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第四节 万法归宗与佛道
中国人或多或少总能知道一些儒学,就是所谓孔孟之道。它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中,甚至在今天或者说在将来都同样起很大的作用,因为它在封建社会中一直是处于统治地位,对于中国的人伦和历史发展以及文化和科学的进步是极其有关的,应该说儒的起源是由中国的古文化开始就有的,到孔子仲尼先生孔圣人时期儒学进一步发展和发扬光大,儒学是建立在道学的基础上的,有道之后才有儒,儒学融汇吸收了道学的精华形成了一种处世学。
从养生的角度来说,从思想体系来说中国功法应该是三家,即儒、道、释。
儒家以孔孟为主;道家以老庄为主也叫黄老;释为释迎牟尼。儒学是讲立身处世的,道学是讲修心长生的,佛家是讲顿悟,顿悟往生,这三种大的流派对中国的养生学和文化的影响最深。
儒学的立身处世历来是帝王将相的言行标准,是如何在社会中能够存在下去的学问。道学是长修长生,修养自身的,而佛学是为了能尽快的脱离苦海而达于极乐世界的。
道学讲的是注意自我修养是贵生的,是贵己贱物的,它认为在这个世界中所有的一切万事万物以人为贵,而人以生命为贵,所有物体无论再高级都不如人的身体重要,它讲得到了这个世界和你能够健康的活着,两者比较当然是人的生命最重要。佛学呢?因为它产生的环境与历史背景不同,释迦牟尼认为世界上只有一个“苦”宇,惑和业造成了此生之苦,因此佛祖认为要往生极乐,就是依从“心”,“律”,“空”这三点去修持“定”、“慧”、“戒”、“心”就是经文,有婆罗密心经,《净土三经》等等也就是说十二藏三十六经,佛也就是戒律,依从,定律,“空”就是“空象”,用这三者来修持定、慧、戒,定是人定的功夫,大定,安定,慧就是智慧,所谓大智慧,大光明,大超越,戒是戒除自身中的一切烦恼,自寻的烦恼,佛学讲究见性。见性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你往生,“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合,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六祖慧能如是说,所谓何处染尘埃呢?他认为这个世界一切是法空无象,万事万物都不存在·没有任何事物,没有任何事情,那么一切色本空,空本色,色即空,空即色,它本身讲究是一切都法无定象,是空无,它认为人物的一生中是苦字,是来到这个世界受劫难来的,万古不劫此一生,所以它要寻求一种往生途径,这是佛学的真谛。儒学呢2孔孟认为中庸之道是说既然我们来到了这个世界上我们就要生存下去,父母既然生了我们,我们就要听从父母之命,既然君主要维持这个社会的安定,我们就要遵照他的命令,就是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让子亡,子不得不亡,“三从四德”讲的是仁人贵人之意,你要想在这个世界活着就要像一个人一样的生存着,要表现自己的刚强,要表现自己的聪明,处处显示你的才干。道学与它是背道而驰的,老子说,要表现你的柔弱,要表现你的退让,要容忍,谦虚,不要表现坚强,弱小的容易保存,而高大的容易折断,坚硬的容易焕散,所以它的观点各不相同,但所谓万法归宗就是说虽然它们观点不同,而它们研究的都是人的问题,都是研究人的一生,人的生命过程。人的一生,儒家称做一世,佛家称为一劫(一次劫难),道家称如尘,是说人的生命就像尘埃一样,聚散无常,随时可聚可散,同样是人的生命过程,佛家把这个劫字归于为了往生,它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过得更好一些,是为了众生,所以说佛学从某种角度来说要高于儒道,因为这一条很容易为民间所接受,那么儒学呢?它讲究顺从天命,知天命,统治阶级对此感兴趣,在上层社会人物中很得宠,成为中国的一种文化,自古以来,孔夫子被称为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皇家的女儿都愿意嫁给孔家,原因是皇帝朝朝换,唯有圣人不会倒。
同是研究生命过程的,于是有了一个归的问题即万法归宗的问题,佛家讲;归一,道家讲:归中,儒家讲:归宗,佛家讲归一是讲归从一,按照佛的思想一即一切,是合一分为二,合二而一,事物的始终存在于对立统一中,恩格斯曾讲过,在当时历史阶段中佛学的思想是高于一切的,因为它有那种大超越和讲究仁善。
从历史的角度来说,佛和儒很早就合道了,也就是说,佛道一贯,佛儒一贯,儒道一贯是说佛道同是讲究生命修养的,同是讲究性命的问题,佛儒又同是讲究仁善的,所谓它有济世和治世之共用之说,同讲一个仁善,同讲一个忍字,治世者需要你的忍,需要你的仁和善去顺其道,而济世者也需要你的忍,你的仁和善去为众生为所有的人谋福利,因而自古以来僧和儒一直处于巨大的发展中。
佛家所讲究的归一是讲的意识归于一统,精神的活动归于完全的生命根本就是家,这个一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它又是完全静止的超越一切的元神,生命之主宰。
道家所讲的归中是气沉丹田,这个中也可以说是丹田中,气血中,是养生要归自身。
儒家所讲的归宗是讲的归原(本原的意思)
佛家讲要济世,要遁世,要出世,所以它所说的一是空,而儒家讲的是立身处世之说,它这个归宗是认祖归宗的宗,一切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