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670阅读
  • 0回复

[道]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lingtong
 
发帖
35
开心币
0
好评度
1215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2-04-25
[道] ①一种客观的不生不灭的物质。又称"无极"、"混极"、"易"等。相当于智能气功所说的"混元子"。它是宇宙的本根,在时间上无始无终,在空间上无涯无际,遍布整个宇宙,可以衍化出"一"这个物质层次,进而化生字宙万物。如《道德经》所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描述了"道"生"万物"的过程。②泛指宇宙间无形的物质层次。《易·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③与"术"相对,也称"大道"。古人指高层次、高目标的气功修炼方法。一般有较系统的理论。主张修养心性、涵养道德,身心相合或练虚空之气等,以认识、掌握与运用自然规律、了脱生死、天人合一为终极目的。智能气功科学则主张以实现人类的自由解放为目的的气功科学为道。


[道德] ①现代伦理学的研究对象。该词源于拉丁文的"摩里斯"。原意指风俗习惯等,后加以引申则有行为规范以及行为善恶的评价等含义。现代伦理学中的道德包括:道德动机、道德意识、道德行为、道德评价等。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道德是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特殊意识形态。是以善恶为评价标准并通过社会舆论、风俗习惯以及个人的良心来调整的人们的行为规范总和。也包括道德动机,道德意识,道德行为,道德评价等。

②中华古文明中的道德包括自然道德与伦理道德。在自然道德中,"道德"一词是"道"和"德"的叠合。道是宇宙最根本的物质,德是道的功能体现。《管子·心术上》中说:"虚无无形谓之道,化育万物谓之德。"伦理道德即儒家说的"礼"、"人道"等。指人在社会生活中所遵守的行为规范。它是和自然道德相通的。《荀子》:"夫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并认为通过伦理道德的修养可以返还自然道德。从宇宙的万事万物到具体的人和事都包含在道德中。孔颖达《礼记正义》:"今谓道德,大而言之则包罗万事,小而言之则人之才艺善行……。"古人把自然道德和伦理道德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中华古文化完善的道德观:即人与自然、社会是一整体,这是古典的天人合一的整体现的重要内容。

③智能气功科学说的道德,指混元气的体和用表现出来的自然之性。它是从混元整体理论出发,对中华古文明的道德的继承和发展,并结合伦理学的道德观加以延展。指出任何事物都是由它自身的混元气决定的,而混元气的体和用(道德)就是该事物的各种属性。在宇宙大自然中,人和千差万别的众多事物是一相互联系的整体。为了突出人的道德与万物混元气的同一性,和为了便于指导与讲解智能气功科学的练功机理,智能气功继承了中华古文明对道德的传统说法,把人与自然事物混元体的某些体性(主要是生长变化规律)统称为道德,并把道德分为自然道德、社会道德、社会自然道德、社会自由道德四类。自然道德是自然中万事万物共有的道德;社会道德和社会自然道德是人类现有的道德;社会自由道德是人类发展的理想道德。智能气功科学认为,道德是人的类本质的内在根据。道德意识处在意识活动的较深层面,是打在意元体参照系中较早、较深的印记,对主宰生命活动的自我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练气功和涵养道德不仅能够直接体察到原始混元气的整体性,而且也能体会到人体里面的混元气和实体物之间的转换关系,及其受人的道德影响而产生的各种变化。因此积极主张从社会道德入手,通过道德修养来提高人体混元气的层次和意识的灵明度,并以此来影响自然界的混元气性质,使之为人自身服务。这是练气功之根本所在。


[道德经] 道家经典著作。又名《老子》、《老子五千文》、《老子五千言》、《道德真经》。相传为春秋末期老子所著。通行本为三国魏王弼注本,共分81章,前37章言道,称《道经》;后44章言德,称《德经》,故称《道德经)。收入《道藏》洞神部本文类。本书基本保留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主要经典著作。其中阐明了道家的宇宙观,社会政治思想及个人修身处世之道,涵盖了道家的基本思想,建立了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从气功的观点看,老子在此书中以"道"以本体,全面地、系统地阐述了气功学的基本理论,并提出了以清静无为为主旨的修身方法。因此,《道德经》不仅是道家的经典,也是中华气功学的宝典。

[道德论] 混元整体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华古文明道德观的进一步发展。描述混元气体用变化之核心内容的理论。它从人的根本属性与道德的关系立论,认为道德是混元气的体和用表现出来的自然之性。人的道德的形成决定于精子和卵子相结合而成的混元气,并受后天成人道德教育和环境熏陶的影响。通过道德修养可以加强人与大自然混元气的联系,从而涵养自身的混元气。道德论将道德分为自然道德、社会道德、自然社会道德、社会自由道德四类,明确指出社会自由道德是智能功人的理想道德,是在人类认识了自身的真正价值、认识了自身生命奥秘之后,自我完善的结果,练气功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根本途径。道德论是意识论的根本和进一步延伸,道德论还论述了道德对人体生命活动的影响以及道德、自我、人的类本质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出道德是意识活动中较深层面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的内在根据,在人的类本质解放中具有决定作用。智能气功科学的道德要求是:"和谐、欢畅、自然、端庄",它是人道主义、自然主义与集体主义的集合,提倡"融利已于利他人和集体之中"的集体主义道德原则,主张通过道德修养,克除意元体的偏执,使人的道德、自我、类本质在高层次上得到统一。


[道德五千言] 即"道德经"。见该条。


[道德修养] 指个人在道德上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以及由此达到的道德水平的境界。是个人自觉地将一定社会的道德要求转化为个人道德品质的内在过程。智能气功科学认为,道德修养是气功锻炼的重要内容。练智能气功就练混元气。而道德是混元气的体和用。修德就是修混元气。德高则气纯。道德修养水平越高、则气越纯越细、身心越健康完美。所以练智能气功的关键是通过道德修养来提高人体混元气的层次,进而影响自然界混元气的性质,加强人与自然、社会的联系,以形成人天整体的和谐统一。


[道德意识] 指围绕人生价值模式进行的各种意识活动。包括道德动机、道德行为、道德评判等。道德意识是人在社会环境影响下,通过不同形式的教育而形成的,它随着人价值模式的改变而变化。道德意识决定着人道德行为的动机并指导着人的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道德意识的具体体现。道德意识是参照系层面的意识活动,对人的情绪、情感及自身生命活动可产生直接影响。


[道德意识模式] 道德意识模式,指围绕道德范畴所形成的思维模式。主要表现在反映公与私、个人与集体等方面是与非,善与恶的评论判断,常常围绕"你应该(不应该)做什么"的公式而进行。由于人们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关系等因素,每个人的道德意识模式内容不尽相同。


[道法] ①气功锻炼方法的统称。道指气功锻炼的根本规律,法指气功锻炼的方法。道与法相辅相成。《道法会元·清微道法枢纽》:"道者灵通之至真,法者变化之玄微。道因法以济人,人因法以会道。"道法是相依不分的。但法有不同层次与类别。大类有儒、道、释、武术等。某一类中的不同门派,如道教的混元派、尹喜派、少阳派、重阳派、龙门派等;某一门派中又有不同功法。②道教诸种法术的通称。其法术如经法、方术、忏(chan)法、符祝、驱邪、祛瘟、降妖、摄魔等。


[道家] ①古代哲学流派,以老子、庄子为代表。主张清静无为,祟尚自然。②指道家功及修炼道家功法的人。③指道教。参见"道家功"与"道教"。


[道家功] 源于道家,长时间在道家及道教内部流传的功法。以道论、气论、精气神理论以及阴阳、五行、八卦、干支理论等为基础理论;以"修心炼性"为主,重视内炼精气神;目的在于"葆性全真"、"长生久视"、"返璞归真",揭示宇宙与人体奥秘,探索人体生命自控与优化的方法。它土生土长于中华大地,源远流长,可分三个发展阶段。先秦时以清净无为为主,法理合一,简捷明了,是直指先天的上乘功法。两汉两晋以至隋唐时期,呼吸吐纳、调合阴阳、药饵服食(外丹)占了主导地位。唐宗以降,则丹道之学(内丹派)成了主流。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医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天文学等多学科知识为其所用,逐渐形成了门派林立、功法名目繁多、内容丰富、涉及面广的庞大体系。有练养派和符箓(lu)派两大类。根据练功模式之不同可分为内丹功、清静功、存思功(又叫存想功)、导引功、吐纳服气功等类型。道家功是我国传统气功中最丰富多彩的部分,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起过重要的作用。


[道教] 我国的主要宗教之一。渊源较早,至东汉张道陵所创五斗米道,为道教正式创立,到南北朝时盛行起来。金元以后分正一、全真两派,至清代逐渐衰落。道教的基本信仰是"道",认为宇宙的一切皆由道化生。《老子》、《庄子》为其主要经典。最受崇拜者是三清尊神(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法天尊),修炼的方法依门宗不同而异,主要有内丹、服气、导引、胎息、符箓、辟谷等。道教著作甚丰,多收入《道藏》和《道藏辑要》中。


[道经] ①道教经典的简称。有的也称"道书"、"丹书"。②《道德经》别名。


[道论] 关于"道"的理论。是我国传统气功中本根性理论之一。有关道的概念性论述最早见于《管子》。道家学派经典著作《道德经》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庄子》、《淮南子》等则作了进一步的发挥。"道论"认为自然界的万物是由一种最基本的存在生成的,这就是道。也就是说,道是宇宙万事万物的本根,是一种特殊的客观存在。在体相上无形无象,无所谓动与静,不可捉摸。在超常智能状态下能感知到它恍恍惚惚不可名状的状态,所以老子说:"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之所以不可名状是由道的虚无之性决定的。《管子》中说:"虚无无形谓之道。"《道德经》中说:"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道的这种虚无之性是道的体、性、用、德的根本。道具有无限性,在时间上无始无终,亘(gen)古长存,"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道德经》);在空间上无涯无际,"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管子》);它又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道者,一人用之不闻有余,天下用之不闻不足"(《管子》);由于道的无限性,道又是包容一切、无所不在的。基于道体的虚无性,它能无物不入,呈现出万物的兼容性。它化生万物,永无穷尽,故老子说:"可以为天下母。"道本无形无象,一旦形成异于道的可以名状的物态时,道就寓于其中,并成为支配该物自然变化的根据。对于富于物中的道,就称为德。也就是说,德是道的功能体性,是道外在的体现。道论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思想,它渗透到我国文化的各个领域。它不仅解释了宇宙万物之间的关系,并且对气功学的贡献尤为巨大,成为我国古典气功学的理论基础,是指导人们气功修养的实用理论。


[道脉图解] 道家著作。清洞天丈人传述。1卷。该书内收先天、皇极、洛书、河图、四象、浑天、五行、八卦、两仪等图24幅,每图均有解说。其要言不繁,一目了然,说理透辟,印证周全。并附河图、洛书详解。收入《道藏精华》第九集。


[道气] 亦作"道炁(qi)"。①大自然的混元气。它是构成宇宙和一切物质的最基本因素。练气功,就要摄取大自然之气为己所用,达到变换人的气质的目的。②人的元气(人体混元气)。过去所谓"伤道气"、"耗道气",其"道气"即指此。③气功修炼有成,显露出的超凡脱俗的气质。旧称"君多道气"、"萧然道气"之"道气"即指此。


[道气功成] 修道炼气功行圆满,功夫已成。古人对练气功叫修行,也叫"修道"、"行气"等。通过修道、行气和修德(做善事),使体内气机发生变化,达一定程度修炼已成时就叫"道气功成"。此语出自《灵剑子》一书。

[道生一] "道"《易·系辞》中称作"易",是宇宙的本原,相当于智能气功混元整体理论中的"混元子"层次;"一"是元气,《易·系辞》中称作"太极",相当于智能气功混元整体理论中的"初始混元气"层次。"道生一"即道衍化成元气,即混元子衍化成初始混元气。


[道枢·金液还丹内篇] 道家练养类书。内集宋曾慥(zao)编。李光玄、玄寿先生言。论述吐故纳新、固身延年、采药炼丹之道。收入《道枢》卷22、《道藏》太玄部。

[道心] ①与"人心"相对,指符合练功要求的专一的心理状态。从杂念丛生的常人状态(人心)进入一念不起的宁静状态,再从这一背景中出现一个专一的练功念头,这一念头即"道心"。传统气功称之为"真意"、"照心",亦称"元神"。②悟道之心。泛指认识到练气功的必要,并决心参加其实践的意识活动。


[道之华] 气功修炼的神气之精华。指超常智能。因为古人把气功修炼也称作"修道",故把修炼的成果称作"道之华"。


[道中之道] 也叫"真意"、"真念"、"虚无中之正觉"、"精气之极"等。指进入气功态,高度集中专一的意识境界。传统气功形容此境界时,往往使用神定气和、万物俱寂、一念不生、一灵独存等字样,实际是气功态下,意元体统帅了全部意识活动,而出现周身气血融融的状态。


[道中之法] 亦作"道法"。见该条①。


[道宗] 道家宗旨。道家功修炼的根本,就是炼气,炼宇宙本源的先天混元气。道家气功虽然名目繁多,派別各异,但是"太极"也好、"道德"也好、"阴阳"也好、"混元"也好,究其实质,都是无形无象的混元气。

[道祖混元派] 道家最高门派之一。据称此派为老君所创。其传承谱系为:"混元乾坤祖,天地日月星,三教诸圣师,金木水火土,鸿濛(meng)判阴阳,太极比河图,仁义礼智信,生老病死苦。"其中"三教诸圣师",指儒、释、道三家超越凡人的有道者;"金木水火土"等是道家的内容;"仁义礼智信"属儒家伦理道德的基本范畴;"生老病死苦"则属佛家的五苦之一。由此可说明,此道家门派已综合、混融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

——转自灵通站 http://hylt.myrice.com 名词释义
http://lingtongzhan.126.com智能气功的资料库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