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士(梵gr!ha-pati,巴gaha-pati,藏khyim-bdag)】
音译伽罗越、迦罗越。指归依佛门的在家男子。梵语原义有家长、家主、长者之义。又有居财之士或居家有道之士之意。即指吠舍(毗舍)阶级的豪富者,或指在家的有德有道之士。
经律中所说的居士,通常即指四姓中的吠舍种姓之富人,如《中阿含》卷一〈水喻经〉云(大正1·425c)︰‘刹利、梵志、居士、工师。’《长阿含》卷二十二〈世本缘品〉云(大正1·149b)︰‘婆罗门种、居士种、首陀罗种。’《大品般若经》卷一(大正8·220a)︰‘刹利大姓、婆罗门大姓、居士大家。’《放光般若经》卷一(大正8·3b)︰‘尊者家、梵志大姓家、迦罗越家。’《注维摩经》卷二(大正38·340b)︰‘什曰︰外国白衣多财富乐者名为居士。(中略)肇曰︰积钱一亿入居士里。’《五分律》卷二十一(大正22·145b)︰
‘问言︰汝各有几财得为居士?第一人言︰我钱有十三亿。第二人言︰我有十四亿。第三人言︰我有十四亿,又有一无价摩尼珠。二十亿言︰我有二十亿,复有五百摩尼珠、一摩尼宝床。’
然《大智度论》等另称居家有道之士为居士,如《大智度论》卷九十八云(大正25·742a)︰‘居士真是居舍之士,非四姓中居士。’《维摩义记》卷一(末)云(大正38·441b)︰‘居士有二︰(一)广积资产,居财之士名为居士。(二)在家修道,居家道士名为居士。’《维摩经略疏》卷三亦云(大正38·601b)︰‘外国居财一亿称下居士,乃至百亿名上居士,此土居家德素亦名居士。’
在我国,居士一词原出自《礼记》〈玉藻篇〉;又,《韩非子》一书记载周时有居士任矞、华仕兄弟二人。可知在家不求仕宧,而怡然自得于道艺者,即称为居士,故我国、日本等地,皆称有道之处士为居士。如梁朝傅翕、北魏·刘谦之、唐代李通玄等人都是身虽在家却能通达佛道的著名居士。《祖庭事苑》卷三(卍续113·86下)︰‘凡具四德乃称居士︰(一)不求仕宦,(二)寡欲蕴德,(三)居财大富,(四)守道自悟。’此说即综合上述诸说而成。
至后世,佛教徒往往在死后之法名上附加此称,或称将军及贵显者为大居士,称士人等为居士。至近代则泛称一般在家佛教徒为居士。此外,对于女性亦有女居士之称。
◎附一︰《太虚大师全书》〈居士学佛之程序〉(摘录)
(一)有普通学识之人,或因人劝导,或因事感怀,将发生修学佛法、信从佛教之心时,须先渐次请取佛学门径诸书籍,(中略)涉猎研读,数月可以卒业。由是,认识佛教大概之真相,三世因果,五趣升沉,生死之轮回,涅槃之解脱。既经完全肯定,则信心自然生起。如是信心,乃由胜解乐欲而发,是真信而非迷信,庶免盲从偏蔽之弊。
(二)既由了知佛法大概之真相,生起信崇之念,则当进一步以求坚定此信心,从一大德沙门乞受皈依佛法僧宝之三皈。此受三皈,即为将内心信崇佛法僧之真意,公布于世出世间圣凡大众之公布仪式。经此公布之后,世出世间圣凡大众,即公认为信佛徒众中之一分子;而己身已为从佛法中所化生之一佛教徒的新人格,亦因之确定。经此公布皈佛法僧之一阶级,最关要者在舍邪归正。云何归正?即从此唯以佛为师,以佛法为学,以修佛法之僧为友。换言之,即从三宝中新生得一新身命,如赤子之完全皈投于三宝慈怀中也;故云皈命三宝。云何舍邪?外之则永舍世间种种非清净、非解脱、非正觉之邪教、邪说、邪师、邪友,及所起邪行;故受皈后,应持纯正之佛教徒态度,处处高标佛教特胜之点,而不与异道及流俗茍同,信心乃能纯洁。内之则渐舍世俗之悭贪等心,能去奢节欲,而以所余修植福田。福田有三︰一曰恩田,对于若父母等有恩者,不吝财力以为报酬;二曰敬田,对于崇佛宏法供僧以尊奉有德之事,不吝财力以为布施;三曰悲田,对于世人乃至畜生等,遇其种种艰难困苦之事,不吝财力以为济度。故受皈后,应即成为一乐善好施之人。
(三)由受皈行施之善信纯熟,审己之所能行持者,进从大德沙门乞受持五戒。五戒者,人道之纲纪,心德之根本也。然受五戒,不必一时皆受;盖在家居士处于习俗之中,复关职业之别,或受持一戒,若不杀生,若不偷盗,若不邪淫,若不妄语,若不饮酒、吸鸦片等,均可。一戒既能完全受持,进受二戒︰若不杀生,不偷盗;若不偷盗,不邪淫;若不邪淫,不妄语;若不妄语,不烟、酒;若不烟、酒,不杀生等;均可。能持二戒清净,进受三戒;能持三戒清净,进受四戒;能持四戒清净,乃进而完全受持五戒。此之受持戒条,贵在实行,非可以务名之心出之,妄云吾能受持几戒或全持五戒,而实际上或故犯覆藏,或误犯而不忏,已受而不持,譬之知法犯法,罪加一等。又,不受而行杀等,不过恶行;受而毁戒,又加一毁佛戒法之罪,及欺罔佛圣、诳取名闻之罪也。故受戒之前,大须审慎!受戒之后,时切检点!每日当立一所受戒条之持犯格而审查之,一日能持净无犯,则可纪功;如稍有所犯,则当发露勤求忏悔。久之,纯洁无疵,则心喜身泰,即有君子坦荡荡之乐,虽处人世,无异天堂。如已受此戒而自审不能坚持者,则须重向一大德沙门,当众公布退除,免招破坏佛戒之大愆也。此受五戒,重在止恶行善之四字。所戒除之杀等,止为止恶;在于行善,即为儒家仁、义、礼、智、信之五德。唯佛法尤重止恶,盖能止恶而行善,则为无恶之纯善,虽行善而不能谨于止恶,则不成无漏清净之善,其程度仅等于但受三皈者之随喜行善而已。故止恶二字,为五戒较三皈进一步之特征,居士之学佛者不可不知也!诚能集合受持五戒之人而成一家、一乡、一邑、一国之群众,则眷属未有不和乐,邻里未有不仁美,风俗未有不淳善,社会未有不安宁。由身修而家齐、而国治、而天下平,庶可征之行实耳。窃愿居士之学佛及居士之提倡佛教者,能以此交相勉励激劝而深深注意焉。
(四)能受五戒,恒持清净,则为人中贤圣。更进一步,当短期学习佛所行之纲略,受持八关斋戒。关者,限期关约之意,亦关闭一切恶行之义。故受持八斋戒法,最短者,期以一日一夜,稍长,则二日二夜,或七日七夜乃至百日百夜,在行者随意期约。在乞受时,向大德沙门,将愿受斋戒若干期日夜当众陈告。由大德依法授与之后,则在期约之内,居于佛寺或净室中,等同短期出家,全屏世间一切习染嗜好。恭对三宝,凝摄六根,昼夜精进无间,如佛尽形寿不杀、不盗、不淫──完全断淫,非但不邪淫也──、不妄语、不饮酒、不香花严饰──服坏色缦衣──、不坐高广大床、不持金银财宝及过往歌舞观听、并持不过午时之斋──此之持斋,谓不过午食,非但蔬食而已──。而行者亦于所约定之期限内,如是行持,自一日夜以至百日夜,关闭诸恶,止息游戏,脱离俗染,节减食睡,近之则成为新濯新浴之一高尚严洁的新人格,远之则上通于如来清净法界海流。在常为职业所缠而可短期静修者,犹为特胜之方便也。此短期精进之所行,其功力每有胜过于持五戒数年者,故此亦为居士持戒之加行──居士,应曰近事士、近事女,今从中国习惯之称呼,姑仍名居士。实则居士乃隐居不仕之士,或素封端居之士,非必学佛者之称也──。虽未受五戒,或未受三皈者,亦可行之;然以已能受持五戒者,用为短期加行行之为更有功效也。
(五)能长守五戒或短持八关斋戒矣,若更求增进,则当净意地之烦恼毒,而进持心戒,此即崇行十善︰身不杀、盗、淫,口不妄言、恶口、两舌、绮语,意不贪、嗔、痴是也。止身恶同于五戒;止口恶则别开出两舌、恶口、绮语三条,益加严密;净除意恶,则为十善行不共五戒之特胜点。然十善行,乃众圣之大本,万德之宏纲,枝条无量,繁细难尽,二地菩萨才能持净,至成佛时乃能圆满,凡僧不易精严,何况居士?故当就其中之尤重者,标举为相,俾可遵从。故当向菩萨沙门乞受梵网之十重戒而严持之可也。推而广之,则由摄律仪而摄善法也,而饶益有情也;菩萨万行胥在乎是;惟智者之超然自达而已!
(六)第一、第二,在养成信解,第三、第四、第五、在习行戒善。夫学佛之道,以起信为母,而持戒为基;信具、戒就,则本立而道生,乃可进修定、慧。定、慧若非有真信、净戒贯持其中,则定未有不为杂魔之邪定,慧未有不为缚染之狂慧也。外道旁门之流,唯以邪定陷人;世智辩聪之辈,每将狂慧惑世;是皆无上来信根、慧根之故也。修习禅定,即修止观,圣教中向以不净、慈悲、缘起、数息、念佛五种止观为方便。此中不净、慈悲、缘起三观,分别对治贪、嗔、痴三惑,修之匪易;数息兼治昏乱,为修定之要门;念佛总伏杂染,乃离障之捷径。今以华土之传习,可更加礼佛、称名、诵经、参话、持咒之四种。前所云念佛,实为凝心以观念佛之功德、相好为法门,此于念佛中别开出礼佛、称名二门︰礼佛、即严供经像,常课或定期勤行礼拜,礼拜时观念佛等功德相好,三业恭敬,久之,定心现前,亦为修念佛三昧。称名念佛,即口称佛菩萨等名号,而心维其胜德,出于《无量寿佛经》及《佛说阿弥陀经》之建立,所谓执持阿弥陀佛等名号,若一日乃至七日,而获一心不乱之三昧者是也。约不净、慈悲、缘起三观之精意,而为诵经、参话头二门︰以诵经既能照悉心中烦恼分别,渐伏贪、嗔、痴等;而参话头尤能使贪、嗔不行,直捣愚痴也。诵经,即常诵《般若心经》、《法华经》等之一经,如因诵《法华经》而得定,即为法华三昧等。参话头,即抱持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等一句话头,穷参力究等。持咒,在通常之照音称诵,殆与诵念经佛无异;其受真言密教之传授,依一定之仪轨,设特立之坛场,身手结印,心观种字,同时口诵真言,三业玄密相应,行者因心与本尊之果德,同融于六大无碍之交加相持中,则更能总摄前来诸观而速疾成就也。上之各种止观,或按日为定时数数之常课,或约期为闭关专修之加行,则在乎行者之自择其宜耳。行至情死智生,皆能定、慧俱获,以先有信解与戒善为基本故也。此时,更当广研圣教经论,多问深思,熏开胜慧,庶善识位次,离魔邪上慢,似道法爱诸过,上上升进于解脱之圣道中,不致滞误。若《阿含》、《宝积》、《般若》、《深密》、《楞伽》、《华严》等经,与《俱舍》、《成实》、《中观》、《成唯识》、《瑜伽师地》等论,皆胜义之结晶,前圣之鸿式也。古今诸德之疏注,及拙著之《起信论略释》、《别说》、《唯识释》、《维摩讲义》、《楞严研究》、《楞伽义记》、《法华讲义》等,皆可参考资证,助发玄悟。由是信解融贯,定慧交修,菩提之心于是开发!
(七)上来解行无懈,可期果证。若于生死流转中未能不怖,而又现身中未登三乘圣地,则今有一舍,势须于五趣中更受后有,难免隔蕴之迷,蹉跎耽误!甚或恶缘所逼,展转沉沦,则不可不求他力之净缘增上,上圣之大愿摄持,俾尽此身之报,即往净土而生;此则依弥勒以求生兜率内院,依弥陀以求生西方极乐之法门尚也!就今盛行之求生极乐以言,既具前来所修,信行已具,但加发一依恃阿弥陀佛之愿力,专心一意,以临命终时仗佛接引往生彼土而已。加习《阿弥陀》等经,确信必有弥陀等土之可往生,及专持弥陀佛名,则信愿行尤为一贯耳。
(八)若虽未能现登三乘圣地,而能坚发深固大菩提心,悲悯五趣有情,誓于生死流转中广为济拔,渐由十信进趣三贤等菩萨行位,于长劫中修菩萨一切难行之行,凭胜解力及大愿力不生恐怖,不畏艰难,则可依释迦本师行菩萨道之本生所行为师法,恒磨砺以修六度,勤策发而习四摄,譬如火中优钵罗花,尤属难能可贵!若怡山发愿文所云近之矣。
◎附二︰欧阳渐所选辑之书目︰在家必读内典
《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
《大方便佛报恩经》〈孝养品〉
《佛说孛经》
《佛说演道俗业经》
《中阿含经》〈大品善生经〉
《十善业道经》
《优婆塞戒经》〈受戒品〉(以上七部为男性
居士必读)
《佛说鹿母经》
《银色女经》
《玉耶女经》
《佛说长者法志妻经》
《佛说七女经》
《佛说月上女经》
《优婆夷净行法门经》(以上女子必读)
[参考资料] 《十诵律》卷六;《维摩经文疏》卷九;《法华经玄赞》卷十(末);《玄应音义》卷三;《翻译名义集》卷五;《佛祖统纪》卷四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