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336阅读
  • 2回复

密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1914
开心币
0
好评度
3908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2-09-20
【密宗】
或称瑜伽密教,是中国佛教中的一个宗派。由于此宗依理事观行,修习三密瑜伽(相应)而获得悉地(成就),故名密宗,或名瑜伽密教。

密教输入中国及其流传演变的过程,可分为三个时期︰

初期即印度古密教传入时期。咒经之译,开始于三国时代。据佛教史书记载,西元230年竺律炎在扬都译出载有明咒八首的《摩登伽经》(二卷);同时支谦译有《华积陀罗尼神咒》、《无量门微密持》、《七佛神咒》、《八吉祥神咒》等经(各一卷);稍后,竺法护等也译出《密迹金刚力士》、《八阳神咒》等不少有关密教的经咒。但当时佛教在中国流行不广,此项咒经中所传的咒法简单,也未为时人所注意。

至东晋时,竺佛图澄以咒术在北地盛兴佛事,为后赵统治者石勒所崇信(《高僧传》卷九)。又有天竺沙门耆域经扶南、交广来至中原,也以咒术广为人民医病(同上)。晋京复有帛尸梨蜜多罗,善持密咒,并译出有《孔雀王神咒》等经(同上卷一);又相传他还译有包括各种灌顶授咒的《佛说灌顶经》十二卷,后世以他为密咒传于中土之始(见《佛祖历代通载》卷十三)。又有昙无兰在扬都译出《陀邻尼钵经》等咒经多种。

此后来华的天竺和西域僧人,大都传译有密咒。此外,尚有天竺居士竺难提,也译有《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等经咒数种。这一时期内中国人士传译密咒的有圣坚、法众、昙曜、万天懿等。密教在印度的产生,大乘经内渗有密咒,随着大乘佛教的流行,密咒在中国佛教界也逐渐传播。如六世纪间,梁元帝《金楼子》〈自序篇〉说︰吾龀年之时诵咒,受道于法朗道人,诵得《净观世音咒》、《药上王咒》、《孔雀王咒》。可见密咒传衍情形的一斑。

同时各种密咒汇编的总集也由印度传入中国,如东晋失译的《七佛八菩萨所说大陀罗尼神咒经》四卷,梁代失译的《陀罗尼杂集》十卷,均可想像密咒在印度流传渐盛,乃至形成杂密(不纯的密教),其根本典据为《持明咒藏》,即所谓《金刚大道场经》十万颂,后由中印度沙门阿地瞿多于唐·永徽年中传至长安,并撮要钞译成《陀罗尼集经》十二卷,其中包括有佛顶、如来、观音、菩萨、金刚、诸天、杂部等坛法咒术,为印度旧密咒法的集成之作。阿地瞿多并在长安建立陀罗尼普集会坛,传授灌顶。

此外,弘传大乘兼及密咒传译的梵华僧人,尚有波罗颇迦罗密多罗、智通、玄奘、那提、伽梵达摩、地婆诃罗、佛陀波利、义净、阿你真那、菩提流志等人。但在中国弘化纯粹密教乃至蔚然建立宗派的,实始于金刚智、善无畏等传入的瑜伽密教。

第二期是印度纯粹的瑜伽密教传入,也就是中国密宗正式建立时期。此期开始于善无畏,他在唐·开元四年(716)从中印度携赍梵本,经西域来到长安弘化。他原从那烂陀寺密教耆德达摩掬多受瑜伽三密总持法门。来唐京后,玄宗礼为国师,设置内道场,尊为灌顶大阿阇梨。皇族宁王、薛王等都从他灌顶受法。他从开元五年起在菩提院译出《虚空藏求闻持法》一卷;又将唐僧无行在印度求得梵本,于洛阳大福先寺译出《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即《大日经》)七卷。唐沙门一行亲承讲传,笔受口诀,撰成《大日经疏》二十卷,为中国密教正式传授之始。无畏又继续翻出《苏悉地羯罗经》等二部六卷,并撰《禅要》一卷。他的传授以胎藏界密法为主。后于开元二十三年在洛阳圆寂,年九十九,葬于龙门西山。他的门下得法弟子,除一行而外,还有温古、智俨、义林、新罗·玄超、不可思议等。

在善无畏来唐后四年,即开元八年,南印度密教高僧金刚智也与他的弟子不空,经由南海、广州抵洛阳,大弘密法。金刚智原从南印龙智阿阇黎修学金刚顶瑜伽诸部秘藏,至唐京后也被礼为国师。初居慈恩寺,又移大荐福寺,并随唐帝往返东西二京,盛弘密部,建曼荼罗灌顶道场。其所传弘以金刚界密法为主,沙门一行、义福等并从他受法。他于开元十一年及十八年先后在长安资圣寺、大荐福寺译出《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法》等经轨四部七卷,开元二十九年在洛阳广福寺圆寂,年七十一,葬于龙门伊川右,并建塔。

由于善无畏、金刚智的弘传,当时两京知名的缁素相从灌顶问学者甚众,更加以金刚智的弟子不空的盛行弘布,遂形成了中国佛教中以修持密法为主的一个宗派──密宗。

不空原为师子国人,十四岁时,在阇婆国遇见金刚智,随侍受学。开元十二年,二十四岁,在洛阳广福寺受具足戒。此后广学唐梵经论和密法,于金刚智译场充当译语,尽传其学。金刚智逝世后,他于天宝元年(742)秉承遗命并赍唐国书,率弟子含光、慧辩、李元宗等僧俗三十七人乘昆仑舶,航海到师子国。受师子国王尸罗迷伽的优礼接待,安置于佛牙寺,依止普贤阿阇黎(一说龙智阿阇黎),入坛重受金刚顶瑜伽秘密总持、五部灌顶、曼荼罗法、三十七尊、护摩等法,并广搜密乘经轨等千二百卷。于天宝五年返归长安,玄宗延至宫中,设内道场,请受灌顶,又开坛广为四众授法。历玄宗、肃宗、代宗三朝,中经安禄山的变乱,不空前后在长安、洛阳、武威等地译出《金刚顶瑜伽真实大教王经》等十一部一四三卷,对于中国密教的建立有所贡献。晚年命弟子含光等于五台山建金阁寺,依诸经轨构置殿堂及诸尊像,以为密宗专修道场,并令印度那烂陀寺僧纯陀督工。表请各置定额僧二十一人于金阁等五寺,而以含光为上首。大历九年(774)年七十,圆寂于大兴善寺,朝命赠司空,谥‘大辩正广智不空三藏和上’,荼毗于少陵原。他的门弟子中特出的,有金阁寺含光、新罗·慧超、青龙寺慧果、崇福寺慧朗、保寿寺元皎、觉超,称为六哲。而以慧果承其法脉。

慧果,俗姓马,九岁时随不空的弟子昙贞受学,后依不空入坛灌顶。大历元年于青龙寺剃染,慈恩寺受具,更从不空受两部大法及传法阿阇黎位,翌年又从善无畏的弟子玄超受胎藏法及诸尊瑜伽,后又奉命于青龙寺东塔院设灌顶道场,时称为秘密瑜伽大师。他一生传弘密法,教化甚广,著名的门弟子有惠应、惠则、惟尚、辩弘、惠日、空海、义满、义明、义照、义操、义愍(以上兼传两部大法)、义澄、法润(唯传胎藏)、义智、义政、义一、吴殷等。宰相杜黄裳、韦执谊等也先后从他灌顶受法。永贞元年(805)在青龙寺圆寂,时年六十。

慧果的门下,外国学僧中︰辩弘,系诃陵(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僧人,原在本国修如意轮观音瑜伽,因赴南印度求法途中,闻知大悲胎藏曼荼罗法已传入大唐,即于建中元年(780)泛海来至中国,拜访慧果,受学胎藏。后即留住汴州,弘传密教,并著有《顶轮王大曼陀罗仪轨》一卷。惠日,为新罗(今朝鲜东南部)僧人,于建中二年赍本国国书来唐受学两部大法并诸尊法。同年又有新罗·悟真来从受学胎藏等法。日本僧人空海,于贞元二十年(804)赍国书来唐京从慧果受两部大法及诸尊瑜伽等,后归日本,开始弘传瑜伽密教,成为日本真言宗初祖。本国学僧中,以义操一系传通较盛,其次为惠则、惠应等。义操下传义真、深达、海云、大遇、文菀、法润、文秘、法全等;惠则下传缘会、元政、文悟、文璨等。其中元政、法全又各传法于日僧圆仁,法全又授法予日僧圆珍、圆载、遍明、宗睿等,由是瑜伽密教盛流于日本,而汉地密宗教法则因会昌法难和五代变乱而渐至绝响。

第三期为印度晚期密教输入时期。在汉地则北宋初期,中印度沙门法天、天息灾、北印度沙门施护等各赍梵筴先后来到中国,受太宗召见赐紫,并于太平兴国七年(982)设译经院,令各宣译。其中天息灾(后又改名法贤)译出《大乘庄严宝王经》、《最上根本大乐金刚不空三昧大教王》等经。法天译有《最胜佛顶陀罗尼》、《大方广总持宝光明》等经。施护译有《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一切如来金刚三业最上秘密大教王》等经。此外,还有法护译《大悲空智金刚大教王仪轨经》、金总持译《文殊所说最胜名义经》等许多密教要籍,而尤以印度波罗王朝晚期所传的乐空不二的所谓无上瑜伽密法占其主要部分,它和中国的伦理思想颇相抵触,因而此类译典内容多被修改得失去原样,有些密经被限制翻译、流行,印度后期的金刚乘密教终未为汉地佛教徒所接受。但在中国西藏地区,由于与印度次大陆接壤之故,于前弘期中即已从印度输入了一般的密教,至后弘期中则更输入金刚乘密教,并获得广泛流行。

西藏佛教前弘期。七世纪西藏松赞干布王时最初输入的佛教中,即传有《阎曼德迦法》等密部经典。其后八世纪间,由印度请得密教僧人寂护和莲花生到藏弘法,在拉萨郊外建成密教的根本道场桑耶寺,莲花生的弟子二十五人并在西藏布教,使‘因陀罗部底’系的密教在藏卫各地传通。其后又有印度密教僧人法称入藏传瑜伽金刚界法、大曼荼罗等灌顶,无垢友、施戒等入藏译出集密等许多密宗典籍。但据《登伽目录》所载︰这一时期中所译出的密咒续内,包括有四部密法中‘事’、‘行’二部的《不空罥索经》等十八种,各种陀罗尼一0一种。无上瑜伽部的典籍在当时曾被限制翻译,未广流行。

其后藏地佛教一度遭到破坏,嗣即转入后弘期时代。十世纪间,曾为阿里地区的统治者的智光,力谋复兴佛法,曾选派沙门宝贤等赴印学习《集密》、《时轮》等经续及注释与仪轨等,并迎请印度僧人作信铠、作莲密、佛详静、佛护、莲花密等入藏,从事显密经论的翻译,而以瑜伽密部尤其是《集密续》为重点。又有东印度僧人法护和他的弟子等在藏地译出许多前所未有的密乘典籍,使密教在藏地盛行弘通。而中印度(今孟加拉国)超岩寺僧人阿底峡,更于十一世纪间应请进入西藏,宣扬显密观行具备的教法,使密乘获得相应发展。他的弟子仲敦巴更续其法灯,奉四尊(释迦、观音、救度母、不动明王)法,分别四密(事、行、瑜伽、无上瑜伽)次第,而以上乐、集密为最胜,奠定了西藏无上瑜伽部弘通的基础,并首开西藏佛教的迦当一派。此外,又有宁玛(此派传承前弘期莲花生、无垢友、遍照护等所传密法,注重大圆满教授,为藏地密教中最古的一派)、迦举(此派起自后弘期玛巴译师,传承东印度弥勒巴之学,弘集密、喜金刚等法,尤注重于空智不二解脱的大印教授)、萨迦(此派始于后弘期卓弥译师,注重道果教授,以清辩系中观学为密乘解释)、觉曩(此派创自不动金刚,以时轮、集密等教法为主)等派,以及其后又形成希结、觉宇、廓札、响巴迦举、霞炉(鲁)等许多教派。

至十四世纪间,宗喀巴依迦当派的教法,弘化甚盛。他的弟子贾曹杰、克主杰继续弘传,称甘丹派,又名格鲁派,或称黄教。下传达赖、班禅两系,为现今藏地盛行的一大教派。

以上各派的密乘修习,几乎全以无上瑜伽部各种教授为主要。这是西藏后弘期密教的特色。

关于汉地相传的密宗教义,在观诸法空、无相理的基础上,结合著三密、四曼、诸曼荼罗、本尊瑜伽等事修,实行‘当相是道,即事而真’的观行方便,以期现证悉地乃至成佛为宗旨。

汉地密宗有金刚界、胎藏界两部。金刚,表坚固、利用义;胎藏者,摄持、含藏义,略云金、胎两部,即于一心法界上,立理平等、智差别二门。就中说智差别的经轨,名金刚顶部;说理平等的经轨,名胎藏部。金刚顶部以《金刚顶经》为根本经典,依之建立的曼荼罗,称金刚界曼荼罗。胎藏部,以《大日经》为根本经典,依之建立之曼荼罗,称胎藏界曼荼罗。善无畏、一行所传,以胎藏界为主,一行之《大日经疏》详释善无畏所传曼荼罗,即世所谓胎藏界曼荼罗。金刚智、不空所传以金刚界为主,金刚智译出《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法》(即《金刚顶经》),此经所传曼荼罗,即世所谓金刚界曼荼罗。但传入我国不久,互相授受,就融合成为一体了。

以上是八世纪以来汉地所传的密宗。其所依的典籍有《大日经》、《金刚顶经》、《苏悉地经》等,《菩提心论》、《释摩诃衍论》等及一行、法全、空海的疏记等。(高观如)

◎附一︰黄忏华《佛教各宗大意》〈密宗大意〉第三篇第一至第七章(摘录)

密宗之行果(以东密为例)
第一章 发菩提心
《金刚顶发菩提心论》言,凡人欲为善之与恶,皆先标其心,而后成其志。是以欲依密教之教旨求无上菩提者,当发菩提心。菩提心者,万行之根本,成佛之正因也。(中略)

第二章 投华
受灌顶时,阿阇黎以华授行者,令投于诸尊列坐之大曼荼罗上,随华堕在何尊之处,即以彼尊为行者之因缘佛守本尊,是曰投华得佛。如《大疏》云,师当为彼结作三昧耶印,三返诵彼真言,置华印上,令弟子以至诚心向道场散之,随华所至之处,当知即是行人往昔因缘法门善知识,即依此方便门进趣修行也(中略)。既散华已,次应开面,令瞻睹道场,以欢喜心而告之曰,汝今观此妙曼荼罗,深生敬信。汝已生诸佛家,诸明尊等,同共加护。一切吉祥及与悉地,皆悉现前。是故坚持三昧耶戒,于真言法教,应勤修习。次令弟子,以香华等普供养曼荼罗圣众。即于道场授与本真言印,令坐一处诵之。

第三章 灌顶
灌顶者,天竺立太子时所用之仪式。依《大疏》天竺立太子时,取四大海水,以四宝瓶盛之,于象牙上灌太子顶,表已受位。密教效此世法。(中略)

灌顶有三部五部之别,兹述其事业灌顶中之结缘、受明、传法三种。结缘灌顶者,不简是器非器,引入曼荼罗,令投华,授以其所得尊之一印一明,俾与佛结缘之作法。受明灌顶又名学法灌顶者,阿阇黎为信心坚固之弟子,造立曼荼罗,引入令投华,授以其所得尊之三密,令修学修行之作法。传法灌顶者,阿阇黎鉴知其弟子,于诸尊三密法门,皆悉进达,堪绍师位时,为造立曼荼罗,引入令投华,授以阿阇黎位之作法。

第四章 印契
梵语目帝罗,此云印契,即以左右十指作种种印相,以标示法界之性德。印者,印可决定义。契者,契约不改义。诸佛结法印,约不违其本誓,行者结之,决定必与诸佛之本誓一致。(中略)若能如法结之,则行者之身密与本尊之身密一致。本尊之万德悉来,成为行者之所具。其德广大不可思议。如《慈氏菩萨念诵法》云︰‘手印相者,谓誓教法。即如国王勒级印文验,随所行处,无人敢违乖。承此如来誓教法印,亦复如是,一切凡圣及诸天龙恶魔鬼神,皆不能违越。’又云︰‘若奉持者,虽在凡夫,未断烦恼,以法力故,随所作处,等彼圣力,驱使诸贤圣及诸天龙八部一切鬼神,皆不敢违。以法印力不思议故也。’又云︰‘若执法界印印于己身,即成本尊慈氏真言体(中略)。印己印他,皆成本体三昧耶之身。虽凡愚不见,一切圣贤天龙八部诸鬼神及尾那夜迦,皆见本尊真身。诸护法明王等,为此亲近,俱相助成,悉地速得成就。’

第五章 真言
梵语曼怛罗,此云真言。真言者,诸佛菩萨乃至明王天等之本誓本愿。又称咒。真言能发神通,除灾患,与世间咒禁法相似,是故曰咒。(中略)其体有大咒(根本咒)、中咒(心咒)、小咒(心中心咒)三种。其义,有种子、名号、本誓三种。

印契单称印,真言称明,合云印明。此二如鸟两翼、车两轮,故诸经轨,有印相时,必有真言。

第六章 观想
第一节 入我我入观
观想者,三密中意密之作用。结印持明,必观想其印明之意义,是曰观想。入我我入观者,三密中观身密与本尊同体无二之观法也。观本尊入我,我入本尊,本尊与我,无二平等,故名入我我入观。(中略)

第二节 正念诵
正念诵者,诵本尊之真言,观与本尊彼此涉入之观法。念诵有二种、四种、五种之别。五种念诵者︰(一)莲华念诵,发声念诵。(二)金刚念诵,合口动舌默诵。(三)三摩地念诵,都不动舌,住定心观真言文字。(四)声生念诵,观想心莲华上有白螺贝,从白螺贝出妙音声持诵。(五)光明念诵,念想口出光明持诵。此当三摩地念诵,依口密,入本尊与行者同体无二。(中略)其诵本尊之真言,不缓不急,其数二十一遍、百八遍,或千八百遍等。(中略)

第七章 修法
第一节 护摩法
梵语护摩,译云焚烧,烧除不净之作法也。元来护摩法者,印度一类事火外道之作法。此类外道,以火为天口,为令供物上达于天,以火烧之为烟,天食之,令人获福。密教取其法,设火坛,烧乳木,为以智慧火烧烦恼薪,以真理之性火尽魔害之标帜。(中略)佛法之护摩有二种,一内一外。外护摩者,择地作坛,中央备炉,设种种供物及他器具。召请本尊等众,安置于坛上。于炉中燃火,顺次投供物乳木等于火中供养之,是曰外护摩。(中略)内护摩者,以行者自身,本尊火天,坛上炉火,俱六大所成,住本不生际。观此三平等不二,住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观。以此观智火,烧无明烦恼薪,是曰内护摩。

第二节 四种法
密教之祈祷法,其数虽多,约之不过息灾、增益、敬爱、调伏四种,是曰四种修法。(中略)已上四种法,加钩召,名五种法。

第三节 十八道法
密教有所谓一尊供养法,实修念诵供养之仪式也。其次第本于印度国俗待大宾之礼,分前供养(十八契印)、瑜伽、后供养三段。十八道者,以十八契印建立之修法,即前供养也。道者曼荼罗义。十八者,合金刚界九会、胎藏界九尊之数。若合摄则成一大曼荼罗,若开列则成十八各大曼荼罗,故曰十八道。又初入学法灌顶道场,投华得缘佛,以此缘佛为本尊,结诵十八契印及真言,故名十八道。一净三业,凡修法初行忏悔法后,必手结莲华合掌印,口诵净三业真言。净三业真言道句义者,自身,一切法,他身,共自性清净。以此自他法清净真言加持故,净除身口意三业垢染,即成清净内心澡浴。(下略)

◎附二︰松长有庆〈印度密教研究之现况及其研究方法〉(摘录自《世界佛学名著译丛》{72})

密教与显教
‘密教’这个词汇的定义是明确的。但是,它的用法也颇为暧昧。日文中的‘密教’,本来是被用于与‘显教’相对、并加上价值批判的词汇。将此一与显教相对的密教所含有的特质加以明确规定的人,是弘法大师空海。他在其教判论︰《辨显密二教论》中,以法身说法、果分可说、即身成佛等项,作为与显教相对之密教特质。或许,这是最初、最简洁的密教定义。

但是,也有人将空海所下的定义,加以扩大解释。此即日本天台宗所研究的密教(后来称为台密),其定义较空海所定更为宽广。慈觉大师圆仁将《法华经》等的一乘教(大乘佛教)称为密教,并将三乘教(小乘佛教)配属于显教。比起后来的东密(真言宗)之密教教学而言,台密对密教所下的定义较为宽泛。

此外,目前我们所使用的‘密教’一词,其所指范围较宽。一般而言,密教被理解为神秘性的、闭锁性的、原始性的、咒术性的。亦即与其将它说是密教,不如说是神秘教(eso-terism)。但是若依据此一广义的标准,则古代宗教之大部分都可收入密教的范围之内。若依空海所作的狭义解释,则不仅台密很难入其范畴,连印度密教及其支流的西藏佛教(喇嘛教),也不能称为密教。

如果印度的密教,一如日本──拥有独立的教团、可以阐明其教理之特质,则可以作为标准。但是,由于印度密教是发展在一般佛教教团里,所以很难从佛教之中将密教区别出来。不过,如能掌握一般所说的密教特色,则在佛教经典中,应该也可以找到不少。

密教的语源
在规定密教的概念之前,我们先从佛教经典中,探讨这个词汇到底是如何地被使用着。‘密教’一词,很早就已出现在汉译文献中。它的首次出现,是在五世纪初译出的《央掘魔罗经》里︰‘彼诸众生亦复如是。久习无我隐覆之教,如彼凡愚染诸邪说,去来现在不解密教。’这里的‘密教’,指的只是深奥之教。它与《大智度论》中之与‘显现’相对的‘秘密’,用法相似。《大智度论》卷四云︰
‘菩萨虽应次佛,以诸烦恼未尽故,先说阿罗汉。诸阿罗汉,智慧虽少,而已成熟。诸菩萨,智慧虽多,而烦恼未尽。是故先说阿罗汉。佛法有二种,(一)秘密,(二)现示。现示中,佛辟支佛阿罗汉,皆是福田。以其烦恼尽无余故,秘密中,说诸菩萨得无生法忍,烦恼已断,具六神通,利益众生。以现示法故,前说阿罗汉,后说菩萨。’

同论卷六十五云︰‘诸佛事有二种。一者密,二者现。’在这里,所谓的现或显示,是指为劣根的缘觉、阿罗汉而说的小乘教;所谓密或秘密,是指为大乘菩萨所说的深远的大乘教,并没有一般所说的显教与密教的意思。

此外,‘密教’或‘密藏’等词汇,也数度出现在唐代以前的汉译经典里。此即︰隋·阇那崛多所译的《一向出生菩萨经》、唐初菩提流志译的《一字佛顶轮王经》卷一、唐·不空译的《如意宝珠转轮秘密现身成佛金轮咒王经》、《五字陀罗尼颂》等经典。但是其语义也都如前文所说的,是指深奥之教。在唐初阿地瞿多译出的《陀罗尼集经》卷十二中的‘密藏’(或‘秘密法藏’)一词,有陀罗尼、印、坛法之意,与现在的‘密教’用法,相当接近。虽然如此,但是出现在这些经典中的‘密教’或‘密藏’,还没有被用来与显教相对,也并未具有优位性的地位。

可以作为与显教相对的‘密教’的文献,是相传由不空作释的《总释陀罗尼义赞》。其中,将陀罗尼、真言、密言明显地开列为法、义、三摩地、文等四类,卷末有如下之叙述︰
‘如上陀罗尼、真言、密言、明义依梵文。复于显教修多罗中称说。或于真言密教中说如是四称。或有一字真言乃至二字三字乃至百字千字万字,复过此数乃至无量无边,皆名陀罗尼、真言、密言、明。若与三密门相应,不暇多劫难行苦行,能转定业,速疾易成。安乐成佛,速疾之道。’

此文中,明指密教不同于显教,它是速疾成佛之道。此《总释陀罗尼义赞》虽记为不空‘奉诏解释’,但未必由不空译出。其故如次︰(1)不空奏上的《表制集》卷三所载的〈三朝所翻经论请入目录流行表〉,并没有该义赞之名。(2)《贞元录》收载有此〈目录流行表〉之外的不空译佛典,但亦未见载有此一《义赞》,(3)相当着意地收集不空所译经典而持回日本的空海,也没有将该赞之名列在《请来目录》之中。由此看来,我们不能认为《总释陀罗尼义赞》是不空所译。而且,由于该赞不见有梵文原典或藏译本,因此,也无法确知它的内容反映出何等程度的印度色彩。总之,纵使不空译(或不空释)的义赞中,出现过与显教相对的‘密教’的词汇,也不能立即认为显密之说确实是起源于印度。

姑且不论经典中的‘密教’,是否具有与显教对峙的意义,但是,密教的历史之开始于印度则是毫无疑义的。现存的梵文原典或译自梵文的汉译密教经典与仪轨,数量相当多。此外,大量收集直接译自梵文经典与仪轨的西藏大藏经,其中大部分都与密教有关。因此,若超越‘密教’这个词汇的有无,及其意义之差异,则密教经典的成立史自是不得不在印度探求。但是,在汉译或藏译的大藏经中,被配属于密教部的经典,是否都真是密教经典?此外,在一般佛教经典中,有无密教经典存在?这些问题,都颇值得注意。其所以有这类问题产生,是因为对于‘密教’这个词汇的概念因人而异的缘故。例如在汉译大藏经中,将《金光明经》收在经集部(大乘经典中之一部),而西藏大藏经则将它归属在具有密教部意味的怛特罗类。这样的例子,为数不少。

为了确定语意并不明确的‘密教’一词,此下拟对外国人如何使用与理解该词,作一探索。(中略)

纯密与杂密
日本的密教中,《大日经》与《金刚顶经》的密教被称为纯密,而称其他的密教为杂密,两者有所区别。所谓的‘纯密’、‘杂密’,是就其经典、仪轨之目的、结构、修法内容等方面的不同而立论的。兹就其词语之用法略作探讨。‘纯密’是纯正的密教,‘杂密’是杂部密教的略称。最早将两者对照使用的人,是江户中期的慧光。但是,最早记载‘杂部’不属于《大日经》系、《金刚顶经》系之密教的文献,却是空海的《三学录》。该书将全部的经典分为经、梵字真言赞、律、论等四类;其中,经的部门分为金刚顶宗经、胎藏宗经、杂部真言经等三类。此处的‘杂部’,应是杂密之起源,但是其意义只是指‘其他’,其中并不包含价值判断。而将以现世利益为主要目的,修法尚未发展的陀罗尼经典卑称为杂密;将以正觉为主题的《大日经》、《金刚顶经》二经尊为纯密的表现,则是真言宗学中经典评价的基准。

如果从印度密教史的时代加以区分的话,大多数的杂密经轨,是初期密教时代的产物;而《大日经》、《金刚顶经》等纯密经典,成立于以七世纪为中心的中期密教时代。八世纪以降的后期密教时代,则是怛特罗的隆盛期,俗称为左道密教。在日本国内,直到近世之前,并没有传入印度后期密教,因此,没有将后期密教划分为‘杂’或‘纯’的密教。但是,将包含其他、杂多之意的‘杂’,认为是包含性力(s/a^kta)成分的密教(后期密教),则是出自欧洲学者之误解。(中略)

密教研究的资料
由于密教的经典、仪轨、陀罗尼、成就法、论、注释书的数量相当庞大,也为了有效地活用,因此,有必要在某种形式上加以整理、建立顺序。无论是梵文写本、汉译、藏译,我们都可看出在分类上,前人曾付出相当程度的苦心。有系统地将现存梵文写本加以分类、整理,并对照汉译与藏译而成的唯一目录,是山田龙城博士所著的《梵语佛典の诸文献》。至于笔者所参与的密教部门梵文写本目录之制作,是以西藏大藏经的分类法为规准。这是因为现存梵文写本的种类、性质都与藏译类似,以及藏译的分类法较为合理之故。

虽然在世界各地的大学图书馆或研究所,保存了不少写本的梵文资料,但有关密教资料的出版并不多。在与密教有关的梵文资料中,由于古典梵文不多,又混入了相当多的俗语,且大多数又与陀罗尼有关,因此,出版的进展并不太大。战后虽然有若干基本的佛教怛特罗被校订出版,但是就研究密教的资料而言,汉译与藏译之重要性仍然相当高。

关于汉译密教文献的整理,小野玄妙博士所编纂的《大正新修大藏经》可视为其中之代表事例。《大正(新修)大藏经》将密教经典收在第十八到第二十一册之中,第十八册,除了收有与《大日经》、《金刚顶经》有关,及《苏悉地经》、《苏婆呼童子经》、《蕤耶经》、《陀罗尼集经》之外,还有与胎金两部有关的经典,以及其他经典。第十九册以下,是以某一主题或以各尊为主的经典之整理。

唐·阿地瞿多译的《陀罗尼集经》,以五区分法将陀罗尼分为︰佛(第一~二卷)、菩萨(第三~六卷)、金刚(第七~九卷)、天(第十~十一卷)、普集会坛法──其他(第十二卷)是各尊分类的先例。由于中国没有成立以密教为中心的特定宗派,因此,与密教有关的汉译论书数量不多,《大日经疏》等少数的疏释,被收在《大正大藏经》第三十九册,其他也只是零星的分布。在汉译的密教经典中,唐代所译居其大半,宋代以后所译约为唐译半数,隋代以前约占唐译的三分之一。从汉译经典的数量,约略可知唐代密教的盛况。

另一方面,西藏的全面统一,并沐浴于文化之中,是在七世纪以后。而开始将密教经典译为藏文,是在八世纪后半期。九世纪中叶,由于朗达磨(glan% dar ma)时代之破佛,佛典的翻译暂时中断;九世纪之后,尤其是在十一世纪以后的西藏佛教后传期(Phyi dar),大量的密教经典、论、注释书等被译成藏文,由西藏人所作的注释书也大量问世。

由于汉语文化圈与藏语文化圈接受佛教的时期如此差异,因此,密教文献的质的方面,汉译与藏译有相当大的不同。就研究印度初期密教而言,需仰赖汉译资料。此一时期,西藏文化尚未萌芽,佛典的翻译事业也还没有开始。但是汉译的密教经典,在唐末以后质量剧减,传承几乎断绝,也没有注释书出现。像这样,汉译资料的数量,随着时代的更替而有显着的起伏现象,因此,无法只仰赖汉译资料以论述全体印度密教。

另一方面,由于八世纪以后,西藏的翻译事业急遽兴盛,而后传期的西藏佛教又以密教为主;因此,有关八世纪以后印度密教的情势,西藏方面的资料较为详细。由于甚多印度前期的密教经典及仪轨被译成藏文,且就梵文的翻译而言,藏译远比汉译忠实,因此,在研究印度密教时,藏译资料具有极大的重要性。

基于前述理由,要全盘俯瞰印度的密教史,在文献资料方面,唐代以前应以汉译为主,唐代后半以后,则当以藏译为主。至于梵文资料,大多与怛特罗有关,对于印度后期密教的研究,也是不可或缺的。就印度密教史之研究而言,当然有必要利用文献上的梵、藏、汉文资料,但也必须引用考古学的遗品、遗迹、现存雕刻、绘画,或与怛特罗教有关的印度宗教仪礼、习俗的调查结果。

[参考资料] 《密教资料汇编》、《密教研究法》、《密教发达志》(《世界佛学名著译丛》{10}、{72}~{74});《密宗概论》、《密宗教史》、《密宗思想论集》、《密宗仪轨与图式》(《现代佛教学术丛刊》{71}~{74});陈健民《曲肱斋全集》;黄忏华《佛教各宗大意》;李世杰《密宗的教理与历史》;权田雷斧着·王弘愿译《密宗纲要》;神林隆净着·欧阳瀚存译《密宗要旨》;无名梵行者《瑜伽养生术与秘密道》;■尾祥云《秘密佛教史》;松长有庆《密教の相承者──その行动と思想》、《密教の历史》;胜又俊教《密教の日本的展开》;山崎泰广《密教瞑想法──密教ヨ一ガ·阿字观》。
世间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开心就好~~~~~~呵呵!
发帖
1914
开心币
0
好评度
3908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2-09-20
极力维护“密宗”的***网友,不知道这些说明了什么?
世间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开心就好~~~~~~呵呵!
离线蒙刚
发帖
476
开心币
0
好评度
2146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2-09-20
好,比较全面,不过藏密的部分少了一点,度化象石勒这种野蛮的家伙只能用神通。
愿众生免我的罪,象我免众生的罪一样! 诸恶之中杀生最重,诸善之中放生第一——《大智度论》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