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借用了黄檗大师的一些说法回了涓流和阿含的这两个贴子,说是理解错的,那就再说一些吧。我这里不说小乘禅教的世间法和出世间法,就说说大乘禅功吧。大乘佛教派别繁多,禅观亦有多种。在中国大乘佛教禅法主要有天台宗,禅宗,净土宗三家。天台宗的禅学体系最为庞大,关于禅法的论述最称详悉。大体分为三种,渐次止观,圆顿止观,不定止观。净土宗所修以念佛为主,念佛有念阿弥陀佛的名号,身相,光明,法身等多种方法。这里就谈个禅宗吧。禅宗是一种奇特的宗教,反对向外求佛,不重烦琐论证,令人随处自调心。也不等同于一般佛教所说的“禅那”,而以“明心见性”得直观的“智慧”为旨。就如五祖弘忍所说的“唯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
禅宗认为佛性、真如无非人自心本具的体性,不过常人皆被念念不停的“妄念”所迷,不知自心佛性,只要肯用本宗的功夫,于一念之间即可“顿悟”,见自心佛性(见性)。禅宗所修之禅属真如三昧、一行三昧。初祖达摩所修的“壁观”即是佛家《大乘起始论》所说的真如三昧、一行三昧。其法不念一切,泯绝自他,佛我无别,令心如壁立,不偏于念有,亦不偏于念空,如此长久,即与“真如”契合无间。自传至弘忍门下,分为南北二宗,北宗神秀一派多用口称佛名并“看心看净”即返观自心之法入一行三昧,重视坐禅以定发慧,所以世人称它为渐法。慧能南宗则强调定慧一体以顿悟,不拘坐昧的形式。这是主要的,请看仔细了。慧能解释一行三昧修行之要为知见一切而心不染着,谓之“无念”,教人对境处事,一切时处,皆不生分别人我是非之念,不起贪嗔等心,保持湛然不定的“本心”而不乱。至于慧能的修法有无错处,看下面一些就能知道一些。就当慧能在曹溪大开顿悟法门时,并未得到受衣钵的神秀却受到武则天的最高礼遇,请其授法。以后中宗,睿宗对他都是礼待不减。到宋代,永明寿禅师作《宗镜录》,赞叹神秀的渐悟“有体有用”,而说慧能“只开了一只眼”。再有就是慧能得衣皈后,闭关修习了近十五年,这段时间他在做什么?就如《坛经》有一段“我相颂”,其中言道:“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只此见性门,愚人不可悉,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 这段“颂”对禅宗的悟修说的很明白:作为方法是没有“渐”与“顿”的高低优劣区分。之所以方法上会出现“渐”、“顿”区别,这是因为修持人智慧有高低,利钝,信念有敏顽,强弱,故而自然就有这种分别的情况。
至于六祖以后,门下又分出了五宗,到现在大概只有临济、曹洞二宗了吧。现在一些人所说的什么以古人参禅故事中的一句主题为“主案”如什么“一归何处”“我是谁”等等教人抱定这句话不放,从这句话发起“凝情”——心中的悬案,守住疑团,不散乱,不间断,用力至极,希望在刹那间超越四禅八定而顿见“真性”。这些都是出于临济宗参究之法渐程式化为“看话禅”中而来。这就是临济宗和曹洞宗禅法的不同处。临济宗重猛参力究,教人把“真性”或“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是什么的疑团放在胸中,守住不乱,以期一旦豁然“顿悟”,有点守株待兔的味道。而曹洞宗就如是达摩“壁观”的翻版,重静观默照,重坐禅,提倡“默照”禅,也就是教人坐禅时不念一切(默),又不堕昏沉(照),即寂即照。从上面所说的,应该能知道公案里说的是什么了吧?
再说念,念有念无,即中邪念,不念有无,即名正念,令善令恶,即名邪念,不念善恶即名正念。乃至苦乐生灭,取拾冤亲曾爱,并名邪念,有念苦乐等是名正念,但事来不受一切处无心,即是无念也,无念之念,谓之正念,善男子,我等住于无念法中得如是金色三十二相,放大光明,照无余世界,慈母受一生成佛之功不出一念无生性。念之天理,则明月之当空,念之人欲则浮云之蔽日。 旋转倒岳镇常静,一念万念永不移。
再说这性,有些人看到性字会想到道家的先天一气,照佛家的说法,修持至“欲界未到地”定,就能进入先天境界,得先天气。在此时,或定心过明,或定心过暗,急舍之,才能进一点深入四禅八定。我就用通俗一些的话来简单说说这个性字,佛学把人的先天大脑功能叫做“性”,“心性”本于一体,但心是性的延续,性是心之本原。这心也是一般人说的“识神”也就是思维,情绪,感受器官所产生的感受,平常的人,称为“暗”,心暗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后天染上的。修持就是要去除这暗,凡真性显现,浅则知生死,富祸,何去何从,朗见往古,遥知未来,全身远祸;深则可以上知天理,下知人心,具圣贤之象,居天地之尊。心与性,是从与主,逆与顺的关系。世人多喜敞开识神,纵马由缰,多以纷乱,逆悖行事,以心役性,实不可谓明智,犹随波逐流的舟,处处危险,如断线的风筝,难主所这。至于这个性在哪里,就如佛在哪里一样,各人修持中去体会。这有点像道家的玄关一样,有什么血玄关,正玄关,死玄关,活玄关,能指认出的都是死玄关。你又能何以知道这玄关什么时候出现,出现在什么具体位置?
所以想要如何修就看众生的根器。禅宗讲的都是心法,直指你的本心就是佛。上乘心法是要你当下契入本心本性,而不是要你对治妄念。所以禅宗的一些是法相当殊胜,只是难度较高,没有人指点的话,就比较不容易知道甚么是真心本性,更何况要如何去修、去悟?所以说,还得多看一些经典,明理后再修也不迟。
说得有点乱,不过只要能看得懂就行,错字可能也再所难免。佛家的理论是说上几天几夜也说不完,我也只是粗略发一些自己的看法。也有可能理解上的错误。不过我认为大体还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