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692阅读
  • 1回复

[原创]筑基:以经典为镜,可以正己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健康无价
 
发帖
62
开心币
0
好评度
397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0

筑基:以经典为镜,可以正己心

                                                       

最近几天看到一则“大学生为到青城山归隐
买猪肉导演自杀被起诉”的新闻,报道的是一名沉迷于武侠、修真类小说的大学生,为了达到“消失”的目的,以便自己到青城山上归隐,而导演了一出自杀闹剧,最后在都江堰上网时被民警挡获。人们在不解、惋惜之余,也对当今部分青少年的思想状况和生活习惯发出了深深的担忧。脱离生活、喜欢空想,在自己构建的虚幻世界里天马行空不能自拔,并最终影响到社会,是这类事件的共性。同时从这则新闻中我也看到了另外一种担忧,作为当今影响甚众的一个小说流派,修真类小说拥有相当大的读者群,其玄幻性和对生命、宇宙的探索性正好迎合了部分对神秘文化、宗教文化感兴趣的人。但同时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这些小说的作者可能对修真只是一知半解,或完全是凭想象、或借鉴前人的文字再经过自己的加工而写出来的东西,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但沉迷于其中的读者在这些描写的熏陶下久而久之可能以为修真真的如小说中描写的那样,也就由此而误导了一部分人,并最终对这部分人的生活产生了实际的影响。平时在与禅道养生学员的交流中,也发现有部分人对此类小说感兴趣,对长生、元神、神通等话题较感兴趣,总想了解如何习练才能获得一些异能。每当这个时候,我总是说对那些描写不要当真,对自己不能确定的东西不要投入过多的精力,以免入妄想颠倒而不知。在这里我并不是反对大家看这些东西,反对大家对诸如元神、神通类的话题感兴趣。大家都知道,也正是因为对未知世界不断的探索、疑问与求证,人类文明也才得以不断向前发展。我只是觉得根据这些人当下的状态,还不足以涉猎这些。我总是说功到自然成,一切皆是生而知之,基础打好了,很多东西的了知随着修习的深入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反之,当地基都不知道如何才能打牢固的时候,你来讨论楼层的建造问题显然是毫无意义的。同时你也会发现不管你读再多类似的东西,读过后好象明白了很多,但你的生活状态、所谓的运气也还是一点也没有改变。因此庄子才在《齐物论》里说“六合之外,存而不论”,《论语》中也有“子不语怪力乱神”的说法。你看先贤圣哲的经典里,并没有太多修真类小说的神异描述,更多的是关于如何做到诚意正心的描述。也就是说只有基础打好了,真正从关注自心自性做起,活在当下,解决当下的问题,做到正形正心,这个才叫筑基,然后才能够看那看不见的事物,听那听不见的东西。而不是总浮在外面,过多关注外界的东西,被外物所转所惑。

因此对于筑基的理解,在我看来决不应仅仅是百日筑基、得气、练精化气之类的说法。如果把筑基看成是这些,则对修真的理解还仅处在术的范畴。修真的人都知道“道、法、术”的说法。什么叫术呢?比如武术被解释成是打拳和使用兵器的技术,它强调的是身形、动作,被看成是一种技能。而如果你把习武看在武术的层面,如俗语所说一招鲜吃遍天,通过持之以恒的练习或可成为一名格斗高手甚至一代拳王,但也仅是外王而已,而内圣无处证得,则以武入道就是一句空谈。因此如果你以实证武道为目的,则中间一定要有一个心法在,能够找到一条实证内圣的途径。而众所周知外形易改,内心难变,无始以来人们被各种习性所蔽、流俗所蔽而不知本心在何处。则千古以来无数先贤圣哲无不以心性为根基来描述超凡入圣之途,在心上做文章,即经典。所以对于后来者来说,无论是以研究宇宙大道之运为宏旨,还是求心安与健康长寿,其根本点都应在正形、正心上下功夫。而所谓的正心即是使你的心清朗、博大起来,当大至无穷大时也即无心状态。只有到这个时候才算是完成了筑基的任务,你也才有可能实证到宇宙大道的无心之运。而这个过程对于常人来说其实不是一天二天的事情。在《论语》里有“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的语句。孔子说这句话的时候已是晚年。而《易》作为万经之首,实是对宇宙大道之运的描述。所以这句话的言外之意也是在说,经过几十年的求索,在孔子晚年的时候,他才认为自己的心性达到了实证《易》的程度。这里面当然有孔子的自谦成分。而《论语》其实就是一部孔子不断切己反省、反求自心的记叙。因此作为一名后来者,如果以孔子作为一面镜子和参照,则你之正心又到了哪一步。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句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种胸襟,他才成就了一代大唐盛世的外王事业。同时在我看来,这句话更多体现在一种用上,通过历史的兴替和他人的得失来规避事业的险滩。而对于每一个有志于修真的人来说,不仅要学会用,要有一招鲜吃遍天的安身立命的本事,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自己的内心是否真正的认同与做到了。知行合一方为证。所以如果我们以经典为镜,以先贤圣哲的做人标准来参照与要求自己,则就可以真正做到正己心的程度。

对于经典的认知与学习,个人觉得应先从儒家经典入手。因为儒学经典更多描述的是世间法,即做人与做事业的学问,更贴近于常人的生活,容易理解与做到。而《易经》、《道德经》、《黄帝内经》等更多的是对道的直接描述,即出世间法,更多的是借用我们生活的这个实界的事物来假说比喻描述在常人眼里看来是虚无飘缈的道的运化。因此作为一个常人来说你或可以明白这些经的字面含义,但对假说比喻背后的那个东西则就无从体证。所以既然是这种状态,那么我们就从容易的入手,对照儒家经典先把做人与做事业弄明白。当你能够做到光明正大、堂堂正正之时,则也就有了得遇正法传承机缘的可能。生活中有些人常常说,为什么我四处求法还是一无所获;为什么很多人找了很多年、练了很多年还是在气感的层次打转;为什么明师难遇,明师难求。而在我看来,当你有这些问题的时候,你是否反过来看过自己没有,你是否已经做到了君子的程度?你要知道,对于一个人来说,世界上高你之人肯定存在。因此只要你条件够了,有志于此道,则高你之人肯定会来接引你,你也就从此入于此道之中。反过来对于一名老师来说想找一名学生可能更难。一是要条件具备,二是要他本人想学。很多人可能终其一身也没有找到这样的人,因此才有失传一说。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其实老师比学生更着急。因此当你有这些疑问的时候,在我看来原因可能是你的福德不够,福田不够。孔子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佛经上有“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都是要求你通过行善净心来积累自己的福田。到一定程度福缘够了,则明师自会出现。否则即便是明师在你眼前,你也还是不识。对于老师来说,他的时间和精力都是相对有限的。因此如果一个人要从如何做人开始教起,可能费了很大的心力对方还是秉性难易,到最后可能更会由于学者把持不住能量的运化而出现异常,反而害了学者一把,还不如直接找一些善知识来教习。

积习什么成就什么。当你整天纠缠于长生久视、神通异能类,这些对你来说原来虚幻的东西则只能是妄想颠倒、画地为牢,你的心中也腾不出更多的地方来容纳其它。如果你能够以经典为镜,在正形正心中自净其心,则你之心也就有了空间容纳宇宙之运。所以当你自心清净然后得遇正法,以人体自身为工具来参习宇宙大道之时,则也就会在实证中渐次明了易之本义,明了各家经典之大同小异,健康、平安及超常的体能智慧这时在你看来原本也是平常。这个时候当你再看儒家经典时,你会发现那些做人做事的准则其实也暗含世出之法,也即一切贤圣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禅道养生:http://www.chandaoys.com/

股票期货外汇拐点核心交易法面授
 
www.chandaoys.com/
离线非---也

发帖
41
开心币
57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1-09-23
收藏。多多拜读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