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第四节 关于德、道。气、能、场
今天我来讲一讲我对德、道、气、能、场这五个问题的理解,这些问题牵扯的范围很广,不好讲,再者由于本人的文化水平和理解能力不高,所以可能有讲的不对的地方,请大家原谅。
首先关于“气”字,古书中的写法和现代书上的写法不一样,即是无字下面加四点水“,、、、”,这是古人对气的含意的理解。另外古人德字可一分为三,即分为“心”、“亩”、“彳 所谓德即是指心、性、行的修为,练功者、教功者都要讲德。这里所讲的“心”包括人心和天心。天心即自然之心,灵者之心,先天之心。亦是指元神,而人心是指识神。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大千世界中,万物都有灵气和灵性,即天心、灵心之反映。人是万物之灵,更不乏天心了。有人说,人之初,性本善。也有人说,人之初性本恶。说善者是从根本上来说的,即人一生下来时是无害人之心的。说恶者是从其行为上来讲的,比如说小孩子饿了就知道哭、闹、从来不会去想做母亲的辛苦。两者说的是心的两个根本方面。所谓天心即元神,是主宰人的生存和命运的自然之神。元神所含的内容很多,道家修炼中有练精化气, 练气化神·练神还虚之说.这里所讲的神既指练伸还虚中所说的神,是元神与识神合一之后的神。练神还应的目的就在于使识神减少.最后归于人心.即又归于元神。人自生下后逐渐的有了越来越多的意识,从而识神越来越多,元神越来越少。元神的反应为不知隐藏,直行其意。而识神是人们思维中的反应,是意识支配的。
现在中国气功界,包括道、释、儒、民间、武术和医家在内.在德的解释大体上是相同的。中国有近厅年的气功史,佛教传人中国大约在隋唐年间,过上诸家对德的解释与道家有所不同。前面已经指出.道家视德为心、性、行的修为,而在三者中又尤以前者为重,如何练气功?怎样使练功进入高层次,达到去病、长寿之目的了道家认为唯有炼心,炼心二字包括了道家练功的根本所在。我认为\回游记》这本书是气功书,是道家的练丹书。为什么这么说呢7首先拿《西游记z来说,书中记载了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经过。古人有心猿意马之说,孙悟空是““石猴”.“石”者意为先天造就,“猴”代表心,所以孙悟空是天心.即元神的意思。白龙马喻为意,即心意或识神.唐僧喻为真性。所以心意要由真性去驾驭,而无神则自觉不自觉的保护着真性。此外师徒四人与白龙马取经度过了无数春秋·历经八十一难,一个九为一个轮回,九九是归一之数,所以取经的过程实喻为练丹得道的经过。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见解,虽不免有些牵强附会之感,但总还是有些道理,说出来供大家参考。
一、关于德
下面言归正传,我先讲讲德。前面已经提到,练功者首先要讲德,而德字之中又尤以心最关键,心有天心和人心之分、性也有天性和人性之分。天心指自然之神。即无神,人心指识神,即欲神。同理,天性亦指自然之性,人性是人之性。归结到底还是元神与识神的问题。另外的一个方面就是“行”,行包括了得与失。得为人的目的或愿望,失则相反。一般来说,人们的行为受其目的的左右。古人有这样一个传说,当初有一位老道站在太湖边上向一个小官吏问道;“你看太湖中行有多少船只?”此人答曰:“我看太湖中的船只,帆帆点点,无计于数。”意思是船只多得数不清。而老道则说:“我看太湖中行有两艘船,一艘载有名,一艘载有利c”现在的人似乎较古人更重名利,能把名利都看得很轻的人不多,有许多人往往为了名和利耗费很大精力。而从古至今,名利都是害人的东西。就拿师生来说,如果没有了学生,先生又有何用?为师者只是因为有人求学才得其名曰师,而一旦有求于人时就又变为学生了。所以我赞成互为师生的关系,今天我站台上给大家讲,是因为我在某些方面比大家多接触了一些,多了解一些。明天我就可能在台下听在座的各位来讲我所不了解,不知道的东西,这样的关系才是正常的关系、人经常在得失间进行选择,通常去选择得,而怕有所失。但这个世界上却往往需要我们失去一些,失去了一些才能得到一些,并且失去了的人们心中并不觉得缺少了什么。实际上只有失去,才能更多的得到。对人类来说,可怕的是缺少志气,可恨的是虚荣心。所以练功者讲求心平气和,得失平衡了才能达到心旷神怡。平时多行善事少做恶.练功时自然心定神安,心平气和。
得失观的另一种表现为,一些人至今仍砚练气功为不务正业.还有人说这是装神弄鬼等等。但其中一部分人一听有人能用气功诊治疾病、则会暂时抛弃以往之偏见.请你给诊治一下。诊断正确及治疗有效时,会说上一两句“神了”之类的话。否则即像受了骗一样大肆攻击一番。殊不知气功诊治疾病者之辛苦与付出之大是一般医师所无法比拟的。况且名家医院之专家亦有治不好的病_有一次我为给一个朋友之亲戚捎送东西。转了一整天,车费花了百余元·但当我进屋后.这家似乎只对捎去的东西与桌上的饭菜感兴趣.全然将我忘在一边。连倒茶让饭的客套都没有。而后来因受人之托我将其一家人之疾病诊断情况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