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子注:此文转自钱学森图书馆网站,转载时对布局和错别字作了修改。原文为钱老于1986年2月23日,在中国气功科学研究会召开的座谈会上的发言,曾刊载在1986年《气功与科学》杂志的增刊上。
建立唯象气功学 钱学森
对于气功,我是完全外行,但我从科学技术发展的角度对气功的研究工作很感兴趣。中国气功科学研究会刚筹建时[1],我就写信给张震寰、李之楠同志,同他们商量,研究气功科学,是不是先从建立气功的唯象理论作为一个起点?这本来是给他们两个人的信,但后来给大家看了,这就便我觉得有责任应该向同志们讲清楚,我到底是怎么想的,这是一 。第二,这封信上提到了一个问题,就是建立气功的唯象理论,联系到什么是气功的最早典籍,我也没有研究过,只听湖南湘潭师范学院的周士一同志说,东汉魏伯颐的《周易参同契》是一部用炼外丹的语言文字写的,内容却是讲炼内丹即气功的书。他最近才从英国回来,在英国他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向李约瑟请教讨论,改变了李约瑟博士三十年前把此书作为外丹书籍的看法。最后 ,对周士一译作英语的《周易参同契》李约瑟写了一个序,讲到从前他们以为这是练外丹的书,现在认为可以看作是炼内丹的书。我在去年l1月听了周士一向我讲了这个情况,就想:此书原来写于公元3世纪时,大概是最早的气功书,能不能以《周易参同契》为核心,结合众多的气功实践,总结并建立气功的唯象理论?李之楠同志看了这封信,他纠正了我的错误。他说,《周易参同契》只是重要气功典籍中的一部,不是唯一的,还有很多,并且把这些书都送到我手中。我很感谢李之楠同志,他纠正了我的错误。正是基于这两点,就是:第一点,既然大家看了我的信,我就有责任进一步加以阐述;第二点,我的信中有错误,需要加以改正,应该说,研究唯象气功学要参考所有炼气功内丹的书,而不只是《周易参同契》一部,还有好多其他重要典籍。
现在,中国气功科学研究会成立了,既然有科学二字,责任重大,任务也是很艰巨的,我们要有步骤地来实现它,先把大量的分散的实践经验系统化,建立唯象气功学就是第一步。
基本观点
第一个基本观点:什么叫现代科学?
有人认为:只要是根据实际存在的事物所总结出来的东西都可以叫科学。比如,中医理论究竟叫不叫科学?中医理论是经过几千年的实践而概括上升到理论的,这样总结出来的理论对于中医的实践是能起指导作用的。但这样的中医理论能不能叫科学?能不能叫现代科学?我的一个基本看法是:现代科学所指的,已经不再是能够独立存在的个别知识,而是整个形成为一门现代科学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各个部门能够互相沟通,而它的最高概括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科学的一切成果,必然反馈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来,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得到发展。
那么是不是所有从实际存在的事物中所总结出来的东西都能纳入到这个科学体系中去呢?看来并不是。目前除了这个庞大的现代科学体系的结构之外,还存在存很多很多实践经验的总结。例如在火箭发射场,总工程师根据他的经验,在现场就可以拍板,他的一些决定,他的助手可能不理解。如果发射成功,实践表明他的决定是对的。但为什么对?连和他亲密合作的工程师都不见得理解。又如在战场上,指挥员临阵下决心,有时连参谋也都不一定能理解,这就是凭经验。这种说不清道理的学问是非常之多的。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这种经验多得不可胜数。比如在工厂中一个老师傅干活,会干得很好,他的徒弟就不行。徒弟问师傅:“你能干好,究竟是怎么干好的?”老师傅常常会说,“你就跟着干,到时候就会了。”这种没法子用语言说明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中医当中类似的情况也是屡见不鲜的,中医实践中所蕴含的道理也是很珍贵的,但是这些东西还不能纳入现代科学体系中去。可以说,这些宝贵的实际经验的总结,构成了现代科学体系这个辉煌结构的外围,我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前科学。前科学是科学发展所必要的营养、素材。这样提,并没有小看它,无非是要说明它和科学体系之间的关系而巳。这些还没能纳入现代科学体系而又自成体系的学问,只能叫前科学。从这一点上看,中医理论是前科学,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科学。中医还不能用物理学、化学等现代科学体系中的东西来阐明,中医自成体系,是前科学,不是现代科学体系中的现代科学。
第二个基本观点:什么叫唯象的学问?
唯象的学问也是前科学的性质,但是唯象的学问又比经验的学问向前走了一步,它比较系统。举个例子:我们在初中时都学过气体定律,气体加热,压力升高,或维持一定压力,体积就增加或者压力加大,气体体积就缩小。总结起来,就可以上升到唯象的理论,就是气体定律:压力×容积=常数X绝对温度。为什么说它是唯象的呢?因为它没有说清楚为什么有个常数。再问老师,老师也答不出。一直到后来,当我攻读研究生时,才真正明白了为什么气体定律就是这样,从统计物理学的角度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原来温度是代表分子运动的,从理论上推导出

