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下的人们,满眼是丰富的物质、林立的高楼,而人们的精神却日渐贫乏。生存的危机和发展的竞争带来了精神高度紧张与信仰严重危机。由于人类生存的需要,无止境地向大自然索取,严重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这反过来又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人类竞争以及和大自然做斗争,为的是创建更文明、更富足的人类社会,然而由此导致物欲横流、工具理性泛滥,价值理性失落等严重的社会现实问题。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是解决这些问题,寻构新的人类家园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中,西文的科学,民主加之坚船利炮,打破了东方古老文明的平静和自诩的强大,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舶来的实用主义、存在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潮,其冲击力更甚于以往!东西文化的冲突,使我们更加真切地领悟到自己的文化传统的价值及其托慰心灵的意义。抛弃传统,割断历史,必将成为丧失本真的自我、荒鞠精神家园的漂泊者。现代人痛苦的实质,在于我们必经追求现代化,而现代化又决非是完美无缺的。用哲学的话来说,现代化是有限的世俗功利价值,而不是人生安身立命的终极理想。克服现代化的缺陷,一是有待于现代化自身的发展,同时离不开对某些传统价值的皈依。现代化的程度越高,传统文化的价值也越大。
道家、道教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家思想是道教的哲学基础,道教的道术实践思想是根据道家的哲学衍生出来的。长期以来,著眼于政治和伦理,人们有意无意地把儒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对释、道二家重视不够。在中国哲学、思想史界也如此。在释道二家中,人们对释,即中国佛教还是颇为重视的,取得的研究成果也比较多。相形之下,对道则重视不够。道包括道家和道教两部分。这其中,人们对道家也很关注,但往往不自觉地把先秦老庄思想作为道家思想的全部,而忽视了黄老道家、稷下道家、魏晋玄学等有内在紧密联系的道家思想的发展阶段。至于道教,应该说是最近几年才进入哲学和思想史研究者的视野的,研究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但人们对道教的知识还只停留在零散的阶段,这对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中的精神支柱作用是有害的。孔令宏博士(后)的《中国道教史话》(河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出版)是最近出现的一部道教思想史的通史著作。该书看似一部通俗读物,但进入正文后就会发现,它实际上是一部体例、文风都很严肃的一部纯学术的著作。《中国道教史话》一书传达给我们的是一个完整的关于道教发展的过程,它用历史追溯和详实的资料阐明了道教的产生与发展,以及在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对道教未来的发展道路也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作者从唯物主义发展的眼光,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原理出发,详尽地论述了道教的渊源,对道与术的结合和各个发展阶段,以及各历史时期的代表人物、各个流派、各种理论以及社会价值都有详细的论述,并提出了精辟的见解和认识。这是一部颇具拓荒意义,富于创新的学术著作。该书的创新主要表现在:
首先,作者认为,道家、道教思想,尤其是道教思想中,最核心的就是道与术两个方面。以道统术,以术得道,是道家、道教思想发展衍变的内在逻辑和根本动力。为此,作者以道、术关系为红线,把先秦道家、黄老道家、稷下道家、魏晋玄学,汉代至清代末年的道教发展史都作了通贯的铺陈,但其重点还是在道教思想史方面。该书把道教思想史概括为汉代至三国时期众术并竞、魏晋南北朝时期援道入术、隋至中唐时期道与术结合、晚唐至北宋时期道与术汇聚、南宋至明代中期道与术圆融、明代中期以后循道化术、未来道教的诠道改术几个阶段。对道教史作这样的分期,确实是作者积数年研究之功,匠心独运的结果。
其次,该书在叙述每一个历史阶段时,先简明扼要地铺陈社会政治背景和道教自身的历史背景,接著详尽地论道,把道教的道的历史发展分为隋之前的本源论、隋至中唐的本体论、中唐至北宋的心性自然论、南宋以后的心性境界论四个阶段,把形而上的道向形而下的术贯通,建立起术与术之间的关联。这样,道教在每一个历史阶段晦涩难解的道的诠释被清楚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杂而多端”的术也变得条理清晰了,道与术之间的关系也被打通了。如此纵贯道教发展史,一种井井有条的流畅感洋溢在读者面前,视道教为粗俗、低劣、迷信的先入之见被代之以对道教思想的独特性、新颖性的震撼。
再次,作者还以道术关系的观点分析了道教衰落的原因。对道教衰落的原因,作者提出了一个新观点。他认为,朱熹哲学与道家道教思想有很多相通相同的地方,南宋之后在社会上占据显赫地位的朱熹哲学对道教义理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这使得道教义理难以在短时间之内超越它,这是南宋以后道教义理思想总体上趋于衰落的重要原因。对此,孔令宏副教授在其《朱熹哲学与道家道教》(河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一书中有更详尽的论述。
最后,作者对道教思想的精髓作了新的概括,他认为:“热爱生命,崇尚科学,追求实证,向往自由,呕歌太平,追求通畅无碍和整体完善,是道教的精髓。”以此为基础,作者对道教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道教未来的复兴,取决于道教界在对道的阐释上能否因应西方哲学和相关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的挑战而进行综合创新,并符合现代条件下中国人的精神需要,还取决于道教界对自己的术的改造……进一步要做的工作就是如何把新的对道的阐释和对术的使用结合起来,使得形而上的道能够落实到形而下的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去,为人的生存活动开出独特的意义和价值。”简而言之,就是“道的创新,术的改弃,诠道改术”这三个方面。应该说,这个观点颇有见地。
当然,作为一部颇具拓荒意义的著作,这部书也有不足之处。金元之时的全真道具有很强的义理思辩色彩,作者虽然对全真道花了不少笔墨,但似乎揭示得还不够。对明代中期以后的道教思想,叙述得也过于简略。不过,这一点,联系到学术界对道教的研究尚不充分的特点,也就不能苛求作者了。
英国中国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博士说过:“中国人性格中有许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来源于道家思想。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会像是一颗某些深根已经烂掉了的大树。”(《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他所说的道家,实际上是包括道教在内。深入研究道家、道教思想,揭示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面的联系,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传统文化,对于我们科学地处理好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关系,是非常重要而紧迫的工作。“文以载道”,《中国道教史话》一书给我们的不仅是道家的发展史,也是中华民族精神源头的一角;它既是对世传一家之教派系统研究,也是为民族信念探索一个支撑的柱石。相信在重塑人类精神家园的过程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能给世界带来曙光。道教思想的精华能和其它思想精华一起,为现代人所汲取,成为慰抚人类心灵的一剂良药。也相信本书这一过程中,能起到普及传统文化,推动现代精神文明大发展的作用。我们希望作者和学术界在道教哲学、思想史研究方面取得更多更大的新成果
本文发表于《道韵》第七辑,(台湾)中华大道出版社2000年8月出版。作者:陈天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