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修行心语(作者:郭长宏)
回帖:

修行心语

作者:郭长宏
第一部分:转化心识的静
幻形气

(一)、静的基础
1、留住平衡状态的静
人的身体与能量有关。身体是物质,此物质即是一个人的全部物质,以大的格局看就是指实虚物质。实虚物质之间的状态如何,其与身静的关系如何?从物质生化看,实虚物质在交参的过程中,即已经进行了变化,而发生变化的交参在物质之间是不可能实现静的,因为物质之间表现了相互作用的动,并且相互制约。但是,只有在平衡状态中进行的交参,才能产生最高境界的静,才是在身体上表现出来并反馈于心的静。这种交参过程及交参的结果,为一个整体性的平衡,平衡本身就是一种静。不管这个平衡是大是小,都是一个绝对性的静。因此,交参过程必须趋于平衡,使其时刻都不离平衡。那么,又如何实现“守住平衡状态”呢?
一切物质现象之间的运动本身,都是由一定的物质规律的自然属性支配的;而这种规律与其自身有关,即在自主地运化时,永远是属于一种平衡性状态。没有外在强大之力的制约,它永远是趋向平衡并且按平衡规律与准则去运动。这是最基本的能量运化规律。只有在自然状态之中,才能符合物性自我的规律性变化,才能实现外在平衡状态。而自然就是不加外在制约,顺乎其本来的状态。而这个外在制约恰恰是来自于人的心,想要实现能量的自然交参运化,就不能人为地、主动地用心去制约身上的东西。应该使自己的心不去管它,就象与自己无关的样子,在这种情况下,才能使身上的物质能量进行自然性的运化,才能趋向平衡性的交参。此时身体还是属于动态,但这种动是属于平衡状态中的动,可以说是一种相应状态的静。这样,身上的静反馈于心,使心不动,即实现一种平衡动态中的静。
实虚物质交参而趋于平衡,这个状态是时刻都存在的,主要在交参的瞬间。只要有交参就势必有结果,而这个结果不可能是整体上的,只是某个点上的交参。实虚物质转化以后,就是无实虚的非物质态。如果实虚物质名之为有,那么这个非(反)物质状态也就是一种无,它能对自己的心起到一定的作用。这样才能实现静的状态。

2、静与人的心念
一般来说,静是在一个念头之后,下一个念头尚未促成之前的过程中的那个状态。其实,一个念头一旦过去,下一个念头紧接着就会产生。因此要守住二者间的状态就要抑制下一个念头的出现。这样做虽然也可以进入一种静的状态,但这种抑制是自己心动的抑制,来自于心。而在守静于这个状态时身体能量却会发生变化,这样就违背了物质方面的运化规律。由心动去求静的本身就是相互矛盾,因而这种方式并不可取。
往往讲入静的前提都是心不动。而人们在求静的本身时,就已经开始动,即人在修炼时常用自己的心加点东西而求得一种静。这种“加”的关键在形式的适应,即应该趋于一种平衡态而使身上的能量进行自然转化。但是,往往懂得静的人都不容易入静,这是因为他会有意这样那样地去做、去追求。而有的不懂修炼的人或普通人却能在某一时刻进入一种混沌状态,也可能他根本不知道静的概念。质朴见真知,一般思想纯的人容易入静,由于他没有用心去追求什么静,也就没有外加的制约,这样对他来说就是自然性的运化,也就实现了静态。如平时盘坐,这本身就是抑制身上的气血进行自然性交参的行为,从而发生瘀积,使自身无法平衡,因此有很多人会在双盘时产生难熬的痛苦,出现烦躁恶心等。这样反馈到自己身上的大动,位身不静。这是静态之中产生的不静,亦不可取。

3、在修炼中找到守静的途径
从身上找出一条守住静的状态的途径。人在静态时,身体能量方面是趋向于一种无物质性,就是无。它只能烘托,不具有作用性,只能起到趋向于静的作用,而不能抑制静。人也只有在这种状态下,才能够帮助自己实现静态。就象一瓶墨水倒入小的容器中,一定能分辨出黑色,但当把它倒入大海中,那么由于它散到接近于极限,也就不能表现出黑色了。而自己的心,在身体出现无的状态时,放在无里面,那这颗心就算是墨水,这个无是比大海还要大的啊!大海还是有形的呢,这样你的心就会感到不受什么左右,空空旷旷的无所依托,没有地方放。因此,人也就自然地处于一种高级静态。人在处于这种状态的时候(即最佳状态,它与身体无关),即使自己不管它,这种状态还是存在的,要守住这种静态。在守静态时并不是守着怎么进行交参和怎么启动,那样就是执着于某一点。而是守住交参之后的那种无实虚状态,它本身是清清澈澈的状态,心里是透亮的。我们所守的,要走到这个位置去做,而这个位置也是极容易把持的。
从渊海明灵修持法上讲,在炼哪一个式子时都有这个位置,而且能在每个式子当中绝对地找到这个东西。即在其间稍微静默片刻之时,一停止的瞬间,外在的意念对它不加以干涉,自己当时就静了。此时,身体上的能量就自然地发生交参,出现一种鸿蒙状态,类似于“混沌”。从第一式到收式,片刻之中就能把持这种状态,甚至于根本不必要把持,只要当时片刻不动,心稍微什么都不管,鸿蒙状态一下就出现

下一页 (1/2)
下一楼›

(二)、静的内容
1、从心上去讲心和静
从心去谈静,一念不起为静。有想法则为不净,干 ..

查看全部回帖(5)
«返回主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