的人永远懂得“空”的人性绝活。他放下非分之念,放下色相的干扰,
放下成见的左右,放下道德规范的约束,让自己自由;看色相不为色相所迷,察理
路不被成见所蔽,行乎道德不受制而拘泥,所以叫“来去自由”,“和光接物”,
这才产生大用。荷泽神会说:??

“无念为宗, 无作为本,真空为体,妙有为用。”?

懂得真空的人才是真自在,真自在的人才可能真正有能力、有大智慧、有创造
力,去实现人生、去建功立业、去布施服务。各位!你说对不对?


               莫随波逐流

我们待人处事,总是在失去主动,不能自拔,或无能为力时,才感到自己发生
了困扰。那时自己是无能的、不能自我控制的,是不安的、执著的、不能接受事实
的。陷于物欲跟急于功利,同属于被境转,内心同样不安。愤怒伤人与惧怕退却,
两者都是受心境所牵,都是心病的根源。?

现在我举几个简单的线索,你自己作个测验,你就可以了解自己是否自在:?
你做错了事,朋友给你当面指正,你接纳了,但却自责了好多天。?

朋友一句无心的批评,你记恨很久不忘。?

你买了一件东西,回到家里才发现有瑕疵,你失望得影响睡眠。?

你要去见一个有地位的人或某方面特别有成就的人,你会很在意又很不自在。?

你很喜欢别人夸赞你,有许多决定,都是为了博得赞美而做的。?

你做任何事总是想获得大家的喝采。?

各位!如果你有了这些观念,你就会在生活中加上一个莫须有的负担。它使你
的生活脚步变得沉重,甚至使你失去正确判断,那就是不自在所带来的烦恼。唐朝
法融禅师说:??

“一心有滞,诸法不通。”??

所有因不自在所造成的拥塞,足以危害一个人的身心健康,甚至引起思想上的
偏差,人际上的冲突,而导致生活的危机。??

唐朝侍郎白居易,有一天去拜访一位叫鸟窠道林禅师的高僧。他发现这位禅师
所住的地方古松茂密,盘屈如盖,和尚就住在上头,鸟鹊筑巢其上,自然驯狎。白
居易觉得和尚住在树上实在太危险了,于是说:“禅师住处很危险。”

禅师说:“太守住的地方比我更危险。”?

白居易说:“弟子位镇江山,有什么危险呢?”?

禅师说:“自己不停地起心动念,处处被境转动,就好像薪火相交,把自己弄
得焦躁不自在,哪有不危险的呢?”?

各位!自在就是真正的醒觉,真正的自由,真正从许多虚幻中解脱出来,去过现
实的人生,喜悦的生活。

                优游真实

自在的第二个因素就是“见自本心”,能用自己的真心去生活。这就心理学来
看,就是一个人的肯定性(assertiveness)。所谓肯定性是指一个人能了解自己,
接纳自己,表达自己的意见,发挥自己判断力的一种行为品质。?

一个人肯说真心话,不拖泥带水,不自欺欺人,是一件好事。比如说,自己体
力不行,硬撑着充好汉,那就是不真实、不自在。有一位登山的朋友告诉我,通常
青年人登山,发生意外的都是不自量力的人。他为了表示自己有登山的经验,往往
一意孤行,造成意外。他告诉我说,有一次一位青年为了表示对一位受伤女生的照
顾,把她的行李一起背着,队友们建议分摊给伙伴们背负,他硬是不肯。才走上山
头,这位男生因为体力透支,加上气候变化竟然晕厥过去。?

人能确切地知道自己的优点是一件庆幸的事,但能接纳自己的极限,却是幸福
自在的关键。一个人要说出跟别人相同的意见并不难,要提出合理的异议却很不容
易。要同意别人的要求也不困难,要婉拒别人的要求才真正困难。困难的关键就在
于“碍于情面”,所以“失去真心”。因此禅学上强调觉性的重要。法融禅师说:??

“一切有为,本无造作;知心不心,无病无药。”?

一切的行为举止,要奠基于真实和真心,否则就会出错,就会迷失。当我们的
心智思想,像喷泉一般直接涌现出来,放旷而行时,心理就没有积郁,没有虚伪,
自然没有烦恼和心玻?

有一次法眼文益禅师的弟子问他,道真的在自己心中吗?法眼告诉他说:“有
什么时候你披露了自己,而不与道相合呢?”?

人生本来就是要照自己的因缘去实现。你是你,绝对不会是别人的你。如果你
想讨得别人的欢心,自己的宝藏(与生具来的潜能)就会尽失。所以一个自在的人,
必然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条件去发挥,去实现,去布施
,去成就无上的精神生活。?

现代人普遍不甘寂寞,一味想要否定自己,追寻时髦。穿衣服要赶流行,吃东
西要赶流行,思想要赶流行,读书选志愿也要赶流行。似乎每一个人都争着改变自
己,变成别人。这是很令人担忧的事。?

禅宗有一则故事非常发人深剩唐朝大珠慧海和尚,有一天特地从老远的地方
赶来参拜马祖大师。当时的禅林没有一个人不向往参见马祖的,大珠当然也不例外
。大珠拜见马祖时,师徒的对话是这样的:?

马祖问:“你从何处来?”?

大珠答道:“越州大云寺来。”

马祖问:“来这里有什么事?”

大珠说:“我是来求佛法的。”?

马祖说:“我这里一物也没有,求什么佛法?你放弃自家宝藏不顾,离家乱跑
做什么?”?

大珠惊讶地问:“哪里是慧海的宝藏?”?

马祖说:“现在问我的那个就是宝藏。它一切具足,更无欠缺,本来自在,何
假外求。”?

大珠慧海因为马祖这一指点就悟道了,他悟到的是什么呢?就是真我,从从容
容的真我,自由自在的真我。能依真我去生活的人就能实现他的资赋和潜能,过成
功喜悦的生活,所以禅家说:“乐道怡然,优然真实。”?

                保持平直

直心就是平常心,就是“睹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遇到任何事情能平心静
气,不慌不乱,表示一个人能自制,能把持原则。一个能自制的人,才是真正属于
自己,获得自由,不被外在环境所动,得大自在。?

你能以平直的态度去待人处事吗?你将来是一个医生,有一个人急急忙忙,呼
天抢地的把病人送到你的诊所,你会不会受他干扰,而乱了阵脚呢?当你操起刀来
为病人进行手术时,正因为他是自己的亲人,自己会不会有不同的心情而影响到手
术的品质呢?平常心对你们学医的当然重要,要亲疏不二,不要受缘所迁;要急缓
不二,视若平常,这些道理各位都是清楚的。?

各位一定有过这种经验:有时为了特别要保管某些东西,不以平常保管的方式
处理,把它放在某个隐密地方,反而忘了它放在哪里。急用时翻箱倒柜都找不到,
那是因为不平常的缘故呀!?

运动员参加比赛,如果不训练平直心,比赛情况稍有起落,就会严重影响心情
,影响士气。平常心就像一个大水库,它能调节水源,蕴藏发电,可是湖面总是平
静如常。因此,平直之心是孕育智慧的最好途径,是精神生活的调剂法门。有一次
百丈怀海的弟子问道:“什么是大乘顿悟法要?”?

百丈怀海说:“对五欲八风不动,不被见闻觉知所缚,不被诸境所惑,自然具
足神通妙用。”

我们偶尔听到朋友对某人有些批评,等到我们真正跟他相处的时候,则往往因
为先入为主而对他心存偏见。我相信,人与人之间的误会和对立,大部分源自缺乏
平直心。?

一个平直的人总是心平气和的,因此他能冷静的思考。他总是对别人说,慢点
!让我把事情弄清楚。有一位朋友,他一向非常冷静平直,我从他那儿学到很多待
人处事的法则。有一次我把一件重要的证件遗失了,我忧心如焚,急得像热锅里的
蚂蚁,想去办理遗失补发,他却笑嘻嘻地告诉我:“老兄!要遗失一个证件可不是
那么容易,别急着去办理补发,放自在一点,它可能还会飞回来哪1过了两天,那
份证件果然由一位好心人邮寄回来。?

教育子女,更需要平常心。你们都要做人父母的,千万记得,对待孩子的最好
方法就是平常心、平直心,万不可爱之太深,责之过切,揠苗助长。?

对待朋友更是如此,古人说:“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饴。”在平常
自在中建立起来的友谊才是知交。至于夫妻之情,天伦之乐,若能以自在平常之心
处之,自然琴瑟和鸣,得享天伦之乐了。
?

莫须在意

生活的艺术就是不要太在意,有时就是有点不修边幅,也不以为意才好。生活
的本质是自然而不是刻板;是自在惬意,而不是苛刻造作。对待别人,得过且过,
不宜太挑剔,这样自然宽心无忧。?

我们有许多的不安与烦恼都是因为太在意惹来的。有一位朋友订做了一套新衣
,其中有一点点瑕疵,竟然为那一点点瑕疵去跟服装店老板吵得面红耳赤。太在意
的人,每天总会惹出许多是非。特别是对自己的苛责,就像强烈的酸液在腐蚀你的
心灵。?

胡适之先生说,作学问要在无疑处生疑,待人要在有疑处不疑,这种有疑处不
疑的功夫就是不在意。人能学会不在意,就可以放旷而行,少忧绝恼,心理自然清
闲,神情自然自在,福分无比。?

不要太计较得失,你自然达观起来;不去理会别人对自己的批评,只求问心无
愧。直心去生活,无入而不自得。所以六祖慧能说:“直心就是道潮。?

一个人愈是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愈是举棋不定,坐立不安,无所适从。那
是戕害自己心理健康的原因,是糟蹋幸福快乐的关键。?

在禅学公案中,有这么一则非常有趣的故事:有一天一位在家弟子去拜访赵州
禅师,由于没有带礼物,心里觉得很在意,于是对赵州说:“老师!我什么都没有
带来。”?

赵州是一个非常机警的老师,总是抓住任何机会,为学生解惑。他说:“那么
你就放下吧!

这个学生没有听懂老师的启发,却更在意起来,便说:“老师!我什么礼物都
没有带,你怎么叫我放下来呢?”?

赵州听了又说:“那么你就提着吧!

各位!这位学生显然还是没有懂得老师的旨意,所以不能释怀,仍然带着那非
常在意的心情生活。我想,那一定是愚迷痛苦的。?

人不免有一点小错,就心理健康的法则来看,要懂得原谅自己。只要改正就行
,用不着太在意,太在意就失去宽阔的心胸,无法超然物外,直证真空妙有的法性。?

我再讲一则故事给各位听听。有一次善慧大士(即傅大士)讲《金刚经》,梁
武帝突然驾临。大众皆惊动站起,这时只有善慧端坐,从容不动。皇帝的近臣告诉
他说:“圣驾在此,何不起坐?”?

大士说:“法地若动,一切不安。”?

对的,一个人的心若惊动了,真正的道场也动了,当然一切行为举止都显得不
安了。本省有一句话说:“吃饭皇帝大,睡觉皇帝大。”一个人的行住坐卧都要从
从容容,千万不要因什么事太在意而乱了方寸。?

又有一次善慧大士身穿衲服,头戴道士的顶冠,脚穿庶民的鞋子。梁武帝看了
就问他:“你是和尚吗?”?

善慧以手指他所戴的帽子,于是梁武帝就说:“那么你是道士罗!” 善慧又
以手指指脚上穿的庶人鞋子,梁武帝又说:“那么你是凡俗之人罗!”

各位!善慧所表示的是非僧、非道、非俗,他打破了僵化的形式,随遇而安。
更重要的是把儒、释、道三家予以融合。诚如善慧自己所说:“道冠儒履佛袈裘,
会得三家成一家。”他融合三家,超越三家,这是何等的洒脱啊!?

不要在意就是佛法所谓“无心”。无心就不会有憎的情绪,不会有爱愤自责的
烦恼,更不会有多欲的不安。所以说:“无心是道”。能如此便是任运逍遥。唐朝
志明禅师答复学生问什么是无心时说:

  “见闻觉知无障碍,声香味触常三昧,如鸟空中只么飞,无取无舍无憎爱,若
会应处本无心,始得名为观自在。”?

各位先生!你们将来行医就是要当一个无心道人。没有贫富之分,没有地位之
别,不计亲疏,不计得失。那就是慈航普度的观音,救苦救难的大医王。
?

莞尔之趣?

人生乐趣何其多,触目遇缘无非净光庄严,喜悦柔顺。你走在街上,仔细玩味,
你会发现霓虹灯真的很美。看看每个人都兢兢业业在努力工作,油然心生敬佩。你
看看青年朋友,结队成伴郊外散心,他们涉世未深的朴素欢颜,更是可掬可爱。你
触目所及何处不是喜悦呢??

各位!请多留意,世上不是只有愁眉苦颜,只要你抽出一点时间和心情,一朵
盆栽中的小花,可以把你带入喜悦情趣;一声鸟语,可以令你悟入无尽遐思和喜悦。
偶尔,你应该伫足看看路边的花草,他们在向你微笑;偶尔,你应该停足看看繁华
的橱窗,那儿的陈列多么别致动人。?

快乐就在你的生活之中,放下尘劳,体会莞尔的喜悦,即使一个干瘪的老人,
也能泛耀出最动人的人性之美,又何况稚子们咯咯笑声,声声响彻云霄呢?你用不
着在生活之外寻找欢悦,只要你稍加留心,欢乐确实无穷。禅家说:

“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偶过梅花下,春在枝头已十分。”?

各位!请不要用不满的心情去生活,那会破坏你的生活情趣。你要用感谢的心
情,积极奉献,自然会欢喜满筐。你要学会感谢父母,心存喜悦,你要感念老师,
心存敬意;你要感谢同学朋友,庆幸缘分难得。?

不满的心情会起心病,起先是对别人不满,对局势不满,对社会不满,最后会
对自己也不满,那就是心玻不满不是进步的动力,谦虚才是成长的原因。?

各位先生、各位女士!自在不但使你愉快,使你有好的性灵生活,同时也是潜
能得以发展的契机。好好学习自在的生活态度,自然处处无碍,所作皆成。?

(1986年春演讲于国防医学院?原讲题为“清心与自在”)
一次一粒沙 默默与天语 一沙一世界 默默如天行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