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修行心语(作者:郭长宏)
回帖:

第四部分:三重人生结构之修行

人立大地之间,秉气而生,运气而长,使内外合和而善。善者生而有义,福幸绵长;不善之人徒活一世,为人何益?
一善者,清心平淡,元炁调和,内孕生命于身心,修之养之,而为上真之人:复历行人间,修善于众生。此内修至善,外行小善,待功德圆满,以了人世。涵虚人生于此,隐淡修道者是之。
一善者,精励图治,智勇兼才,上以安邦定国,下以治世民和,积善于世人,以享太平。此外积之大善,天地共鉴矣,福幸长存。弘志人生于此,帝王、将相、贤士是之。功满而回,行涵虚人生,惰性养身,复修内善,化而道成,全圣之人是也。
一善者,持清静法,修圆融之身,慧力相加,心神俱明;兼而行世于祥和,天人如一,感之而遂通。此内圣外王之人生,大同于天下也,大通于天地之间也。行之,全真之人是也。

第五部分:大通天下之太和境界-----洒向世界的真爱

生活中,人们时刻都在为生命的存在而服务自己的人生行为,好象生存本身即构成了人之活的全部意义与希望。然而,亘古久远的生命却从最底层里爆发出了对生活自由的追求。醒来的生命精神,伴同自然的人性,以自己赤裸的热情在渴望心灵的解脱与润泽。

(一)、超越生存的爱
1、世界意义
生命-----春秋时期的李聘曾说:“天长地久,大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在《道德经》中不自生的大地能够久长地存在,而生于父母之身的人类呢?在“生命”问题面前力不从心的我们,只有把生命的希望寄托于天地久长之梦忆;也由此,而于自然状态中本能地融入到广漠的宇宙精神里面,寻求着人的生存本质。静下心来,落到了原来地方,还是生命二字。归根结底,生命是自然的,在动静相济之间展示着她的轨迹与灵光。
天然的生命自然有治理内部环境的能力,她融化自己每一个细胞,直到自律的生命肌体重新出现。同时,她也变化着与其他环境之间的生存状态,相互交流着井最终走向和谐。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用自己的行为告示了她的存在境界。

社会-----人们希望自己以及他人,都能生活在和景升平的环境里。喜欢自己的社会充满着平等意识,是自由之集结地,于有序中显示其和谐的组织性能。在每一个生命者面前自豪地展示出她那样和境界的丰貌,为人类的生活创造一个美好的生存空间。这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

事业-----《易经》说:“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一个中正而至美的生存境界,畅发到人生的各个方面,才能使人的生存行为,体现在合乎节律的事业之中。这就是生命的事业。有融乃大,行运于均衡势力下的大业,必将充满着诱人的青春机遇,去沟通那个必须的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与默契。

2、人性存在
人性的存在出于自然,天然之性又如何有善恶之辨哉!人性本自然,其用也中和,一切因果只不过是在缘其事的时候,表现出心生有别罢了。最自然的生命属性,人性,在任何事物中都显发出她的悟性,同时,其也作用在生存内环境的自觉上面,并最终实现自觉而明的状态。健康的人性向整个宇宙,也向每一个生命者舞蹈着她的自由,以及自由而和的境界。

真-----乃人性的根,朴实的心灵。掌握它的人会以自然为准则,去尊重物性本有的自由规律,并以此去协调自己的人生行为,处处有着人的朴实与坦率,还有一份持人时候的真诚。

善-----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社会关系和大自然中进行的。为了不带有任何障碍,用自由的人性去参与这份关系将是最朴素的善。善是生命的温和,她是清的、也是静的存在。自觉者善,行规律者善。大彻己心的我们,去拥有符合规律的行为,和拥有并超越那本该纯朴的道德规范的行为。我们在人性与自然之性的统一中,共同构成一幅人生中至善的社会境界。

美-----其具有融于一切与和谐一切的能力,可以说,美是通的人生行为。由于她在人的生命境界里,反映出人性质朴的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之精神,所以,美就占有了人性的中和精神,使本来自然的人行于大自在的生命境界。存在着的,就是自然的,在自然中升华着真。善、美的人性,将是纯洁的。爱因斯坦说:“我的理想就是真、善、美,如果我不是孜孜不倦地为真、善、美而努力的话,生活对我来说就毫无意义”。

3、生命行为
道-----认识规律,为一个生命行为的根本思想。人在生命活动中需要不断地学习,只有认清规律的本体,才能遵循整体的原则去分析变化着的万千事物,从而才能明晓衍化即是道之精神的内涵。思想也就诞生了。

爱-----对生命情怀爆发出的力量就是爱,她洋溢着热情的活力,所以才说,爱,是生命行为中的源泉。因为有了她,生存中的人才能够直近本来,免去物和情的距离,活得坦然,多了情缘的理解。一切挂碍,在爱的心声中消解。以生命之本来精神兼爱天下,成为一个和平使者。

通-----《易经》曾经说过:“大地交而万物通”,它告诉了后来者一个理解,变化着的是永恒的自然。在天与地的交融里,我们感应着

下一页 (1/3)
‹上一楼

第三部分:修行心语

(一)
修行——人,生命完善。
内养自炼之道是 ..

查看全部回帖(5)
«返回主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