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开放市场是一个选择,甚至可能在某种意义上是一条“双赢”的选择,IMF的帮助可以减缓东南亚国家短期债务的压力,但也提供机会,使发达国家的大企业和财团可以购得廉价的资产。因此,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将是这个“双赢”选择的大赢家。同时,东南亚可能要为“小赢”付出高昂的代价,包括发展自己的跨国企业的理想的破灭。
2.另一个选择:东南亚国家在经济自由化上走一点回头路。即紧缩或放缓产品市场的开放,限制资本市场国际化,并加强外汇管制。这条路的好处是它可以给本国银行和企业一个喘息/恢复的机会。这次金融风暴中,东南亚国家的银行和大型企业,作为轻量级拳手在与“泰森”这样的重量级拳手的较量中,损失惨重,需要一段时间恢复。
但是这个选择的缺点是,短时期内,这可能是一个“双输”的选择。首先,这可能使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会对全球经济产生负面的影响,甚至可能导致全球经济大衰退。以美国为例,美国对外贸易的依赖性虽然比不上东南亚国家,但东南亚国家对美国产品的进口,是美国对外贸易的一个重要部分。同时,美国公司近些年来利润的最重要增长点来自新兴市场。东南亚市场的紧缩和从美国国债市场撤出其资金,可能会给美国金融/经济带来十分负面的影响,并会通过“骨牌”效应(如:其它新兴市场的反应,特别是日本资金从美国撤出),从而引发全球经济大衰退。这种顾虑可能是促成美国改变其对东南亚金融风暴(危机)态度的主要原因。
无论那种选择,这些受到金融风暴严重打击的国家和地区,可能都需要很长的时间,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恢复元气。在此恢复期间,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应更慎重地考虑资本市场和外汇市场的开放程度。对中国的启示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中国有必要重新检讨(考虑)几个重大国策。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形成一套中长期的对付金融风暴的策略。
1.经济全球化(Globalization)/贸易自由化
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实际上是在经济擂台上进行不分轻重量级的拳击比赛。在这样的游戏规则下,象美国这样的超重量级拳手几乎必胜无疑。
换句话说,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就同将全球经济这个舞台变成没有高山和海洋的大平原。这样,亚洲(日本除外)这种以家族企业为主的,经营规模较小的“游击队”将必然很难应付拥有绝对空中优势的“机械化部队”(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跨国公司)。
目前中国的企业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管理水平上都无法和世界级的跨国公司相比。中国所有的大型企业均是国有企业。这些国企受经营环境的影响,加上经营管理水平较低,几乎不可能具有在国门大开的条件下抗衡世界工业巨子的实力。中国的乡镇企业和个体企业则缺乏能与大型跨国公司竞争所需的经营规模。总之,中国的企业现在还不具备在“公平”竞争的条件下抗衡国际工业巨子的条件。这种状况恐怕短时间内难以改变。
中国需要一段时间来扶植/培养自己的大型跨国公司,特别是要给民营企业一些发展/长大的时间。中国在步入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中,必须慎重考虑何时以何种条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2.资本市场的开放和人民币自由兑换
这场金融危机又一次表明,国际游资对金融市场比较开放,外汇管制比较放松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和金融的冲击力和破坏力不可低估。中国政府应在这种新形势下重新更加审慎地考虑资本市场的开放,金融服务业的开放与放松管制以及外汇管制的放松(人民币资本帐目(Capital Account)的自由兑换)等政策。中国的对策(可考虑的近期策略)
这次亚洲金融风暴既给中国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会,中国目前可考虑有选择地收购东南亚国家的大型企业和金融机构(如商业银行)。
这些目标企业应主要是(如韩国的)高科技企业或者是控制重要自然资源的大企业。也可以考虑几个在中国大陆有大量投资的华人家族企业。无论是何类企业,它们都应具有稳定的市场和良好的盈利纪录。
东南亚货币贬值和股市低迷,加上美国和IMF采用各种手段迫使这些国家更大限度的开放资本市场和商业银行业,为中国进入东南亚市场,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收购机会。比如,在现有情况下,一些技术的开发成本可能超过收购拥有这些技术的公司的费用。勘探自然资源可能没有收购/控股/参股那些已经拥有这些资源的公司合算。
现在收购/控股/参股一些大型企业和金融机构,既可以减少中国在出口上的竞争,也为中国企业将来扩展在东南亚国家的贸易和进入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市场竞争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样可以扩大中国对东南亚经济的影响。美国公司如可口可乐、宝洁、通用汽车及花旗银行(Citibank)已经开始了收购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