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907阅读
  • 0回复

2000。7。7净空法师讲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秋水郎
 
发帖
20
开心币
0
好评度
218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2-08-31
後將骨灰投入大海,不知道這樣處理好不好?




答:

佛在經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怎麼處理都好,只要他自己歡喜,不必去分別執著。




2.

問:

為什麼聽《無量壽經》覺得很相應,很能契入,但聽《華嚴經》就覺得很茫然,為什麼?是不是境界不夠?請師父幫忙解答。





答:

人有過去、有今生,學佛的同修決不是從這一生才開始,佛在許多經論上告訴我們,每個人善根都很深厚,過去你所修學的法門,這一生如果遇到了,就覺得很投緣,很歡喜。從前沒有學過,這一生遇到了,你就感覺到很生疏,所以你覺得很茫然。你這種情形,過去生中修過淨土,大概《無量壽經》念得很多,所以遇到就生歡喜心;《華嚴經》從前沒有學過,所以接觸之後就比較生疏,原因在此地。從這個地方就能夠證明,過去生中生生世世是會有差別。




3.

問:

我們是「居士林」大廚房的洗菜義工,每天洗米時發現有米蟲,我們不小心弄死牠們,將來我們是否要還命債?





答:

這是無意的,寺院裡的大廚房也在所不免,像這種事情不是「居士林」一個地方有,幾乎在中國大陸、在台灣,所有寺院叢林裡面都有。只是我們洗菜也好,洗米也好,佛號不要間斷,我們念佛給牠迴向就非常之好。這些小動物,你們想想看,牠生生世世有幾個人念佛給牠迴向?所以牠能得到這個力量加持,牠也很幸運,死了之後牠可以超生,牠可以得到解脫。




4.

問:

斷一分煩惱、分別、執著,就是功夫成片了,那此人應是什麼樣子?他自己能知道嗎?這個人一定能往生嗎?





答:

這個問題,斷一分煩惱分別執著,這個一分的標準是多少?關鍵在這個地方。每個人標準不相同,甚至於大小乘經裡面標準也不相同,佛為什麼說這麼多不同的標準?佛說經不是主動說的,因人而異,佛是遷就眾生而有不同標準,所以我們自己要明瞭。至於斷了煩惱分別執著是什麼樣子?這個樣子很明顯,如果分別執著要是斷了一些,人煩惱就少了,經上常講:「煩惱輕,智慧就增長。」最明顯的,你聽經,你有悟處;你讀經,你能夠通達義理,這是非常明顯。處事待人接物,在日常生活當中,你會覺得比過去進步很多。過去處世待人有許多不當之處,這些毛病你都覺察到了,你都能夠把它改正過來,所以你的心情舒暢,清淨快樂,這是不一樣的地方。分別執著重的人,生活得很苦,縱然富裕也非常苦惱。離開妄想分別執著,縱然窮困,他也非常快樂。像孔老夫子的學生顏回一樣,過那樣貧困的物質生活,他非常快樂,所以孔老夫子也感嘆的說在他那個生活環境裡面,一般人過就是「人不堪其憂」,可是顏回「不改其樂」。他樂的是什麼?煩惱分別執著少,他快樂!由此可知,苦樂沒有一定標準,佛家講得好:「苦樂在覺迷。」一念覺,轉苦為樂;一念迷,樂中就有苦,這個道理我們要懂。




5.

問:

在家居士受持三皈五戒後,對「開遮持犯」有何解釋?





答:

這個一定要懂,「開遮持犯」不懂的話,要問、要讀經。如果不懂「開遮持犯」,這個戒你就沒辦法持,我們講持戒守戒,你就沒法子持,所以受戒裡頭最重要的是要懂得「開遮持犯」。




6.

問:

在念佛堂念佛,在日常生活修行,應怎樣做才相應?





答:

念佛堂是訓練,是養成念佛的習慣。在日常生活當中,無論工作也好,處事待人接物,心裡頭「憶佛念佛」能夠做到不中斷,這就叫功夫成片。功夫果然成片,往生就有把握了。所以念佛堂是養成,真正的功夫是在日常生活當中。




7.

問:

受不殺生戒,還要給家屬做葷腥,是否犯戒?





答:

給你家裡面做葷腥、做葷菜,只要不殺活的就不算破戒。為家裡人做這些葷菜有開緣,「開遮持犯」裡頭有開緣,「持犯」裡頭有開緣。決定避免殺生,佛講你去買這些肉叫三淨肉,你沒有看到殺、沒有聽到殺的聲音、不是為我殺,這在《戒經》裡都說得很清楚。買這種肉供養你家裡面的人,慢慢的讓他知道素食的好處。

我們這次到「古晉」,住在李金友居士的山莊,他這個山莊的範圍很大,要用中國的畝來算是三萬畝,山莊裡面的公路就有十六公里,很大的一個山莊。他裡面員工有三百多人,完全吃素。這三百多個員工,都是附近十幾個村莊裡面招來的,他那時的山是原始森林,中國人常講:「靠山就吃山,靠水就吃水。」所以這些人都是打獵的獵人,他現在把他們的獵具收買來了,讓他們在山莊裡面工作,給他很好的待遇,他可以養家,所以那個地方現在的人不殺生了。最初吃素他們很難接受,吃了半年之後,他們漸漸成習慣了,現在非常歡喜。為什麼?看看都年輕了,臉上皺紋都沒有了,吃素的好處有這麼多,這才發現。在家庭度你家人就要用這個方法,你不要勸他不吃肉,你吃素的時候,過個一年兩年,他看你的健康比他好,看你的容色比他好,看你的皺紋都沒有了,他就會來學吃素,你就能度你一家人。所以李居士我覺得他很了不起,他度了十幾個村莊,而且勸人不殺生,這是很好的榜樣。




8.

問:

受不妄語戒,在不得已時打方便妄語,是否犯戒?譬如這次來新加坡拜師參學,不敢和家人直說,怕受阻礙,只好講去旅遊。





答:

你本來是旅遊,你沒有打妄語,旅遊順便來聽經,這是可以的,這種妄語不害人。佛禁止妄語,這個妄語是害人,對別人有害,欺騙別人,使別人受到傷害,受到損害,這個有罪過。如果你這個妄語讓別人得好處,得利益,這個妄語是有功德的,沒有損害,不是罪,那是功德。所以這裡頭就有「開遮持犯」,這個叫開緣,不叫破戒,不叫犯戒。




9.

問:

吃三淨肉的罪大?還是吃雞蛋的罪大?





答:

都一樣。可是在中國這個雞蛋就不太保險,在外國你在市場上買的雞蛋,它是不會孵出雞的,沒有生命的,所以現在外國的雞蛋有的人吃是可以的。在中國,可能就沒有這種設施。外國的種蛋,你要能夠買孵小雞的種蛋,我還不知道到哪裡去買,聽說這種蛋比普通蛋的價錢要高出很多倍,普通你買的蛋是不能夠孵出小雞的,所以那個蛋是沒有生命的,這個我們要加以區別。像在中國農村裡面,雞都養在外面,都有交配,那個蛋都有生命的,所以這個不應該吃。三淨肉是不得已,不是佛教你吃肉、准許你吃肉,是不得已的,這個道理要懂得。




10.

問:

糧食和蔬菜上生長了生命,請問怎麼處理?





答:

這是說糧食裡面長小蟲,菜裡面有蟲。菜裡面的蟲容易處理,你看到把牠揀掉就行了。真正處理的方法是培養自己的慈悲心,你心地慈悲善良,這些病害蟲不會侵犯你。這一次我們在「古晉」這個山上得到了證明,山上他們種菜,最初種的時候蟲很多,菜園裡面的工作人員跟主人都非常慈悲,蟲不去趕牠,讓牠吃,牠吃剩下來的,我們再撿來吃。牠也是一條生命,牠不為別的,也是要為吃飽肚子。所以種菜供養這些眾生,這些眾生也懂得人的意思,也受感動,於是這個蟲一年比一年少,現在這個菜園裡面的蟲很少,但是還是有。所以看到菜,這個菜拿過來的時候,你仔細一看還有幾個小洞被蟲吃的,很少了。所以我們能夠與這些眾生共同一起生活,歡歡喜喜相處,我們幫助牠,牠也會幫助我們,不必去殺害牠。在採下來的時候,不小心,或者裡面還有幾個還在這個菜上,還在泥裡面,就是剛才講的,我們總是以真誠心,每天念佛修持,將這些功德迴向給牠,這樣就好。




11.

問:

在學佛後做了錯事,過後已經改過,但是不好的念頭常常現前,不知道如何是好?





答:

這個事情確實是一個嚴重的問題,而且是許許多多的同修常常犯的問題,不是你一個人的,自古至今這個問題都存在。換句話說,我們學佛為什麼功夫不得力,為什麼境界轉不過來,毛病就出在這個地方。自己曉不曉得自己做錯事情?曉得。知不知道改?也知道,改得不徹底。佛在《十善業道經》裡面講「夾雜不善」,我們就是夾雜不善太多了。怎樣能做到不夾雜?印光大師那個方法很好,常常想到「死」,我就要死了,我明天就死了,人自然就放下了。他那個方法很好,他的念佛堂佛像後面就寫一個「死」字,所謂「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人生在世一場空,「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人常常想到這個,萬念俱灰,才回得了頭。我們今天活在這個世間,活一天決定不是為自己,自己隨時隨地都可以死,對自己、對這個世間一切人事物,決定沒有留戀。不要說是貪戀,留戀這個念頭都沒有,活在世間,為眾生,為佛法。為眾生,為佛法,怎麼個作法?要做出個樣子給人看,人家不能放下,我完全放下,這就是為眾生、為佛法。別人犯過,不能夠痛改;我也犯過,犯了之後真正能改,這就是做樣子給人看,表演給人看, 一切為眾生,一切為正法久住。死不怕,死了以後換更殊勝的境界,這是聰明人,這是有智慧的人。死了以後,墮落在三途,愈轉愈苦,那個可憐!那個愚痴!所以諸位真正想改過,就要常常念死。佛在大小乘經典裡面,常常教我們六念,六念裡頭前面是念三寶,後面是念天、念戒、念無常。過去修行人,很多人都將《無常經》做為早晚課的課誦本,現在念這個經的人比較少,我沒有看見。古人常常念《無常經》,這個經文不長,必須用方法來對治,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我們這一生才有救。確實「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得人身聞佛法太不容易了,有這個機會決定不能錯過。




12.

問:

同學們有上「佛學班」好不好?





答:

這個不曉得是誰問的。上「佛學班」要看什麼情形,現在一般的「佛學班」,你所學到的都是一些佛學常識,初學的人是可以的,如果對佛學常識想多知道一些,這個對你有幫助。如果不想知道,也不妨礙,佛法貴專精,不貴多,所謂「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你才能夠得真實的利益。學得太多太雜,充其量你在社會上人家稱你是個佛學家、佛學學者,可是對於了生死、脫輪迴,毫不相干。所以你自己必須要衡量一下哪一個重要,這個事情由自己去選擇。




13.

問:

有些常住道場的同修,念佛已經有三、五年了,經常出現脹肚子、打嗝、手腳腫,身體出了狀況,這是什麼原因?有什麼辦法可治?





答:

最重要的原因,是要去觀察這個道場的衛生健康狀況。古時候的道場對於衛生非常重視,這種情形在現代日本的道場能看到,我們中國一般道場是雜亂,不整齊、不清潔。你們如果到日本去遊覽,你看看日本人的道場,確實它的大殿上,不管是哪個地方,房間裡面一塵不染,他們衛生清潔工作做得令人敬佩。你穿的是白襪子、白衣服,你從地上走過,他們都脫鞋子進去,都是地板的房子,不會有一點點污染,而且陳設的簡單整齊,有條不紊,這是我們中國道場比不上人家。所以人家那個道場住在裡頭健康長壽,有道理!我們在這一點,比人家差得太遠太遠了。所以衛生條件是第一個因素。第二個、道心就有關係。我們是凡夫,不是聖人,凡夫決定會受環境所轉。所以過去古來的這些祖師大德,為什麼要把道場建在山林之中,遠離都市村莊?就是曉得初學的人「心隨境轉」,環境清淨、整潔、衛生,他在這裡面身心安穩,對修學有很大的幫助。到了真正得到禪定智慧,不會為外境所轉,能轉境界了,那就像濟公一樣,回到都市跟大家打成一片,和光同塵,來幫助一切眾生,他有能力不被境轉。可是這種人是少數人,不是多數人,多數人一定要靠環境做助緣,這是我們對於道場的選擇不能不留意。「居士林」這個道場,諸位在此地看到的,你說最適合多少人修行?佛家講「一串念珠之數」,一百零八個,太多就不行了,環境條件就不夠。我們這個地方充其量只能住這麼多,住一百零八個已經很擠了。人太多了,環境少了,衛生條件當然就要下降,這是一定的道理。像講經的講堂、念佛堂,因為有居士來參加,他聽完了,他就回家了,這個沒有關係,他不住在這裡。所以住在這個地方的人,一定要看這個地方的環境。這個道場不算大,住的人不能太多,所以這是受物質條件的限制。




14.

問:

紙張、紙袋、衣服印有佛像和佛號、經咒,應如何處理?





答:

本來我們對於佛像、經咒一定要存恭敬心,所以紙張上印的有佛像、印的有經咒,不可以隨隨便便拿來抹桌子。但是現在是不可能,現在因為生活水平高,沒有人再拿紙張去擦桌子,沒有了。可是不能夠隨便亂丟棄,衣服上印的佛像、經咒,現在我們用它度眾生的,希望穿在身上當廣告,走到外面,人家一看「阿彌陀佛」,他就念一句;雖然不念,他眼睛裡面也看一下了,所謂「一歷眼根,永為道種」,這是度化眾生的一種手段,可以。一切事都要看我們是怎麼樣的用心,用心正,都是對的;用心不正,那是錯誤的。如果是衣服上繡佛像、繡菩薩像,認為這是美觀,那你就是錯了,你不能拿佛菩薩來裝飾你自己,我們要用佛菩薩形像去教化眾生,幫助眾生。一個心不一樣,罪福就不相同,所以明白這個道理,就可以了。




15.

問:

有人說把陀羅尼被蓋在亡者身上,亡者就得生天,應該怎麼解釋?是蓋,還是不蓋好?





答:

陀羅尼咒如果蓋在身上就生天,我們都不要修行了,修行好苦,是不是?死了時候多買幾床被子蓋一蓋不就行了,你們想想有沒有道理?這個事情不必問我了。經論裡面常講:「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不修,投機取巧,讓別人修的你能夠得到,沒有這回事情,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懂。別人修的,我們能得一點福,功德是一絲毫都得不到。




16.

問:

有位中風的病人,不能語言,不能行動,躺在床上已經好幾年了,有個兒子辭去工作,日夜照顧他。他應該如何幫助這個病人消重業?





答:

這種狀況在現在的社會很多,我們常見,不是不能度,確實是能度,《地藏菩薩本願經》裡面,婆羅門女、光目女就是個好例子,要以真誠心,所謂「孝感天地」,他有沒有這個孝順的兒女,那就很難說了。不是真誠感動天地鬼神,很難!這種病多半是業障病,宿業!或者是過去生中造的罪業,或者是這一生所造的,很重的這個業,業報,要真正懺悔。有很多人病多少年,就是一口氣不斷,往往得這種病的人都是富貴人家,為什麼?貧窮人家病不起,沒人照顧,有錢人請三班護士,二十四小時不斷照顧他,幾年、十幾年他躺在床上那一口氣不斷。他在幹什麼?他在享福,他命裡頭那些財他沒有用完,每天醫藥護士去用這個錢,到他的錢用完,他就走了。如果你明白這個道理,你把他的一些財物,給他做好好的處理,做社會慈善事業。那有兩個狀況:一個是他如果壽命還沒有盡,他好了;壽命到,他立刻走了,不受這個苦。凡事你要了解它的道理,了解事實真相,你就知道應當如何來處理。




--------------------------------------------------------------------------------

回【每日學佛答問】目錄 | 回【佛陀教育】
股票期货外汇拐点核心交易法面授
 
谁家少艾颜如玉,钟情故意迎人目。多少贤豪善检束,到此关头便失足。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