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072阅读
  • 6回复

丧葬之道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海纳百川
 
发帖
310
开心币
0
好评度
1734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2-08-08
丧葬之道

因舅去世,近日参加葬礼,顺便得以考察一下民风民俗中的丧葬之道,写出以飨读者。
骈邑为齐鲁辖地,受儒家思想影响,婚丧嫁娶都带有一定的儒教特色。
“丧礼为人生之终送死之大事。”本地境内丧葬习俗,自解放后一切习俗从简,自有红白事务委员会主持,替代了“里柜”的功能,但是具体做事的时候称呼一仍其旧。各城镇以上国家单位等公民死亡,只是在殡仪馆开一个追悼会寄托哀思,戴上白色小花三鞠躬后离场而去,与全国尽同。但是农村地区仍旧保持有传统特色,习俗虽大抵相同,但村村并不尽然,所以又有“隔里不同俗”之说。丧葬摆布之大小,以其家庭社会地位和经济情况有所不同。
人到残年,准备后事,修墓打棺,置办送老衣物。寿衣一般是三套领,即单衣、夹衣、棉衣。人到垂危的时候,由子女等人给老人穿上。不过一般很少有人会在穿衣上有所节俭,以免招人非议。
我们这些亲戚是从接到现在称之为讣告的帖子之后才算是正式收到治丧通知了。虽然现在电信非常发达,可以提前得知某人的病故状况,但是只有等到丧家下帖子后,才能上门吊唁。
讣文帖式,有一定的形式,具有浓厚的儒学特色。讣告一般在当日发出,远的第二日上午也必须送到,使亲戚好友来吊唁准备賻礼、挽联和祭品时间。
虽说讣告帖子的帖面现在早已简化,只有“讣告”两个字,原来要写“讣空(去掉‘工’添上‘乏’)同启”,但是帖子折叠方法特殊,采用两折的活折页形式,下边可以向上回折一块,露出竖写的抬头文字,帖子上边重新帖一点红纸,上写着接帖之家的掌门男人的名字。这个很有讲究的,要按照父子辈份,谁活着就写谁,而不能写女人收帖名字,严格体现男尊女卑的父系社会体制。
本人所收到的帖子就是红纸上写的我的名字。
帖子一般格式相同,本人所收到的丧父(母在)帖子格式如下:
讣告
不孝×××罪孽深重,不自殒灭,祸延先考×××(死者名称)府君,因病医治无效,恸于×年×月×日×时,寿终正寝,享年××岁。不孝等亲视含殓尊制成服,泣卜于×年×月×日奉枢安葬于祖茔之侧
忝在
戚友谊哀以讣期并

孤子×××泣血稽颡
齐哀期服孙××泣稽首
帖子一般如此,只是具体内容及其后缀有所修改而已。
过去在亲死二日内,一日三赴土地庙为亡灵招魂哭祭,俗话叫“送浆水”。送浆水的时候,死者儿子身穿白袍,头戴孝帽,上边缠三道麻绳,较之以前披麻戴孝有所通融(因为麻衣也不好找了。)我大舅的两个儿子就是用蛇皮袋子拆开后缝合成外衣长袍以替代麻衣的。我们这些主要的亲戚,因为辈份的原因,也要身穿白色长袍,戴上孝帽,跟随送浆水。而所有女的,一般在身穿白色长袍的同时,还要头顶一叠白布,扎成白帽,这样全身几乎包裹在一片白色当中。然后由里柜的安排的主持人,俗话叫“耷拉爪子”,交付每人一根香,男人在前,女人在后,由当村无福以内的一亲人身挑浆水罐子,前去送浆水。
第二日晚要给故去之人送纸人纸马等日常生活“用品”,俗称“送盘费”。这个一般现在都同“指路”一起做,起码我所看到的几次都是一起做的。所谓“指路”,就是人死后,购纸马与门外通衢,剪黄表纸做长钱,从停放死者处招魂后捧长钱于纸马上,以火焚之,孝子持丧棒指向西南大呼“指路”:“爹,你向西南啊!”同时彩纸所糊的车马仆役等,在一阵大火当中化为一堆灰烬。但是当时给我的感觉,就是现代人的防火意识大大加强,在焚烧的同时,有几个人在旁边守卫者。好在我们所在是一个小土坡上,无物可烧,四面又比较封闭,火源也不会蔓延的。
主家办理丧事,请“里柜”主持一切,一切事务无论大小,主家不必过问,皆有“里柜”安排人手解决。在出殡的当天,“里柜”还在主家大门口外设“外柜”,以办理賻仪事务。一些握有实权的势力显赫之人,大肆收受賻仪,进而起到隐蔽的行贿受贿作用,也就在此时。但是我等农村普通百姓之家,也就是接受相亲们仨核桃俩枣的乡情,不会形成收入到比付出多的怪现象。
三日是开吊宴客的日子。灵棚要在第二天一早就要搭起,牌位要请有“老师”跟着的老太太开光后才能用。灵棚搭起之后,死者的男子孙们就要长跪在一旁守候着了。
说一说拜祭的规矩。人死为大,这是不变的原则。所以,亲戚接帖后,入门首先要到灵床前跪拜。男人要磕四个头,女人要哭一阵后,由人劝出屋外才止。
亲戚“串灵”,是第二天亲戚进门必不可少的一课。一般家中长辈反复跟小辈交代之后,事前往往也会出意外。串灵是拿上一叠黄表纸,放到木质托盘中,前边一人引领到灵棚,由里柜安排的通晓礼仪的“耷拉爪子”主持。我们的规矩较为普遍,一地一帮分别分成几帮人分别进入串灵。我在由人从大门引领到灵棚后,由耷拉爪子吆喝一声:“请着××的客了!”,然后我要首先对跪在一旁的舅舅的儿孙等亲属们作稽,然后踏前一步,对死者牌位作稽,擎香后敬酒三杯,然后磕四个头,一发哀声后,“耷拉爪子”一拍肩膀,吆喝一声“起来了!”然后又是两个作稽,完事。这个规矩的执行,要看来串灵的人的辈份高低而具体过程不同。好在我是平辈,不必再有同两边陪灵的人磕两个头了。
第三天的拜祭是一个“掌脸”的活。会不会作稽、会不会擎香、会不会磕头、会不会敬酒以及身架姿式的好坏,都成为大家评头论足说家庭教养的依据。同我一起拜祭的一向以大胆著称的大舅的闺女女婿小窦,吓得脸都有些变色,手都发抖,一点都显示不出军人的无畏精神;大闺女女婿是当庄的,也一时紧张,在此前送浆水的类似拜祭中差点忘记了作稽,幸亏我们在一旁小声提醒,才没有穿帮。此时我们四个主要人员在一旁相互打气,因为我们是“首发阵容”,我们“表演”结束之后,才轮到其他亲朋的祭拜。好在刚看过电视剧,里面有类似的敬酒镜头,再加上二姨的不断指点,我们终于顺利过关。
整个丧葬过程,男人的磕头不值钱、膝盖无黄金;女人的嗓子不值钱,泪水不值钱。整个过程下来,身体要很久才能恢复。
第三天一般都是各方亲戚朋友单位等死者生前好友拜祭之后,起灵火化安葬,这些是重头戏。不过,我不想多说了,因为就在此时,“里柜”安排给我俩一个光荣的任务“架着”扶“劳盆”的舅家兄弟,实际整个过程都是我同姨家的弟弟两个人架着人同时又抬着“劳盆”,我们帮舅家兄弟摔碎“劳盆”后,手腕子累得到现在还感到抽筋!
在发葬前,由五福以内亲属专人按照吉时开坟。发葬后葬于此地,但是此时一般只有儿子和几个干活的人,场面冷清,具体问题我也没看到。
午后,吊客筵毕,各回府第。里柜吆喝“收柜”,清算帐目,报给主家。万事结束。
本来还想写的详细一点,但是手腕劳痛,大脑疲惫,实在不想写了,呵呵,虎头蛇尾的批评,自有后人补充。
写此文主要是探讨当前齐鲁文化下农村丧葬习俗之特点,并不是在于宣扬封建迷信风俗,不过是特定历史文化条件下的传统习俗罢了,当然这项习俗也随着人们生活的提高而有所改变,铺张、迷信的东西也渐渐绝迹,一些新的风尚的东西也填充进来,我们要本着扬弃的精神来对待这些传统的民俗民风。
股票期货外汇拐点核心交易法面授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离线归无子
发帖
185
开心币
0
好评度
2083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2-08-08
呵呵,民俗风情很有讲究,舅母安好。
大道无道
离线海纳百川
发帖
310
开心币
0
好评度
1734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2-08-08
多谢,平安!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离线瑶琴
发帖
1285
开心币
4
好评度
5885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02-08-09
你们那里还要请响器班子吗?唢呐笙竽吹吹打打,为吊孝的伴奏。
谁说移风易俗难?现在 听说有些讲排场的还请礼仪公司的军乐队“助不兴”呢。
股票期货外汇拐点核心交易法面授
 
众人昭昭 我独昏昏 众人察察  我独闷闷 以众人之有余 补我之若遗
离线真音

发帖
1326
开心币
83
好评度
6685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2-08-09
很好!这是研究三教的内容!孔子擅长养生送死,送死尚哀。此文可见~~~
我的现在不是过去的结果
离线海纳百川
发帖
310
开心币
0
好评度
1734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2-08-09
有请班子的,但是这样以来,时间上就拖下来了,我们体力上夏天拖不起。
班子走路,几乎是用脚板量出来的,呵呵,你说有多慢?
再说其中的仪式也要增加一些。夏天人们体力普遍下降,受罪的事就不干了,呵呵。
当地现在也很少有请的了。
有专门的乐队。请来就叫“请鼓手”。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离线海纳百川
发帖
310
开心币
0
好评度
1734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2-08-09
“生死”二字……
大道研究的也就是归纳为一个字:“生”
股票期货外汇拐点核心交易法面授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