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175阅读
  • 3回复

當代南傳佛教大師 (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智悟
 
发帖
398
开心币
-1
好评度
2387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2-05-10
《當代南傳佛教大師》推薦序         /楊郁文

  本書作者傑克·康菲爾德先生是筆者最尊敬的「佛法教師」之一,譯者們都是筆
者最為樂於親近的學佛團體──新雨──的核心份子;張慈田老師早在半年前囑咐為
本書提供推薦文時,立即欣然同意。接到吳明興居士寄來校定稿,迫不及待地從作者
前言、兩位大德序文、編者說明、譯者序文,然後,本文十七章順序仔細閱讀。事後
發覺,根本毌需再為讀者推薦本書。何以故?僅依康菲爾德先生本人之前言,以及創
巴仁波切與羅摩·達沙先生的序文,讀者們會發覺到本書對「學佛」的重要性及「修
行」的實用性,引生善法欲,探測全書究竟。倘若接觸到第一章〈佛法精要〉,可以
發現作者以現代語言,敘述佛法的精華──戒、定、慧三無漏學,以及完成佛德的智
慧和慈悲的道路。料想讀者們隨即如筆者一樣,第二章、第三章……乃至第十七章,
猶如一氣呵成,排除雜事一路審諦閱讀,看完全書。

  現在筆者可以改弦更張,以老馬識途前行「導讀」,藉以替代「推薦序」供獻讀
者們,冀望張老師等翻譯本書諸大德合意!

  十七章正文之初章〈佛法精要〉及第三章〈教法總說〉,是康菲爾德先生多年參
學南傳佛教,出家親近多位大師經年奉事學習,或者求見某大師以問答請益,或是研
讀某大師特殊名作等等所得精華,讀者們需要細心體會。不祇在閱讀第四章以後十二
位南傳大師著作或問答錄之前,需要預先瞭解〈佛法精要〉及〈教法總說〉,此等十
二章閱讀之後,尚須重閱本書的第一章及第三章;最後,閱讀殿後的第十六、十七兩
章。

第二章〈緬甸、寮國、泰國的禪修概況〉,提供有心留學東南亞的學生們許多珍
貴的資訊,於選擇學習禪修的地點、挑選適合教導的老師與法門,特別切合實用。

  第四章〈阿姜查〉,查法師是接受本書作者出家成為比丘的親教師,影響作者最
深的老師。查法師依南傳傳統注重「四念住法門」之修習,不強調任何的打坐方法,
也不鼓勵人們參加快速成就內觀或者開悟的精進課程。在正式的坐禪裡,他教人先觀
出入息以調心,等心安住了,繼續觀察身、心的變化。耐心修學、奉行戒律、生活簡
樸、保持自然以及觀照內心,是他的修行要訣。

查法師教人:「單純安住於當下,我們的心終會契入它原本的和諧狀態,這時,
修行是自然湧現的。」他會引導學生繼續單純地觀照內心,甚至連深刻的內觀和開悟
經驗都不可執著,祇是分分秒秒地持續這種不執著的觀點。如是禪風,與宋朝曹洞宗
正覺禪師之「默照禪」幾分神似。
  
  查法師開示:「道場的日常作息,也是禪修的焦點,這幾乎跟正式的靜坐和經行
沒什麼兩樣;不論做什麼事,都要念念分明,這裡頭也是佛法。」筆者認為這與中國
禪宗祖師主張:「專精打禪七是修行,大眾普請出坡勞作也是修行。」有異曲同工之
妙。

  第五章〈馬哈希西亞多〉,馬哈希導師以密集內觀禪修,系統地教授四念住的修
行方法。分為:

  一、修學前行──四種護念──念佛(十號功德)、慈念(一切有情)、念身(
    不淨)、死念(提起無常生滅及精進修道)。
  二、基本練習(坐禪及行禪交替)──對四念處專注能力之開發──分為四階(
    練習一、二、三、四)。
  三、進階練習──慧觀之開發──分為三階:(1)辨明身心及其緣起,(2)體悟生
    滅隨觀智,(3)內觀深化,體驗涅槃。

  馬哈希導師之禪風特點在於:沒有一定的對象(止觀之業處)做為開發定力的前
方便;一起步,即對剎那變化的身心現象覺照觀察,對每一身心生起的現象「命名稱
念」。這種命名稱念的技巧(其他當代南傳大師有贊同者亦有反對者在),康菲爾德
先生認為有助於把想蘊的內容,導向做為禪修的觀察的目標,它幫助瑜伽行者從「各
種體驗內容認同或介入」跳離。筆者認為在業力弱、業障輕時,此一招式「命名稱念
」有助於「隨緣消業」,而又能繼續止觀等持;在業力強、業障重時,此招是否管用
,筆者尚待此後實習、驗證,而後肯定。

  第六章〈孫倫西亞多〉,孫倫導師及其弟子們所傳受之禪風,有別於一般常態的
安那般那念,其特點為:很密集地集中精神做非自然的強烈呼吸(甚至鼻孔出聲),
以警覺氣息接觸鼻端之觸覺。長時段的坐禪(兩三小時),盡最大的努力去克服苦受
(皮癢、抽筋、骨肉酸痛)及散亂心;更進一步專注於苦受的改變,強化正念及觀察
力,得以開發智慧及解脫煩惱。其弟子強調不要耽湎於修習進步所生輕安樂受及神變
現象。

  第七章〈佛使比丘〉,佛使法師弘揚「自然內觀法」──即於日常生活、一般工
作當下訓練精神專注,通常已足夠用來內觀;與經由系統的訓練方式產生專注及內觀
效果相當,而且應用於處理日常煩惱漏的有效性高,也可以避免修習禪定所生的(耽
樂等)副作用。筆者認為「自然內觀法」其實是以「七覺支」應用於日常生活中,透
視事物的真相,覺悟無常性、苦迫性及無我性,維持無我執、無我所取;甚至於日常
生活當下體驗涅槃。

  第八章〈阿姜念〉,念法師的教法非常簡要:依「四念處」及「四聖諦」法門,
觀照日常生活中出現的苦受及其由來,清楚地覺知其中的過程,就是苦的止息與獲得
覺悟之樂的直接門徑。她也重視經、論開發五種淨化,從「把握名色」乃至依「行捨
智」,構成「慧體」的傳統方法(如《清淨道論》第十八乃至二十一品所述)。

  第九章〈阿姜摩訶布瓦〉,大布瓦法師強調定、慧互動:堅強而穩定的專注力是
生起智慧的前兆;運用智慧透過對身與心的觀察與研究,來輔助培養專注力與寧靜,
然後,以此專注力導引更深的智慧。然而對究竟解脫來說,但有定的經驗並沒有什麼
價值,能導致解脫的智慧才是重要的。日常依戒(道德)生活,維持無悔、愉快、自
在的心情,對世人是永遠都有必要的。最好是在惑(業、苦)出現時,立即以戒學、
定學、慧學的方式去處理。

  第十章〈唐卜陸西亞多〉,唐卜陸導師注重「正念」之功用,亦即依「四念處」
的正念,專注於身、心的作業與受報,以及如實知身、心正確或錯誤的反應方式與結
果,才能看到事情的真實面貌──「正見」。有正見才能開導一系列的「八支聖道」
,現觀苦、集、滅、道──四聖諦──實現究竟涅槃。

  修習「正念」,即以「身至念(誦念、觀想身體的三十二部分)」為主,善巧練
習可以對治色貪欲,以及消滅我、我所見。

  第十一章〈莫因西亞多〉,莫因導師強調禪修者應該在禪修前,先熟習阿毗曇的
基本觀念──對心法及色法的特性有最細緻的研究──有助於以清楚精確的方式,直
接注意日常生活乃至宗教修持的所有現象的真實面貌──無常性、苦性、無我性。如
此,不再被自然現象所愚弄,不再執著,體驗了真正的解脫自在。

  第十二章〈莫哥西亞多〉,莫哥導師指出「學習佛法的目的」是為了導向解脫、
體驗涅槃。「佛法的教法」富有次第性──修習戒行(道德生活)是第一階段,修定
(專注的念力)是第二階段,開發般若慧(如實觀)是第三階段。

  莫哥導師有「系統及簡化練習法」:

  一、進入禪修之前,先善巧區分(1)世俗諦──所有概念、思想、構想及名相;(
    2)聖義諦──五蘊法、十二支法、四聖諦。
  二、對心念(十三種:(1)眼識,(2)耳識,(3)鼻識,(4)舌識,(5)身識,(6)貪
    識,(7) 瞋識,(8)癡識,(9)非貪識,(10)非瞋識,(11)無癡之明識,(12)
    入息識,(13)出息識)以及感受的觀察。
  三、內觀:第一階段,以安那般那念,專注於正念的培養;第二階段,以如理作
    意身、受、心、法的生、滅,觀察五蘊的生、滅;第三階段,現觀無常、苦
    、無我,產生厭、離欲、滅盡惑業苦的行道智見,乃至逮得諸漏盡,作證消
    滅一切有漏的苦受。

  第十三章〈烏巴慶〉,巴慶大德居士教授有很多種專注的禪修法,現在弟子們(
當今印度葛印卡居士即是其嫡傳弟子)最常用的方法如下:

  一、以「呼吸專注法(安那般那念)」經歷一段精神專注的練習。
  二、有系統地將注意力移到身體上,感覺到肉體的種種感受。
  三、隨即對身受提起無常的警覺,覺察諸受無常的實態。
  四、具有察覺無常、苦、無我的意識時,會在心內培養所謂「涅槃元素」的光明
    火花;這種涅槃的元素會除去肉體及精神疾患的病原──邪見及雜念。

  筆者認為「培養涅槃元素」,或者「活化(activate)無常、苦、無我」,其實
就是於「常、樂、我」等任何邪見、偏執蠢動時,能立即提起現觀「無常、苦、無我
」,一一對治它們;以平等慧如實知惑、業、苦,也能隨緣去惑、消業、除苦。

  第十四章〈阿姜達摩答羅〉,達摩答羅法師的禪風,是依「四念處」修習「八支
聖道」,現觀「四聖諦」為主,主要方法如是:

  一、無間斷的正念專注(屬修習八正道所生;有別於奢摩他開展的近分定及安止
    定的專注),從四念處的「於身觀身念住」開始,最好的下手處是:觀照手
    心移動時及停止時的感覺生起和消失的微細變化;正念專注能力提升,將導
    致感覺在全身生起和消失時,也能注意「心基(hadaya-vatthu )」處相應
    的微妙感覺(如此心基的反應,以筆者所知,歷代及當代大德未曾提及)。
  二、身根觸覺細膩的觀察,導引味覺、嗅覺、視覺乃至意識到心法生滅,在心基
    處有所感覺。
  三、行者在所有(行、住、坐、臥)姿態中,保持感覺的持續觀照──四念住分
    明,會覺知五蘊剎那緣生、緣滅,現觀「三法印(諸行無常、苦、無我)」
    的真理實相。
  四、最後,行者會體驗超越有漏生死的「涅槃寂靜」。

  第十五章〈阿姜朱連〉,朱連法師主張禪修是一種生活方式,用於更進一步生活
方式的技巧。所以每人要從好多禪修方法中選擇適合自己個性、品行的方法,然後,
或單獨或群體禪修;或內觀或專注,最後,最重要的是每個人回到內觀修習「放下」
、「無所執著」時,智慧即隨緣活動著。

  然而,朱連法師亦有特殊方法──「突破姿勢」──它僅用在嚴密的指導認真的
學生:

  通常行者要坐或站在同一位置二十四小時,一停止移動,我們身體內的苦就顯現
;有時四或五個小時、八小時或更久過後,行者才會突破對身體痛苦的黏著,心變得
特別清晰、專注、調順。行者可以平靜清楚地觀察身體和心理的生滅現象;因為對身
體的渴望已靜止,強固專注已開展,智慧隨即生起。

  第十六章〈更進一步的問答〉,是本書編者向作者康菲爾德先生提出二十個問題
,在於加強澄清、闡明前述十二位大師有關教與學的內容。這些問題及回答,是以西
方人士的觀點為主,然而也適用於東西兩方的所有佛教徒(甚至適用於「非宗教徒」
)。

  第十七章〈其他現行上座部佛教的禪修法〉,作者簡略地檢視更多的當代上座部
佛教所用的其他禪修系統和方法,或有與其他派別甚至外教的靈修方法結合的宗教行
為,一共十二項目。

  「回到智慧」可說是作者一生學習佛法最重要的心得,如下:

  當我們以七覺支(定、擇法、精進、喜、輕安、正念和捨〔筆者按,七覺支次第
而起,其順序為:念、擇法、精進、喜、輕安、定、捨;然後,能隨所欲覺支等至為
善巧修習七覺支。作者沒有說明之所以調動次序者因何?甚為遺憾。〕)來思考所有
不同的禪修法時,就變得很簡單,來看各個方法是如何有助於發展至少一些導致解脫
的心靈特質。然而,必須注意,用某特種修習、方法、技巧方式的禪修,祇是個提供
使用工具。當人已發展了產生智慧和解脫的禪修,最後,所有系統、技巧和修習方法
都必須放下。那時,禪修不再是孤立的事情,而整合為生活的方式。生活本身成為禪
修,單純、直接、無私、活在當下!

  筆者更引用作者金言,與作者、編者、譯者一同發願,願讀者們:

  一、希望經由本書傳達的法,有益處、有功德,幫助眾生離苦!
  二、願所有眾生快樂!
  三、願所有眾生從迷惑中解放出來!
  四、願所有眾生勤奮、努力於解救自己!

   南無 本師釋迦牟尼佛陀!

        一九九七年四月十五日 菩薩戒優婆塞 楊郁文 謹識於阿含學園

附記:
  作者與譯者已有略註於文中,筆者另有資料提供有心查詢大師們曾經引用之經文
,相當經之出處如下:

  第一章頁050第三段:《相應部S.56,31 Si%msap^a經》;《雜阿含·四○四經》
  第二章頁082第三段:《相應部S.14,15 Kamma經》;《雜阿含·四四七經》
  第六章頁183第三段:《雜阿含·一七五經》
  第六章頁202第三段:《相應部S.35,95 Saayha(2)經》;《雜阿含·三一二經》
  第七章頁221第二段:《相應部S.22,59 Pa^nca經》;《雜阿含·三四經》
  第七章頁221第二段:《相應部S.35,28 ^Aditta經》;《雜阿含·一九七經》
  第七章頁232第二段:《中部M.24 Rathavina經》;《中阿含·七車經》
  第十章頁311第四段:《相應部S.2,26 Rohita經》;《雜阿含·一三○七經》
  第十章頁312第三段:《增支部A.1(21) Jh^ana vagga 1~21經》
  第十二章頁351第四段:《相應部S.15,10 Puggala經》;《雜阿含·九四七經》
  第十二章頁356第四段:《相應部S.1.6,7 Jana%m經》;《雜阿含·一○一七經》
  第十三章頁391第三段:《增支部A.1.5,9 Pabbassara upakkili&t&tha》擵
  第十三章頁403第三段:《增支部A.3,65 Kesaputthiy^a經》
  第十四章頁418第二段:《相應部S.56,31 Si%msap^a經》;《雜阿含·四○四經》
  第十四章頁419第一段:《相應部S.22,87 Vakkali經》
【巴利文之表示法:】一、字母前加^者,表示該字母上有一橫。─┐
【巴利文之表示法:】二、字母前加%者,表示該字母上有一點。─┼以下文章中均同
【巴利文之表示法:】一、字母前加&者,表示該字母下有一點。─┘



前言                傑克·康菲爾德

  本書內容歷經多年的收集和翻譯,它代表一種口語佛法的原始記錄,也就是許多
當代佛教大師們的教法,介紹他們是為了與所有從事開發佛陀慈悲和智慧的人們分享


  為了流通這些代表性大師的教法,我曾請求他們祝福和協助,不過由於時間的困
難以及半個地球的遙隔,本書的部份內容一直無法取得當事人正式的同意和關注。

  我嘗試以最清晰的方式印行這種實際禪修的佛法,希望有助於那些想把無上教法
付諸實踐的人們。法是公開流通的,正如同佛陀親自的教誨,這當然也是本書所介紹
大師們的本意。本書內容的編譯若有任何瑕疵和重要佛法觀點的混淆,個人當負起全
責。我只是希望提供各種不同類型的當代上座部佛法,希望對那些在解脫上的行者有
些實際助益。



序一                  創巴仁波切(Ven. Chogyam Trungpa)

  佛法歷經二千五百年已演變成各式各樣的宗派和形式。在不同的文化和環境裡,
活生生的法總是藉著新的型態展現出來。不過禪修仍是它們的核心,佛陀曾親身示範
並以此教導人們。唯有透過禪修,學佛的人才能使焦慮不安的心放慢下來,開始看清
楚世間的真相。否則,他仍將持續增添無明,繼續掠奪性的執取以肯定自我。沒有禪
修,就沒有聖賢和開悟的道路,也根本沒有佛法可言。

  對二十世紀日益縮小的世界來說,禪修提供了一項特別有效的訓練。在這個科技
時代,人們也喜歡製造一些靈修的把戲──一種新型、改良式的靈修,保証快速見效
。然而腳踏實地、親身力行的方式一直是真正精神修鍊的基石,但宗教郎中卻捨此不
顧,大肆推銷他們自己的教義,推銷神奇、便捷的花招。

  本書裡的老師是真正佛法的化身,他們是綿延不絕教法的傳承者,成功地保留佛
法的精純原貌並為人演說。這些老師的教法以及他們本身的範例,鼓舞激勵後來的修
行者正確且圓滿跟隨法的路徑。



序二                羅摩.達沙(Ram Dass)

  善友傑克·康費爾德(Jack Kornfield)把南傳佛教的教義和修行方法集錄成書
。這裡頭有豐富的記事和對話──都是他當時修學的真實情境。

  他曾在緬甸、寮國、泰國、高棉等道場參學很久,南傳佛教渾厚純樸和精進不懈
的修行,經由他的簡潔及深刻的妙筆呈現出來。在記事裡他告訴我們,某個修持法門
源自某個傳承;在他跟這些苦行道場比丘的對話裡,我們聞到一股深沈的寧靜和信念
,洋溢在古代傳統的教法裡。每一位師父強調佛陀教法的某個特別層面,也代表著那
個傳承的精髓。

  要閱讀本書,方法有很多種。飽學多聞的人可快速流覽,以滿足好奇心。或者你
也可以空心閱讀,讓清淨的法水穿透你整個心靈。在洗滌的過程中,也許一種修行法
,一句妙語,一幅道場情景,或者一分直指人心的智慧會吸引你佇足神往,成為你執
取的對象。這時,經由寂靜的內觀,你會看到為什麼會出現那樣特別的念頭。等你已
吸取所需,那些妄念自然脫落,隨著滾滾生滅的瀑流往下漂浮,離你而去,直到永遠
永遠。



編者說明

  關於本書,有必要在此提出兩點說明。

  第一點,有些大師已圓寂了(像:莫哥Mogok Sayadaw,烏巴慶U Ba Khin,孫隆
Sunlun Sayadaw),但他們在世時所發展出來的一些道場,至今仍生氣勃勃地宣揚他
們的教法,其效應已影響到二十世紀毘婆舍那禪修的發展。

  第二點,很多佛教術語翻譯成英文時往往保留大寫,在本書中我們把它取消了。
用大寫只是把這些大師真實的教法學術化了,為了打破抽象化,使人明白易懂,在很
多地方我們捨大寫不用。把普通名詞專門化,正如把平凡的事物變成超然的,畫蛇添
足除了引人注意之外,並不能伸張原義,反而往往誤導讀者埋首啃讀,而不知吸取骨
髓精華。有的已通俗化的佛教常見專有名詞,我們就採人們較熟悉的梵文(已納入英
文字典)而不用巴利文,如達磨(法)用Dharma,而不用Dhamma;業用Karma,不用
Kamma;阿羅漢用 arhat,不用arahat;涅槃用nirvana,不用nibbana。



譯序                              新雨編譯群

  《當代南傳佛教大師》(Living Buddhist Masters)是作者於1967年至1972年
間在東南亞修學上座部佛教所整理出來的,出書於1977年。本書介紹東南亞上座部佛
教概況及12位禪修大師,所介紹幾位大師中,阿姜查的全部作品已由「法園編譯群」
編譯完成,佛使比丘的作品由「香光書鄉出版社」及其它單位出版多冊,馬哈希法師
作品有少量譯介,阿姜念有一本作品翻譯出版,其它大師的禪修作品尚少為台灣佛教
界所知悉,本書的出版正可彌補這個缺憾。每位大師的實修與教學都有很大的成就與
貢獻,足為後代佛徒的修學典範。本書尚未記錄斯里蘭卡、寮國、高棉等國的當代大
師,有待來者的譯介。

  關於稱呼方面,在泰國阿姜(Achaan)為老師之意,在家人可以用這個稱呼,波
拉(Phra)為比丘之意;在緬甸西亞多(Sayadaw)是精神導師之意,另外烏(U)是
伯伯、叔叔之意,芒(Maung)是弟弟,哥(Ko)是哥哥,多(Daw)是女士,馬(Ma
)是女孩,他們沒有姓氏。另外,本書的「註」為作者所註解,「譯按」則為譯者所
加入的補充說明。

  本文中有一些小標題由譯者加入,以凸顯段落的主題及可讀性。本書中原有的大
師照片模糊不清,譯者也儘量蒐集他們的照片以取代原有的。

  另外,附錄一篇<當代南傳佛教大師的禪修道場>,做為學人進一步參訪的指引


  本書的翻譯工作是從譯介佛使比丘的文章開始, 並刊登在1992年9月在《新雨月
刊》第60期,前後花了近四年的時間,參與翻譯工作的善友有:林武瑞、黃仁封、蔡
奇峰、陳慧娟、周金言、張慈田等,校對工作有很多《新雨》的同修和善友參與。若
沒有大家的熱心參與,本書的刊行就無法順利完成。最後並感謝楊郁文教授熱情推薦
與賜序。願所有參與者與求法者都能在解脫上勇猛精進,並能止息貪、瞋、癡。



第一章 佛法精要  

    修行都以消除貪、瞋、無明為目標,
    拔除內心自私自利的根源。
    培育正念是所有內觀禪修的基礎,
    它事實上就是培養慈悲,
    因為正念就是讓事物如其本來地存在。
    無論面臨什麼情境都清楚地看著它,
    沒有分別計較,不受其左右,
    也沒有自我中心,
    這是孕育慈悲和智慧的基礎。

  佛陀在菩提樹下悟道後,並不打算說法,他內心懷疑,他所體悟到的法有誰能瞭
解呢?事實上,又有誰願意聽呢?

  他所顧慮的,並非佛法太複雜難以理解,而是它太簡單了,令人難以相信!不過
,基於大悲心,他仍決定說法,尤其針對那些「眼睛僅被少許塵垢蒙蔽」的眾生。

  本書的重點,乃收錄當代十二位最重要上座部大師所傳承佛陀的教法。今天的東
南亞和斯里蘭卡,仍散佈著成千上萬穿著橘黃色僧袍的出家人和佛教道場。在祈禱的
旗幟和儀式底下,可發現二千五百年來教法的精髓,以及佛陀為一切眾生所開示的通
往智慧和慈悲的道路。

  我們如何把這些教法、這項真理記載下來呢?就某一意義而言,法是無可書寫的
,它本來就遍佈一切,不論在東方或西方,真理都是相同的。曾經有一位西方比丘請
求他的師父,允許他到緬甸其他著名大師那裡學習密集禪修法門,他的師父立刻就答
應了。幾年後,他回到第一位師父那裡。

  師父問道:「你學到什麼?」
  徒弟回答:「沒有。」
  「沒有?為什麼呢?」
  「沒有一法不是原來就有的,也沒有一法不是我離開這裡之前就存在的。」
  「你還經驗到什麼?」
  「很多的師父和禪修的法門。」徒弟回答,「但是,我愈深入佛法,愈是深刻地
體會到,修行根本不需要到處跑。」
  他的師父回答:「哦!是這樣沒錯。我早該在你離開之前就告訴你,但是當時的
你也不會瞭解的。」

  本書是一部心靈之旅,它帶領你參訪許多佛法的系統和師父。表面上,他們也許
各有不同,甚至彼此矛盾,然而,我們無須相互比較,評定優劣。這些言語和系統底
下都是唯一真理的不同展現。法是不變的,正如草葉的低垂和雲朵的飄動顯示有風的
存在,大師們的文字和教誨也都指向相同的體驗、相同的真理。

  在精神修鍊的道路上,我們必須重視實效。如何使所聽聞的法義和修行方法有益
於我們的體悟呢?在中國古代的錽傳燈錄擵中,有一個很著名的象徵意義,是以手指
頭指向月亮──真理。每一位師父都指向……注意!不要迷惑於各隻不同的手指而錯
過了月亮。

  本書中的這些大師們強調,要瞭解並契入佛法,禪修是一項利器,在解脫道上,
它遠勝於所有其他的工具和方法。曾經有人問一位泰國法師,禪修是不是就像自我催
眠,他回答:「不,它是教人從自我催眠中清醒過來。」

  禪修是心靈的訓練功夫,它教我們降伏、收攝和觀察內心。這種解開慣性制約的
過程是把身心的步調放慢下來,觀察奔馳不停的受、想、行、識之瀑流。我們通常都
是被自己的欲望、偏見、習性和本能所牽引,禪修就是教我們保持清醒和警覺,使我
們從慣性的制約中解脫出來,領悟到身心剎那變遷的過程。

  佛教的禪修使人清楚地體驗到三件事情──無常、苦、無我。當心變得專注而觀
察敏銳時,就可體會到所有身心的現象都是不停地在變化。凡是我們所知、所見、所
聞、所嘗、所嗅、所想、所感覺的,甚至連「觀察者」,都是剎那在變化。這種不斷
變化的現象一旦看得愈清楚,愈能明顯感受到,對它稍許的認同或執著都是禍患,因
為它是痛苦的根源。禪修者看到整個身心的變化是個空的過程,它自己在發生,背後
並沒有一個獨立實體,沒有一個「我」。雖然整個的發生過程是有秩序地遵循業力或
因果的法則,然而我們無法從自己身上找到一個永恆不變的,一個能主宰的「我」或
靈魂。身心的現象祇是有秩序地展現,剎那生、剎那滅。

  能清楚地見到這些,深刻地體驗到真正的空無自性,是極大的喜悅,此時心變得
無所執取,並且清澈而明亮。「常」與「樂」,尤其是「自我狀態」等的迷惑,把我
們束縛住了,使我們活在二元對立中,彼此疏離,也使我們漂流於法性之外。一旦透
視到一切緣起現象的空性,想執取任何目標或心境,以之為常樂根源的欲望就會被斬
除。最後,這種無所執取的和諧狀態產生了喜樂,遠離了所有的煩惱痛苦,使人寂靜
、安詳。

  很重要一點是,我們必須把特有形式的禪修和禪修的生活方式分清楚。剛開始好
像在學彈鋼琴一樣,久而久之熟練了,就不必再練習。禪修正如彈琴,我們不論做什
麼,都是在禪修。不過,開始的時候要先練習。

  本書所提到的禪修技巧祇是工具而已,它們不是單獨來使用的。禪修並非祇為了
個人的自私行徑,或者用來追求某種喜樂的狀態,它含攝了我們所有的生活層面。它
是一種工具,能使我們培育清明、警覺的心,並使我們在面臨情境時,無論發生什麼
樣的變化,都能坦然地接納。到最後,禪修的技巧也必須超越它本身,而那個時候,
已無所謂禪修不禪修了,祇是如實地面對罷了。

智慧、力量和知識
  
  在精神修鍊範疇裡,各式各樣的技巧和學說往往使人感到困惑,而造成困惑的部
分原因,是由於我們沒有清楚分辨智慧、力量和知識的差異。
  知識是無止境的。現代的科學每年都有新的發現塞滿了圖書館。精神修鍊的知識
同樣也浩瀚無邊。有的人可以知道人的過去生以及星球對我們今生的影響力,知道其
他星球也有生命的存在,或者知道另有更高層次的意識存在,知道精神治療技巧,以
及其他數不完的有關精神修鍊的課題。但,知識不是智慧。

  有天晚上,一位西方比丘跟幾位從小在寮國鄉村長大的出家人於星空下聊天。他
仰望天空,無意中看到北斗七星的杓子裡有一顆非常明亮的星。他很驚訝,因為以前
從來沒有看過,於是進一步更仔細地看,發現那顆星正在移動。他終於認出那是顆
Echo 衛星正要通過天空,於是就指給他的同伴看。

  他們問:「那是什麼?」
  他回答:「是一顆衛星。」
  他們進一步追問:「衛星是什麼?」
  他說:「嗯,這該怎麼解釋呢?你們知道地球是圓的嗎?」

  不,他們不知道地球是圓的。於是他從他的袋子裡拿出一支小的手電筒,再找來
一個圓形的石頭,開始來段小學程度的示範教學,說明地球是怎麼繞著太陽行走,以
及如何以軸心來旋轉的。接著,一般常見的問題跑出來了,像「我們為什麼沒有感覺
到地球在動」?以及「為什麼住在底部的人不會掉下去」?到最後,他們雖然很有耐
心地聽他講解完星球、衛星,以及眼前的這塊石頭和它們相互的關係,他仍懷疑他們
並未真正相信他所說的。

  在他們當中有一位老比丘,他是個非常安詳而且很有智慧的人,許多人祇要有問
題都會向他請教。他很坦率、純真,對事物不會執著於某些特定想法,也沒有一個自
我可保護的妄見,因此,經常處於喜悅和安詳之中。他能接納生命變化無常的本質,
並隨順它的法則。他聳聳肩問道:「所以說,你知道地球是圓的。可是,這一切的知
識究竟對你有什麼幫助呢?」這位西方比丘當下領悟到,唯有智慧,以及培育清明、
離執的心,對於我們的解脫和安穩,才是重要的。

  這正像佛陀抓起一把樹葉,然後問弟子們,是他手中的樹葉多或者叢林裡的樹葉
多。他接著說道,跟我心中無盡的智慧相比較之下,我所教給你們的道理就好比手中
的葉子而已。但是,這已足以使人知道怎麼樣達到覺悟,以及止息所有的煩惱。
  
  力量和智慧的關係,類似它跟知識的關係。由科學所獲得的力量很巨大而且繼續
在擴張中(如征服自然的力量、電力和化學的威力,以及核能);經由精神修鍊所得
到的力量不但驚人而且變化多端。出竅神遊、超能力,以及知心術都經常被提到,是
經由精神修鍊所開發出來的力量。然而,出竅神遊不能止息煩惱,即使最偉大的精神
治療家也終免不了生病或死亡。佛陀本人也祇活到八十歲,這對我們來講是件可喜的
事,試想,要是他活了好幾百年也不死,人們對長生不死興趣將更濃厚(虛妄的心緊
緊執著衰老的身軀),而不會想找尋解決一切煩惱的智慧。

  全知甚至全能的力量跟某一些偉大的聖人和修行者有關,因此,很多人期待這就
是精神開展的必然結果。然而,一個人能開發出來的力量是受他過去業力的限制,有
些力量乃隨著修行時所獲得的禪定而自然產生的,有些則是透過特定的練習而增強的
。這些力量不但不同於智慧,且往往成為內觀和開悟的障礙。佛法一再強調,禪修時
,有所得之心會增強無明,以為有什麼可以獲得,以及有一個可從這些力量受益的人
,一旦無明愈多,煩惱也就愈多。

  智慧是單純的,它既不是知識也不是力量,祇是跟眼前、當下的情境和諧無礙,
既無所得,也無所失。有智慧的人,對身心諸行的變化了了分明,沒有虛妄無明,其
生命完完全全地與四聖諦相吻合。從智慧流露出來的喜悅超越所有的知識和力量,它
是一種真正內在的祥和與快樂。它不會隨著身心現象的遷流變化而動搖,是一種超越
生死的安詳寧靜。

教說的根源

  這些教說來自目前東南亞的上座部。西方國家在過去一直很注意禪和西藏的佛教
,對於上座部,通常祇提到它和早期的歷史或經典有關。事實上,目前全世界最大的
佛法系統,存在於東南亞五十萬出家人和數百萬在家人當中。

  東南亞是印度佛教最先散播的地區之一。種種跡象顯示,在佛世或者佛滅度後幾
世紀,佛法就流傳到東南亞。它興起一段時間之後,摻雜了多神教文化以及婆羅門教
的習俗,然後又沒落了。過去幾千年來,它再度興起,並且已深植於這地區,成為最
大的宗教。
  
  這裡所提到的叢林苦修道場和密集禪修中心,在寮國、泰國和緬甸都有悠久的歷
史,它們各有各的修行方式。這些道場裡住著當代上座部的大師,他們所教的修行方
法都是本於傳統悠久的巴利文經典,並承襲他們師父的教法再開展出來的。每一支法
脈的師父,本於他們的傳承,有如一條新的血管,裡頭流動著清澈的智慧,分別展現
法的特殊風貌。
  
  本書裡的佛法在輕鬆流暢的狀況下娓娓道出,使人自然而然地接近了它,但也很
有可能並未完全符合你的需求。因此,最好找個師父和適當的場所修學。希望本書所
提到的各種不同的修行方式,能幫助你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法門。它的多樣性正好提
醒了你,條條道路皆通往解脫門,每個人都必須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法門。你可以把它
當作修行手冊,但要勇於發掘問題,並找一位能幫助你的師父。這些禪修法祇出自十
多位南傳的比丘,此外還有更多的師父、更多的方法和傳承。僅此期待它能鼓舞你的
修學,並協助你找到自己真正的道路。

透視迷惘 東方與西方

  美國人遐想著,東方神祕的寺廟,香煙裊裊,裡頭住著安詳睿智的佛教僧侶。但
是,正如他們本國祇有少數的基督徒真正瞭解並奉行他們的宗教,在亞洲也僅有少數
的佛教徒真正懂得佛教而在修行的。即使在佛教僧侶當中,靜坐禪修者仍佔少數的比
例,也許低於百分之十。其餘的人都在做什麼呢?他們從事研究、教學以及宗教儀式
等事,而有的祇是無所事事,享受著悠閒的生活。出家僧侶和整個佛教緊密地交織在
東南亞的社會、政治和經濟結構當中。在政治和經濟上,僧侶制度使那些想要離開在
家生涯的人可獲得社會的資助。出家人也許扮演著宗教界的學者角色,或者在社會、
政治上成為民眾的老師和諮商者。在這個較大的佛教環境裡,僅有少數嚴謹的修行者
,他們由道場和在家人所支持,專心一意地從事心靈的開發和淨化的工作。因此,就
整體而言,雖然南洋國家以及他們的僧侶,並不如西方人所夢想的,是個神聖智慧的
社會,但其中的確存在著一批少數卻極為重要的僧團,他們真誠地修持佛陀的教法。
與環繞在他們周遭的空洞的儀式化和物質化的社會相對照之下,這些偉大的禪修道場
、師父及其弟子們,正是人類淨化身心、體證無我、獲得智慧的可能性的活生生的提
醒者。他們是人類覺醒不可或缺的智慧寶藏,隨時等著需要的人們去採擷。

  以數量來看,這些禪修和精神修鍊中心可算是少數的菁英,但他們對法的宣揚毫
不吝惜。他們把佛法攤開在陽光底下,使任何想學習禪修,從事精神鍛鍊的人都可自
由自在地擷取,絕不隱藏一絲一毫。禪修道場從不神祕兮兮地,它總是直截了當地教
導人們怎樣修行,而且歡迎人們提出疑問並參與它的訓練活動。精神修鍊是一種很單
純的心靈培育的功夫,它使我們的內心無貪、無瞋、無癡,或者使其專注、清醒、安
定和充滿慈悲。禪修是精神修鍊的利器,它毫無條件地等著人們去利用。

周邊環境

  禪修中心和道場可視為一種特別的教育環境。在佛教的國家裡,心靈的淨化受到
高度的尊崇,因此人們會提供特別安排的環境給正在修行的人。

  首先,他們在食物、衣服及住處等基本需要上,所獲得的供應雖不算豐盛,但也
不虞匱乏。至於情感和社會認同的需求也不成問題,因為彼此價值觀和興趣相近,又
共住在一個支持性的團體裡。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人都希望他的所作所為被認為
是有意義而且重要的,這種需求也可以獲得滿足,因為社會對出家僧團由衷的支持,
並且對其自我淨化的事業表達了無比的敬意。

  這些禪修中心和道場的環境除了滿足上述的需求以外,還提供了特別的條件,以
便有利於控制心靈、開發禪定和智慧。在裡頭少有說話聲或噪音,用餐樸素簡單,打
坐的禪堂空曠寬敞,少有引人分心的擺設,這些都有助於安定感官,調伏動亂的心。

  至於僧團的社交方面也有助於心靈的淨化,周遭都是重視誠實和清淨行為的智者
、善知識。大眾以無貪、無瞋、無癡為楷模,視慈悲以及關心他人為當奉行並尊崇的
美德。在修持上,以保持清醒為要訣,無論內在或外在都要保持和諧並且有耐性,大
家重視這些且把它化為常軌。

  日常作息既單純且直率,整個僧團組織和外在的訓練使生活更簡樸,你不用再去
想接下來的該做什麼動作或者如何行持才好,這樣使心能專注在各種不同的禪定練習
上,不會有所牽絆。

  對西方人來說,一個制度和紀律嚴密的環境似乎和解脫背道而馳的。一位西方比
丘敘述這麼一段故事:「我在寮國一處頭陀行道場住了兩星期後簡直快受不了,從小
在一個強調個人和敢於自我表達的文化下長大,道場清一色的僧服,千篇一律的作息
,統統相同的行持簡直令人窒息。我甚至想把橘黃色的僧袍染上一些綠色或藍色的條
帶,或者在缽上畫一些花,祇要能稍有不同!」後來他也體會到,真正自由不在外相
求,而是要從內心發掘。在如此制度化、紀律嚴格及似乎不自由的環境裡卻可找到世
界上最自由的生命。

  重要的是也要記住,這些道場並非封閉的團體,而是教授佛法的地方。它歡迎外
面的人來此修學,親身體會一個真正和諧無私的人類僧團。

紀律和道德

  紀律和道德是淨化過程的基本要素,這一點非常重要。儘管西方人排斥紀律和規
矩,認為這會妨礙他們所認定的自由,實際上它們卻是達到內心真正解脫的必備條件


  禪修就是一項訓練。拉瑪那·馬哈希(Ramana Maharshi)也許是過去幾世紀最
受尊敬的印度上師。他就曾經這麼說:
  
    不精進絕不會成功,心靈鍛鍊不是與生俱來的,唯有持續不懈者始能獲得究
  竟解脫。

我們一定要不斷地努力並且保持清醒才會成功。

耐心和毅力

  傳統上出家比丘追隨第一位師父至少五年,遵守有規律的訓練是很重要的,因為
規律訓練的穩定性有助於我們觀察生命的變化以及修行本身,避免隨著煩惱打轉或再
造新殃。有規律地用功,持續不斷地努力,對成果無所企求是必備的態度,因為禪修
本來就一無所得,沒有什麼結果可執取的,我們祇不過揭露法的本來面目而已。

  在一個滿月的夜晚,天色剛暗,一位西方比丘抵達一處寮國苦行道場,當時寺內
的比丘們正在持誦一月一次的儀軌和戒條。那個夜晚對他來說意義非比尋常,不祇是
因為有儀式以及隨後令人鼓舞的佛法開示的緣故,而是村民們會在每月的這個神聖日
子供養熱騰騰、又香又甜的咖啡。經過多日單薄的飲食,僅早上一餐,午後祇能喝水
,這杯咖啡可算特別的禮遇,喝下去可使人整夜舒爽地修禪打坐。

  他師父的師父也在這個特別的夜晚來看他們。儀式完成後,大家坐在大殿裡等候
開示,以及準備享用擺在五十碼外的甜咖啡。當天晚上所有的人都坐著,既沒有佛法
的開示也不准藉故離開。大夥兒繼續坐著,寂靜無聲。他心裡想著咖啡逐漸涼了,焦
慮達到極點,但是大家仍然坐著不動。兩個小時過去了,他變得坐立難安且憤怒,心
裡嘀咕著,怎麼不先喝咖啡然後再去打坐呢?又過了一段時間,他的上師眼睛朝四處
掃瞄一遍,並對著他微笑。他禮貌地還以微笑,內心卻對師父忽略大眾權益以及這種
無聊的情況感到生氣。他想著,該有更好的事情可以做,想著又想著,憤怒又憤怒,
經過好多個小時以後念頭精疲力竭。他終於怒氣全消,毫無期待,抬起頭,對師父會
心地微笑,師父也對他報以微笑。這好像回到家的感覺。晨曦初上,他以輕快的心情
托缽去,每一個腳步都是在禪修當中。

  禪修無須特別找地點,祇須有耐心、遵守戒律,就在當下用功。

  修行時,紀律包括正戒和正精進。什麼是正精進呢?它祇是努力保持清醒,明記
當下正在發生的事物,不分別評斷。這種態度在禪宗裡叫做「無功用行」,即無所求
、無所得,遵守紀律,在當下保持清醒。繼續修下去,內心清醒的品質隨著提升,生
活變得輕鬆無礙,活在明明朗朗當中,內心趨於寧靜、開放。紀律、精進和耐心是很
重要的。

  在西方,道德所受到的鄙視比紀律還嚴重。它被視為如同可怕的維多利亞式的社
會,企圖想控制我們的自由,限制我們的發展。

  事實上,道德或美好的行為於修行大有助益。在佛法的傳統裡,一些特定的戒律
是禪定和智慧賴以建立的基礎。在西方,他們體驗的順序往往正好相反。許多西方人
,首先是從他們當前生活和社會狀況領悟到苦和無法滿足的本質,有些則經由每日所
發生的新聞,有些人則經由迷幻藥。他們的體認是從對所有道德規範完全否定之後產
生的,然後透過各種不同的精神修鍊和禪修技巧來追尋內心的寧靜和明智。他們終於
瞭解到建立道德的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因為它是修行的基礎,有助於去除煩惱、散亂
,遠離貪愛和瞋恚。

  何謂道德?它又是怎麼產生的?約制自我的道德規範祇是內在道德或智慧藉諸文
字的近似表達,也是表達減少自私行為,維持社會安寧和諧的基本方式。殺生、說謊
、偷盜等行為來自內心的貪欲、疏離和自私。形式化的規條用以減少自私的行為,感
官的制約則用來避免刺激欲望。

  德行的力量是很驚人的,一個總是誠實不虛,修持不害的人,是世界上安靜而有
力的燈塔。在佛教的道場裡,有些修持幾乎完全貫注在戒律上面,尤其是精心設置的
二百二十七條比丘戒。嚴格的戒律修持使人迅速捨離貪欲和自私。完全安頓於誠實和
真理的心是很容易產生禪定和智慧的。

  我們遵守戒律直到成為自然的習慣為止,然後從平靜心靈的智慧流露出真正地、
豐沛的德行。平靜、清醒、無所執、不分別計較的心自然充滿美德和慈悲。這是心的
自然狀態,因為一旦生出智慧就體悟到空性,知道無我的道理,知道無一物是可防衛
的,我們彼此是一體的,無二無別,無人無我。我們藉著戒律創造超乎形式和規條的
因緣條件以達到最深的寂靜和統一。

專注與內觀

  在智慧的培育過程中,有一項心靈的特質最為重要,也是修行的關鍵所在,它就
是正念、注意或返觀自照。要瞭解我們的生活情形、我們的真正面目,以及我們身心
是怎麼運作的,有一種最直截了當的方法,那就是用心平等地觀察一切現象。這種無
分別計較、直接觀察的態度使萬事萬物自然地呈現在我們的眼前。把注意力擺在當下
,使我們愈來愈清楚地看到身心變化過程的實相。

  佛法是從已知的現象下手,這個世界是什麼樣子?不外乎色、聲、香、味、觸、
法以及能認識(或識別)這些現象者。唯有透過毫無揀擇的察覺力,方能使我們透視
並瞭解這個世界的真相。譬如說,當清醒地在「看」時,並不評價該色塵,而形成好
壞、美醜、親疏等概念;不因「看」而引起任何聯想,祇是單純地注意看的過程、看
的本身。概念是隨著經驗產生的,正念是專注於過程發生的當下,而不是用概念反映
該事物。要警覺當下以及過程本身,它是認識事物真相的唯一下手處。這種警覺性帶
來的醒悟會產生智慧,令苦止息,並達成解脫。培養正念不僅能使我們透視世界的真
相和瞭解煩惱產生的原因,它還有其他的力量。它令我們遠離執著、瞋恚和無明,讓
我們的心時時刻刻保持清醒而純淨。我們的心在那個時刻是冷靜的,因此它對現象界
全然注意,不帶評判的色彩。培養正念對我們修行所需具備的心靈要素像精進和禪定
一樣,也有平衡的作用。一旦建立良好的正念時,內心便遠離了執著、厭惡和認同,
而逐漸消除所有的恐懼,並體會到,一切輪迴世間的現象和種種生、住、異、滅的環
鎖都是平等一如的,既無所得,也無所失,無褒亦無貶。最後,我們會體驗到,沒有
一個實體在獲得什麼,祇有過程變化的自然法則,空,無我。

  佛陀入涅槃前最後的教誨是:「精進不懈,保持正念。」精進並不是要努力去改
變事相,而是單純地在每一時刻保持清醒。就在當下──保持清醒。

慈悲和愛心

  佛陀的基本教法可用兩個詞來表達──慈悲和智慧。智慧就其消極面而言,是內
觀透視所有現象的本質,並且導至內心的平衡穩定。慈悲和愛人則是智慧的積極面,
它們是對佛法和自然法則深刻體悟之後,在這世間的流露和展現。

  本書裡的修行法強調培育內觀,使慈悲隨著內觀的體驗而自然流露。大部分的大
師們都知道,直接體悟到無常、不圓滿、空性必然會產生慈悲的果實,因此他們的教
法都導向體悟身心現象的本來面目。一旦清楚地看到自己生命的痛苦,對於別人的煩
惱也會感同身受,極力為之排解;當這個世界的空幻性展現在你眼前,解脫的感受愈
形深刻,你會自然地和其他的生命分享你的愉悅與慈悲。無所不在的愛來自全然的無
私無我,而所有佛教徒的修行都以消除貪、瞋、無明為目標,拔除內心自私自利的根
源。培育正念是所有內觀禪修的基礎,它事實上就是在培養慈悲,因為正念就是讓事
物如其本來地存在。無論面臨什麼情境都清楚地看著它,沒有分別計較,不受其左右
,也沒有自我中心,這是孕育慈悲和智慧的基礎。

  雖然本書裡的教法強調內觀之道,但在佛教的傳統裡,慈悲和智慧是相互並進的
……有些師父由內觀用功,有些則從慈悲下手。在日常行持中直接培養慈悲的念頭和
心境是很有助益的。缺乏慈悲的滋潤,智慧之道將顯得乾澀而理論化;沒有智慧的慈
悲又容易流於膚淺或誤導。雖然有時候慈悲和智慧好像分開了,但一定要聯結在一起
修行才算完整。

  真正的領悟到佛陀個人修行的根本,也是他拿來教化一切追隨者,令一切眾生皆
得自由、解脫之道。凡有助於息滅自私的修行,像仁愛、世間的善行、慈悲觀(這些
修行是大部分的佛寺所強調的),或者導至最深智慧的內觀法門都是屬於佛陀修行的
一部分。隨著修持的進展,會更清楚地瞭解到,個人的解脫與所有眾生的解脫是息息
相關,因為若祇追求個人的解脫,即表示仍妄執有一個可以跟別人分開的自我。人們
一旦領悟到二元對立的消失以及空性,最深摰的愛將由甚深的智慧中流露,並毫不猶
豫地展現他的慈悲於世間。

目標、無目標

  本書提到了兩種不同的修行態度,大部分的禪修都採用其中的一種。

  要精進不懈以獲致禪定和開悟。生而為人且能聽聞佛法是很幸運的,不要錯過此
難得的機會。因此,要精勤用功。這是一種態度。

  第二種態度是,修行本無所得,亦無所求。你愈努力地想求開悟,智慧反而不能
生起,因為智慧不會從欲望中產生。單純地存在著,放下、觀照,順其自然。就在眼
前,就在當下。一切本自現前。

  領悟力將隨著禪修而深刻,它使我們開始體驗到,在生死輪迴中各種差別表現底
下的統一性。心一旦寂靜了,內在經驗開發了,那些看來相互矛盾,似是而非的理論
也變得可以理解和接受。設法求得開悟和單純地安住於當下同樣能到達目的,祇是各
自以不同的形式來展現如何修行。就某一方面來看,我們可以說智慧是由禪定和內觀
產生的。相同地,我們也可以說,智慧是心的自然狀態。常我們捨離矇蔽我們的習氣
、欲望、散亂等,智慧就自然產生了。

  選擇哪一種修行法就在於個人的根器和業力。對某些人而言,嚴格的師父和嚴厲
的規條是適合的,通常這種方法正好對他們內在訓練的缺乏有平衡的作用。而對其他
的人,尤其那些以目的為導向的人,他們較傾向於成就的表現,這時修習放下,祇是
單純地禪坐和觀察,對他們慣性的精進追求同樣有平衡之功。

  修行的本質無非要保持內心的平衡,用功或不用功,兩者皆可帶來平衡。最後,
無論採用何種方法修行都要捨離,連放下的方法也要捨離。

密集式和非密集式的修行

  另外兩種相互比較的禪修法,是密集式和補充它的非密集式。禪修者依個人的需
要和生活形態,可以採用其中一種,或者融合兩種。

  非密集的方法注重融入生活的修行方式,在平常的作息裡以自然的步調開發智慧
。它強調,修行就是練習存在之道,不需要密集性以及隔離式的用功。這種非密集的
方法藉著每日的靜坐和自然的警覺,使我們智慧逐漸增長,它並沒有閃耀的內觀,極
度的喜悅和高深的禪定。若無密集禪修的輔助,它可能是一種難以遵循的修行法,因
為內觀智慧的成長是緩慢的,我們或許會感到挫折。何況在忙碌的生活中要保持警覺
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有時候,我們自己的欲望、無聊以及日復一日的痛苦會使我們很
難繼續修行下去。因此,通常要經過很久才能體驗到深度禪定的祥和與高峰。然而,
非密集的耐力很大,它所產生的智慧是長久持續且堅定不移的,它可避免對高峰經驗
、喜悅,或者過度禪定的執著。因為修行的終極意義是無所得,也不分時刻──唯有
當下,而非密集的修行法就是要達到在每天當中的每個時刻用功。

  在特別安排的環境中做長時間密集的禪修,可以快速地培養高度禪修和深刻的內
觀智慧。在這段密集的課程裡,有好幾天或幾個月的期間,禪修者每天持續靜坐或經
行十五個小時或者更長。當內心趨於平靜,而且專注力和警覺性加深時,敏銳的內觀
智慧就產生了。禪修者往往在這段期間經歷到劇烈的疼痛、極度的喜悅等各種現象,
以及使人分心的情境。譬如說,他們也許見到光或種種景象,感覺全身膨脹或收縮,
或者全身激烈、自然地搖晃。持續的密集禪修常常產生高度禪定和喜樂,並且結合深
刻的內觀智慧透視諸法的本質,加深了修行體驗和信念。這種經驗本身極為重要,在
禪修結束後,它成為日用當中下工夫的穩固基石。事實上,有些大師們強調,唯有經
過密集禪修訓練,才能透視並且體驗到法的實相,以及到達最後涅槃的寂靜安詳。

  密集禪修法和日常生活中自然的修持法都是佛陀所開示的。這兩種都是有效的修
行法,我們西方人現在有此殊勝的機會領受到它們的精華。兩種方法都能幫助我們使
生命和諧,增長智慧,捨離執著。一段時期的隔離修行是很重要的,但無論我們處於
何時何地,都是開始和繼續修行的時機。

開悟的要素

  要描述修行,七覺支是最清楚和有效的方式之一。它們是心的自然本質,佛陀曾
開示,七覺支是適當的精神修鍊所具備的要素。當這些都完全開發了,並且保持平衡
的狀態。心就自由解脫了。

  七覺支當中有三項是消極性的,它們是定覺支(或一心)、輕安覺支(或內心安
詳)和捨覺支(或面對情境變化內心和諧)。其他三項積極性的是精進覺支(也就是
想保持清醒的動能)、擇法覺支(或寂靜地觀照諸因緣變化)和喜覺支(在修行上流
露喜悅和濃厚的興趣)。

  第七項是念覺支,也是修行的關鍵所在。這項心靈特質一旦開發了,其他覺支將
隨之自然產生。正念是察覺當下身心的現象,它也有調和其他覺支的功能。

  我們可以拿七覺支來審視整個禪修技巧和精神修鍊的道路。本書所討論的各種修
行法門都可以用七覺支來考量,有些法門較快速且強力開發精進覺支,其他的則較易
培養定覺支或輕安覺支。我們無須在修行的形式、語言文字和教導的手法上打轉,祇
須檢證它們是否能導至七覺支的開發。

  一切的法門終必回歸內心,心是所有精神修鍊的起點和終點。我們可以檢視哪一
種法門開發什麼心靈特質,以及它是否有助於各項覺支進一步均衡地發展。假如是的
話,就採用它。記住,老是在各種不同的法門上評議比較,可能會造成解脫的極大障
礙。放下一切的爭辯吧!修自己的行,並敬愛周遭的人們。

為什麼讀寫佛教書籍

  在禪修的某段時期,我曾發誓絕不寫任何書。寫書多麼浪費時間!既愚弄自己也
愚弄別人!有關佛教、禪修以及精神修鍊的書已經夠多了,但沒有一本能告訴我們真
理,因為文字是捕捉不到真理的。

  我喜歡把禪修的書籍想成精神修鍊的糟粕,然而蛋殼和葡萄柚的皮告訴了我們,
它們身邊確實有營養的食物。佛陀的教義對一位雲遊的修行者而言,祇不過是真理的
蛋殼,他若能善解其意方可獲得寶貝。精髓不存在於文字,而在於體驗。

  這本書──一份記錄、一隻指月之指,試著使西方的求道者能瞭解當代上座部的
教法。在過去,大部分的佛法已經透過刻板的古代經典翻譯被描述出來,但今天它們
依然活生生地,經由本書使傳承裡重要大師們的語言被表現出來。我祇希望這有助於
引導讀者們體驗到自己內在的佛法。

  本書所談的修持法門似乎相互矛盾而令人困惑。也許在某個章節裡,有位大師闡
述了一種特有的修行法,而下一章介紹的大師卻剛好跟他持相反的論調。把這些似非
而是的論點都寫出來,無非要顯示條條大道都可通往羅馬。讀者們若能體認到,「法
」不能從佛教相互對比的形式和技巧中找到,它祇存在於體驗當中,這時才是真正開
始踏上修行的道路了。究竟哪一種法門較好、較有智慧,或較快速,不要在這上面多
費心思,重要的是,選個法門,找個師父,實際去修。

  有一天,一位著名佛教女學者來參訪我的寮國師父。這位女士在曼谷定期教授阿
毗達磨和複雜的佛教心理學。在跟我的師父交談時,她不厭其煩地敘述佛教心理學有
多麼重要,以及她的學生因為跟從她學習而獲得很大的幫助。接著她問我師父,是否
同意瞭解佛教心理學是重要的一件事。「是的,很重要。」我師父回答道。她面露悅
色,再問我師父是否也有學生在研究阿毗達磨。「哦!當然!」「那你教他們從何處
下手,那些書或論著是最好的?」她進一步追問。「就在這裡!就在這裡!」我師父
指著自己的心回答她。



第二章 緬甸、寮國、泰國的禪修概況

    佛陀入滅前就曾訓誡弟子要「以法為師」,
    不是追隨任何師父或傳承。
    他不置任何人於僧團之上,
    法就是大家的導師。
    因此,我們不盲目相信佛法,
    我們祇是相信解脫的可能,
    且明智地看到我們生命的煩惱,
    並有信心要開始修行,
    而且在修行時親證法的真理。



前言

  我們現在可以從緬甸、泰國以及其他東南亞國家看到許多佛教的風貌。首先是它
的宗教形式為大多數人所喜愛,如作功德、供養出家人、參加法會以祈求來生更好;
或是以傳統的修行方式,如致力於梵文、巴利文和佛教經典的學術研究,也有傳統的
社會服務,像出家人在村莊從事教化和日常生活的協助工作。把這些總和起來,佛教
在東南亞所發揮的功能,和世界其他地區有組織的宗教有許多相同點。

  此外,另一項傳統是,為了靈性的提升,出家人和在家人秉持佛陀所描述的清淨
之道而修行。雖然在寮國和柬埔寨有一些禪修中心和道場,不過當前的政治環境並不
容許西方人士前往參學,而這些地方未來可能不再延續下去。在泰國幾千個道場當中
,有好幾百處是專門從事禪修的,其中很多大的禪修中心是由著名的大師及其弟子們
所主持。我們看到禪修在整個社會和宗教裡祇佔很小的一部分,但對於佛教基本教法
的保存卻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

  緬甸的佛教氣氛可能較泰國濃厚。緬甸人更關心他們的宗教,並願意花更多的時
間在寺廟裡。在此,經由禪修以提升自我的傳統,也僅限於少數的出家人和民眾,其
餘的佛教徒致力於儀式、學術研究和社會奉獻。緬甸超過一萬座寺廟當中,也祇有少
部分是禪修道場,它們有好幾種形態,有些專屬在家人,有些祇限出家人,有些則兩
者皆有。

禪修中心與寺院之差別

  禪修中心和寺院有某些重要的差別。禪修中心主要為從事密集禪修的出家人或在
家人而設計的。在緬甸,人們利用年度的假期去禪修中心,是稀鬆平常的事,他們找
個禪修中心待下來,從事十天到數個月,或者更長時間做密集的禪修。他們努力修學
是為了獲得通達內觀和智慧的高度禪定和正念。

  禪修中心的傳統早已深植於緬甸,不過在泰國也可以看到一些。這些中心是極為
安靜和特別的環境,除了就教於老師之外,社交活動不是嚴格限制就是完全禁止。每
個人全心致力於禪修,一天當中大部分的時間獨自用功,有的時段也許有團體共修。
這裡的環境是專為特別的任務──即正式的靜坐和經行而設計的,所有外在的干擾都
審慎地減到最低限度。

  相對照之下,禪修寺院則是比丘或尼眾(東南亞有許多尼眾)長期居住的地方。
在寺院裡,禪修被視為生活中不可分離的一部分,一天當中無論任何時間都該修學。
其教授方式是:在日常生活每個層面,如用餐、穿衣、縫紉、走路、洗滌,以及僧眾
中的社交活動中,培養警覺性。這種生活形態是為了培育開悟要素而設計的。在這些
禪修寺院裡,禪修變成一種生活的方式而不是一項特別的練習。不過其教法也包括日
常定時的靜坐和經行。最好的寺院就是極為和諧的僧團,他們根據佛陀為比丘、比丘
尼所制定的戒條來運作,在整天的作息當中是以覺悟的要素來仔細省察。事實上,寺
院的一位法師說,他就是在接待很多訪客及回答他們問題的當中培養正念和慈悲。由
此所學到的佛法不輸於其他方式的禪修。他鼓勵每天好幾小時長的正規靜坐,不過也
感覺到,在人際往來中用功是同等的重要,我們可以學習在各種情況下開發智慧。

  短期密集訓練的禪修中心和在生活中鍛鍊修行的常住寺院,都是有助於精神提升
的特殊環境。它們提供了師資和安靜的環境,除了致力於個人內心的探索之外,並沒
有太多的事要做,生活方式簡單,整個團體的價值觀都是一致朝向心靈的提升。

  在禪修中心裡,整天的活動幾乎都花在禪修上(一人獨坐或團體安靜共修),也
許一天,也許十二小時到二十小時。這通常指交替的靜坐和經行,而不是從頭到尾坐
二十小時。每天或隔一天跟老師當面晤談,僅花最少的時間處理生活必需的事務。若
出家人必須托缽,中午以前吃一餐或兩餐,沐浴,最後就寢,一個晚上也許祇睡四小
時。在禪修中心所有的人作息無非是要人培育禪定和正念。

  寺院的日常作息和禪修中心相對照之下則更為充實。每人在清晨天色未明的時候
起床,參加團體靜坐,或者朗誦巴利經文。然後出家人托著缽去收集在家人早為他們
準備好的食物。稍後整理寺院,一起用餐,有的寺院一天用兩餐。這些都必須在中午
以前完成。洗完餐具後,也許師父來個簡短的開示。其餘的時間則從事禪修、閱讀、
或者分擔一些屬於僧團的事務,像去井邊汲水、協助建造所需要的新建築物、清掃、
洗滌等。這些工作通常平均分配給所有的出家眾,所以一天當中有幾個小時是在打坐
,一兩小時用來研究或閱讀,還有幾個小時則用來做僧團的工作,此外,有些出家人
可能會去教導信徒禪修。在叢林寺院也要自己縫補或染製僧袍。出家人可以完全自主
地照顧日常生活所有的需求。最後在晚上時,出家眾還有在家眾,再度集合唱誦,團
體靜坐一小時或更久,以及師父的佛法開示。接下來討論僧團事務,然後回到茅蓬或
住處靜坐直到就寢。這裡強調的是,寺院整天的作息都是禪修的一部分。無論是正式
出入息靜坐,或者井邊汲水,以及討論僧團事務,每個人都要求儘量保持正念和專注


  密集禪修中心和寺院另一個不同點在於跟師父面談的方式。在禪修中心的密集訓
練裡,它鼓勵學員每天或每隔一天跟老師晤談,有時甚至更頻繁。學員向老師報告自
己練習的狀況,並接受老師的指導以免偏差。因為這些場所的特性就在於密集練習,
所以這種方式是指導學員的重要環節。相反地,在寺院或修學佛法的團體裡,雖然有
問題也可向老師請教,但師生並不常面談。其指導方式是向全體僧團開示佛法,因為
這裡修行步調並不緊湊,個別面談也就不怎麼強調。事實上,在某些寺院裡,瑜伽行
者或者禪修者學習解決自己的問題和疑惑,觀察內心整個疑惑和思索過程,這讓人感
覺是生活中更有價值的一部分。這種方式導引他們回到自身的體驗,並學習自我突破
困境。把這個當作修行的一部分,而不執著於每日的面談和需要老師的直接指導。在
此我們又看到這兩種親近老師的方式都是精神修鍊的有效方法。究竟哪一種方式較適
當,要看你是從哪裡開始修行以及衡量目前的狀況而定。

  這些禪修中心和寺院細心設計的環境還有哪些優點呢?為了深度專注所需,它們
不但塑造一個安穩的相貌,除了讓人不分心的陳設外,也防止我們逃避面對自己。我
們必須面對自己的念頭和變化多端的心態,往內注意看,讓心呈現出一切真相。你可
以發現有趣的是,我們對環境強烈執取的習氣,即使是在簡樸的出家生活裡也絲毫未
減。我們雖然祇擁有三、四件東西,對於個人的衣或缽卻非常在意,心想著它們比別
人的更漂亮或者更好,於是變得擔心失去它們。即使在簡樸的生活裡,心仍繼續執取
新的事物緊握不放。發現這個,你會驚訝不已,也唯有看清楚整個過程,我們才能由
其中解脫出來。

  在東南亞,跟幾十萬個出家人相較之下,禪修大師算是少數,不過他們仍屬於社
會上著名和受人尊崇的人。他們備受尊崇是由於其清淨無染的心靈特質,有些則是人
們相信他們擁有特殊的力量。在本書,我幾乎不提經由禪修產生的神奇力量。這是遵
守東南亞修行的傳統,即使最有修行的法師也不特別談論神通或奇異功能。對神通和
奇異現象的迷戀會偏離慈悲和智慧的常軌,而所有的大師們是全神專注在一件事上─
─即加深一切眾生究竟解脫的內觀智慧。

  由於西方人不能獲得緬甸兩星期以上的簽證(譯按:目前可以四星期觀光簽證,
若禪修中心出證明,可申請長期禪修簽證),以及寮國和柬埔寨仍處於政治的大變革
中,大部分想學在東南亞所傳授上座部佛法的西方人都到泰國去。目前約超過五十或
者八十位,人數是過去幾年的兩倍。

  要到泰國出家有些困難,除了不易獲得簽證之外,政府也要求你很快剃度,要不
然就得定期離境再入境。此外,語言也是個問題,假使要到緬甸參加一星期的密集禪
修,那裡有很多人會講英語,因為緬甸曾是英國的殖民地,在泰國則僅有少數的禪修
法師會講英語,你必須學會泰語或者找個有翻譯的中心,而翻譯人員通常不易找到。

  事實上,泰國允許也鼓勵認真修學的西方人剃度出家。在最好的寺廟裡,想出家
的人首先必須在寺廟做勞役服務一段時間,然後成為沙彌,學習戒律、社會禮儀、出
家人的威儀,經由這些,逐漸瞭解剃度後嚴格遵守出家人作息和戒律的重要性。

  你可以在東南亞的禪修中心和寺院發現很開放的佛法,法師們都樂意把他們整個
禪修法門傳給上門求教者,除了內部比丘眾的剃度傳承之外,別無傳承和祕密,也沒
有神祕的禪修儀軌,一切都是公開傳授,很直接、簡要。人們被教導怎麼修持,而且
受到鼓勵來到寺院或禪修中心的西方人通常都備受照顧,近年來西方人對佛法的興趣
與日俱增,緬甸人和泰國人對此頗為高興,因此都很樂意幫助遠來的求法者。在家人
,尤其是那些純樸的鄉下人,對西方的出家人是感到驚訝的,在他們心目中西方是個
天堂,因為我們有電視機、汽車和漂亮的房子,而竟然有人寧可放棄天堂不住,跑到
禪修中心過著簡單的生活,這一點頗令他們敬佩(在我出家生涯的後幾年,我常跟村
民們強調,所謂西方天堂並非真的如此美好,事實上,任何透過感官的快樂終究不是
圓滿的。它生起又消失了,來臨又離去了,從未帶來內在的寧靜和智慧)。

  住在寺院或禪修中心的在家人通常必須遵守八戒,即不殺生、不妄語、不偷盜、
不可有性行為(大家共住時)、不服用麻醉藥品和酒類。此外也不可手持金錢,噴灑
香水,穿華麗的衣服,以及享用高廣大床。最後一條戒是過午不食,一天祇吃一餐或
兩餐,通常在清晨和中午完成。這些戒律為了簡化生活,使外在生活樸素,大家和諧
共處,修行進步。

挑選師父與法門

  至於怎麼挑選師父、道場和修行法門是大多數人共同的問題。佛陀的時代有個故
事也許可以幫助我們找到答案。有一次佛陀坐在樹林裡,眾多弟子圍繞在旁,這時來
了一位信徒向他致敬,並開始讚歎僧團,也就是佛陀的出家眾。等他讚歎完畢,佛陀
也接著讚賞僧團,並指著散佈在林中不同團體的出家眾。他讚賞著他們的德行說:
  
    你看,那些傾向修學神通的都聚集在我的大弟子摩訶目犍連這邊(佛陀時代
  以「神通第一」聞名),那些根器喜歡修學智慧的人則追隨舍利弗(「智慧第一
  」,僅次於佛陀),至於那些個性偏好修持戒律的就跟「持戒第一」的優婆離在
  一起,而重視禪定修行的人又去親近我其他的大弟子……。

  即使佛陀住世時,他也教授各種不同的禪修技巧和修行方法,而他不同典型的弟
子也去教導根性跟自己相同的人們。所以我們可以理解,問題不在於哪個法門較勝一
等,而在於哪一個較為自然,更適合修學者的根器,使他在精神修鍊上能最快速達到
心靈的和諧和平衡。

  找個師父或道場包含了幾項因素,其中一項是直覺。你也許遇到一位師父,立刻
直覺感受到他或她就是你所想要學習的人,你對他有種強烈的認同,認為他的教法正
適合你。反過來說,上述情形不見得會發生,這時,明智之舉是在這個國家或亞洲參
訪幾位師父和禪修中心,以決定什麼環境、訓練和修行方式你覺得最好。信任自己的
心和直覺,不過也要有足夠的經歷和資訊以做最好的抉擇。你必須決定要去一個你可
住得比較久的地方,在那裡禪修跟大部分生活方式結為一體,或者去一個短期的密集
禪修中心,你要跟一位嚴格要求戒律的師父修行,或者追隨一位不以此為首要重點的
師父。

  不祇是不同的禪修中心和寺院有不同的修行技巧和方法,各個師父們的特質和教
授風格也彼此不同。以教授風格來說,傳統上認為不同的師父將由他們所著重的三法
印(實際上是深刻內觀的一體三面)其中一項獲得解脫,而這也影響他教導人們的方
式。有些師父經由透視一切現象的空性(無我)而獲得智慧,在他們的教法裡就傾向
於強調智慧和如實觀。在佛使比丘:<自然內觀法>這一章裡,就可以看出他屬於這
一類型。有的師父因透視苦的本質而體證真理,在修行上就會強調苦,像孫倫大師(
Sunlun Say^adaw)就是。而有的師父已體證無常的真理,據說在修行上就強調信心
的修學,烏巴慶(U Ba Khin )的教法就是這一種典型。當然這些方法不是統統有效
,善巧的師父會注重哪一種方法對個別的學生最有幫助。

  師父人格和風貌的不同也許從其他方面表現出來。阿姜摩訶布瓦(Achaan Maha
Boowa)和阿姜查(Achaan Chaa)的師父阿姜曼(Achaan Mun)是本世紀最偉大的
師父之一,他的教法出手很重,對學生兇暴、殘酷而嚴厲。其他師父像阿姜朱連(
Achaan Jumnien)則極為慈悲、親切和開放。這兩位師父彼此都沒有比對方優越,
不同之處祇是反映師父們特有的習性和人格,個人的修持以及他最善於教導人們的方
式。再重複說一遍,在選擇修行道場時感覺哪一類型的師父才對或最好,大致上是一
種直覺的過程。

  師父們在教導時採用幾個重要的方法。一種是關愛和接納,使前來求教者也能關
愛和接納他們自己。在精神修鍊上它要培養的是一項重要的心靈特質。另一種方法是
「平衡」。當學生遭遇某一困難,師父通常會教他特別的禪修方法以為對治。譬如說
,瞋恨心重者,教他修慈悲觀;貪欲重者,教他修不淨觀。師父也許看到學生的精進
和專注失去平衡時,就叫他多經行或者加強精進來調整使得恰到好處。或者他看到信
心和智慧失調──即信心太強而沒有鍛鍊擇法和看清楚身心的真相。為使他恢復平衡
,師父可能引用故事指出學生並未真正領悟,必須減輕對信心的依賴,加強擇法和智
慧。整個心靈提升就是一項維持平衡的活動,師父的功能就是幫助學生保持修行上的
平衡。

  師父另一項重要的任務是指出我們最新的執著。隨著禪修的進步,內心變得較細
膩,原先對外在粗糙的感官欲愛執著轉而執取微細的境界,像禪修而引發的喜悅、輕
安或寧靜。無論正發生什麼事,師父會適時出現,他看得出我們困在哪裡,在執著什
麼,並幫助我們放下,使我們回歸自然的無執狀態以趨向解脫。敘說故事、改變禪修
方向,都可以教導學生不要執著,在禪宗的風格裡,師父會適時地敲打學生。不過在
所有的教學方法中,禪修者仍要親身力行,師父祇不過從旁協助,使他不偏離正道,
保持平衡。

  很重要的一點,不要過於在意師父或禪修中心的表象。我第一次參訪是到一個戒
行良好且嚴格的苦修寺院,師父阿姜查是一位模範典型的出家人,過著很簡樸的生活
。接著我到一所緬甸的寺院,裡頭有不同風格的師父,我發現其中一位名氣頗大的,
他有上萬個學生,但是我第一眼見到他時,一副邋遢相,僧袍在地上拖著,抽著緬甸
雪茄,整天在寺裡跟婦女閒聊,完全不像個出家人,跟我以前的師父全然兩樣。他有
時候看來是在發脾氣,並且對芝麻小事也在意。在我密集禪修的前兩個月,我在這兩
位師父之間做比較而煩惱不已。這位緬甸師父待我很好,分配我靠近他住處最好的寮
房。結果是,我每天看著他抽他的雪茄,跟婦女們聊天。我心裡納悶著:「我在向這
個人學什麼?我這麼精進地禪修,而他完全不是那一回事,他沒什麼可教我的,為什
麼不像阿姜查那樣地表現呢?」經幾個月以後我才瞭解到,他的外在表現無損於我從
修行所獲得的價值觀。從外表判斷比較,以佛陀的標準加諸於師父身上,祇是為自己
帶來更多煩惱,是評價的心在製造苦惱。最後我終於能捨棄這種心態,並從他的教法
獲得極大的利益,他就是擅長於教人家這種禪修法的好師父(至於對我沒幫助的,我
不向他學)。在瞭解分別計較心是怎麼地製造煩惱之前可吃足了苦頭,一旦看出這一
點,我就可以捨離它。

  很多修學上座部的人們(事實上也在每一種精神修鍊的傳承裡)陷在評論批判師
父和法門中難以自拔。他們認為自己的師父和教法才是最好、最純、最正的。這種以
此為是,以彼為非的分別心,會使人增強以善惡的標籤加諸於所見的世界。這種錯誤
的知見會造成更多的恐懼和痛苦。

  世上不會真有一種善或惡的力量,唯一之「惡」存在我們心中,也就是貪、瞋、
癡的痛苦狀態。心外別無煩惱,貪、瞋、癡已淨化的心不再存有邪惡,任何現象的生
滅不再動搖它,因為它以智慧觀諸世界,發現它是空無自性的。

  同樣地,那些執著、宣稱已建立或追隨純正傳統和純正宗派的人們,有時會使人
們誤解佛陀的基本教法。純正不存在於任何一項傳統、方法和宗教裡。唯一基本的純
正是佛陀所教導的,這個純正就是解脫,也就是內心純淨,遠離貪、瞋、癡。除了內
心的淨化之外,所有詞滿義豐的標榜祇是徒增執著和分別。一切修行的本意是去掉執
取和私我,要善用所有的工具,但不要死抓著工具或師父不放,誤以為它們就是佛陀
的真理。精進修行,捨離這些束縛,除了親嘗解脫滋味別無所住。

  一旦持續禪修,你親身的體驗就成為自己的見證。佛陀入滅前就曾訓誡弟子要「
以法為師」,而不是追隨任何師父或傳承。他不置任何人於僧團之上,法就是大家的
導師。因此,我們不盲目相信佛法,我們祇是相信解脫的可能,且明智地看到我們生
命的煩惱,並有信心要開始修行,而且在修行時親證法的真理。佛陀也曾鼓勵人們要
「以己為燈,以己為光」,這樣才能獲致解脫。



第三章 教法總說  

    一切不可執取。
    如果你能放下一切,
    捨離一切,
    苦惱自然止息。

  我保留完整的一章作此簡單的陳述。
  佛陀所有的教法可概括如下:
  一切不可執取。
  如果你能放下一切:
  境界
  概念
  師父
  佛陀
  自我
  感官
  記憶
  生命
  死亡
  解脫
  捨離一切,苦惱自然止息。世界將呈現它的本來面目,你也可體驗佛陀的智慧。
  隨後的章節有助於學習放下。
一物从来有一身,一身还有一乾坤。能知万物备于我,肯把三才别立根。 天向一中分造化,人与心上起经伦。仙人焉有两般话,道不虚传只在人。 我的博客:觉悟人生@真幸福之道 http://hexun.com/awaker/default.html
离线智悟
发帖
398
开心币
-1
好评度
2387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2-05-10
很有帮助的文章啊!全文见http://www.hhfg.net/fxzlj.html中
一物从来有一身,一身还有一乾坤。能知万物备于我,肯把三才别立根。 天向一中分造化,人与心上起经伦。仙人焉有两般话,道不虚传只在人。 我的博客:觉悟人生@真幸福之道 http://hexun.com/awaker/default.html
离线智悟
发帖
398
开心币
-1
好评度
2387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2-06-13
我觉内观很重要,可说是修炼的基础,所以再推此文给大家,希能抽空看看,并有所收获
一物从来有一身,一身还有一乾坤。能知万物备于我,肯把三才别立根。 天向一中分造化,人与心上起经伦。仙人焉有两般话,道不虚传只在人。 我的博客:觉悟人生@真幸福之道 http://hexun.com/awaker/default.html
离线智悟
发帖
398
开心币
-1
好评度
2387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02-06-17
阿姜 查的禅修世界
(一)正见

·放下苦乐,放下执著·开展心灵──心的训练·保持觉醒·其它
巴蓬寺的修行精神是去建立正确的知见,
然后将它与正念一起应用在每一个工作与情况中。
这种修行的方法同样可以运用在任何繁忙的生活中。[6]P.137

·放下苦乐,放下执著

我们之所以得不到解脱,
是因为我们仍然执著于贪求的欲望。[1]P.43

在你进入真正的修行前,
你必须看清楚去除欲望的可贵,
只有那样,才有可能真正的修行。[1]P.30

苦与乐这两种杂染中,苦是较容易觉察的,
因此,我们必须提出痛苦,
以便能去止息我们的痛苦。[2]P.57

快乐不是我们的归宿,
痛苦不是我们的归宿,[1]P.17
内心的平静才是我们真正的归宿。[1]P.11
如实了解事物的真相,并放下对一切外缘的执著,
以一颗不执著的心作为你的依归。[1]P.7

蛇的头是苦,蛇的尾是乐。不要说是头,
即使你只是去抓尾巴,它同样会转过身来咬你。
快乐和痛苦;愉快和悲伤都是从同一条「蛇」
──欲求(wanting )升起的。所以当你快乐时,
心(mind)不是真正宁静的。
[4]P.29,[3]IP.138,[6]P.75

快乐和痛苦存在哪里呢?
快乐和痛苦都从黏著生起。[7]P.137

你必须对你的喜欢和不喜欢,
你的痛苦和快乐,两者都放下。
一切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你必须看得周全,
那么,当快乐来时,你不会得意忘形;
当痛苦来时,你也不会乱了方寸。
当快乐生起来,你不会忘了痛苦,
因为你知道他们是相互依存的。[1]P.32
当你感到镇恨和怨怒时,
你必须以正见去做慈悲观。如此一来,
你的心境就会比较平衡与稳定。[1]P.33

刀有刀锋,刀背和刀柄。当你拿起刀子时,
这三个部位都同时被拿起。同样的道理,
如果你没有学习这(非善非恶),那么,
你不会有真实的领悟(understanding)。
如果你拾取了好的,坏的跟随而来;
如果你拾取了快乐,痛苦跟随而来。
锻练心,直到能超越了善与恶,
才是修行圆满(finished)的时候。[3]IP.85

我们不求恶,也不求善;
我们不求负担和轻松;快乐和痛苦。
当我们的欲求终止时,宁静便稳固地被建立了。
佛陀称这种最高的证悟为「寂灭」,
就像火的熄灭一样。[1]P.50,[3]IP.11

如果我们认为快乐是我们的,痛苦是我们的,
那我们是在招惹麻烦,因为
我们将永远无法跳出「心中有事」的这一点上。
啊!这是喜欢 …… 它什么也不是,
只是一种感觉的升起和消逝而已。[2]P.46

快乐是不稳定的,它以前曾升起过很多次,
苦是不稳定的,它以前也曾升起过很多次;
这是它们的方式,它们「就只是那么多」。
当你能够视事物如「就只是那么多」时,
那么,它们就会保持在「就只是那么多」。
一旦你觉知执著时,就没有执著和握持。
它们将会消失,有的只是生与灭而已,
那就是平静。[5]P.191

我们以无常(impermanence)的教导为基础,
明白快乐与不快乐均非恒常,
它们都不能依靠,也绝无恒常的事物。
有了这种领悟(understanding),
我们会逐渐停止相信心中升起的各种情绪和感觉,
误解(wrong understanding)将会随著我们停止
相信的程度而减少。这便是解结的含意。[3]IP.87

当痛苦升起,它消失。
而,当它消失后,痛苦又再生起。
那里,就只是痛苦的生起和消失!
每样事物就只是生和灭,
而不是好像有任何事物持续著一般。这种看法,
将会使我们对世间产生一种平心静气的平和感觉。
我们不认为快乐是「我们的」,同样地,
我们也不认为不满和不快乐是「我们的」。
当我们不再那样地去认为,
去执著快乐和痛苦的时候,
所剩下的就只是事物的真实本然了。[1]P.49

痛苦(suffering )是何时升起的呢?它是在
我们了解到我们已经获得了什么的同时升起的,
这就是痛苦依住(lie )的地方。
如果我们存有「自我」(my self)的想法,那么,
我们周遭的一切便都成为「我的」(mine,我所),
而困惑(confusion)就跟随而来了。
[3]IIP.49,[7]P.185

一切事物只是事物,它们不是任何人痛苦的原因。
这就像一根非常锐利的刺,它使你痛苦吗?
不,它只是一根刺,它不打扰任何人。
世上的一切事物单单只是事物,是我们招惹它的。
如果不理它们,它们不会打扰任何人,
所以佛陀说:「寂灭为乐。」[3]IP.149,[5]P.217

如果你仍有快乐和痛苦(suffering ),
你就是一个还没有吃饱的人。
你必须将快乐和痛苦一并抛弃,
它们只属于那些仍未吃饱的人的食物。
在真理里,快乐是痛苦的伪装,
如果你执取快乐,这跟执取痛苦是一样的。
因此,小心!当快乐升起时,
不要乐过了头(overjoyed ),
不要被拉走了(get carried away);
当痛苦来了,
不要绝望,别让自己迷失在其中;要看清楚,
快乐和痛苦的价值是一样的。[3]IIP.153

当你抓住一件特殊的事物时,
有快乐存在吗?或是不快乐?
如果有快乐存在,你抓得住那快乐吗?
如果有不快乐存在,你抓得住那不快乐吗?
[7]P.156

觉知者如实地彻见,
而不因变迁的现象而快乐、悲伤。[6]P.23

当事物都很顺利时,心不会欢喜;
当事物都不太顺利时,心也不会悲伤。[5]P.83

佛教的教化是有关离恶修善的,
而当恶已被舍离,善也建立起来时,
我们便必须放下善恶两者。[4]P.27

修行是为了放下对、错两者,
最后,将一切都抛掉。[5]P.105

别黏著良善,别黏著邪恶;
这些都是世间的性质。
我们修行以超越世间,
从而将这些事情带往终点。[7]P.173

如果那是好的,别抓紧它;
如果是坏,别黏著它。
好和坏都会咬住人,
因此别抓紧它们。[7]P.73

快乐的欲求从一边踢过来,
而苦和不满足则从另一边踢过来,
这两边一直在围剿著我们。[6]P.7
佛陀教导我们要不断地放下这两边,这才是正修之道
──导引我们跳出「生」与「有」之道。
在这道上,既无乐也无苦、无善也无恶。[6]P.8

如果我们做事只是为了求得回报,
它将只会引起痛苦。
修行不再是为了得到什么,而是为了放下![2]P.3

如果你不舍弃你的喜、恶,就还不算真正的精进。
不放下就说明了即使你去寻找平静,也无法找得到。
亲自去体会这个真理吧![6]P.155

佛教禅坐的终极教导是「放下」。
不去牵挂任何的事物!分离开来![2]P.64

酌留空间,别黏著事物;握持,但别黏著。
握持它正好够长的时间去思考它,明白它,
然后放下它。
你不须要去了知整个全部,
对于佛法修行人来说,
只要这么多就够了──去了知,而后放下。
[7]P.195,191,194

将心训练到它稳固、到它放下所有的经验为止。
那么,事物会来,不过,你会觉知它们而不执著。
你不须要强迫心和外尘分开。在你修行之际,
它们自然会分开,显露出身与心的基本元素。
[6]P.130

要将五蕴从烦恼(杂染)和执著中分隔开来,
就好像要在森林中清除树丛而不砍树一样。
一切都只是不断地升起与消逝罢了
──烦恼并无立足之地。
我们不过是跟五蕴生、死而已了
──它们只是依著它们的本然来、去罢了。[6]P.31

所有好的修行最后都必须回归到一个本质
──不执著。最后,你必须放下所有的禅修法门,
甚至连老师都要放下。如果一个法门能引导我们
放下(relinquishment)、不执著(not clinging),
那么,这就是正确的修行了。[3]IIP.72

即使连定(平静)都不该去执著。[6]P.21

将它──所有的执取与评判,都放下,
不要试图想成为什么。于是,在那寂静之中,
便能够使自己去看透整个假相的我,
没有任何一点是属于我们的。
当我们内心宁静及觉醒时,
就自然地、自在地达到这种觉悟的境地,
没有恒常的自我,里面什么也没有,
那都只是意识的把戏罢了![6]P.200

倘若你不「想要」,那么你便不会修行;
但是如果你因欲望而修行,你却见不到法了。
我们带著欲望修行,
如果我们没有欲望,我们便不会修行。
「观念」和「超越」是共存的,正如椰子;
这肉、皮和壳全都在一起,
当我们买椰子时,我们买整颗;
如果有人想来指责我们吃椰子壳,那是它们的事;
我们知道我们正在作什么。[7]P59,P63

坐禅不是要「得」到任何东西,
而是要「除」去所有一切。[5]P.4

我们就「生」在我们认为事物为「我所有」的当下
──从「有」(becoming)而生。无论执著什么,
我们便「生」和存在当下。[3]IIP.6,[7]P.112

「存在」意思是「生之领域」:
感官欲望生于色、声、香、味、触和法中,
与这些事相认同;
心,紧紧地执持且黏著在感官欲望里。[7]P.109

了解在心中生起的所有事物,都只是感觉而已。
它们是短暂变化的,它们生起、存在、消失。
它们就只是那样。它们没有自我或存在,
它们既不是「我们」也不是「他们」。
他们是不值得执著──没有一样值得执著。[7]P.98

如果有所执取,这就叫做「生」。
生与死二者都是建立在执著「诸行」、
怀想「诸行」上面的。[4]P.36

如果你执取对某人的镇怒的感觉,
你就会感到生气,这算什么修行?[5]P.118

如果你想要让生命继续延续下去,
只会给你带来痛苦。
但是想要立刻死或快点死不也是苦吗?[1]P.10

修行者的心不会到处驰散,而只会安住在它那儿。
善和恶,喜和悲,是和非升起时,他觉知一切。
禅修者单单知道它们,
却不允许它们「弄湿」他的心;
换句话说,他不会去执取任何一切。[3]IIP.117

如果有人咒骂我们,而我们却没有自我的感觉的话,
事情就会停在话语上,而不会受苦。
如果不悦的感觉生起,我们应该让它停在那里,
觉知感觉并不是我们。[6]P.31


没有人能教你(show you)这个(真理),
只有当「心」亲自了解(see )时,
它才能灭绝和舍弃黏著(attachment)。[3]IP.19

欲望(desire)一直存在著,这只是心的一种状态。
有智慧的人也有欲望,
但却没有黏著(attachment)。[3]IP.45

·开展心灵──心的训练

就像从树上掉下来一样,在我们明白怎么回事以前
──「碰!」我们已经撞地了。(不清楚摔的过程)
这跟十二因缘一样。我们直接所经验的痛苦,
是经历了整个十二因缘勾练(chain )的结果。
这就是为什么佛陀劝诫他的弟子们
要审查(investigate)和完全地知晓他们自己的心,
才能在他们「撞地」以前,捉住自己。[3]IIP.53

不要只做你喜欢的事,不要放纵你的想法。
停止这种盲目的追随,
你必须不断地去阻挡这无明之流,
而这就叫做「训练」。[2]P.56

如果你不去反制(oppose and resist )你的心,
那么就只顺从情绪了。这种修行是不正确的,
就像纵容小孩子的每一个随兴所欲(whim)一般。
训练自己的心也必须如此,
别纵容它的随兴所欲。
[3]IIP.33,([6]P.75,[7]P.144)

以佛法来训练你自己,
代替情绪的放任吧![2]P.57

训练的重心是观察动机、审视心灵。[5]P.181

如果我们训练这颗心,
去拥有羞耻感和对恶行的恐惧感的话,那么,
我们便会有所克制,
我们将会谨慎小心……。
一旦如此,我们的正念就会变得更强,
我们将能在一切时中保持正念。[7]P.18

但去读你自己的心。[2]P.55

禅修者的责任是正念、镇定和满足,
这几件事能够终止我们
那些「不曾训练的心」的习气。[2]P.59

在训练心的当中,
你不得执著「称赞」和「责备」。[2]P.66

由于习气作祟,我们的心无法平静,
这是因为我们过去的行为,
使它们如影随形地困扰我们。[1]P.30

唯有当心是没有杂染的,心才能是宁静的。
你必须向内反观自己,
反观自己的身、口、意上所犯的过失。
除了你自己的身、口、意之外,
你还要到哪里修行呢?[3]IIP.26

使心健壮的意思是,使它平静,不去胡思乱想。
平静心的意思是,去寻找正确的平衡。[5]P.123

如果你已达到平和的心境,就接受它;
如果你不能达到平静,也一样要能承受,
心就是这个样子。
我们必须找到自己的修行方式,
且持之以恒。[1]P.39

专注(concentration )训练,
是使心达到坚毅和平稳的修行。
这样的训练能导致(bring about )心灵的宁静。
这颗已经被「筑堤」、控制、经常训练的心,
将会获得难以计量的利益。[3]IP.23

不要只放纵你的情绪。
无论懈怠或是精神充沛时,
都要继续努力,不管是在禅坐或是行禅,
甚至躺卧时,都要观照你的呼吸。[2]P.99

光说不练,它不会自动前来,
但如果过于勇猛,你同样不会成功,
而全然不试,当然也是不行![2]P.103

保持恒长心远比短暂的勇猛心还重要,
日复一日,月月年年不断地修行
──这才是真功夫。[1]P.57

正确的修行是持续不变地修行。
修行必须持续;这意思是说,
修行,或者禅坐,
是在心里完成的,不是在身。
当禅坐结束时,
不要想你已经结束了禅坐,
要思考到你只是改变姿势罢了;
如果你这样反省,你便会拥有宁静。
这就称为有规律的修行。[7]P.75,P.74

努力吧!你们都应该努力遵循修行,
这就是训练。[7]P.10

怠惰时,修行;精进时,修行,
对时、地也都清楚分明,
这就叫做「开展心灵」。[2]P.58

有时候,禅坐的状况会很好,有时则否。
但不必去担心,只要继续就好。
就在你继续修行之际,「定」会现起,
然后就利用它来增争长智慧。
彻见喜与恶都是从感官的接触中生起的,
而不要去执著它们。不要渴望成果或迅速的进展,
婴儿们都是先爬,然后学走路,接下来才跑。
只要坚固你的戒行,继续不断的修行就对了。
[6]P.196

我们以这种方式慢慢地摸索(feel)出自己的道路:
小心而不遗漏地收网。
我们继续摸索下去,这就是修行。
如果喜欢做,就去做;如果不喜欢做,
也一样地做下去,就只是保持做下去。
这就是我们禅修(do contemplation)的态度。
[3]IP.51

修行要少欲而知足。
如果你很精进,你就修行,
但当你懒惰的时候,你仍然要修行。[5]P.54

不管你觉得喜欢或不喜欢,你应该还是同样地修行。
不管你快乐或不快乐,你必须同样地修行。
如果你正感到舒适,你应该修行;
如果你正感觉有病,你也应该修行。
这就是为什么过去的修行者都会保持心之持续训练。
如果会有什么不对劲,
就让它们只是在身体上吧![7]P.66,P.70

正确的精进不是去使某些事情特别发生,它是
一种觉醒和警觉每一刹那的精进,
一种克服懒惰和烦恼的精进,
一种让我们一天中的每个活动都在禅坐中的精进。
[6]P.73

恒长地观照当下所发生的事。
在修行刚起步时,
那时的正念力是断断续续的,
就像从水龙头滴下的小水珠一样,但是,
如果我们精进不懈地用功下去,到最后,
这水珠与水珠间的空隙将会消失
而成为持续不断的流水。这条正念之流,
正是我们所要达到的目标。[1]P.57

如果你懈怠不勤,什么时候才会「苦」尽呢?
如果你懈怠不勤,你又能成就多少呢?
建立起我们的修行,超越懈怠吧![2]P.97

如果只是听闻法的教导而不去实践,那么,
你就像汤锅里的一根汤杓子,它每天都在锅子里,
却不知道汤的滋味。[2]P.75,[3]IP.91

你不可能只藉由「听」它便真正地了解;
听之后,
你必须要测试,并且进一步地探索。[7]P.21

没有人任何人能替你做,
光听别人说也无法断除你的疑惑。
唯一能断除疑惑之道,
就是你亲自做一次地完全放下。[6]P.158

当我们的修行开始松弛时,
需马上看住心,使心稳定。
一段时间后,心上轨道了,不久又松弛了,
心便是以这种方式牵制你。
但是有正念的人会坚定信念,不断的重建自己。
回过头来再尝试、修习,
并以这个方法来开展自己。[1]P.31

走在佛法的路上,你不能以「身」去完成,
你必须以「心」去走,去得到利益。[2]P.82

佛教徒的禅坐是关于「心」的,
那是为了开展「心」──你自己的「心」。
一位修行而开展「心」的人,
就是一位实践佛法的人。[2]P.56

佛法是在修行中生起的。
教导只是指出领悟的方法,若要领悟佛法,
必须将那教导带进我们的内心。[7]P.83

锁在牢狱里的只是这个身体,
不要让心灵也被锁住了。[1]P.4

·保持觉醒

我们的杂染(defilements )好似我们修行的肥料。
这就像拿脏东西如鸡屎和牛粪来施肥我们的果树,
果实因而将会既甜又多一样。
在痛苦中(suffering ),有快乐(happiness );
困惑(confusion)中有平静(calm)。[3]IP.41

若能运用熟练的话,
杂染(defilements )是非常有用的。
就好像拿鸡或牛的粪便放入土壤里来助长木瓜树。
例如:当疑惑(doubt )升起时,注视著它,
当下审查(investigate),这样做将帮助你的修行
成长,而且结出甜美的果实。[3]IIP.187

人们却倾向于认为,
如果他们去到一个没事发生的地方,
他们就会找到平静。
但事实上,
如果我们住在非常安静没有什么生起的地方,
智慧能生起吗?
我们会觉察任何事吗?
事物生起之所在,在于因,
因生起的地方,
那就是我们必须思惟的地方。[7]P.124,P127

最好是以平常心来修持。
如果没有令人烦心的事情,
那么也就没有必要去对治;
然而当有问题来时,你就必须当下解决它!
以平常心生活,
没有必要再另外去寻找什么特别的事物来。
要时时注意、警觉!
无事时当然很好,当事情来时,
须提起心来观照,并保持正见,
自然能化解一切。[1]P.39

当你做每一件事情时,
你必须心里很明白,很清楚。
当你看清楚时,就不需要去忍或勉强你自己了。
你感到受障碍与有负担,
是因为你不了解这点![1]P.30

修行只是关于心和心的感觉而已,
而不是一样我们必须去追逐或奋力争取的东西。
你所要做的,只是试著保持觉醒。[5]P.101

在我们的修行中,
当你行禅时,你应该真正下定决心去步行;
在禅坐时,你应该就专注在那件事上。
不论你是在行、住、坐或卧上,
都应该努力保持镇静。[7]P.41

佛法的修习并不须要你去到处寻找
或花费整个的精力去达成,
你只要观察那些在你心中升起的各种感觉:
当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觉味、
以及其他种种时,它们全都会来到这颗心
──一颗清明觉醒的心。[2]P.49

这些感觉生起的地方就是我们能够开悟,
智慧能够生起的地方。[7]P.131

当根、尘接触时,迅速地传达给心识,
经由心识彻底的审视和检查之后,
又回到中央来,这就是我们安住的方法
──保持警觉、清明的行止,经常以智慧观照,
如此,我们的修行也就完成了。
随时清楚自己的心,并掌握住心对境的反应,
这是很重要的。要明白
它们怎么来、怎么去,怎么现起、怎么消逝,
这一切都要透彻地了解。
就像蜘蛛「网捕」各种昆虫,
而心是以无常、苦、无我来「收摄」念头。
这就是给我们心灵的养分,
给一位觉醒的人的养分。[1]P.40,[3]IP.140

如果我们能经常觉醒,
那么我们的正念就会像这不间断的流水一样,
但是如果我们的心徘徊不定,
那么我们的正念就仅仅会像那水滴一般了。
[2]P.103,[3]IIP.42

醒悟,并不表示对世间的憎恶,
而是心的清清楚楚,
了解到事实是无可挽救的,
世间本来就是如此的。
明白了这一点,你会放下执著,
以一种既不是快乐也不是悲哀的心放下,
透过智慧观察,了解到「诸行」的自然改变,
而住于宁静中。[1]P.16

·其 它

你的本分(business)就是修行(practise ),
不论修行的进展是快或慢,只要知道就好,
不要尝试去强迫它。
这种方式的修行就会有个好基础。[3]IP.35

修行三个必须实践的要点是:
感官的收摄、饮食的节制、觉醒。
对禅修者而言,危险是来自外尘的,也就因此,
感官收摄是必要的;事实上它是最高的戒德。
经常断食倒不如去学习正念和敏锐地食你所需的量,
学习去辨认「欲望」和「需要」的不同。
要建立觉醒,是必须不断地精进,
正如在任何场合都必须继续进行的呼吸一样。[6]P.94

「无常」这真理是世界上最单纯的事,
却也是最深远的。[1]P.60

如果我们拥有正念,
我们便会看到无常,一切事物的无常;
我们将见到佛陀,并且超越轮回的痛苦。[7]P.170

不确定(uncertain )!怎么可能有其他方式呢?
一切事物都是这样的啊![3]IP.63,[2]P.24

不论何时,有什么在心中生起,
不管你喜欢与否,不管它看起来似对或错,
只要以「这是不确定的事」来截断它。
这「不确定」真的是非常重要的一个;
这一个能开展智慧。[7]P.77

无常和耐心的忍,
这就是如何去接近佛陀的教导了……
无常:一切都是不确定!
那不确定,那是短暂变易的![7]P.163

一切都是不确定的,一切无常变化![7]P.172

在心中有「无常」的谈话,
把真理、变易、世间的不确定性都列入考虑。
这就称作在心中有「佛法」的谈话。[7]P.196

我们的房子,我们的家庭,我们的钱财,
都单纯地是我们的约定成俗罢了。
以正法的观点来看,它们都不是我们的,
甚至连这具身体都不真的属于我们,
只因为我们想像它是,并不会使它真的是。
这就像抓一把沙子,然后同意称它为盐,
这样能使它成为盐吗?噢!是的,可以,
但只是名称而已,不是实质上的。
想像沙为盐,不会使它成盐。[3]IIP.171

这是涅盘的本质:它是火的熄灭,是热的冷却;
是宁静,是生死轮回的止息。
是我们内心贪、镇、疑的永灭。
它超越快乐和痛苦,它是全然的宁静。[1]P.51

混乱升起的地方,就是宁静可以升起的地方;
哪里有混乱,我们透过智慧,哪里就有宁静。
[2]P.44

痛苦存在的地方正就是无苦生起的地方,
它终止在它生起的地方。
如果痛苦生起,
你必须就在那儿思考;你不必要逃跑,
你应该就在那而解决这问题点。
从这些事中逃跑,就不是依照真实法修行。
你要到何时才能见到苦谛呢?[7]P.134

越是疑惑,我越是打坐,越是修行;
无论什么疑惑生起,我便在那一点上修行。
[7]P.25

修行是在你尝试去对治烦恼(杂染),
不去长养旧有的习气时产生的;
冲突和困难升起的地方,
就是要下功夫的地方。[6]P.39

不要认为只有在坐著或行的时候才是禅修,
任何事,任何地方,都是我们的修行。[2]P.69

真正的修行,
发生在心与感官对象相遇的地方。
感官接触的发生点上,就是修行所在。[2]P.43

我们的不满足是由于错误的见解。
因为我们没有约束运用感官(exercise sense),
所以就会责怪外界带给我们痛苦,
一旦我们自己去除了错误的见解,
不管走到哪里,我们都会满足。 [3]IP.81

仅仅是感官的抑制,
虽然非常必要,但仍然不够,因为无论如何的去
抑制一个人的眼、耳、鼻、舌、身与意,
如果没有智慧去了解贪欲的实相,
那么想从中得到解脱是不可能的。[1]P.56

佛陀教导抑制,
但抑制并不是指我们不要看任何东西,
不听任何东西,不闻、□、触或想任何东西;
并不是那个意思。[7]P.131

如果你执著于感官,就如同上钩的鱼儿。
[1]P.27,[3]IP.48

我们必须如实地(exactly as they are )看事物
──感觉只是感觉,念头也只是念头。
这就是结束所有我们问题的方法。[3]IIP.24

平静是引发智慧的基础,
而智慧则是平静的成果。[5]P.103

导致你受苦的不是身体,而是你错误的知见,
当你误解时,你就被混淆了。[1]P.6

在我们的修行中,当智慧升起以前,
将专注力先稳固地建立起来是必要的。
专注心念可以比喻为打开电灯的开关,
而智慧就如同结果出现的光;
专注力又如一个空钵,
而智慧就好像你放入钵里的食物。
如果没有钵,便没有地方放食物了。
[3]IIP.111,([6]P.116)

佛法的修习,是依靠「修正你的知见」。[4]P.36

就算我们拥有佛法的知识,
而且曾学习和实践佛法,
却仍见不到真理,
那么我们依旧像流浪汉一样,
无家可归。[3]IP.2

禅修的目的不仅于经常平静自己,
让自己脱离忧恼(trouble )而已,
而是要洞见和绝灭
使我们一开始就无法平静的原因。[3]IIP.191

你只看过流动的水,或静止的水,不是吗?
当你的心是宁静的,就可以开展智慧,
你的心将如流动的水,但却是静止的。
虽然是流动著,但几乎像是静止一般,
所以,我称它做「静止的流水」。
智慧能够在这里出现。[3]IP.141,[5]P.26

不要埋怨是洞太深,
回过头来看看你自己的手臂。
如果你可以看到这一点,那么,
你将能在心灵之旅上获得进展并找到快乐。
[3]IP.27

如果在你的修行当中,出现禅那,
这也无妨,只要别去执取它就好。[5]P.169

对禅修者而言,最大的致命伤就是禅那
──深层、持续平静的三摩地。在这个阶段,
三摩地可以成为一个敌人,因为,
没有对与错的觉醒,智慧也就无法升起。
[5]P.153-154

如果你的心达到
平静(quiet)和专注(concentrated),
那就是个应用上很重要的工具。
但如果你坐著只为了达到专注以便能感受到喜悦,
那你是在浪费时间。
修行是坐著让你的心达到止静(still )和专注,
然后用来检视(examine )身与心的本质(nature);
更清楚地看清它们。[3]IP.65

坐禅(sitting in meditation )时也一样,
心是平静的(calm),但杂染并没有真的平静下来。
因此「三摩地」并不是一件可靠的事,
为了寻找真正的宁静(peace ),
你必须开展(develop )智慧(wisdom)。
「三摩地」是一种像石头压小草般的短暂平静。
[3]IP.71

慈悲,就是慷慨的本质、和蔼和协助。
这些都应该被保留作为心灵清静的基础。[5]P.144

一旦戒行清净,
对他人就会有一种诚实和慈悲的感觉。[5]P.148

别跟那些不修行的人生气,别说他们的坏话。
只要继续规劝他们,当他们的心灵开展时,
他们将会走向正法(Dhamma)。[3]IP.109

病人应当记得那些慈悲的关怀,
并且耐心的忍受著病痛。
善用你自己的心力,别让心散乱了。
更不要让照顾你的人增加困扰,
让看顾病人的那些人,
在内心升起慈悲与德行。[1]P.19

身体成长而老了与得病的方式(way )并没有错,
它只是顺著它的天性罢了。因此,
不是身体导致我们受苦的,而是错误的想法。
当我们误解时,就会被困惑所束缚。[3]IP.123

即使是佛陀和圣者们,
也会在自然的过程中招致疾病,
在事件的过程中以药物治疗它。
如果它痊愈了,那就痊愈;如果没有,那就没有。
[7]P.183

我们仅只是这具身体的访客,
就如在这里的听堂一样,它并不真的是我们的,
我们只不过是暂时的房客。
佛陀教导,
并没有持续的自我存在这个身体内。[7]P.181

要不断地将死亡和衰败牢记在心,
对于世间感官的厌离便会生起,
进而导致专注与禅定。[6]P.162

不要在意开悟。
种树的时候,你种它,给它水,给它施肥、除虫害,
如果这都做得很好,树自然会成长。不管如何,
树长得多快,都不是一件你可以控制的事。
刚开始,耐心与毅力是非常必要的,不过,
一段时间之后,信心与坚定心会生起。然后,
你就会看到修行的价值,而且会继续修行下去。
[6]P.119

无论晚不晚睡,当我一醒来,便立刻起床,
不要太当一回事地去照顾这个睡眠,
当下就断绝它。[2]P.101

任何谈到减少杂染烦恼的教导、
能够导致离苦的、
提及感官娱乐之舍弃的、
以少为足的、
对阶级地位的谦逊和不热衷的、
远离及独处的、
努力精进的、
易于被照顾的……,
这八种素养是真实法律的特徵,
是佛陀的教导。[7]P.19

「外表」障碍了「超越」,
阻碍了人们清楚地看见到事物。
如果你让「表面」上升而现露出了「超越」,
你将会得到真理且清楚地明见;
你将会根绝「表面」,也根绝黏著。[7]P.189,188

看吧!这「自我」只是一个表象,
你必须剥除表象以了解这东西的核心,
那就是超越!提升表面去找到超越。[7]P.186

如果你观看别人的时间至多百分之十,
而看你自己的百分之九十,
这就是确切的修行了。[7]P.213

(二)调身(息)

当我们坐禅的时候,
只要注意(watch )呼吸,不要试图去控制它。
如果我们强迫自己的呼吸,使它过长或过短,
我们就不会觉得平衡,而且,
我们的心也无法变得宁静,
我们必须只让自己的呼吸自然地发生。
不要过于在意它有多长或多短,多弱或多强,
只要留意(note)它就好。
我们单单让它随其自然,并且跟随它。[3]IIP.152

不要去强迫呼吸,使它比平常长或短,
只要让它如往常般持续。[5]P.138

将注意力放到呼吸上,在做观察呼吸的当下,
不要刻意的使呼吸拉长或缩短,
不要使它变强或变弱,
只要依正常速度,自自然然的进出就可以了。
放轻松,什么都不要去想,不须想东想西,
唯一要做的事是将注意力放在吸气和呼气上,
注意每一个呼吸的开始、中间和结尾。
吸气时,气的开始是在鼻端,中间在心脏,
结尾在腹部。呼气时,正好相反。
开展对呼吸的觉知:
一在鼻端,二在心脏,三在腹部。
投聚「注意力」在这三点上
将可解决你一切的烦忧。[2]P.14

保持出入息的觉醒,
不要因为呼吸太长或太短而感到痛苦,
只要观照它,
不要试图以任何方法来控制或压抑它;
不要执著。[5]P.139

吸气时要吸到满,然后再送出。
此时不要刻意地去控制呼吸,
不管气长或气短都没关系,
只要坐著注意你呼吸的自然进出,
这就够了。[2]P.96

行、立、坐、卧,
我们必须不断地去改变姿势,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会用到这些姿势,
因此,我们必须在每一样的姿势上发展觉知,
使它们变得很有用。[2]P.95

平静时,呼吸会变得细密,
身体会变得轻松,心也会轻安起来,
一切都将恰到好处。
持续下去吧!直到你好像只是坐在那儿
而没有了进息或出息一般!
然而你仍然活著,别害怕呼吸停止而逃开。
只要对所发生的每项过程全然清楚,
而不要被其中的任何一个状况给愚弄了。[2]P.97

如果呼吸很粗大,我们知道它很粗,
如果它是细微的,我们知道它很细微。
当它越是细微,我们越是跟进,
同时使心觉醒,最后,呼吸会全然消失,
所留存的,只是清明觉醒的感受,
这叫做「见佛」。[1]P.8

如果你想改变姿势,在改变前,
将痛苦忍耐到最极点吧!
如果痛到无法在心里继续持念BUDDHO时,
就把痛当作是你醒觉的对象,
让「痛」替代「BUDDHO」。
用这种方式直到痛苦消失,并看看有什么后果。
但那是逐渐而来的,不要太强迫自己,
只需慢慢地持续下去。[2]P.100

当你坐得正确时,就不需去衡量或强迫。
禅坐是没有目标、没有可达到的境地的。
不要去在意时间,只要让你的修行保持稳定的速度,
让它逐渐地成长。最后,你会发现,
你可以轻轻松松地坐上很长的一段时间,
也可以正确地修行。[6]P.126

正当「行禅」时,我们试著
不断地去留意双脚碰触地面的感觉。[2]P.86

(三)调心

失去控制的心有如一只不歇息的猴子,
无意识的跳这儿跳那儿。
你必须学习去控制它,去洞见心的真实本质:
无常(impermanent,暂时的)、
苦(unsatisfactory, 不满足的)、
空(empty,无实质的)。
不要光随它到处乱跳,学习去作它的主人。
把它拴下来,然后让它自己精疲力竭而死。
这么一来,你就有一只「死猴子」,
而最后你会是宁静的。[3]IIP.165,[6]P.47

在佛法的修习中,我们不需要打击别人,
反却是征服我们自己的「心」;
耐心的忍,并且抵抗我们所有的情绪。[7]P.3

目前你唯一的责任就是专注你的心,
让心得到平静。[1]P.9

禅坐的基本要素是持续地「觉醒」当下的呼吸,
以便你能正念每一个进、出息的发生。[2]P.86

开始禅坐,清楚知道,当下,
你唯一的责任就是去观照出入息。[5]P.138

假如你的注意力从呼吸那儿溜到其他的地方,
如此一来,觉知就破了。
只要有呼吸的觉醒时,心就在那儿。
只要与呼吸和这个均匀且持续的觉醒同在,
你们就有当下的心了。[5]P.142

如果注意力溜到其他事物,
试著拉它回到专注的目标上,
试著去放下一切其他的思想和关心的事物。
不要想任何事情──就只是观照呼吸。[2]P.87

不要让它(注意呼吸)溜走了,
如果溜走了,停下来!看它到了哪儿?
找到它,再带它回来。[2]P.96

即使有人在「装神弄鬼」,那是他们的事,
不要因此而受干扰了。
只管在呼吸的进、出上专注,
只须清楚你的呼吸,这就够了。
如果你有恒心这么做,呼吸会变得细长且轻,
身心也会变得柔软自在。
不会茫然、不会昏沉、也不会打瞌睡,
一切都变得轻松容易,
此时,你是安祥的![2]P.93-94

在禅坐时会知道或看到什么的念头,可是,
一旦它们升起,就让它们自己消失,
不要过度地顾虑它们。[5]P.139

在禅坐之时,
不论心里有什么感觉或情感,就放下它。
不论这些情感是好的或不好的,都不重要。
也不需去在意他们,只要让他们消逝,
然后回归你的注意力到呼吸上。[5]P.139

禅坐的审查就是「培养」和「放弃」的审查。
这里我说的审查,意思是:
每逢心经验到一种感觉时,我们仍然执著它吗?
我们仍然绕著它制造问题吗?
我们仍然在它上面感受快乐和憎恶吗?
简单地说:我们仍然迷失在我们的想法里吗?
如果我们黏著了任何一意事物,
我们觉察我们被黏著;
我们知道我们正处于什么状态,
我们努力去修正我们自己。[7]P.44

除了觉知以外,放下所有的一切。禅坐时,
不要被你心里的妄念或声音愚弄了。
把它们全都放下不要去执著。
只要住于「不二」的觉知,
不要烦恼过去或未来,
你将达到那不前、不后、不住的境界,
而那儿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抓住或执著的。
为什么呢?因为本来就是无我,
没有「我」或「我的」,一切都没有。
佛陀教导我们,用这方法空掉一切,
不让任何事物系缚我们,要去了解这个道理,
了解之后,就是放下![1]P.8

即使你发觉你在想,那也无所谓,
只要你用智慧去想,觉知到它的本然。
如果你以智慧来了解事物,
那么你就能放下它而不会有痛苦,
这时,心是光明的,快乐而且平静的,
远离了一切纷扰,心是专注的。
此时能够帮助及支持你的,就是呼吸。[1]P.9

让平静的心系于呼吸上,
让呼吸成为唯一认知的对象,
集中精神直到心越来越细微。
直到感觉已无关紧要,
而心境却是一片清明和觉醒。[1]P.7

「噢!是那声音干扰了我。」
假如我们认为是声音干扰了我们,
我们便会因此而痛苦。
假如我们再深入一点审查,我们将会明白
是我们出去,并干扰了声音。
[3]IP.57,[4]P.35,([6]P.115)

当耳朵听到声音时,审视心。
它有没有陷入其中,然后造作?它有没有受到干扰?
你觉知这点,就待在那儿,然后保持觉醒。
有时候,你也许会想逃避声音,但是,
这并不是解决之道。你必须藉由觉醒来远离。
[6]P.129

你必须小心照料,来维持正念的觉知,
并且试著去把心拉回来。
看起来好像是你在将心拉回来,
但是,它真的哪里都没去,
只是觉知的对象改变罢了。[5]P.141

专注就好像呼吸一般,
如果你决定强迫你的呼吸要深或浅、
快或慢的话,就会变得很难呼吸。
同样的道理,
任何尝试要强迫自己平静下来,
都只是执著和欲望的表现,
反而会阻碍你注意力安定下来。[5]P.201

如果心烦乱的话,提起正念,
然后深深地吸一口气,
直到再也吸不进去为止,
接下来,将它毫不存留地完全吐出来。
这样子做两、三次,
然后再重新将专注力建立起来,
心应该就会平静。[5]P.139-140

烦恼(杂染)就如同一只流浪的野猫,
如果它要多少食物你就给它多少的话,
它就会时常来你左右要吃的,
但是,如果你停止喂它,几天后,
它就会停止再来。[5]P.145,[3]IIP.30

正念观察和照顾心,不论心呈现什么样的状态,
你都必须保持这个觉知,
不要散乱或到处跑。[5]P.140

坐禅时,你可能会有奇怪的经验或幻影,
如见到光、天使或佛陀。当你看见这些东西时,
你应该先审察你自己,以寻察心正处于什么状态。
你应该视它们为非你自己,
因为它们都是无常、苦与无我的。
虽然它们生起了,但不必太在意。
如果它们不离去,就从重新再提起正念,
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最少做三次深呼吸,
如此一来,你便能去除它们。
要集中注意力,不要期望幻像生起或不要生起。
[6]P.109

关闭眼、耳、鼻、舌和身,而只留下心。
所谓的「关闭」的意思是收摄(restrain)这五根,
只留下心以被观照。[3]IIP.114

拥有「正念」在控制和监督心,
一旦心和「正念」统一时,
一种新的觉知将会现起。
已经增长了平静的心,被那个平静所约束,
就如同一只关在笼子里的鸡……,
鸡无法在外面到处乱跑,
可是它仍然可以在笼子里走动。
它的来回走动不会造成麻烦,
是因为它被笼子所约制。
同样的道理,
当心拥有「念」且平静而不会造成麻烦时,
所产生的觉醒也是一样,
感觉在平静的状态下升起,
心于是同时经验感觉和平静,而不被干扰。
问题都是发生在当「鸡」跑出「笼子」的时候。
例如,你可能在观呼吸的进出,
然后就忘了自我,让心离开了呼吸到处乱跑
──心离开了它平静的基础。[5]P.140,[3]IIP.32

正念就是觉知当下、觉察和觉醒。
清明的领悟(正知)觉知当下正在发生的情况。
当正念和正知一齐运作时,它们的伙伴──智慧,
永远会帮它们完成任何的工作。[6]P.106

正念是忆持力,正知是自我觉醒。
正当有正念、正知之时,理解将随之而来;
我们知道什么正在发生。[7]P.8

「正念」和「正知」必定是同时存在的。
「正念」是忆持力,「正知」则是自我的觉醒。
当下,你清楚地觉知呼吸,这种观呼吸的练习
协助了「正念」和「正知」一起增长,
它们分工合作。有「正念」和「正知」的时候,
「般若(智慧)」将会在同一个地方生起来协助。
如此一来,它们三者便彼此互相支持。[5]P.142
你或许会开始想一位朋友,
抑或明天你将去哪里的念头,
在禅坐中,你应该这样来解决这些东西,
视它们为「不稳定、不稳定」,
并且持续这种觉知。你必须舍弃所有的念头
──心里的对话和疑惑,
在禅坐中别让这些东西束缚住。
最后,只剩下「正念」、「正知」和「般若」
最纯粹的形态在心中。
试著去增长「正念」,
直到能够在一切时中维持不断。
如此一来,你就会全然地了解
「正念」、「正知」和「般若」了。[5]P.143

盘腿而坐:右腿放在左腿上面,
右手放在左手上面,
保持背部直挺,然后对自己说:
「现在我要放下一切的负担和烦扰!」
在这个时后,把一切忧虑都抛开吧![2]P.13
将注意力放到呼吸上,在做观察呼吸的当下,
不要刻意的使呼吸拉长或缩短,
不要使它变强或变弱,只要依正常速度,
自自然然的进出就可以了。[2]P.14
放轻松,什么都不要去想,不须想东想西,
唯一要做的事是将注意力放在吸气和呼气上,
注意每一个呼吸的开始、中间和结尾。
吸气时,气的开始是在鼻端,
中间在心脏,结尾在腹部。呼气时,正好相反。
开展对呼吸的觉知:
一在鼻端,二在心脏,三在腹部。
投聚「注意力」在这三点上
将可解决你一切的烦忧。
此时或许会有别的念头进入心中,
它会想到其它主题而分散了你的心,
但可别理它,只要再次的持好呼吸
当作你专注的对象就行了。
心,也可能会陷入研判和探讨情绪当中,
但是继续去修行吧!
继续不断地在每一个呼吸的始、中、末上
保持分明。[2]P.14
最后,心将会无时无刻在这三点上了知呼吸。
当你如此修行了一段时间之后,
心和身就会习惯于这种工作。
疲劳将消失,身体会感到更轻安,
而呼吸也会变得越来越细密,
「正念」和「自觉」将能保护住心,
而且好好地看守它。
我们如此这般的修行,直到心变得平和、宁静,
直到它成为「一」为止。
所谓「一」是指心全神贯注于呼吸上,
不从呼吸上分开来。当心变得平静时,
我们就把注意力只集中在鼻端的出入息上,
而不必再随著呼吸上下,到腹部又回来。
这就叫做「静心」,让心放轻松而且平静。
这是一个开始,是我们修行的基础,
不管身在何处,都要试著每天去练习。
这称作「心理训练」的,必得在四威仪中练习,
重点是,我们必须知道,
每一刻的心境究竟是乐或痛苦?是混乱?是祥和?
以这种方法去认识心,使心变得宁静。[2]P.16

如果我们继续担忧并进而认为:
「我在受苦、我要停止想。」
这种错误的见解,只会把事情复杂化。[6]P.46

即令我们努力修行,试著去达到平静,
许多的念头和感觉仍然会那样的移动不定,
因为,心的特性就是如此,
不会有其他方式了。[2]P.60
如果我们能看清楚这一点,
(接受了事物的真实自然)
那么我们就能从思考和感觉当中离开来了。
当这颗心真正地了解,它会放下一切。
念头和感觉将仍会存在那儿,
但是每一个念头和感觉
都将发生不了什么作用了。[2]P.61
心只是心,想和感觉只是想和感觉;
让事物就只是它们自己吧!
我们何需费事的去执著它们呢?
如果我们能以这种方式去思考和感觉,那么,
这就是出离和不黏著了。[2]P.62,[3]IP.114

当你静坐时,期望不要有感官的接触,不要有思想,
而这种期望就是欲望啊!
你愈是和思想挣扎,他就会变得愈强。
只要把他忘了,继续修行下去,
当你在隅外尘接触时,便观想:无常、苦、无我。
把一切丢入这三法印之中,
把一切都归入这三个的范畴之中,
然后继续观。[6]P.51

平静早已存在,你却一无所知,
而不论你去问谁,你都不会清楚。
只要去明白你自己呼吸的进与出,
这样就够了!
当你的心变平静时,心自然会明白。
你将能整夜长坐,直到黎明来临,
却不自觉你是在禅坐中。
你会法喜充满,
那种喜悦是无法形容的![2]P.98

五个基本的禅坐主题:
头法、体毛、指甲、牙齿、皮肤。
什么是它们真实的样子?它们漂亮吗?
它们乾净吗?它们有没有真正的实体呢?
它们是稳固的吗?不……,
它们什么也没有。[4]P.6

一颗平静的心,有五个因素:
寻、伺、喜、乐、一境性。[5]P.125

正当修习三摩地时,
我们专注我们的注意力在鼻端或上唇的入、出息上。
这样「举起」心去专注,称作寻或「举」。
当我们这样「举」了心,专注在一个对象上时,
就称作「伺」──对鼻端呼吸的专思。
我们用「伺」去思惟生起的各种感觉。
当「伺」变得越来越散乱时,
我们又再次地以「寻」「举起」我们的注意力。
我们的修行在这一点上必须以不执著去完成。
见到「伺」的进行与心里感觉相互作用,
我们可能会认为这心被困惑了,
于是对这进行变得嫌恶起来。
我们不快乐全是因为我们希望这心去静止。
现在,如果我们不执著,
如果我们以「放下」来修行……
在活动中不执著且在不执著中活动……
那么,「伺」将自然而然地变得比较不会分心。
起先,「伺」到处都去;
当我们了解这单纯地就是心的自然活动时,
它便不会打扰我们──除非我们执著它。
我们会放下,就好似任由水流过去一般;
「伺」变得越来越精细。
当思惟的主题就在那儿时,
将会生起一种愉悦的感觉。
他可能显现成鸡皮疙瘩、清凉或轻快,
心是狂喜的;这就称作「喜」。
也有愉悦──乐,各种感觉的前来和消逝,
以及一境性所缘的境界,或是一境性。
当心变得越来越精细时,寻和伺变得较为粗糙,
于是他们被放弃了,只剩下喜、乐和一境性。
当这心变得精纯时,喜终于离开了,
只剩下乐和一境性。
心渐次地抛却了对它来说会是太粗的什么,
直到只留下一境性和舍(平静)。
再也没有别的什么了,这是极限![7]P.95

假使我们的心停止了被搅动,
「伺」就会倾向于思惟佛法,
因为如果我们没有思惟佛法,
心就会转回散乱。[7]P.94

有关行禅,是在两棵树之间,
取大约七或八个臂长的直线路径。
收摄自己,下定决心──现在,
首先从右脚开始,以正常的步伐来走。
不断地将注意力集中在双脚上。
如果觉得纷扰不安,便停下来,
等到平静后再继续走。
须清楚路径的起点、中点、终点,
也知道什么时后该往回走,
时时刻刻都「知道」自己在哪里!
来回行走,如果累了,就停下来,
将注意力转向内心,平静地觉察你的呼吸,
使心得到休息。[2]P.94-95

你修习过「行禅」吗?感觉如何?
「妄想纷飞」!
那么就停下脚步,直到心回来为止。
如果你的心真的散乱得很,那么便停止呼吸,
直到你承受不了时,你的心就回来了。[2]P.102

(四)观

有了宁静的心,便可以去观察这禅定的对象
──身体,我们将会看到整个身体是由
四种「元素」所组成的,那是地、水、火、风。
无论是分解成地、水、火、风,
或是组成「人类」,
一切都是无常、苦、空、无我。
我们的身体是不稳定的,不断地在改变和变化中,
我们的心也是一样,经常地在改变之中,
它不是「我」或是实体,它不是真的「我们」,
心,是不稳定的。
如果我们没有智慧,相信了我们的这颗心,
它将会不断地欺骗我们,
而我们便会在苦乐之间不时的打转了。
一旦「心」看清楚了这点,
它会去除对自我的执著,
「我」是漂亮的、「我」是善的、
「我」是恶的、「我」在痛苦、
「我」拥有、「我」这个或「我」那个,
当你沉思默想,而了解到无常、苦、无我时,
你将不再去执著有一个「自我」。
认识到这点的「心」,
将会生起nibbida──厌离和倦怠,
它将会把一切事物看成无常、苦和无我。
而后,心会「停止」,心成了「法」!
贪、镇、疑将一点一点的逐渐减少和降低,
最后剩下「心」──纯净的心。
这就叫做「修习禅定」。[2]P.18

当心宁静而专注时,
从这专注的目标──呼吸上放松,
开始去检视这由五蕴组成的身和心,
你会很清楚地看到,它们(五蕴)都是无常的。
无常的性质使它们不能满足我们,
不合我们的心意,而且它们自己来、去
──那里,无「我」在行事;
在那儿被发现仅仅是根据「因果」自然的运转。
世间的所有事物都有这些特性
──无常变迁(无常)、不能满足(苦)、
没有一个不变的自我或灵魂(无我)。
以这种观点来观察整个存在的生命,
对诸蕴的执著和黏附将会逐渐的减少,
这是因为我们看到了这世界的实相。
我们称这为「智慧」的升起。[2]P.87

我们必须反观快乐,以至看见它的不确定和极限。
一旦事物有了迁变,苦便升起。
这个苦也是不确定的,
别认为它是固定的或确实的。
这种反观叫做「患难观」
──反观因缘和合世间的不完满和有限度。
反观快乐,而不是去接受它的表面价值,
视它如不稳定的,不应该去紧紧地握持它们,
而应该握了它就放下,了解快乐的利益和伤害。
要善巧地禅坐,
你必须看见在快乐中的不圆满之天性。[5]P.149

你必须把持住心,
反覆地思惟(观)这个苦和不愉快
只是一个不稳定的东西;
终究它是无常、苦、无我的。[5]P.189

不论心在哪方面有多污秽都没关系,
不论什么升起,
你都应当思惟(观)它的无常性与不稳定性。
因为你这样地看待它们,所以,
它们会逐渐失去其重要性,然后,
你对心中那个污秽的执著
就会持续地减少。[5]P.188

观照心,观照经验的生、灭过程。
刚开始的动态是迁流不息的──一个刚灭,
另一个就马上生起。我们似乎看到生比灭还多。
随著时间流逝,我们会更清楚地看见,
并明了它们是如何迅速地生起,一直到有一天,
我们达到它们生、灭后更不在生起的境地为止。
[6]P.106

三摩地是用来作为□婆奢那、思惟的基础,
而且也不需要非常深的三摩地。
只须审视生起的和继续观照因、果。如此一来,
我们利用专注的心来
思惟(观)色、声、香、味、触和法。[6]P.192

(五)境界与体验

如果心退出这个层次(「近行定」),
我们便会透过觉知法尘和心理状态
而获得一种领悟,因为在那
深一层的阶段(心专注于一个对象的阶段)
是没有认知和了解的。[5]P.195
心会在这个状态一段时间,然后,
它们再次回转进入平静的更深层次,
如果达到了这样的定境,我们应该只去觉知实况,
并且持续保持观照,直到心再次退出来。
一旦心退出来之后,
种种不同的问题就会在心中升起。这就是我们
能够拥有对种种不同事物的觉醒和了解的地方,
这里就是我们应该观照和审视
种种影响心的偏见与问题的地方,
以致能够了解和彻见它们。
一旦这些问题结束之后,心就会逐渐向内转,
朝向更深层的定。心会安住在那而成熟,
直到必须再出来的时候。[5]P.196
这一切都只是「行(行蕴)」,不会成为般若。
智慧增长的方式是,当我们倾听和了知心的时候,
反观它的无常性和不稳定性。其无常性的觉悟
将会促成我们在那点上放下事物的「因」。
如此一来,智慧就在那里升起。
在那儿,我们将获得智慧和领悟。[5]P.197

我并不是没有听到从村落传来的歌声,
可是,我能够使我不去听。
心专于一境时,
当我将它转向声音,我听得到;
当我没转向声音时,便安静无声。
我可以看到我的心和它的对象是分开的,
就如同这里的这个钵和水壶一样,
心和声音完全没有牵连。
我看到是什么将主题和对象牵系再一起的,
而,一旦牵连破灭时,
真实的平静便会显露了。[5]P.202
当我躺下来时,当我的头碰到枕头时,
心中产生一种向内的回转,
我不知道它在哪里转,它往内在转,
就好像一道被打开的电流,
而我的身体便很大声地爆开来了。
那个觉知细微至极,通过那一点,
心便进入更深一层,里面什么也没有,
空无一物;没有什么进去,
也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到达。
觉醒在里面停留了一会儿,稍后才出来。
不是我使它出来的,我只是个旁观者,
一个觉知的人。[5]P.203
当我从这种状态里出来时,
我回复到我平常的心理状态,
然后问题便生起了:「那是什么?」
答案说:「这些都只是如此,不需去怀疑它们。」
只说了这些,我的心便能接受了。
停了一会儿之后,心再次往内转。
我没去转它,是它自己转的。当它进到里面时,
就如以往般地达到期限度。
这第二次,我的身体破碎成细片,
然后心更进一层进去──宁静、毫不可及。
当它进入时,任它一直停留,它出来,
我又回复平常。
在这段时间里,心自己在行动,
我并没有用任何特殊的方法让它来去,
而只是觉知和观照。我并没有怀疑,
只是持续坐禅和思惟(观)。
第三次心进去时,整个世界分裂开来
──土地、小草、树木、山岳、人类,
都只是空的,什么也没剩。
当心进到里面时,随它停留,
任它所能地一直停留,然后退出来,回复到原状。
我不知道它是如何停留的,
这类的事是很难看到和谈论的。
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比拟。当我从这种经验出来时,
整个世界都改变了,
所有的知识和领悟都转变了。[5]P.204【录自:电子佛教藏经阁】
一物从来有一身,一身还有一乾坤。能知万物备于我,肯把三才别立根。 天向一中分造化,人与心上起经伦。仙人焉有两般话,道不虚传只在人。 我的博客:觉悟人生@真幸福之道 http://hexun.com/awaker/default.html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