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787阅读
  • 2回复

哈哈哈 侯神仙当选首届全国十大社会公益之星。呵呵 原来特异功能也可以这样用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杨家小弟
 
发帖
327
开心币
0
好评度
133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4-10-01
来自人民网2003年底的报道
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83/10744/976521.html
用生命点燃慈善的火炬


——记全国政协委员、首届全国十大社会公益之星侯希贵先生

本刊记者 艾舒

2003年10月28日,人民大会堂。侯希贵先生在鲜花和掌声中接过了首届全国十大社会公益之星的奖杯。
侯希贵的名字并不陌生。他不仅是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而且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和慈善家。10年来,他已累计向社会无偿捐款9000多万元人民币,平均每年近千万元的无偿捐款实实在在地为家乡、为社会解困化难。9000多万,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财富,是多少人殚精竭虑的积蓄目标。因为他的能力,也因为他的义举,社会上关于他的传说已有些神化。
我们曾经经历过的“造神运动”给人们留下了惨痛的教训,所以人们对于他的一切将信将疑,以至越传越神,加之如今社会上确实有个人、企业以捐款为名沽名钓誉的现象,许多人对侯希贵的善举打了个问号。
然而,当我们怀着同样的疑问走近首届全国十大社会公益之星侯希贵先生时,我们发现,这位在短短的十年向社会无偿捐赠9000多万元的慈善家就像邻里的一位兄长,朴实、豪爽,没有一点富豪的痕迹,眉宇间是曾经磨难的豁达。
磨难与财富
1948年,侯希贵出生在湖南省汉寿县一户贫苦的艺人家里。这是个“梨园世家”,侯希贵的父亲是活跃在八百里洞庭“天然”戏班里的一名武生演员,为人正直、不畏强暴,路遇不平,拔刀相助;侯希贵的母亲是聪明贤淑的女性,既有大家闺秀的涵养,又有小家碧玉的勤劳,是远近闻名的贤妻良母。父母的一言一行深深地影响着小希贵,善良、正直的品格深深地融入他的血脉。
侯家在旧社会出身低微,家境贫寒。侯希贵刚出生一个月,就开始随父母颠沛流离,漂泊江湖卖艺,6岁时,随父学艺,孩童时代的希贵磨练出倔强的性格,也秉承了先人仗义疏财、疾恶如仇的品质。
文革时期,17岁的侯希贵被迫丢掉戏艺、抛开壮志,整天握着犁耙锄头,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干农活。但年少的心幻想着五彩的灯火、斑斓的帷幕、激烈的锣鼓、昂扬的曲牌……现实是残酷的,侯希贵不得不辗转在汉寿、常德几个地方。
26岁时,他离开家乡,出外谋生,曾在贵州铜川剧团、攸县花鼓戏剧团等剧团里干临时工,随团参加演出,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
侯希贵每次想起父亲临终的话都难抑泪水:“孩子,以后得靠你自己了!你不论走到天涯海角,只要事业有成,当报答父老乡亲。为人处事,积德行善为大……”。1981年父母双双辞世,给侯希贵沉重打击。几十年来,他从双亲那里得到了怜爱和熏陶,在他最艰难、最贫困、最绝望的时候,父母始终温暖着他沧桑的心灵。父母遗言:不忘祖籍、故土、乡亲,给他极大的震动。这些朴实的话语,时时推动着他、支撑着他、鞭策着他。
“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学”,侯希贵是这所大学优秀的毕业生。
苦难可能会摧垮一个人,但也可能会成就一个人。经过苦难的磨练,侯希贵才拥有了更广阔的胸襟、更练达的人生。直到1984年,侯希贵远走他乡。在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深圳、珠海,侯希贵大展身手,如鱼得水,故乡给他的所有磨难都变成了他前行的动力。1991年,侯先生赴香港发展,事业有成的他,开始回报家乡父老,开始热心社会公益事业。
慷慨与吝啬
侯希贵记不清这些年他给哪家单位、哪些个人捐了多少钱,捐了多少东西。
社会上传说他是个亿万富翁,而且言之凿凿。甚至有人想象这位款爷住豪宅、开名车,不然怎么会捐出9000多万元,而且没有任何附加条件。十年来侯希贵向社会无偿捐款没要过任何回报,他从没有找受益的单位或个人提过任何要求,没要过一个指标、一寸土地、一个工程!侯先生痛恨社会上一些以捐款为名,向地方政府部门要地皮、要项目的行为。
侯希贵真的很富有吗?跟随他多年的秘书刘少鹏先生笑呵呵地说:“他的钱是左手进右手出,右手进左手出,他在银行里几乎没有存款。”
人们很难相信这是真的,侯希贵可以一百万、几百万地捐款,而且从不开空头支票,总是实实在在地捐现金,常常是捐得连回香港的路费都没有了,只好向亲戚朋友再借点钱。?
1994年3月,桃源县又一次邀请侯先生回乡参加“桃花源游园会”。侯先生欣然允诺,起程返乡,并将全部积蓄200万元一分钱也不留地捐给了家乡的福利事业。可是,家乡的穷窟窿又岂是这200万元能够填满的?还有许多单位眼巴巴地盼着他捐助,将改变贫穷面貌的希望寄托于他呀!在参观中他看到了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发展和成绩,看到了家乡人民在艰苦创业、抗争贫困,他更看到了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原因,家乡的发展还是举步维艰。他感到揪心的沉重,沉重得再也不能平静。他毫不犹豫地表示自己决不会坐视不理,甚至感觉就像他欠了这些单位的债似的……他毅然握笔给这些地方写下了一张欠资400万元的捐赠合同。
这是何等的襟怀,怎样的境界啊!第二天,他便返回香港筹资,以便尽快偿还那400万元“债务”。
1998年盛夏,侯先生带着希贵民间艺术团到波兰参加民间文化节。在中国驻波兰大使馆,文化参赞为大家播放了长江流域洪水泛滥的录相片。看到家乡遭灾的侯先生坐不住了,立即起程回国,在北京一刻也没停留,直接到长沙了解受灾情况。一天后,侯先生回香港筹资,仅用了3天的时间就组织了80万元,累的精疲力竭的侯先生不得不委托他的义子程兴权先生跟湖南省政府赈灾办公室联系捐款事宜。捐出80万,侯先生还是心里不踏实,又连夜筹备了价值60万元的物资。
当满载着大米、棉被、衣物等赈灾用品的三辆卡车到达常德市时,侯先生也出现在随时会发生危险的长江大堤上。
应该说,1998年特大洪涝灾害期间,社会捐赠不少,但大多数人选择了抱着硕大的支票走进电视台,而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侯先生却冒着生命危险来到大堤,来到了受灾的父老乡亲之间。
正是这个“挥金如土”的侯希贵,对自己、对家人几乎到了吝啬的地步。他会因为身边的人员浪费一张稿纸而发火,生活中,他会尽量节约每一度电、每一滴水,他会把吃剩下的饭菜打包拿走……在香港很多人都知道侯希贵不吃好的、不穿好的,积攒一些血汗钱就捐给家乡,支援内地建设。有好心的老板劝侯先生:“别捐那么多,留点钱给自己养老吧!”侯希贵却说:“看着家乡还没建设好,我心里着急,我有一点钱就要捐赠给他们。”
侯希贵是这个世界上最“富有”的人,那么多乡亲、那么多同胞发自内心地尊敬他,爱戴他。多少次,他回乡的车被围得水泄不通,乡亲们只想亲眼看一看这位大慈善家,乡亲们只有一点儿要求:“就让希贵喝一口咱自己的水吧!”
孤独与幸福
在捐款仪式上,侯先生总是短短的两句话,从不张扬:“我没有什么说的,主要是带个头,希望人们多一点真情,对社会、对人民多一点爱。”
前行者是孤独的。毕竟我们周围还是不富裕的人多,毕竟我们周围先富起来的人还是有限。何况贫穷的烙印还没有消退,先富起来的人想得最多的也许还是扩大再生产,积蓄更多的财富,很难做到把辛辛苦苦赚来的钱无偿地捐助给社会公益事业、捐助给弱者。
前行者往往受到大多数人的质疑。面对质疑,有的前行者停下了脚步,有的前行者则一如既往地前行。侯希贵没有停下,他笃信“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做事,乃因其应该做而做,成败利害从不计较,所以他有一往直前的气概;小人做事,专注于计较利害成败,所以常常勉勉强强,畏畏缩缩。侯先生常说:“我的血汗钱,给我的家乡,给我的同胞,给我的祖国,我心甘情愿。”
话语朴素,掷地有声。在现代文明社会,科技发达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相伴滋生的“城市脖,使人感到紧张、麻木、失落、冷淡。大多数人陷入“人的困惑”中难以自拔。侯先生常说:“我带个头”。“我带个头”,曾是共和国千千万万个英雄先烈顶着困难上的铮铮誓言,侯先生只是为贫困捐款表个态。这位饱经沧桑的人,不仅是带头捐钱,更是带头让人性、人格和人的心态完善、完美起来,远离现代社会“人的困惑”。
多少个月朗星疏,微风沉醉的夜晚,他不能安然入睡,还没有摆脱贫困的乡亲、还需要资金的家乡建设在他的心中漫漶,他为自己一个人势单力薄伤心落泪,他为不能兼济天下苦苦思索,悄悄列出急需扶助的单位和个人。
有人觉得侯先生很苦,呕心沥血挣得的辛苦钱,自己省吃俭用,对家乡、对同胞、对内地公益事业一掷千金。何苦?何必?这样的疑问让许多不了解他的人迷惑不解。然而,真正了解侯先生的人,却能从他的举手投足、言谈话语中感受他的幸福。我们相信,一个有爱心的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他的善款让一些人改变了贫苦的生活;他的善款让无数莘莘学子成为国家栋梁;他的善款缓解了政府部门赈灾救灾的燃眉之急;他的善款为家乡的建设增添了活力;他的善款引来了港澳及内地巨商富贾的捐赠、投资……看着人们摆脱困难、看着日新月异的家乡新貌,侯先生的幸福感就会油然而生。更让他幸福和高兴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热心国内的公益事业,向社会无偿捐款的数额越来越大。
曾经有人统计过侯先生捐款的数额和比例,9000多万元中文化教育事业占44.7%;社会公益事业占37.1%……虽然这是一个不完全的统计,但再全的数额和比例都只是一个记录、一种表象,澎湃在他血脉之中的对同胞、对社会的爱早已化做万缕春雨随风浸润在我们脚下的土地,浸润在我们的心田。
侯先生向社会无偿捐款的数额就要达到1亿元人民币了,这曾是他为自己订立的一个目标。这个目标完成了,该停下来了吧?“不,不会的。”侯先生说,“我还是要捐助社会公益事业、捐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回首十年无偿捐助社会的慈善路,侯先生饱含深情地说:“我不需要什么回报,我只希望通过我所尽的一点绵薄之力,唤醒更多的人参与公益事业。参与慈善事业、扶贫济困,帮助弱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全国政协委员、首届十大社会公益之星之一,我将以一生的努力,为中国慈善事业、公益事业多做贡献,不辜负党和人民给我的很多荣誉。”
侯希贵的故事没有完结,他所到之处都播下了爱。他用生命点燃了慈善的火炬,照亮人间、温暖社会。
股票期货外汇拐点核心交易法面授
 
s
离线杨家小弟
发帖
327
开心币
0
好评度
133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4-10-01
呵呵 这个帖子北海散人 以前在星齐好象也贴过,再来个详细的吧
s
离线杨家小弟
发帖
327
开心币
0
好评度
133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4-10-01
侯神仙传1

八百里洞庭,非常美丽,十分富饶。这里,景观众多,物产丰富,草青柳绿,鱼肥牛壮。然而,在1949年之前,这里却是几家欢乐几家忧愁。

就在洞庭湖畔沅水南岸,有一个百来人口的村庄。村庄西头有一幢草房,说是房,其实只是一个牯牛棚:两头分别用两根木头交叉着斜立在地上,上面散些芦苇杆子,盖些稻草,就是房子。草房主人男的叫侯清寿,在县城剧团当武生演员,女的叫姜芝仙,是个中国农村典型的劳动妇女。姜芝仙在家帮人做零活:做鞋、洗衣、纺麻线……不管活有多累,家有多穷,她都能承担,都能忍受。她有了熬头,有了希望,她身怀有孕了。

1948年的一天,她用纺的麻线,拿到县城兑换了生麻,又用纺麻线工钱买了些盐回家。她感到很累,天刚黑就上床睡了。

姜芝仙家喂了几只鸡,晚上别的鸡都上了笼,唯有一只大公鸡不进笼。大公鸡很美,大冠子,红花羽毛,啼声宏亮,姜芝仙非常喜爱。她去捉,人追,鸡跑,人跑多快,鸡跑多快。姜芝仙猛扑上去,大公鸡腾地一下飞上了她的牯牛棚顶脊。姜芝仙顾不得一切跳将起来,用双手搂抱,大公鸡又是腾地一下飞上天空,与天上一颗亮星相遇,把星给撞了下来,砸烂牯牛棚的屋顶,落到姜芝仙的怀里。姜芝仙给砸醒了。这时天已大亮……
原来是姜芝仙的南柯一梦。

梦毕竟是梦,有的是人的期望,有的是人的寄托,有的什么也不是,反正人睡着了是会做梦的。

这年的8月姜芝仙分娩了, 生了个男孩。这孩子比正常人家的孩子不同,由于母亲缺少营养,皮包着一把小骨头,但是哭起来“哇!哇!”声象敲小铜锣一样,隔几丘田听起来都十分响亮悦耳。在一般人家,添人进口是喜事,尤其是生了儿子更是大喜事;可是,在洞庭湖畔这样一座草房里多了一个小生命,恰恰是一件愁事!多一个人多一张嘴啊!那时候的演员称“戏子”,属“下九流”,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侯清寿只是一般的武功演员,不是名角,舞台上滚打一天,连自己的嘴巴也难糊上。眼下正愁揭不开锅,又多了个孩子,又有多难呀!

好在,侯清寿夫妇平时待人热情厚道,肯关心帮助别人,现在生了孩子,自然受到别人的关心。左邻右舍纷纷前来送粥米,有的送母鸡,有的送红糖,有的送鸡蛋。这样,母亲的乳汁多了,孩子一天天长大。等到满月,孩子长得白白胖胖,很是逗人喜爱。

一天,侯清寿从剧团回来,妻子要他给儿子取名。取什么名字呢?想了半天搭一通宵,第二天早晨,他对妻子说:“就叫‘希贵’吧。希望儿子长大好好做人,学得本事,高贵过人。可不要象我这个样子!”

其实,侯清寿的“样子”并不差。他,门高树大,勤快,聪明,仗义,有功夫。有人搬来十多根甘蔗,捆在一起,两人分抬两头,他举起手掌往甘蔗中间一砍,十多根甘蔗刀斩斧削成为两截。有一次,他到一个同事家吃酒,八仙桌上摆有十多碗菜肴,还有饭碗、酒杯、筷子。一些年轻人在一起都吹自己气力大,侯清寿不作声。有人问他:“侯清寿,你能不能钻到桌子底下把它扛起来?”侯清寿也不回答,只见他弯下腰身,用右手抓住八仙桌的一只腿,“呀!”地一声,将八仙桌平平稳稳给端了起来。有个青年又说:“这是用了技巧,没有什么了不起!”侯清寿见他不服自己的功夫,说:“我可以把你举起来,你信不信?”那青年说:“我个子比你高,身体比你重。我还有活力。你要举起我?哼!那是白日做梦!”侯清寿也不跟他争执,蹲下身子,双手抓住青年人的两条腿,说了声:“注意罗!”一下子把他举过了头,青年人立得高高的,吓得要命,连声喊:“唉呀!快放我下去,快放我下去!”看热闹的人齐声叫了起来:“侯清寿真厉害!”
这样的父亲对儿子如何进行教育是可以想象的。

侯希贵长到九岁。九岁年纪应该上学了。左邻右舍的孩子们都上学了。侯清寿真想让孩子去读书,“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古训不管对不对,他是相信的。可是侯清寿不能罗。他太穷了,一家三口有上餐没下餐,哪里有钱让儿子上学?他说:“儿子,你就莫怪你爹吧,没办法,跟我学戏去吧。爹曾发誓不要你跟爹一样唱戏,可是爹没有能力呀!你边学戏边认字,将来会有出头之日的。”进戏院子的那天,儿子什么也没有说,一边扯着父亲的衣角,一边不时地回过头看着那些穿着新衣裳上学的小伙伴。

侯清寿自己搞武功,自然要让儿子跟着学做武功演员。一边教他学戏,一边教他做人。他要儿子早早起床打扫庭院,要儿子帮师傅们买烟打酒,要儿子帮扶老弱病残的人,要儿子帮演员奶奶们提水劈柴。儿子很听父亲的话。儿子学戏也十分用功,父亲要他翻斤斗,只要教一二次,他便能翻过去,而且十分准确、利索,落地无声;父亲教唱腔,他只听一二遍,便能丝毫不差,字正腔圆地唱下来;父亲教他唱做念打,表现角色性格,他都能照着要求做好。

可是,这孩子顽皮得很,安静不下来,在台上不是跟别的孩子吵闹,就是这里撮一下,那里撮一下,弄得人家不能好好学戏、排戏。父亲也不知骂了他多少,他总是改不了。

一天,大家正在舞台上排戏,父亲要他坐着看别人如何表演。小希贵哪里静得下来,他也不管别人在唱在做,却我行我素地在台前云手踢腿,叫叫喊喊,别人招呼,他象没有听见。他父亲气急了,不问青红皂白,跑上去一把将他抓起来,朝台下一丢,将他丢到观众席的第四排去了。大家一阵惊呼,以为这下完了,希贵不被摔死也会残废。可是巧得很,他不但没伤残,就在空中的一刹那间,运用他学的功夫,一个斤斗端端正正地坐在座位上了。当时他父亲出手之后,脸白了,手颤抖起来,似乎在说:“我蠢啦!我为什么要这样对我的儿子呢!”见他儿子没事又带着爱抚的口气骂了一句:“这个没有用的东西!”一旁的人都说:“你还说他没有用,希贵这小子的命大!”

s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